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概述课件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188075340 上传时间:2023-02-17 格式:PPT 页数:144 大小:6.66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中医基础概述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44页
中医基础概述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44页
中医基础概述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44页
资源描述:

《中医基础概述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基础概述课件(14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中医基础概述中医基础概述中医基础概述主讲主讲 杨梅教授杨梅教授中医基础概述中医基础概述形成基础形成基础医学基础医学基础哲学基础哲学基础生产、生活实践中偶然发现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偶然发现的医学知识医学知识医疗实践中医学知识的积累医疗实践中医学知识的积累精气学说精气学说阴阳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五行学说中医基础概述生理知识生理知识-藏象、精气血津液藏象、精气血津液 经络、体质经络、体质疾病知识疾病知识病因、病机病因、病机诊断方法诊断方法诊法、辨证诊法、辨证基本特点基本特点整体观念整体观念辨证论治辨证论治主要内容主要内容哲学基础哲学基础阴阳学说、五行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中医基础概述人体是一个人体是一

2、个有机的整体有机的整体整体观念整体观念人与环境人与环境密切相关密切相关结构上结构上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功能上功能上相互协调、彼此为用相互协调、彼此为用病理上病理上相互影响相互影响诊断上诊断上察外知内察外知内治疗上治疗上相互联系相互联系与自然统一与自然统一与社会密切与社会密切季节气候变化季节气候变化昼夜晨昏变化昼夜晨昏变化地理区域不同地理区域不同社会进步社会进步社会动乱社会动乱社会地位社会地位社会环境社会环境中医学基本特点中医学基本特点中医基础概述脏脏腑腑形形窍窍志志液液季季方方心心小肠小肠脉脉舌舌喜喜汗汗夏夏南南肝肝胆胆筋筋目目怒怒泪泪春春东东脾脾胃胃肉肉唇唇思思涎涎长夏长夏

3、中中肺肺大肠大肠皮皮鼻鼻悲忧悲忧涕涕秋秋西西肾肾膀胱膀胱骨骨耳二阴耳二阴 恐恐唾唾冬冬北北整体观整体观中医基础概述辨证辨证辨证论治辨证论治论治论治前提前提目的目的辨别证候辨别证候认识疾病认识疾病治疗疾病治疗疾病解决疾病解决疾病恶寒发热,头身痠痛,鼻塞流清涕,无汗,舌淡红苔恶寒发热,头身痠痛,鼻塞流清涕,无汗,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薄白,脉浮紧。-风寒表证风寒表证辛温解表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荆防败毒散中医基础概述 第一节第一节 哲学基础哲学基础阴阳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五行学说了解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内容及了解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内容及其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其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中医

4、基础概述 一、阴阳学说一、阴阳学说中医基础概述 (一)概念(一)概念阴阳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阴阳学说,是研究阴阳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阴阳学说,是研究阴阳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发生、发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一种展和变化的一种中国古代哲学理论。中国古代哲学理论。中医基础概述 (二)(二)事物的阴阳属性事物的阴阳属性 阳阳 阴阴温温 热热 寒寒 凉凉明明 亮亮 黑黑 暗暗清清 轻轻 重重 浊浊向向 上上 向向 下下兴兴 奋奋 抑抑 制制强强 壮壮 柔柔

5、 弱弱运运 动动 静静 止止快快 速速 缓缓 慢慢功功 能能 物物 质质中医基础概述(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 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2 2、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 3 3、阐释人体的病理变化、阐释人体的病理变化 4 4、用于疾病的诊断、用于疾病的诊断 5 5、用于疾病的防治、用于疾病的防治中医基础概述1 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人生有形,不离阴阳人生有形,不离阴阳部位:阳部位:阳-上、体表、外侧上、体表、外侧 阴阴-下、体内、内侧下、体内、内侧脏腑:五脏为阴,六腑为阳脏腑:五脏为阴,六腑为阳经络:

6、阴经、阳经经络:阴经、阳经中医基础概述2 2、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人体之气,分为阴、阳二气人体之气,分为阴、阳二气人体之气,升降出入,交感合和。人体之气,升降出入,交感合和。如,心、肺、胃主降;脾、肝、肾主升如,心、肺、胃主降;脾、肝、肾主升 营在内营在内 卫在外卫在外五脏的生理功能分阴阳五脏的生理功能分阴阳肾阴、肾阳、心阴、心阳肾阴、肾阳、心阴、心阳 中医基础概述 3 3、阐释人体的病理变化、阐释人体的病理变化(1 1)分析病因的阴阳属性)分析病因的阴阳属性 阴邪:寒、湿;阴邪:寒、湿;阳邪:火、热阳邪:火、热(2 2)分析病理变化的基

7、本规律)分析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 阴阳偏盛阴阳偏盛 -邪气盛则实邪气盛则实 阳偏盛:阳偏盛:阳盛则热阳盛则热实热证实热证 ;阴偏盛:阴偏盛:阴盛则寒阴盛则寒-实寒证实寒证 阴阳偏衰阴阳偏衰-精气夺则虚精气夺则虚 阳偏衰:阳虚则寒阳偏衰:阳虚则寒虚寒证虚寒证 阴偏衰:阴偏衰:阴虚则热阴虚则热虚热证虚热证中医基础概述 4 4、用于疾病的诊断、用于疾病的诊断 分析症、证分析症、证属性属性望诊望诊 闻诊闻诊问诊问诊切诊切诊阴阴晦暗晦暗 声低气怯声低气怯 恶寒不渴恶寒不渴 沉细涩沉细涩阳阳鲜明鲜明 声高气粗声高气粗 发热口渴发热口渴 浮大滑浮大滑阴证阴证-里、虚、寒里、虚、寒阳证阳证-表、实、热表、实、热

8、中医基础概述 5 5、用于疾病的防治、用于疾病的防治 (1 1)指导养生)指导养生-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2 2)确定治疗原则)确定治疗原则 阴阳偏盛阴阳偏盛实者泻之实者泻之 实热证实热证热者寒之热者寒之苦寒清热苦寒清热 实寒证实寒证寒者热之寒者热之辛温散寒辛温散寒 阴阳偏衰阴阳偏衰虚者补之虚者补之 虚寒证虚寒证温阳制阴温阳制阴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虚热证虚热证滋阴制阳滋阴制阳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中医基础概述(3 3)分析和归纳药物的性能)分析和归纳药物的性能药物性能药物性能阴阴阳阳药性药性寒、凉寒、凉热、温热、温五味五味酸、

9、苦、咸酸、苦、咸辛、甘、淡辛、甘、淡升降浮沉升降浮沉沉、降沉、降升、浮升、浮“酸咸无升,辛甘无降,寒无浮,热无沉”呕呃-竹茹、丁香;肝阳上亢-石决明、珍珠母肺热咳喘-石膏、黄芩;虚寒崩漏-炒艾、炮姜脾虚泄泻-常参、白术、黄芪中医基础概述木木火火水水金金土土二、五行学说二、五行学说 五行,即木、火、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质及其运动变化。一种古代哲学思想。一种古代哲学思想。中医基础概述(一)五行特性(一)五行特性 “木曰曲直木曰曲直”: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生长、升发、条达、舒畅 中医基础概述中医基础概述“火曰炎上火曰炎上”:温热、上升、光明:温热、上升

