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3)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187566665 上传时间:2023-02-15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179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3)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3)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3)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资源描述:

《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3)(2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东北师范大学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特色项目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特 色 项 目2005年 8 月 目 录特色项目之一:坚定不移地为基础教育服务1一、五十多年坚定不移,主动服务基础教育1二、多层次多渠道培养人才,高质量服务基础教育4三、多侧面全方位地开展科学研究,积极推动基础教育发展10特色项目之二:教授委员会教授治学的高校内部管理体制16一、教授委员会的成立动因和法律依据16二、教授委员会制度及其实质18三、教授委员会的实践成效和社会反响20四、实行教授委员会制度的几点体会21特色项目之一:坚定不移地为基础教育服务东北师范大学创立于1946年,原名东北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创建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

2、,1950年易名为东北师范大学。在半个多世纪的办学历程中,始终坚定不移地为基础教育服务,与时俱进地构建了符合中国国情,适应基础教育需要,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的教师教育体系,为基础教育战线培养了十几万名优秀毕业生,形成了广受赞誉的“东师品牌”,为国家基础教育发展做出了应有贡献。“为基础教育服务”已经成为学校鲜明的办学特色。一、五十多年坚定不移,主动服务基础教育东北师范大学的办学历史与新中国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几乎同步,学校不但见证了国家基础教育事业逐步发展壮大的成长历程,而且始终坚定不移地高扬“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办学旗帜,教育部为此评价“十分难能可贵”。江泽民同志为学校题辞“办好师范教育,

3、培养优秀教师,提高民族素质。”新中国成立之初,学校从综合性大学转型为师范大学后,面临着如何发展的重大问题。时任学校党委书记和校长的我国著名教育家成仿吾审时度势,提出了为国家和地方基础教育服务的办学思想。成仿吾提出的许多论断,如“师范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只有办好师范教育,才能更好地促进中、小学乃至大学教育质量的提高”,“师范教育是整个国民教育的基础,办好各级师范教育是关键”,“师范大学要注意密切联系我国当前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学校实际、学生思想实际、中学实际”,“师范大学一定要加强教育实习,要成立教育实习指导委员会”,“师范大学的特点至少应包括联系中学实际,研究教育科学,

4、一切按照教育科学规律办事”等,对当时明确学校的办学方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他还高瞻远瞩地创办了教师函授教育,开中国高师函授教育之先河。在成仿吾的正确办学思想指导下,学校在队伍建设、专业建设、实践教学和函授教育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迅速步入新型正规化师范大学行列。老一辈教育家的努力和奋斗,不仅为学校明确了正确的发展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办学基础,而且为我国的教师教育事业开拓了新的发展领域。改革开放后的一段时期,高师院校出现了师范性与学术性的办学方向争论。一些人认为,办师范就意味着学校学术水平低下,要提高学术水平就必须放弃办师范。在这种背景下,东北师范大学没有动摇始终

5、坚持的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办学方向。学校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起,在吉林省基础教育最薄弱的扶松县、东风县等农村建立了基础教育服务区和教改实验区,并派出大批教师奔赴“两区”开展了长期的大量的富有成效的开拓性工作。其中学校在吉林省长白山地区长期进行基础教育研究和实践,极大地促进了当地基础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学校面向农村基础教育的办学道路被喻为“长白山之路”,中国教育报头版头条大篇幅作了详细报道,并配发评论员文章,在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进入新世纪,随着国家高等教育事业的深刻变革和蓬勃发展,我国教师教育进入了转型时期。学校再次面临发展方向的选择。在认真总结近60年办学经验,系统研究国内外教师教育发展现状和

6、历史走向,科学分析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和自身办学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学校确立了“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研究型综合性师范大学”的发展定位。这个定位的落脚点之所以还是“师范大学”,主要基于两个事实:一是国家对高素质教师的巨大需求与可预见的教师教育的庞大市场;二是学校半个世纪以来在基础教育领域积累的丰富经验和办学优势。而“研究型”和“综合性”的办学目标拓展可以把“师范大学”建设得更有特色和更具竞争力。五十多年来,学校始终把为基础教育服务作为义不容辞的职责,形成了人才培养面向基础教育、科学研究指向基础教育、社会服务走向基础教育的完整服务格局。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历史积淀,为基础教育服务已深深植根于全体东北师大人的观

7、念中,变成全体师生的自觉行为,全校形成了为基础教育服务的浓厚氛围。学校把为基础教育服务作为一项大政方针落实到学校的办学思路中。第十一次校党代会提出的未来四年学校发展的主要任务是:一个特色和三个一流,“一个特色”即鲜明的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办学特色。第十二次校党代会的会议主题是:坚持创新,突出特色,全面建设一流的研究型综合性师范大学。这里的“突出特色”,不言而喻,仍然是突出为基础教育服务的特色。学校把为基础教育服务落实到政策或机制中。为在更高水平上推进为基础教育服务,学校在“九五”、“十五”“211工程”重点项目立项时,以超常规的力度向“基础教育研究与实验”、“基础教育重大问题研究”项目倾斜。为使更

8、多的高层次教师到基础教育第一线的实验区或服务区去研究和工作,学校在评职评优等方面有明确的鼓励和支持政策。学校把为基础教育服务始终如一地贯穿在舆论氛围中。在学校的重要文件、领导的重要讲话、各类重点宣传报道和各种活动中,为基础教育服务都贯穿其中。多年来,全校上下协同一致地做到了把为基础教育服务写在文件里,讲在会议上,宣传在活动中。学校更把为基础教育服务实实在在地落实到实践中。20世纪80年代,学校一名副校长带队常年到农村进行基础教育的调查研究和服务,学校从此坚定地走上了为农村基础教育服务的道路,20年来从未间断。学校一直关注和积极参与基础教育的重大改革,目前学校校长和一批博士生导师正带头研究基础教

