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学第十一章免疫缺陷和自身免疫病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187505783 上传时间:2023-02-15 格式:PPT 页数:62 大小:421.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疫学第十一章免疫缺陷和自身免疫病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疫学第十一章免疫缺陷和自身免疫病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疫学第十一章免疫缺陷和自身免疫病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资源描述:

《疫学第十一章免疫缺陷和自身免疫病》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疫学第十一章免疫缺陷和自身免疫病(6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 第十一章第十一章 免疫缺陷和自身免疫病免疫缺陷和自身免疫病1.1.掌握掌握 免疫缺陷病分类和种类;免疫缺陷病分类和种类;AIDSAIDS的发病机制和的发病机制和自身免疫病的发病机制及基本特征。自身免疫病的发病机制及基本特征。2.2.熟悉熟悉 免疫缺陷病的一般特征;免疫缺陷病的一般特征;AIDSAIDS的免疫学诊断;的免疫学诊断;常见的自身免疫病。常见的自身免疫病。3.3.了解了解 HIVHIV的分子生物学特征、诱导的免疫应答和防的分子生物学特征、诱导的免疫应答和防治;自身免疫病的防治原则。治;自身免疫病的防治原则。免疫缺陷、免疫缺陷病定义免疫缺陷(免疫缺陷(immunodeficiency

2、):指免疫系统先天性):指免疫系统先天性发育不全或后天损伤而导致免疫细胞的发育、分化发育不全或后天损伤而导致免疫细胞的发育、分化增值和代谢异常。增值和代谢异常。免疫缺陷病(immunodeficiency disease,ID):是指免疫系统的器官,免疫活性细胞及免疫活性分子发是指免疫系统的器官,免疫活性细胞及免疫活性分子发生缺陷引起的某种免疫反应缺失或降低,导致机体防御生缺陷引起的某种免疫反应缺失或降低,导致机体防御能力普遍或部分下降的一组临床综合症。能力普遍或部分下降的一组临床综合症。一、免疫缺陷病分类和一般特征一、免疫缺陷病分类和一般特征(一)分类(一)分类按发病原因分类:按发病原因分类

3、:原发性免疫缺陷性疾病原发性免疫缺陷性疾病(primary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PIDDprimary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PIDD)继发性免疫缺陷病继发性免疫缺陷病 (secondary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SIDDsecondary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SIDD)根据主要累及的免疫系统成分不同将根据主要累及的免疫系统成分不同将PIDDPIDD分为:分为:细胞免疫缺陷病细胞免疫缺陷病体液免疫缺陷病体液免疫缺陷病联合免疫缺陷病联合免疫缺陷病吞噬细胞功能缺陷病吞噬细胞功能缺陷病

4、补体缺陷病补体缺陷病(二)免疫缺陷病的一般特征(二)免疫缺陷病的一般特征1.1.易发生感染易发生感染2.2.易患恶性肿瘤易患恶性肿瘤3.3.常伴发自身免疫性疾病常伴发自身免疫性疾病4.4.常有遗传倾向常有遗传倾向(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原发性免疫缺陷病)5.5.多系统受累且症状多样多系统受累且症状多样6 6、发病年龄、发病年龄免疫缺陷病感染特点免疫缺陷病感染特点免疫缺陷病类型免疫缺陷病类型病原体类别病原体类别感染类型感染类型体液免疫、吞噬细胞和体液免疫、吞噬细胞和补体缺陷补体缺陷以化脓性球菌感染为主,以化脓性球菌感染为主,补体缺陷时也常见脑膜补体缺陷时也常见脑膜炎链球菌和淋球菌感染炎链球菌和淋球菌感

5、染败血症、化脓性脑膜炎、败血症、化脓性脑膜炎、肺炎、肺炎、气管炎、中耳炎、全身气管炎、中耳炎、全身性肉芽肿等性肉芽肿等细胞免疫缺陷细胞免疫缺陷细胞内寄生病原体感染细胞内寄生病原体感染为主为主重症病毒感染、真菌感重症病毒感染、真菌感染、布氏菌病、结核病染、布氏菌病、结核病联合免疫缺陷联合免疫缺陷以化脓菌为主,有时合以化脓菌为主,有时合并并 胞内寄生病原体胞内寄生病原体感染感染全身重症细菌及病毒感全身重症细菌及病毒感染、顽固性腹泻或脓皮染、顽固性腹泻或脓皮病病n免疫系统各阶段发育障碍示意图免疫系统各阶段发育障碍示意图髓样祖细胞髓样祖细胞淋巴样祖细胞淋巴样祖细胞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单核细胞

