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格律诗八首课件1长版课件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187860409 上传时间:2023-02-16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227.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八年级语文下册格律诗八首课件1长版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格律诗八首课件1长版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格律诗八首课件1长版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下册格律诗八首课件1长版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下册格律诗八首课件1长版课件(3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二二 格律诗八首格律诗八首v教学目标v1.在朗读诗歌中品味诗歌的艺术魅力。v2.通过诵读,体会诗歌的意境以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v3.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v教学重点v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诗歌。v教学难点v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v课时安排v3课时。第一课时v一、导入新课。v王维诗之宏大,李白诗之飘逸,杜甫诗之沉郁,无不令我们爱不释手,浮想联翩。今天就让我们再次领略唐朝诗人带给我们的艺术魅力吧!v二、学习使至塞上。v1.作者简介。v王维(701761),字摩诘,祖籍太原,唐朝诗人,世称“诗佛”。王维精通佛学,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维摩诘向弟子们讲学的书,王

2、维很钦佩维摩诘,所以自己名为维,字摩诘。v开元九年(721),王维进士及第,官太乐丞,随即因为署中伶人舞黄狮子犯禁,受了牵连而谪为济州司仓参军。开元十四年(726),辞去官职。后又任右拾遗,又为监察御史,40岁时,迁殿中传御史。天宝末年,安禄山攻占长安,王维被安禄山胁迫做了他的官员。但是他并不愿意,曾作诗表达了心迹。当安禄山兵败后,王维因此得到了赦免,并任太子中允,后转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v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多才多艺,对音乐也很精通。他对山水画贡献极大,被称为“南宗画之祖”,受禅宗影响很大。他创造了水墨山水画派,此外,还兼擅人物。王维以五言律诗和绝句著称。王维的诗有两种风格,前期的诗

3、大都反映现实,后期则多是描绘田园山水,王维最擅长的也是田园诗。v2.写作背景。v此诗为王维边塞诗的代表作。开元二十五年(737)春,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大胜吐蕃,王维奉唐玄宗之令出塞赴凉州慰问,居河西节度使幕中。此诗即出塞途中所作。v3.朗读指导。v学生自由朗读,学生代表读,教师范读,听朗读带。(注意读准字音,把握节奏。)v4.品评赏析。v(1)苏轼评价王维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至今这个评价都受到了学者的肯定。下面请同学们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中的画面。v(多媒体屏幕显示边塞绮丽风光,帮助学生想象。)v地上随处可见飘飞的蓬草,天空偶尔出现一队北归的大

4、雁。一望无垠的大漠上,挺拔着一柱直冲云霄的孤烟,绵长如带的黄河边,一轮火红的落日显得异常浑圆、壮丽。v(2)“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两句,诗人为什么要以“征蓬”“归雁”自比?v“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远出“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v5.写作特色。v这首诗叙事直白平实,语言简单朴素,内容明晰易懂。作者奉使出征,独当重任,以征蓬、归雁自比,点出春行之时令,寓悲凉之情于壮

5、美之色中。大漠奇观,非“孤”“圆”不能形容,劲拔而苍茫,温暖而感伤,写景壮观,气势流畅,无怪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香菱学诗亦细味其趣,以为再无“孤”“圆”更有情有理的两字。可见其对仗的工整,用字的准确。v二、学习登高。v1.作者介绍。v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因任检校工部员外郎,而又被称做杜工部。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岁扬名。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一生坎坷,终不得志。因其在诗歌创作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而被誉为“诗圣”。公元759年暮冬,杜甫因避安史之乱流落到成都。次年春,在友人

6、的帮助下于风景秀丽的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便是他诗中提到的“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的成都草堂。他在这里先后居住了将近四年,留下诗作240余首,如春夜喜雨蜀相等名篇,其中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更是千古绝唱。v杜甫一生潦倒,“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但死后受到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扬。杜诗对新乐府运动的文艺思想及李商隐的近体讽喻时事诗影响甚深。不过杜诗受到广泛重视是在宋以后,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人对杜甫推崇备至,文天祥则更以杜诗为坚守民族气节的精神力量。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学的范围。v2.写作背景。v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

7、方军阀又乘机而起,相互争夺地盘。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可惜严武不久病逝,使他失去了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待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v这首诗就是56岁的老诗人在这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那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的旷世之作。v3.朗读指导。v学生自由朗读、教师范读、点名读、

