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全科医师培训经穴泛论课件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187566762 上传时间:2023-02-15 格式:PPT 页数:76 大小:285.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教学全科医师培训经穴泛论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76页
教学全科医师培训经穴泛论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76页
教学全科医师培训经穴泛论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76页
资源描述:

《教学全科医师培训经穴泛论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全科医师培训经穴泛论课件(7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教学(全科医师培训)经穴泛论社区常见病症的中医药照顾(针灸部分)教学(全科医师培训)经穴泛论上 篇针 灸 理 论教学(全科医师培训)经穴泛论绪 言1 针灸学的定义2 针灸学的内容3 针灸学的优点4 针灸学的特点和学习方法5 针灸学的起源6 针灸学的发展7 针灸学的国外传播教学(全科医师培训)经穴泛论1.1.针灸学的定义针灸学的定义 针灸学针灸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经络、腧穴及刺灸方法,探讨运用针灸防治疾病规律的一门学科。教学(全科医师培训)经穴泛论2.2.针灸学的内容针灸学的内容2.1 经络 Meridians and Collaterals2.2 腧穴 Acup

2、oint;Point2.3 刺法灸法 Techniques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2.4 针灸治疗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Therapy 教学(全科医师培训)经穴泛论3.3.针灸学的优点针灸学的优点3.1 适应证广 3.2 疗效显著 3.3 应用方便3.4 经济安全教学(全科医师培训)经穴泛论4.4.针灸学的特点和学习方法针灸学的特点和学习方法 4.1 4.1 针灸学的特点针灸学的特点 针灸学不仅是一门理论课,而且是一门实践课,总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教学(全科医师培训)经穴泛论4.2 4.2 针灸学的学习方法针灸学的

3、学习方法4.2.1 掌握理论4.2.2 熟记经穴4.2.3 练习操作4.2.4 临床实践教学(全科医师培训)经穴泛论5.5.针灸学的起源针灸学的起源5.1 5.1 起源的时间起源的时间 原始时代的氏族公有制时期(大约从10万年前距今4千年,旧石器、新石器时代)。5.2 5.2 灸术的起源灸术的起源图图5.3 5.3 针术的起源针术的起源图图1 1,2 2,3 35.4 5.4 罐术的起源罐术的起源教学(全科医师培训)经穴泛论6.6.针灸学的发展针灸学的发展6.1 6.1 针灸学术的肇始时期针灸学术的肇始时期6.2 6.2 针灸学术的建立时期针灸学术的建立时期6.3 6.3 针灸学术的发展时期针

4、灸学术的发展时期6.4 6.4 针灸学术的衰退时期针灸学术的衰退时期6.5 6.5 针灸学术的繁荣时期针灸学术的繁荣时期教学(全科医师培训)经穴泛论 6.1 6.1 针灸学术的肇始时期针灸学术的肇始时期 时间:时间:五帝、夏、商、周、春秋时期(大约4千年前公元前476年)。著作:著作: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图。针具:针具:砭图、青铜针图。医家:医家:医缓、医和。教学(全科医师培训)经穴泛论6.2 6.2 针灸学术的建立时期针灸学术的建立时期 时间:时间:战国、秦、汉代(公元前475公元263年)。著作:著作:黄帝内经、难经。针具:针具:金针、银针图、青铜针图、铁针。针灸模型:针灸模型:

5、彩绘经络漆木人图、针灸陶人图。医家:医家:秦越人(扁鹊)、华佗、张仲景。教学(全科医师培训)经穴泛论 6.3 6.3 针灸学术的发展时期针灸学术的发展时期 时间:时间:魏、晋、唐、宋、元、明代(公元2201644年)。著作:著作:皇甫谧针灸甲乙经、葛洪肘后备急方;孙思邈千金要方、王焘外台秘要;王执中针灸资生经、窦材扁鹊心书;何若愚子午流注针经、滑寿十四经发挥;教学(全科医师培训)经穴泛论 杨继洲针灸大成、徐凤针灸大全、高武针灸聚英,李时珍奇经八脉考图,汪机的针灸问对。针灸专科:针灸专科:唐代太医署中设针灸专科。医学教育:医学教育:唐代医学教育设针灸专业;王惟一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针灸铜人模型