6、重症联合免重症联合免 疫缺陷病疫缺陷病前前T细胞细胞前前B细胞细胞成熟成熟B细胞细胞胸腺胸腺 成熟成熟T细胞细胞 浆细胞浆细胞Bm细胞细胞普通可变性免疫缺陷普通可变性免疫缺陷X-性联高性联高IgM综合征综合征选择性选择性Ig缺乏症缺乏症Wiskott-Aldrich粒细胞缺乏粒细胞缺乏或减少症或减少症 白细胞粘附缺陷白细胞粘附缺陷Chediak-Higashi综合征综合征懒白细懒白细胞综合征胞综合征慢性肉芽肿病慢性肉芽肿病重症联合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免疫缺陷病X-性联无丙球性联无丙球蛋白血症蛋白血症DiGeorge综合征综合征n干细胞干细胞二、原发性免疫缺陷性疾病二、原发性免疫缺陷性疾病(pri

7、mary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PIDDprimary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PIDD)n又称先天性免疫缺陷病又称先天性免疫缺陷病n(congential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CIDDcongential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CIDD)n是由于免疫系统遗传基因异常或先天性免疫系是由于免疫系统遗传基因异常或先天性免疫系统发育障碍而致免疫功能不全引起的疾病。统发育障碍而致免疫功能不全引起的疾病。n 原发性原发性B细胞缺陷病细胞缺陷病n 发性发性T细胞缺陷病细胞缺陷病n 原发性联合免疫

8、缺陷病原发性联合免疫缺陷病n 原发性吞噬细胞缺陷病原发性吞噬细胞缺陷病n 原发性补体系统缺陷病原发性补体系统缺陷病(一)、原发性(一)、原发性B B细胞缺陷细胞缺陷nprimary B lymphocytes deficiency是由于是由于B B细胞先天性发育不全,或由于细胞先天性发育不全,或由于B B细胞不能细胞不能接受接受T T细胞传递的信号,而导致抗体产生减少的一细胞传递的信号,而导致抗体产生减少的一类疾病。类疾病。n实验室指标特征:实验室指标特征:n 主要临床表现:主要临床表现:反复化脓性感染。反复化脓性感染。体内体内IgIg水平降低或缺陷水平降低或缺陷外周血外周血B B细胞可减少或

9、缺陷细胞可减少或缺陷T T细胞数量正常。细胞数量正常。1、X X性联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性联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 (X-linked agamaglobulinemia,XLA)n为为X X连锁隐性遗传,多见于男性婴幼儿。连锁隐性遗传,多见于男性婴幼儿。n故又称故又称BrutonBruton病。病。n发病机制为发病机制为B B细胞的信号转导分子酪氨酸激酶(细胞的信号转导分子酪氨酸激酶(Brutons Brutons tyrosine kinasetyrosine kinase,BtkBtk)基因缺陷,使得)基因缺陷,使得B B细胞发育过程中细胞发育过程中信号转导障碍,导致信号转导障碍,导致B B细

10、胞发育停滞于前细胞发育停滞于前B B细胞阶段,成熟细胞阶段,成熟B B细胞数量减少或缺失。细胞数量减少或缺失。n患儿多在出生患儿多在出生6 6个月后反复发生化脓性细菌感染。个月后反复发生化脓性细菌感染。血清中各类血清中各类IgIg含量明显降低,外周血成熟含量明显降低,外周血成熟B B细胞和浆细胞数细胞和浆细胞数量几乎为零。量几乎为零。2、X X性联高性联高IgMIgM综合征综合征(X-linked high IgM syndrome,XLHM)n发病机制:发病机制:n X-X-染色体上染色体上CD40LCD40L基因突变,使基因突变,使T T细胞表达细胞表达CD40LCD40L缺陷,缺陷,其与

11、其与B B细胞细胞CD40CD40的相互作用受阻,导致的相互作用受阻,导致B B细胞活化增殖和细胞活化增殖和IgIg类别转换障碍,不能产生除类别转换障碍,不能产生除IgMIgM以外的其它类型免疫球蛋以外的其它类型免疫球蛋白。白。n临床表现:临床表现:n 患儿易反复感染,尤其是呼吸道感染,比低水平免疫患儿易反复感染,尤其是呼吸道感染,比低水平免疫球蛋白缺陷病表现更为严重。球蛋白缺陷病表现更为严重。n实验室指标改变:实验室指标改变:血清血清IgMIgM升高而升高而IgGIgG、IgAIgA、IgEIgE水平低下,外周血和淋水平低下,外周血和淋巴组织中有大量分泌巴组织中有大量分泌IgMIgM的浆细胞

