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达峰试点示范行动行动方案

上传人:刘****2 文档编号:187546666 上传时间:2023-02-15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3.52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碳达峰试点示范行动行动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碳达峰试点示范行动行动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碳达峰试点示范行动行动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资源描述:

《碳达峰试点示范行动行动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碳达峰试点示范行动行动方案(2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碳达峰试点示范行动行动方案一、 碳达峰试点示范行动统筹推进节能降碳各类试点示范建设,构建碳达峰试点体系,以试点示范带动各区域、各行业、各领域绿色低碳转型。1、深入推进碳达峰低碳试点建设探索开展低碳乡镇(街道,园区)与低碳社区(村)试点建设,以清洁能源利用、低碳产业发展、减污降碳协同治理、零碳建筑探索、绿色生活倡导等为重点建设内容,在全市街道(乡镇)、工业园区、社区(村)等各级层面开展试点建设工作。总结形成低碳建设经验在全社会范围推广,营造全社会积极参与碳达峰与碳中和工作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环境资源审判职能作用,积极探索生态司法实践,切实保障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如期实现。2、纵深推进碳达峰生态产品

2、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建设建立全市域GEP精算平台,完善生态产品交易平台建设,大力推动古村落金融贷、畜禽智能洁养贷、两品一标贷、特许经营权贷等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探索生态资产权益抵押+项目贷模式,打造生态信贷通产品。支持探索开展绿化增量责任指标、清水增量责任指标、森林覆盖率等资源权益指标交易试点,支持资溪、南丰、临川开展湿地资源运营中心建设试点工作。加快建设全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创新中心。3、深化碳达峰碳普惠试点示范进一步完善绿宝碳普惠制的顶层设计,聚焦企业减碳、公众绿色生活、大型活动碳中和、固碳增汇等领域开展试点示范,扩大绿宝碳普惠制覆盖面,建立健全市场运作、公开透明、全民参与的工作机制。坚

3、持低碳权益、普惠大众为目标,推进公共机构低碳积分制,贯通低碳行为数据平台与碳交易市场平台,以政策鼓励、商业激励、公益支持和交易赋值为支撑,推动减碳行为可循环、可持续。探索碳标签制和碳普惠制相结合的创新路径,以消费侧选择引导生产侧低碳转型。二、 我国碳达峰碳中和进展情况(一)加快构建碳达峰碳中和政策体系坚持对标对表与立足实际相结合,构建目标明确、分工合理、措施有力、衔接有序的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一是完成总体设计。在全国率先出台江西省碳达峰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分别作为1+N中的1和N中为首的政策文件,共同构成贯穿碳达峰碳中和两个阶段的总体设计,明确了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二是抓

4、紧制定N个专项方案。各有关部门按照部署,研究制定了能源、工业、交通运输、城乡建设、农业农村等重点领域和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及科技支撑、财政支持、绿色金融、绿色消费、减污降碳、统计核算、固碳增汇、干部培训等配套政策措施。11个设区的市和江铜、江钨、建材、江盐等省属重点企业碳达峰实施方案已完成编制。三是完善绿色低碳相关法规规划政策。制定生活垃圾管理、林长制、矿山生态修复与利用条例等省级地方性法规,出台深化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更高标准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规划纲要(2021-2035年)全面建设美丽江西实施方案,研究制定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生态产品价值

5、实现机制、新一轮工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等政策文件,印发实施十四五新能源发展、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工业绿色发展、绿色交通发展、循环经济发展等规划,加快推进绿色低碳转型。(二)积极稳妥推进能源绿色转型坚持能源安全保障与绿色转型并重,推动传统能源与新能源有序替代。一是优先发展新能源。制定风电、光伏发电项目开发指南,建立新能源规划库,实施整体推进开发区屋顶光伏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截至今年7月底,全省新能源发电项目总装机容量17025万千瓦,较十三五末新增装机337万千瓦。二是合理有序发展清洁煤电。建成投运瑞金电厂二期、信丰电厂、丰城电厂三期等清洁煤电项目,谋划布局一批煤炭储备项目。完成13台煤电机组节