9、育,参与制订国家基础教育新课标。全校五位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还通过参政议政方式为基础教育服务,为解决国家基础教育问题,每年“两会”都积极建言献策。郝水院士2001年把获得的“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20万港币全部捐献出来,设立了“吉林省乡村教师奖励基金”,用以奖励在艰苦环境中辛勤工作并做出优异成绩的农村教师。如今已有百余名农村教师受到该基金的资助。学校为保证奖励基金长久运行,拨出专款充注到奖励基金里。学生为基础教育服务的意识也十分强烈,学生社团组织“红烛”协会积极开展以服务中小学为主要内容的“与中小学联系不断线”活动,每年有数万人次的学生参加活动,“红烛”协会多次荣获全国奖励。在

10、研究生支教团和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活动中,每年申请报名的学生都有几百人,且呈逐年递增趋势。学校还坚持“高站位、大视野、广辐射”的思想,带动东北地区其他高师院校共同服务基础教育。近些年来,学校利用自己在东北地区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营造了一个跨省区、跨院校的高师院校“就业大市场”,从2001年开始,学校连续四年举办“东北高师院校毕业生联合供需洽谈会”。洽谈会期间,东北地区24所高等师范院校毕业生云集于此,与来自全国的1500多个用人单位接触,形成了一个国内规模最大、影响最大、占有市场份额最大的教育人才市场,在东北地区乃至在全国产生了热烈反响。历经半个多世纪坚定不移地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实践,既体现了教

11、师教育的本质特点,明确了教师教育的办学方向,满足了基础教育的现实需求,也遵循了高师院校适应并促进基础教育发展,进而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教育基本规律,为中国现代化的伟大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二、多层次多渠道培养人才,高质量服务基础教育以本科教育为根基,多层次、多渠道、高质量地培养基础教育师资,是学校为基础教育服务的主体形式和核心内容。多年来,学校坚持质量第一的服务思想,通过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高质量的毕业生实现高质量的服务。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学校与时俱进,加大高层次人才培养力度,构建起高水平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的教师教育体系,实现了在更高层次和更宽领域为基础

12、教育服务,为推进教师职业专业化作出了有益的探索。(一)适应基础教育需求,为基础教育第一线输送优秀师资作为教育部直属高校,东北师大始终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视为学校发展的生命线,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基础教育发展需求,不断深化教学改革,积多年持续之努力打造一流的本科教育,走出了一条以更新理念为先导,以深化改革为手段,以提高质量为目的的教学改革之路,使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学校的社会声望日益扩大。80年代中期,学校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精神,展开了新时期的本科教学改革。确立了培养基础厚、专业面宽、适应性强、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能够更好地胜任中等教育工作,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中等学校师资的人才培养目

13、标,实施了强化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要求和培养过程。改革使我校学生基础知识宽厚、基本理论和专业基本功扎实的传统得到了恢复和强化,毕业生获得东北地区基础教育界的赞誉。90年代,特别是在“九五”期间,学校继续推进教学改革,实施了“面向21世纪优秀中学教师培养工程”(简称“优师工程”)。在优师工程实施纲要中,学校以超前的意识和时代的眼光,明确提出了“面向21世纪,培养合格的中等学校师资,为大部分学生将来成为中等教育的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和优秀管理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的人才培养目标。具体培养规格是:培养和造就具有正确的世界观和教育思想,掌握现代教育内容、方法和技术,具有创新精神,善于从事素

14、质教育的中学教师。为此,学校实施了“打好基础,拓宽专业,分流培养,提高从教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宽、精、新”的课程体系,采取了优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试办法,加强毕业论文指导,抓好计算机辅助教学,完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体系,加强师德师风教育等一系列改革举措。在全校的齐心努力下,改革很快收到了明显的成效。毕业生的社会就业竞争力明显增强, “专业思想牢固,基础知识宽厚,专业基本功扎实,教学能力强,敬业精神好,综合素质高”的“东师品牌”开始形成,毕业生在北京、天津、上海、浙江、广东等省市受到广泛欢迎和好评,声誉鹊起,学校的社会影响力明显扩大。进入新世纪,学校又于2003年启动了新世纪本科教育

15、教学改革工程。新世纪教育教学改革,以“尊重的教育”理念为指导。2000年,学校根据多年的教育实践和理性认识,提出了“尊重的教育”理念,这一理念的核心内涵是:尊重教育规律,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尊重受教育者的人格人性,尊重教育者的劳动成果。以“尊重的教育”理念作为本次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有两个基本的出发点,一是希望这种理念能够在改革的全部进程中,贯穿在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以学生为根本,为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提供自由的空间和良好的氛围,培养学生成为新世纪我国基础教育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优秀教师;二是希望培养的学生能够在“尊重”的氛围中逐渐感悟到并在他们未来的教育生涯中践行和倡导这种理念,让“尊重的教育”

16、在我国基础教育战线上结出更加丰硕的果实。新世纪教育教学改革,创建了“宽口径、厚基础、精专业、多出路”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模块式、多样化、网状有向”的课程体系。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贯彻了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的思想,在精炼专业课程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的基础培养和夯实基础后的专业培养,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坚持了共性与个性,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充分肯定学生的个性,开展多元化、有特色的教育,努力培养既有一定专业特长,又能适应社会发展多样化需要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从而为学生将来的升学、就业提供更多的主体选择。新的课程体系突破了传统教育沿袭至今的线性单向课程模式,精炼了专业课程

