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都城新的课件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187047383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PPT 页数:66 大小:4.09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中国古代都城新的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中国古代都城新的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中国古代都城新的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都城新的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都城新的课件(6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 中国古代的都城是指:中国历史上统一国中国古代的都城是指:中国历史上统一国家或地方政权的首都。又称都、都城、国家或地方政权的首都。又称都、都城、国都、京城。京都既是某一王朝的政治中心,都、京城。京都既是某一王朝的政治中心,也往往是其经济和文化中心,因此,它的也往往是其经济和文化中心,因此,它的设置应该比较稳定。但随着国家政治、经设置应该比较稳定。但随着国家政治、经济的发展以及向外拓张形势的需要,京都济的发展以及向外拓张形势的需要,京都常常从旧都迁往更为合适的常常从旧都迁往更为合适的新地。一、经济条件:将都城建在或者,有利于保障维持统治集团的物资供应。二、地理条件:在的地方建都,有利于防御外来的

2、攻击;在的地区建都,有利于。三、政治形势:强盛的王朝将都城建立在和得方向,有利于及时有效的处理政治军事事务;衰弱的王朝或者政权,把都城建在远离威胁的地方,短期内可以维持生存;统治者为而迁都,可以。一、先秦先秦都城的分布与变迁都城的分布与变迁 二、二、秦至北宋秦至北宋主要都城主要都城的分布与变迁的分布与变迁 三、三、南宋至民国南宋至民国的都城的都城 四、四、民国民国都城都城 夏代是中国国家形成的,也是中国都城出现的传说中的夏都有: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安邑(今山西夏县东北)、帝丘(今河南濮阳西南)、原(今河南济源西北)、老丘(今河南开封东北)、西河(今河南汤阴东北)等地

3、。分布在豫西颍河上游、伊洛盆地、豫北和晋南汾河下游、涑水地区,迁移不定。1959年以来,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偃师县二里头发现两个工程量很大的宫殿建筑基址,以及普通居址遗址、作坊遗址、窖穴和墓葬群,与夏文化时代相当,可能是迄今为止发现年代。公元前16世纪商汤(即汤)灭夏,始建都于亳(今山东曹县东南)其都城的迁徙,历来有前八后五之说。殷是商代鼎盛时期的,为研究中国奴隶社会都城提供了最早而且较为完整的实例。周代的都城也经历了数次迁移,从黄土高原一步步移到渭河谷地,“作邑于丰”(今陕西西安西南)。周武王继位,以丰京地狭,迁都于沣河东岸的镐(今西安市斗门镇)。西周王朝以镐京为中心,分封诸侯,发布政令,集各地

4、工匠于此制作,三百年间,是周王朝最大的政治、文化中心和经济都会。管、蔡、武庚谋乱,周公东征,为加强对东方诸侯的控制,成王五年营建于洛水北岸,作为东都,称作“洛邑”(今洛阳市王城公园);并于城东营建军事城堡,监控“顽民”,史称“成周”(今洛阳市东汉魏故城)。成王自镐京移居此城,使洛邑逐渐成为全国经济和礼仪祭祀中心,俨然为西周王朝的陪都。公元前771年,周幽王为犬戎所俘,次年,都于洛邑,称“王城”,改原成周为下都,二城交替为都。周代推行二都制是中国历代建都史上的一大创举,多为后世所效法。春秋时期,的使用带来农业、手工业生产的发展,商业的分离,以及人口繁聚,从而促进城市的兴起。国都的命运同各诸侯国家

5、的命运紧紧相系,所谓“城破国亡”即此含义。列国都城也有一个选址和迁徙的过程,是各诸侯势力消长,争夺更有利于自身发展,欲与外界交往,不安于局促一隅的反映。早期中国都城大多选择的接触地带,而且依附于一条河流。夏、商、周三代相继,又皆屡次迁都,地望虽难确指,却未曾脱离,就是早期都城位置的选择重视肥沃富庶区域之所致。商代后期长期都殷,两周分别以关中、洛阳盆地为政权中心,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建都史前期以黄河为轴线东西迁摆的格局。自秦始皇建立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直至公元12世纪初赵宋政权南渡的一千三百多年间,统一政权和统治中国北方较大地区的政权,皆以长安、洛阳、开封或邺作为都城;建康只在南北分治对立