6、能降碳改造,电厂煤耗处于全国优秀水平。三是加快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省级管网县县通和互联互通工程建设,全省建成投运天然气长输管道3132公里,形成一纵三横一环输气网架,实现向67个县(市、区)供气。建设湖口液化天然气(LNG)储配项目等重点储气设施,积极推进铅山、遂川、永新等抽水蓄能重点项目前期工作。持续开展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工程,积极争取第二条入赣特高压直流输电通道纳入相关规划,南昌至武汉特高压交流工程获国家发展改革委核准。四是坚持和完善能耗双控制度。强化能耗强度约束,全面完成十三五能耗双控考核,完善节能审查程序,加强节能形势分析研判,强化节能事中事后监管,推动能源要素向优质项目、企业、产

7、业及经济发展条件好的地区流动和集聚。289个重点用能单位完成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建设。2021年,全省单位地区生产总值(GDP)能耗下降3%,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十四五节能工作实现良好开局。(三)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深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着力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一是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出台全国首个20版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机制,全面实施产业链协同创新、数字化转型、服务型制造、低碳绿色发展、重大项目引领、产业集群提升、优质企业培育和质量品牌塑造等八大重点工程,启动新一轮工业企业技术改造行动计划,加快推动制造业绿色转型。全省投资500万元以上技改项目达1554个,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园区1

8、3个、绿色工厂82个,分别居全国第3位和第12位。二是推动新兴产业倍增发展。深入推进2+6+N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行动计划,做大做强航空、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中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六大优势新兴产业,深入实施数字经济做优做强一号发展工程,支持南昌建设数字经济创新引领区。抢抓碳达峰碳中和机遇,加快未来产业布局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衔接融合,推动宁德时代、比亚迪、国轩高科、欣旺达等头部企业落户。今年上半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达251%、398%,电子信息产业规模排名进位至全国第6位,规模以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业收入42135亿元,同比增长151%。三是坚决遏制

9、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全面建立六个一(成立一个专项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一个工作专班、建立一个会商协调机制、形成一套制度及监管体系、绘制一张能耗分布图、建设一套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工作机制,严格两高项目准入管理,组织开展全面排查清理整改专项行动,推动全省十四五拟投产达产年综合能耗5万吨标准煤以上项目新增能耗从2021年初的1244万吨标准煤压减至930万吨标准煤,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发展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四是加强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出台严格能效约束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升级总体实施方案,组织开展工业节能监察和节能诊断,完成重点领域企业能效摸底调查,建立重点企业能效清单和改造清单,江西铜业铅

10、锌公司2项工艺列入国家能效领跑者名单。上半年,我省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90%。(四)推动城乡建设和交通运输绿色低碳发展坚持将绿色理念贯穿于交通、城乡建设全过程,推动低碳转型发展。一是推动城乡建设绿色低碳转型。积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2021年被评为海绵城市建设成效第一档的7个省份之一,萍乡海绵城市试点建设工作连续三年获全国第1位。推动九江市、赣州市、吉安市、抚州市成功建设国家无废城市,积极开展省级生态园林城市(镇)创建。二是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开展绿色建材资质认定,加大绿色建材推广力度。率先全面执行绿色建筑设计标准,全省布局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62家,赣州市、抚州市荣获国家装配式建筑范

11、例城市,全省共有785个项目取得星级绿色建筑标识,建筑面积超105亿平方米。三是加快运输结构调整。积极推进赣江、信江高等级航道项目建设,加快建设九江港一带一路集装箱多式联运、万佶网络货运平台公水联运等5家省级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基本实现赣江、信江三级航道常态化通航和现代化码头全覆盖。积极推动充换电设施适度超前部署、加快建设,初步建成全省充电基础设施网络,全省高速公路服务区实现充电设施全覆盖,在长江经济带九省两市中率先完成船舶受电设施加装改造任务。积极探索九江红光物流园、南昌龙头岗码头等近零碳场站建设。2021年全省水路货运量增速全国第2位、中部第1位;今年上半年水路货物周转量实现同比增长211%

