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类文本阅读(5篇)

上传人:m**** 文档编号:187037764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3.42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实用类文本阅读(5篇)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实用类文本阅读(5篇)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实用类文本阅读(5篇)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资源描述:

《实用类文本阅读(5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用类文本阅读(5篇)(1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实用类文本阅读(一)史学大师许悼云魏承恩在美国读书的时候,我知道了许悼云的大名。因为他的汉代农业是在美国攻读中国 史博士学位的必读书,我喜欢这部书,于是我找到许先生的好几部著作来读,被他的渊博知 识深深折服,最受启发的是他娴熟的使用现代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治史。那时候,只知 道许悼云是匹斯堡大学历史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后来到了香港,在中文大学跟金耀 基教授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有一次提到许悼云,耀基师说和他很熟,并说他每年都会来香港 中文大学讲学。过了几个星期,许先生果然到了香港,我闻讯后就让耀基师的秘书帮我约了时间去拜访 他。在许先生的办公室里初次见面,他平易近人,十分健谈,没有一点大师

2、架子,许先生著 作等身,除了专攻中国文化史、社会经济史和中国上古史之外,研究领域还涉及社会学、考 古学、科技史、台湾史和中外历史比较等。他还对现实政治保持这浓厚的兴趣,撰写了大量 政论,结集出版的就不下十余种,在台湾舆论界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好奇地问他何以有如 此渊博的学识和广泛的学术兴趣,许先生就和我谈起自己的求学经历。无锡许家是江南世代的书香门第。许先生的父亲藏书丰富,兴趣广泛。许先生幼年患小 儿麻痹而不便于行,就在家里杂读群书。抗战后,他在家乡的辅仁中学读书,这所名校聚集 了一批饱学之士。1948 年底,他跟随父母到台湾,考取台湾中文大学外语系,第二年转入 历史系,本科毕业后又读研究生。

3、当年的台大大师云集,使学生有更多机会去接触不同的思 想、不同的学派,也可以选择不同的课题。许悼云受校长傅斯年器重,跟李济学考古,根李 总侗学古代史,跟董作宾学甲骨文,向尹耕望、钱穆、沈刚伯等问学。许先生说:“那时台 湾的研究生教育和内地不一样,不是一个导师带一个学生,而是一个由三到五人组成的学术 委员会共同指导。这样就给我一个想当大的刺激,因为几个指导老师的治学思路都不一样, 他们在那里各讲各的,逼得我不得不思考,寻找自己的路子。”后来他又到芝加哥大学去深造。这所世界顶尖的学府不在意你读什么系,学生的课程可 以自己设计。在那里,许先生选课的范围包括经济学、中古史、考古学、宗教学、社会学等。 选

4、读宗教学的只有他,老师照样认真上课。他住院开刀,教授及古代史的老教授带着书到病 床前去教,一边讲,一边讨论。听到这里,我就想:很多人在讨论现在的中国大学出不了大 师,但不是先应该问中国大学有没有这样的教师吗?许先生说,他选修了那么多似乎和历史学不相干的学科,“但我是拿历史当材料看,拿 别的学科当工具看,这样就可以用各种工具处理材料。”许先生 1962年在芝加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毕业后担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 究员,台湾大学历史系主任。1970 年起担任美国匹兹堡大学史学系及社会系合聘教授,其 间多次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杜克大学等校的讲座教授,著有专著十余种,论文百余篇。近 年来,又常在中

5、国大陆讲学,被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授予名誉教授。他是海峡两岸和国际史 学界公认的耆宿。听了他的自述,我才算是真正明白大师是怎样炼成的。第一次见面聊天,许先生就给我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可以说是我研究历史的“一日师”。 我去学校上课之余,经常会去他那里拜访,聆听他的教诲。有一次,明报编务总裁高信 疆听我说起许绰云在香港,就说和他是很熟的朋友,要我帮他约一起吃饭聊天。参加那次餐 聚的除了许先生夫妇外,还有耀基师夫妇和哲学家劳思光。我在他们中间算是小字辈了。很 多年过去了,当晚吃了什么佳肴美味早已忘记了,但大师的风采则历历在日。上一次见到许先生已经是十多年前了。我有事去台北,听说他也在,就打电话约了时间

6、 去看望。言谈之中,他知道我跟随南怀瑾先生在学佛,就说怀师早年在台湾时,自己曾跟随 殷海光去拜访过两次,因他的学问路子和南不合而没有再去,但殷老师对他则是佩服得五体 投地。后来他把这段经历写进许倬云谈话录里,称南怀瑾是奇人,有吸引力。前年我和 老友、中研院副院长王汎森博山聊天。他说,殷门弟子对这一说法大不以为然。我说,十多 年前就听许先生说过,事后特地向怀师求证。老人家还兴致勃勃地同忆当年殷海光光跟他学 打坐的情景。这也算为我尊敬的许先生辩诬吧。(选自南方人物周刊2015 年第 17期,有删改) 【相关链接】 我从 9 岁就开始读古文。研究考古学的,古文基础一定要好,这比读近代史的要求 要多些