6、时期作为中国南方政权的都城;而十六国和五代十国割据政权的都城存在的相对时间均不长。这一时期国都的迁移,主要是在中原地区的长安、洛阳、开封、邺间做东西轴向的摆动。这种局面的形成是上述地区自然环境和全国形势发展的必然结果。公元8世纪以前中原地区沃野千里,是全国最富庶、人口最稠密的地区,能为都城提供可靠的经济倚托。一个政权若能有效地掌握这片地区,就足以控制全国。汉长安城平面布局图汉代城市复原图(局部)唐代长安城市复原图 长安的建都时间最长,影响也最大。关中盆地,地理位置险要;当来自西北方面的匈奴、突厥和吐蕃先后构成主要威胁时,择都关中还便于抵御外侮,向西北开拓疆土,故皆定都长安,于都屡有建树。关中之

7、不足,在于脱离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黄河下游平原地区,土地有限,物产所出难以满足。唐朝安史之乱以后,河朔联兵,拒不纳赋,京师所需只得取自千里之外的江淮地区,加之长安屡遭兵燹,破败不堪,作为国都的地位就难维持了。曾为九朝古都。伊洛盆地有关河之固,具备凭险以守的建都条件,土地虽不如关中广袤,却靠近物产丰富、经济发达的黄河下游平原地区,兼有水陆转输之便,少有乏粮之忧。隋唐两代营建洛阳为东都。伊洛盆地的优势还不止于形胜、居中,更主要的是有利于南进,凡有南窥江汉,欲吞诸夏之势者(如曹氏、拓跋魏)必都洛阳。但是洛阳偏离西北边防,难于照应,使东汉、西晋对西北的经略总有之感。开封之兴起主要得利于水陆交通之便,息

8、息相关。开封四野平畴万里,无险可守,除加强城垣防御性建设之外,只好悉举天下之兵宿于畿甸。北宋一代,冗费俱增,国家始终处于积贫积弱之势,与定都开封,不得不依赖“强干弱枝”、“守内虚外”的政策是分不开的。邺,(在今河北省邯郸市城南的临漳县的漳河岸畔,是一处重要的古都遗址)地处公元8世纪以前”。虽然无险可守,却得利于兼备经济优势和水陆交通之便,而为那些控制山东地区却不能掩有整个中国的政权看重,选作首都。公元12世纪,金兵南下,开封失守,赵宋政权仓惶南迁。几经奔波,落脚于杭州,升为临安府,绍兴八年(1138年)正式以临安府为南宋都城,但以“行在”称之(见北宋四京与南宋行在)。金海陵王贞元元年(1153

9、年)自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阿城南白城子)迁都所在地(今北京),定名中都大兴府。宋金南北对峙,开始了中国历代建都史以都城位置偏于东部近海地区、南北相互演替的时期。杭州,自吴越钱氏立国定都至南宋灭亡,先后作过两朝二百余年的都城。其建都条件既不因位置居中,也无险要地势可以凭借,而是由于地处“苏湖熟、天下足”的全国经济重心,不愁供给。江南运河的疏凿使杭州襟江带河成为东南交通的枢纽,加上将台、凤凰、吴山、万松岭等一连串冈阜,居高临下,提供了营造宫室的理想地址。正是雄厚的经济力量,竟然使择都杭州的南宋偏安了一百多年。元、明、清三个统一王朝皆定都北京,历时六百年之久。至于南京,虽然邻近富庶的江南地区,又有大

10、江之险为其屏障,足以建都而守其国,然而长江巨防毕竟只能“固天所以隔南北也”,适于保东南半壁江山。东晋南朝择都建康故能多延岁月,若图南北一统,则显得难于驾驭。而北京,(南抚中原,北连朔漠,地处华北平原同东北地区和蒙古草原交通联系的门户,依山带海,形胜可恃)。因而北京能够成为 但是北京也有不利的一面,其远离富庶的江南经济区,使元、明、清三代始终为解决都城的供给问题而费尽心力,并因此而产生诸多政治问题。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定都南京,4月迁都北京。1927年4月国民政府成立,又定都南京。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一度迁都洛阳,至同年11月迁回。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11月迁都重庆

