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窑洞双孢蘑菇栽培技术

上传人:ba****u 文档编号:187163142 上传时间:2023-02-1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1.94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土窑洞双孢蘑菇栽培技术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土窑洞双孢蘑菇栽培技术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土窑洞双孢蘑菇栽培技术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资源描述:

《土窑洞双孢蘑菇栽培技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窑洞双孢蘑菇栽培技术(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土窑洞双孢蘑菇栽培技术浏览次数128 发布日期2009-11-27 一、堆制培养料培养料的预湿与堆制:用麦秸加牛粪,堆制期约需25-28天。由于储备材料都是干的,牛粪和麦秸吸水速度比较慢, 加之材料数量又多,堆制时直接浇淋,水容易流失,也不容易均匀,因此在建堆前应提前一 天进行预湿处理。其方法是将麦秸浸没在水池或小溪流水里2-3小时,吸水后捞起堆放在一 起,也可以将麦秸摊在地面,撒上石灰,并洒水喷湿后进行假堆。牛粪预湿可采用边淋水边 翻拌的方法调湿。由于结块的牛粪不易吸水,即使以经过预湿,中间仍是干的,甚至到发酵 结束时,粪块中间还是湿而不透,且长有杂菌。因此,事先应将粪块敲打弄碎,以免外湿内

2、 干。预湿培养料一般含水量以65-70%为宜。预湿时间一般为1-2天。建堆时,在培养料中均匀加入1/5的尿素和石膏、石灰总量的1/4。堆料前,撒一层新鲜石 灰粉,先铺一层15cm厚的麦秸,宽1.8-2m,长10m,再铺6-8cm厚的牛粪,粪上再铺一层 15cm厚的麦秸,如此重复,铺到堆高1.5m-1.8m。料堆每1-2m设一通气筒(孔),堆顶宽 度与底宽相差不大,为利于保温,堆顶呈龟背形,四周整理平直。料堆晴天盖一层长麦秸遮 荫保湿,雨前要及时盖塑料薄膜,防止雨淋,天晴后及时揭去,使料堆能自然通气。每天早晚要观测料堆温度变化情况。正常情况下,建堆后第2天料温即可升至40-50,4-5 后料温最

3、高可达70-75,这时应控制料温,使其不再上升。如果建堆后4-5天料温仍不能 升到75以上,只在50-60r之间,则表明发酵不正常,应分析原因采取补救措施。出现这 种情况,多数情况是因为培养料含水量过高,或培养料因雨淋受潮,严重霉烂变质,堆制前 已经腐熟了;或是料堆体积过小,散热快,使料堆保温不良。当料温上升到最高点,1-2天温度就会下降,待温度下降到65 r时进行翻堆。翻堆是一项重要工作,要认真进行,且不可因劳动量大而马虎从事。料堆温度分布状况,可 分3层,表底层及心层一般温度较低,发酵不好;中层料温高,发酵良好。翻堆前根据料温 找出各层的界线,要把中层铺到底部及包在表面,把表底层及心层放在

4、中层。并要拌匀抖松 粪草,打破结块,含水量调整到65%左右。发现有害虫,可喷洒漠氰菊脂药剂。翻堆次数以 4次为好。第一次翻堆,添加配方中石灰、石膏总量的1/4,加入1/5的尿素,调整含水量到65%。第二次翻堆,添加配方中石灰、石膏总量的1/4,过磷酸钙的1/2和豆(饼)粉的1/2,加 入2/5的尿素,调整含水量到65%。第三次翻堆,添加石灰、石膏总量的1/4,加入余下的全部尿素,豆(饼)粉和过磷酸钙, 调整含水量到65%。第四次翻堆,再发酵3-4天,在正常情况下培养料已发酵成熟,即可趁热移入菇洞。进洞时 料内喷500倍多菌灵和杀螨剂。调节含水量62%-65%,pH值调整到7.5-8。发酵成熟的

5、培养料,应为含水量适宜(62-65%)无氨味及粪臭味,质地松软,富有弹性,无 滑粘感,麦秸纤维强度已经很小,轻轻一拉即断,但不烂成碎段,颜色由金黄变成棕褐。含 氮量为 1.5%-2.2%,pH 值为 7.5-8。二、进料及播种培养料发酵到期后,趁热运入菇洞。装料时,应将有杂菌污染的部分挑出。并喷洒1000倍 的辛硫磷和1000倍的哒螨灵或菇螨净进行药剂处理。同时调节培养料的含水量及pH值 (7.5-8)。菇洞的用料应一次进完,料床的厚度以20厘米为宜。进料结束后,应将撒落的 培养料扫净。一次发酵的要进行药剂熏蒸,再次杀虫灭菌,可选用36%的甲醛(福尔马林)在中间过道 喷洒进行熏蒸消毒。将洞口封