6、图。针灸方法:针灸方法:针刺手法、艾卷灸、雷火针法、太乙针法、时间针法。教学(全科医师培训)经穴泛论 6.4 6.4 针灸学术的衰退时期针灸学术的衰退时期 时间:时间:清、近代(公元16441948年)。著作:著作:吴谦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廖润鸿针灸集成、李学川针灸逢源。事件:事件:重药而轻针,针灸逐渐转入低潮。公元1822年,清王朝竟以“针刺火灸,究非奉君之所宜,太医院针灸一科,着永远停止”;西医排斥中医;国民党废除中医案;承淡安成立针灸学社,开展针灸函授教育;延安白求恩和平医院设针灸门诊。教学(全科医师培训)经穴泛论 6.5 6.5 针灸学术的繁荣时期针灸学术的繁荣时期 时间:时间:建国

7、至今(公元1949年现在)。事件:事件:针灸学习和研究机构的设立及学术会议的召开;大量针灸著作的出版发行;针灸临床工作取得了较大的进展;针灸治病原理的研究;经络实质的研究。教学(全科医师培训)经穴泛论7.7.针灸学的国外传播针灸学的国外传播 世纪时(公元541年)针灸传到朝鲜和日本,16世纪传到欧洲,1972年尼克松访华后,传到美洲。中国医疗队将针灸带到了非洲。据统计全世界已有140多个国家和地区使用针灸,针灸已成为世界医学的一部分。教学(全科医师培训)经穴泛论 WHO公布推广适宜用针灸治疗的43种病症(这一疾病名单的确定是基于临床经验,而不是临床对照研究):呼吸系统疾病:急性鼻窦炎、急性鼻炎

8、、普通感冒、急性扁桃体炎,以及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尤其对儿童和无并发症的患者较有效)。眼科疾患:急性结膜炎、中枢性视网膜炎、儿童近视眼、无合并症的白内障。口腔疾患:牙痛、拔牙后的疼痛、牙龈炎、急慢性咽炎。胃肠道疾患:食道和贲门痉挛、呃逆、胃下垂、急慢性胃炎、胃酸分泌过多、慢性十二指肠溃疡(缓解疼痛)、急性十二指肠溃疡、急慢性结肠炎、急性杆菌性痢疾、便秘、腹泻、麻痹性肠梗阻。神经/肌肉疾患:头痛和偏头痛、三叉神经痛、面瘫(早期,如3-6个月内)、中风后的瘫痪、末梢神经炎、脊髓灰质炎后遗症、美尼尔氏症、神经性膀胱功能紊乱、遗尿、肋间神经痛、颈肩综合征、冻结肩(肩周炎)、网球肘、坐骨神经痛、下

9、背部疼痛、骨关节炎。教学(全科医师培训)经穴泛论 第一章第一章 经络总论经络总论1.经络的概念2.经络学说的形成与发展3.经络系统的组成4.经络的标本、根结、气街、四海5.经络的生理功能(作用)6.经络的病理变化7.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教学(全科医师培训)经穴泛论1.1.经络的概念经络的概念 1.1 1.1 经络概念的起源经络概念的起源 脉(经)经脉经络1.2 1.2 经络概念的内容经络概念的内容内涵:内涵: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调节体内各部分的通路。外延:外延: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教学(全科医师培训)经穴泛论经经:指经脉,有纵丝、路径之义,为经络系统的主干,纵行的