17、,拓宽加厚了基础;突出了研究性,强化了实践性,网状有向的课程设计为引导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有力保证。新世纪教育教学改革,为进一步强化教师教育优势,在通识教育课、专业教育课和任意选修课三大模块之外,设置了相对独立的“两类三层”的教师资格教育课程模块。该模块由“教育理论类课程”、“教育技能类课程”、“教育实践类课程”三个类型和“一般教育课程”、“学科教育课程”两个层次构成。与此配套,我校对共同教育课的结构和各学科教学论课程进行同步改革,编写出版了青少年心理学、学校教育心理学、教师学与教学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及数学、语文、外语、化学、物理、地理、音乐等7门学科的课程与教学论教材。学校希望通过这些

18、学科的教学与专业训练,不仅让学生掌握现代教育思想,形成良好的师德师风,更能让学生掌握教育教学的艺术,全面提高从教能力,能在他们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向上的精神,创造的激情和社会责任感”,成为一名深受学生欢迎的优秀教师。我们坚信,新世纪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的整体创新设计,对实现培养具有自主学习精神和能力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的新的培养目标,对继续提高我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满足新世纪基础教育对优质师资的新需求,进一步提高我校为基础教育服务的能力、质量和水平都将起到历史性的推动作用。半个多世纪以来,学校已经培养了18万余名毕业生。我校的毕业生以基础扎实、作风朴实、工作踏实、综合素质高、教学

19、能力强、发展后劲足,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赞誉。辽宁省实验中学、东北育才中学等重点中学,一半以上的教师都来自于东北师大。他们工作出色,屡受表彰。北京、上海、天津、厦门、深圳等城市每年都组团来校招聘大批毕业生。就业基地正在由几年前的“百所就业基地校”向“百座就业城市”迅速发展。目前,学校还与贵州省贵阳市、浙江省温州市等城市签订了合作协议,为这些城市培养和输送高层次师资队伍。学校连续10年保持高比例就业率,连续被教育部树为高校就业工作典型,2004年又获国务院“全国就业先进工作单位”表彰。近年来,各种媒体对我校培养基础教育师资的情况作了近百篇报道,新华每日电讯的面向基础教育,在“师范”上下功夫、中国青

20、年报的培养能够进行素质教育的老师、中国教育报的以师为本,特色鲜明、“东师品牌”是怎样练成的、中国教育的东北师大:基础教育优秀师资的脊梁等等报道,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二)拓展服务层次,为基础教育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适应基础教育的迅速发展和对教师及管理人员专业素质要求不断提高的新需求,学校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立足东北,面向全国,与时俱进地积极致力于为基础教育各阶段培养高素质、研究型的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在更高层次和更宽领域为基础教育服务。教育硕士:培养对象和目标为中小学学科骨干教师。我校是首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单位,从1997年开始招收并培养教育硕士研究生,至今已在中文、外语、数学、政

21、治、历史、物理、化学等14个专业方向招生1836人,为基础教育第一线培养了大批高学历的学科骨干,他们中的很多教师目前已经成为省级学科带头人。2001年通过对我校毕业的教育硕士追踪调查表明,他们中的64.8%成为学校的教学骨干,34.1%被列为优秀人才重点培养,13.6%从专任教师走向校级领导岗位。2003年全国教育硕士指导委员会在教育硕士试办五年来的总结评估中对我校的培养工作给予通报表扬。4+2教育学硕士:这是我校借鉴北京师范大学经验,在研究生教育层次体现为基础教育服务特色的又一举措。培养对象和目标为重点中学的学科骨干和管理骨干。它的实践操作方式是:把本科4年与硕士研究生2年打通,在前4年师范

22、专业学习的基础上,通过推荐,择优选拔部分本科生再进行2年的研究生教育,集中学习教育学类、教育技术类和学科前沿与教学研究类等三大模式课程,并通过三个月的教育实践,使他们成为专业基础扎实,掌握教学的艺术与方法,具有专业外语能力,熟练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方法,对某一学科课程与教学有比较深入研究的基础教育高层次人才。2004年在中文、外语、数学3个专业招收了58名,2005年扩大到6个专业,招收80名。MPA中的教育经济与管理硕士:培养对象为中小学骨干校长,已于本年度招生;体育硕士:培养对象和目标为专业化的中小学体育教师,也已于本年度招生。研究生课程进修班:1997年以来,我校各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方向招收

23、了大批中小学第一线的学科骨干教师进行学科专业的培养,其中,已有部分教师获得了硕士学位。课程班对强化学科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起到了重要作用。教育经济与管理方向主要是对中小学校长进行高级学校管理方面的培养,这项工作对全面提高中小学校长的整体素质,改变其学历结构,推动基础教育的发展与改革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更高层次和更宽领域为基础教育服务,是学校秉承传统、适应时代为基础教育服务的新发展和新实践。它不仅进一步提升了学校服务基础教育的质量和水平,而且对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将起到长期推动作用。(三)开创性地发展教师继续教育,大规模为基础教育培训在职教师教师继续

24、教育在东北师范大学具有光辉的历史。1953年5月,老校长成仿吾先生以教育家的远见卓识,在我校创办了我国最早的高师函授教育。学校在开设专业、服务区域和培养质量等各方面不断探索,并在东北各地设立了函授站和函授分站,形成了管理与业务指导一体化的运转体系。1954年5、6月间,中央教育部派出视察小组深入我校调研视察,并于1954年11月发出关于“视察东北师范大学函授教育报告”的通报,通报说:“东北师范大学一年来办理函授教育的情况,可作为今后各省、市及高等师范学校研究创办函授教育的参考。”通报表明,我校的函授教育有力地推动了全国高师函授教育的发展。1978年恢复继续教育以来,学校按照“坚持为基础教育服务