11、,并定重庆为陪都。抗战胜利后,1946年5月还都南京,至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设辅京、陪都是中国历代建都史上的重要特点之一。西周于镐京之外营建东都洛邑,以后历代继踵相袭。历代设立辅京陪都,原因大致有:作为京都职能的补充,如西周镐京与洛邑、隋唐长安与洛阳、明代南北二京。示尊崇兴王发祥之基,如唐北都太原府(今太原西南晋源镇)、北宋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南狩避难之地,如唐南京成都府。中兴驻跸之所,如唐西京凤翔府。祖陵故里之区,如明中都凤阳府(今安徽凤阳)、清留都盛京(今辽宁沈阳)。仅仅作为一种形式,如按方位设东西南北四京四辅,并不都起陪都的作用,其选择亦随首都位置的转移而变换。成于春秋战

12、国之际的周礼考工记代表了早期中国都城规划的设计思想。是崇拜天神地母、祭祀祖先的礼制原则与中原地区季风气候环境相结合的产物,从而框定了中国历代都城建筑形制的主导方向和原则。春秋战国时期列国都城军事防御色彩突出,普遍夯筑近方形的城垣,整个城市内选择较高地理位置的宫城和郭城两部分组成。秦汉以后,中国都城建筑形制逐渐规范化,并向封闭的里坊制方向发展,唐朝前期达到顶峰。这是这一时期社会等级制度森严,人身依附关系加强,城市商业发展缓慢的结果。据统计,历史时期我国内地与周边各地共有都城217处,所涉及的王朝和政权可知的有277个。历时二百年以上的都城,有现在的西安(1077年)、北京(903年)、洛阳(88

13、5年)、南京(449年)、开封(366年)、安阳(351年)、成都(249年)、银川(226年)、江陵(224年)、杭州(210年)等地。其中西安、北京、洛阳、南京、开封、杭州、安阳被称为七大古都。安阳指今安阳市西北小屯村和今河北临漳县西南的古邺城。早在3000年前商王盘庚迁都于此,故周人称商为殷。战国初年,魏文侯曾一度都于殷墟北20公里的邺城,三国曹魏、北朝的东魏、北齐也都为都于此,因而故都安阳包括殷都和邺城两个部分。曹魏时代的邺城布局,对我国古代都城发展有深刻的影响。安阳*春秋春秋 战国时期战国时期 为为*辽代辽代 为为陪都陪都,称,称 燕京燕京。*金朝金朝(1115年年-1234年年)自

14、金世宗起至自金世宗起至1217年为年为 中中都都。*元朝元朝 为为 大都大都。*明朝明朝 自自 永乐帝永乐帝 起为首都,称为起为首都,称为 京师京师。*清朝清朝 入主中原后亦把北京作入主中原后亦把北京作国都国都。*中华民国中华民国 北洋政府北洋政府 时期,当时称时期,当时称 北平北平。*现时现时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的的首都首都。南京先后有不少王朝和政权在此建都。三南京先后有不少王朝和政权在此建都。三国的国的以及后来的以及后来的、连续在此建都,史称连续在此建都,史称六朝古都六朝古都。以后,。以后,、辛亥革命、蒋介石辛亥革命、蒋介石都在此建都。都在此建都。南京的名称多有变化,战国时楚置

15、南京的名称多有变化,战国时楚置金陵邑金陵邑,秦称秦称秣陵秣陵,东吴称,东吴称建业建业,晋及南朝称,晋及南朝称建康建康。明称明称南京南京,南唐和清朝称,南唐和清朝称江宁府江宁府,太平天,太平天国称国称天京天京。西安西安,古称,古称 长安长安,又曾称,又曾称 西都西都、西京西京、大兴城大兴城、京兆城京兆城、奉元城奉元城 等,是中国历等,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历时最久的城市。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历时最久的城市。先后有先后有 等等13个个王朝在这里建都达王朝在这里建都达1100余年之久。余年之久。又曾为又曾为赤眉赤眉、绿林绿林、大齐大齐(黄巢)、(黄巢)、大顺大顺(李自成李自成)等农民起义政权的都城

