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区景观设计

上传人:shug****ng1 文档编号:188022285 上传时间:2023-02-1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96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居住区景观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居住区景观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居住区景观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资源描述:

《居住区景观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居住区景观设计(1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居住区景观设一划细则一、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应遵循下列基本原则: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符合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综合考虑所在城市的性质、社会经济、气候、民族、习俗和传统风貌等地方 特点和规划用地周围的环境条件,充分利用规划用地内有保留价值的河湖水域、 地形地物、植被、道路、建筑物与构筑物等,并将其纳入规划;适应居民的活动规律,综合考虑日照、采光、通风、防灾、配建设施及管理 要求,创造安全、卫生、方便、舒适和优美的居住生活环境;为老年人、残疾人的生活和社会活动提供条件;为工业化生产、机械化施工和建筑群体、空间环境多样化创造条件;为商品化经营、社会化管理及分期实施

2、创造条件;二、规划布局与空间环境: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应综合考虑周边环境、路网结构、公建与住宅布局、群 体组合、绿地系统及空间环境等的内在联系,构成一个完善的、相对独立的有机 整体,并应遵循下列原则:方便居民生活,有利安全防卫和物业管理;组织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的公共活动中心,方便经营、使用和社会化服务;合理组织人流、车流和车辆停放,创造安全、安静、方便的居住环境;居住区的空间与环境设计,应遵循下列原则:规划布局和建筑应体现地方风格、 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合理设置公共服务设施,避免烟、气(味)、尘及噪声对居民的污染和干扰;精心设置建筑小品,丰富与美化环境;注重景观和空间的完整性,市政公用站点等宜与

3、住宅或公建结合安排;供电、 电讯、路灯等管线宜地下埋设;公共活动空间的环境设计,应处理好建筑、道路、广场、院落、绿地和建筑 小品之间及其与人的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便于寻访、识别和街道命名;在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文化保护规划范围内进行住宅建设,其规划设计 必须遵循保护规划的指导;居住区内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古树名木必须依法予 以保护;在文物保护单位的建设控制地带内的新建建筑和构筑物,不得破坏文物 保护单位的环境风貌。三、道路:居住区道路应不小于20m,小区路不应小于69m (建筑间距10m,有供热管线 时为14m),组团路不应小于35m (建筑间距8m,有供热管线时为10m)。宅间 小路不应小

4、于2.5m。通行轮椅车的坡道不应小于2.5m,纵坡不应大于2.5%。居民的停车率不应小于10%,且地面停车率不宜超过10%,停车场、库的服务 半径不宜大于150 m。小区对外出入口不少于两个,居住区对外出入口要求不少于两个方向。居住区道路与城市道路相交时交角不小于75(X型道路交叉口的交角为75,不多于5条道路时最小交角为60。居住区的道路规划,应遵循下列原则:根据地形、气候、用地规模和用地四周 的环境条件、城市交通系统以及居民的出行方式,应选择经济、便捷的道路系统 和道路断面形式;小区内应避免过境车辆的穿行,道路通而不畅、避免往返迂回,并适于消防 车、救护车、商店货车和垃圾车等的通行;有利于

5、居住区内各类用地的划分和有机联系,以及建筑物布置的多样化;当公共交通线路引入居住区级道路时,应减少交通噪声对居民的干扰;在地震烈度不低于六度的地区,应考虑防灾救灾要求;满足居住区的日照通风和地下工程管线的埋设要求;城市旧城区改建,其道路系统应充分考虑原有道路特点,保留和利用有历史文化 价值的街道;应便于居民汽车的通行,同时保证行人、骑车人的安全便利。居住区内道路可分为: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和宅间小路四级。其道 路宽度,应符合下列规定:居住区道路:红线宽度不宜小于20m;小区路:路面宽69m,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需敷设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4m ;供热管线的无不宜小于10m;组团路:路面宽

6、35m;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采暖区不宜小于10m;非采暖区不宜小于8m;宅间小路;路面宽不宜小于2.5m;在多雪地区,应考虑堆积清扫道路积雪的面积,道路宽度可酌情放宽,但应 符合当地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居住区内道路纵坡规定,应符合下列规定: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行的道路,其纵坡宜按非机动车道要求,或分段按非机 动车道要求控制。山区和丘陵地区的道路系统规划设计,应遵循下列原则:车行与人行宜分开设置自成系统;路网格式应因地制宜;主要道路宜平缓;路面可酌情缩窄,但应安排必要的排水边沟和会车位,并应符合当地城市规划行 政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居住区内道路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