7、。但是有一点,读近代史不如我们舒服。读近代史的会被材料淹死。我们清汤寡面, 材料并不多,但你要用心思去组织它,在说不出话的地方砸出话来,挑战性很高。 专访历史学家许悼云:我以学科为界,不以国家为界 北宋的张载,曾说过四句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 太平。”这四句,可以说是对中国知识分子的期许,同时也是中国知识分子应有的四个方向 或维度。许悼云:知识分子的四种类型(1)文章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所起作用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 简单介绍许倬云,让读者对传主有一个初步认识。B. 通过对许倬云的评价,肯定传主在史学界的地位和影响。C. 交代作者对传主的倾慕,为后文与

8、传主的接触作铺垫。D. 为文章最后我去拜访许先生埋下伏笔。(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 分)A. 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台湾、大陆,许悼云在史学界的地位和影响都是一样巨大的,他的 汉代农业更被列为必读书目。B. 许悼云随和健谈,不摆架子,与作者初次见面,就畅谈自己的求学和治学经历,这让作者 很受感动,之后多次拜访求教。C. 作者认为大陆出不了大师的根本原因是:没机会向众大师求教,一个导师带多个研究生, 课程全由学校或老师设定,学生缺乏自由度。D. 虽然和南怀瑾大师的治学略有不同,见面机会也不多,但是许悼云还是认为南怀瑾是奇人, 很有吸引力,并对他的学问钦佩至

9、极。E. 许悼云认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话,既 是对中国知识分子的期许,也是对中国知识分子提出的要求。(3)文章说:“我才算是真正明白大师是怎样练成的。”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许悼云成为大师的原因(4 分)参考答案:(1)D (对最后一段没有埋下伏笔)(2)E项3分,B项2分,A项1分。(A项不准确,他的汉代农业在美国“中国 史”专业被列为必读书目,而不一定是整个史学领域。C项“根本原因”言过其实,作者只 是感慨,大陆缺少芝加哥大学讲古代史的老教授那样的教授。D项“并对他的学问钦佩之极”, 材料中许倬云对南怀瑾大师学问的评价不多,倒是提及殷海光对南怀瑾佩服

10、的五体投地。)(3)(4分)博览群书,执着刻苦。从小杂读群书,从求学到研究始终保持勤奋刻苦的精 神;知识渊博,学术兴趣广泛。除了专供中国文化史、社会经济史和中国上古史之外,研究领 域还涉及社会学、考古学、科技史、台湾史和中外历史比较等。他还对现实政治保持着浓厚 的兴趣; 得遇诸多名师指导。许倬云受校长傅斯年器重,跟李济学考古,跟李宗侗学古代史,跟董 作宾学甲骨文,向严耕望、钱穆、沈刚伯等问学。 有创新精神。拿历史当材料看,拿别的学科当工具,可以用各种工具处理材料。他还能娴 熟地运用现代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治史。 勤于写作,笔耕不辍。著作等身,撰写了大量政论,著有专著十余种,论文百余篇。(答

11、出四点即满分,意思对即可)实用类文本阅读(二)为生存辍学走上写作道路时代的列车轰隆隆地前行着,拥挤的人群,熙熙攘攘。有的人是只负责观看风景的普通 乘客,命运的方向不由他过问;有的人扮演的是列车员的角色,在时代的大环境下,作为先 锋,引领着这辆列车的前进。爱玲,便是后者。1942 年,爱玲和炎樱回到了上海,仿佛在上海,也只有上海,才是她上演人生大戏和 好戏的舞台。对于在港大没有毕业,爱玲一直耿耿于怀,只能转入上海的圣约翰大学继续深 造,为的是“至少拿张毕业文凭”。弟弟张子静很高兴,因为他也准备报考,姐弟俩终于可 以在同一所学校碰面了。可是,由于经济上的窘迫,学费无从着落,子静记得姐姐“叹了一 口

12、气”。回到上海,爱玲投奔了姑姑,住在郝德路192 号的爱丁顿公寓。姑姑虽然继承了不少遗 产,一度生活阔绰,可是因为投资股票,恰逢时局动荡,一下破产了。即便是在洋行、电台 里打几份工,也只能解决自己的温饱,无力再顾及爱玲的学费和生活费。于是,便告诉爱玲, 当时她的父母协议离婚的时候,约定她以后的教育费用由父亲承担,而爱玲港大三年的学费 全部由母亲出,现在应该由父亲承担了。可是,爱玲始终觉得拉不下面子,那个父亲,以及 他的家,自己曾经发誓是不打算再理会了的,4 年期间,父女情分已然了断,如今放下自尊 突然管父亲拿钱,仿佛是在一间暗无天日的屋子里找到一个出口那么艰难。张子静回到家后, 趁后母不在家的