10、、光明中医基础概述“土爰稼穑土爰稼穑”:生化、承载、受纳:生化、承载、受纳中医基础概述“金曰从革金曰从革”:沉降、肃杀、收敛:沉降、肃杀、收敛中医基础概述“水曰润下水曰润下”:滋润、下行、寒凉、闭藏:滋润、下行、寒凉、闭藏中医基础概述(二)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二)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中医基础概述五行:五行:木木 火火 土土 金金水水五方:五方:东东 南南 中中 西西北北五季:五季:春春 夏夏 长夏长夏 秋秋冬冬五气:五气:风风 暑暑 湿湿 燥燥寒寒五化:五化:生生 长长 化化 收收藏藏五色:五色:青青 赤赤 黄黄 白白黑黑五味:五味:酸酸 苦苦 甘甘 辛辛咸咸五脏:五脏:肝肝 心心 脾脾 肺

11、肺肾肾五腑:五腑:胆胆小肠小肠 胃胃 大肠大肠 膀胱膀胱五官:五官:目目 舌舌 口口 鼻鼻耳耳五体:五体:筋筋 脉脉 肉肉 皮皮骨骨五志:五志:怒怒 喜喜 思思 悲悲恐恐自然界自然界人体人体中医基础概述五行生克五行生克-正常正常 相生:相生:指木、火、土、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关系。相克:相克:指木、火、土、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木木火火水水金金土土(三)五行间相互关系(三)五行间相互关系中医基础概述次序:次序:木生火,木生火,火

12、生土,火生土,土生金,土生金,金生水,金生水,水生木。水生木。母子关系母子关系 中医基础概述次序:次序:木克土木克土土克水土克水水克火水克火火克金火克金金克木金克木所胜、所不胜关系所胜、所不胜关系 中医基础概述五行乘侮五行乘侮-异常异常 相乘:相乘: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胜的过度制约或克制。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胜的过度制约或克制。又称又称“倍克倍克”次序:木次序:木-土土-水水火火金金 相侮:相侮: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不胜的反向制约和克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不胜的反向制约和克制。制。“反克反克”次序:木次序:木-金金-火火-水水-土土木木中医基础概述 中医基础概述(四)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四)五行学

13、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 1、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中医基础概述2 2、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中医基础概述3 3、用于疾病诊断、用于疾病诊断 (1 1)指导四诊指导四诊 (2 2)推断病情的轻重推断病情的轻重 客胜主善,主胜客恶;客胜主善,主胜客恶;克色之脉为逆;生色之脉为顺克色之脉为逆;生色之脉为顺肝肝东东风风青青酸酸筋筋目目心心南南暑暑赤赤苦苦脉脉舌舌脾脾中中湿湿黄黄甘甘肉肉口口肺肺西西燥燥白白辛辛皮皮鼻鼻肾肾北北寒寒黑黑咸咸骨骨耳耳中医基础概述4 4、用于疾病的治疗、用于疾病的治疗(1)指导脏腑用药指导脏腑用药青色、酸味药入肝

14、青色、酸味药入肝-山茱萸;山茱萸;赤色、苦味入赤色、苦味入心心-朱砂、黄连;黄色、甜味入肺朱砂、黄连;黄色、甜味入肺白术;白术;白色、辛味入肺白色、辛味入肺石膏;黑色、咸味入肾石膏;黑色、咸味入肾生地。生地。(2)控制疾病的传变控制疾病的传变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中医基础概述(3 3)确定治则治法)确定治则治法 依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治则和治法:依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治则和治法:确定治则确定治则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确定治法确定治法 滋水涵木法滋水涵木法用滋补肝肾之阴的方法,用滋补肝肾之阴的方法,治疗肝肾阴虚证治疗肝肾阴虚证 益火补土法益

15、火补土法用温补脾肾之阳的方法,用温补脾肾之阳的方法,治疗脾肾阳虚证治疗脾肾阳虚证 中医基础概述 依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治则和治法依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治则和治法 确定治则确定治则抑强扶弱抑强扶弱 确定治法确定治法 抑木扶土法抑木扶土法用疏肝健脾的方法,治疗肝脾不调用疏肝健脾的方法,治疗肝脾不调 培土制水法培土制水法用健脾利水的方法,治疗水湿停聚用健脾利水的方法,治疗水湿停聚 佐金平木法佐金平木法用清肝肃肺的方法,治疗肝火犯肺用清肝肃肺的方法,治疗肝火犯肺 泻南补北法泻南补北法用泻心滋肾的方法,治疗心肾不交用泻心滋肾的方法,治疗心肾不交中医基础概述第二节第二节 藏象、精气血津液学说藏象、精气血津液学

16、说了解藏象的概念及脏腑的生理特点;了解藏象的概念及脏腑的生理特点;熟悉五脏六腑的熟悉五脏六腑的主要生理功能主要生理功能;熟悉精气血津液的概念、熟悉精气血津液的概念、生成、运行、分生成、运行、分布及主要生理功能。布及主要生理功能。中医基础概述一、藏象一、藏象藏藏藏于内的内脏藏于内的内脏象象内脏解剖形态内脏解剖形态生理病理表现生理病理表现本质本质现象现象 中医藏象,既有解剖实体,又集合功能的双中医藏象,既有解剖实体,又集合功能的双重含义。重含义。中医基础概述(一)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一)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 五脏五脏六腑六腑奇恒奇恒之腑之腑心、肝、脾、肺、肾心、肝、脾、肺、肾

17、实体脏器实体脏器藏精气藏精气“藏而不泻藏而不泻”脏病多虚脏病多虚胆、胃、小、大肠、三焦、膀胱胆、胃、小、大肠、三焦、膀胱空腔脏器空腔脏器传化物传化物“泻而不藏泻而不藏”腑病多实腑病多实脑、髓、骨、脉、胆、女子胞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形似腑,功隶脏。形似腑,功隶脏。似脏非脏(功能藏蓄阴精,且与情志活动有关),似腑似脏非脏(功能藏蓄阴精,且与情志活动有关),似腑非腑(形态中空似腑),藏而不泻之腑非腑(形态中空似腑),藏而不泻之腑。中医基础概述五脏五脏生理功能生理功能体体窍窍志志液液肝肝主疏泄;主藏血主疏泄;主藏血筋筋目目怒怒泪泪心心主血脉,主藏神主血脉,主藏神脉脉舌舌喜喜汗汗脾脾主运化(精水)

18、;主统血主运化(精水);主统血肉肉口口思思涎涎肺肺主宣发肃降;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主气司呼吸;通调水道通调水道皮毛皮毛鼻鼻悲悲忧忧涕涕肾肾主藏精;主水;主纳气主藏精;主水;主纳气骨骨耳、耳、二阴二阴恐恐唾唾五脏的生理功能及体、窍、志、液的关系五脏的生理功能及体、窍、志、液的关系中医基础概述 六腑:指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指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的总称。的总称。腑:指形态中空有腔的脏器。腑:指形态中空有腔的脏器。(三)六腑(三)六腑中医基础概述共同功能共同功能 受盛和传化水谷受盛和传化水谷 (传传)化水谷化水谷 行津液行津液 饮食物的消化、吸收、排泄过程是六腑之间饮食

