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余人的悲剧性之《罗亭》

上传人:zhan****gclb 文档编号:188071603 上传时间:2023-02-1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8.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多余人的悲剧性之《罗亭》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多余人的悲剧性之《罗亭》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多余人的悲剧性之《罗亭》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资源描述:

《多余人的悲剧性之《罗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多余人的悲剧性之《罗亭》(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多余人的悲剧性之罗亭摘要:多余人是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本文主要以罗亭为例子从多余人在文学上的发展起源、人物形象的交杂融合、多余人的悲剧性三个方面来分析和论述。关键词:多余人、悲剧性、罗亭引言:俄国多余人是十九世纪俄国文学中贵族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他们生活在贵族阶级趋向没落的时期,在反动的专制政体和农奴制下感到窒息,不愿与上流社会同流合污;但因为远离人民,无法摆脱贵族立场,缺乏生活目的,不能有所作为,导致其悲剧性终结的命运。本文以罗亭为例子,从多余人悲剧性的角度来看在文学上的意义以及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一 多余人在文学上的发展渊源1. 多余人这一文学形象在文学领域的兴起 一个文学形象的发展,

2、并不是突如其来的。通过很多作品都可以证实这样一个观点,不管这个文章是什么类型的,什么时代的,其文章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不可能是毫无根据臆想出来的,与时代背景下的社会现状以及作家生活状态都是息息相关的。就如多余人这一文学形象在文学领域的兴起也是如此。“多余人”是19世纪俄国文学中所描绘的贵族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他们的特点是出身贵族,生活在优裕的环境中,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他们虽有高尚的理想,却远离人民;虽不满现实,却缺少行动,他们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只能在愤世嫉俗中白白地浪费自己的才华。他们既不愿站在政府的一边,与上流社会同流合污,又不能和人民站在一起,反对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他们很是

3、心仪西方的自由思想,他们也很不满俄国的现状,又无能为力改变这种现状,然而他们又是大贵族和权势者的代表人物,不可能与底层人民相结合以改变俄国的现状。这样一个纠结矛盾的群体,根据社会发展必有其产物存在的历史依据,多余人这一群体早就存在,只是没有被人们所挖掘出来而体现在文学作品上。但在文学领域“多余人”一词源自19世纪的俄罗斯文坛,是对当时一种文学典型的命名。这一形象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一直存在,但把其发展到文学上,让多余人这一文学形象贯穿于历史文化发展长河中,绵延不绝,生生不息的起源是在俄罗斯文坛。2. 多余人在俄罗斯文学中的显现多余人是一个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其兴起于俄罗斯文坛,多余人在俄罗斯文

4、学中的显现,主要是体现在一些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上。最早是在普希金叶普盖尼.奥涅金里的主人公“奥涅金”身上体现的,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多余人”的鼻祖,而这一形象真正的广为流传是在屠格涅夫1850年发表的中篇小说多余人日记之后更加的深入人心的,之后又有赫尔岑谁的罪过中“别尔托夫”,莱蒙托夫当代英雄毕巧林,屠格涅夫罗亭中的罗亭,冈察洛夫奥博洛莫夫中的奥博洛莫夫等。都是多余人的代表。其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社会背景以及所反映的社会现实问题都具有着大同小异的特点,举例两部作品使更加的分析透彻好“多余人在俄罗斯在文学中显现”这一问题。首先普希金的代表作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奥涅金形象是俄国封建社会贵族青年的一

5、种典型,他虽然受过资产阶级思想的启蒙,不满于贵族社会的庸碌,自视清高,和周围的人格格不入,但贵族的生活方式又使他灵魂空虚,毫无能力,无所作为,成了社会的“多余人”。这样,奥涅金就成为俄国文学中第一个“多余人”的形象。小说通过这一形象,塑造了二十年代贵族青年的典型,反映了当时贵族青年的苦闷、彷徨和追求,揭露和批判了贵族社会的腐败和丑恶。奥涅金的形此作品因此被誉为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奠基作品,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再如赫而岑谁的罪过里的别尔托夫,他在克鲁齐费斯基和柳芭卡的爱情中,无意成了多余人,使三人都陷入了痛苦挣扎中,揭露了俄国封建农奴制度造成的人们彷徨、压抑的心态,及其生活方式的停滞,解答了造成他们