12、,增速全国第4位、中部第2位;新增及更换公交车、出租汽车(含网约车)中电动汽车占比分别高达95%和74%。(五)持续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坚持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推动减污和降碳深度耦合、同频共振。一是持续强化空间管控协同。统筹抓好三区三线空间布局与环境治理、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实行负面清单管理,强化区域环境质量改善目标对能源和产业布局的引导。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继续实施全流域生态补偿,在全国率先建立了省内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二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推进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实施空气质量、水环境质量、土壤环境质量等三大提升行动,全省PM25浓度为26微克/

13、立方米,空气优良天数比率957%,中部地区最优;累计建成生活污水管网23万公里,垃圾焚烧处理设施38座、日处理能力34万吨,危废、医废年处置能力分别提高到65万吨、46万吨。三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80%以上省级及以上开发区实施循环化改造,上饶市、赣州市等国家级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加快建设,支持南昌市、吉安市建设国家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示范城市,持续完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推动江铜等省内40多家企业联合成立自愿减污降碳联盟,稀土行业和3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施清洁生产审核试点,2021年以来,有色、冶金、建材等14个重点行业有512家重点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六)巩固提升生态系统碳

14、汇能力坚持系统观念,积极探索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一是巩固生态系统碳汇成果。在全国率先出台省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强化林业资源源头管理,加快推进武夷山国家公园(江西片区)建设,支持创建井冈山国家公园,扎实开展森林督查、湿地保护、自然保护区绿盾行动、松材线病防控等专项行动,严格林地使用管控、林木采伐管理和生态资源保护,确保现有生态系统固碳功能稳定发挥。二是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深入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持续开展国土绿化和森林质量提升,率先启动湿地资源运营中心建设,大力开展森林城市、森林乡村以及乡村森林公园、小微湿地示范建设,积极推进林业

15、固碳增汇、碳汇项目开发。去年以来,累计完成人工造林1888万亩、低产低效林改造3338万亩、封山育林1903万亩、森林抚育6524万亩,城市建成区绿地率保持全国前列。三是推进农业减排固碳。开展农业温室气体排放摸底研究,深入推进省部共建绿色有机农产品试点省、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建设,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建成高标准农田317万亩,两品一标农产品总数达4732个,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保持在80%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保持在93%以上。(七)着力强化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坚持重点攻关与协同创新,提升科技创新支撑水平。一是推进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组建省碳

16、中和研究中心,启动建设首个复合半导体江西省实验室,建设中国气象局温室气体及碳中和监测评估中心江西分中心,积极推进中科院赣江创新研究院等国字头创新平台建设,推动首家央企总部中国稀土集团落户赣州市。支持建设24个科技创新联合体,培育20家绿色技术创新企业,组建全省碳达峰碳中和专家咨询库。二是开展绿色低碳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连续两年组织实施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专项,实施一批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以揭榜挂帅赛马制等形式支持资源综合利用、新能源、储能、碳汇等绿色低碳领域关键共性技术攻关。三是加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力度。建立绿色低碳技术目录,深化江西省网上常设技术市场建设,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实现线上对接合作,碳达峰

17、碳中和领域完成技术合同304项,交易额1118亿,占上半年技术合同总数的98%。(八)完善市场化机制和金融财税政策充分发挥市场化机制,激发财政金融支持活力。一是健全绿色低碳市场体系。积极参与全国碳排放市场建设,建立全国碳市场能力建设(上海、成都)中心江西分中心,开展碳排放数据管理专项执法检查,大力推进碳排放权、水权、排污权、用能权、绿色电力证书交易。全省44家重点排放单位圆满完成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清缴,配额总体盈余011亿吨,折合碳资产约55亿元。二是深化绿色金融改革。支持碳金融产品创新,中航信托发行全国首单碳中和主题绿色信托计划。利用碳减排支持工具发放碳减排贷款93亿元,预计年减排量约22