12、。的浆细胞。3 3、选择性、选择性IgAIgA缺陷缺陷 (selective IgA deficiency)n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n发病机制:发病机制:具有具有IgAIgA受体的受体的B B细胞发育停滞,不能分化成为分泌细胞发育停滞,不能分化成为分泌IgAIgA的浆细的浆细胞。胞。n临床表现:临床表现:n 患者多无明显症状,或仅表现为呼吸道、消化道和泌尿道反复感染,患者多无明显症状,或仅表现为呼吸道、消化道和泌尿道反复感染,少数患者可出现严重感染,常伴有自身免疫病和超敏反应性疾病。少数患者可出现严重感染,常伴有自身免疫病和超敏反应性疾病。n实验室指标:实验室指标:n

13、 血清血清IgAIgA水平异常低下(水平异常低下(50mg/L50mg/L),),sIgAsIgA缺乏,其它各类缺乏,其它各类IgIg水平正常。水平正常。(二)、原发性(二)、原发性T T细胞缺陷细胞缺陷nprimary T lymphocytes deficiencyprimary T lymphocytes deficiencynT T细胞的发生、分化和功能障碍的遗传性缺陷,其细胞的发生、分化和功能障碍的遗传性缺陷,其中包括中包括T T细胞及其前体。细胞及其前体。nT T细胞缺陷不仅影响细胞缺陷不仅影响T T效应细胞(如效应细胞(如TCLTCL),也会间),也会间接影响单核接影响单核-吞噬

14、细胞和吞噬细胞和B B细胞。细胞。1、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综合征、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综合征n又称又称DiGeorgeDiGeorge综合征,为典型的综合征,为典型的T T细胞缺陷性疾病,并伴甲状腺功能低细胞缺陷性疾病,并伴甲状腺功能低下。下。n发病机制:发病机制:由于妊娠早期胚胎第三、四咽囊分化发育障碍,导致起由于妊娠早期胚胎第三、四咽囊分化发育障碍,导致起源于该部位的器官如胸腺、甲状旁腺、主动脉弓、唇和耳等发育不全。源于该部位的器官如胸腺、甲状旁腺、主动脉弓、唇和耳等发育不全。n患儿患儿T T细胞功能缺陷、外周血细胞功能缺陷、外周血T T细胞数减少或正常,细胞数减少或正常,B B细胞和抗体功能

15、正细胞和抗体功能正常或偏低。常或偏低。n主要临床特征:主要临床特征:有心脏和大血管畸形,反复感染和新生儿有心脏和大血管畸形,反复感染和新生儿2424小时小时内出现手足抽搐。内出现手足抽搐。2 2、TCRTCR活化和功能缺陷活化和功能缺陷 T T细胞膜分子表达异常或缺失可导致细胞膜分子表达异常或缺失可导致T T细胞活化和功能缺陷。细胞活化和功能缺陷。CD3CD3复合分子(复合分子(-、-、-、-链)基因变异引起链)基因变异引起TCR-CD3TCR-CD3复合物表达或功能受损复合物表达或功能受损 ZAP-70ZAP-70(一种酪氨酸激酶)基因变异,不能产生(一种酪氨酸激酶)基因变异,不能产生ZAP

16、-70ZAP-70蛋白蛋白(三)、重症联合免疫缺陷(三)、重症联合免疫缺陷nsevere combined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SCIDn是一组胸腺、淋巴组织发育不全及是一组胸腺、淋巴组织发育不全及IgIg缺乏的遗传缺乏的遗传性疾病,机体不能产生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应答。性疾病,机体不能产生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应答。1、性联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性联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n患者病理表现:患者病理表现:T T细胞缺乏或显著减少细胞缺乏或显著减少 B B细胞数量正常但功能异常,导细胞数量正常但功能异常,导致致IgIg生成减少和类型转换障碍生成减少和类型转换障碍n 主要发病机制:

17、主要发病机制:IL-2IL-2受体受体 链基因突变链基因突变。(1 1)腺苷脱氨酶缺乏症)腺苷脱氨酶缺乏症 n发病机制:发病机制:定位于第定位于第2020对染色体的对染色体的ADAADA基因突变导致基因突变导致ADAADA缺乏,使腺苷和缺乏,使腺苷和脱氧腺苷分解障碍,造成核苷酸代谢产物脱氧腺苷分解障碍,造成核苷酸代谢产物dATPdATP和和dGTPdGTP在细在细胞内大量蓄积,对早期胞内大量蓄积,对早期T T、B B细胞有毒性作用,影响细胞有毒性作用,影响RNARNA、DNADNA、蛋白质和磷脂合成,使之发育成熟受阻,造成、蛋白质和磷脂合成,使之发育成熟受阻,造成T T细胞细胞和和B B细胞缺