10、,分布在人体一定部位,分布较深,深入体内与脏腑相联系。络络:指络脉,有网络之义,为经脉别出的分支,横、斜行的,纵横交错,遍布全身,分布较浅,多散布在体表,联系经筋和皮部。教学(全科医师培训)经穴泛论1.3 1.3 经气经气(Meridian-Qi)(Meridian-Qi)概念:概念:即经络之气,概指经络运行之气及其功能活动。组成和来源:组成和来源:宗气、原气、营气、卫气。营气和卫气伴随经络运行全身,宗气是经气的推动力量,原气是经络活动的物质基础。作用:作用:调节全身各部分的机能,运行气血,抗御外邪,协调阴阳,保持机体的协调和相对平衡。教学(全科医师培训)经穴泛论2.2.经络学说的形成与发展经

11、络学说的形成与发展2.1 2.1 经络系统的定义经络系统的定义 经脉和络脉相互联系、彼此衔接而构成的体系。2.2 2.2 经络学说的定义经络学说的定义 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理论体系。教学(全科医师培训)经穴泛论2.3 2.3 经络学说的形成经络学说的形成形成的途径形成的途径:针灸等刺激的感应和传导的观察;腧穴疗效的总结;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解剖、生理知识的启发。形成过程形成过程:先穴后经说;先经后穴说;经穴孤立发现说。形成的标志:形成的标志:战国时代黄帝内经的完成。教学(全科医师培训)经穴泛论3.3.经络学说的发展经络学说的发展 3.1

12、3.1 经脉帛书经脉帛书、内经内经奠定了经络学奠定了经络学说的基础(春秋、战国时期);说的基础(春秋、战国时期);3.2 3.2 经络学说的继续完善和临床应用(秦、经络学说的继续完善和临床应用(秦、汉时代);汉时代);3.3 3.3 经络学说的进一步总结和经络图像的绘经络学说的进一步总结和经络图像的绘制(晋、南北朝、隋唐时代);制(晋、南北朝、隋唐时代);3.4 3.4 针灸铜人的铸造和经络学说在药物学方针灸铜人的铸造和经络学说在药物学方面的应用(宋、金、元时代);面的应用(宋、金、元时代);3.5 3.5 古代经络学说的完备(明、清、民国时古代经络学说的完备(明、清、民国时期);期);3.6

13、 3.6 经络的现代研究(建国经络的现代研究(建国今)今)。教学(全科医师培训)经穴泛论4.4.经络系统的组成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其中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包括十五络脉和难以计数的浮络、孙络。教学(全科医师培训)经穴泛论教学(全科医师培训)经穴泛论教学(全科医师培训)经穴泛论4.1 4.1 十二经脉十二经脉含义:含义:手三阴经(肺、心包、心)、手三阳经(大肠、三焦、小肠)、足三阳经(胃、胆、膀胱)、足三阴经(脾、肝、肾)的总称,为经络系统的主体,故称“十二正经”。命名:命名:十二经脉的名称由阴阳、手足、脏腑三个部

14、分组成。教学(全科医师培训)经穴泛论体表分布规律:体表分布规律:它们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六条阴经分布于四肢的内侧和胸腹,其中上肢的内侧是手三阴经,下肢的内侧是足三阴经;六条阳经分布于四肢的外侧和头面、躯干,其中上肢的外侧是手三阳经,下肢的外侧是足三阳经。手、足三阳经在四肢的排列是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手三阴经在上肢的排列是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足三阴经在小腿下半部及足背,其排列是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至内踝上八寸处足厥阴经同足太阴经交叉后,循行在太阴与少阴之间,便成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教学(全科医师培训)经穴泛论表里属络关系:表里属络

15、关系:十二经脉内属于脏腑,脏与腑有表里相合的关系,阴经与阳经有表里属络关系。即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相表里;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表里;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相表里;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表里;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相表里。互为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体内有属络关系;即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如手太阴肺经属肺络大肠,手阳明大肠经属大肠络肺等等;在四肢又通过络脉的衔接加强了表里经之间的联系。这样在脏腑阴阳经脉之间就形成了六组表里络属关系。互为表里的经脉在生理上密切联系,病变时相互影响,治疗时相互为用。教学(全科医师培训)经穴泛论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系:

16、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系:十二经脉除与脏腑相属络外,尚与经脉循行分布部位的组织器官相联络。循行走向与交接:循行走向与交接:循行走向循行走向: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教学(全科医师培训)经穴泛论教学(全科医师培训)经穴泛论 交接交接: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多在四肢部衔接。如手太阴肺经在食指与手阳明大肠经交接,手少阴心经在小指与手太阳小肠经交接,手厥阴心包经在无名指与手少阳三焦经交接,足阳明胃经在足大趾与足太阴脾经交接,足太阳膀胱经从足小趾斜趋足心与足少阴肾经交接,足少阳胆经从足跗上斜趋足大趾丛毛处与足厥阴肝经交接。同名的阳经与阳经(指同名经)在头

17、面部相接。如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都通过于鼻旁,手太阳小肠经与足太阳膀胱经均通于目内眦,手少阳三焦经和足少阳胆经均通于目外眦。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即手足三阴经)在胸部交接。如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交接于心中,足少阴肾经与手厥阴心包经交接于胸中,足厥阴肝经与手太阴肺经交接于肺中。教学(全科医师培训)经穴泛论教学(全科医师培训)经穴泛论流注次序:流注次序:由于十二经脉通过手足阴阳表里经的联接而逐经相传,所以就构成了一个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传注系统。流注次序是:肺大(肠)胃脾心(小)肠膀(胱)肾(心)包(三)焦胆肝肺。作用:作用:主要是联系脏腑、肢体,运行气血,濡养全身。教学(全科医师培训)经穴

18、泛论教学(全科医师培训)经穴泛论4.2 4.2 奇经八脉奇经八脉 含义:含义: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的总称。“别道奇行”,故称“奇经”。命名:命名:以各脉的功能特性及循行分布特点命名。教学(全科医师培训)经穴泛论特点:特点:不隶属于脏腑,也无表里配合关系,但与奇恒之腑有密切关系;除任、督二脉有自己独立的腧穴外,其它六条经脉本身无腧穴,只是寄于十二正经中;循行错纵于十二经脉之间,与正经在多处交会。作用:作用: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对十二经脉气血有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教学(全科医师培训)经穴泛论循行及作用特点:循行及作用特点:任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行于胸腹

19、正中,上抵颏部。“阴脉之海”。督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行于腰背正中,上至头面。“阳脉之海”。冲脉:“十二经之海”、“血海”。带脉:约束纵行躯干诸条经脉。阴维脉:调节六阴经经气。阳维脉:调节六阳经经气。阴阳维脉主一身之表里。阴跷脉。阳跷脉:阴阳跷脉主持阴静阳动,调节肢体运动,司眼睑开合。教学(全科医师培训)经穴泛论教学(全科医师培训)经穴泛论十四经:十四经:十二经脉与任、督二脉合称“十四经”。其具有一定的循行路线、病候及所属腧穴,是经络系统的主要部分,在临床上是针灸治疗及药物归经的基础。教学(全科医师培训)经穴泛论4.3 4.3 十五络脉十五络脉 含义:含义:十五络脉是十二经和任、督两脉各自别

20、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总计十五条,称为“十五络脉”。分布特点:分布特点:作用:作用:应用:应用:络脉诊断;原络配穴法;刺络法。教学(全科医师培训)经穴泛论4.4 4.4 十二经别十二经别 含义:含义: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分布特点:分布特点:作用:作用:应用:应用:手足三阴经穴可治头面、五官疾病,如太渊、列缺治偏头痛,太溪、照海治牙痛、喉病。教学(全科医师培训)经穴泛论4.5 4.5 十二经筋十二经筋 含义:含义: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是十二经脉的外周连属部分。分布特点:分布特点:作用:作用:应用:应用:病候:运动系统疾病;治疗:以痛为腧。