18、4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累计发行绿色债券超500亿元,落地低碳环保类项目担保贷款727亿元。建立碳达峰碳中和项目库,入库项目138个,总投资982亿元。截至6月底,全省绿色贷款余额4761亿元,同比增长42%。三是加大财税支持。省级设立碳达峰碳中和财政专项资金,每年安排1亿元,支持各地积极探索碳达峰碳中和有效模式和有益经验。统筹资金近百亿元,支持生态保护修复、环境治理、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充分发挥税收调节作用,落实节约能源和综合利用资源等绿色低碳税收优惠政策。(九)加强绿色低碳宣传推广坚持凝聚绿色低碳共识共为,引导形成绿色低碳新风尚。一是抓好宣传教育。实施意见和实施方案印发后,组织江西日报、江西广播

19、电视台、大江网等省级媒体围绕碳达峰碳中和顶层设计深入开展宣传报道,形成良好社会反响。以节能降碳、绿色发展为主题,开展全国低碳日、世界环境日、节能宣传周、全省生态文明宣传月等主题宣传活动。举办全省碳达峰碳中和专题培训班,广泛开展碳达峰碳中和政策宣讲,增强绿色低碳发展本领。二是倡导低碳生活。引导绿色低碳消费,逐步提高采购绿色产品比重。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采购节能产品、环境标志产品占比99%以上。积极推进能效、水效领跑者计划,深入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社区、绿色(清洁)家庭,持续开展河小青志愿活动,扎实推进粮食节约、塑料污染治理行动。上线运行绿宝碳普惠平台,会议活动碳中和1500余次,中和碳排放量86

20、00吨,居全国前列。三是大力推动试点建设。首批选择20个基础条件好、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城市(县、区)和园区,开展碳达峰试点建设,力争形成较强的绿色低碳转型示范效应。组织开展全省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试点工作,创建首批省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示范基地,深化抚州国家试点建设,深入探索全域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加快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双向转化通道。一年多来,全省上下紧扣目标任务,狠抓工作落实,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中积极探索四力不断增强的江西做法。一是坚持统筹谋划,不断增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合力。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组织管理、工作运行和政策制度三大体系。立足当下、着眼长远,以实施意见为

21、统领,以实施方案为关键节点、以五年规划为支撑、以年度要点为抓手,压紧压实责任,统筹各地各部门和社会各界力量,一以贯之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形成了上下联动、政企互动、执行有力、协同高效的良好格局。二是坚持紧贴实际,不断增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定力。深化认识碳达峰碳中和本质是发展方式、发展态势的问题,从我省资源禀赋、发展基础、六个江西建设要求出发,统筹处理好各方面多维度关系,科学把握工作节奏,坚决不搞碳冲锋和运动式减碳,也不搞两高项目、去煤电化一刀切,稳妥推进兜底保障性煤电项目,努力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坚定不移守住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底线。三是坚持重点突破,不断增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动力。统筹协调好

22、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与经济发展需求,聚焦重点行业领域,着力抓好产业能级提升、新旧能源有序替代等关键发力点,建立六个一工作推进机制,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发展。实施点上突破、线上推进、面上示范试点示范引领策略,谋划实施一批试点项目,激发基层创新精神,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四是坚持改革创新,不断增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活力。紧扣节约能源和降低排放的切实需求,深入研究和探索如何让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推进情况纳入市县、开发区综合考核,创新碳达峰碳中和数智治理模式。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以碳排放权、碳汇、排污权、绿色电力等环境权益交易,促进技术和资金转向绿色产业。同时

23、,也清醒地认识到,我省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经济欠发达与资源能源约束趋紧的矛盾尚未根本缓解,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时间紧、任务重,经济绿色转型压力大。二是能源供给能力不足,对外依存度高,能源资源禀赋较差,新能源发展潜力有限。三是产业结构偏重,传统产业仍然占主导地位,六大高耗能行业用能占规上工业用能比重长期在85%左右,传统产业发展惯性依然存在。四是基础支撑有短板,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不足,碳排放统计核算基础较弱,与碳达峰碳中和配套标准体系和核算机制尚需建立健全。五是思想认识上还有差距,有的地方在准确把握工作方向和行动上有偏差,少数地方上马两高项目冲动依然存在,推动