13、机会,向父亲简要介绍了姐姐的窘境,张廷重听罢,立刻陷入了沉思,可能 不是心疼钱,只是在犹疑和女儿见面是不是觉得很尴尬,毕竟对于女儿离家出走之事他始终 耿耿于怀。不过,考虑片刻,他还是对儿子说:“你叫她来吧。”过了几日,爱玲终于见到了 阔别 4 年之久的父亲,不过不再是那幢逃走的别墅,而是在另外一幢小洋房。爱玲后来在小 说怨女中对于衰落的父亲,做了更为生动的描绘:“到底清朝亡了国了,说得上家仇国 恨,托庇在外国租界上,二十年来内地老不太平,亲戚见了面就抱怨田上的钱来不了,做生 意外行,蚀不起,又不像做官一本万利,总觉得不值得。政界当然不行,成了投降资本,败 坏家声守着两个死钱过日子,只有出没有进

14、。”爱玲与父亲在相隔4年后重新见面了,双方有些物是人非的沧桑之感,彼此都有些陌生, 只是简单地把自己的学习计划向父亲说了说,便无二话。父亲也没多说什么。“学费我叫你 弟弟送去。”十分钟的短短会面,没有什么大的进展,以至于横亘在父女心中的那份心结, 始终没有机会打开。张子静回忆说:“那是姐姐最后一次走进家门。此后她和我父亲就再也 没有见过面。”不过,学费总算拿到手了,爱玲转学进入了圣约翰大学文学系四年级学习, 子静也进入了经济系一年级。不久,炎樱也转学到了这里,两人继续着港大时期的友谊,形 影不离。然而,这份简单的快乐,没有延续多长时日,便宣告结束了。虽然学费已经解决了, 可是母亲自 1939

15、年去新加坡后,杳无音讯。倔强的爱玲,又不想成为姑姑的负担,哪怕她 算是自己最亲的人,也不想让姑姑的生活雪上加霜。实际上,从父亲家里逃出的那一天开始, 爱玲就放弃了继承张家的财产,或者嫁入豪门依靠一个自己或许根本不爱的男人过着体面光 鲜生活的机会,似乎受到母亲、姑姑潜移默化的影响,她也决计走上职业女性的道路,用自 己的努力养活自己,用自己的脚,丈量外面的世界到底有多么阔远。于是,坚持了两个月不到,爱玲又辍学了。子静跑去劝说姐姐去当老师或者编辑,都被 爱玲否决了,她觉得自己性格内向,孤傲不群,不善于表达,反正,她早有自己的安排,宽 慰弟弟说:“我替报馆写稿就好。这阵子我写稿也赚了些稿费。”1942

16、年,窘迫的境遇并没有把爱玲推向生活的地狱,反而为她打开了一扇门,一扇通 往新世纪,前途无限光明的大门。两年之后,上海最璀璨的一颗文学新星冉冉升起了。(摘自潘飞永远的张爱玲,有删改) 【相关链接】 张爱玲的家世显赫,祖父张佩纶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李鸿章的长女。 张爱玲一生创作大量文学作品。类型包括小说、散文、电影剧本以及文学论著,她的书信也 被人们作为著作的一部分加以研究。(摘自搜狗百科) 张爱玲的教育从她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虽然她日后能够成为一位杰出的作家凭的是 自己的勤奋努力,但她的家除了是一个没落的贵族之家外,还可以说是一个书香门第。她的 祖父是科举出身,她的父亲有旧式的文化教

17、养,她母亲则是“知识女性”。(摘自余斌张爱 玲传)(1)张爱玲在求学道路上一再辍学的原因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母亲到新加坡杳无音信,没有了母亲的学费支持。B姑姑因为投资失败,而生活拮据,无法供给她的生活费和学费,她也不愿给姑姑增加负担。C与父亲闹僵,发誓离开父亲,自尊使她难以向父亲开口。D她性格内向,孤傲不群,不善于表达。(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 张爱玲在港大没有毕业,回到了上海,转入上海圣约翰大学继续深造,她认为只有 在上海才是自己上演人生大戏和好戏的舞台。B. 张爱玲投奔自己的姑姑,生活阔绰的姑姑却因为投资股票而破产,失去了生活的

18、支 柱”,无力再顾及爱玲的学费和生活费。C. 张爱玲的父亲对女儿的出走耿耿于怀,当儿子说出姐姐张爱玲的窘境后,张父因为 疼钱而沉默,最终还是答应给张爱玲学费。D. 张爱玲能够成为上海最璀璨的文学新星,并在文学上取得很大的成就,既有她本身 勤奋的因素,也有她父母对她的影响。E. 文章写张爱玲的弟弟张子静非常关心姐姐张爱玲,并引用了一些张子静的话语,这 样写增强了材料的真实性和新颖性。(3)文章第1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答案:(1)D(D项她觉得自己性格内向,孤傲不群,不善于表达这是不适合当老师或者编辑的原 因。不是辍学原因)(2)【答案】答D给3分,答B给2分,答E给1分