25、的办学方向”、“强化质量第一的教育宗旨”和“构建完备的管理与服务体系”的三条工作思路,锐意改革,严格办学,成为全国教师继续教育中的佼佼者和国家继续教育基地。第一,坚持质量第一的教育宗旨,不断创新高师函授教育。在50余年举办函授教育的历程中,学校始终“坚持为基础教育服务,坚持质量第一,坚持全校办函授”的思想,形成了完整的函授教育体系。近些年来,学校进一步深化函授教育的改革,通过多种教学形式的并存共用,多种教学媒体的优势互补,多种学习资源的自主选择,满足学员多种学习的需求,构建了函授教育与网络教育融合的教育方式。(1)采用录像、光盘、网络、信函、辅导材料等多种形式指导自学;(2)编制一定数量的网络

26、课程,满足有网络学习条件与兴趣的学员开展网上学习和及时获得教师答疑;(3)面授中,重视指导,凝炼内容,突出方法,为学生自学做好引路,充分发挥面授教学师生沟通、解疑释难等多种功能;(4)实行学分制管理制度,方便函授生灵活、自主地学习;实行弹性学制,学员可自主安排学习进程,在校学习时间改为2-6年;(5)扩大选修课的比例,适应中小学教师在学习上的多种需要;(6)加强学员研究能力的训练,设置“基础教育热点问题研究”课,集中面授期间学员按题目类别交流研讨,教师点评;聘请专家、教授围绕专业前沿、热点问题和共同关心的问题作专题报告。运用各种媒体传递教学信息的现代函授教育,缓解了函授生的工学矛盾,减轻了经济

27、负担,方便了自主安排学习进程,适应了中小学教师的多种需要。2003年在“全国优秀教育资源展”上,周济部长在听取我校利用“信函”、“VCD光盘”、“网络课程”等多种形式进行函授教学、辅导、答疑后指出:“这就是现代函授教育模式”。我校函授教育在50年的时间里,为国家基础教育领域及其他行业培养了近5万名函授毕业生。在函授毕业生中涌现出了相当一批有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特级教师、省级劳动模范、全国优秀教师等先进代表人物。我校函授生马宪华,2003年教师节得到温家宝总理的接见,2004年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她的事迹在2004年国庆节中央电视台的“奠基中国”栏目中播出。1992年学校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普通高

28、校成人教育先进单位”,1997年被吉林省评为“普通高校函授、夜大学教育优秀学校”,同年在教育部直属高校成人教育治理整顿检查验收工作中被评为普通高校函授、夜大学教育优秀学校。2004年获吉林省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第二,构建继续教育新平台,开展教师非学历培训。2000年以来,为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利用学校办学优势,积极开展了满足不同需要的培训服务。在培训层次上,有国家级、省级、市级、县区级的培训;在培训类别上,有教师高级研修、骨干教师培训、培训者培训、新课程胜任培训、校长岗位培训、校长提高培训等;在培训课程上,建构了师德、教育政策法规、现代教育理论、学科知识扩展、科研方法、现代教

29、育技术、课题研究、新课程、交流论坛、实践考察等培训课程模块;在培训方式上,采用了参与式、互动式和研究性学习,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培训教师上,组成了由知名学者、专家和一线教师构成的多元化、梯队型的近百名培训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五年来,共培训了5000余名中小学骨干教师、教育培训者、中小学校长等,成为全国培训基地中培训科次最全、人数最多和评估最好的培训单位之一。由于培训效果好,两次在全国会议上做了经验介绍。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下设的外语教育研究中心,近几年来积极致力于外语教师的培训工作。该中心设立的“中小学优秀外语教师出国留学奖学金项目”,每年耗资约600万元人民币,选拔100余

30、名中小学优秀英语教师与教研员赴英国等英语语言国家进行3-6个月的英语语言知识与教学理论等方面的培训。目前已成功开展5年,全国已有375名优秀英语教师及教研员学成归国,在我国的英语基础教育战线上发挥着骨干作用。第三,开发了大量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资源。为满足学员学习的需要,学校组织知名学者、教授编写函授教材、讲义360多种,辅导材料700多种。进入新世纪,开发研制了100余门学历教育网络课程,90余门非学历教育网络课程,另外还刻制了大量光盘。在2004年底的吉林省学校教育技术成果评奖中,我校共有20门网络课程获网络资源类优秀成果奖,其中一等奖5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5项;我校承担的教育部人事司

31、“中小学校长培训网上课程研制”项目已初步完成,得到教育部人事司和有关专家的充分肯定。研制的网络课程有的已被评为全国优秀示范网络课程。2004年获教育部全国教师教育课程资源优秀成果组织奖。三、多侧面全方位地开展科学研究,积极推动基础教育发展高质量地服务基础教育必须以科学研究作先导。多年来,学校把洞察基础教育走向,深入基础教育实际,研究基础教育问题作为更好服务基础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持续扎实有效地开展了多侧面的基础教育研究与实践。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为我校的为基础教育服务注入了厚重的学术含量,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也为国家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制定基础教育发展政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咨询。(一)高层次的基础教

32、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多年来,学校坚持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有机结合。早在20世纪80年代,学校走向农村基础教育时,就把如何通过改革农村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以落实中央的农科教结合、三教统筹政策作为基础教育理论研究的主攻方向。90年代后,学校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将“基础教育理论与实验”、“中国基础教育重大问题”两个研究课题列为学校“九五”、“十五”“211工程”重点建设项目进行重点攻关。以教育科学学院和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为主体的科研人员,依托这两个重点建设项目,在“九五”、“十五”期间又申请获批十几项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并进行了扎实的研究工作。项目组成员围绕“九五”项目,在重点刊物发表论文125篇,出版