18、陷。细胞缺陷。(2 2)X-X-连锁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连锁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 n发病机制:发病机制:属属X-X-连锁隐性遗传,为连锁隐性遗传,为IL-2IL-2受体的受体的链基因突变所链基因突变所致。致。IL-2IL-2受体的受体的链是多种细胞因子的受体的共链是多种细胞因子的受体的共同亚单位,这些细胞因子受体缺陷,引起同亚单位,这些细胞因子受体缺陷,引起T T细胞、细胞、B B细胞成熟障碍。细胞成熟障碍。(3 3)裸淋巴细胞综合症)裸淋巴细胞综合症 n发病机制:发病机制:由由MHC-类基因表达缺陷引起常染体隐性遗传类基因表达缺陷引起常染体隐性遗传。患者患者B细细胞、胞、M和树突状细胞上不表达或

19、很少表达和树突状细胞上不表达或很少表达HLA-DP、DQ和和DR抗原。此缺陷是一种抗原。此缺陷是一种DNA-结合蛋白异常引起结合蛋白异常引起MHC-类类基因转录降低,因而抗原不能呈递给基因转录降低,因而抗原不能呈递给CD4+细胞。细胞。2、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n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ataxia-ataxia-telangiectasiatelangiectasia)为多系统异常病,神经、血)为多系统异常病,神经、血管、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均被累及。管、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均被累及。n为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鼻窦和呼吸道反为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鼻窦

20、和呼吸道反复感染。复感染。n多在多在2 2岁前发病,岁前发病,40%40%以上病人有选择性以上病人有选择性IgAIgA缺陷。缺陷。随年龄增长病性加重、并发肿瘤和自身免疫病随年龄增长病性加重、并发肿瘤和自身免疫病增加,如增加,如45%45%患者伴发非何杰金淋巴瘤。该病可患者伴发非何杰金淋巴瘤。该病可能与多基因缺陷有关,能与多基因缺陷有关,DNADNA修复机制也有缺陷,修复机制也有缺陷,24%24%病人病人1414号染色体有异常。号染色体有异常。3、Wiskott-Aidrich综合症综合症n为性联隐性传缺病。为性联隐性传缺病。n以湿疹、血小板减少和感染(有荚膜化脓菌为以湿疹、血小板减少和感染(有

21、荚膜化脓菌为主)三联症为特点。主)三联症为特点。n引起本病的基因位于引起本病的基因位于X X染色体短臂区带。染色体短臂区带。n患者膜蛋白糖苷化障碍,故患者膜蛋白糖苷化障碍,故CD43CD43等表达间障碍。等表达间障碍。n随年龄增长,病情加重,淋巴瘤发病率增加。随年龄增长,病情加重,淋巴瘤发病率增加。n胸腺移植和胸腺因子治疗可达到完全或部分免胸腺移植和胸腺因子治疗可达到完全或部分免疫重建。疫重建。(四)、原发性吞噬细胞缺陷(四)、原发性吞噬细胞缺陷nprimary phagocytes deficiencyprimary phagocytes deficiencyn主要表现:主要表现:n 吞噬细

22、胞的数量、移动和(或)黏附功能、杀吞噬细胞的数量、移动和(或)黏附功能、杀菌活性等异常菌活性等异常n临床表现:临床表现:化脓性细菌或真菌反复感染化脓性细菌或真菌反复感染1、中性粒细胞数量减少、中性粒细胞数量减少n分类:分类:粒细胞减少症(粒细胞减少症(granulocytopeniagranulocytopenia)和粒)和粒细胞缺乏症(细胞缺乏症(agranulocytosisagranulocytosis)。)。n发病机制:发病机制:G-CSFG-CSF(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基因突(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基因突变导致粒细胞分化受阻。变导致粒细胞分化受阻。n临床表现:临床表现:患儿多在出生后患