19、,答A、C不给分。【解析】E项“增强了材料的真实性和新颖性”欠妥,没有“新颖性” A项“她认为只有在 上海才是自己上演人生大戏和好戏的舞台”错,这是作者的观点,并非张爱玲认为。C项“因 为疼钱”错,与原文“张廷重听罢,立刻陷入了沉思,可能不是心疼钱,只是在犹疑和女儿 见面是不是觉得很尴尬”不符。(3)内容:文章第一段运用形象的比喻,表面上写了乘客与列车员的不同,实际上是高 度赞扬了张爱玲;结构:引出下文。(每点3分)实用类文本阅读(三)马云的大时代章苒1982年,陕西作家路遥的小说人生在收 获上发表。有个瘦小的年轻人在杭州 火车站的一个角落,一口气把这篇小说读完。18 岁的 马云,那时刚刚从蹬

20、三轮车的临时工 升格为收发信件的助理仍旧是临时工。被文学作品鼓舞着,他认真参加了第二次高考, 数学只得了19分。一直到 1983年,马云还在复习。按照世俗的眼光,那几年,马云就是最失败的人:高中复习班怕影响升学率,不要他; 从小梦想当兵,去应征,身高体重不够;考警校,被拒绝;和小伙伴们一起去面试肯德基, 20 多个人全录取了,只有他被拒绝。只有英语还在给马云信心,学校的英语课是语文老师 教的,上午现学两小时,下午就来教。马云觉得不行,自己带上一群同学,早上5 点在杭州 香格里拉饭店门口集合,给老外当免费导游学英语。一群老外“前仆后继”,于是就“教” 出了一个不一样的马云尽管没有出过国,马云却成

21、了半个海归。1984 年,马云考进杭州师范学院。英语课上他一开口就震惊了全班,那种“舍我其谁” 的“范儿”让他当上了学生会主席。那时学生会的建设一切要从零开始。他一天一个点子, 搞排球比赛,组织辩论赛,把不可能变成可能。附近高校学生会的同学都认识马云,他一来 就是借东西,最多的一次,去 6个学校借了设备,好在马云当过三轮车夫,骑车是他的强项。 油印的杭师院校报里这样描写他:“咬一咬牙,他骑车飞得更快了,啊,年青人,热血沸腾!”1992 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马云越来越有做一点事情,与时代合拍的冲动。从倒 小商品到创办中国黄页,他就是个骑着自行车,精力旺盛的小微企业主,半个杭州的企业都 被他敲

22、过门拉过广告,不过绝大部分人都把他当骗子。华立集团董事长汪力成,即使马云在 他办公室说了一上午,也没有“上当”。“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阿里巴巴创办时这句 口号,其实在长达数年时间里一直是马云心底的呐喊多少年后这个梦想实现了。有一阵 子马云去外面吃饭喝茶,常有人默默替他结账,留下一张纸条:马总,谢谢你,我在你这里 做生意赚了不少钱。中国黄页有段时间被商务部看中,一个人月薪几千元,给政府办电子商 务网站。那时大家都想,这下总算熬出头了。马云却不这么认为。对于那个被互联网和电子 商务改变的大时代,他已经有了非常强烈的预见和规划,于是,草创了阿里巴巴。如果说金庸是在用武侠写成人童话,马云就是在一家

23、企业里构想属于自己的成人童话。 马云前一阵一直追在几个高管后面,吃饭时不停地说快递员有多不容易,能不能建一个系统 让快递员轻松起来,结果菜鸟物流就这样诞生了。银泰集团的董事局主席沈国军本来干得好 好的,一激动辞去了银泰集团的总裁职务,转而接手菜鸟物流的首席执行官,颠覆了零售业, 颠覆了物流业,下一个是银行业。公司有高管受不了,问,还有完没完?马云答:一个公司 是不是伟大,不是看它赚了多少钱,要看它有没有为社会解决问题。阿里巴巴拿到第一笔500 万美元风险投资以后,有一次一个分析师让马云到北京见一个 人,但这个神秘人物要求不透露身份。马云推开UT斯达康北京总部一个会议室大门的时候, 吓了一跳:吴

24、鹰、张朝阳、王志东都在,而且西装笔挺。马云开口讲了三四分钟就被打断了。 神秘人物问:“你要多少钱?”马云说:“我不要钱,我现在有钱。”“你一定要花我们的 钱!”这就是传说中马云面对软银董事局主席孙正义那6 分钟。孙正义赌的是马云这个人和 对于互联网未来的预言。孙正义还赠送马云另一个预言:你会成为杨致远那样的人。互联网 其实就是一个帮助我们更快到达美好未来的工具。马云看清了这一点。他今天的工作,就是 想明天会怎么样。马云成为首个登上福布斯杂志的大陆企业家时,阿里巴巴正如日中天。他这时要搞淘宝, 大家都反对,谁会从网上买东西?马云说,我们不会,但是我们只要等80 后、90后成了消 费主力就可以了。