33、论著17部。由原校长王荣顺教授主持的面向21世纪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研究国家重点研究项目,出版基础教育研究论著10余部,获“全国师范院校基础教育改革实验研究项目”优秀成果奖14项。“中国基础教育重大问题研究”关注的重点问题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理论与对策研究、农村基础教育研究和基础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研究等。这些问题均是我国基础教育发展中的难点和热点。目前,该课题已进入收尾阶段,将有15部论著产生,一批学术论文已在高级别刊物上发表,如袁桂林教授发表的被新华文摘(2004年第8期)转载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研究、史宁中、柳海民教授发表在教育研究(2005年第6期)上的中国农村基础教育:问

34、题、趋势与政策建议均是颇有份量的论文,已在社会引起相当的反响。最终的研究成果将分别对我国目前基础教育发展中的重点与难点问题做出理论回答,并对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出对策或政策建议。(二)深入的农村基础教育调查研究深入农村基础教育第一线的调查研究在东北师大有着光荣的历史。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成仿吾先生主政学校时就开始了新中国基础教育的探索和研究。当时因为没有现成经验可以借鉴,学校就组织教师深入到农村进行教学实践研究,积累了丰富的基础教育研究经验。80年代,学校在吉林省进行基础教育服务区和教改实验区的“两区”建设以来,各种形式的农村基础教育调查从未间断过。获批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东北师大农村

35、教育研究所”之后,这种调查研究步入了更科学、更规范、更系统的轨道。其调查研究的成果已直接服务于教育部和当地的教育改革。2003年该所的我国农村教育现状调查及农村教育发展指标体系研究获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招标项目。农村教育调查研究的主题包括农村教育投入、农村教师队伍、农村高中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农村初中生辍学、农村教育管理体制、农村学校课程改革、农村社区教育等问题。从2001年9月至今,学校的调查涉及到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甘肃、四川、贵州、山东、河南、湖北、浙江、湖南等12个省(自治区)、33个县(市、区)。调查的初期选择的是“乡镇”样本,后来,根据教育部领导的建议

36、,开始以“县”为调查样本。以2001年全国人均GDP指标为依据,在各省人均GDP排序表中基本等距地选择了6个有代表性的省份,即浙江、黑龙江、吉林、河南、四川和贵州。在每个省份中确定了处于中间位置的一个县作为调查对象。除6个县以外,还在东北地区选择了3个县作为补充样本,从而保证了调查研究结论有更广泛意义上的可推论性。为保证调查研究顺利进行,我校教师和研究生约计300多人次参加了调查研究活动,累计工作日13400多个。与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访谈680多人次、与当地学校校长和教师访谈1000余人次、与学生座谈1300多人次,掌握了当地农村教育的基本情况;同时,还走访了农村家庭300余户(其中

37、有辍学学生的家庭100多户),对个别特殊的典型被调查人进行了全面深度的跟踪访谈。农村教育调查研究成果除了公开发表的文章以外,还有以下两大类的调研报告。一类是报送国家和教育部主要领导及有关司局的报告,这类报告有:1建设文化教育型小城市的可行性研究、城镇化的挑战与农村教育决策应对(报送国务院);2部分地区农村初中阶段辍学问题的调查报告、农村学校辍学、教师和高中发展问题报告(2003.12)(报送国务院);3部分地区农村初中阶段辍学问题的调查报告(2002.8)(报送教育部);4农村学校辍学、教师和高中发展问题报告(2003.4.30)(报送教育部);5.对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的建议(2003.7)

38、(报送教育部王湛副部长等);6.部分农村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情况调查报告(2003.12)(报送教育部王湛副部长等);7.农村学校教育投入问题调查研究(2003.12)(报送教育部王湛副部长等);8.农村初中生辍学情况调查报告(2002年8月13日)(向教育部递交,并向教育部领导当面详细报告)。第二类是报送有关省份的政府部门,这些报告有:1.关于调动企业办职教与培训的积极性为农村初中毕业生提供更多出路的建议(2003.11)(报送吉林省教育厅);2.吉林省农村教育调查报告(2002-2003)(2003.12)(报送吉林省教育厅);3.农村学校辍学问题报告、农村学校教师问题报告、农村高中发

39、展问题报告(2003.4)(报送长春市人大常委会);4.黑龙江省兰西县农村教育调查报告(2003.6)(报送黑龙江省教育厅);5.吉林省舒兰市农村教育调查报告(2003.6)(报送吉林省教育厅);6.贵州省息烽县农村教育调查报告(2003.8)(报送贵州省教育厅);7.浙江省长兴县农村教育调查报告(2003.8)(报送浙江省湖州市教育局);8.河南省新县农村教育调查报告(2003.6)(报送河南省教育厅);9.四川省井研县农村教育调查报告(2003.8)(报送四川省教育厅);10.农村学校学生辍学、教师队伍情况调查报告(2003年3月28日)(报送长春市人大常委会)。农村教育的调查研究成果,对

40、国家真切了解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现状,认识农村基础教育的现存问题,提出解决农村基础教育的相关政策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为推动中国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切实的贡献,充分发挥了理论工作者服务社会的作用。其内容翔实的调研报告受到了国家领导人和教育部的高度重视,并多次作出批示。(三)示范性的基础教育实验研究实验是基础教育理论研究的源头活水,是学校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另一种形式。实验的目的是为解决基础教育中的同类问题提供成功的范例或模本。多年来,学校坚持理论与实验的有机结合,派出教师,深入甚至长期住在实验基地校,以多年无私奉献的指导工作为基础教育服务。其中很多实验成果在基础教育改革中发挥了示范作用。国家基础

