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化肥减量增效协同治理行动计划

上传人:刘****2 文档编号:187460641 上传时间:2023-02-1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1.49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农药化肥减量增效协同治理行动计划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农药化肥减量增效协同治理行动计划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农药化肥减量增效协同治理行动计划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资源描述:

《农药化肥减量增效协同治理行动计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药化肥减量增效协同治理行动计划(11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农药化肥减量增效协同治理行动计划一、 农药化肥减量增效协同治理以预防综防绿防统防和安全科学用药为抓手,以水稻、蔬菜、柑桔、茶叶、井冈蜜柚等主要作物为重点,持续推进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集成优化绿色防控技术开展试点,大力推广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残留化学农药安全科学使用技术,推进农药减量控害提质增效,源头减少新化学物质使用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以开展化肥减量增效、酸化耕地治理、绿色种养循环农业示范县项目建设为契机,积极探索减肥增效、有机养分资源利用等科学施肥模式。大力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重点在保护地蔬菜、果树、露地蔬菜种植区内推广使用有机肥,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和绿肥高效种

2、植技术。提高氮肥利用效率,降低农用地氧化亚氮排放。二、 无废城市建设的对策建议(一)建立市场化、多元化激励机制1、完善价格机制建立切实反映资源稀缺性及价值、固废处理处置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损失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建立固废跨行政区域处理处置的生态补偿机制、定价机制;制定并落实生活垃圾差别化收费制度的具体办法。2、强化财税政策调节作用完善循环经济、固废处理与碳减排协同的财税政策和市场激励机制;扩大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覆盖范围,规范税收优惠在资源环境绩效、技术水平等方面的要求;通过生产者责任延伸政策、押金返还等为公共财政提供支持;引导固废产生企业建立资源回收基金、低值固废处理专项资金;强化绿色设计、

3、循环再生与再制造产品的绿色采购制度;完善稀有矿产资源等原材料、资源性产品的消费和进出口税收政策。(二)创新固废投融资体系建设推进危险废物、危险化学品处置等高风险行业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探索利用绿色金融工具,结合数字化、智能化固废全过程追踪溯源与监管体系,建立支持无废城市建设的专业服务平台,构建城市、城市群固废全价值链管理的整体解决方案。(三)加强科技创新及应用转化,建立可持续的商业模式1、加强技术创新,突破固废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瓶颈围绕原材料节约、不可再生资源替代、废物再利用、再制造等领域,加速推进资源节约与固废循环利用技术创新、研发及应用,如提升化工、钢铁、有色、建筑等典型行业固废源头减量

4、技术创新等;加强特定种类固废在特定应用场景下的精细化利用技术研发;加强大宗工业固废高值化利用技术研发,并向多资源协同提取、制备复合材料与生态复田等领域拓展;加强跨产业多源固废协同利用与绿色低碳循环链接技术的研发与创新。2、建立基于全生命周期分析的技术综合评估体系利用信息化、数字化技术,建立城市固废全生命周期数据统计信息平台,健全固废相关统计制度;开展固废资源化利用全生命周期的资源环境、经济成本、碳减排综合绩效评估,强化对最佳适用技术选择的科学支撑;淘汰循环但高碳的固废循环利用技术和产能,筛选减废、降碳协同效益高的关键与前瞻技术,并加强其技术攻关与推广应用,促进固废综合利用产业高值化、清洁化、低

5、碳化发展。3、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提升固废治理产业的市场化程度针对固废综合利用行业中部分技术门槛低、技术交易难、对专利使用的界定区分难等特点,探索建立可行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如尝试开展技术授权连锁经营等。重视科技成果转化与企业需求、产业需求、市场需求的匹配,促进形成可持续的商业化模式;完善和细化固废第三方服务产业管理工作指南,促进固废管理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规范固废处理项目特许权的授予程序,落实公开招投标制度;积极培育科技研发创新与转化能力强、经营管理规范、市场前景好的固废循环利用、处理处置的骨干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壮大固废处理处置产业。(四)加强国际合作,协同应对全球挑战