21、火针、分刺(刺肌肉)、恢刺(刺肌腱)、关刺(刺关节肌腱)。教学(全科医师培训)经穴泛论4.6 4.6 十二皮部十二皮部含义:含义: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之所在。分布特点:分布特点:作用:作用:应用:应用:诊断:经络诊察;治疗:腕踝针、皮内针、皮肤针、药物敷贴、毛刺、半刺。教学(全科医师培训)经穴泛论5.5.经络的标本、根结,气街经络的标本、根结,气街和四海和四海 5.1 5.1 标本标本(root and branch of(root and branch of meridian)meridian)标,原意为树梢,引申为上部,即人体头面胸背的位置;本,原意为树根,引

22、申为下部,即人体四肢下端的位置。经络的标本理论强调了经脉分布上下部位的对应关系,即经气的集中与扩散。教学(全科医师培训)经穴泛论教学(全科医师培训)经穴泛论教学(全科医师培训)经穴泛论5.2 5.2 根结根结(position of starting(position of starting and ending of meridian-Qi)and ending of meridian-Qi)根,指根本、开始,即四肢末端的井穴;结,指结聚、归结,即头、胸、腹部。经络的根结理论是指经气的所起与所归,反映了经气上下两极之间的联系。教学(全科医师培训)经穴泛论教学(全科医师培训)经穴泛论 标本与根

23、结标本与根结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即本与根部位均在下,皆经气生发之地,为经气之所出;标与结均在上,皆经气结聚之处,为经气之所归。但标本的范围比根结广泛,即根之上有本,结之外有标。标本根结标本根结理论补充说明了经气的流注运行情况,即经气的循行的多样性和弥散作用,强调了人体头身与四肢的密切联系,为针灸临床上四肢肘膝以下特定穴治疗脏腑和头面五官疾病、头身穴位治疗四肢疾病,以及“上病下取”、“下病上取”等提供了理论依据。教学(全科医师培训)经穴泛论5.3 5.3 气街气街(meridian-Qi streets)(meridian-Qi streets)经气聚集通行的共同通路,其分布聚集于头、胸、腹、胫

24、等处,是经气流行、集中和布散的主要部位。气街理论为四肢的穴位治疗局部和内脏疾病、部分头身穴位治疗四肢疾病提供了理论依据。5.4 5.4 四海四海(four seas)(four seas)头为髓海;冲脉为十二经之海,即血海;膻中为气海;胃为水谷之海。髓海位于头部,气海位于胸部,水谷之海位于上腹部,血海位于下腹部。四海理论进一步明确了经气的组成和来源。教学(全科医师培训)经穴泛论6.6.经络的生理功能经络的生理功能(作用作用)6.1 6.1 联系脏腑联系脏腑,沟通内外沟通内外6.2 6.2 运行气血运行气血,营养全身营养全身 6.3 6.3 抗御病邪抗御病邪,保卫机体保卫机体6.4 6.4 传导

25、感应传导感应,协调阴阳协调阴阳教学(全科医师培训)经穴泛论7.7.经络的病理变化经络的病理变化7.1 7.1 经络病候及其机制经络病候及其机制 病邪壅阻或经气不畅实证;经气虚陷或经气不足虚证;经气变动失常厥逆厥证;经气耗竭脏器衰竭。7.2 7.2 传注病邪,反映病候传注病邪,反映病候 皮毛孙脉络脉经脉脏腑;脏腑经脉络脉孙脉皮毛。教学(全科医师培训)经穴泛论8.8.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8.1 8.1 说明病理变化说明病理变化 因为经络有传注病邪、反映病候的病理变化特点,故临床上可通过望色、循经触摸反应物、按压与穴位测定等推断疾病的病理变化。教学(全科医师培训)经穴泛论8.2 8.