6、悲剧的社会根源。再者就是屠格涅夫罗亭里的罗亭,他能言善辩,热情宣传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在四十年代黑暗统治时,起过进步作用。但到五十年代需要行动的时候,已经担负不起改革现实的任务了,带有着多余人的典型特点是“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还有冈察洛夫奥勃洛摩夫里的奥勃洛摩夫,尽管他“有黄金般的心灵”,但他只不过是一个剥削阶级寄生虫的典型。他从小有农奴服侍,吃穿不用自己动手。他懒惰成性,精神极度空虚,极端无能,不能思考任何实际问题和处理任何日常事物,哪怕贵族少女的爱情也不能使他振作起来,最终还是缩到平静的安乐窝里去。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表明,到了俄国解放运动的第二阶段,以往的先进贵族已经丧失任何作用,

7、成了废物了,反映了俄国贵族阶级革命性的终结。从各个时期俄国多余人的作品来看,不仅仅是代表了多余人这一文学形象的发展历程,还体现了贵族阶级的变化与没落和俄国当时混乱、黑暗的社会大背景。多余人在俄罗斯文学中的显现,由以上作品及观点也能看出折射出的多元性特点。3. 多余人对于文学的影响 说起多余人对于文学的影响,我们应该追本溯源才能够深层次的挖掘出其本身对于文学的影响。多余人起源于俄罗斯文坛,俄罗斯文学在世界文学史上起步较晚,整个十八世纪还处于对西方文学艺术成就的模仿阶段,然而,十九世纪就以其惊人的速度发展起来。“西方任何一国的文学在生活中出现的时候,都不曾具有这么大的力量和速度,发出了这么强烈耀眼

8、的才智光辉全世界都惊讶于它的美和力量。”(1)许多著名的俄罗斯作家在这一时期创造了享誉世界的文学作品,塑造了诸多的文学形象,其中以令人感叹的“多余人”形象最为突出,集个人与社会的矛盾,思想与行动的矛盾于一身的贵族青年的典型。 多余人出现时的社会大环境,当时的法国正在进行启蒙运动,追求自由平等,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专制制度和宗教神学的统治地位。再说英国,君主立宪早已成立,资产阶级议会制、两党制、内阁制都得到完善发展,但是正是由于当时的俄国还比较的封建闭塞,压抑的人民喘不过气来,多余人因此被人们写进作品,被当做是一种新的文学形象,应运而生。也就是因为如此,多余人对于文学上的影响是巨大的。“多余人的一

9、系列典型形象虽然处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社会环境,他们都出身于贵族,都接受过良好的教育,都有着远大的抱负,但是因自己的认知能力和活动能力有限,无法摆脱身份上、心理上和行动上的困境,患有急于寻找出路又不得其法的矛盾心理。”(2)为文学塑造了一个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也是文学上一个新的文学形象的出现,使得文学内容更加丰富鲜活,让文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更加的紧密,使得文学更加的生活化。可以说影响是广泛、深远而具有前瞻性的。 二 人物形象的交杂融合1.屠格涅夫创作罗亭所处的生活状态 一部作品的成功塑造包括人物、情境、故事情节等许多方面,这些只是一些表面上我们能够看到的这篇文章的闪光点,有很重要的一点就

10、是作者在当时创作作品时的生活状态。自己的生活状态诱发创作作品,这是在世界各国的文人墨客身上都有所体现的,屠格涅夫也不例外。我们来看看他在创作罗亭的时候处于怎样一种生活状态。屠格涅夫(1818-1883)是19世纪俄国文坛上享有世界声誉的杰出作家。他文学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举凡诗歌、小说、戏剧都很有造诣,不过使他享誉世界的则主要是他的六部长篇小说:罗亭、贵族之家、前夜、父与子、烟和处女地,其中前四部是尤为出色作品。“把握时代的脉搏、敏锐地发现并及时捕捉社会生活中的新现象,是屠格涅夫创作的最大特色。他创作的全盛时期在50年代和60年代初期,即俄国解放运动从贵族革命阶段向平民知识分子革命阶段转折的时

11、期。这一阶段阶级力量的变化、社会情绪的高涨、思想观念的更替、知识分子的心态总之,俄国生活中所有重大的社会现象都不曾逃脱作家敏锐的目光。不过,他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俄国知识阶层的历史命运上。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屠格涅夫的长篇小说构成了一部俄国知识分子历史命运的艺术编年史,不仔细研究屠格涅夫的作品,也就无法具体而深刻地理解俄国解放运动的历史。”(3) 罗亭是屠格涅夫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着手创作于1855年夏,于1856年发表于现代人杂志的第一、第二期。其时正值克里米亚战争(1853-1856),结局是俄国遭到惨败。这充分暴露了农奴制俄国军事和经济上的落后,也迫使人们去思考祖国的命运和前途,寻求能够改造社