16、。)等农民起义政权的都城。夏夏、商商、西周西周、东周东周、东汉东汉、三三国时期国时期 魏魏、西晋西晋、北魏北魏(493年才自年才自 大同大同 迁都至此)、迁都至此)、隋隋、唐唐、后梁后梁、后后晋晋、后唐均以、后唐均以 洛阳洛阳 作国都。是中国建都作国都。是中国建都时间最早,建都时间最长的古都。时间最早,建都时间最长的古都。开封,在战国时魏国建都称开封,在战国时魏国建都称大梁大梁,五代,五代后梁建都称为后梁建都称为东都东都,后晋、后汉、后周,后晋、后汉、后周在北建都称为在北建都称为东京东京,宋代在此建都称为,宋代在此建都称为汴京汴京。因此,开封被称为。因此,开封被称为六朝故都六朝故都。杭州杭州,

17、旧称,旧称临安临安,五代的,五代的国和国和在此建都。在此建都。杭州位于钱塘江的北岸,大运河在此与钱塘江相交。杭州位于钱塘江的北岸,大运河在此与钱塘江相交。它的西北是天目山,西南和东南是龙门山和会稽山。它的西北是天目山,西南和东南是龙门山和会稽山。它风景如画,它风景如画,封建统治者很乐意陶醉在湖光山色之封建统治者很乐意陶醉在湖光山色之中,所以在此建都中,所以在此建都。以至于宋代诗人林升斥责道:。以至于宋代诗人林升斥责道:“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从现实看,最能体现古都特点的为从现实看,最能体

18、现古都特点的为、和和,三地文物古迹多,基本上保持了古城风貌三地文物古迹多,基本上保持了古城风貌、则城市面貌今昔大不相同,文物古迹则城市面貌今昔大不相同,文物古迹破坏严重,但那些硕果仅存者却因历史悠久,而破坏严重,但那些硕果仅存者却因历史悠久,而具有较高价值。具有较高价值。作为国都的历史原本较短,现存遗迹不多,作为国都的历史原本较短,现存遗迹不多,故主要以风景城市闻名。故主要以风景城市闻名。是有是有3000多年历史的古城,公元前多年历史的古城,公元前1387年商年商王盘庚在现市区小屯一带正式建都,历时王盘庚在现市区小屯一带正式建都,历时27年,年,成为商代后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成为商代后期

19、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但因时但因时间过久,地面文物已破坏殆尽,只有殷墟等少数间过久,地面文物已破坏殆尽,只有殷墟等少数价值很高的历史遗存。价值很高的历史遗存。伴随历史时期政治、经济、军事形势的转化,中国的古都也在不断地发生转移,呈现着、和的形式,通过这一系列的都城的兴起和变迁,从而探察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重心迁移、变化的规律。这种转移是指古代黄河流域的三大古都地位的更替。具体更替过程为:唐以前,洛阳、长安东西两都并存,互为雄长。隋唐至北宋时期,作为都城长安地位明显下降,洛阳地位日渐上升,政治中心呈现出由长安向洛阳转移的趋势。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源于 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1由开封向杭州转移、更替

20、。北宋末年,女真族建立了金国,并开始向南拓展,于靖康二年(1127年),攻陷京城开封。从此,中原汉族政权的都城从开封转移到杭州,完成了六大古都第一次由北向南的转移与更替。2、由北京向南京转移。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明朝;二年(1369年)正式定都南京,并开始修筑规模宏大的南京城。同年,部将徐达奉命北伐,攻陷元大都(今北京),元亡。徐达进驻大都后,明王朝改大都为北平。至此,实现了六大古都由北向南的第二次大转移和更替。元代以后,中国六大古都先后两次发生了由南向北的转移:1由杭州向北京转移。由杭州向北京转移。南宋灭亡,杭州作为都城的历史宣告结束,中国的政治中心向北京转移。2由