7、应有两个出入口;居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方向与外 围道路相连;机动车道对外出入口间距不应小于150m。沿街建筑物长度超过150 m时,应设不小于4mX4m的消防车通道。人行出口间距不宜超过80m,当建 筑物长度超过80m时,应在底层加设人行通道;居住区内道路与城市道路相接时,其交角不宜小于75 ;当居住区内道路 坡度较大时,应设缓冲段与城市道路相接;进入组团的道路,既应方便居民出行和利于消防车、救护车的通行,又应维 护院落的完整性和利于治安保卫;在居住区内公共活动中心,应设置为残疾人通行的无障碍通道。通行轮椅车 的坡道宽度不应小于2.5m,纵坡不应大于2.5%;居住区内尽端式道路的长度不宜

8、大于120m,并应在尽端设不小于12mX12 m的回车场地;当居住区内用地坡度大于8%时,应辅以梯步解决竖向交通,并宜在梯步旁 附设推行自行车的坡道;在多雪严寒的山坡地区,居住区内道路路面应考虑防滑措施;在地震设防 地区,居住区内的主要道路,宜采用柔性路面;居住区内道路边缘全建筑物、构筑物的最小距离,参考:道路边缘至建筑物、构筑物最小距离分析7m)道路级别居住区小区组团及宅间关系_建筑物面向道 路无出入口高层532多层332有出入口无52. 5建筑物山墙面向道路高层421. 5多层221. 5围墙面向道路1. 51. 51. 5胡周山注:居住区道路边场指红线;其他指边线,如果小区级路有人行便道

9、,则以人行便道的边线为准。这个数据在参照安全、曰照、空 间布局和用地台理性的基础上得出的,应该重视。数据不是绝对的,安全是绝对要重视的,要把握这个平衡,所以高层尤其是超高层不能 按照下限来处理。居住区内必须配套设置居民汽车(含通勤车)停车场。居民汽车停车率不应小于10%;居住区内地面停车率(居住区内居民汽车的停车位数量与居住户数的比率) 不宜超过10%;居民停车场、库的布置应方便居民使用,服务半径不宜大于150M;居民停车场、库的布置应留有必要的发展余地。四、绿化:居住区绿地包括:公共绿地、宅旁绿地、配套公建附属绿地和道路绿地。包 括地下、半地下建筑的屋顶绿地。绿地率:新区建设不低于30%,旧

10、城改造不低于25%。中心绿地的设置要求:居住区公园:1.0、小游园0.4、组团绿地0.4 (不少于 1/3的绿地面积在阴影范围线外。其他块状、带状公共绿地应满足宽度不小于8 m,面积不小于0.4ha的要求。居住区公共绿地总指标:居住区不少于1.5/人,小区不少于 1.0/人,组团不少 于0.5廿/人。(总体规划中75的6/人,75105的7廿/人,105的8廿/人。) 指标中关于绿地面积的计算:距房屋墙角1.5m,围墙到墙脚,距小区路、组团路、 宅间路1.0m,城市道路、居住区道路到红线。居住区内绿地,应包括公共绿地、宅旁绿地、配套公建所属绿地和道路绿 地,其中包括了满足当地植树绿化覆土要求、

11、方便居民出入的地下或半地下建筑 的屋顶绿地。居住区内绿地应符合下列规定:1、一切可绿化的用地均应绿化,并宜发展垂直绿化;2、宅间绿地应精心规划与设计;宅间绿地面积的计算办法应符合有关规定;3、绿地率:新区建设不应低于30% ;旧区改建不宜低于25%。居住区内的绿地规划,应根据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形式、不同的布局方式、环 境特点及用地的具体条件,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地系 统。并宜保留和利用规划范围内的已有树木和绿地。居住区内的公共绿地,应根据居住区不同的规划布局形式设置相应的中心公 共绿地,以及老年人、儿童活动场地和其他的块状、带状公共绿地等,并应符合 以下规定:中心绿地的设置

