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长城.doc

上传人:Wo****C 文档编号:188222979 上传时间:2023-02-18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33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长城.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长城.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长城.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资源描述: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长城.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长城.doc(2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长城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长城。教材简析:这篇课文以精炼生动的语言介绍了长城,表现了长城的宏伟壮观,高大巩固,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认识到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教学目的:1、认识1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2、采用多种方法理解“蜿蜒盘旋”“屹立”等词语的意思,学习作者是怎样把内容写详细的。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从不同观察点观察事物的方法。3、理解长城的气势宏伟和高大巩固,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

2、学重点难点:1、学习作者是怎样把内容写详细的。2、采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教学准备:课前让学生搜集和阅读有关长城悠久历史的文章和有关长城的民间故事。课件。第一课时一、引入:1、同学们,你们去过长城吗?这节课就随老师一起去游览长城。课件展示,激发兴趣。2、说一说你长城的理解。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1、听录音朗读,听准字音,画出生字新词。2、本课要求认识的字有13个,要求会写的有12个。“戍”“崇”“砖”“智”“敞”是翘舌音,要读准确。3、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理解词语意思。智慧茫然陡峭戍边崇山峻岭宽阔屹立城邦谱写容颜焕发蜿蜒盘旋遥相照应浩瀚金戈铁马瞭望堡垒修筑波涛滚滚4、再读课文,长城给

3、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本文向我们介绍了长城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建筑工程,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举,是世界历的伟大奇迹,也是世界人民共有的文化遗产。表达了作者对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的无限赞叹之情。5、自由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第一局部1:远看长城给人以整体印象,概括了长城长的特点。第二局部2:远看长城,详细介绍了长春的构造特点。第三局部3:由看到长城而展开的联想。第四局部4:指出长城在世界历的地位,赞美长城是世界历的“一个伟大奇迹”。6、整体把握观察长城彩图,理解图意,学会观察方法。三、小结:本节学习情况。第二课时一、引入:1、认读生字卡片:开火车读智慧茫然陡峭戍边崇山峻岭宽阔屹立城邦

4、谱写容颜焕发蜿蜒盘旋遥相照应浩瀚金戈铁马瞭望堡垒修筑波涛滚滚2、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二、研读课文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2、这一自然段写出了长城的什么特点?你是如何体会出来的?“蜿蜒盘旋”是什么意思?3、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了长城的长?把长城比喻成长龙,突出了长城的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列出数字“一万三千里”对说明长城的长有何好处?WWw.F132.浸透写作方法:作者在这段描写中,分别运用了打比方和例数字的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长城长而壮观的气势,这也是我们今后在习作中需要学习的把事物写详细的写作方法。4、指导朗读,齐读:你能读出这样磅礴的气势吗?过渡:远看长城如长龙,那么,近看长城,又有什

5、么特点呢?5、用你喜欢的方式读第2自然段:1看看长城还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高大巩固2长城的高大巩固表达在哪儿?建筑材料、垛子、方砖适时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朗读。理解词语“戍边”“垛子”“堡垒”“金戈铁马”“古国安邦”。建筑材料:宏大的条石、城砖筑成宽:五、六匹马可以并行高大:两米多高的垛子巩固:城台屯兵和传递信息、垛子、瞭望口、射口3长城为什么要修筑得这样高大巩固呢?意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理解长城是古时候用来防御敌人进攻的城墙。4既然是作为防御的城墙,长城除了建的高大巩固,还有什么特点呢?5指导朗读第二自然段。6、默读3、4段。1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作者浮想联翩,谁

6、来读第三自然段?指名读理解第二句,“凭栏远眺”“油然而生”什么意思?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此时,作者想到了什么?在没有火车汽车、起重机的情况下,劳动人民是怎样搬运材料修建长城的?一步一步地抬上陡峭的山岭这可是两三千斤重的宏大条石呀,劳动人民是那么的艰辛呀。2考虑、交流:“没有也没有”“才”说明了什么?“多少”表示无数。劳动人民为了修建长城付出了血汗和智慧。“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突出了长城之长。“才”在这里表示长城的建成是很不容易。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无限赞叹之情。3让学生想象一下,假设此刻自己“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这时你会想起什么呢?古代劳动人民辛苦、伟大、智慧4

7、你从哪里看出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的辛苦和智慧?老师适时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并且指导朗读。带着对古代劳动人民的钦佩之情再读这一段。7、学习第四自然段:1此时此刻,作者不由得发出这样的赞叹,齐读最后一段。2为什么说长城是个伟大的奇迹,你理解了么?老师小结:作者按照由远及近,从整体到局部的方法向我们介绍了长城,层次明晰,使长城的远景近貌一一展如今我们眼前。长城以其雄姿和壮美,深深地吸引着中外游客,它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假如有时机,我们一定要去游览者举世出名的万里长城。板书:远看 像一条长龙 很长近观 高大巩固 垛子 城台 伟大建筑长城 联想 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毅力和智慧 举