19、物的消化、吸收、排泄过程是六腑之间相互联系、密切配合的结果相互联系、密切配合的结果:(下图)(下图)中医基础概述胃:受纳腐熟水谷胃:受纳腐熟水谷-初步消化初步消化胆:贮存排泄胆汁胆:贮存排泄胆汁-以助消化以助消化受盛化物受盛化物-进一步消化进一步消化小肠小肠 泌别清浊泌别清浊-吸收精微吸收精微 大肠:传导变化大肠:传导变化 排泄大便排泄大便 吸收水分吸收水分膀胱:贮尿排尿膀胱:贮尿排尿-排泄小便排泄小便三焦:水谷之道路(概括消化、吸收、排泄过程)三焦:水谷之道路(概括消化、吸收、排泄过程)消化消化吸收吸收排泄排泄中医基础概述奇恒之腑奇恒之腑 指脑、髓、骨、脉、胆、女子包指脑、髓、骨、脉、胆、女

20、子包 藏精气而不传化物(似脏非腑)藏精气而不传化物(似脏非腑)形态多中空(似腑非脏)形态多中空(似腑非脏)无表里配合关系(胆除外)无表里配合关系(胆除外)(四)奇恒之腑(四)奇恒之腑中医基础概述 脑脑 (髓海髓海)主要生理机能主要生理机能 1 1、主宰生命活动、主宰生命活动:生命的枢机,元神之所在。生命的枢机,元神之所在。2 2、主司精神活动、主司精神活动:是客观事物反映到脑的结果是客观事物反映到脑的结果 3 3、主司感觉运动、主司感觉运动:视、听、嗅视、听、嗅 归于脑归于脑 思维、记忆、语言、肢体运动思维、记忆、语言、肢体运动与五脏精气的关系与五脏精气的关系 脑脑 髓海髓海 精生髓精生髓 肾

21、肾 五脏之精五脏之精 脏腑脏腑藏精中医基础概述女子胞女子胞 是指女子发生月经和孕育胎儿的器官。是指女子发生月经和孕育胎儿的器官。“胞宫胞宫”、“胞脏胞脏”、“子脏子脏”、“子宫子宫”、“子子处处”、“血室血室”主要生理机能主要生理机能 1 1、主持月经:、主持月经:月经指女子生殖细胞发育成熟后周期性子宫出血的生理现象。2 2、孕育胎儿、孕育胎儿中医基础概述脏脏腑腑形形窍窍志志液液季季方方心心小肠小肠脉脉舌舌喜喜汗汗夏夏南南肝肝胆胆筋筋目目怒怒泪泪春春东东脾脾胃胃肉肉唇唇思思涎涎长夏长夏 中中肺肺大肠大肠皮皮鼻鼻悲忧悲忧涕涕秋秋西西肾肾膀胱膀胱骨骨耳二阴耳二阴 恐恐唾唾冬冬北北形神一体整体观形神

22、一体整体观中医基础概述 元气元气 主要内容:主要内容:宗气宗气 精精 物质物质 卫气卫气 气气 营气营气 气气 精气精气 血血 功能功能 脏腑之气脏腑之气 津津 经络之气经络之气 液液 来源来源 水谷之精气水谷之精气 自然界清气自然界清气二、精气血津液学说二、精气血津液学说中医基础概述 来源来源 先天之精:先天之精:构成胚胎原始物质,从胞中获得的营构成胚胎原始物质,从胞中获得的营养物质。养物质。后天之精:后天之精: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贮藏分藏于五脏,主要藏于肾。贮藏分藏于五脏,主要藏于肾。施泄分藏于全身各个脏腑之中,濡养脏腑,施泄分藏于全身各个脏腑之中,濡养脏腑,并化气以推

23、动和调控各脏腑的机能;并化气以推动和调控各脏腑的机能;化为生殖化为生殖之精,藏于肾,产生天癸,繁衍生命。之精,藏于肾,产生天癸,繁衍生命。(一)精(一)精中医基础概述精的生理功能精的生理功能 1 1、繁衍生命、繁衍生命 2 2、濡养、濡养 3 3、化血、化血 4 4、化气、化气 5 5、化神、化神中医基础概述肾为生气之根;脾胃为生气之源;肺为生气之主肾为生气之根;脾胃为生气之源;肺为生气之主肾肾-禀受父母之精气禀受父母之精气-先天之气先天之气-元气元气肺肺-自然界之清气自然界之清气脾胃脾胃-水谷之精气水谷之精气后天之气后天之气-宗气宗气营气营气卫气卫气一身之气一身之气(二)气(二)气气的生成气

24、的生成中医基础概述基本规律(形式):升、降、出、入。基本规律(形式):升、降、出、入。气的运动气的运动中医基础概述(1 1)气虚)气虚 生化不足或耗损太过生化不足或耗损太过(2 2)气机失调)气机失调 气滞:气的运行、流通障碍气滞:气的运行、流通障碍 气逆:气的上升运动太过或下降运动不及气逆:气的上升运动太过或下降运动不及 气陷:气的上升运动不及或下降运动太过气陷:气的上升运动不及或下降运动太过 气闭:气的入出受阻气闭:气的入出受阻 气脱:气失内守而散逸于外气脱:气失内守而散逸于外 气的病变气的病变中医基础概述气的功能气的功能 1 1、推动与调控作用、推动与调控作用 2 2、温煦与凉润作用、温

25、煦与凉润作用 3 3、防御作用、防御作用 4 4、固摄作用、固摄作用 5 5、中介作用、中介作用中医基础概述人身之气人身之气元气元气宗气宗气营气营气卫气卫气气的分类气的分类中医基础概述名称名称生成来源生成来源分布部位分布部位主要功能主要功能元气元气父母之精气父母之精气 藏于肾中,藏于肾中,循行全身循行全身激发、推动全身脏腑激发、推动全身脏腑功能功能宗气宗气水谷之精气水谷之精气自然之精气自然之精气聚于胸中,聚于胸中,贯注心肺贯注心肺司呼吸,促发声,助司呼吸,促发声,助心行血心行血营气营气行于脉中行于脉中化生血液,营养全身化生血液,营养全身卫气卫气行于脉外行于脉外温养、调节、防御温养、调节、防御中

26、医基础概述(三)血(三)血 血,即血液,是循行于脉中富有营养的红色血,即血液,是循行于脉中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基本物质。中医基础概述 1、血液组成、血液组成 营气营气 津液津液 血液化生过程血液化生过程 (1)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由中焦进入肺脉,经心)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由中焦进入肺脉,经心火化赤而为血火化赤而为血 (2)精化血、精化血、津还为血津还为血中医基础概述 2 2、血液运行、血液运行(1)(1)血液要充盈血液要充盈(2)(2)脉管系统完整、通畅脉管系统完整、通畅(3)(3)各脏腑生理功能正常,尤其与心、肺

27、、肝、脾密切各脏腑生理功能正常,尤其与心、肺、肝、脾密切 气的推动作用气的推动作用 心主血脉:直接动力心主血脉:直接动力 肺朝百脉:助心行血肺朝百脉:助心行血 肝主疏泄:气行血行肝主疏泄:气行血行 气的固摄作用气的固摄作用 脾主统血:血行脉道脾主统血:血行脉道 肝主藏血:调节血量肝主藏血:调节血量中医基础概述(三)血的生理功能(三)血的生理功能 濡养、化神濡养、化神 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四)血的病理(四)血的病理血的失常血的失常1.1.血虚血虚:是指血液不足是指血液不足,血的濡养功能减退的病理血的濡养功能减退的病理状态。状态。2.2.血运失常血运失常:血瘀、出血、血寒、血热