8、听朗读带。要求适当运用手势、眼神、体态来表情达意。注意声音语调,速度要慢些,韵脚要拖长,声音要响亮。最重要的是深入理解诗歌所蕴涵的思想感情,要让它与自己的思想感情共鸣,做到声情并茂。v三、学习无题。v1.导入新课。v当创新求变的中唐诗人纷纷告别文坛,唐诗的辉煌国度也不得不走进了它绚烂的落日余晖,于是李商隐来了,望着逐渐黯淡的黄昏,一唱三叹地低吟着:“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从这短短的20个字,我们又能体会到诗人的几多感慨?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近多愁善感的李商隐,走进他朦胧幽美的诗歌艺术世界。v2.解释题目。v无题,表明作者别有寄托,不愿或不便标明作品的题目,这类诗往往隐

9、匿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意旨隐晦,一般难于准确理解,故而在没有原由,没有时间、地点和具体主人公的情况下,读者可在朦胧含蓄之中自由联想、任意体验,创造属于自己的故事情节。以“无题”命名的诗最早见于诗经及一些民歌作品中。而李商隐的许多具有代表性的爱情诗均以“无题”或以首句头二字及句中任意二字命名,其实均属无题之作。v3.诗人简介。v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晚唐著名诗人。他的诗作文学价值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他的诗构思新奇,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所传诵。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v4.品评赏析。v(1)诗的第一句,一对

10、主人公被放置在一幅怎样的场景之中?v离别的场景。v(2)在离别即将来临时,离别的双方心情怎样?诗中哪些字可以体现这种感情?v心情痛苦不堪。这一点从两个“难”字可以看出。v(3)那么,围绕这场悲伤的离别,诗歌共描摹了几幅画面?v三幅画面。暮春伤别、别后相思(想象)、别时寄语。第二课时v一、导入新课。v站在世纪的长河上,你看那牧童的手指,始终不渝地遥指着一个永恒的诗歌盛世那是歌舞升平的唐朝,是霓裳羽衣的唐朝。唐朝的诗书,精魂万卷,卷卷永恒;唐朝的诗句,字字珠玑,笔笔生花。无论是沙场壮士征夫一去不还的悲壮,还是深闺佳人思妇春花秋月的感慨,唐诗之美,或痛彻心扉,或曾经沧海,或振奋人心,或凄凉沧桑,都是

11、美轮美奂,久而弥笃。v二、学习题破山寺后禅院。v1.朗读诗歌。v教师根据学生的朗读情况进行指导,并安排学生以自己喜欢的形式反复诵读。(要求:在读时用心揣摩诗人在诗中所寄托的情感。)v2.作者简介。v常建,唐代诗人。生卒年、字号均不详。开元十五年进士。天宝中,官盱眙尉。后隐居。常建一生沉沦失意,耿介自守,不和名场通声气,交游中无达官贵人。文字唱酬,除王昌龄外也无知名之士。他是唐代田园诗人。其作品往往通过对田园景色的描绘,表现对大自然秀丽风光的热爱和对悠闲恬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歌颂隐逸生活,抒发闲情逸致,有时流露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艺术风格上朴素真切,清新自然,诗情画意,浑然一体。题破山寺后禅院是

12、常建的代表作。v三、学习题李凝幽居。v1.作者简介。v贾岛(779843),唐代诗人。范阳人。早年出家为僧,后人称他为苦吟诗人。元和五年(810)冬,至长安,见张籍。次年春,至洛阳,始谒韩愈,以诗深得赏识。后还俗,屡举进士不第。文宗时,因诽谤,贬长江(今四川蓬溪)主簿。曾作病蝉诗“以刺公卿”(唐诗纪事)。开成五年(840),迁普州司仓参军。武宗会昌三年(843),在普州去世。贾岛诗在晚唐形成流派,影响颇大。v“郊寒岛瘦”缘何说起?当然由孟郊贾岛诗风而来,主要是指他们诗作中所体现出来的狭隘的格局、穷愁的情绪和苦吟的精神。两人都一生不曾做过什么像样的官,孟郊本人性情耿介,是个不善与别人往来的人,考

