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疯狂专练18种群和群落含解析

上传人:zh****u6 文档编号:188050027 上传时间:2023-02-1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12.84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2020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疯狂专练18种群和群落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20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疯狂专练18种群和群落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20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疯狂专练18种群和群落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资源描述:

《2020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疯狂专练18种群和群落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疯狂专练18种群和群落含解析(1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种群和群落本专题是根据近三年(20172019)的高考真题情况,去组织和命制题目。专题中有近三年的高考真题,根据真题加以模仿的题和百强名校对应考点的题。从近三年的新课标卷的考查知识点来看,种群和群落中的各个考点都有所涉及,预计今后高考种群和群落仍是高考的必考内容,常以曲线图、柱状图、表格等为载体,结合生态系统的相关内容进行综合考查,侧重考查考生对种群的特征、种群的数量变化、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等。考点透视1(2019新课标卷6)某实验小组用细菌甲(异养生物)作为材料来探究不同条件下种群增长的特点,设计了三个实验组,每组接种相同数量的细菌甲后进行培养,培养过程中定时更新培养基,三组的更新时间间隔分

2、别为3h、10h、23h,得到a、b、c三条种群增长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细菌甲能够将培养基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B培养基更换频率的不同,可用来表示环境资源量的不同C在培养到23h之前,a组培养基中的营养和空间条件都是充裕的D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23h时,种群增长不会出现J型增长阶段2.(2018全国卷,5)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B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C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D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3(201

3、7新课标卷,5)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减少,若用样方法调查其密度,下列做法合理的是()A将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后再计数 B进行随机取样,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C采用等距取样法,适当减少样方数量 D采用五点取样法,适当缩小样方的面积考点突破1种群具有多种数量特征。下列相关的描述正确的是()A一段时间内某种群出生率升高,则在此期间该种群的数量一定上升B若某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则该种群数量一定增加C我国一线城市人口的剧烈波动往往与迁入率和迁出率有关D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2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错误的是()A种群数量在K/2时增长最快B同一群落各种群的环境容

4、纳量是相同的C环境容纳量会随着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D环境容纳量是种群数量在生存环境中的稳定平衡密度3下列有关种群数量调查研究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A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以确保结果准确B调查藏羚羊的种群密度时,标志物易脱落会导致调查结果偏小C调查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时,将培养液滴入计数室后直接用显微镜计数D调查土壤小动物的物种丰富度时,诱虫器上方要使用冷光灯照射4下图是某自然区域中甲、乙两个种群的数量比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据图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t1时刻,甲、乙两种群的死亡率相同B甲、乙两种群的种间关系为捕食Ct2时刻,甲、乙两种群间的竞争程度最低D0t2,甲、乙两种群的数

5、量均呈“S“型曲线增长5下列与群落结构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群落物种组成的季节变化较明显,昼夜变化不明显B森林群落中,多数动物都只限于在12个层次上活动C水生群落中,动、植物残体的腐败和分解过程主要发生在底泥层D从水平方向看,陆地群落中的植被表现出复杂的斑块性和镶嵌性6图1所示为某林区发生中度火烧后植被的演替过程,图2是该林区草本、灌木、乔木的“物种数-样方面积”曲线。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该火烧迹地上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B与相比,中群落对光的利用更充分,C物种数随样方面积的变化趋势为先增大后趋于稳定D用样方法调查乔木时,应选取的最小样方面积是S17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6、)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内出现个体变异是普遍现象B退耕还林、退塘还湖、布设人工鱼礁之后都会发生群落的初生演替C习性相似物种的生活区域重叠得越多,对资源的利用越充分D两只雄孔雀为吸引异性争相开屏,说明行为信息能够影响种间关系8某农田弃耕后发生的群落演替情况为:农田弃耕杂草丛生灌木丛生茂密的乔木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杂草阶段仓鼠种群密度时,若因标记方法不当导致标记仓鼠易被天敌捕食,不会造成误差B大蓟从农田弃耕到乔木林阶段均存在,但不同阶段大蓟的环境容纳量不同C灌木取代草本植物的主要原因是草本植物获取阳光的能力较差D从农田弃耕阶段到乔木林阶段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逐渐增加9