6、1、加强与世界各国在城市废弃物治理领域的交流协作借助双边、多边国际合作机制,挖掘在无废城市建设领域的合作潜力,加强产业合作、技术引进和标准互认等。一方面,我国应充分借鉴欧盟、日本、新加坡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在无废、循环城市建设方面的先进经验,加强我国城市固废处理处置技术、标准、模式与国外互联互通,特别是加快在产品生态设计、再生产品标准、认证体系等方面与国际接轨,积极推动相关产业标准合作。另一方面,我国应进一步总结无废城市建设的最佳实践,借助与国际机构、国际组织的合作伙伴关系,宣传、分享我国在无废城市、循环城市建设中积累的中国经验,为与我国发展阶段类似的广大发展中国家解决废弃物治理问题贡献中国方案。

7、2、协同推进无废城市建设与循环经济发展、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问题开展可持续固废管理、发展循环经济,可为由资源开采和产品加工使用造成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将可持续固废管理纳入中欧、中美等国际气候变化对话机制,协同推进无废城市建设与循环经济发展、塑料污染控制、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问题,共同完善全球固废治理体系,助力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气候目标的实现。三、 无废城市建设目标到2025年,无废城市建设制度、技术、市场和监管体系基本形成。大宗工业固体废物趋零增长,尾矿库安全和环境风险得到有效防控。畜禽粪污、秸秆等主要农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水平显著提升,废旧农膜及农药包装废弃物

8、收集体系基本健全。城乡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水平全面提升,原生垃圾基本实现零填埋。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占比持续提高,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能力稳步提升。危险废物实现全过程安全监管,环境风险有效管控。四、 无废城市建设产业模式围绕无废城市技术产业、地方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导入数字经济、创意设计、职业教育、科技创新、绿色供应链金融等创新要素,通过线上线下产业育城平台,连接创新要素,实现全国甚至全球要素本地配置,构建区域发展产业生态,形成跨越物理边界的虚拟产业园和虚拟产业集群。(一)构建无废城市技术产业集群构建涉及危废及一般工业固废,生活固废,污泥淤泥管道泥,建筑废弃物,再生资源回收,快递包装废物,农业废弃物的

9、相关技术的线上线下产业集群。赋能本地和其他城市的无废城市建设。(二)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平台形成绿色低碳产学研用生态技术研发和孵化体系:共同研究各种节水、节电、节能的生产和流通技术,及生态工程技术,并借助平台连通消费互联网和产业互联网的优势,对相关技术进行产业化孵化和成果转化,为企业和城市低碳转型提供技术支撑。(三)推动产业绿色低碳转型通过全过程数字溯源、检验检测、品牌认证、数字供应链检测等实现生产、流通、销售、品牌构建等一体化发展,形成以平台为核心的绿色循环产业监测体系,控制产业链和供应链的绿色低碳化转型。(四)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无废细胞形成涵盖:数字化无废工厂、数字化无废园区、数字化无废

10、乡村、数字化无废医院、数字化无废工地、数字化无废学校、数字化无废景区、数字化无废社区、数字化无废矿山等多种类型。通过数字化无废城市细胞促进城市绿色生产,并把绿色标准贯穿于整个生产、经营、建设、居住生活等活动中。五、 无废城市建设基本原则1、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无废城市建设落实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总要求,补齐短板和弱项,分类确定源头减量、综合利用、末端安全处置等各方面任务;加强各行业各部门各领域统筹衔接,强化建设工作系统性、协同性、配套性和永续性,构建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体考核的无废城市建设工作体系。2、突出重点,问题导向建设无废城市以推动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为重点,以建设目标为