23、儿多在出生后1 1个月内即开始发生各个月内即开始发生各种细菌的反复感染。种细菌的反复感染。2、白细胞黏附缺陷、白细胞黏附缺陷n(leukocyte adhesion deficiencyleukocyte adhesion deficiency,LADLAD)分为分为LAD-1LAD-1和和LAD-2LAD-2两种。两种。nLAD-1LAD-1发病机制:发病机制:是由于是由于CD-18CD-18基因突变,使中性粒细胞、巨基因突变,使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噬细胞、T T细胞、细胞、NKNK细胞表面细胞表面整合素家族整合素家族成员表达缺陷,导致成员表达缺陷,导致中性粒细胞不能与内皮细胞黏附、移行并

24、穿过血管壁到达感中性粒细胞不能与内皮细胞黏附、移行并穿过血管壁到达感染部位。染部位。nLAD-2LAD-2发病机制:发病机制:是一种岩藻糖转移酶基因突变,使得白细胞是一种岩藻糖转移酶基因突变,使得白细胞和内皮细胞表面缺乏能与选择素家族成员结合的和内皮细胞表面缺乏能与选择素家族成员结合的寡糖配体寡糖配体Sialyl-LewisxSialyl-Lewisx(SlexSlex),导致白细胞与内皮细胞间的黏附障),导致白细胞与内皮细胞间的黏附障碍。碍。nLADLAD临床表现:临床表现:均表现为反复的化脓性细菌感染。均表现为反复的化脓性细菌感染。3、慢性肉芽肿病、慢性肉芽肿病nchronic granu

25、lomatous diseasechronic granulomatous disease,CGDCGDn发病机制:发病机制:n 编码还原型辅酶编码还原型辅酶(NADPHNADPH)氧化酶系统的基因缺)氧化酶系统的基因缺陷。陷。n临床表现:临床表现:n 为反复的化脓性感染,淋巴结、皮肤、肝、肺、骨为反复的化脓性感染,淋巴结、皮肤、肝、肺、骨髓等器官有慢性化脓性肉芽肿或伴有瘘管形成。髓等器官有慢性化脓性肉芽肿或伴有瘘管形成。4、Chediak-Higashi综合征综合征 n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有反复化脓菌感染、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有反复化脓菌感染、眼、皮肤白化病和各器官有淋巴细胞浸润。眼、皮

26、肤白化病和各器官有淋巴细胞浸润。n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含巨大胞浆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含巨大胞浆颗粒,白细胞和单核细胞的溶酶体、黑素细胞、颗粒,白细胞和单核细胞的溶酶体、黑素细胞、神经系统细胞和血小板均被殃及。神经系统细胞和血小板均被殃及。(五)、原发性补体系统缺陷(五)、原发性补体系统缺陷nprimary complement system deficiencyprimary complement system deficiencyn多数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少数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数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少数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属属最少见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最少见的原发性免疫

27、缺陷病。n在补体系统中,几乎所有的补体固有成分、补体调控蛋在补体系统中,几乎所有的补体固有成分、补体调控蛋白及补体受体都可发生缺陷。白及补体受体都可发生缺陷。n临床表现为反复化脓性细菌感染。临床表现为反复化脓性细菌感染。遗传性血管神经性水肿遗传性血管神经性水肿n发病机制:发病机制:n C1C1抑制分子(抑制分子(C1 inhibitor,C1INHC1 inhibitor,C1INH)基因)基因缺陷所致。缺陷所致。n临床表现:临床表现:反复发作的皮肤黏膜水肿,若水肿发生于喉反复发作的皮肤黏膜水肿,若水肿发生于喉头可导致窒息死亡。头可导致窒息死亡。nsecondary immunodeficie

28、ncy diseasesecondary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n是后天因素造成的,继发于某些疾病或使用药物后是后天因素造成的,继发于某些疾病或使用药物后所致的免疫系统暂时或持久损害的一类免疫缺陷性所致的免疫系统暂时或持久损害的一类免疫缺陷性疾病。疾病。n分为继发性分为继发性T T细胞功能缺陷细胞功能缺陷、继发性低丙种球蛋白继发性低丙种球蛋白血症血症、继发性吞噬细胞功能缺陷和补体缺陷继发性吞噬细胞功能缺陷和补体缺陷。三、继发性免疫缺陷病三、继发性免疫缺陷病(一)、继发性免疫缺陷的常见原(一)、继发性免疫缺陷的常见原因因1 1肿瘤:肿瘤:恶性肿瘤,加之放疗、化疗、营养不