12、应符合下列规定:1、至少应有一个边与相应级别的道路相邻;2、绿化面积(含水面)不宜小于70%;3、便于居民休憩、散步和交往之用,宜采用开敞式,以绿篱或其它通透式隔墙 栏杆作分隔;4、组团绿地的设置应满足有不少于13的绿地面积在标准的建筑日照阴影线 范围之外的要求,并便于设置儿童游戏设施和适于成人游憩活动。其它块状带状公共绿地应同时满足宽度不小于8m、面积不小于400m2公共绿地的位置和规模,应根据规划用地周围的城市级公共绿地的布局综合 确定。居住区内公共绿地的总指标,应根据居住人口规模分别达到:组团不少于 0.5m2/人,小区(含组团)不少于1m2/人,居住区(含小区与组团)不少于1.5m2/

13、 人,并应根据居住区规划布局形式统一安排、灵活使用。旧区改建可酌情降低, 但不得低于相应指标的70%。在居住区绿地总体规划的指导下,进行开放式绿地或封闭式绿地的设计。绿 地设计的内容包括:绿地布局形式、功能分区、景观分析、竖向设计、地形处理、 绿地内各类设施的布局和定位、种植设计等,提出种植土壤的改良方案,处理好 地上和地下市政设施的关系等。居住区内如以高层住宅楼为主,则绿地设计应考虑鸟瞰效果。居住区绿地种植设计应按照以下要求进行:充分保护和利用绿地内现状树木。因地制宜,采取以植物群落为主,乔木、灌木和草坪地被植物相结合的多 种植物配置形式。选择寿命较长、病虫害少、无针刺、无落果、无飞絮、无毒

14、、无花粉污染的 植物种类。合理确定快、慢长树的比例。慢长树所占比例一般不少于树木总量的40%。合理确定常绿植物和落叶植物的种植比例。其中,常绿乔木与落叶乔木种 植数量的比例应控制在1:31:4之间。在绿地中乔木、灌木的种植面积比例一般应控制在70 %,非林下草坪、地 被植物种植面积比例宜控制在30 %左右。根据不同绿地的条件和景观要求,在以植物造景为主的前提下,可设置适 当的园林小品,但不宜过分追求豪华性和怪异性。绿化用地栽植土壤条件应符合CJJ 48-92的有关规定。居住区绿地内的灌溉系统应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如喷灌或滴灌系统,也可 安装上水接口灌溉。喷灌设计应符合GBJ 85的规定。绿地范围

15、内一般按地表泾流的方式进行排水设计,雨水一般不宜排入市政 雨水管线,提倡雨水回收利用。雨水的利用可采取设置集水设施的方式,如设置 地下渗水井等收集雨水并渗入地下。绿地内乔、灌木的种植位置与建筑及各类地上或地下市政设施的关系,应 符合以下规定:乔、灌木栽植位置距各种市政管线的距离应符合有关规定。开放式绿地设计开放式绿地的主要功能是为居民提供休憩空间,美化环境,改善局部生态环 境。设计中应妥善处理和解决好这三方面问题。开放式绿地的总体设计、竖向设计、园路及铺装场地设计、种植设计、园林 建筑及其它设施设计等均参照CJJ 48-92要求执行。开放式绿地要根据居住区的特点做好总体设计,同时应特别注意以下

16、问题:根据绿地的规模、位置、周边道路等条件设置功能分区,要满足居民的不同 需要,特别是要为老人和儿童的健身锻炼设置相应的活动场地及配套设施。儿童 游戏场、健身场地等应远离住宅建筑。绿地出入口和游步道、广场的设置应综合绿地周围的道路系统、人流方向一 并考虑,保证居民安全。出入口不应少于2个。绿地中不宜穿行架空线路,必须穿行时,居民密集活动区的设计应避开架空 线路。地形设计可结合自然地形做微地形处理,微地形面积大小和相对高程,必须 根据绿地的周边环境、规模和土方基本平衡的原则加以控制。不宜堆砌大规模假 山。绿地内设置景石时,可结合地形作置石、卧石、抱头石等处理,置石量不宜 过大。可结合不同居住区的