12、会的力量并探索强国富民之路。 2罗亭创作时的社会大环境海外留学的先进贵族青年的思想带有明显的反封建、反专制的色彩,这是让当时国内的贵族大为惊讶的,惊呼他们是疯子。他们的主张和想法不可能得到周围人的支持和理解。所有的思想也就无法付诸实施,即便有些人采取一些措施,也难免落败的结果。他们失败的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他们所崇尚的启蒙主义思想本身就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英法的启蒙思想家们往往把改革社会的希望寄托在“开明君主”的身上,而且又不完全否定宗教和上帝;他们的自由平等也不过是资产阶级所理解和要求的自由平等,因而他们所倡导的“华美口号”在农奴制度的俄国最终变成一纸空文。第二,当时的俄国封建专制制度不可

13、能让他们有所作为。如果有人胆敢提出异端思想便被迫害和镇压:剥夺贵族封号、囚禁、流放、甚至处决。单方面对强大的国家机器又能有何作为。第三,他们的思想不但不被上层社会所理解,也不被下层社会所理解。彼得一世的教育改革使社会分裂,一边是受全方位高等教育的贵族,另一边是近乎文盲的广大人民群众。十二月党人为了解放受压迫的广大民众在参政院广场起义,而愚昧无知的民众还以为他们在军事演习。真枪实弹的射击和流血牺牲也未能唤醒他们。贵族优秀人士灿灿生辉的进步思想与当时黑暗的俄国现实之间横亘着巨大的鸿沟。理想无法化为现实,现实也不可能变成理想国。”(4)上面所述的几点失败的原因,也就是当时真真实实的社会大环境,罗亭的

14、创作其时正值克里米亚战争,结局是俄国遭到惨败。这充分暴露了农奴制俄国军事和经济上的落后,也迫使人们去思考祖国的命运和前途,寻求能够改造社会的力量并探索强国富民之路。这种社会大环境下人们都想要靠自己的力量,对于这样的祖国有一丝丝的帮助,特别是有知识、有文化的知识分子,因此罗亭 这部作品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诞生。3.人物形象交杂融合的必然原因人物形象有很多系列,比如说:小人物系列、多余人系列每一个人物形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其内部都是交杂融合的。比如说罗亭罗亭身上集中了40年代俄国进步贵族知识分子的优点和缺点,是这些人的一个典型。他受过良好教育,接受了当时哲学思想中最主要思潮的影响,有很高的美学修养

15、;他信仰科学,关心重大社会问题,追求崇高的人生目标并有为理想而奋斗的决心;他热情洋溢,才思敏捷,口才出众,能感染人、吸引人。但是他徒有过人的天赋和才智,却不会正确将其运用、付诸斗争实践,成为“语言的巨人和行动的侏儒”。罗亭式人物的不幸在于脱离人民,得不到人民的支持,因而注定一事无成。屠格涅夫所塑造的罗亭这个人物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形象,作家将自己同时代许多进步知识分子如巴枯宁、赫尔岑、格拉诺夫斯基等等的性格特征都融合到了他的身上。就是罗亭所参加的波科尔斯基小组,也是以30年代莫斯科的文学哲学团体斯坦凯维奇小组为原型的。所以高尔基曾说“罗亭既是巴枯宁、又是赫尔岑,在某种程度上还是屠格涅夫本人”。很明

16、显的能够看出人物的交杂融合。 人物交杂融合的必然原因是同样的社会背景、同样的阶级立场、所塑造的人物身上具有相同的致命点。很关键的是作者把他们完美的交杂融合在一起,这也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三多余人的悲剧性1. 多余人的悲剧性他们属于贵族知识分子,但既不满足于自己的上流社会,又不能跳出这种生活的小圈子与人民结合,所以在他人看来就成了社会上“多余”的人。“多余人”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多数出身于没落的名门望族,素受文化教养,不为官职钱财所利诱;也能看出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弊病和缺陷,在反动专制和农奴制下深感窒息。他们虽有变革现实的抱负,但缺少实践。他们生活空虚,性格软弱,没有向贵族社会抗争的勇

17、气,只是用忧郁、彷徨的态度对待生活,在社会上无所作为。空有一脑子的宏伟来图,不能付诸行动,连没有文化的人都不如,没有文化的人,没有那麽多伟大的想法拯救人民、拯救社会,他们最大的愿望大多数都是一家人和和美美过的幸福就足够啦。而多余人则不同,他们有他们的宏伟来图,但是他们又没有办法摆脱贵族枷锁。这是所有多余人悲剧的所在,也是所有多余人所具有的的悲剧性。2. 罗亭身上所具有的“多余人的悲剧性”这个罗亭里的罗亭,他是一个郁郁不得志的青年,本质上是一个好人,但可惜懦弱寡断,一直一事无成。娜塔丽娅一个大家闺秀,罗亭偶然到她家做客,她对他一见钟情,但她知道她的母亲不可能同意他们结婚,于是,坚强执着、为爱不顾