11、导向,抓住固体废物产生、收运、贮存、利用、处置关键环节,着力破解当前固体废物管理和利用处置的突出问题,加快补齐治理能力短板,充分发挥固体废物的资源属性,打造泰和原生与再生资源统筹推进的无废城市特色亮点。3、无废城市建设依法治理,污染担责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要求,围绕制度、市场、技术、监管四大体系的改革与优化,加强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监督检查,督促责任单位严格落实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要求,不断提升固体废物环境污染治理水平,为无废城市建设增强内生动力。六、 我国无废城市建设的保障措施(一)加强推进无废城市建设的中长期战略规划和顶层设计结合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城镇化、人口流动与城

12、市群发展、生产与消费的结构性变化等趋势,充分考虑碳达峰、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目标和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目标要求,兼顾区域发展不均衡等因素,研究制定我国中长期无废城市建设的战略规划,进一步明确总体目标、路线图、时间表和优先序;坚持合理全面和有差异原则,因地制宜,分地区、分领域选择城市无废转型的实施路径和配套措施;谨防运动式试点创建,避免一刀切。在碳中和转型发展新格局下,进一步扩展和深化无废城市试点工作,突出降碳的引领作用,加强城市固废综合治理与双碳目标行动方案的协同及深度衔接。(二)完善无废城市综合治理体系建设无废城市是一种先进的城市废弃物系统性管理理念,需要统筹的管理模式和综合的治理体系。

13、通过无废城市建设,切实落实新固废法要求:地方各级对本行政区域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负责,各级应当加强对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工作的领导,组织、协调、督促有关部门依法履行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监督管理职责。建议无废城市建设应强化各级总体统筹领导,构建起跨部门协同的无废城市综合治理体系。由各级统筹领导无废城市建设工作,统筹城市固废管理、循环经济建设、空间布局规划和产业转型发展等;增强生态环境、发改、工信、住建、商务、财政等各相关部门的协作联动,进一步理顺、衔接好各分管部门的职责和工作。(三)重视资源节约与减废、降碳的协同效应据测算,发展循环经济有助于减少45%的温室气体排放,且这部分靠能源转型是无法解决

14、的。通过循环经济可有效减少原材料和产品在提取、制造、运输、分配和处置过程中的大量间接碳排放,具有提升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固废污染和碳减排的协同倍增效应。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和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手段,并纳入无废城市建设、碳达峰和碳中和及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方案、规划和行动计划中。建立资源材料,固废全生命周期管理活动的碳减排核算、评价体系,优化无废城市建设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增加碳减排指标,以表征城市固废管理的碳减排效益;增加原材料使用约束指标,引导原材料使用量与经济增长脱钩,降低价值链上游的间接碳排放;发展碳减排导向的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协同推进城市无废双碳目标。(四)加快

15、建立无废与碳减排愿景目标协同管理的制度体系统筹循环经济促进法清洁生产促进法,以及应对气候变化法、节能法、可再生能源法与资源综合利用法等相关法律的制修订,充分考虑发展循环经济、可持续固废管理和碳减排的协同作用并统筹制定相关制度;统筹推动资源综合利用、固废污染防治和节能减排相关标准的制修订,完善核算和统计的标准、方法;打通资源能源、固废、碳排放协同管理的政策壁垒。七、 无废城市的基本概念无废一词,最早于1973年在美国提出,源自英文ZeroWaste,常被译为零废物、零废弃物、零废弃、零垃圾、零填埋和零浪费等。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中明确:建设无废城市,是一种先进的城市管理理念,是以创新、协调、

16、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通过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填埋量,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的城市发展模式。有关专家指出:无废城市是一种先进的城市管理理念,无废城市并不是没有固体废物产生,也不意味着固体废物能完全资源化利用,而是指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通过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填埋量,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的城市发展模式。无废城市建设的远景目标是最终实现整个城市固体废物产生量最少,资源化利用充分和处置安全。也可以说,无废城市不是城市内不产生废物,而是不在城市中存放废物,首先是尽可能少产生废物,不得不产生废物后,要及时回收再利用,暂时没有办法利用的可就近(市郊)填埋。例如,回收餐厨垃圾做沼气和有机肥,回收废旧家电拆解后循环利用和转化为其它有价值的物质。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