28、血瘀、出血、血寒、血热中医基础概述(四)津液(四)津液 人体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形体官窍的内人体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形体官窍的内在体液及其正常的分泌物。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在体液及其正常的分泌物。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中医基础概述 1 1、津液的生成、津液的生成 脏腑调节:五脏整体调节,以脾为主导,脏腑调节:五脏整体调节,以脾为主导,由胃肠共同完成。由胃肠共同完成。胃胃受纳腐熟,游溢精气;受纳腐熟,游溢精气;小肠小肠主液;主液;大肠大肠主主津。津。生成条件:水饮充足,脏腑功能正常生成条件:水饮充足,脏腑功能正常中医基础概述 2 2、津液

29、的输布、津液的输布由由脾、肺、肾、心、肝、三焦脾、肺、肾、心、肝、三焦等综合作用完成等综合作用完成:脾运化水液脾运化水液脾气散精脾气散精 肺主行水肺主行水通调水道通调水道 肾主水肾主水蒸腾气化蒸腾气化 肝主疏泄肝主疏泄气行水行气行水行 三焦决渎三焦决渎水液通道水液通道 3 3、津液的排泄、津液的排泄 呼吸道呼气、汗;尿;大便。呼吸道呼气、汗;尿;大便。中医基础概述中医基础概述4 4、津液功能、津液功能 滋润濡养滋润濡养,化生血液化生血液,调节阴阳调节阴阳,排泄废物排泄废物,运运载全身之气载全身之气5 5、津液的病理、津液的病理-津液失常津液失常 津液亏损不足津液亏损不足 津液输布、排泄障碍:湿

30、浊困阻、痰饮凝聚、津液输布、排泄障碍:湿浊困阻、痰饮凝聚、水液贮留水液贮留中医基础概述五、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五、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中医基础概述 精、气、血、津液关系精、气、血、津液关系(一)气与血的关系(一)气与血的关系 气为血之帅气为血之帅 血为气之母血为气之母 生血生血 行血行血 摄血摄血 生气生气 载气载气生理生理 血由气生血由气生 气行则血行气行则血行 气能摄血气能摄血 血旺则气盛血旺则气盛 血能载气血能载气病理病理 气虚而血虚气虚而血虚 气虚气虚/滞则血瘀滞则血瘀 气不摄血气不摄血 血衰则气虚血衰则气虚 气随血脱气随血脱治疗治疗 补气生血补气生血 补补/理气活血理气活血 益气摄血

31、益气摄血 养血益气养血益气 补气固脱补气固脱中医基础概述(二)气与精的关系(二)气与精的关系 精与气精与气,本自互生本自互生:气化为精气化为精/精化为气精化为气 (三)气与津液的关系(三)气与津液的关系 气与津:气能生津、气能行津、气能摄津气与津:气能生津、气能行津、气能摄津 津与气:津能载气、津在元阳之气蒸腾作用下化而为津与气:津能载气、津在元阳之气蒸腾作用下化而为气气中医基础概述 (四)血与精的关系(四)血与精的关系 精血同源:同源水谷精血同源:同源水谷 相互化生相互化生 精能化血精能化血 血能生精血能生精 (五)血与津液的关系(五)血与津液的关系 津血同源津血同源:血与津液同属阴血与津液

32、同属阴,同源于水谷精微;同源于水谷精微;血渗血渗(脉外脉外)为津为津 津津(渗入络脉渗入络脉)化为血化为血 汗为津化汗为津化 血汗同源血汗同源 夺血者无汗夺血者无汗 夺汗者无血夺汗者无血中医基础概述第三节 病因病机了解病因病机的概念;了解病因病机的概念;熟悉熟悉六淫六淫、疠气、七情内伤、瘀血、痰饮的、疠气、七情内伤、瘀血、痰饮的致病特点;致病特点;了解病机的基本概念和层次结构;了解病机的基本概念和层次结构;熟悉邪正盛衰、阴阳失调的病机特点。熟悉邪正盛衰、阴阳失调的病机特点。中医基础概述 研究各种病因的概念、形成、性质、致病特研究各种病因的概念、形成、性质、致病特点及其所致病证临床表现的理论,是

33、中医学理点及其所致病证临床表现的理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病因一、病因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又称致病因素、病邪。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又称致病因素、病邪。中医基础概述1 1、外感病因、外感病因:六淫、疠气六淫、疠气 外感病因外感病因:指来源于自然界指来源于自然界,多从肌表、口鼻侵入人多从肌表、口鼻侵入人体而发病的病因。体而发病的病因。2 2、内伤病因、内伤病因:七情、饮食七情、饮食、劳逸劳逸 内伤病因内伤病因:指人体的七情、劳逸、饮食等不循常度指人体的七情、劳逸、饮食等不循常度,导致气血津液失调导致气血津液失调,脏腑组织功能异常的致病因素。脏腑组织功能异常的致

34、病因素。3 3、病理产物病理产物:水湿痰饮、瘀血、结石水湿痰饮、瘀血、结石 又称继发性病因又称继发性病因:指在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指在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又成为新的病证发生的原因。又成为新的病证发生的原因。4 4、其它病因、其它病因:外伤、寄生虫、药邪、医过、先天因素外伤、寄生虫、药邪、医过、先天因素病因分类病因分类中医基础概述六 淫 六淫的概念六淫的概念 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外感病邪的统称。六淫各自致病特点六淫各自致病特点 审症求因审症求因六气: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正常气候六气:风、寒、暑、湿、燥、火

35、(热)六种正常气候中医基础概述风淫的性质和致病特征风淫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性性 质质 致致 病病 特特 征征 临临 床床 表表 现现轻轻 扬扬 开开 泄泄风性轻浮,向上向外,风性轻浮,向上向外,易袭阳位,属阳邪易袭阳位,属阳邪 疏通透泄,具通透性疏通透泄,具通透性易侵头面、肌表、腰背和阳经易侵头面、肌表、腰背和阳经:如头项强痛,鼻塞咽痒,面肌如头项强痛,鼻塞咽痒,面肌麻痹等麻痹等腠理开疏:腠理开疏:如汗出,恶风等如汗出,恶风等善善 行行 数数 变变善行走窜,行无定处善行走窜,行无定处 发病急发病急,变化快变化快,变化多端变化多端病变部位不固定:病变部位不固定:如行痹,风如行痹,风疹,荨麻疹疹,荨

36、麻疹发病急变化多,传变快:发病急变化多,传变快:如癫如癫痫、中风、惊风痫、中风、惊风主主 动动动摇不定,动摇不定,“风胜主动风胜主动”有明显动摇症状:有明显动摇症状:如眩晕、震如眩晕、震颤、抽搐、角弓反张等颤、抽搐、角弓反张等为百为百病长病长风邪致病极为广泛风邪致病极为广泛,易与易与他邪相合,且为外邪致病他邪相合,且为外邪致病的先导的先导发病最多,病种最多,且易合发病最多,病种最多,且易合他邪兼夹致病:他邪兼夹致病:如风寒、风湿、如风寒、风湿、风热、风燥等风热、风燥等浮浮越越多多变变善善动动多多兼兼邪邪中医基础概述 性性 质质 致病特征致病特征 临临 床床 表表 现现寒为阴寒为阴邪其性邪其性寒