8、世出名奇迹 文化遗产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长城教案教学目的1.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2.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的观察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教学重难点1.图文结合,理解长城的气势宏伟和高大巩固,感悟课文的思想内容,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之情是教学重点。2.展开想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教学难点。第 一 课 时一、导入新课1.学生谈谈对长城的认识。2.学生自由补充。3.老师给以肯定。二、学习生字1.学习会认的字。2.学习会写的字

9、。3.学生书写。三、出示图画,边看边说(1)说说这幅图是从什么地方观察长城的?看到的景物是什么?(2)从图上你还看到什么?(3)小组讨论,并说说。2.出示第二幅图(1)这幅图与第一幅图有什么不同?(2)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3.对照课文,读课文。(1)小声朗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课文。(2)联络课文,理解词语的意思。四、小组学习,考虑(1)仔细对照课文内容,想想哪些内容图上已经画出来,哪些内容没画出来。(2)从图上找一找课文中涉及到的“城墙外沿”“垛子”“嘹望口”“射口”“城台”各指什么地方?五、稳固练习(1)复习稳固本课生字。(2)指导朗读。第二课时一、复习。二、全班讨论,理解课文内容。1.学生

10、谈谈对第一幅图留给自己的突出印象。2.找出描写长城样子的一个句子,说说他的作用。3.出示第二幅图,想想这幅图的观察点有什么变化?4.学生发言。5.齐读第三段的课文,考虑。(1)一边读一边想像当时的劳动场面。(2)找出你体会最深的句子,先读一读再说说自己的体会。6.全班齐读。7.讨论: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是个伟大的奇迹”?三、总结学习体会。1.感情去朗读课文。2.谈谈你的体会。四、稳固练习。1.指导朗读。2.讲讲有关长城的故事或传说。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秋色文本细读:本篇文章作者峻青用浓郁的色彩,在如画的风光描绘中寄托出了自己炽热的情感。通过抓住富有秋天特征的大海、蓝天、柿树、苹果、葡萄等事物

11、,生动详细地描绘五彩斑澜的秋色世界,表现了秋天的丰收、成熟与繁荣。而在他的描绘中着重通过对秋天各种水果颜色、形状的描写,突出秋天瓜果遍地、风光迷人的特点。作者通过对柿树与枫叶的比照,更突出了柿树的鲜红与内涵的丰富,蕴涵着柿树的成熟与收获。著名中外的红香蕉苹果,黄澄澄的大金帅,红玛瑙似的山楂果,绿莹莹的、红玫瑰似的呈现多种色彩的葡萄如此绚烂的色彩,组成一幅美丽而迷人、成熟与繁荣的秋天景象。作者采用了大量比喻的修辞方法,使得各种水果水灵灵的呈现与读者面前。文章最后一段,道出作者之所以喜欢秋天,就是因为秋天“表示着成熟和繁荣,也意味着丰收和欢乐”,表达出作者面对丰收的景象内心的快乐。同时,表达了作者

12、对秋天这一丰收季节的赞美。该篇文章作为一篇略读课文,在学习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先留心观察周围的自然景物,从感官上认识秋天。提示学生实际观察秋天的美景,感受自然界给予人的色彩、味道、神韵,把学习理解课文与体验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充分理解感悟作者的“秋天表示着成熟和繁荣,也意味着丰收和欢乐。”之后,跳出作者的感悟,也谈谈自己对秋天的感悟,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眼中的秋天。用看得见的画笔描绘,用直通心灵的语言表述,或是默读体味秋色的魅力,或是朗读读出秋色的绚烂,总之,以引导学生自主感悟为主。知识与技能目的:1、学会14个生字,会认字7个,会写字8个。理解“逊色著名中外绚丽繁荣等”生字词的意思。2、能正确、流

13、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过程与方法目的:1、继续进展自主识字,进步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才能,同时进步学生的阅读才能。2、尝试运用所学到的略读课文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3、初步体会比喻等表达方法在课文中的作用。积累优美的词句、语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的:领略美丽而迷人的秋色,感受秋天成熟与繁荣的景象。策略与方法:合作交流,读中感悟。教学准备:学生准备:观察秋天里的风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秋色师:同学们,秋天已经悄悄来到我们身边,通过你的观察,你能把你眼中的秋色告诉大家吗?学生畅谈师:有一位叫峻青的作家也观察了秋色,想去看看他眼中的秋天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二、读文识