26、2 指导辨证归经指导辨证归经 依部归经:依部归经:根据病变部位辨别经络。依症辨经:依症辨经:根据疾病症状辨别经络。经络诊察:经络诊察:循经诊察法;经络电测定法;经络知热感度测定法;扪穴诊病法。药物归经:药物归经:中药均要归属于经络,并通过经络起作用。教学(全科医师培训)经穴泛论8.3 8.3 指导针灸治疗指导针灸治疗 循经取穴:循经取穴: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皮部取穴:皮部取穴:皮肤针,皮内针,腕踝针,穴位敷贴。络脉取穴:络脉取穴:皮肤针,三棱针。经筋取穴:经筋取穴:以痛为输。按时取穴:按时取穴:子午流注针法,灵龟八法。8.4 8.4 指导气功保健指导气功保健教学(全科医师培训)经穴泛论第二章第

27、二章 腧穴总论腧穴总论1.腧穴的概念2.腧穴的起源与发展3.腧穴的分类4.腧穴的命名5.腧穴的标准化6.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7.特定穴8.腧穴的定位方法教学(全科医师培训)经穴泛论1.1.腧穴的概念腧穴的概念1.1 1.1 腧穴的别称腧穴的别称 1.2 1.2 腧穴的定义腧穴的定义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既是人体疾病的反应点,又是针灸的施术部位。1.31.3 腧、输、俞的区别腧、输、俞的区别1.41.4 腧穴与经络脏腑的关系腧穴与经络脏腑的关系教学(全科医师培训)经穴泛论2.2.腧穴的起源与发展腧穴的起源与发展2.1 2.1 腧穴的起源腧穴的起源2.2 2.2 腧穴的发展

28、腧穴的发展 无定名无定位定名定位系统分类教学(全科医师培训)经穴泛论3.3.腧穴的分类腧穴的分类3.1 3.1 十四经穴十四经穴(acupoints of(acupoints of fourteen meridian)fourteen meridian)简称“经穴”。有固定名称、固定位置,且归属于十四经的腧穴,有主治本经病证的共同作用。共361个。3.2 3.2 经外奇穴经外奇穴(extra points)(extra points)又称“奇穴”。有一定名称、明确位置,但尚未归入或不便归入十四经系统的腧穴。教学(全科医师培训)经穴泛论3.3 3.3 阿是穴阿是穴(Ashi points)(As

29、hi points)又称“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无固定名称、无固定位置、无归经,是以压痛点或其他反应点(舒适感、热感、酸楚、麻窜、皮下结节、凹陷、松弛、皮肤及温度、电阻、红外显示、体表冷光变异等)作为针灸施术部位的腧穴。教学(全科医师培训)经穴泛论4.4.腧穴的命名腧穴的命名4.1 4.1 依据所在部位依据所在部位 腕骨、乳根。4.2 4.2 根据治疗作用根据治疗作用 光明、水道。4.3 4.3 利用天体地貌利用天体地貌 水沟、日月。4.4 4.4 参照动植物名称参照动植物名称 犊鼻、攒竹。4.5 4.5 借助建筑物名称借助建筑物名称 神阙、库房。4.6 4.6 结合中医学理论结合

30、中医学理论 三阴交、血海。教学(全科医师培训)经穴泛论5.5.腧穴的标准化腧穴的标准化5.1 5.1 腧穴名称的标准化腧穴名称的标准化 中文名、汉语拼音、标准代号。如手太阴肺经尺泽,Chz,LU5。5.2 5.2 腧穴部位的标准化腧穴部位的标准化 GB12346-90经穴部位。如曲池曲池,原定位原定位(五版五版):屈肘,成直角,当肘横纹外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标准化定标准化定位位: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时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教学(全科医师培训)经穴泛论6.6.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6.1 6.1 腧穴的作用腧穴的作用 输注气血输注气血 反映病证反映病证 协助诊断协助

31、诊断 扪穴诊病 测穴诊病 防治疾病防治疾病教学(全科医师培训)经穴泛论 6.2 6.2 腧穴的主治特点腧穴的主治特点近治作用近治作用(local and nearby therapeutic(local and nearby therapeutic effect)effect)指一切腧穴均能治疗其所在部位局部与邻近组织、脏器的病证。如耳区穴治耳病。远治作用远治作用(remote therapeutic effect)(remote therapeutic effect)指十四经所属腧穴除具有近治作用外,还能治疗本经循行所过处远隔部位的组织、脏器及经脉病证。此外,十二经脉中的腧穴,还能治疗相表里

