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国传统文化导读

上传人:h****6 文档编号:187536786 上传时间:2023-02-1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8.42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2023年中国传统文化导读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23年中国传统文化导读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23年中国传统文化导读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资源描述:

《2023年中国传统文化导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中国传统文化导读(1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2023年中国传统文化导读 中国传统文化导读 提起中国的传统文化,人们自然就会想到四书五经(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诗、书,礼、易、春秋)。特别是儒家的四书经过宋、明儒生的努力,成了当时朝廷科举八股考试的经典,因此,儒家的学说几乎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代名词。其实,儒学虽然早在汉朝时,就确立了自己在官府中的主导地位,但从文化上来,儒学的深度与广度与它的政治地位很不相称,就拿“儒、释、道”三者的文化内涵来说,真正的文化人都知道儒家处于相对较弱的地位。“外示儒术,内用黄老”,这句话就很形象地说明了在那些科举八股考试时代入世做事业的读书人的无奈与变通,但是,现在还有部分读书人抱着儒家的学说以

2、“国学”的招牌大肆宣扬。这就让人有些困惑不解:现在又不是科举八股考试的四书五经时代,那帮读书人没有必要靠“外示儒术,内用黄老”混一个功名再为社会出力。如果真的要宣传中国传统文化,那就老老实实地用传统文化那个名字介绍中国的“儒、释、道”等经典文化就行了,何必抱着二十世纪初儒生为了对抗全盘西化而推出的“国学”这个权宜之词不放?唉!误我中国传统文化者,除了那些鼓吹全盘西化的偏激革新之士,还有就是这帮科举八股考试时代的毒害者所谓“国学”的因循守旧的冥顽不化之徒。俗话说:“看人挑担不吃力,自上肩膀嘴要歪。”各位看到这里,一定要问了:“对传统文化既不能全盘否定,又不能因循守旧,那到底该如何对待呢?”其实,

3、这个问题前人已经解答过了,鲁迅就曾提到“拿来主义”这种对待文化的正确态度,因此,我们对待传统文化也要采用“去其糟粕,吸收精华”的“拿来主义”的方法。为了宣传中国的传统文化,我就打算写篇中国传统文化导读的文章。不过,我自己的文化功底有限,可能也没有真正入门,所以,目前斗胆写篇中国传统文化导读入门篇,有不当之处,本着文化交流的精神,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按目前的实际情况,要大家入门就熟读四书五经,实在是不大可能(至少,我自己就没有做到),况且,以前儒家的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也不能真正代表中国的传统文化。因此,为了便于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入门者学习,我把以前的四书五经简化成必读的新四书菜根谭、

4、论语、老子、周易。根据自己的学习心得,我认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入门者,必须了解菜根谭、论语、老子、周易这四本经典作品,并且要掌握前面三本书的要义(周易太深奥了,对初学者只要了解就够了)。 我提出了中国传统文化导读的新四书概念,大家可能觉得有些奇怪,特别是大话西游熏陶下长大的新新人类一定会责疑:“需要吗?不需要吗?给我一个理由先。”好了,别急,我就给大家一个理由后。 一、菜根谭“儒、释、道”等传统文化的简化版 作为七十年代初出身的我,和大多数大陆的同学一样,从小在课堂上接受的是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也可以这样说,辩证唯物主义已经是当代的中国的国学了。大概在高中,我在特价书展上找到一本西方文艺理论的书

5、,又从中了解到一些西方的存在主义等哲学。到了大学,虽然,我也找一些气功与中医方面的书看,但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一直没什么好印象。直到有一天,在同学那里无意中发现了蔡志忠的漫画菜根谭,我随手翻了翻,发现其中有许多话挺有道理的,如,“读书不见圣贤,为铅椠俑;居官不爱子民,为衣冠盗;讲学不尚躬行,如口头禅;立业不重成德,如眼前花”,“文章做到极处,无有它奇,只是恰好;人品做到极处,无有它异,只是本然”,“待小人,不难于严而难于不恶;待君子,不难于恭而难于有礼”。那个时候,学了这么多年辩证唯物主义,我不敢号称精通西方哲学,至少可以说已经受西方哲学的启蒙了吧,但看到菜根谭,我依然为中国古典哲学中的那份智慧折

6、服。从蔡志忠的漫画菜根谭开始,我又找来他的漫画庄子、老子等有关传统文化的图书看。随着对中国古典图书的阅读量的增加,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也越深。现在回过头来,我觉得菜根谭以格言体的形式,比较简明扼要地表达了中国“儒、释、道”等传统文化。因此,我认为明朝书生洪应明所原著的菜根谭,比较适合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启蒙教材。张熙江在他整理编著的菜根谭(新编)的序言中也提到:“菜根谭言近旨远,雅俗共赏,深者见深,浅者见浅,适用面很广。议论宏博,哲理精妙,论禅宗之理,阐儒家之德,有根底,尚变通,文如行云流水,意似郎月长空。认真细读,反复思索,能启迪智慧,消除烦恼,如醍醐灌顶,头脑清醒。”张熙江编著的菜根谭(新