7、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A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不一定都导致群落结构更复杂B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每个种群的数量变化都符合“S”型曲线C群落演替过程中,生物种类的改变不会导致种间关系发生改变D维持牧草和放牧数量的适宜比例能保证草原群落不发生演替10小型犬浣熊为树栖动物,属于食肉类动物,也吃无花果和植物花粉等,下图为小型犬浣熊种群相关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对小型犬浣熊种群密度进行调查,需要使用样方法B小型犬浣熊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是消费者,最低处于第三营养级C若曲线表示死亡率与出生率之差,则小型犬浣熊的种群密度在a时最大D若曲线表示种群的增长速率,则小型犬浣熊种群数量在bc时期处于下降阶

8、段11下列有关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研究的说法,正确的是()A标志重捕法或样方法适于调查蚯蚓B调查时间和取样深度影响调查结果C目测估计法适于统计种群个体大数量少的群落D通常应尽量在潮湿处取样以满足各种调查目的12图甲中,曲线表示某种田鼠迁入某草原后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乙表示该田鼠从迁入该草原到图甲中的a时期出生率与死亡率变化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图甲中DE段鼠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该段鼠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B图甲中a时期引入的某种生物与田鼠最可能是竞争关系C田鼠种群的最大净补充量在图乙中的G点,该点与图甲中的C点相对应D决定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除图乙中的因素外,还有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13在

9、某一农田生态系统中,大面积单一种植某种农作物(甲)可导致害虫A的爆发,改成条带状合理地间作当地另一种农作物(乙)后,乙生长良好,害虫A的爆发也受到了抑制。对此,不合理的解释是()A新的种间关系不利于害虫A B新的群落空间结构不利于害虫AC乙和害虫A存在互相抑制的竞争关系 D乙的出现使害虫A的环境容纳量下降14为减少某自然水体中N、P含量过高给水生生态系统带来的不良影响,环保工作者拟利用当地原有水生植物净化水体。选择其中3种植物分别置于试验池中,90天后测定它们吸收N、P的量,结果见下表。植物种类单位水体面积N吸收量(g/m2)单位水体面积P吸收量(g/m2)浮水植物a22.301.70浮水植物

10、b8.510.72沉水植物c14.612.22结合表中数据,为达到降低该自然水体中N、P的最佳效果,推断应投放的两种植物及对该水体的生态影响是()A植物a和b,群落的水平结构将保持不变B植物a和b,导致该水体中的食物链缩短C植物a和c,这两种植物种群密度会增加D植物a和c,群落中能量流动方向将改变15林场中的林木常遭到某种山鼠的危害。通常,对于鼠害较为严重的林场,仅在林场的局部区域(苗圃)进行药物灭鼠,对鼠害的控制很难持久有效。回答下列问题:(1)通常,种群具有个体所没有的特征,如(写出两个即可)。在资源有限制的条件下,山鼠种群的增长曲线呈_型。(2)在苗圃进行了药物灭鼠后,如果出现种群数量下

11、降,除了考虑药物引起的死亡率升高这一因素外,还应考虑的因素是_。(3)理论上,除药物灭鼠外还可以采取生物防治的方法控制鼠害,如引入天敌。天敌和山鼠之间的种间关系是_。16请回答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问题:(1)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为,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2)据调查,近5万年以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这也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近50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该现象表明,与该地区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类的开垦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_(填“未发生改变”“变慢”或“变快”),演替的方向_(填“发生改变”或“未发生改变”)。1

12、7下表是某地退耕还林后的植被变化,请据表分析回答:演替时间(年)优势物种主要物种5荻草本:荻、艾蒿、黄背草、苔草等10牡荆灌木:牡荆、杠柳、酸枣等20刺槐乔木:刺槐、黄连木、构树等(1)发生在退耕地上的演替为_。(2)随着演替的进行,退耕地上的植被演替先后经历了_三个阶段,它们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形成了_。(3)在确定群落的优势物种时,需要调查物种的种群密度。调查植物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是_。为减少调查误差,应注意_。答案与解析一、考点透视1.【答案】D【解析】细菌甲是异养生物,通过分解外界环境中的有机物获得无机物,给自身提供养分,A正确;更换培养基,为细菌提供了新的营养物质并除去了

13、代谢废物,降低了种内竞争,B正确;根据图片可知,在23h前,细菌甲的生长曲线呈现J型增长,表示a组的资源空间充足,C正确;c组曲线在种群数量到达K/2之前,其增长趋势符合J型增长曲线阶段,D错误。故选D。2.【答案】D【解析】本题围绕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重点考查种群数量变化过程中种群密度的变化以及对该种群数量的影响。种群的S型增长条件是资源和环境等条件有限,因此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A正确;老鼠的繁殖力强,但是也受到空间大小的限制,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导致个体之间的斗争加剧,因此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种群密度制约,B正确;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密度大的,种内竞争较大,增长