32、经脉与手足同名经脉,及其相关经脉远隔部位的疾患。如合谷不但治手腕病,还可治头面病及发热。教学(全科医师培训)经穴泛论特殊作用特殊作用(special therapeutic effect)(special therapeutic effect)A.A.双相作用双相作用 指双向调整作用,即当人体处于不同功能状态时,针刺腧穴可有良性调整作用。如天枢既可止泻,又可通便,内关调整心率,足三里调整胃肠蠕动等。B.B.特异作用特异作用 腧穴的相对特异性,即不同经脉腧穴其主治作用具有相对特异性;同一经脉不同的腧穴,其主治作用亦具有相对特异性。如大椎退热,至阴矫正胎位,胆囊穴对胆囊运动的影响等。教学(全科医师

33、培训)经穴泛论6.3 6.3 腧穴的主治规律腧穴的主治规律 本经腧穴治疗本经病;表里经腧穴能相互治疗表里两经病;邻近腧穴能治疗局部病。各经腧穴的主治既有其特殊性,又有共同性。教学(全科医师培训)经穴泛论分经主治规律分经主治规律 某一经脉所属的经穴均可治疗该经循行部位及其相应脏腑的病证。分部主治规律分部主治规律 处于身体某一部位的腧穴均可治疗该部位及某类病证。教学(全科医师培训)经穴泛论7.7.特定穴特定穴7.1 7.1 特定穴特定穴(specific points)(specific points)的定义的定义 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腧穴。7.2 7.2 特定穴的分类和

34、特点特定穴的分类和特点 五输穴五输穴(five Shu points)(five Shu points)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以下的五个特定腧穴,即井(Jing-well point)、荥(Xing-spring point)、输(Shu-stream point)、经(Jing-river point)、合(He-sea point)穴。教学(全科医师培训)经穴泛论原穴原穴(Yuan-primary point)(Yuan-primary point)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络穴络穴(Luo-connecting point)(Luo-connecting point)十

35、五络脉从经脉分出处的腧穴。郄穴郄穴(Xi-cleft point)(Xi-cleft point)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中的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之经气深聚的部位。背俞穴背俞穴(beck Shu point)(beck Shu point)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教学(全科医师培训)经穴泛论募穴募穴(front Mu point)(front Mu point)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下合穴下合穴(lower He-sea point)(lower He-sea point)六腑之气下合于下肢足三阳经的腧穴。八会穴八会穴(eight influential points)(eigh

36、t influential points)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聚会的8个腧穴。八脉交会穴八脉交会穴(eight confluent points)(eight confluent points)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相通的8个腧穴。交会穴交会穴(crossing point)(crossing point)两经或数经相交会的腧穴。教学(全科医师培训)经穴泛论8.8.腧穴的定位方法腧穴的定位方法8.1 8.1 骨度分寸定位法骨度分寸定位法(acupoint-(acupoint-located method by bone located method by bone proporti

37、onal Cun)proportional Cun)主要以骨节为标志,将两骨节之间的长度折量为一定的分寸,用以确定腧穴的位置的方法。教学(全科医师培训)经穴泛论8.28.2 体 表 解 剖 标 志 定 位 法体 表 解 剖 标 志 定 位 法(acupoint-located method by acupoint-located method by anatomical landmarkanatomical landmark)以人体解剖学的各种体表标志为依据来确定腧穴位置的方法,又称自然标志定位法。固定标志固定标志 活动标志活动标志教学(全科医师培训)经穴泛论8.3 8.3 手指同身寸定位法手指同身寸定位法(acupoint-acupoint-located method by finger-located method by finger-Cun)Cun)依据患者本人手指为尺寸折量标准来量取腧穴的定位方法。中指同身寸中指同身寸 拇指同身寸拇指同身寸 横指同身寸横指同身寸 一夫法。8.4 8.4 简便取穴法简便取穴法(simple method of(simple method of locating acupoint)locating acupoint)临床中一种简便易行的腧穴定位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