7、编)内容比较齐全,是本不可多得的好书,不过他的版本是繁体字,如果不便于阅读,大家可以找戴逸如根据此版本绘画批注的漫画菜根谭。 二、论语儒家的经典,传统文化的面子 或许有人不知道菜根谭,但论语一定是知道的吧。即使在几乎全盘西化的中小学教材中,也能在角落里找到诸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以及“三人行必有我师”等等孔老夫子的论语。甚至那帮五四时期全盘西化的偏激革新之士,也以“打倒孔家店”为革命口号。由此可见,孔子与论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自从汉朝在董仲舒等儒生的努力下,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开始成为正统。论语本身是讲解个人修养,以及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功利倾向,

8、如,“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在朝廷的支持下,读书人只要背诵儒家经典,就可以“学而优则仕”,因此,中国文化开始由先秦的百家争鸣到儒家学说独霸天下。在儒学鼎盛时期,曾有宋儒号称“半部论语治天下”。然而,由于大多数儒家弟子的因循守旧与冥顽不化,论语从五四以来,一直给民众以腐朽堕落的印象。开始我也深受五四论调的影响,对传统文化与论语抱有不屑一顾的态度。由菜根谭开始,我对传统文化的看法有所改变,愿意读一些传统文化方面的文章。当我看到南怀瑾的论语别裁时,为书中风趣的言语所吸引。虽然,此书为“别裁”,论述不够严谨,但南怀瑾广征博引,把论语中有价值的一面娓娓道来

9、,一洗迂儒所述论语时的晦涩与暮气。大家不妨也去读读论语别裁,说不定也像我一样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论语的白话版本很多,都是大同小异,我也就不多介绍了。不过,外语比较好的读者,看看外语版本的论语,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学习,可能也会有特别的收获,如,英国理雅各(James Legge)原译,刘重德与罗志野校注的THE CHINESE/ENGLISH FOUR BOOKS汉英四书。 三、老子道家的经典,传统文化的内核 “外示儒术,内用黄老”,这句话表明即使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时代,道家依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前面提到过,真正的文化人都明白道家的学说在哲理等文化内涵上要远远高于儒家。如果说中国的传统文化是

10、座冰山的话,那么儒家的文化只是其中海面上的一小部分,而大部分在海面下支撑的就是道家文化。清朝四库全书的总编辑纪晓岚就以“博大精深”来评价道家学说。 老子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老子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这两章不仅谈了“有”与“无”的关系,万物的起源与观察事物的方法,而且也提到了事物盛衰发展的规律,以及人们如何遵守这种规律。 老子虽然只有五千字,但它包含的内容广泛。它既提到了人类自身的修养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也讨论了

11、人与自然以及宇宙起源等哲学问题。一本老子读下来,就可以“智者见智,仁者见仁”。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入门者来说,学习老子要先明白“道、德、仁、义、礼”的含义及其排位的高下,树立读书做人的大局观,不要为了名利而掉入儒家批评道家时所用的“玩弄权术”的小圈圈中去。比较适合初学者的有蔡志忠的老子说智者的低语,这本书前半部分是蔡志忠用漫画来诠释老子,比较通俗易懂,后面还有比较完善的老子全文,可以对照学习。 南怀瑾的老子他说主要讲老子学说的应用方面,不太适合初学者。南怀瑾先生想必知道这个问题,所以他的老子他说只出版了上半部,下半部就没有公开发行。西哲培根说:“知识是力量(Knowledge is power.)

12、”知识确实是力量,但使用不当也可能造成对他人与社会的破坏,最后,必然也会伤害自己。切记,切记。陈鼓应的老庄新论可以作参考,但只要看他的老子部分就行了。陈鼓应对庄子的过分推崇,给人以有点走火入魔的感觉。他竟然在道家的周易、老子、阴符经三大经典中,用偷梁换柱的手法以疏狂的庄子调换严谨的阴符经。好在陈鼓应在其它方面还比较清醒,明确表示自己是庄子爱好者,同时也承认老子是道家的开山鼻祖,没有像某些冥顽不化的儒生为了维护儒家的正统地位,睁着眼说这样的瞎话“因为老子思想深刻,所以老子是孔子与庄子的后生”等等。我认为庄子对于老子,孟子对于论语,都像大话西游对于西游记一样,有一个比较明显的戏说与经典间的距离。老

13、子曰:“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大家还是自己去阅读老子原文吧。 四、周易经典中的经典,中国本土文化的源头 我从小喜欢阅读,高中以前,各种各样的图书就读了不少。当我读到论语时,发现其它书上的许多东西原来都出自这里,后来看了老子,发现论语的许多东西也包涵在老子里。这时,我才明白文化有一个传承与发展的说法。因此,当我在周易中,发现儒、道两家的文化源头也就不感到奇怪了。和大多数人一样,我也是从相术这种途径开始接触周易的,从“八字”到“八卦”,这也是学习命相文化的途径之一。正如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绝对的”那样,周易也认为万事万物一直在变化。因此,在进行预测时必然会发生挂万漏一甚至挂一漏万的现象,其准确