25、2013年,49岁的马云突然宣布退休。因为想到了阿里巴巴以后怎么办。他要确保没有马 云,阿里巴巴仍然是一家代表年轻和未来的企业,永远拥抱变化。如同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 里所言:惟思将来也,事事皆其所未经者,故常敢破格。也许员工平均年龄只有27岁的阿里巴 巴注定属于未来。而马云,来自未来的某个大时代。(摘编自新华网)(1)对于马云成功的原因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 马云的成功是他追求人生的个性品质起了根本作用,与他人无关。B. 马云头脑冷静,有远见卓识,是一个善于学习、敢于实践,执着坚持的人。C. 社会外部环境好。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给马云创设了机遇。D. 朋友帮助及时、到位

26、。银泰集团的董事局主席沈国军接手菜鸟物流的首席执行官;软银董 事局主席孙正义对马云的信任和支持前所未有。(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A. 读了路遥在收获发表的小说人生,刚刚从蹬三轮车的临时工升格为收发信件的 助理,受此鼓舞的马云参加了第二次高考。B. 任职杭州师院学生会主席时,马云骑车飞得更快了,这是马云经常去附近学校借东西多 练出来的,最多的一次马云去了六个学校。C. 马云在给自己创造机会的同时也给别人带来了利益,这使他有阵子去外面吃饭喝茶时, 常有人争相替他结账,以此表示对他的感谢。D. 马云说,一个公司是不是伟大,不是看它赚了多少钱,而要看它有没

27、有为社会解决问题, 这说明马云是个有较高社会责任感的人。E. 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介绍了马云80年代至今的几次重要人生经历,让读者看到了风云人 物所经历的磨难以及成功者背后的汗水。纵观全文,马云把哪些不可能的事情变成了可能?请结合文本简析。(4分)答案:12:(1)A (马云成功与他人的支持和帮助有关。)(2) (5分)答E给3分,答D给2分,答A给1分;答B、C不给分。(B.强加因果。“骑 车飞得更快了”是因为马云的热情。C. “争相”不妥,原文为“常有人默默替他结账” A.“受此鼓舞”不妥,原文是“被文学作品鼓舞着”。)(4分)尽管数学只考19分,最后却考进杭州师范学院。虽然英语是语文老师教

28、的, 尽管没有出过国,马云却成了半个海归,大学英语课上一开口就震惊了全班。从零开始, 把学生会的各项活动搞的有声有色。曾一度被认为是骗子,却建立了阿里巴巴,颠覆了零 售业。建立“菜鸟物流”系统,颠覆了物流业,轻松解决了快递员的辛苦。创立淘宝网, 虽不被人看好,如今却家喻户晓。(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实用类文本阅读(四)铁血柔情林觉民林觉民字意洞,号天外生。从小便被父亲过继给了他的叔父林孝颖。叔父对林觉民寄予 厚望,希望他可以在仕途上达到自己无法企及的人生高度,为林家光宗耀祖。林觉民13岁 那年,望子成龙的林孝颖把他送去参加科举童子试,厌恶科举的叛逆少年林觉民进了考场 竞在试卷上写下“少年不望

29、万户侯”七个字后便转身大步离开了。男儿有志不在年高。青涩年纪的林觉民早早就立下了“中国非革命无以自强”的志向, 大量阅读进步书刊,还给自己取了“抖飞”“天外生”的号,从字义上可以看出,林觉民渴 望做展翅高飞、打拼出一方天地的热血男儿。林孝颖看着爱子从懵懂少年成长为进步青年, 不免喜忧参半,甚至可以说忧大于喜。他担心儿子在这条路上走得太决绝,更担心有朝一日 白发人送黑发人当这样的担心越来越多的时候,他做出了一个决定一一让林觉民娶妻成 家。1905年,l8岁的林觉民迎娶了比他小一岁的陈意映。陈意映出身名门,不仅知书达理, 还通晓文墨。林觉民与陈意映可谓“一见钟情,爱由心生”,当时,他们的家非常清贫

30、,只 有一张床、一张桌和两把椅子。但是陈意映并不在意,有林觉民这样英俊潇洒、才志冲天的 男子做夫君,她心满意足。1907 年,林觉民与陈意映婚后仅两年,甜蜜的日子刚开个头,但为了实现革命理想, 他毅然前往日本自费留学去了。林觉民到日本后不久,就加入了同盟会。林觉民对远离陈意 映一直心怀歉意。留学日本后,他曾写有一篇记录两人缱绻情感生活的文章原爱,文中 写道:“吾妻性癖好尚,与君绝同,天真浪漫真女子也。”从中可以看到林觉民对妻子的怜爱 之情。1911 年春天,当林觉民以学校正在放樱花假为名,风尘仆仆从日本归来时,陈意映又 惊又喜。关于丈夫此行的目的,陈意映是后来才知道的当时黄兴在香港筹划广州起义