24、政策落地和有效治理存在转型焦虑。三、 碳达峰发展背景关于碳达峰,世界资源研究所(WRI)指出,碳达峰是指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后,先进入平台期在一定范围内波动,然后进入平稳下降阶段。碳排放达峰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由增转降的历史拐点,达峰目标包括达峰时间和峰值。中国承诺2030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降低。根据IEA数据库显示,从能源结构看,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中,煤炭的燃烧和使用贡献了约44%的二氧化碳排放(IEA数据库的最新数据为2018年,下同),石油贡献了约34%,天然气贡献了约21%,其他能源碳排放量占比不到1%;从碳排放的部门结构看,电力部门碳排放量占比最高,为

25、417%,其次是交通运输为246%,工业部门碳排放占比排第三,为184%。与全球能源结构不同,中国的能源消费更依赖于煤炭,中国有80%的二氧化碳排放来自于煤炭,其次是石油(143%)和天然气(55%);碳排放部门中,占比最高的也是电力部门(514%),其次是工业(279%)和交通运输(97%)。温室气体尤其是二氧化碳的排放,是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这已被主流科学界广泛认可。根据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报告,到2100年,全球气温和海平面可能分别上升11-64和165-538厘米(2007年),与人类活动有关的碳排放至少占总增加量的95%。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人类发展的最大挑战之一,随着各

26、国二氧化碳排放,温室气体骤增对生命系统形成威胁。因此,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缓解全球变暖和相关的生态问题,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提出了全球碳排放大国的减排目标。在这一背景下,世界各国以全球协约的方式减排温室气体,由此提出了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目前全球已经有50多个(54)国家的碳排放实现达峰。2020年,排名前十五位的碳排放国家中,美国、俄罗斯、日本、巴西、印度尼西亚、德国、加拿大、韩国、英国和法国已经实现碳排放达峰。中国、马绍尔群岛、墨西哥、新加坡等国家承诺在2030年以前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四、 碳达峰碳中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概况(一)加强绿色

27、低碳教育将绿色低碳理念纳入教育教学体系,加强宣传,广泛开展绿色低碳教育和科普活动。充分发挥大学生组织和志愿者队伍的积极作用,开展系列实践活动,增强社会公众绿色低碳意识,积极引导全社会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加强培训。发挥高校学科专业优势,支持服务分阶段、多层次培训,讲清政策要点,深化对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重要性、紧迫性、科学性、系统性的认识,提升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做好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支持有关高校、开放大学加强与部门、企业、社会机构合作,共同开发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项目,多渠道扩大终身教育资源,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学习者对碳达峰碳中和领域知识能力的终身学习需求。(二)打造高水平科技攻关平台推动高校参与或

28、组建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和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引导高等学校建设一批高水平国家科研平台,加强气候变化成因及影响、生态系统碳汇等基础理论和方法研究。推动高校组建碳中和领域关键核心技术集成攻关大平台,组建一批重点攻关团队,围绕化石能源绿色开发、低碳利用、减污降碳等碳减排关键技术,新型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质能、核能及储能技术等碳零排关键技术,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封存等碳负排关键技术攻关,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强化科研育人,鼓励高校实施碳中和交叉学科人才培养专项计划,大力支持跨学院、跨学科组建科研和人才培养团队,以大团队、大平台、大项目支撑高质量本科生和研究生

29、多层次培养。(三)加快紧缺人才培养加快储能和氢能相关学科专业建设,以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消纳为目标,推动高校加快储能和氢能领域人才培养,服务大容量、长周期储能需求,实现全链条覆盖。加快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相关人才培养。针对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未来产业发展需求,推动高校尽快开设相关学科专业,促进低碳、零碳、负碳技术的开发、应用和推广,为未来技术攻坚和产业提质扩能储备人才力量。加快碳金融和碳交易教学资源建设,鼓励相关院校加快建设碳金融、碳管理和碳市场等紧缺教学资源,在共建共管共享优质资源基础上,充分发展现有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作用,完善课程体系、强化专业实践、深化产学协同,加快培养专门人才。(四)促进传统