29、良、消耗等因素可导致免疫缺陷。恶性肿瘤,加之放疗、化疗、营养不良、消耗等因素可导致免疫缺陷。2 2感染性疾病:感染性疾病:以以HIVHIV感染所致的艾滋病最为严重。感染所致的艾滋病最为严重。3 3遗传性疾病:遗传性疾病:染色体异常、酶缺乏、血红蛋白病等。染色体异常、酶缺乏、血红蛋白病等。4 4营养不良营养不良 5 5免疫抑制疗法免疫抑制疗法6 6其它:其它:如电离辐射、手术、创伤、脾切除等均可引起免疫功能低下。如电离辐射、手术、创伤、脾切除等均可引起免疫功能低下。(二)、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二)、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n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

30、DSn又称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又称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HIV)感染引起的一组)感染引起的一组综合征。综合征。病人以病人以CD4CD4+T T细胞减少为主要特征,同时伴反复机会细胞减少为主要特征,同时伴反复机会感染、恶性肿瘤及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感染、恶性肿瘤及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19851985年第一例年第一例 19991999年年1508815088人估计实际人估计实际4040万万 20002000年年5050万万 20102010年将达年将达1

31、0001000万万1、病原学、病原学 nAIDSAIDS的病因: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病因:人类免疫缺陷病毒n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HIV)nHIVHIV分:分:HIV-1HIV-1和和HIV-2HIV-2两型。两型。HIVHIV的主要结构基因和相应的抗原的主要结构基因和相应的抗原 结构基因结构基因HIV-1(HIV-2)包膜包膜(env)Gp160/gp120,gp41(gp140/gp105,gp36)多聚酶多聚酶(pol)P66,p55(P68,P56)核心核心(gag)P24,p17(P2

32、6,p16)2 2、HIVHIV的致病机制的致病机制(1 1).HIV.HIV侵入免疫细胞的机制侵入免疫细胞的机制 侵犯的主要细胞:侵犯的主要细胞:CD4+TCD4+T细胞及表达细胞及表达CD4CD4分子的单核分子的单核-巨噬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树突状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 HIV HIV侵入人体后,在辅助受体(趋化因子受体)侵入人体后,在辅助受体(趋化因子受体)CCR5CCR5、CXCR4CXCR4等等的协同作用下,病毒表面的协同作用下,病毒表面gp120gp120与与CD4+TCD4+T淋巴细胞的淋巴细胞的CD4CD4分子特分子特异受体结合,借助于异受体结合,借助于gp41

33、gp41脱去衣壳后,病毒核心蛋白及脱去衣壳后,病毒核心蛋白及RNARNA进进入细胞浆,两条病毒入细胞浆,两条病毒RNARNA链在逆转录酶的作用下,逆转录成单链在逆转录酶的作用下,逆转录成单链链DNADNA,DNADNA为模板在为模板在DNADNA多聚酶作用下复制多聚酶作用下复制DNADNA,部分存留在胞浆内,部分存留在胞浆内,部分与宿主细胞的部分与宿主细胞的DNADNA整合,成为潜伏状态的前病毒整合,成为潜伏状态的前病毒DNA DNA(2 2).HIV.HIV损伤免疫细胞的机制损伤免疫细胞的机制CD4CD4+T T细胞细胞 :HIVgp120HIVgp120与与CD4CD4+分子结合分子结合T

34、hTh减少减少CD4CD4+/CD8/CD8+下降下降细胞免细胞免疫缺陷,伴发其它免疫功能缺陷。疫缺陷,伴发其它免疫功能缺陷。HIVHIV感染感染CD4CD4+T T细胞,大量复制,聚集在胞内细胞,大量复制,聚集在胞内,gp120,gp120直接损伤直接损伤胞膜,抑制蛋白合成;胞膜,抑制蛋白合成;感染细胞与未感染细胞融合形成合胞体;感染细胞与未感染细胞融合形成合胞体;抗抗HIVHIV和和gp120gp120特异性特异性CTLCTL攻击攻击HIVHIV感染的靶细胞;感染的靶细胞;程序性细胞死亡。程序性细胞死亡。细胞:细胞:随着随着CD4+T淋巴细胞的功能异常,淋巴细胞的功能异常,B细胞的数量及功

35、能也细胞的数量及功能也发生改变。发生改变。在在HIV感染早期,由于病毒和病毒蛋白的刺激,多克隆感染早期,由于病毒和病毒蛋白的刺激,多克隆B细胞激活,外周血细胞激活,外周血B淋巴细胞增多,循环免疫复合物出现,淋巴细胞增多,循环免疫复合物出现,IgG、IgA水平增高。水平增高。随着病情的进展,随着病情的进展,B淋巴细胞功能异常,对新抗原刺激的淋巴细胞功能异常,对新抗原刺激的反应性降低,并可出现自身免疫现象。反应性降低,并可出现自身免疫现象。巨噬细胞:巨噬细胞:HIV HIV感染单核感染单核-巨噬细胞,可损伤其趋化、黏附巨噬细胞,可损伤其趋化、黏附和杀菌功能,同时减少细胞表面和杀菌功能,同时减少细胞