37、凉易寒凉易伤阳气伤阳气寒性寒性凝滞凝滞寒则寒则气收气收 2、寒淫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寒淫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寒寒凉凉凝凝滞滞收收引引寒寒证证寒寒象象各种各种疼痛疼痛症状症状中医基础概述 3 3、湿淫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湿淫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性性 质质 致致 病病 特特 征征 临临 床床 表表 现现湿为阴邪湿为阴邪损伤阳气损伤阳气阻遏气机阻遏气机湿性重浊湿性重浊湿性粘滞湿性粘滞湿性趋下湿性趋下粘粘滞滞粘粘滞滞重重浊浊趋趋下下中医基础概述 4.4.燥淫的性质和致病特点燥淫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性性 质质 致致 病病 特特 征征 临临 床床 表表 现现燥性干涩燥性干涩易伤津液易伤津液燥性干燥,侵犯人体,燥性干燥

38、,侵犯人体,最易伤津,出现各种干最易伤津,出现各种干燥、涩滞不利的症状。燥、涩滞不利的症状。“燥胜则干燥胜则干”以口唇燥裂、鼻干咽燥,以口唇燥裂、鼻干咽燥,皮肤干燥粗糙甚皲裂皮肤干燥粗糙甚皲裂,毛发毛发干枯不荣干枯不荣,小便短少等小便短少等燥易伤肺燥易伤肺燥邪伤人,常自口鼻而燥邪伤人,常自口鼻而入,最易伤及于肺,清入,最易伤及于肺,清肃失司肃失司干咳少痰或无痰,或痰粘干咳少痰或无痰,或痰粘难咯,痰中带血,喘息胸难咯,痰中带血,喘息胸痛,大便秘结等。痛,大便秘结等。中医基础概述 性性 质质 致致 病病 特特 征征临临 床床 表表 现现热为阳邪热为阳邪其性燔灼其性燔灼阳热之象阳热之象伤津耗气伤津耗

39、气阳胜则热阳胜则热阳胜则阴病阳胜则阴病 迫津外泄迫津外泄 消灼阴津消灼阴津壮火食气壮火食气(如气随津耗如气随津耗)高热、恶热、面赤、脉数高热、恶热、面赤、脉数口喝喜饮咽干口燥小便短赤口喝喜饮咽干口燥小便短赤体倦乏力少气体倦乏力少气火性炎上火性炎上火热蒸腾上炎,症状多见火热蒸腾上炎,症状多见于头面五官等上部于头面五官等上部面红目赤,咽喉肿痛,口舌糜烂面红目赤,咽喉肿痛,口舌糜烂,齿龈肿痛,吐血,衄血等齿龈肿痛,吐血,衄血等 生风生风 热邪易热邪易 动血动血“热极生风热极生风”燔灼肝经,损燔灼肝经,损伤阴液伤阴液,筋脉失濡养而生风筋脉失濡养而生风热入血分热入血分 灼伤脉络灼伤脉络 迫血妄行迫血妄行

40、高热、四肢抽搐、颈项强直、甚高热、四肢抽搐、颈项强直、甚两目上视、牙关紧闭、角弓反张两目上视、牙关紧闭、角弓反张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皮肤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皮肤发斑,月经过多,崩漏发斑,月经过多,崩漏 扰神扰神火热性燥动火热性燥动,与心相应与心相应血入营分血入营分,扰乱心神扰乱心神高热,心神不宁,心烦失眠高热,心神不宁,心烦失眠高热,狂躁妄动,神昏谵语高热,狂躁妄动,神昏谵语易致肿疡易致肿疡热毒入血分,聚于局部,热毒入血分,聚于局部,腐蚀血肉腐蚀血肉 “热胜则肿热胜则肿”痈疽疮疡,局部红肿热痛痈疽疮疡,局部红肿热痛 5、火淫的性质和致病特征火淫的性质和致病特征中医基础概述6.6.暑淫的

41、性质和致病特点暑淫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性性 质质 致病特征致病特征 临临 床床 表表 现现暑为阳邪暑为阳邪其性炎热其性炎热阳热亢盛阳热亢盛实热证实热证:高热,汗出,口渴,脉洪高热,汗出,口渴,脉洪大等热盛为特征大等热盛为特征暑性升散暑性升散最易耗气最易耗气伤津伤津暑为阳邪暑为阳邪 上升发散上升发散易犯头目易犯头目内扰心神内扰心神耗气伤津耗气伤津上犯头目上犯头目:头昏,目眩:头昏,目眩“暑邪易入心经暑邪易入心经”:猝然昏倒:猝然昏倒,不不省人事;省人事;热胜则津伤阴病热胜则津伤阴病:身热汗多,口:身热汗多,口渴喜饮,尿少短赤,舌红少津等。渴喜饮,尿少短赤,舌红少津等。气随津泄气随津泄:气短,倦怠,

42、甚:气短,倦怠,甚气随气随津脱津脱暑多夹湿暑多夹湿 暑湿暑湿(湿热湿热)夹杂夹杂常见胸闷脘痞,四肢倦怠,便溏常见胸闷脘痞,四肢倦怠,便溏不爽等湿阻之候不爽等湿阻之候中医基础概述中医基础概述中医基础概述病理产物病理产物 痰饮痰饮 瘀血瘀血 结石结石中医基础概述痰饮中医基础概述 痰饮的致病特点痰饮的致病特点 1.1.阻碍气血运行阻碍气血运行 阻滞脏腑经络气机阻滞脏腑经络气机脏腑升降失常脏腑升降失常 2.2.影响水液代谢影响水液代谢水湿停聚水湿停聚 3.3.易于蒙蔽心神痰湿蒙蔽清窍易于蒙蔽心神痰湿蒙蔽清窍 痰迷心窍、痰火扰心痰迷心窍、痰火扰心 4.4.致病广泛,变幻多端致病广泛,变幻多端表现各异表现

43、各异 “百病多由痰作崇百病多由痰作崇”“怪病多痰怪病多痰”咳喘咳喘悸眩悸眩呕满呕满肿痛肿痛苔腻苔腻脉滑脉滑中医基础概述中医基础概述中医基础概述 指体内血液停积,不能正常循行而形成的病理产指体内血液停积,不能正常循行而形成的病理产物,既指积于体内的离经之血,又包括阻滞于血脉物,既指积于体内的离经之血,又包括阻滞于血脉及脏腑内运行不畅的血液,属继发性致病因素。及脏腑内运行不畅的血液,属继发性致病因素。瘀瘀 血血中医基础概述瘀血的病症特点瘀血的病症特点不通则痛不通则痛疼痛疼痛(固定、刺痛、拒按、夜甚)(固定、刺痛、拒按、夜甚)久聚不散久聚不散肿块肿块(体表血肿;腔内症积)(体表血肿;腔内症积)血不归