17、特点,集中布置适当规模的水景设施。占地面积不宜超 过绿地总面积的5%。园路及铺装场地设计时,应注意以下问题:绿地内可布置游步道和小型铺装场地,铺装面积一般控制在20%以内。其位 置必须距离住宅建筑的前窗8 m10 m以外。绿地内的道路和铺装场地一般采用透水、透气性铺装,栽植树木的铺装场地 必须采用透水、透气性铺装材料。绿地内的道路和铺装场地应平整耐磨,应有适宜的粗糙度,并做必要的防滑 处理。绿地内主要道路和出入口设计应采取无障碍设计,应符合相关规范的要求。绿地内的活动场地提倡采取林下铺装的形式。以种植落叶乔木为主,分枝点 高度一般应大于2.2m。夏季时的遮荫面积一般应占铺装范围的45%以上。绿

18、地内建筑物和其它服务设施等的设计以及绿地内各类用地指标,必须按照 CJJ 48-92要求执行,同时应符合下列规定:小区游园内一般应设置儿童游戏设施和供不同年龄段居民健身锻炼、休憩散步、社交娱乐的铺装场地和供居民使用的公共服务设施,如园亭、花架、坐椅等。应根据需要设置不同形式的照明系统,一般不设置主要用于景观的夜景照 明。绿地内园林小品的设计,应尽量采取景观与功能相结合的方式,正确处理好 实用、美观和经济的关系。作为开放式绿地进行设计的宅间绿地除符合CJJ 48-92外,还应符合以下规 定:以绿化为主,功能上只应满足居民的简单活动和休息,布局灵活,设施合理。 不宜安排过多的内容。一般不宜设置游戏

19、、健身设施等。宅间绿地设置的活动休息场地,应有不少于2/3的面积在建筑日照阴影线范 围之外。封闭式绿地设计封闭式绿地一般包括宅间绿地和建筑基础绿地。主要功能是改善局部生态环 境和美化居住环境,原则上不具有为居民提供休憩空间的功能。封闭式绿地以植物种植为主,发挥降温增湿、安全防护、美化环境的作用。宅前道路不应在绿地中穿行,应设置在靠近建筑入口一侧,使宅间绿地能够 集中布置。宅间绿地种植的乔、灌木应选择抗逆性强、生态效益明显、管理便利的种类。建筑基础绿地设计应根据不同朝向和使用性质布置。建筑朝阴面首层住户的窗前,一般宜布置 宽度大于2.0m的防护性绿带,宜种植耐荫、抗寒植物。住宅建筑山墙旁基础绿地

20、应根据现状条件,充分考虑夏季防晒和冬季防风的 要求,选择适宜的植物进行绿化。所有住宅建筑和公用建筑周边有条件的地方应提倡垂直绿化。居住区用地内高于1.0 m的各种隔离围墙或栏杆,提倡进行垂直绿化,宜种 植观赏价值较高的攀缘植物。居住区道路和停车场绿化设计居住区道路绿化设计道路绿化应选择抗逆性强,生长稳定,具有一定观赏价值的植物种类。有人行步道的道路两侧一般应栽植至少一行以落叶乔木为主的行道树。行道 树的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应选择冠大荫浓、树干通直、养护管理便利的落叶乔木。行道树的定植株距应以其树种壮年期冠径为准,株行距应控制在5 m7 m 之间。行道树下也可设计连续绿带,绿带宽度应大于1.2

21、m,植物配置宜采取乔木、 灌木、地被植物相结合的方式。小区内的主要道路,同一路段应有统一的绿化形式;不同路段的绿化形式应 有所变化。小区道路转弯处半径15 m内要保证视线通透,种植灌木时高度应小于0.6 m,其枝叶不应伸入全路面空间内。人行步道全部铺装时所留树池,内径不应小于1.2 mXl.2 m。居住区内行道树的位置应避免与主要道路路灯和架空线路的位置、高度相互 干扰。在特殊情况下应分别采取技术措施。居住区停车场绿化设计居住区停车场绿化是指居住用地中配套建设的停车场用地内的绿化。居住区停车场绿化包括停车场周边隔离防护绿地和车位间隔绿带,宽度均应 大于1.2m。除用于计算居住区绿地率指标的停车