36、表面MHC-MHC-类分子的表达,类分子的表达,使其抗原递呈能力下降,由于使其抗原递呈能力下降,由于M 能被HIV感染但不能杀伤HIV,gp120gp120可与可与CCRCCR结合,结合,HIVHIV可储藏于可储藏于MM内不被消内不被消灭。随巨噬细胞游走于全身的许多组织,造成多脏器灭。随巨噬细胞游走于全身的许多组织,造成多脏器损伤。损伤。树突状细胞:树突状细胞:淋巴结和脾脏中的虑泡树突状细胞通过淋巴结和脾脏中的虑泡树突状细胞通过FcFc受体受体结合病毒结合病毒-抗体复合物,其表面成为抗体复合物,其表面成为HIVHIV的储存库,不的储存库,不断感染断感染淋巴结和脾脏的淋巴结和脾脏的M和和CD4+

37、T细胞,致使外周免疫器细胞,致使外周免疫器官发生结构和功能损坏。官发生结构和功能损坏。HIV感染后,组织和外周血中树突状细胞的数目大幅度减感染后,组织和外周血中树突状细胞的数目大幅度减少,功能下降。少,功能下降。NKNK细胞:细胞:NK细胞具有免疫监督功能、有抗感染和肿瘤的作用,细胞具有免疫监督功能、有抗感染和肿瘤的作用,HIV感染者和感染者和AIDS病人病人 NK细胞计数虽然正常,但功能缺陷,细胞计数虽然正常,但功能缺陷,失去监督对抗感染和肿瘤细胞的功能。失去监督对抗感染和肿瘤细胞的功能。(3 3)HIVHIV逃逸免疫攻击的机制:逃逸免疫攻击的机制:表位系列变异与免疫逃逸表位系列变异与免疫逃

38、逸虑泡树突状细胞与免疫逃逸虑泡树突状细胞与免疫逃逸潜伏感染与免疫逃逸潜伏感染与免疫逃逸3 3、HIVHIV诱导免疫应答:诱导免疫应答:4 4、HIVHIV感染的免疫学特征感染的免疫学特征1 1CD4CD4T T细胞数量显著减少。细胞数量显著减少。2 2Th1Th1细胞与细胞与Th2Th2细胞平衡失调。细胞平衡失调。3 3抗原呈递细胞功能降低。抗原呈递细胞功能降低。4 4B B细胞功能异常,表现为多克隆激活、高细胞功能异常,表现为多克隆激活、高IgIg血症和产生多种自身抗体。血症和产生多种自身抗体。AIDSAIDS的典型临床表现:的典型临床表现:机会性感染:机会性感染:是是AIDSAIDS病人死

39、亡的主要原因。常见的引起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常见的引起机会感染的病原体是卡氏肺囊虫和白色念珠菌,其他有巨机会感染的病原体是卡氏肺囊虫和白色念珠菌,其他有巨细胞病毒、带状疱疹病毒、隐球菌和鼠弓型虫等;细胞病毒、带状疱疹病毒、隐球菌和鼠弓型虫等;恶性肿瘤:恶性肿瘤:AIDSAIDS患者易伴发患者易伴发KaposioKaposio肉瘤和恶性淋巴瘤,肉瘤和恶性淋巴瘤,也是也是AIDSAIDS病人常见的死亡原因;病人常见的死亡原因;神经系统损害:神经系统损害:约约60%60%的的AIDSAIDS病人出现病人出现AIDSAIDS痴呆症。痴呆症。5 5、HIVHIV感染的临床特点感染的临床特点6、预防与治疗

40、n保护易感人群保护易感人群HIV抗原性多肽疫苗及基因疫苗正研抗原性多肽疫苗及基因疫苗正研究之中,距大规模临床应用为时尚远。究之中,距大规模临床应用为时尚远。因此目前主要措施应加强个人防护,并因此目前主要措施应加强个人防护,并定期检查。加强公用医疗器械和公用生定期检查。加强公用医疗器械和公用生活物品的消毒。活物品的消毒。不引起不引起HIV传播的接触方式传播的接触方式 n咳嗽、打喷嚏、握手、拥抱、眼泪、共咳嗽、打喷嚏、握手、拥抱、眼泪、共用餐具和办公用品及工具、电话、马桶用餐具和办公用品及工具、电话、马桶和浴缸、游泳池、蚊叮咬等不传播和浴缸、游泳池、蚊叮咬等不传播HIV。无须隔离治疗无须隔离治疗n