44、经血不归经出血出血(紫(紫 暗夹有血块)暗夹有血块)浊血郁滞,新血不生浊血郁滞,新血不生面色黧黑,肌肤甲错面色黧黑,肌肤甲错面唇爪甲青紫,皮下面唇爪甲青紫,皮下紫斑,青筋暴露紫斑,青筋暴露舌脉舌脉舌紫暗,或瘀点、瘀斑、舌下静脉曲张舌紫暗,或瘀点、瘀斑、舌下静脉曲张 脉迟、涩、弦、结、代脉迟、涩、弦、结、代中医基础概述中医基础概述二、病机二、病机v 病机又称病理,是疾病发生、发展及病机又称病理,是疾病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机理。其变化的机理。中医基础概述 病机的层次病机的层次 基本病机基本病机 系统病机系统病机 分类病机分类病机 病证病机病证病机 症状病机症状病机中医基础概述基本病机基本病机(一)

45、邪正盛衰(一)邪正盛衰 1、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邪正盛衰,是指在疾病过程中,机体的抗邪正盛衰,是指在疾病过程中,机体的抗病能力与致病邪气之间相互斗争中所发生的病能力与致病邪气之间相互斗争中所发生的盛衰变化。盛衰变化。中医基础概述实实虚虚以邪气亢盛为矛盾以邪气亢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状态。理状态。邪气盛则实邪气盛则实正衰不显正衰不显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映。理反映。精气夺则虚精气夺则虚邪盛不著邪盛不著中医基础概述 正胜邪退好转或痊愈正胜邪退好转或痊愈 邪胜正衰恶化或死亡邪胜正衰恶化或死亡 邪正相持慢性迁延邪正相

46、持慢性迁延 2、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中医基础概述(二)阴阳失调(二)阴阳失调 1、阴阳偏盛制约太过、阴阳偏盛制约太过 2、阴阳偏衰制约不及、阴阳偏衰制约不及中医基础概述 1 1、阴阳偏胜、阴阳偏胜 “邪气盛则实邪气盛则实”(1 1)阳偏胜)阳偏胜阳盛则热阳盛则热 阳盛而阴未虚(或虚亏不甚)的阳盛而阴未虚(或虚亏不甚)的实热证实热证。(2 2)阴偏胜)阴偏胜阴盛则寒阴盛则寒 阴盛而阳未虚(或虚损不甚)的阴盛而阳未虚(或虚损不甚)的实寒证实寒证候。候。中医基础概述 2 2、阴阳偏衰、阴阳偏衰 属属“精气夺则虚精气夺则虚”的虚证。的虚证。(1 1)阳偏衰阳偏衰阳虚则寒阳虚则寒 机体

47、阳气不足,阳不制阴,阴相对亢盛的机体阳气不足,阳不制阴,阴相对亢盛的虚寒证虚寒证。(2 2)阴偏衰)阴偏衰阴虚则热阴虚则热 制约阳热和滋养、内守、宁静功能减退,以及制约阳热和滋养、内守、宁静功能减退,以及阳相对亢盛的阳相对亢盛的虚热证虚热证。中医基础概述气血关系失调气血关系失调气血关系失调气血关系失调气病及血气病及血血病及气血病及气气虚气虚血虚血虚血瘀血瘀出血出血气不生血气不生血推动无力推动无力气不摄血气不摄血血瘀血瘀血行受阻血行受阻出血出血血随气逆血随气逆气滞气滞气逆气逆气虚气虚血不生气血不生气气散气散(脱)(脱)气随血脱气随血脱血虚血虚血脱血脱气滞气滞气行受阻气行受阻血瘀血瘀气滞血瘀气滞血

48、瘀气虚血瘀气虚血瘀气不摄血气不摄血气随血脱气随血脱气血两虚气血两虚中医基础概述第四节 诊断方法了解四诊、辨证的基本涵义及方法;了解四诊、辨证的基本涵义及方法;熟悉四诊收集到的病情资料(症、征)的特征表现熟悉四诊收集到的病情资料(症、征)的特征表现和临床意义;和临床意义;熟悉各种辨证方法的概念、特点及应用范围;熟悉各种辨证方法的概念、特点及应用范围;初步能够运用八纲辨证、病性辨证、病位辨证方法初步能够运用八纲辨证、病性辨证、病位辨证方法对临床典型病例进行辨证分析。对临床典型病例进行辨证分析。中医基础概述中医诊断学诊法辨证望 诊闻 诊问 诊切 诊病性辨证病位辨证八纲辨证中医基础概述问诊问诊望诊望诊

49、闻诊闻诊切诊切诊一、四诊一、四诊视视听、嗅听、嗅语言语言触触从不同角度从不同角度收集病情资收集病情资料,每一诊料,每一诊均有特点,均有特点,也存在不足也存在不足四诊合参四诊合参中医基础概述 医生以视觉对病人全身、局部望诊、排出物医生以视觉对病人全身、局部望诊、排出物和小儿指纹进行有目的地观察,以判断健康状和小儿指纹进行有目的地观察,以判断健康状况,测知病情的诊察方法。况,测知病情的诊察方法。望诊在诊法中是形成和发展最早的一种诊法,望诊在诊法中是形成和发展最早的一种诊法,视觉最为直观方便,在感知客观世界中占首要视觉最为直观方便,在感知客观世界中占首要地位,据现代研究,人们由视觉获得的信息量,地位

50、,据现代研究,人们由视觉获得的信息量,占全部信息的占全部信息的80%。(一)望(一)望 诊诊中医基础概述望诊的主要内容望诊的主要内容 全身望诊:全身望诊:望望神神、色色、形、态、形、态 局部望诊:局部望诊:望望头头面、五官、颈项、躯体面、五官、颈项、躯体 四肢、二阴、皮肤等四肢、二阴、皮肤等舌诊:舌诊:舌质、舌苔舌质、舌苔小儿指纹:小儿指纹:位置、形色位置、形色排出物:排出物:望痰、涕、涎唾、呕吐物望痰、涕、涎唾、呕吐物色泽、形质、动态色泽、形质、动态中医基础概述色泽色泽:荣:荣-正气盛;枯正气盛;枯-正气衰。正气衰。五色主病(青五色主病(青-寒、痛、瘀、惊;赤寒、痛、瘀、惊;赤-热证;黄热证

51、;黄-脾虚,湿盛;白脾虚,湿盛;白-虚、寒;虚、寒;黑黑-寒、痛、瘀、肾虚、水饮)寒、痛、瘀、肾虚、水饮)形质形质:形盛:形盛-阴盛阳虚;形瘦阴盛阳虚;形瘦-阴虚阳盛;阴虚阳盛;质嫩质嫩-正气虚;质老正气虚;质老-邪气盛。邪气盛。动态动态:阳主动,阴主静:阳主动,阴主静中医基础概述 通过听声音和嗅气味来诊察疾病的方法。通过听声音和嗅气味来诊察疾病的方法。听声音听声音:病人生命活动中发出的声响病人生命活动中发出的声响嗅气味:嗅气味:病体、排出物、病室气味病体、排出物、病室气味(二)闻(二)闻 诊诊中医基础概述 听听辨病人言语气息的高低、强弱、清浊、辨病人言语气息的高低、强弱、清浊、缓急变化以及咳

