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总结复习

上传人:su****e 文档编号:187034128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7.0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总结复习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总结复习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总结复习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总结复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总结复习(1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5、共产党宣言四、试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主要内容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主要分为四个章节第一阶级斗争历史揭示资产阶级矛盾的斗争性 第二无产阶级纲领与策略第三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思潮批判第四共产党对各工人政党策略 具体内容如下 1唯物史观是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每个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社会结构是政治的精神的基础人类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史整个社会获得解放的最后阶级斗争 2对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社会历史地位作了科学阐述马克思认为它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进步促进了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变革打破了封建专制制度的等级秩序推行一种建立在人的政治自由、平等基础

2、上的新社会秩序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形成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进程资产阶级具有不断调整生产关系革命社会关系的本性。 3对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的论断“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4阶级斗争理论和无产阶级专政思想 5对无产阶级历史使命思想的科学论断 6对无产阶级政党纲领的阐述 历史意义 共产党宣言的伟大意义是多方面的对于社会主义、国际工人运动和无产阶级政党的发展都具有历史性的意义。 第一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同国际工人运动第一次结合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或科学社会

3、主义诞生的标志或者说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这种理论飞跃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理论基础不同。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有两个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前者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后者说明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二者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的主要理论根据。 二是对未来理想社会的看法不同。科学社会主义把未来共产主义看做是一种从现存的资本主义社会矛盾运动中必然产生出来的现实的运动是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因而对于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设想仅仅是原则性的而空想社会主义则从头脑中想象出一种符合人的理性和永恒正义的尽善尽美的理想社会并详细地加以规定和描述要求现实与之相适三是实现社会主义的社会力量和道

4、路不同。科学社会主义揭示了实现社会主义的现实道路认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的实现一方面是生产力本身的发展的强制另一方面要通过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而空想社会主义只是把无产阶级看做值得同情的受苦受难的阶级没有看到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总是想用和平的方法实现社会主义。 第二共产党宣言是国际工人运动从自发向自觉的新阶段转变的标志。共产党宣言把科学社会主义这个理论武器交给了工人阶级加速了其从自在阶级向自为阶级的转变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也由自发的经济斗争转变为自觉的政治斗争。 第三共产党宣言标志着社会主义运动和工人运动的结合。在这以前社会主义运动和工人运动基本上是相互分离的独立运动前者

5、局限于知识分子后者局限于工人。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促进了这两大运动的合流。从此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其每一步发展都打上了社会主义的烙印加速了资本主义的转型。 第四共产党宣言是世界上第一个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成立的标志。共产主义者同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因为有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科学的纲领共产党宣言。6、资本论内容:第一卷体系结构和主要内容资本论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是考察剩余价值的生产,考察剩余价值的来源和实质,以及剩余价值生产的发展趋势。资本论第一卷全文共七篇。第一篇:商品和货币。第一章商品。 1、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2、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

6、。3、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4、商品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第二章 交换过程。第三章货币或商品流通。对马克思的货币职能理论进行说明。第二篇 货币转化为资本。第四章 货币转化为资本。1、 资本的总公式。2、 总公式的矛盾。3、 劳动力的买和卖。第三篇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第五章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第六章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第七章 剩余价值率。第八章 工作日。第九章 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量。第四篇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第十章 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第十一章协作。1、 简单协作是资本主义生产的起点。2、 简单协作的一般优点。3、 资本主义协作的条件和特点。第十二章 分工和工场手工业。第十三章 机器和大

7、工业。第五篇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第六篇工资。第七篇 资本的积累过程。第二十一章 简单再生产。第二十二章 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第二十三章 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第二十四章 所谓原始积累。1、 原始积累的秘密2、 对农村居民土地的剥夺3、 资本主义租地农场主的产生 4、 农业革命对工业的反作用。工业资本的国内市场的形成5、 工业资本家的产生6、 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第二卷体系结构和主要内容资本论第二卷的研究对象是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是抽象地考察剩余价值的实现,考察剩余价值实现过程中各生产部门资本的相互联系。(一)理解资本的流通过程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这一卷研究的