14、字。、明确自学要求。1朗读课文,对读不好的生字新词多读几遍,可借助拼音或读准字音;2参考课文题目,边读边考虑:课文主要讲了什么。用简练的语言说一说。3自己有哪些不懂的地方,记下来,准备和同学讨论。、学生自学,老师巡回指导。、检查自学效果。1朗读课文,检查是否读得正确、流利。2说一说文章所描写的主要内容。三、师生对话、感悟文本。1、作者之所以喜欢这样的秋天,是因为它表示着和也意味着和。你同意作者的这种感触吗?假如同意,请在课文中找到这样认为的理由;2、同学交流,互相补充。如:表达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柿子红得像一片火;苹果逗人喜欢;山楂缀满枝头;葡萄如水晶和玉石雕刻,晶莹透明。读中体会作者的比喻

15、手法。把各种水果水灵灵的呈如今我们眼前。3、假如还有别的想法,请像作者那样把自己的理由说充分。你眼中的秋色是什么样子的?描绘出最令你感动的秋天的场面。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1、自主认识字词,同桌互相测试。2、指导重点字的书写,如“唇”上下构造,但是上半部撇写的要长些。五、拓展延伸,积累理论1、搜集秋天的词语、句子,读关于秋天的文章、古诗句。2、可以向同学推荐教参书中的诗句。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白鹅设计理念:鉴于对“披文得意”“缘意学文”的考虑,坚持小学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教学理念,以求真、务实、倡简为目的,在听、说、读、写的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才能。努力实现语文与生活的联

16、络,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对话中全面进步学生的语文素养。教材简析:作者通过这篇课文给我们描绘了一只性格傲慢的白鹅,从刚抱回家的姿态开场,就给人留下了这一印象。继而作者又通过鹅的叫声、步态和吃相细致刻画了这一特征。作者语言幽默、诙谐,极富情趣,让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生命的关爱、对生活的热爱。教学目的: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傲慢、郑重、局促不安、京剧、毫不相让、一日三餐、滋味、倘假设、沉着不迫、侍候、脾气、扬长而去、空空如也、责备、供养不周、邻近、不胜其烦、架子十足”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积累好词佳句。3理解白鹅的特点,体会

17、作者对白鹅的喜欢之情。4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写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和幽默幽默。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是怎样写出白鹅傲慢的特点的。教学难点:从文中那些看似贬义的词语中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欢之情。教学准备:制作课件、实物投影仪。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1老师激趣导入,营造学习气氛,引入课文学习2板书课题,说写“鹅”字。3齐读课题,提出阅读考虑。二、初读课文,识字学词。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读不好的地方多读几遍。2老师巡视指导,点拨。3检查读书情况。根据学生情况,老师适时点拨指导识字,学词,读句,并浸透学法指导,以到达读通课文的目的。

18、三、再读课文,披文入情。1学生默读课文,师生交流读书体会。2引出“傲慢”并板书。3明确“傲慢”表如今那些方面。读书交流。4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读中感悟。四、内化感受,运用语言。五、简介作者,课外延伸。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听写词语,导入新课。2简述课文从几个方面写白鹅的傲慢。3过渡,体会鹅吃相“傲慢”的局部。二、品读“吃相”,体会“傲慢”、“有趣”。1指名读课文五至七自然段,初步感受鹅的吃饭方式。2理解“三眼一板”、“一丝不苟”,体会鹅吃饭方式的刻板、不会变通,引人发笑。3指导感情读书,读出情趣。三、品读“侍候”,再悟“傲慢”、“有趣”。1理解“侍候”,引出“白鹅吃饭为什么要人侍候?”2默读

19、课文,画出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颐和园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p 本册五单元教材以“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为专题,展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是引导学生理解祖国文明的一扇窗口。颐和园一课是其中的一篇精读课文。全文特点就是按移步换景的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用简洁准确的语言写出了颐和园的美丽风光,展示出了我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才干。根据文本特点和中年级学生边读书边想象的读书要求及学习作者表达方法的习作要求,我们力求用“读写结合”的教学思路,让教学走两个来回,让学生随着文字移步换景,抓住重点词句边读边想象,把书读厚,体会颐和园丰富的人文内涵。反过来,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从不同角度欣赏到的

20、不同景物的特点和作者简洁准确的表达方式,从而有效地学习游记的写法。二、教学目的1学习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课文。2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颐和园是一个美丽的大公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学习作者按游览顺序有序观察,抓住景物特点准确描写的写作方法。三、教学准备学生课前借助拼音把课文多读几遍,借助课后考虑题想想课文内容,借助课本上的资料袋对颐和园有一个初步理解。老师做好分析p 教材特点和理解学生年段特点的准备,同时搜集颐和园相关资料,形成课件及教学资储藏。四、教学过程【教案】一、读课题,理解颐和园的历史背景。一今天我们要学习第18课,请读课题。二颐和园是我国保持最完好,规模的皇家园林!该怎么读课题