21、南京向北京转移。由南京向北京转移。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式建都北京,并在北京营建宫殿城池。至此,完成了六大古都第二次由南向北的转移、更替。中国古都地位相互更替的原因极其复杂,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综合发展变化的结果。主要有两方面:(一一)中国经济重心的转移中国经济重心的转移 历史时期中国生产力的布局是由。中国古代社会经济重心的定位,可分为两个时期:1隋唐以前:中国的经济重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大致在今京广铁路中段以西)。2隋唐以后:中国经济重心转移至东南部之江淮地区。(1)由于气候的变化,中国是受季风影响的国家,由于东南季风受距离递减规律的影响,使西北东南发展不平衡,供应不足。(2)由于中

22、国特殊的地理环境,达到护内御外的作用。政治和军事斗争的形势,对都城的选址和转移的影响也很大。这种形势,在中国历史上主要体现在如下两方面:1中原王朝边患转移。中原王朝边患转移。2战略要地的转移。战略要地的转移。谭其骧:谭其骧:中国历史上的七大古都中国历史上的七大古都,历史教学历史教学问题问题1982年第年第1、2期。期。史念海:史念海:我国古代都城建立的地理因素我国古代都城建立的地理因素,中中国古都研究国古都研究第第2辑,浙江人民出版社,杭州,辑,浙江人民出版社,杭州,1986。侯仁之:侯仁之:论北京旧城的改造论北京旧城的改造,城市规划城市规划1984年第年第3期。期。叶骁军、朱士光:叶骁军、朱

23、士光:试论我国历史上陪都制的形成试论我国历史上陪都制的形成与作用与作用,中国古都研究中国古都研究第第3辑,浙江人民出辑,浙江人民出版社,杭州,版社,杭州,1987【五帝时期】(约公元前26世纪初公元前2070年)黄帝有熊(今河南郑州新郑)颛顼帝丘(今河南濮阳)帝喾帝丘(今河南濮阳)、西亳(今河南洛阳偃师西)尧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舜永济(今山西运城永济)【夏】(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阳城(今河南郑州登封东)阳翟(今河南禹州)帝丘(今河南濮阳西南)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斟鄩(今河南洛阳偃师西)原(今河南济源西北)老丘(今河南开封东北)西河(今河南安阳东南)【商】(公元前1600年公元

24、前1046年)西亳(今河南洛阳偃师西)亳(今河南郑州)嚣(今河南郑州西北)相(今河南濮阳北、安阳内黄南;一说今河南安阳洹水北)邢(今河北邢台)庇(今山东郓城北、梁山西南)奄(今山东曲阜)殷(今河南安阳)朝歌(今河南淇县)【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镐京(今陕西西安长安西北)成周(今河南洛阳)犬丘(今陕西兴平东南)南郑(今陕西华县)【东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雒邑(河南洛阳)【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秦:西犬丘(今甘肃天水西南)、平阳(今陕西宝鸡东南)、雍(今陕西凤翔东南)、泾阳(今陕西泾阳西北)、栎阳(今陕西西安临潼东北)、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

25、晋:绛(今山西翼城东南)、新田(今山西侯马)、屯留(今山西屯留县南)、端氏(今山西沁水东北)楚:郢(今湖北江陵纪南城)、陈丘(今河南淮阳)、巨阳(今安徽太和东南)、寿春(今安徽寿县西南)齐:临淄(今山东淄博)燕:临易(今河北雄县)、蓟(今北京城西南)宋:商丘(今河南商丘南)、睢阳(今河南商丘西南)鲁:曲阜(今山东曲阜)郑:新郑(今河南郑州新郑)赵:晋阳(今山西太原)、中牟(今河南鹤壁西)、邯郸(今河北邯郸)魏:安邑(山西夏县西北)、大梁(今河南开封)韩: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宜阳(今河南洛阳宜阳西)、阳翟(今河南许昌禹州)、新郑(今河南郑州新郑)卫:沫(今河南鹤壁淇县)、曹(今河南安阳滑县东