31、, 对林觉民委以重任。那些日子,林觉民异常忙碌,根本不能如陈意映所期望的那样朝夕相对。 陈意映虽有不悦,可是并无怨言。对她来说,有理想有追求的林觉民才是她最爱的丈夫。革命起义需要武器弹药,没有财政补贴,如何是好?林觉民就在西禅寺召集人马自己动 手制造炸药。炸药准备妥当的时候,运输又成了一个严重的问题。林觉民眉头一皱计上心来: 把炸药装进棺材,然后找一个女人装成寡妇护送棺材去香港。林觉民本想要自己的妻子来完 成这一任务,可是当时陈意映已怀着他们的第二个孩子,无法成行。l911年4月的一天, 林觉民对妻子说:“我去趟香港就回来。”陈意映料想不到,这一次的分离竟成永别。广州起义的前三天,即1911年

32、4月24日深夜,万籁俱寂。在临近江边的一栋小楼里, 林觉民想到尚未成功的革命,想到家中牵挂自己的妻儿和父亲,眼泪突然落了下来他不 是贪生怕死之人,但是他有太多的不舍和难过,于是提笔在两块方巾上写下了著名的禀父 书和与妻书。林觉民写写停停,伤情处,曾几次“不能竟书而欲搁笔,方巾上的字眼 见越来越小,都小到蝇头了,林觉民还是不想停下来,他满腔的爱此时已浓稠到了极点。那 一刻,林觉民非常希望手里的方巾大得没边儿,让他能够淋漓尽致地向陈意映表达他绵延不 绝的爱。24 岁的林觉民在月光下辗转难眠,不知不觉写到天已破晓,他把方巾折叠包好交 给朋友,郑重嘱托道:“我死,幸为转达。”广州起义失败后,两广总督张

33、呜岐与水师提督李准会审林觉民,惊见一个剪了短发的美 少年“侃侃而谈,畅论世界大势”并表示“只要革除暴政,建立共和,能使国家安强,则吾 死瞑目矣”,这个美少年就是林觉民。林觉民说到痛处,难以遏制激动的情绪,把身上的镣 铐挥得哐哐作响。李准被打动了,命人把镣铐解开,允以纸笔。在林觉民口含血痰却含而不 吐之时,李准更是亲手拿了痰钵,走到他身边。两广总督张鸣岐亦很动容,他曾发出这样的 感叹:“惜哉!林觉民面貌如玉,肝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真算得上奇男子。”当时有人劝 总督大人为国留才,而张鸣岐认为这种英雄人物万不可留给革命党,遂下令处死。死亡来临 时,林觉民面容平静,甚至没有多眨一下眼睛,“吾辈此举,

34、事必败、身必死,然吾辈身死 之日距光复期必不远矣”。他用坚定的信念为革命殉情,豪气干云。(选自名人传记)2011年第l0期,有删节)(1)下列对于最后一段所起的作用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 侧面烘托,敌人都为之折服,使传主形象更加高大丰满。B表达了作者对林觉民的崇敬、赞美、惋惜之情,增强了传文的艺术感染力。C正面写出了林觉民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高大形象。D写出了传主面对敌人的审讯大义凛然,侃侃而谈,畅论世界大势,更加突出了文章主题。(2)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5分)A. 为了让林觉民能仕途腾达、光宗耀祖,林孝颖送子参加科举考试,并给儿

35、子迎娶了满意 的妻子,足见其拳拳爱子之心。B. 林觉民婚后两年便加入同盟会,并远赴日本寻找革命真理,但他也没有忘记心爱的妻子, 这期间还写文章思念赞美妻子。C. 起义前夕的一天,林觉民彻夜未眠,在方巾上写下给父亲和妻子的信,并准备以此作为 临上战场前与亲人的诀别之言。D. 本文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说明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行文详略得当,感情饱满, 并且语言生动形象,极富文学性。E. 本文通过对林觉民革命经历及情感生活的描写,把一个铁血柔情、豪气干云的革命英雄 形象有血有肉地展现在我们面前。(3) 有人认为,林觉民明知“此举必败,却义无反顾地投身光复的事业,是为天下人谋福; 但也有人认为,他置