41、教育实验中心组织的实验。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校以基础教育处和后来获批的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为推进载体,在吉林省的白山地区和东风县开展了基础教育办学模式改革、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农村初中课程结构改革、优化农村初中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实验、农村中小学课程改革实验、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改善实验等多类别的实验研究。发表研究论文130多篇,出版专著2部,协助地方编写教材20部。专家评审组的评价是:实验成果对解决基础教育特别是农村初中教育改革中的一些根本性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推广价值。进入新世纪,由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推进的“优质学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21世纪中小学教育改革探索”、“学习策略对中小

42、学生创新素质形成的影响研究”等实验正在进行中。东北师大附中、附小进行的实验。附中、附小一直是学校进行基础教育改革与实验的基地校。长期以来,附中、附小发挥自身的优质教育优势,积极承担国家和学校的教改实验任务,以教研带教学,以教研带队伍,以教研带质量,在全省的教育改革中发挥了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九五”期间,东北师大附中进行了“升学预备型高中课程改革实验”重大项目,附小进行了“全面提高小学生素质整体改革实验”。“十五”期间,附中以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为目标,进行了基础教育阶段人文、外语、科技、三二直升、理科、双特班、艺术及中外交流七个类别的人才培养模式实验。目前,已取得丰硕的实验成果,课题已通过验收

43、鉴定。附小以“开放式学校的理论与实践”为题,进行了综合学习、空间开放、弹性管理、协同指导、合作学习、社区学校等实验研究,其成果得到中国教育学会等部门的充分肯定。农村实验基地校的实验。20世纪80年代,学校在吉林省长白山区的抚松县随机选取了抚松三中、参乡中学两个三类学校进行了“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实验”。实验从转变校长、教师的教育观念入手,历经六年时间的教师培训、指导备课、课堂评课等艰巨细致的工作,使两所中学的教育质量一跃成为抚松县最好的学校。东北师大指导教师的辛苦服务工作赢得了当地百姓的热爱和尊敬。2004年学校又分别在吉林省抚松四中和东风十中建立了两个“东北师范大学农村实验学校”。学校把多年的

44、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先进经验、先进的教育理念以及优质师资力量投放到两所实验学校,一年多来,不仅两所实验学校实现了快速发展,而且发挥了辅射作用,带动周边更多的农村中小学提高了教学水平,增强了办学实力。实验成果不仅直接惠及当地老百姓子女的发展,也惠及了实验校的教师发展和条件改善,提高了教育质量,推动了当地基础教育的发展。(四)研发、培训、推广一条龙的应用开发研究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为基础教育事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学校较早地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中国基础教育现代化”,并积极地付诸实践。学校组建了东北师大理想信息技术研究院、软件学院等机构,组织230多位校内各学科教师、全国600多所实验基地学校教师共同参与基础教

45、育信息化的研究、开发及应用工作,形成了教育主管部门、基础教育专家、一流的一线教师、高水平的软件开发人员四位一体的研发队伍,较好地保证了教育信息化研究及应用的创新性、实用性和科学性。学校主要做了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开发了丰富系统的以中小学学科教学为主体的教学、管理和研究等软件;二是把这些软件推广到基础教育第一线;三是帮助中小学校进行基础教育信息化课题的研究,四是帮助地区或学校进行教育信息化的规划与建设。目前学校已经研制开发了教学资源库系列、信息化教育平台系列、学科教学资源开发工具系列、教学测评软件系列、信息管理系列、信息发布系列共6大系列、60多个品种的基础教育软件,承担了20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

46、研项目,在远程教育、信息化教育、网络教学、分布式智能系统等方面取得了一大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获得了28项国家软件版权证书。信息化教育平台获得了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五部委联合颁发的国家级重点新产品证书,并作为国家“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在全国进行研究和推广应用。学校与全国20多个省市近300个地(市、州)、县(市、区)的教育主管部门以及3500多所中小学校建立了信息化建设合作关系,在北京、天津、广州、南京、沈阳、哈尔滨、济南、贵阳、大连、深圳、东营、青岛、杭州、合肥等地建立了18个基础教育信息化研究与应用实验基地;培训中小学教师30000多人。东北师范大学半个世纪始终如一“为基础教育服务”的持

47、续努力,锤炼了学校鲜明的办学特色,结出了累累硕果。学校通过多层次的人才培养,多侧面的科学研究和多类别的支教活动,始终不渝、扎扎实实、卓有成效地“为基础教育服务”,不仅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层次,实现了自身的跨越式发展,而且开拓了我校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内容和视野,为全国和地方的基础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全国基础教育界赢得了广泛赞誉。进入新世纪,学校赋予了为基础教育服务新的内涵,即坚持立足东北、服务全国、走向世界的原则,全方位、多样化、可持续地为基础教育服务,与时俱进地做中国教师教育的实践者、推动者和引领者。按照这样的思路和理念,学校将积极开拓为基础教育服务的新领域,不断推动基础教育的现代化建设,深入

48、研究基础教育领域的重大问题,积极开展基础教育实验研究,使学校成为全国一流的服务基础教育的高等学府。特色项目之二:教授委员会教授治学的高校内部管理体制在国内高等教育管理部门和高校纷纷探索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的高校内部管理体制之际,东北师范大学于2000年5月在国内高校中率先成立了教授委员会,实行“教授委员会集体决策基础上的院长负责制”。这一举措立即引起高等教育界关注。2001年获批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项目“高等学校内部教学科研单位管理体制创新研究及教授委员会的国际比较”,此项研究为这项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宽广的背景和坚实的理论基础。经过五年的探索和实践,教授委员会已步

49、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一、教授委员会的成立动因和法律依据20世纪末,随着我国经济体制转型和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普遍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高度集中的内部管理体制越来越不适应高校发展的需要。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创建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现代大学制度相适应的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是我国高校面临的普遍课题和紧迫任务。(一)“简政放权”的客观需要现代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是由过程管理向目标管理过渡,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过渡,要实现两个过渡,学校必须下放权力,使学院责、权、利一致。高校扩招在客观上加快了“简政放权”的步伐。1999年学校为了事业发展需要,推行“适度扩大办学规模、适度增加