26、)、楚丘(今河南安阳滑县东北)、帝丘(今河南濮阳西南)陈:陈(今河南淮阳)蔡:上蔡(今河南上蔡)曹:陶(今山东定陶)吴:吴(今江苏苏州)越:会稽(今浙江绍兴)杞:杞(今河南开封杞县)【秦】(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前8年)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公元前202年公元前202年 栎阳(今陕西西安临潼东北)公元前202年公元前200年 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公元前200年公元8年 新(公元8年公元23年)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公元8年公元23年 汉更始(公元23年公元25年)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公元23年公元24年 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公元24年

27、公元25年 【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雒阳(今河南洛阳东)公元25年公元190年 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公元190年公元195年 许昌(今河南许昌)公元196年公元220年 【三国时期】(公元220年公元280年)魏(公元220年公元265年):洛阳(今河南洛阳东)蜀(公元221年公元263年):成都(今四川成都)吴(公元229年公元280年):建业(今江苏南京)【西晋】(公元265年公元316年)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公元265年公元313年 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公元313年公元316年 【东晋】(公元317年公元420年)建康(今江苏南京)【十六国时期】(公元304年公元439年)

28、成(汉)(公元304年公元347年):成都(今四川成都)汉(前赵)(公元304年公元329年):离石左国城(今山西离石县北)、蒲子(今山西隰县)、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前凉(公元317年公元376年):姑臧(今甘肃武威)后赵(公元319年公元351年):襄国(今河北邢台)、邺(今河北临漳西南、河南安阳东北)前燕(公元337年公元370年):龙城(今辽宁朝阳)、蓟(今北京城西南)、邺(今河北临漳西南、河南安阳东北)前秦(公元351年公元394年):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后燕(公元384年公元407年):中山(今河北定州)、龙城(今辽宁朝阳)后秦(公元384年公元417年)

29、: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西秦(公元385年公元431年):勇士(今甘肃榆中东北)、金城(今甘肃兰州西北)、苑川(今甘肃榆中大营川)、南安(今甘肃陇西东南)后凉(公元386年公元403年):姑臧(今甘肃武威)南凉(公元397年公元414年):广武(今甘肃兰州永登)、乐都(今青海乐都)、西平(今青海西宁)、姑臧(今甘肃武威)北凉(公元397年公元439年):建康(今甘肃高台西北)、张掖(今甘肃张掖西北)、姑臧(今甘肃武威)南燕(公元398年公元410年):滑台(今河南安阳滑县)、广固(今山东益都西北)西凉(公元400年公元421年):敦煌(今甘肃敦煌)、酒泉(今甘肃酒泉)夏(公元407年公元431

30、年):高平(今宁夏固原)、统万(今陕西靖边北白城子)北燕(公元409年公元436年):龙城(今辽宁朝阳)冉魏(公元350年公元352年):邺(今河北临漳西南、河南安阳东北)西燕(公元384年公元394年):长子(今山西长治长子西南)翟魏(公元386年公元391年):滑台(今河南安阳滑县)西蜀(公元405年公元413年):成都(今四川成都)【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公元589年)南朝 宋(公元420年公元479年):建康(今江苏南京)齐(公元479年公元502年):建康(今江苏南京)梁(公元502年公元557年):建康(今江苏南京)陈(公元557年公元589年):建康(今江苏南京)北朝 北魏(

31、公元386年公元534年)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北)公元386年公元398年 平城(今山西大同)公元398年公元493年 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公元493年公元534年 东魏(公元534年公元550年):邺(今河北临漳西南、河南安阳东北)北齐(公元550年公元577年):邺(今河北临漳西南、河南安阳东北)西魏(公元535年公元557年):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北周(公元557年公元581年):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隋】(公元581年公元619年)大兴(今陕西西安)公元581年公元605年 洛阳(今河南洛阳)公元605年公元619年 【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西京长安(陕西西安)公元61

32、8年公元904年 东都洛阳(河南洛阳)公元657年公元736年(与西京并重时期)公元904年公元907年 【五代十国时期】(公元907年公元960年)五代 后梁(公元907年公元923年)开封(今河南开封)公元907年公元909年 洛阳(今河南洛阳)公元909年公元913年 开封(今河南开封)公元913年公元923年 后唐(公元923年公元936年)洛阳(今河南洛阳)后晋(公元936年公元946年)洛阳(今河南洛阳)公元936年公元937年 开封(今河南开封)公元937年公元946年 后汉(公元947年公元950年)开封(今河南开封)后周(公元951年公元960年)开封(今河南开封)十国 前蜀