6、闭1-2天,方法及用药量同空菇洞,然后通风换气。经药剂熏蒸的培养料,要进行一次翻拌,目的是抖松培养料排放有毒气体,并再次拌匀培养 料。此时要检查含水量是否保持在65%左右,如偏少,就要在翻料中边翻边喷水,使含水量 达到65%左右。同时调整pH值在7.5左右,并检查培养料中有无氨臭味,如有氨臭味,表 明培养料中氨的含量超过菌丝能忍受的浓度,播种后有杀伤菌丝的危险,应继续翻拌放气, 直到闻不到氨臭味为止。翻料结束后,要使各个部位松紧、厚薄一致,料面不能凹凸不平,否则容易发生积水。料面 整好后,用木板轻轻拍平,准备播种。上述两项操作即翻拌及播种,都要注意无菌操作。 播种前选好菌种,首要条件是种质优良

7、并适宜当地栽培的品种;其次是菌种纯净,不带杂菌, 外观上色、形、味无异常,生活力旺盛,菌丝强壮,生长均匀的菌种。最好选用以麦粒为培 养基的菌种,这种菌种再生力强,发菌快,产量高,品质好。菌龄要合适,一般用培养60 天左右的菌种。菌种从开瓶、挖出、掰块、播种都要注意无菌操作。可用来苏儿或新洁尔灭 等药剂进行消毒处理。土窑洞栽培一般采用撒播加翻播的方法,播种量以每平方米(500ml)麦粒种2瓶。先将菌种 掰成杏核大的小块,将菌种总量的一半均匀地撒在料面上,用铁叉轻轻抖动培养料,使菌种 埋入培养料3-5厘米,并整平料面,然后再撒入菌种总量的一半。再用清洁经消毒的木板轻 轻地将菌种压入培养料内。此法播

8、种后,要注意洞口料面的保湿,可在料面上盖一层经消毒 的湿报纸。要将洞口封闭1-2天,这样,既可保证洞内的空气湿度,又有利于菌丝萌发。三、播后管理双孢蘑菇管理包括出菇前管理和子实体管理(一)出菇前管理出菇前管理是指播种后至出菇前这一时期,大约40-50天,它是双孢蘑菇的营养生长阶段。(1) 播种后至覆土前的管理播种稍压实之后,覆盖上报纸,一防表层培养料干燥失水;二可提高小区相对湿度(70-80%), 以利菌种块恢复。如播时洞内过于干燥,则可向报纸、洞壁、过道喷水。播种后的2-3天内, 以保湿、微通风为主。还必须注意,每天掀动报纸一次,以利换气。正常情况下,双孢蘑菇菌种在窑洞内播种后2-3天菌丝开

9、始恢复。因此在播种后的第三天就 应该全面检查菌种的成活率。检查时,若播种的菌种块以长出白色短绒样的菌丝,则说明菌 种成活,若未长出菌丝,隔1-2天可再检查,如果仍不见长出菌丝,那么就要分析原因,并 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补种。播种一周后,要检查菌种定植情况。检查时扒开几处培养料,抽样观察菌丝是否已经长入培 养料。若菌丝已蔓延,则说明定植正常。如果初期菌种虽有恢复,但是菌丝却迟迟不能长入 培养料,俗称菌丝“不吃料”,则说明定植不正常。菌丝“不吃料”的原因,一般是培养料的问题。一是培养料太湿,发酵不良,泛粘泛酸,甚 至料中还有少量游离氨存在;二是培养料偏干;三是培养料发酵不均匀,部分培养料仍未成 熟,料

10、偏生,播种后培养料中温度又回升,因而影响菌丝的定植。出现上述情况时,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补救,情况严重时要重新播种。一般情况下,在双孢蘑菇播种后10天之内,不要直接向料面喷水。为了防止杂菌污染,应 使培养料表层处于干燥状态,这样,即使杂菌孢子落在培养料上,也会因为湿度不够而阻碍 杂菌孢子萌发和减缓其生长。这样做虽然影响培养料表层双孢蘑菇菌丝的生长,但是在培养 料的中下层双孢蘑菇菌丝却能充分蔓延。直至覆土前,再分次向料面喷水调湿。土粒覆盖后, 双孢蘑菇菌丝会很快反串到培养料表层,这一现象俗称“吊菌丝”。(2) 覆土与管理双孢蘑菇菌丝生长到一定程度时,要在培养料表面均匀覆盖一层土粒,这一过程叫覆