13、了三次之后才于50岁时中了个进士,得到一个可怜的小官位。但他平时总爱将时间花在饮酒弹琴赋诗上面,不理政务,最后竟由别人代他的职,自己拿着半俸回家,过上了“一贫彻骨,裘褐悬结”的清苦日子。他的诗作因此而愈见其“寒”。贾岛曾做过和尚,算是个“诗僧”。唐才子传说他居京三十年,屡试不中,“连败文场,囊箧空甚,遂为浮屠”,虽然穷成这样,仍不掩贾岛的性情。v2.朗读训练。v明确:诗歌讲求节奏、平仄、押韵,语言具有凝练、含蓄、形象的特点,所以诵读时要体会诗的韵律美,研读时要品味诗的意境美、情感美。v3.品读赏析。v(1)此诗讲述了怎样一个“故事”?v讲述了老僧(或许即指作者)访友未果的故事。v(2)这次拜访

14、是不是“初访”?为什么?v不是初访。因为从首联可以看出,这联写老僧(或许即指作者)独自一人沿着一条长满小草的小路,走到友人邻居很少的荒芜的小园里来。如此熟门熟路,初访者怎么做得到呢?v4.思考探究。v题李凝幽居的主旨是什么?诗中所写之景与所要表现的题旨有什么内在关系?v题李凝幽居的主旨是希望远离喧嚣的尘俗社会,归隐到这幽清恬淡之所。所写之景,无论是草径、荒园,还是池边树、月下门,乃至桥边的原野之色、石山的峰顶之云,都始终突出了“幽静”“新奇”的特点,在这样的描写中又饱含着老僧(或许即指作者)的喜爱之情,因此,写景就是为表意铺垫蓄势,通过前三联的层层写景,最后一联便水到渠成,直抒胸臆,点明全诗的

15、题旨:“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写景与表意之间就有了一种内在的因果关系。第三课时v一、导入新课。v翻开唐诗三百首,读一首唐诗,便如拔出了一支锈迹斑驳的古剑。精光黯黯中,闪烁着一尊尊成败英雄不灭的精魂:死生契阔,气吞山河,金戈铁马梦一场,仰天长啸归去来都在滚滚大浪中灰飞烟灭。多么豪迈的唐诗呵!读一首唐诗,宛如打开一枚古老的胭脂盒,氤氲香气中,升腾起一个个薄命佳人哀婉的叹息。思君君不知,一帘幽怨寒。美人卷帘,泪眼观花,多少个寂寞的春夜襟染红粉泪!多么凄美的唐诗呵!浅斟低吟,拭泪掩卷。v二、学习泊秦淮。v1.写作背景。v秦淮河自古为金陵(今南京)胜地:歌楼舞榭,鳞次栉比;画船游艇,南来北往。诗人夜

16、泊于此,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七绝。v2.作者简介。v杜牧,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文宗大和时中进士,曾为黄、池、睦、湖等州的刺史,也在朝中做过司勋员外郎、中书舍人等官。v杜牧的诗作就其内容题材而言,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v第一类,关心时事,爱国忧民之作。此类为数不多。v第二类,品评历史,借古讽今之诗。这是杜牧诗中最引人注目的篇什。此类诗大体又有两种情况:一是论史之作,以七绝为代表,如赤壁题乌江亭题商山四皓庙春申君等。杜牧很注意研究国家治乱的经验教训和经济、军事问题,所以在咏史诗中往往有新颖独特的评论。二是借古讽今之作。诗人针对晚唐朝廷的黑暗政治和腐

17、朽没落的社会现实,借历史上盛衰兴亡的经验教训加以讽喻。历史人物吴王夫差、秦始皇、隋炀帝、陈后主,特别是本朝的唐玄宗,都是诗人笔下批判的对象。如过华清宫绝句三首等。v第三类,写景抒怀、记行咏物之作。此类数量不少,佳作迭出。如江南春泊秦淮山行清明等。v第四类,以女性为题材的诗。v第五类,酬赠抒怀之作。如寄扬州韩绰判官等。v杜牧才华横溢,又善于吸取前人的长处,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v3.朗读指导。v学生自由朗读,教师范读,听朗读带,全班齐读。v4.整体感知。v(1)“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v“烟笼寒水月笼沙”写轻轻的烟雾和淡淡的月光笼罩着寒水细沙。两个“笼”字将烟、月、水、沙四种景物融为