22、场按相关规定执行外,停车场在主要满 足停车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应进行充分绿化。应选择高大庇荫落叶乔木形成林荫停车场。停车场的种植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树木间距应满足车位、通道、转弯、回车半径的要求。庇荫乔木分枝点高度的标准:大、中型汽车停车场应大于4.0 m。小型汽车停车场应大于2.5 m。自行车停车场应大于2.2 m。停车场内其他种植池宽度应大于1.2 m,池壁高度应大于20 cm,并应设置保 护设施。五、竖向规划:居住区的竖向规划,应包括地形地貌的利用、确定道路控制高程和地面排水规划 等内容。居住区竖向规划设计,应遵循下列原则:.合理利用地形地貌,减少土方工程量;各种场地的适用坡度,满足排水管

23、线的埋设要求;避免土壤受冲刷;有利于建筑布置与空间环境的设计;对外联系道路的高程应与城市道路标高相衔接。当自然地形坡度大于8%,居住区地面连接形式宜选用台地式,台地之间应用挡 土墙或护坡连接。居住区内地面水的排水系统,应根据地形特点设计。在山区和丘陵地区还必须考 虑排洪要求。地面水排水方式的选择,应符合以下规定居住区内应采用暗沟(管)排除地面水;在埋设地下暗沟(管)极不经济的陡坎、岩石地段,或在山坡冲刷严重,管沟易 堵塞的地段,可采用明沟排水。适于排水坡度应0.2%o水泥及沥青混泥土路面不小于0.3%,整齐块石路面不小于0.4%,其他低级路面不小于0.5%。(地面排水的角度)广场兼停车场:坡度

24、在0.2%0.5%间(防止汽车不拉受刹溜车)自行车正常行驶的最小坡度:2.5%机动车正常行驶的最小坡度:8.0%(L200m)场地设计中8.0%,3.0% (坡长超过500m)的设台阶。居住区地面排水一般要求暗沟管的方式一、省地;二、卫生。六、综合技术指标:规划总用地范围应按下列规定确定:(1)当规划总用地周界为城市道路、居住区(级)道路、小区路或自然分界线时,用地范围划全道路中心线或自然分界线;(2) 当规划总用地与其它用地相邻,用地范围划至双方用地的交界处。 底层公建住宅或住宅公建综合楼用地面积应按下列规定确定:(1) 按住宅和公建各占该幢建筑总面积的比例分摊用地,并分别计入住宅用 地和公

25、建用地;(2) 底层公建突出于上部住宅或占有专用场院或因公建需要后退红线的用 地,均应计入公建用地。底层架空建筑用地面积的确定,应按底层及上部建筑的使用性质及其各占该 幢建筑总建筑面积的比例 分摊用地面积,并分别计入有关用地内;绿地面积应按下列规定确定:(1) 宅旁(宅间)绿地面积计算的起止界应符合规定:绿地边界对宅间路、组 团路和小区路算到路边,当小区路设有人行便道时算到便道边,沿居住区路、城 市道路则算到红线;距房屋墙脚1.5m ;对其它围墙、院墙算到墙脚;(2) 道路绿地面积计算,以道路红线内规划的绿地面积为准进行计算;(3) 院落式组团绿地面积计算起止界应符合规定:绿地边界距宅间路、组

26、团 路和小区路路边1m;当小区路有人行便道时,算到人行便道边;临城市道路、 居住区级道路时算到道路红线;距房屋墙脚1.5m;(4) 开敞型院落组团绿地,至少有一个面面向小区路,或向建筑控制线宽度 不小于10m的组团级主路敞开,并向其开设绿地的主要出入口和满足规范;(5) 其它块状、带状公共绿地面积计算的起止界同院落式组团绿地。沿居住 区(级)道路、城市道路的公共绿地算到红线。居住区用地内道路用地面积应按下列规定确定:(1) 按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的同级道路及其以下各级道路计算用地面积, 外围道路不计入;(2) 居住区(级)道路,按红线宽度计算;(3) 小区路、组团路,按路面宽度计算。当小区路设

27、有人行便道时,人行便 道计入道路用地面积;(4) 居民汽车停放场地,按实际占地面积计算;(5) 宅间小路不计入道路用地面积。其它用地面积应按下列规定确定:(1) 规划用地外围的道路算至外围道路的中心线;(2) 规划用地范围内的其它用地,按实际占有面积计算。计算道路面积时,只有宅间小路不计入道路用地面积。各型车辆停车位换算系数:车型换算系数微型客、货汽机动三轮车0.7卧车、2T以下货车1中型客车、面包车、24 t货车2铰接车3.5七、术语、代号2.0.1城市居住区 一般称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被城市十道或自 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人)