33、:成都(今四川成都)后蜀:成都(今四川成都)楚:潭州长沙府(今湖南长沙)南汉:广州兴王府(今广东广州)闽:福州长乐府(今福建福州)吴越:杭州西府(今浙江杭州)吴:扬州江都府(今江苏扬州)南唐:西都江宁府(今江苏南京)、东都江都府(今江苏扬州)南平(荆南):荆州江陵府(今湖北江陵)北汉:太原(今山西太原)【北宋】(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东京(今河南开封)【南宋】(公元1127年公元1279年)南京(今江苏南京)公元1129年公元1138年 临安(今浙江杭州)公元1138年公元1276年 【少数民族政权】辽(公元907年公元1125年)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公元918年公元1007年

34、 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古宁城西南)公元1007年公元1125年 大理(公元937年公元1253年)大理(今云南大理)西夏(公元1038年公元1227年)兴庆府(中兴府)(今宁夏银川东南)金(公元1115年公元1234年)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阿东城东南)公元1115年公元1153年 中都大兴府(今北京城西南)公元1153年公元1214年 南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公元1214年公元1234年 西辽(公元1132年公元1218年)八剌沙衮(别称虎思斡耳朵、虎思斡耳朵)(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东南,即唐代碎叶城)【元】(公元1271年公元1368年)大都(元冬都,今北京)公元1271年-公元1368年

35、上都(元夏都,今内蒙锡林浩特南)公元1263年-公元1368年 【明】(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南京(今江苏南京)公元1368年公元1420年 北京(今北京)公元1420年公元1644年 【清】(公元1616年公元1912年)兴京(今辽宁新宾西)公元1616年-公元1621年 辽阳(今辽宁辽阳)公元1621年-公元1625年 盛京(今辽宁沈阳)公元1625年-公元1644年 北京(今北京)公元1644年-公元1912年.【中华民国】南京 公元1912年1月1日-公元1912年4月2日 北京 公元1912年4月2日-公元1928年6月8日 南京 公元1927年4月18日-公元1932年1月

36、29日 洛阳 公元1932年1月29日-公元1932年12月1日 南京 公元1932年12月1日-公元1937年11月17日 重庆 公元1937年11月17日-公元1946年5月5日 南京 公元1946年5月5日-公元1949年4月23日 台北 公元1949年-至今 【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 公元1949年10月1日-至今以西安为都城西安为都城的政权有13个:西周(镐京)、西汉(含王莽新政权,长安)、东汉(东汉末董卓劫持汉献帝迁都长安)、西晋(313年匈奴杀晋怀帝,司马邺在长安即位)、十六国中的前赵、前秦、后秦,北朝的西魏、北周,隋、唐,唐末黄巢的大齐和明末李自成的大顺政权。以南京为都城南京为都

37、城的政权有10个:东吴(建业)、东晋(建康)、南朝之宋、齐、梁、陈,五代十国中的南唐(金陵)、明、太平天国(天京)、中华民国(南京)。前六个便是“六朝古都”中的六朝。以开封为都城开封为都城的有9个政权:夏(季杼曾都于老邱,在今开封陈留镇北)、战国时的魏(大梁)、五代中的后梁(东都开封府)、后晋(东京汴州)、后汉、后周(汴州),北宋、金(开封)、明(朱元璋称帝时,以开封为北京)。以北京为都城北京为都城的有9个政权:春秋战国的燕(蓟)、秦楚之际的燕(项羽封臧荼为燕王,都蓟)、辽(南京,一称燕京)、金(中都)、元(大都)、明、清、北洋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以杭州为都城杭州为都城的有2个政权:五代十国时的吴越和南宋。另外,淮安市也有一个古都盱眙。秦末农民战争中,项梁和项羽尊楚怀王孙子心为帝,仍号楚怀王,都于盱眙。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