50、学科专业”的办学策略。但随之而来的非常现实的问题是学校的管理任务越来越繁重。按照几十年来的惯例,举凡确定学科发展规划、制订教学计划、教师聘任、职称评定等,决定权都集中在学校,院系只是学校决策的执行者。这样,不仅学校的负担重,压力大,而且做出的决策常常因为不够科学而引发一些矛盾。比如评职称,过去学校每年评一次,每次都要评一两个月,不仅占用大量时间,而且由于专业不同、工作不同,都用学校管理的一个尺度去衡量就不够科学。新形势下,仍沿用权力高度集中的高校一级决策的管理体制显然不符合工作要求,所以,学校决定权力重心下移,也就是简政放权。(二)“教授治学”的必然要求如果说权力下移是必然趋势的话,那么下移给

51、谁显然是问题的关键。如果权力简单地从学校的行政机构下移到院系的行政机构,那样势必加剧资源的浪费和院系的内部矛盾。学校党委常委会经过认真讨论,认为大学在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功能中,最关键的因素是教师,而教师中最重要的是教授,教授必须要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中有决策的权力,并且必须要在教授中实现责、权、利的统一。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落实党的人才政策,教授们才会感到他们是学校的主人,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学校的事业才会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教授就是大学的理想”、“教授就是大学”,这在国外一些大学,几乎成为常识,而在国内高校却还没有形成这样的理念。学校希望在东北师范大学的校园里能够树立起这

52、样的理念。所以,学校决定成立一个由教授组成的权威决策机构。(三)法律依据一项大学制度的制订必须符合国家法律的规定,学校为此认真研究了相关的法律。我国高等教育法第三十九条明确规定,对国家举办的高校实行“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同时,第三十七条规定,高等学校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和精简、效能的原则,自主确定教学、科学研究、行政职能部门等内部组织机构的设置和人员配备。”第十一条规定,“高等学校应当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行民主管理”。根据高等教育法的规定,大学首先要坚持党委领导,要体现执政党的意志,这是勿庸置疑的。而在高校的学院一级进行教授民主管理,实行“教授治学”,是有坚实

53、的法律依据的,是完全合法的。经过充分的酝酿、论证和准备,2000年5月,学校按照“扩大学院的办学自主权,民主管理,科学决策,职能清晰,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主义大学的体制优势,充分发挥党的基层组织、行政领导班子、专家学者和全体教师在学院发展,尤其在学科建设中的作用”的指导思想,成立了15个首届学院教授委员会。二、教授委员会制度及其实质(一)教授委员会制度为了保证教授委员会能够科学、规范地运行,学校在制度上明确了四个关键性问题。1教授委员会的性质教授委员会章程中明确规定,教授委员会是学院改革、建设与发展中重大事项的决策机构,是学校建立“党委领导、行政管理、教授治学”新型高校管理模式的重要基础,是保证

54、教授依法履行学术职责,建立学院民主管理与自主发展、自我完善机制的必要组织形式。五年来的运行情况,充分体现了教授委员会的上述性质。2教授委员会的权力学校经过认真讨论,赋予了教授委员会8项主要权力,并把这些权力明确写进了教授委员会章程中。这些权力包括:(1)讨论、确定学院发展规划;(2)讨论、确定学院本科生、研究生教学计划或培养方案;(3)讨论、确定学院学科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规划;(4)讨论、确定学院教学与科研组织形式;(5)讨论、确定学院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包括联合培养学生的内容和形式;(6)讨论、确定学院资源配置原则,包括学院自主支配经费的使用原则;(7)讨论、确定学院教师和其他系列人员工

55、作考核、成果评价的原则和标准,负责职务(岗位)聘任;(8)听取、审议院长的学年工作计划和年度工作汇报。凤凰周刊在评价学校的教授委员会时说,“东北师大的教授(委员)会几乎掌握了目前大学校园内最为重要的人事权和财权,也最接近于1917年蔡元培在北大的改革。”3教授委员会与行政班子、学院分党委的关系教授委员会的建立使学院管理出现了全新的格局:教授委员会对学院的重大事项行使决策权,并对行政班子执行决策情况进行督促和检查。学院行政班子作为学院的行政管理机构,对学院的行政工作行使行政管理权,教授委员会做出的决策,由院长负责组织实施。学院分党委是学院的政治核心,依据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的规

56、定和工作需要,学院分党委书记是学院教授委员会委员,行使教授委员会成员的一切职权,并受党委委托,负有保证监督的责任。学校的教职工形象地比喻成“三匹马同拉一辆车”。事实证明,在过去的五年里,每个学院的“三匹马”都能够同心协力,精诚合作。讨论重大问题前,教授委员会主任都会主动与学院分党委书记沟通协商,学院分党委也经常向教授委员会和行政领导反映基层群众的建议和意见,保证了决策的科学、公正和公平。4教授委员会成员的动态管理教授委员会教授的岗位按照国家颁布的学科专业目录中的二级学科设置,一般每个二级学科设一个岗位。特殊学科和国家重点学科或重点建设的学科可根据需要按学科方向设岗。教授委员会教授在各学院教授中