52、嗽、呕吐、肠鸣等脏腑病缓急变化以及咳嗽、呕吐、肠鸣等脏腑病理变化所发出的异常声响理变化所发出的异常声响,以判断病变寒以判断病变寒热虚实等性质的诊病方法。热虚实等性质的诊病方法。1 1、听声音、听声音中医基础概述高亢有力高亢有力-阳证、热证、实证阳证、热证、实证-声重、鼻鼾声重、鼻鼾低怯无力低怯无力-阴证、寒证、虚证阴证、寒证、虚证-少气少气沉默寡言沉默寡言-虚证、寒证虚证、寒证-郑声郑声烦燥多言烦燥多言-实证、热证实证、热证-谵语谵语呼吸气粗,快出快入呼吸气粗,快出快入-实证实证-实喘实喘呼吸气微,慢出慢入呼吸气微,慢出慢入-虚证虚证-虚喘虚喘强强度度频频率率节节律律连续不断连续不断-阳证、热

53、证、实证阳证、热证、实证-实咳实咳时断时续时断时续-阴证、寒证、虚证阴证、寒证、虚证-虚咳虚咳基本原则基本原则中医基础概述 2 2、嗅气味、嗅气味 基本原则基本原则酸腐臭秽酸腐臭秽-实证、热证实证、热证尿黄便干、黄带尿黄便干、黄带微有腥臭微有腥臭-虚证、寒证虚证、寒证尿清便溏、白带尿清便溏、白带 嗅辨与疾病有关的气味,包括病体(排出物)嗅辨与疾病有关的气味,包括病体(排出物)病室气味。病室气味。中医基础概述 问诊范围:症状(自觉)、特点(性质、问诊范围:症状(自觉)、特点(性质、部位)、持续时间、伴见症状、加重及缓解因部位)、持续时间、伴见症状、加重及缓解因素。病史。素。病史。主诉是患者就诊时

54、最痛苦的症状特征及持续主诉是患者就诊时最痛苦的症状特征及持续时间。通过主诉可以了解诊察和辨证的线索,时间。通过主诉可以了解诊察和辨证的线索,确立主症,在诊断中具有主导作用。常可确定确立主症,在诊断中具有主导作用。常可确定病位和病性。病位和病性。(三)问诊(三)问诊 中医基础概述例一:例一:咳嗽:咳嗽:1、确定为主症:咳嗽明显,在病人的所有临床表、确定为主症:咳嗽明显,在病人的所有临床表现中最为突出,病人最感痛苦。现中最为突出,病人最感痛苦。2、咳嗽的辨析:如因受凉而起,病程短,咳声重、咳嗽的辨析:如因受凉而起,病程短,咳声重浊紧闷,为实;如病程日久,咳声清轻,为虚。浊紧闷,为实;如病程日久,咳

55、声清轻,为虚。3、伴随症状:有否咯痰及痰的性状;有否气喘、伴随症状:有否咯痰及痰的性状;有否气喘、胸闷、胸痛、喉痒痛、鼻塞流涕(均为肺系症胸闷、胸痛、喉痒痛、鼻塞流涕(均为肺系症状);再次了解全身情说,有无寒热、汗出、以状);再次了解全身情说,有无寒热、汗出、以及饮食、二便,舌象、脉象等的情况,有关病史及饮食、二便,舌象、脉象等的情况,有关病史等。如此则诊察有序,线索清楚,不致有重要遗等。如此则诊察有序,线索清楚,不致有重要遗漏,有利于辨证。漏,有利于辨证。中医基础概述 例二例二“发热发热”根据其特点、兼症、舌脉象,可以辨其病因、根据其特点、兼症、舌脉象,可以辨其病因、病位、病性和病势等证候的

56、本质。风寒表证,病位、病性和病势等证候的本质。风寒表证,风热表证,伤风表证,里热炽盛气分证(阳风热表证,伤风表证,里热炽盛气分证(阳明经证),阳明腑实证,营、血分证,阴虚明经证),阳明腑实证,营、血分证,阴虚内热,气虚发热,气郁发热,各脏腑之热。内热,气虚发热,气郁发热,各脏腑之热。中医基础概述 在深入了解主症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兼在深入了解主症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兼症及其他相关临床资料(起病情况、发病季症及其他相关临床资料(起病情况、发病季节、病变经过、诊治情况等)综合分析,并节、病变经过、诊治情况等)综合分析,并概括为某证。概括为某证。中医基础概述(四)切(四)切 诊诊脉脉诊诊按按 诊诊中医基

57、础概述医生用手指切按患者特定部位的动脉,依应指形象了解病情,辨别病证的诊察方法。1、脉、脉 诊诊中医基础概述“脉象脉象”脉动应指的形象。脉动应指的形象。是全身各脏腑相互协调作是全身各脏腑相互协调作用下,血液在脉内循行过程中所表现。用下,血液在脉内循行过程中所表现。滑脉:往来流利,如盘走珠。滑脉:往来流利,如盘走珠。涩脉:往来艰涩,如轻刀刮竹,如雨沾沙。涩脉:往来艰涩,如轻刀刮竹,如雨沾沙。芤脉:浮大中空,如按葱管。芤脉:浮大中空,如按葱管。中医基础概述传统四方面,现代八要素:传统四方面,现代八要素:u 脉位脉位:浮、沉:浮、沉u 脉次脉次(频率):平、迟、数(频率):平、迟、数u 脉形脉形:l

58、 脉长(轴向范围):长、短脉长(轴向范围):长、短l 脉宽(径向范围):大、细脉宽(径向范围):大、细u 脉势脉势:l 脉力(心脏搏动强弱):实、虚脉力(心脏搏动强弱):实、虚l 流利度:滑、涩流利度:滑、涩l 紧张度:弦、紧、缓、濡紧张度:弦、紧、缓、濡l 均匀度:结、促、代均匀度:结、促、代脉象要素脉象要素中医基础概述常见脉象常见脉象:浮散芤革沉伏牢迟缓数疾虚实洪大长细濡浮散芤革沉伏牢迟缓数疾虚实洪大长细濡弱微短滑涩弦紧弱微短滑涩弦紧特征:特征:位、次、形、势;命名形象生动位、次、形、势;命名形象生动临床意义:临床意义:阴阳阴阳气血精津亏虚气血精津亏虚-虚证虚证邪气阻滞、病产蓄积邪气阻滞、

59、病产蓄积-实证实证 浮浮-表证,里虚。表证,里虚。沉沉-里证邪结,或气虚无力外达。(里实、里虚)里证邪结,或气虚无力外达。(里实、里虚)迟迟-寒证,热结,常人寒证,热结,常人 数数-热证,虚证热证,虚证 虚虚-形不足,阴精血津液虚;势不足形不足,阴精血津液虚;势不足,阳气亏虚。阳气亏虚。实实-形势有余,邪阻正不虚、病理产物蓄积。形势有余,邪阻正不虚、病理产物蓄积。中医基础概述2、按诊、按诊部位:部位:胸胁、胃脘、四肢、腧穴胸胁、胃脘、四肢、腧穴性质:性质:柔软柔软-虚;满硬虚;满硬-实实 肿块肿块 柔韧圆滑柔韧圆滑-痰凝痰凝 坚硬坚硬血瘀血瘀 聚散不定聚散不定-气滞气滞 固定不移固定不移-血瘀