36、父亲的期望于不顾,抛下妻儿,连家人都不能感受幸福,何谈天下!对 此,你怎么看?结合文本,说说理由。(4分)答案:(1) D(更加突出了文章主题不明显,应该为突出人物形象。)(2) 【解析】答E给3分,答C给2分,答B给1分;答A、D不给分。【解题思路】A“给儿子迎娶了满意的妻子”并非为了让林觉民能仕途腾达、光宗耀祖,且 “满意”是婚后才感觉到的;B.加入同盟会应是在去日本之后;D.没有“说明”这种表达 方式。(3) 示例一:林觉民为天下人谋福,无私无畏,令人崇敬。林觉民的身上,体现着中华民 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心怀天下,自然无法全面顾及自己的亲人; 林觉民一腔柔情,倾注到禀

37、父书和与妻书中,光复的事业正是为了父亲和妻儿这样 的全天下的人;正是无数革命先烈的这种献身精神,推动了反封建的进程,没有个体的牺 牲,就没有整个民族的进步,林觉民是为天下人谋福。示例二:林觉民斗争的方式值得商榷。林觉民才华横溢,心怀治国理想,年纪轻轻就献出 生命,实在令人惋惜,如果能改变斗争方式,应可为国家做出更大贡献;林觉民父亲对他 寄予厚望,妻子对他一往情深,他执着事业却让亲人蒙受痛苦,的确令人叹息,“老吾老以 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自己的老幼尚不能得到照顾,革命成功又如何;面对强 大的封建保守势力,个体的牺牲只能让家人蒙受痛苦,对于整个光复事业的意义极其有限, 只不过增加一个伤亡

38、数字罢了。(观点明确2分,论述合理、理由充分2分)实用类文本阅读(五)叶圣陶在四川1940年初夏,叶圣陶来到成都,在四川省教育厅教育科学馆工作。他白天去办公,晚 上教儿女们写写文章。常常在晚饭之后,把油灯移到桌子中央,至善、至美、至诚就凑着光 亮,认真地听父亲讲解。有时候,儿女们也和父亲热烈讨论。他们每人每星期交一篇文章。 叶圣陶一向主张作文要说自己的话,要写自己的真情实感,对儿女们的作文,他也从来不出 题目,随他们写去。这也是他们一天中最感兴味的时刻。叶圣陶一边看他们的文章,一边问:“这儿多了些什么?这儿少了些什么?能不能换一个比较恰当的词儿?把词儿调动一下,把 句式改变一下,是不是好些?”

39、遇到看不明白的地方,他就问孩子们:“原来是怎么想的? 到底想清楚了没有?为什么表达不出来?怎样才能把要说的意思说明白?”他问得十分仔细, 简直就是严格的考试,同时也是生动活泼的考试。孩子们都乐意参加这样的考试。但是,对于叶圣陶,到了成都以后,使他格外高兴的事,却要算和朱自清的朝夕相见了。 几十年来,这两位作家亲似手足。朱自清曾写过我所见的叶圣陶叶圣陶的短篇小说 等文章。1931年 8 月,朱自清由北平动身访问欧洲,就是在叶圣陶鼓动下,才写出了欧 游杂记的。朱自清在这本书的“自序”里,曾提到叶圣陶帮助“设计”、“题字”、“校 对”等。叶圣陶曾写过与佩弦的散文,讲述他们之间的友情:促膝谈心,随兴趣

40、之所至,时而上天,时而入地;时而论书,时而评画;时而纵谈时局, 品鉴人伦;时而剖析玄理,密诉衷曲可谓随意之极致了。这当儿,名誉之心是没有的,利 益的心是没有的,顾忌欺诳等心也都没有,只为着看出内心而说话,说其不得不说。其味甘而 永,无所不领会,真可说彼此“如见其肺肝然”的。现在,很难得他们同处一地,又在一起工作,还先后合编了精读指导举隅和略读 指导举隅,作为中学生学习国文的课外读物,列入“四川省教育科学馆丛书”出版。为了浇灌中学生这块抗战时期青年的精神家园,叶圣陶1945年9月离开成都到重 庆,住在螃蟹井开明书店那个局促的小楼上。看稿编稿,和作者、读者书信联系,甚至校对 都由他自己动手。他热情

41、、认真、宽容,一心一意为作者和读者服务。来稿只要有可用之处, 他就诚恳地提出修改意见。赵景深在文心剪影里说:“他的复信措词谦抑,字迹圆润丰 满,正显出他那谦和而又诚实的心。”正如当年他主编小说月报曾精心培育了一大批后 来成为新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时那样。他那种公而忘私的精神和工作态度,给予年轻一代的 教育、鼓舞的力量是无法估量的。当时中学生杂志一位年轻编辑后来回忆说:“他是实 际的教育家,但不是取教训态度的老师,而是取辅导态度的顾问他是热忱的事业家,在 编辑部不是做官当老爷,而是脚踏实地,以身作则,放手让青年编辑在实践中锻炼,有合理 的建议欣然采纳,对可用的稿件热诚支持,有忽略的地方及时提醒,有