11、土。 覆土的作用:土粒具有良好的吸附作用,吸附双孢蘑菇菌丝营养生长时所释放的乙稀、丙酮等微量气体, 这些微量气体达到一定浓度后能诱导双孢蘑菇原基的形成。覆土层改变了培养料表面氧气和 二氧化碳的比例,利用喷水和通风相结合的方法,控制覆土层间二氧化碳浓度,从而改变了 菌丝生态环境,促使菌丝迅速从营养生长转入生殖生长。覆土层能保持料土有一个相对稳定 的湿润小气候,保护料层菌丝正常生长,为双孢蘑菇子实体的膨大提供了条件。除此之外, 覆土还起着支撑双孢蘑菇的作用。 覆土材料的选择:土壤的质量(土壤的结构、理化性质、pH值及微生物区系)决定了双孢蘑菇的产量和质量。 因此,选择理想的覆土材料,对双孢蘑菇生产

12、影响很大。覆土材料,一般取用水稻田土、塘泥、河泥、冲积壤土和砂壤土等。覆土材料可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是重粘土,其持水力较小,而且吸水速度较慢,喷水稍多,水分便易流入培养料而引 起菌床过湿,造成菌丝萎缩。第二类是砂壤土,它是含有一定量细砂的壤土,一旦向覆土层 喷水,往往因土质过于疏松,使土粒散开,土粒间空隙消失,使培养料内、外气体不能得到 适当交换,双孢蘑菇菌丝因缺氧而闷死。第三类是粘壤土,其吸水、保水能力较强,适宜作 为双孢蘑菇的覆土材料。理想的覆土材料要有团粒结构,孔隙多,保水力强,含有适量腐殖质,不带病菌和害虫的中 性粘壤土,这种土壤湿时不粘,干时不散。目前,亦有采用泥炭土为覆土材料的,它

13、是一种 疏松、孔隙多、吸水率比一般土壤高的较好的覆土材料。总之,双孢蘑菇的覆土材料,应选择其含水量大,结构和理化性质较适合双孢蘑菇生长需要 的土壤。亦可人工配制合成覆土材料,如河泥碧糠土、河泥菌料土、河泥禾草土等。(3)覆土的消毒覆土准备后还要经过消毒处理,才能覆盖在菇床培养料上。消毒的目的是使残留在土壤内的 病原真菌(疣孢霉、马氏轮枝菌、树枝状轮指孢霉、托拉氏假单孢菌等)和害虫(线虫、蝇、 螨虫等)致死,但不是对材料彻底消毒,仅是减少单位面积杂菌孢子数和虫口数。覆土的消毒方法有多种,通常有日晒消毒和药剂消毒两种。日晒消毒是将覆土置于烈日下暴 晒几天,翻动几次,通过紫外线的照射,达到消毒的目的

14、。这种方法简便易行。也有的在建 堆前就开始备覆土材料,即用透明薄膜覆盖土粒,顶层温度可达50,经3-4周时间,就 能杀灭泥土中的病原菌和害虫。药剂消毒是利用有关化学药剂对覆土进行药物消毒。常用药 剂是福尔马林。其常用量为100千克土粒喷80毫升的5%福尔马林。防虫用1000倍的辛硫 磷药剂进行喷洒治虫,还应喷1000倍的哒螨灵(或杀螨剂)进行防螨。同时配1%的石灰进 行杀菌和调节pH值,喷洒后用薄膜覆盖2天,翻动土粒,经一周后,完全无药味时,就地 封存备用,以防重复感染。(4)覆土时间应根据菌丝生长天数和料内菌丝发菌程度来决定。一般情况下,播种后15-20天即可覆土。 采用麦粒菌种撒播加翻播,

15、当菌丝蔓延至菌床2/3-4/5时即可覆土。(5)覆土方法在覆土前2天,先把培养料表面整平。并用铁叉轻轻挠动菌床,使菌丝受一定的轻伤。如培 养料太干,要喷些清水使料床面湿润,进行“吊菌丝”。也可在清水中加些漠氰菊脂,兼治 害虫。待菌丝长上表层后再覆土。覆土厚度应为料床厚度的1/5左右。若料床厚度为15厘米,覆土厚度应为2.5-3厘米,以不 见料床为度。每平方米用土量为35-40千克。如果覆土层薄,则持水性能差,喷水时水易渗 入菌床;如果覆土层厚,虽菌床受外界气温波动影响较小,但推迟出菇。总之,覆粗土的厚 度要根据养料的粪草比例、通气情况及菇洞保湿性能等因素灵活掌握。覆土初期仍属发菌阶段,菇洞内的