60、血瘀中医基础概述四诊明确:四诊明确:病变部位病变部位-表、里(脏腑、气血、骨髓)表、里(脏腑、气血、骨髓)病变性质病变性质-实(何种邪气为患?)、虚(脏实(何种邪气为患?)、虚(脏 腑功能、精气血津液何种不足?)腑功能、精气血津液何种不足?)病变趋势病变趋势-向愈、恶化向愈、恶化中医基础概述二、辨证二、辨证中医基础概述 表表 里里 寒寒 热热 虚虚 实实阴阴 阳阳脏腑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经络辨证六经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三焦辨证病因辨证病因辨证六淫辨证六淫辨证阴阳虚损辨证阴阳虚损辨证气血津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辨病位为主辨病位为主辨病性为主辨病性为主内伤杂病内伤杂病外外 感感

61、 时时 病病寒寒 温温 湿湿六经辨证六经辨证 卫气营血辨证卫气营血辨证 三焦辨证三焦辨证邪气侵留邪气侵留空间位置空间位置时间层次时间层次正气失常正气失常中医基础概述 如,患者感受风热病邪为病,初见发热微恶寒等如,患者感受风热病邪为病,初见发热微恶寒等表证,继则表现为发热不恶寒,反恶热,以及汗出、表证,继则表现为发热不恶寒,反恶热,以及汗出、烦渴、咳喘,或胸闷胸痛、痰黏不爽、舌红、苔黄、烦渴、咳喘,或胸闷胸痛、痰黏不爽、舌红、苔黄、脉数。脉数。根据病史及临床表现根据病史及临床表现-温热病温热病 运用卫气营血辨证为主运用卫气营血辨证为主-气分证;气分证;结合脏腑辨证,可知病位在肺;结合病因辨证,结

62、合脏腑辨证,可知病位在肺;结合病因辨证,可知热邪为患;可知热邪为患;通过综合分析辨证,可判断本证为邪热壅肺。通过综合分析辨证,可判断本证为邪热壅肺。若单用八纲辨证,则可知属里热实证。若单用八纲辨证,则可知属里热实证。中医基础概述八纲辨证八纲辨证八八纲纲-病病 性性用八纲作为证候用八纲作为证候归类的纲领,综归类的纲领,综合分析病情资料,合分析病情资料,辨别病位浅深、辨别病位浅深、病性寒热、邪正病性寒热、邪正斗争盛衰和病证斗争盛衰和病证类别的方法。类别的方法。表里表里寒热寒热虚实虚实阴阳阴阳-病证类别病证类别辨别疾病辨别疾病-病病 位位-邪正盛衰邪正盛衰八纲辨证八纲辨证中医基础概述(一)表(一)表

63、 证证概念概念皮毛、口鼻皮毛、口鼻六淫六淫疫疠疫疠肌肌表表正气(卫气)抗邪正气(卫气)抗邪起病起病急急,病位,病位浅浅,病程,病程短短,感受,感受外邪外邪病位在肌病位在肌表表,脏腑损伤轻,脏腑损伤轻,外感外感初期初期特点特点中医基础概述恶寒发热恶寒发热,舌淡红舌淡红,苔薄白苔薄白,脉浮脉浮表证辨证要点表证辨证要点风邪风邪热邪热邪寒邪寒邪各有何各有何表现表现?中医基础概述 里热象里热象潮潮热热、谵、烦、汗出、谵、烦、汗出、口渴口渴、便秘便秘 里寒象里寒象形形寒肢冷寒肢冷,蜷卧蜷卧,口淡多涎口淡多涎 心病心病心悸怔忡、失眠多梦、心悸怔忡、失眠多梦、烦躁神昏烦躁神昏谵语谵语 肝胆病肝胆病眩晕、胁痛、

64、抑郁或易怒、黄疸眩晕、胁痛、抑郁或易怒、黄疸 脾胃病脾胃病纳呆、脘腹疼痛、纳呆、脘腹疼痛、泄泻泄泻、呕吐呕吐 肺病肺病咳、喘、哮、咯痰咳、喘、哮、咯痰 肾、膀胱病肾、膀胱病腰酸、遗精、遗尿,尿赤、腰酸、遗精、遗尿,尿赤、涩、热、痛,或癃涩、热、痛,或癃闭闭临床临床表现表现病因杂,病位广,症状多,非表即里病因杂,病位广,症状多,非表即里(二)里(二)里 证证中医基础概述病案思考病案思考 张张X,女,女,30岁恶寒发热二岁恶寒发热二天,昨日起咳嗽天,昨日起咳嗽加重,痰稀白,加重,痰稀白,量不多,周身酸量不多,周身酸痛,头痛,鼻塞痛,头痛,鼻塞流清涕,口不渴,流清涕,口不渴,舌淡红,苔薄白,舌淡红,

65、苔薄白,脉浮紧。脉浮紧。三日前因过食冰冷之三日前因过食冰冷之物,当晚发生腹泻,物,当晚发生腹泻,今日病情加重。症见今日病情加重。症见面色黄晦不泽,泻泄面色黄晦不泽,泻泄清稀如水样,日行清稀如水样,日行78次,泛恶欲呕,次,泛恶欲呕,脘腹痞闷,口淡不渴,脘腹痞闷,口淡不渴,口腻纳呆,乏力身重,口腻纳呆,乏力身重,苔白腻,脉缓苔白腻,脉缓确定八纲结论中医基础概述 (三)寒(三)寒 证证概念概念特点特点冷、白、稀、润、静冷、白、稀、润、静感受寒邪感受寒邪阳气亏虚阳气亏虚导致机体功能活动抑制表导致机体功能活动抑制表现的证候现的证候中医基础概述(四)热(四)热 证证概念概念特点特点热、赤、黄、稠、燥、动

66、热、赤、黄、稠、燥、动感受热邪感受热邪阴虚阳亢阴虚阳亢导致机体功能活动导致机体功能活动亢进表现的证候亢进表现的证候 中医基础概述辨别寒证、热证之征象辨别寒证、热证之征象中医基础概述(五)虚(五)虚 证证表现表现特点特点不足不足(气、血、精、髓)(气、血、精、髓)松弛松弛(肌肉等)(肌肉等)无力无力(疲乏、四肢)(疲乏、四肢)衰退衰退功能低下功能低下起病慢、久病、病势缓、体质虚弱起病慢、久病、病势缓、体质虚弱概念概念正气亏虚(阴阳、气血、津精亏;脏腑功能虚损)正气亏虚(阴阳、气血、津精亏;脏腑功能虚损)邪气不盛邪气不盛成因成因 先天不足先天不足 后天失调(情志、饮食、劳逸、产育、后天失调(情志、饮食、劳逸、产育、久病失治,误治等)久病失治,误治等)中医基础概述(六)实(六)实 证证概念概念 感受外邪,或病理产物停聚,以邪正感受外邪,或病理产物停聚,以邪正 俱实,邪正斗争剧烈为基本病理。俱实,邪正斗争剧烈为基本病理。表现表现特点特点有余、亢盛、停聚、强烈有余、亢盛、停聚、强烈暴病、病情剧烈、体质壮实暴病、病情剧烈、体质壮实成因成因感受外邪感受外邪-六淫、疫疠六淫、疫疠脏腑功能失调脏腑功能失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