18、一切的娜塔丽娅,决心要和罗亭私奔。可是,尽管罗亭赞颂爱,担当一份如此热烈的爱摆在他面前的时候,他还是退缩了。他拒绝了娜塔丽娅,理由是他不能够给她幸福,私奔很简单,逃走就是了。但是,去哪里呢?罗亭没有一份安稳的工作,一直过着漂泊的生活。与其私奔后抛弃,毁了娜塔丽娅的一生,不如现在就放手对大家都好。娜塔丽娅伤心不已,她说罗亭并不爱她,只要他说带她走,她就会跟他走,不惜一切代价,无所畏惧。连罗亭都不禁钦佩她的勇气,觉得自己配不上她,一个十七岁的少女,居然拥有这样坚强的意志!多年以后,娜塔丽娅已嫁为人妇,过着幸福平静的生活。而罗亭,依旧没有找到自己的归宿,不管是事业还是爱情,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罗亭最

19、大的缺点就是他的懦弱和迷茫。让人同情也让人觉得恨铁不成钢。他的缺点也就是他成为多余人并且同其他多余人一样无法避免悲剧的所在。3. 一代人的悲哀多余人是在那样一个时代背景下,一代人的悲哀。罗亭也好或者说是其他人物也是,他们都代表了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诠释了一代人的悲哀。多余人这一系列形象,在众多评论家的评述中,大都是结合史学常识,从文学反映论的角度入手,把多余人这一文学典型形象等同于历史中特定的阶层。固然,多余人这一人物形象的形成,不是偶然的,有其时代因素,或浅或深的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但是仅仅是这样还是不够,他们之所以流传至今,在世界文学中独树一帜,一定具备了超越狭隘时代的局限,指向了永恒的内

20、涵,这才应是他们至今仍闪耀光芒的无穷艺术魅力之所在,创作为极高的艺术成就的同时,也像我们真实的再现了当时社会“一代人的悲哀”。黑格尔曾经说过“艺术形象决定道德是某一特定历史阶段的时代精神,即情境。”正是在多余人所具有的先知先觉的时代精神与所处的时代情境的矛盾冲突中,历史必然要求和实际上这个要求不可能实现的悲剧也就产生了,理想家成为了多余人。我很认同黑格尔的这句话,每当面临人生的转折和社会的转型,尤其是大革命的前夜,最先觉醒的就是知识分子,尤其是敏感的青年一代所经历的精神痛苦与无望抗争。也正是因为如此,造就了一代人的悲哀。四 总结1.多余人对于文学的深远意义多余人形象对于文学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

21、,多余人这一典型系列人物形象,处在不同阶段、社会环境也有异,但是他们都对社会现实不满想要摆脱,但又跳不出自己的圈子。通过这一典型形象我们看到了专制农奴制对于人性的压制与迫害,人的本性是追求自由与平等的,压迫只能导致反抗,多余人产生于统治阶级内部,统治阶级对本阶级的道德准则和生活理想采取了怀疑态度而另有所求,这一现象本身说明专制农奴制必然走向灭亡的历史规律。这也同时揭示了在文学上多余人所为我们揭示的意义不仅仅是具有警醒作用的而是与国家的政治生活联系在一起也同时见证了当时的社会历史,这是许多文学作品所不具备的。2. 多余人的“悲剧性”对个人以及社会的启迪对于个人,我想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发出自己的心声

22、,多余人虽然说是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但是现在在科技发达、生活优越的社会环境下我们也不能很确切的否定,没有多余人的存在,社会竞争激烈也是对于很多不得志人的一种精神刺激,我们也看过或者听过许多人感觉自己空有抱负却无法实现而抑郁的、寻死的这样的例子在现今社会也是比比皆是的,作为一个单独的个人,我认为我们想事、做事,都不要过于理想、过于悲观,不能说造就多余人的悲剧性与社会环境无关,但是很关键的一点取决于个人,所以说我们应该把现实与理想相结合的去考虑问题,还要勇于做出行动,不要做“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还有关于社会他就好比一个产业链,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必然有其产物产生,这是每个社会发展过程中必然需要经历的,我们要以辩证唯物主义的眼光去看待它,自己对其做什么也要全面的考虑。 注释:(1)曹靖华 俄苏文学史(第一卷)河南教育出版社 1992 (2)张建华 俄国知识分子思想史导论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8 (3)屠格涅夫 罗亭 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0 (4)赵雪华 【文章编号】1674-6201(2010) 04-0070-04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