30、专业转型升级进一步加强风电,光伏,水电和核电等人才培养,适度扩大专业人才培养规模,保证水电、抽水蓄能和核电人才增长需求,增强走出去国际化软实力。拓展专业的深度和广度,推进新能源材料、装备制造、运行与维护、前沿技术等方面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加快传统能源动力类,电气类,交通运输类和建筑类等重点领域专业人才培养转型升级。以一次能源清洁高效开发利用为重点,加强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专业人才培养。以二次能源高效转换为重点,加强重型燃气轮机、火电灵活调峰、智能发电、分布式能源和多能互补等新能源类人才培养。以服务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为重点,以智能化、综合化等为特色强化电气类人才培养。以推动建筑、工业等行业的电气化

31、与节能降耗为重点,加强交通运输类和建筑类人才培养。加快完善重点领域人才培养方案,组织相关教学指导委员会、行业指导委员会,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调整培养目标要求,修订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加强互联网、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赋能技术与专业教学紧密结合。(五)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鼓励校企合作联合培养,支持相关高校与国内能源、交通和建筑等行业的大中型和专精特新企业深化产学合作,针对企业人才需求,联合制定培养方案,探索各具特色本专科生、研究生和非学历教育等不同层次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完善产教融合平台建设运行机制,针对关键重大领域,加大建设投入力度,积极探索合作机

32、制,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动科技成果快速转化。支持组建碳达峰碳中和产教融合发展联盟,鼓励高校联合企业,根据行业产业特色,加强分工合作、优势互补,组建一批区域或者行业高校和企业联盟,适时联合相关国家组建跨国联盟,推动标准共用、技术共享、人员互通。(六)深入开展改革试点建设一批绿色低碳领域未来技术学院,现代产业学院和示范性能源学院。瞄准碳达峰碳中和发展需求,针对不同类型和特色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分类打造能够引领未来低碳技术发展、具有行业特色和区域应用型人才培养实体,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启动碳达峰碳中和领域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试点项目,针对能源、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在国内有条件的综合高校和行业高校中

33、,加快建设一批在线课程、虚拟仿真实验课程的培育项目,启动一批专业、课程、教材、教学方法等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七)加强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鼓励高校加强碳达峰碳中和领域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组织开展碳达峰碳中和领域师资培训,发挥国家级教学团队、教学名师、一流课程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广成熟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实施方案,促进一线教师教学能力提升。鼓励高校加强碳达峰碳中和领域师资队伍建设保障,实施机制灵活的碳中和人才政策,加大精准引进力度,完善内部收入分配激励机制,形成规模合理、梯次配置的师资体系。(八)加大教学资源建设力度加大碳达峰碳中和领域课程,教材等教学资源建设力度,基于碳达峰碳中和人才的通用能力和

34、专业能力分析,分领域协同共建知识图谱、教学视频、电子课件、习题试题、教学案例、实验实训项目等,形成优质共享的教学资源库。(九)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快碳达峰碳中和领域国际化人才培养,以专业人才为基础,重点提升国际视野,强化国际交流能力,推动相关专业学生积极参与相关国际组织实习。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鼓励高校积极吸引海外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化石能源清洁利用、可再生能源前沿技术、储能与氢能、碳经济与政策研究等优秀人才,汇聚人才参与碳中和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开展碳达峰碳中和人才国际联合培养项目,鼓励高校与世界一流大学和学术机构开展碳中和领域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联合培养、科技创新和智库咨询等合作项目,

35、深化双边、多边清洁能源与气候变化创新合作,培养积极投身全球气候治理和全球碳市场运行的专门人才。五、 碳达峰目标下对工业能效的影响(一)主要问题纵向比:近半数监测指标能效水平不升反降。单位产品能耗是反映能效水平主要的监测指标,指生产某一个计量单位的产品(或完成一个计量单位的工作量)所消耗的能源量。前三季度,我省纳入单位产品能耗统计监测的主要耗能工业企业共117家,年综合能源消费量均超过1万吨标准煤,分布在以高耗能行业为主的10个行业。这部分企业数仅占全部规上工业企业的07%,其综合能源消费量共317881万吨标准煤,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677%。前三季度,在我省主要耗能工业企业28项纳入监测