8、是资本流通而不是商品流通;这里的资本是产业资本而不是商业资本;这里的流通是广义的流通而不是狭义的流通;其研究既包括个别资本的流通,又包括社会总资本的流通;其研究不仅包括物的运动,而且主要是研究价值的运动。 (二)研究资本流通过程的内容资本流通的阶段、资本流通的形态、资本流通的速度、资本流通的条件、资本流通的比例关系。(三)研究资本流通的目的,是分析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资本论第二卷共三篇,二十一章。其主要理论可以概述为“三大理论、两个再生产、一个实现”。(一)三大理论1、资本循环论。 即在第一篇中,主要以资本为中心,分析了个别资本运动的形态变化和过程。 2、资本周转论。 即在第二篇中,主要以生产

9、资本为中心,分析了个别资本运动的速度和次数。 3、社会总资本再生产论。 在第三篇中,主要以商品资本为中心,分析了社会总资本的运动和实现问题。(二)两个再生产 1、主要在第一、二篇中,论述了个别资本的再生产,这是属于微观经济的问题。 2、主要是在第三篇中,论述了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这是属于宏观经济的问题。 所以,该卷也可称为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三)一个实现 主要是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第三卷体系结构和主要内容资本论第三卷共写七篇。第一篇论述剩余价值价值怎样转化成利润这种现象形态。第二篇论述利润在各个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因而转化为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的形成问题。第三篇论述利润率用资本的平均有机构成不

10、断提高而趋向下降的规律。第四篇论述商业资本,剩余价值在产业资本同商业资本家之间的分配和商业利润问题。第五篇论述生息资本,剩余价值在产业资本家(和商业资本家)同借贷资本家之间的分配和利息问题,以及资本主义的信用、银行和货币流通。第六篇论述资产阶级状态的土地所有权,剩余价值在农业资本家同土地所有者之间的分配和地租问题。第七篇总结考察工人阶级每年新创造的价值分割为工资、利润(包括利息)和地租,最后论述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工人、资本家和地主三大阶级。意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一)、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研究本题,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为研究对象的资本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必然会被

11、更高形态的社会主义所战胜和替代的客观规律。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不是孤立地研究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而是紧密地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来观察和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变化,从而得出资本主义必然走向没落的客观结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一种新的社会生产方式,其生产关系必然经历同生产力相互作用而发展的历史进程。只有建立起自身的物资技术基础,确立其统治地位,才能最终战胜和替代旧的社会生产方式。现在有人对资本主义“腐而不朽,垂而不死”感到困惑,其实只要运用马克思的这一基本原理分析资本主义在当今社会的发展,就会清醒地看到,一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历史趋势上必然没落,二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在一定的时

12、间里还不能一时没落。从历史的进程来看,资本主义的经济运动目前还经历着“同生产力相互作用而发展的历史进程”,特别是当代资本主义的一些社会改良措施缓和了一些社会矛盾、科技的进步和发展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更是延长了这个“历史进程”。同时由于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在世界出现的时间还不长,尚处在“建立起自身的物质技术基础,确立其统治地位”的阶段,要指望社会主义马上就战胜和替代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是不现实的。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建立社会主义自身的、超过资本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才能最终战胜和替代资本主义。应当看到,这种战胜和替代是一个渐进的、漫长的历史过程,我们不能急于求成。我们既要认

13、真学习和继承资本主义造就的、人类共同拥有的文明成果,包括先进的生产技术、科技成果、管理经验等,同时又要高度重视自主创新,不断地发展自己,最终战胜和替代资本主义。(二)、资本论充分运用唯物辩证法作为重要的研究方法,深刻剖析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运动规律,对我们具有方法论的指导意义。马克思在资本论序言中写到,“分析经济形式,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二者都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资本论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及其交换关系出发从中抽象出产品的商品形式、价值形式、价值的剩余价值形式等慨念,同时又从抽象的慨念、范畴到理论的具体叙述过程中。按照由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逻辑与历史相统一地把研究对象的整体及