57、择优聘任,实行动态管理,三年一聘,有淘汰,有补充。教授委员会、教师和行政班子之间形成管理机制上稳定的动态平衡,即教授委员会对学院发展中的重大事项进行决策;已决策的事项交由学院行政班子并组织教师等实践或实施;教师评估教授委员会成员的工作,并对其提出聘任与否的建议。2003年6月,第一届教授委员会三年届满,所有教授委员会成员在述职会上向本学院全体教师汇报了过去三年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学科建设、思想品德与公共事务等方面的工作情况,并公布在校园网上;拟聘第二届教授委员会的教授也进行了答辩。在第二届聘任中,有4位第一届教授委员会教授因业绩落聘,同时也有36名教授被充实到教授委员会里来。(二)教授治学教

58、授委员会的实质是“教授治学”,包括“治学科”、“治教学”、“治学术”和“治学风”。“治学科”是“教授治学”的首要任务。教授委员会教授是二级学科的学科带头人,他们熟悉学院的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情况,清楚学科建设的薄弱环节和发展方向,所以教授委员会拥有决策权后,在治学科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比如,数学与统计学院具有50多年的创办历史,力量比较雄厚,是学校比较早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但是,由于学科方向凝炼得不够准确,多次申报基础数学博士点都没有成功。教授委员会成立以后,就数学与统计学院未来学科建设进行了充分论证,决定重新组建学术队伍,调整学科方向和布局,申报应用数学博士点。由于集中了

59、教授委员会全体成员的智慧,对本单位和国内数学界状况的分析判断准确,当年就成功地获得了应用数学博士点。在此基础上,2002年又获得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博士点。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委员会建立五年来,共召开了近60次全体会议。每次会议都按规定的程序进行,重点讨论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方向问题,重要议题表决通过。在这几年里,学院先后取得了比较教育学等三个博士点,教育学原理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成立了教育学博士后流动站,农村教育学研究所成为全国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上面两个学院一样,其它学院的学科建设近年来也有很大成效。目前学校的博士点数量是成立教授委员会之前的三倍还多。“治教学”是“教授治学”的另一项重要

60、任务。教授委员会的8项职责中,几乎每一项都与教学工作密切相关。事关教学的重大事宜,教授委员会都充分讨论,认真决策,为教学工作不断提升水平奠定了坚实基础。马克思主义学院是学校近年来发展较快的单位。这个在原政治理论课教研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院,现在共有两个研究所,10位博士生导师。学院教师除担负全校公共课教学外,以前只培养研究生。2001年教授委员会提出了建设国际政治专业的建议,2002年正式申报,2003年招收了第一届国政专业的本科生。学院下一步准备以国际政治学为基础,向外交学方向发展。外国语学院和留日预备学校教授委员会建立后,集中精力抓本科专业领域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针对我国加入WTO以

61、后各行业都急需复合型人才的状况,教授委员会决定建立商务电子系,招收商务英语专业的本科学生。这个新建专业的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等问题,教授委员会都进行了认真深入的研究。该专业毕业生今年就业状况十分理想。除了“治学科”、“治教学”外,学校还强调教授委员会教授要“治学术”、“治学风”。“治”的最好办法是率先垂范,以示范去立规范、行规范。为此,教授委员会章程中详细规定了教授委员会教授的任职资格,即对教授委员会教授本人提出了在职业道德、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具体要求。绝大多数教授委员会教授都能严格履行职责,因为他们没有后顾之忧,一心扑在科研上,所以也就更加重视学术合作和学术交流,学校的学术风

62、气也更加浓厚。三、教授委员会的实践成效和社会反响近几年来,学校各项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这与教授委员会制度的实行是分不开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授委员会制度的实行,使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学校的国家级重点学科由1个增加到4个,博士点从13个增加到40个,其中一级学科博士点从1个到3个;博士后流动站从2个发展为8个;本科学科专业结构有较大调整,增设了21个本科专业;学校承担的科研任务每年达300多项,科研经费逐年增多。新建了一批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研究室。近年来学校的SCI论文数量明显上升,由2000年的全国高校第58位上升到2003年的第32位。第二,教授委员会制度的实行,

63、使学校留住了人才,吸引了人才。学校地处经济不发达省份,过去人才流失严重。实行教授委员会制度以后,由于较好地发挥了学科带头人在治学尤其是学科建设方面的作用,做到人尽其才,95%以上的学科带头人都安心在东北师范大学工作,有些谢绝了其他单位的高薪聘请。教授委员会制度还吸引了数十位美国加州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国内一些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的高水平专家、学者来校工作,对学校各项事业的建设和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第三,教授委员会制度的实行,实现了学院和科研所的一体化管理。教授委员会改变了过去学院、科研所之间封闭式管理模式,充分利用了教师资源,保证教学第一线教师的数量和层次,增强承担重大科研项目和联合攻关的能力

64、。第四,教授委员会制度的实行,充分调动了基层单位和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于管理权限下放,管理重心下移,增强了学院建设的规划性和目的性,在教师的思想中,学科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教学、科研等不再只是学校领导的事,学院党总支、行政班子、教授委员会都积极谋划本单位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和队伍建设。通过教授委员会制度,学校顺利完成了教师职务聘任制,实行了全员聘任,实现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和目标管理的过渡,充分调动了全体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教授委员会制度引起了高校和媒体的广泛关注。在2005年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咨询会上,史宁中校长应邀在大会上作了专题报告。教育部领导也多次给予肯定:“东北师范大学勇于改革,勇于实践,敢于接触重大问题,体现了一种十分难能可贵的首创精神。”“东北师范大学 党委领导,行政负责,教授治学 的实践方案是富于建设性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单位派人事部门干部专程到学校了解情况。吉林省主管教育的副省长对教授委员会制度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在2002年吉林省高等教育工作会议上向全省高校推荐了东北师范大学的作法。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香港凤凰周刊等媒体都对我校的教授委员会制度作了详细报道,一些高校的期刊和网页也详细介绍了我校的教授委员会制度。四、实行教授委员会制度的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