36、的产品综合能耗指标中,13项指标同比上升,1项持平,优化率仅为50%。其中,煤炭开采和纺织业能效同比下降较大,主要监测指标吨原煤生产综合能耗和吨纱(线)混合数综合能耗同比分别上升137%和555%。横向比:近五成产品能效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前三季度,国家公布的23项单位产品综合能耗指标中,我省仅有11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占478%,煤炭、纺织、造纸以及合成氨行业单位产品能耗明显偏高。其中,吨原煤生产综合能耗、万米印染布综合能耗、机制纸及纸板综合能耗和氨碱法单位纯碱生产综合能耗4项指标分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636%、412%、215%和183%。标杆比:部分高耗能产品能效水平距离国家标杆水平有

37、差距。2021年11月,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发布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明确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要求:各地须在规定时限内将能效改造升级到基准水平,拟建、在建项目力争全面达到标杆水平。前三季度,全省纳入统计监测的炼焦、化工、水泥、平板玻璃、钢铁和有色等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能效水平均达到基准水平以上,但化工、水泥、平板玻璃和钢铁行业部分产品能效水平未达到标杆水平。其中,氨碱法单位纯碱生产综合能耗、吨水泥熟料综合能耗、每重量箱平板玻璃综合能耗和转炉炼钢综合工序单位能耗分别比标杆水平标准高出105、41、253和117个百分点。(二)制约因素制约我省工业能效水平的因素,既

38、有系统性的,也有偶发性的,主要有三个方面。结构偏重:能效水平与工业结构有很大关联,我省重工业比重大,化工、水泥、钢铁等高耗能行业能耗占规模以上工业能耗的85%左右,对能源依赖较高,相关行业企业整体技术水平不高,装备技术和工艺水平提升较慢,产业升级、能效提升难度大。禀赋不足:自然地理条件的优劣对资源开采行业有先天的影响,是影响同类型行业企业能效水平的重要因素。我省煤炭资源的地质储存条件差,开采难度大,且煤质差、煤层薄,且随着开采时间的增长,难度将越来越大,我省的吨原煤生产综合能耗不但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同比上年也呈上升趋势,能效水平的改善只能依靠装备技术水平的提升。市场波动:企业生产线的平稳

39、、饱和运转,能有效分摊固定生产消耗,降低单位产品能耗,提升产品能效水平。调查显示,纺织业能效下降较快的主要原因是我省2家主要纺织企业受疫情影响,市场需求减少造成企业限产,生产不平稳,生产线不饱和运转,导致企业能效下降。六、 碳达峰重点关注行业从推动碳达峰行业看,水泥、钢铁、石化化工、陶瓷、建筑、造纸等传统行业是各地推动碳达峰的重点关注领域。以水泥行业为例,广东省在推动水泥行业碳达峰方面提出,以清远、肇庆、梅州、云浮和惠州等产业集中地区为重点,引导水泥行业向集约化、制品化、低碳化转型。完善水泥常态化错峰生产机制。推广应用第二代新型干法水泥技术与装备,到2025年,符合二代技术标准的水泥生产线比重

40、达到50%左右。加强新型胶凝材料、低碳混凝土等低碳建材产品的研发应用。加强燃料、原料替代,鼓励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工业废渣等废弃物。合理控制生产过程碳排放,探索水泥窑尾气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到2030年,全省单位水泥熟料碳排放比2020年降低8%以上。中国水泥协会表示,水泥工业作为工业领域重要的碳排放和能源消耗部门之一,在各地的碳达峰实施方案中均专门提及,对于各地区水泥行业实现碳达峰也提出了比较具体的措施和路径。继续推动水泥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速落后、低效产能退出;实施节能低碳行动,加大节能技改投入;加速原燃料替代应用技术普及;提高低碳水泥推广及应用力度、范围;继续加大水泥工业脱碳技术研究应用等仍是水泥工业的关注焦点。上海市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提出,推进钢铁、石化化工等重点行业碳达峰行动。到2025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较2020年下降14%。到2030年,钢铁行业吨钢碳排放量强度较2020年下降15%,石化化工行业碳排放总量不增加,能耗强度持续下降。确保2030年前实现工业领域碳达峰。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相关资源

更多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