16、温度应尽量地升高,若能保持在20r左右,促使菌丝尽 快爬上土层。覆土调水后仍要加强水分管理,保持覆土层的湿润状态。喷水时间以早晚为宜, 如洞温过低时,可于中午喷水。覆土调水后,有时会出现料面菌丝不爬土现象。其原因是调水过急,水漏入料面,以致料面 菌丝萎缩,造成料表面菌丝和土层脱离,即产生“夹层”现象。补救措施是停水,通风排湿, 使菌丝重新“吊”上料面。也有的是因覆土预湿不足,出现假湿现象,即土块外湿内干,遇 到菇洞保湿较差时,土粒变的更干,以致造成菌丝不能爬土,这时应逐渐调水补救。若过早覆土,往往会造成第一、二潮双孢蘑菇出菇部位偏低,甚至形成“沉底菇”,“地雷菇”。 若覆土太迟,菇洞湿度偏大,

17、通风不足时,绒毛菌丝易上窜,形成“菌被”,不但消耗营养, 而且推迟菇蕾的形成。(二)子实体管理覆土层下出现白色小米粒的纽状物,标志着菌丝开始从营养生长转入生殖生长。出菇期间,菇洞的温度应为14-16C,空气相对湿度为90%左右,培养料含水量为60%,同 时要不断排除菇洞内的废气,换进新鲜空气。双孢蘑菇生产中,自覆土后直到出菇,除常规管理外,应用好下述用水要点,对于确保菌丝 数量及菌丝活力、确保现蕾数量与及现蕾一致、确保子实体健康生长及其商品品质等,均具 有重要作用。“喷压菌水”床面有菌丝冒出,说明菌丝已发至料底并已在土层内充分发好,已具备了结 菇能力,此时应适时喷压菌水。方法是:加大通风,使土

18、面菌丝倒伏,并根据土层发菌情况 掌握喷水量。达到土层厚度的1/2渗透水的目的即可。喷结菇水:结菇水在压菌水3天后喷施。根据培养料含水量及土层含水量状况,喷水到覆 土层湿透水但无下渗水为准。土层未湿透,说明水量不足,土层有水渗入培养料,说明用水 过多,可能会对以后的出菇发生不利影响。喷结菇水时,应加强通风换气。2-3天后可见有 小菇蕾现出。喷出菇水:为了保证已形成的扭结物(原基)发育膨大所需要的水分,此时要加大喷水量, 俗称喷出菇水。这也能促使尚未扭结的绒毛菌丝尽早转入生殖生长期。喷出菇水量要根据土 层菌丝长势、洞温保湿性能、覆土层的厚度、土质、栽培品种、“米粒”菇着生部位等综合 分析判断。一般

19、每平方米喷出菇水量为2-4.5千克,分4-10次在2天内喷完。喷水过迟或过 少,会造成子实体发生部位过高,形成密而薄的劣质菇。喷保质水:菇蕾形成后,随着其发育膨大,需水量逐渐增加。一朵鲜菇子实体含水量高达 90%左右,为了保证菇蕾健全发育,喷出菇水数天后,子实体普遍发育到黄豆大小,便要喷 保质水。每平方米栽培面积每天喷水总量为500-750毫升,持续喷两天。随后每天每次喷水 应针对菇床上菌丝生长及菇蕾发育状况、当时气象条件、土粒吸湿速度及菌株特性等灵活掌 握,做到“六看”:即一看天气,晴天多喷,阴雨天少喷或不喷;气温低时午前、午后喷水, 气温高时早喷、甚至夜间喷水。二看菇床出菇量,出菇多时多喷

20、水,出菇少时少喷水,菇小 时少喷,菇大时多喷。三看菌丝生长强弱,菇床料中菌丝生长健壮时要多喷水,生长弱时要 少喷或不喷。四看培养料、覆土粒的含水量,培养料、覆土层中含水量不足时可多喷水,含 水量较大时则少喷。五看菇洞保湿性能,保湿性能差、通风好的菇洞要多喷水;反之,则少 喷水。六看菌株特性,较耐湿的菌株,如匍匐型菌株喷水则多,气生型菌株喷水则少。同时, 要注意喷水时水枪的喷头应向上,且喷头离菇床应在20cm以上,使水成雾状飘洒落下。每 次采菇前应停止喷水。总的原则是,喷水应以轻喷、勤喷为主,视土粒吸湿速度来决定每天喷水的次数及间隔的时 间。应防止喷水过多、过急而引起的水分渗漏,否则将导致菌丝“