18、一体,贴切传神地勾画出秦淮河两岸朦胧淡雅的景象,创设出一种冷清愁寂的氛围。v“夜泊秦淮近酒家”写诗人的小船停泊在秦淮河边靠近酒家的地方。“夜泊秦淮”为上一句的景色点出时间、地点,同时也照应了诗题;“近酒家”开启下文,由于“近酒家”,才引出“商女”“亡国恨”“后庭花”,也由此才触动了诗人的情怀。可见,这七个字承上启下,结构全篇。v(2)“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v后庭花据说是南朝陈后主所作的乐曲,被后人称为“亡国之音”。“隔江”承接上一句“亡国恨”故事而来,指当年隋兵陈师江北,一江之隔的南陈小朝廷危在旦夕,而陈后主依然沉湎在歌声女色之中,终于被俘亡国。这两句诗从字面上看似乎是批评歌女,

19、而实际上是诗人有感于晚唐国事衰微、世风颓靡的现状,批评那些沉溺于歌舞升平而“不知”国之将亡的统治者。“犹唱”二字意味深长,巧妙地将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联系起来,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v三、学习登飞来峰。v1.导入新课。v宋代诗歌在继承唐诗传统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上有所开拓和创造,出现了许多优秀的诗人和作品,形成了许多流派,对元、明以后诗歌发展有深远影响,在清代更引起了尊唐、宗宋之争。可见在古代诗歌史上,宋诗是继唐诗而取得显著成就的又一高峰。v2.作者简介。v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政治家,当过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

20、叫做“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又是文学家,诗和散文都写得很好。他十分注重修辞。据说,他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经过几十次修改才选定“绿”字,千百年来传为美谈。v3.写作背景。v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皇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诗人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可看做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v四、学习己亥杂诗。v1.作品简介。v己亥杂诗共315首,多为咏怀和讽喻之作。这一年作者愤然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迎眷属,往返途中将见闻感受写成315首杂诗,统名曰己亥杂诗。己亥指清道光十九年(18

21、39),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本诗是己亥杂诗的第五篇。v2.作者简介。v龚自珍(17921841),清代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清末思想家、文学家。出身于世代官僚文士家庭,38岁中进士。政治上主张改革内政,抵御外侮,与同时的魏源齐名,称“龚魏”,为近代思想界的先驱者,启蒙思想家。v3.朗读指导。v(1)请两位同学配乐朗诵,其余同学听读,并点评,掌握朗读节奏、语气、重音。v(2)学生反复读诗,结合注解,理解诗意。v4.品读赏析。v(1)“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v“浩荡”,广大无边。“白日斜”,夕阳西斜。龚自珍报国无门,终于辞官回归杭州故里,心情十分苦闷。诗中用“浩荡”来形容离愁,说明愁绪之

22、深。这个“愁”不是个人私怨,而是对国事的忧虑,爱国之心显而易见。“浩荡离愁”又用夕阳西斜来烘托,更为愁绪抹上一重浓浓的色彩。v“吟鞭东指即天涯”,这句是说甩响马鞭,奔向遥远的地方。才离京城何来“天涯”呢?这是作者的心态所致。因为这次离京意味着告别朝廷,远离仕途,不再回来了,所以作者产生了有如天涯漂泊的心绪。v(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v“落红”,落花。“红”,比喻理想与信念。“落红”是作者自比脱离官场。这两句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表面上写落花,花虽落但仍然依恋故枝,心系故枝,并且要化成泥土滋养故枝,实际上是借以表露诗人的情怀。诗人虽然像一朵落花辞别故枝一样地离别了京师,但他并

23、不是无情的,他的心依然留在京城,留在朝廷,依然要把自己的一切献给自己的理想和信念。龚自珍对当时社会现实是有着清醒的认识的,明知前途困难重重,他仍执著地“化作春泥更护花”,这种对理想的坚定追求,高度的爱国热忱,崇高的献身精神令人感佩不已。v“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已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现在人们常用“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来赞扬老一辈在事业上鞠躬尽瘁的精神,以及他们对培养和爱护青年人耗尽心血的高尚情怀。v5.写作特色。v这首诗的前两句,用“浩荡”修饰离愁,用“白日斜”“天涯”来烘托映衬离愁,可见诗人辞官南归的心情是极度痛苦的。当时政治腐败,官场黑暗,诗人的理想抱负无法实现,所以才愤而辞官去寻找另一种方式继续为国效力。诗的后两句对此作了明确的表述,鲜花虽然凋谢,但它决不是无情地随风飘落,而是立志将自身化为肥料,用来滋养新花。全诗移情于物,巧妙构思,寓意深刻。尤其一个“更”字,鲜明地表达了作者以身献国的高尚情操,令人肃然起敬。v五、布置作业。v1.背诵并默写这三首诗。v2.课后积累其他诗词大家的作品并进行分析。感谢欣赏!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