21、?三今天,颐和园早已成了中外游客竞相游览的一个美丽的大公园。你又想怎么读?四小结:颐和园真的会带给我们很多的感受,我们在学习中要试着用朗读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二、从游览顺序入手,理解文章构造和课文内容。一从词入手,理解课文描写的主要景点和游览顺序。1按顺序听写“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等词,并学习其中的生字“廊”。2考虑:为什么要写这样三个词?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写?文中又是哪些句子说明了作者游览的顺序?3学生自读课文,勾画文中表示游览顺序的句子。二从句子入手,掌握文章的构造,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1学生自读表示游览顺序的四句话,从中感受移步换景的游览观察顺序。2给表示游览顺序的四句话加上文章的

22、首尾段,学生自读感受课文总分总的构造形式,并根据段落提纲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三师生共同根据板书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并提出进一步的学习要求:这就是文章的段落提纲,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课文。如今,我们就移步换景,依次游赏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去感受颐和园这个美丽的大公园。三、抓住重点词句边读边想象,从不同的观察角度欣赏颐和园美景的不同特点,体会颐和园是一个美丽的大公园的同时,学习作者简洁准确的表达方式。一“游赏”长廊。1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出示课文相关文字,在原文中参加表示观察角度的短语,请学生读一读考虑这些短语对我们“游”长廊有什么帮助?放眼一望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

23、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抬头看去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一样的。边走边赏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2学生整体感受整个自然段,试着从不同观察角度去欣赏长廊,发现长廊的特点并试着用自己的朗读把感受表达出来。3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老师重点指导学生通过填词练习,边读边想象把书读厚的读书方法理解“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这个句子,体会长廊所包含的中华文明,感受作者抓住特点简洁表达的写法。4由此及彼,学生通过边读边想象把书读厚的方法朗读学习整段内容。5再次出示表示观察角

24、度的短语并配合由此看到的景象图片,学生练习分三层背诵本段句子,体会表达顺序,到达段的积累。6小结:作者移步换景,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了景物不同的特点。让我们继续随着文字去感受。走完长廊,就来到万寿山脚下。这一次,作者又是从哪个角度去看万寿山?又赏出些什么呢?自己读一读吧。二“游赏”万寿山。1学生自读第三自然段,从“抬头一看”、“屹立”、“金碧辉煌”、“金光闪闪”等词想象仰望万寿山建筑群的感受,体会皇家园林的宏伟气势。2抓住重点词,通过朗读表达感受,体会作者用词准确3小结:这一次,我们跟着作者从抬头一看这个观察角度赏到了颐和园华美、宏伟的特点。三学生自读自悟,从不同角度“游赏”昆明湖景区,感受昆明湖

25、的特点和作者的表达方式。1占颐和园总面积2/3的烟波浩渺的昆明湖又可以从哪些角度去欣赏它呢?请学生跟随一组图片从不同的角度去直观地看看作者描写的不同风光。2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观察角度,练习边读边想象,通过朗读表达自己的感受。3学生交流分享朗读及感受。老师通过比照组词等语言训练,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滑”与“划”的意思差异,从而理解作者准确的用词。通过和学生一起想象不同狮子的形象,读好描写十七孔桥的句子,体会精湛的艺术和劳动人民的智慧。4今天这堂课我们按游览顺序,依次从不同的观察角度游赏了颐和园,你觉得移步换景终究有什么妙处?这次引导学生自己感受从不同角度抓住景物特点的写作方法。四、总结。一以“说

26、不尽”引出颐和园的“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二以“说不尽”引出选择重点内容写清楚的游记表达方式。五、课后学习建议。建议大家课后搜集一些颐和园的资料,丰富自己对颐和园的认识;把文中自己特别喜欢的句段读一读,记一记,下堂课再交流。第二课时教学目的:1听写生词,积累语言。2稳固游记的写作方法,小练笔。一、回忆上堂课学习内容,说说作者是怎么写颐和园这篇游记的。二、积累语言。一听写并积累生词。二通过朗读,交流分享自己喜欢的词、句、段。三背诵记忆或摘抄积累自己喜欢的语句。三、小练笔。一结合颐和园一课的学习积累,结合自己最近的游览活动练习写一篇游记。二现场分享、点评小练笔。帮助大家更有信心,更有兴趣地读和写。作者简介:徐颖,女,出生于1975年6月。现任教于重庆市巴蜀小学校,小学高级老师,重庆市青年老师研究会成员,以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整体提升为己任,致力于教学有效性研究,重视读写结合。屡次在重庆市青年老师优质课竞赛中获一等奖,承当市级教学研讨课;曾获全国录像课竞赛一等奖;参加中国教育学会小学专业委员会举办的首届全国课堂教学大赛获一等奖;曾在论文评比中获全国一等奖,数篇教学论文发表于小学语文等刊物。第 23 页 共 23 页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