21、浸死”,“萎缩”,幼蕾窒 息“死菇”或形成“红头”(菌柄变红)菇。通风换气:子实体生长期菌丝及子实体生长旺盛,对氧需要量大,对二氧化碳敏感,加强 通风换气十分重要,通气不良影响菇蕾的形成,并易发生畸形及病害。这一阶段要及时正常 换气,但要防止向料面直接吹风,或菇洞内空气流动速度过快。外界温度过高时,通风时间 最好避开高温,应以晚上通风为宜;外界温度低时,应以中午通风为宜。清除老根、死菇,及时补土:采菇后在菇床上留下的死菇、老根要及时清除干净,防止腐 烂及引起病虫害发生,阻碍菌丝生长,从而影响下茬菇的产量。尤其是在第二、三茬菇后, 或是产生球菇时,残留在土层中的老根也多,更应及时清除。当采完一批

22、菇或是清除一次老根后,都会使土层中有不少孔隙,采菇越多,留下的孔隙越多, 这时更要及时补土。补土所用土一般用细土,补土时只需将孔隙填满补平即可,补土后要及 时喷水调湿。(7)出菇前易发生的问题:湿度大、通气不良时,易发生病虫害或造成冒菌丝。覆土 后喷水过多、过急时,水滴容易流入料内,使料变黑,造成通气不良,而是菌丝萎缩死亡。 菌丝徒长(俗称冒菌丝):当绒毛状菌丝向细土内生长时,遇上洞温高,空气湿度大,通 风不良时,菌丝会直立向上生长,且生长速度很快,使细土表层长满菌丝,叫冒菌丝。出现 冒菌丝时,菌床上不出菇或出菇很少,严重影响产量。出现冒菌时,先要加强通风换气,降 低洞温,并在土层上覆盖一层干

23、细土,以抑制菌丝徒长。菌丝徒长后也可采用搔菌的办法(用 几根带钩的粗铁丝,在长有徒长的细土表层,轻轻来回耙菌,破坏菌丝结构),并配合降温、 降湿和通风管理的办法,几天后便会长出菇来。结菌块现象:培养料腐熟过度,湿度大, 室温高时,在料表层常出现一簇一簇的短而浓密的菌丝,然后连接成块,这种菌块不会结菇。 若用结菌块的菌种播种后,更易出现结块现象。菌丝结块后,如将菌块挖掉,加强喷水及通 风管理,仍可在土层内形成子实体。(8)出菇管理中常出现的几个问题及处理方法双孢蘑菇对生态环境要求极为严格。在正常生长发育中若遇到环境变化,生理功能便会受到 不利的影响。下面列举常在生产管理中出现的一些不正常的现象。

24、 地雷菇:前期菇床通风过强烈,导致覆土层含水量偏低,加之覆土过迟,菌丝难爬上土层, 造成出菇部位偏低。与此相反,也有的是由于过早地喷出菇水,而且喷水量过急、过大,菌 丝下沉,使子实体原基在培养料面和覆土层之间形成。这些子实体发育中受覆土块的挤压, 从而产生了 “地雷菇”。还有时因播种太迟,洞温较低,而且通过菇床上的气流过猛,菌丝 也难爬上土,出菇部位较深,从而形成“地雷菇”。因此,覆土不宜过迟。土层调水之后, 气流过猛的菇洞要减少通风量,保持一定相对湿度,促使菌丝爬上覆土层。解决的方法:选 取优质腐殖土,可按比例掺入一定量的腐熟牛粪或麦糠、稻壳等。覆土不可过厚,一般2.5-3cm 即可,并保持

25、一定的含水量。 畸形菇:出现原因很复杂。如出菇期间通风不足,菇洞内二氧化碳浓度过高,便会导致菌 柄伸长,菌盖展不开。若洞温过低,菇洞通气差,洞内一氧化碳含量上升,从而引起子实体 产生瘤状突起,形成畸形。还有受虫害、病菌侵袭以及覆土的挤压等,都会形成畸形菇。 死菇:菇床上小菇突然萎缩、变黄,最后死亡。其主要原因是因为洞温突然升高。当子实 体原基形成时,洞温突然升高,是菇体发育加快,水分及营养供应不上,造成子实体成批死 亡。因此,一旦洞温突然升高,立即向菇洞的过道、洞壁和地面喷水,通风降温,以防止死 菇发生。 “空心”菇:当洞温高、水分供应不足时,菌柄中易产生白心现象。如果洞温过低,幼菇 生长缓慢