14、量相对较小,密度小的,种内竞争相对较小,增长量相对较大,导致产量最终可能相同,C正确;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种群密度达到最大,个体之间的斗争最强,种群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也越强,D错误。3.【答案】B【解析】使用样方法时不需要对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A错误;样方法都要做到随机取样;由于个体数量少,应适当扩大样方面积,B正确;在用样方法调查时,取的样方过小或过少,可能导致搜集到的数据较少,偶然性增大,因此需要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或者增加样方的数量,C、D错误。二、考点突破1.【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种群的数量特征。一段时间内某种群出生率升高,则在此期间该种群的数量不一定上升,因不能确定死

15、亡率的大小,A项错误;如果某个种群数量很少,就算它是增长型,也可能因环境、天敌等因素使种群数量不增加甚至会大量减少,B项错误;我国一线城市人口的剧烈波动主要与务工人员有关,故与迁入率、迁出率有关,C项正确;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越接近K值,种群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也越强,D项错误。2.【答案】B【解析】在实际环境中,种群的增长呈逻辑斯谛增长,种群数量在K/2时增长最快,A选项正确;同一群落内,不同物种在同一环境中的环境容纳量是不同的,B选项错误;环境容纳量会受到环境的影响,随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C选项正确;在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种群数量会在K值附近上下波动,故环境容纳量是种群数量在生存环境中

16、的稳定平衡密度,D选项正确。3.【答案】A【解析】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为确保结果精确应随机取样,A正确;根据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可知若身上的标志物脱落,则会导致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偏小,最终导致实验所得到数值比实际数值大,B错误;用血细胞计数板调查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时,应先盖盖玻片再滴加培养液,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然后待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再用显微镜计数,C错误;诱虫器是利用土壤小动物趋暗、趋湿、避光、避高温等特性,所以用诱虫器采集土壤中小动物时要开灯但不是冷光灯,D错误。故选A。4.【答案】C【解析】t1时刻,甲、乙

17、两种群的数量相等,但是死亡率不一定相等,A错误;根据以上分析已知,甲、乙两个种群之间为竞争关系,B错误;t2时刻,甲、乙两种群的数量比为0,说明甲种群已经消失,因此两者之间的竞争程度最低,C正确;0t2,甲种群的数量先增加后降低,不是“S“型曲线增长,D错误。5.【答案】A【解析】群落的物种组成随季节、气候的变化可出现差异,说明群落的物种组成有明显的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A错误;森林群落中,多数动物都只限于在12个层次上活动,B正确;水生群落的分解者主要集中在底泥层,水生群落中,动、植物残体的腐败和分解过程主要发生在底泥层,C正确;由于不同地区的环境条件不同,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

18、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从水平方向看,陆地群落中的植被表现出复杂的斑块性和镶嵌性,D正确。故选A。6.【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样方法及群落演替等相关知识。该火烧迹地上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A项正确;因具有更复杂的垂直结构,因此与相比,中群落对光的利用更充分,B项正确;由图2物种数随样方面积的变化趋势为先逐渐增大后趋于稳定,C项正确;由于乔木、灌木、草本的个体大小逐渐减小,结合图1分析可知,图2中最下方的曲线为乔木对应的曲线,因此,乔木物种数达到最大值所需的最小样方面积是S3,D项错误。7.【答案】A【解析】种群是生物进化与繁殖的基本单位,自然状态下由于存在突变与基因重组,因此种群内出现个体变异

19、是普遍现象,A正确;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退耕还林、退塘还湖、布设人工鱼礁后原来的生存环境没有被完全破坏,因此其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B错误;习性相近的物种的生活区域在一定范围内重叠的越多,对资源的利用越充分,但超过一定范围,会影响资源的再生能力,C错误;两只雄性孔雀为吸引异性争相开屏,说明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的作用,D错误。8.【答案】A【解析】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种群密度约为:

20、(第二次捕获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标记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标记个体数,若因标记方法不当导致标记仓鼠易被天敌捕食,会使第二次捕获的标记个体数偏小,造成种群密度偏大,A错误;群落演替是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取代的过程,因此,从农田弃耕到乔木林阶段,大蓟均存在,但在不同阶段资源和空间不同,大蓟的环境容纳量不同,B正确;灌木取代草本植物的主要原因是草本植物获取阳光的能力较差,C正确;从农田弃耕阶段到乔木林阶段,生产者的数量和种类逐渐增加,其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也逐渐增加,D正确。9.【答案】A【解析】次生演替不一定都导致群落结构更复杂,如人类活动的影响可能会使群落的结构变的更简单,A正确;在群落演替过程中,可能

21、会有物种的消失,优势物种的改变等,它们的种群数量变化都不符合“S”型曲线,B错误;群落演替过程中,生物种类的改变使物种丰富度发生改变,从而导致种间关系发生改变,C错误;群落是一个动态系统,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维持牧草和放牧数量的适宜比例,也会发生演替,D错误。10.【答案】C【解析】小型犬浣熊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因此对小型犬浣熊种群密度进行调查,常采用标记重捕法,A错误;小型犬浣熊既食肉,也吃无花果和植物花粉等,因此小型犬浣熊最低处于第二营养级,B错误;曲线中ac(除a、c点)死亡率与出生率之差大于0,说明小型犬浣熊的种群密度不断减小,因此在a时最大,C正确;曲线中ac(除a、c点)种群的

22、增长速率均大于0,说明小型犬浣熊种群数量不断增大,D错误。11.【答案】B【解析】蚯蚓的在土壤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不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蚯蚓的种群密度,A错误;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土壤深度分布的土壤小动物种类和数量是有差别的,所以调查时间和取样深度会影响调查结果,B正确;目测估计法适于统计种群类别个数少,但单个种群数量多的群落,C错误;根据调查的目的不同,所选取的土壤地方和深度、以及时间可能不同,D错误。12.【答案】C【解析】由图可知,图甲中DE段鼠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该段鼠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A错误;由图可知,a时刻引入某种动物后,田鼠的种群数量开始下降,引入动物种群数量不断增加

23、,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又下降。引入动物种群数量下降后,田鼠的种群数量又增加,可见引入动物的关系最可能是捕食关系,B错误;田鼠种群的最大净补充量在图乙中的G点,即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最大,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该点与图甲中的C点(即K/2)相对应,C正确;决定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D错误。13.【答案】C【解析】由题目所给信息“间作当地另一种农作物(乙)后,乙生长良好,害虫A的爆发也受到了抑制”可以直接推出新的种间关系和群落空间结构对害虫A是不利的且乙的出现使害虫A的环境容纳量下降,ABD正确。由题目所给信息“乙生长良好,害虫A的爆发受到了抑制”可判断出乙和害虫A之间不

24、存在互相抑制的关系,C错误。14.【答案】C【解析】三种浮游植物中,a对N的吸收量最大,c对P的吸收量最大,故为达到降低自然水体中的N、P的最佳效果,应该投放植物a和c,投放后会增加生物的种类和食物链的数目,这两种植物吸收N、P其种群密度会增大,但不会改变群落中能量流动的方向。综上所述,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因此,本题答案选C。15.【答案】(1)种群密度、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等(任选2个) S(2)苗圃中山鼠种群中个体的迁出(3)捕食【解析】(1)种群具有个体所没有的特征,如种群密度、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等。在资源有限的自然条件下,山鼠种群呈S型增长。(2

25、)在鼠害较为严重的林场局部区域(苗圃)进行药物灭鼠后,山鼠种群数量下降与药物引起的死亡率升高有关,同时山鼠种群中部分个体迁出苗圃也会导致山鼠种群数量下降。(3)引入天敌是控制鼠害的生物防治方法。天敌以山鼠为食,天敌和山鼠之间是捕食关系。16.【答案】(1)初生演替次生演替(2)变快未发生改变【解析】(1)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据此分析可知,在光裸岩石上开始的演替为初生演替,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为次生

26、演替。(2)“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50年”相对于题目信息中的“5万年”来说是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的,故人的作用会加快演替的速度。人类活动导致向荒漠化方向的演替与“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的演替方向是一致的。17.【答案】(1)次生演替(2)草本、灌木、乔木群落的垂直结构(3)样方法随机取样、取平均值【解析】(1)退耕地上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2)随着演替的进行,退耕地上的植被演替先后经历了草本、灌木、乔木三个阶段;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显明的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3)调查植物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是样方法,调查时应该注意随机取样、取平均值,以减小调查误差。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