42、弄错的地方予以纠正。” 这就是真正的教育者的榜样。在他身上似乎更多的是儒家思想,从他为自己的儿女取名至善、 至美、至诚可以看出,他追求的是一种多么崇高的境界。但是,他又能根据时代的潮流而有 所取舍,不断前进。(选自叶圣陶和他的世界第九章,有删节)(1)叶圣陶指导儿女们写作时的特点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 认真讲解,儿女们也和父亲热烈讨论。B. 不加约束,从来不出题目,随他们写去。C. 重视评议,善于启发,问得十分仔细,简直就是严格的考试。D. 促膝谈心,只为着看出内心而说话,说其不得不说。(2)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5 分)A. 正是在叶圣陶的鼓动与热

43、心帮助下,1931年8月朱自清才由北平动身访问欧洲, 并写出了散文集欧游杂记。B. 列入“四川省教育科学馆丛书”的精读指导举隅和略读指导举隅,是叶圣 陶和朱自清合编的中学生课外读本。C. 正如当年的小说月报那样,中学生这块战时青年的精神家园,也曾培育了 一大批新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D. 从叶圣陶为他的儿女取名为至善、至美、至诚,我们可以看出他追求真善美、憎恶 假恶丑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E. 本文通过描写叶圣陶指导儿女们写作、编中学生杂志等事迹,勾勒了一位可亲 可敬、踏实认真的教育家形象。(3)叶圣陶晚年曾用“得失塞翁马,襟怀孺子牛”来自勉。依据传记内容,探究文中 哪一方面已经体现了叶圣陶的“孺

44、子牛”襟怀。请简要论述。(4分)答案:(1)D (促膝谈心是与好友朱自清)(2)【参考答案】A、C【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相关信息和分析综合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试题解析】本题为多项选择题,要求考生在所提供的对这篇传记分析与概括的五个选 项中选出不正确的两项。其中A、B、C、D四个选项是对传记相关内容的分析,E项是对全 文内容的归纳概括。A项说“正是在叶圣陶的鼓动与热心帮助下,1931年8月朱自清才由北 平动身访问欧洲,并写出了散文集欧游杂记。”原文中只说朱自清的散文集欧游杂记 是在叶圣陶的鼓动下写成的,并帮助“设计”、“题字”、“校对”等,没有说他1931 年 8月由北平动身访问欧洲

45、也受了叶圣陶的鼓动与帮助,因而是不正确的。C项说“正如当年 的小说月报那样,中学生这块战时青年的精神家园,也曾培育了一大批新文学史上 的著名作家。”原文中只说叶圣陶编辑中学生杂志时对作者读者的态度如他当年主编小 说月报曾精心培育了一大批后来成为新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时那样,并没有说中学生 杂志也培育了大批著名作家,所以也是不正确的。B、D、E三项均符合原文的意思,均可排 除。(3)【参考答案】三个方面:对子女循循善诱,呵护备至。对作者、读者精心扶 植,热情宽容。对年轻编辑辅导提携,关心爱护。【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探究能力。能力层级为F级。【试题解析】高考试卷中设置探究题,这是第一次。探究题没有统一

46、的标准答案,只 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即可给分,意在鼓励考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探究意识, 以体现高中语文新课程的基本要求,即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高中语文教学培养 学生的探究能力。但是,高考试卷中对探究能力的考查,不是毫无根据地胡乱探究,必须 也只能根据文本所提供的有关信息或考生的已有知识进行探究。按照2007 年语文考试大 纲(课程标准实验版)的要求,探究指考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探讨疑点难点,有所 发现和创新”,是一种在识记、理解、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因此,探究 题不像概括分析题那样,要求面面俱到,考生只要能就某一方面进行论述、探究,即可根 据合理程度和论述情况

47、酌情给分。就此题来说,“得失塞翁马,襟怀孺子牛”是叶圣陶于 1980年元旦为上海解放日报题写的,这一年叶圣陶86岁,所以既是自勉,也可以看 作是他一生的精神写照和人生追求。因为文中反映的是19401945年间叶圣陶40多岁时 的事迹,所以题干中要求考生探究文中哪一方面“已经”体现了叶圣陶的“孺子牛”情怀。“孺子牛”是用春秋时齐景公的典故,据左传哀公六年记载,齐景公曾与儿子嬉戏, 叨着绳子当牛,让儿子牵着走。后来人们用“孺子牛”比喻甘愿为人民大众服务的人。鲁 迅的名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相信每个考生都很熟悉。回答此题,既可 以从他对待子女,也可以从他对待作者读者“精心扶植,热情宽容”,以及对待年轻编辑 “辅导提携,关心爱护”的角度来论述。需要指出的是,选择角度,可以结合“孺子牛” 这一典故的出处,对待子女“循循善诱,呵护备至”。选择角度,既可以就他对待作 者、读者“精心扶植,热情宽容”,对待年轻编辑“辅导提携,关心爱护”来论述,也可 以结合他对待工作、对待事业的态度来进行论述。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