41、唾液(不含有血液的唾液)不能传播唾液(不含有血液的唾液)不能传播HIV。要使唾液中的要使唾液中的HIV达到致感染量,达到致感染量,此外,唾液中有一种可以有效抑制此外,唾液中有一种可以有效抑制HIV感染人免疫细胞的酶感染人免疫细胞的酶n艾滋病虽然是一种极其危险的传染病,艾滋病虽然是一种极其危险的传染病,但对个人来讲是可以预防。但对个人来讲是可以预防。(1)安全的性行为;)安全的性行为;(2)不以任何方式吸毒;)不以任何方式吸毒;(3)不轻易接受输血和血制品。(如)不轻易接受输血和血制品。(如必须使用,要求医院提供经艾滋病病毒必须使用,要求医院提供经艾滋病病毒检测合格的血液和血制品);检测合格的血

42、液和血制品);(4)不与他人共用针头、针管、纱布、)不与他人共用针头、针管、纱布、药棉等用具。药棉等用具。(5)不去消毒不严格的医疗机构或其)不去消毒不严格的医疗机构或其他场所打针、拔牙、穿耳朵眼、纹身、他场所打针、拔牙、穿耳朵眼、纹身、纹眉、针灸或手术;纹眉、针灸或手术;(6)避免在日常救护时沾上受伤者的)避免在日常救护时沾上受伤者的血液。血液。(7)不与他人共用有可能刺破皮肤的)不与他人共用有可能刺破皮肤的用具,如牙刷、刮脸刀和电动剃须刀;用具,如牙刷、刮脸刀和电动剃须刀;7 7、AIDSAIDS的免疫学诊断的免疫学诊断四、免疫缺陷病治疗原则四、免疫缺陷病治疗原则 nAIDSAIDS是一种

43、是一种无法治愈的慢性传染病无法治愈的慢性传染病。目前尚无特效疗法。主要采用:抗目前尚无特效疗法。主要采用:抗病毒、抗机会感染及其他药物治疗,病毒、抗机会感染及其他药物治疗,可试用以下方法可试用以下方法 1、抗病毒治疗、抗病毒治疗 可试用可试用叠氮脱氧胸苷叠氮脱氧胸苷(AZTAZT)、)、苏拉明苏拉明(suraminesuramine)、)、磷甲酸钠、病毒唑、锑磷甲酸钠、病毒唑、锑钨酸铵(钨酸铵(HPA-23HPA-23)、)、-干扰素、袢霉干扰素、袢霉素素(ansamycin)ansamycin)等。目前国外唯一获准等。目前国外唯一获准使用的为使用的为AZTAZT,本药为逆转录酶抑制剂,本药为

44、逆转录酶抑制剂,可口服和静滴,有延长寿命效果,副作可口服和静滴,有延长寿命效果,副作用较少。用较少。2、重建或增强免疫功能、重建或增强免疫功能 可用骨髓移植、可用骨髓移植、同系淋巴细胞输注、胸腺植入等免疫重同系淋巴细胞输注、胸腺植入等免疫重建疗法。亦可用白细胞介素建疗法。亦可用白细胞介素-2、胸腺素、胸腺素、异丙肌苷等提高免疫功能。异丙肌苷等提高免疫功能。3、合并症冶疗、合并症冶疗 卡氏肺孢子虫肺炎可采用戊烷脒或复方新诺明,卡氏肺孢子虫肺炎可采用戊烷脒或复方新诺明,或二药联合应用;隐孢子虫可用螺旋霉素;或二药联合应用;隐孢子虫可用螺旋霉素;弓形体病可用乙胺嘧啶和磺胺药弓形体病可用乙胺嘧啶和磺胺药;鸟分枝杆鸟分枝杆菌病可用袢霉素与氯苯吩嗪联合治疗;巨细菌病可用袢霉素与氯苯吩嗪联合治疗;巨细胞病毒感染可用丙氧鸟苷胞病毒感染可用丙氧鸟苷;卡氏肉瘤可用阿卡氏肉瘤可用阿霉素、长春新碱、博莱霉素等,亦可同时应霉素、长春新碱、博莱霉素等,亦可同时应用干扰素治疗。用干扰素治疗。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