14、性可想而知。为了学习周易,我收集了好个版本的图书,但阅读时间有限,只读了其中的三分之一都不到。古人云:“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已多时。”这句话很形象地说明了周易的深不可测以及学习的费时。 我手上的几个版本周易作品,内容深浅不一,研究的方向也各不相同。其中,比较适合初学者的是黄寿祺与张善文所撰的周易译注,这是我目前见到的比较严谨与完善的版本。由于时间关系,我也只是初步翻阅了一下,根据它前言的论述质量,可以判断这是一本很优秀的周易作品。不过,周易译注是繁体字版的,如果阅读起来吃力,可以先读徐子宏译注的白话本周易全译。周易全译也是比较优秀的作品,它是白话简体版本,那些不适应繁体字的读者学习起来就比

15、较方便。 另外,南怀瑾的易经杂说与易经系传别讲可以作为参考图书。南怀瑾在易经系传别讲中讲道:“易经这部书,在中国文化的地位,有几句名言可以形容,这就是经典中的经典,学问中的学问,哲学中的哲学。”如同在老子学习中,我们要避免学术权术化的倾向,在周易学习时,也要防止哲理命理化的短视行为。古人云:“善于易者不卜。”俗话又说:“察见渊鱼者不祥。”因此,我们学习周易时,要着重明白事物变化的哲理,没有必要过多拘泥命理之类的个人琐事。 五、后 记 从收集资料到完成中国传统文化导读入门篇,我大概花了一个星期左右的时间。期间,我也断断续续在论坛发了先完成的部分,同时在写后面的时候,也对前面部分进行了一些修改。最

16、近,由于我忙于学习英语等事情,很少到论坛发帖子。之所以花时间写这篇文章,除了宣传中国传统文化这个主要目的外,我也想在自己“闭关”学习英语前,检验一下自己写文章的水平。接下来的一个月,我可能就很少上网了,决定把主要精力放在突击英语上,争取由原来的英语四级(CET-4)左右水平提高到英语六级(CET-6)。这次比较认真地写这篇文章的另一原因是,除了在网上论坛发帖外,我也想把这篇文章交给网下外语方面有专长的几位老师与朋友看看。外语精通者在对外文化交流时,必然具有沟通方面的优势。如今的国际社会,随着交通技术与通信技术等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交流越来越方便。有人还为此提出了“地球村”的概念,这表明不仅在

17、市场经济方面有全球化的趋势,而且文化与政治也必然面临全球化的发展过程。经常有人感慨“西学东渐、西学东渐”。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为什么不走出来呢?我们完全可以开展一些“东学西进”的工作,让中国的优秀文化也走向世界。 这次主要介绍传统文化爱好者必读的新四书菜根谭、论语、老子、周易。因为文章的题目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导读入门篇,所以,主要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组成,并且偏向入世的积极部分。如出世的佛学方面就没有具体介绍,只是在菜根谭里提到一点。佛学在义理方面可能是“儒、释、道”中最完整与深奥的。这些方面的知识可能在以后的中级篇或高级篇里再展开介绍,如禅宗的六祖坛经、心经与金刚经等。 附:主要参考资料: 一

18、、漫画菜根谈,明 洪应明 原著,张熙江 整理,戴逸如 绘画批注。(一套六本): 1、漫画菜根谈品格篇,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1990年5月第1版。 2、漫画菜根谈见识篇,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1991年11月第1版。 3、漫画菜根谈修养篇,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1991年11月第1版。 4、漫画菜根谈气度篇,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1991年11月第1版。 5、漫画菜根谈智慧篇,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1991年11月第1版。 6、漫画菜根谈豁达篇,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1991年11月第1版。 二、菜根谭(新编),明 洪应明 原著,张熙江 整理编注。 三、论语别裁,南怀瑾 著,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6月

19、第2版。 四、老子说智者的低语,蔡志忠 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1990年7月第1版。 五、老庄新论,陈鼓应 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8月第1版。 六、周易译注,黄寿祺与张善文 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5月第1版。 七、周易全译,徐子宏 译注,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5月第1版。 八、易经杂说,南怀瑾 著,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4月第1版。 九、易经系传别讲,南怀瑾 著,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1月第2版。 十、THE CHINESE/ENGLISH FOUR BOOKS汉英四书,英 理雅各 原译,刘重德与罗志野 校注,湖南出版社,1992年4月第1版。 十一、BOOK OF CHANGES周易,英 理雅各 原译,秦颖与秦穗 校注,湖南出版社,1993年11月第1版。 中国传统文化导读 中国传统文化元典导读讲义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