28、相对应,配建有一整 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 居地。居住小区一般称小区,是指被城市道路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0000-15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套能满足该区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 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居住组团一般称组团,指般被小河道路分隔,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000-3000人)相对 应,配建有居民所需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居住区用地(R)住宅用地、公建用地、道路用地和公共绿地等四项用地的总称。住宅用地(R01)住宅建筑基底占地及其四周合理间距内的用地(含宅间绿地和宅间小路等)的总 称。公共服务

29、设施用地(R02)一般称公建用地,是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建的、为居民服务和使用的各类设 施的用地,应包括建筑基底占地及其所属场院、绿地和配建停车场等。道路用地(R03)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及非公建配建的居民小汽车、单位通勤车等停放场 地。居住区(级)道路一般用以划分小区的道路。在大城市中通常与城市支路同级。小区(级)路一般用以划分组团的道路。组团(级)路上接小区路、下连宅间小路的道路。宅间小路住宅建筑之间连接各住宅入口的道路。公共绿地(R04)满足规定的日照要求、适合于安排游憩活动设施的、供居民 共享的集中绿地,应包括居住区公园、小游园和组团绿地及其它块状带状绿地等。配建设施与人口规模

30、或与住宅规模相对应配套建设的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和公共绿地的总 称。其它用地(E)规划范围内除居住区用地以外的各种用地,应包括非直接为本区居民配建的道路 用地、其它单位用地、保留的自然村或不可建设用地等。公共活动中心配套公建相对集中的居住区中心、小区中心和组团中心等。道路红线城市道路(含居住区级道路)用地的规划控制线。建筑线一般称建筑控制线,是建筑物基底位置的控制线。日照间距系数根据日照标准确定的房屋间距与遮挡房屋檐高的比值。建筑小品既有功能要求,又具有点缀、装饰和美化作用的、从属于某一建筑空间环境的小 体量建筑、游憩观赏设施和指示性标志物等的统称。住宅平均层数住宅总建筑面积与住宅基底总面积的比

31、值(层)。高层住宅(大于等于10层)比例高层住宅总建筑面积与住宅总建筑面积的比率()。中高层住宅(79层)比例中高层住宅总建筑面积与住宅总建筑面积的比率(%)。人口毛密度每公顷居住区用地上容纳的规划人口数量(人/ha)。人口净密度每公顷住宅用地上容纳的规划人口数量(人/ha)。住宅建筑套密度(毛)每公顷居住区用地上拥有的住宅建筑套数(套/ha)。住宅建筑套密度(净)每公顷住宅用地上拥有的住宅建筑套数(套/ha)。住宅建筑面积毛密度每公顷居住区用地上拥有的住宅建筑面积(万m2/hm2)o住宅建筑面积净密度每公顷住宅用地上拥有的住宅建筑面积(万m2/hm2)。建筑面积毛密度也称容积率,是每公顷居住

32、区用地上拥有的各类建筑的建筑面积(万m2/hm2)或以居住区总建筑面积(万m2)与居住区用地(万m2)的比值表示。住宅建筑净密度住宅建筑基底总面积与住宅用地面积的比率(%)。建筑密度居住区用地内,各类建筑的基底总面积与居住区用地面积的比率(%)。绿地率居住区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的总和占居住区用地的比率(%)。绿地应包括:公共绿地、宅旁绿地、公共服务设施所属绿地和道路绿地(即道路 红线内的绿地),其中包括满足当地植树绿化覆土要求、方便居民出入的地下或 半地下建筑的屋顶绿地,不应包括屋顶、晒台的人工绿地。拆建比拆除的原有建筑总面积与新建的建筑总面积的比值。八、管线结合 各种管线埋设的水平排序离建筑物由近至远是:电力或电信、燃气、供热、给水、 雨水、污水。各种管线埋设的垂直排序由上至下是:电信、热力、小于10kv电力、大于10kv 电力、燃气、给水、雨水、污水。注意:电力、电信宜原离。地下管线一般应避免公共绿地(限制绿地种植、小品布置,及烤死树木)。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