26、,在菇床面停留时间过长,也会产生“空心”菇现象。处理方法:在双孢蘑菇盛产 期,加强水分管理,及时喷水,并适当进行间歇喷重水,不使土层过干,保持一定的湿度, 就能使快速生长的子实体得到充足水分,预防空心菇的产生。 薄皮菇:培养料过薄,未充分发酵,或覆土过薄,通风不良,以及高温、高湿的环境,双 孢蘑菇密度大,营养供应不上,覆土后调水期间由于喷水轻,喷水次数多,调水快。均易产 生薄皮菇现象。处理方法:适当增加培养料和土层的厚度,加强出菇期间水分管理,可预防 薄皮菇的产生。 硬开伞:在子实体正常发育时,突然受寒流影响,使培养料温度下降(在11c以下),子 实体中的碳水化合物及含氮物质被迫转运回培养料内

27、以维持菌丝体的生长,致使子实体发育 减慢。若洞温突然回升,暴露在空气中的子实体继续发育,使水分营养等一时供应不上,从 而迫使菇体硬开伞。双孢蘑菇管理是一项精细的工作,其主要内容是对温、湿度及氧进行适当的调控。收菇后的管理 补土收菇时,每一个菇根都会从床上带走一点土粒,并在床面留下许多大小不等的孔洞, 如果不将这些孔洞及时用土填补,就会影响下潮菇的形成和出菇。要求将床面填平。补土后 要及时喷水调湿,还要注意挖除老根或老菌块,但是,切不可任意翻捣料层,防止损伤菌丝, 影响产量。 追肥蘑菇生长后期养分会大量被消耗,需要适当追肥。追肥时将有机肥料与无机肥料交替 使用,效果更好。并以少量多次为宜。追肥可

28、结合喷水进行。追肥后一般要再喷一次清水, 洗去菇体上的肥液,待菇盖上的水滴干燥后方可关闭门窗。追肥时应注意的问题:a.肥要随配随用,不宜过夜,以免发酵变质或造成杂菌污染。b.18C以上不宜使用葡萄糖液 及化肥。c.浓度要适当,防止发生肥害。常用肥料的配制及使用:a.培养料浸出液。腐熟的干料5 kg,加开水50 kg浸泡,冷却后去渣 喷施。b.菇脚水。取洗净的菇根2.5 kg,加水7.5 kg,煮15分钟,取其清液再加水20 kg喷 施。c.豆浆水。黄豆1 kg,浸泡后磨成豆浆,兑水35-50 kg喷施。d.尿素。用0.1-0.2%的尿 素溶液喷施。e.葡萄糖、碳酸钙混合液。0.1%的葡萄糖和0

29、.5%的碳酸钙混合液喷施。f.蛋白 胨、酵母膏溶液。0.1%蛋白胨和0.3%酵母膏溶液喷施。四、采收、分级、包装及运输蘑菇的采收、分级、包装及运输是非常细致的工作,应认真做好。(一)采收1、采收标准根据外销及内销需要而定。内销以鲜菇上市为主,只要不是开伞菇即可。外销 主要以制罐及盐水菇为主,对产品的规格要求较严。一般要求菇盖直径1.84cm,菇形圆 整,色泽洁白,无空根白心,无虫蛀,无破损等。为保证质量,采收前床面不要喷水,子实体生长快时,一天要采收23次。2、采收方法蘑菇前三潮菇,床面菇多,密度大,为防止损伤菌丝及周围菇,采用旋菇法采 收,即用拇指、食指、中指轻捏菇盖,旋转采下,动作要轻、快。如果床面有丛生菇(团菇) 且大部分子实体已长大,可整丛采下。如果只是个别菇大,其余还小,用利刀割下大的子实 体。蘑菇生长后期,床面菇稀疏,采收时将子实体拔起,这样可带走一部分不结菇的老根。 采下的蘑菇要整齐轻放在筐内,以免损伤变质。(二)分级采收后,即使用利刀把菇柄下端带泥的部分削去,刀口与菇根垂直,平整。在切削的同时进 行分级,分别放置。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