14、其运动规律从理论上反映出来,通过依次阐述商品、货币、资本、剩余价值等经济范畴及其相互关系,从理论上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及其交换关系的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全貌过程,帮助我们正确认识了资本主义的本质。资本论的这一研究方法对我们的实际工作具有方法论的指导意义。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唯物辩证法,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善于抽象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使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对事物的发展变化有科学的认识和把握。(三)、资本论以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为最终目的,研究商品、货币、资本、市场等相互间的矛盾运动,把握这个规律对于我们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提高领导经济工作的本领具有现实

15、的指导意义。马克思通过对现实的经济生活的观察、分析和研究,对经济生活的运动规律作出了一系列的判断和论断。马克思认为,投资是为了追逐利润,投资必然作为资本来经营;资本追逐最大利润必然展开竞争;竞争促进了科技的进步和人才价值的发现,必然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必然促使社会向更高的社会历史阶段过渡。马克思关于商品经济存在的条件对我们认识“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提供了理论根据;关于价值规律作用的原理指导我们探讨和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关于资本循环和周转的理论指导我们注重经济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关于社会资本再生产的理论对于我

16、们搞好宏观调控,实现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关于“两个扬弃”的理论,指导我们确立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要发展和完善股份制经济和劳动者合作经济。通过学习资本论,我们必须正视人类社会发展在现阶段必然依赖商品货币关系的客观规律,承认资本的生产经营,自觉地按经济规律办事,努力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而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四)、资本论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成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从而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对于我们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具有重要的意义。人类的经济社会制度和社会生产方式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运动中由低

17、级向高级发展变化,这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发展到最终走向衰落是“一种自然史的过程”,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的诞生、发展也是“一种自然史的过程”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社会制度和生产方式。资本论论述了商品货币关系中的资本主义生产经营的基本运行方式和发展,阐明了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不可能永世长存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这对于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是非常重要的。科学意义:相比于过去更多地从政治、从革命角度理解资本论,在当代从经济、从建设的角度来与时俱进地解读资本论,同样具有划时代的科学意义。(一)资本论继承了古典经济学的理

18、论成果,科学地论证了劳动创造价值,整个社会财富都是劳动者的成果,从而在本质上回答了劳动在经济社会的位置。这为我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对待劳动者,如何保障劳动者的根本利益,提供了科学的根本立场。而关于劳资关系的论述,对于处理当今社会的劳资关系,无疑具有指导意义。从我国经济社会的现状看,劳资关系的和谐是社会最本质也是最大的和谐,劳资和谐是当今社会稳定的一个基本因素。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向世人展示了劳资关系恶性发展必然导致的结果。这不能不引起人们对其的严正关注。如何保护广大劳动者的生存权与劳动权,如何保护他们切身的经济利益?我们在资本论中同样得到了许多启示:劳动者团结起来,组织自己的工会,与

19、资本进行平等博弈;建立企业调查员制度,独立监督企业违法违规运营行为;完善法律法规,为保障劳动者利益提供法律依据等。(二)资本论中揭示了在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过程中,有一种永无休止地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趋势,这既有积极意义也有消极意义。认识到这一点,作为经济管理部门应该以经济手段来减少其负面影响,弘扬其正面效应。这种负面影响表现在:首先,资本追求经济效益,往往会忽视社会效益;其次,由于在劳资关系中资本是强势方、劳动是弱势方,这样会经常置劳动于不利的境地;最后,资本追求最大化的本性,会千方百计地降低劳动者的工资,尽量减少改善劳动者居住条件的支出;它的综合效应就是使社会和谐出现问题。(三)马克思关于劳动者

20、对自身劳动力拥有个人所有权的理论,论证了劳动者对劳动力的所有权与资本家对财产的所有权具有同等的权利。这便为劳动者最终争取自身的利益提供了强有力的权威理论依据。在现阶段的我国,作为一般的打工者,特别是体力劳动者,他们的劳动力所有权并没有获得尊重。经济生活中出现的对打工者的种种歧视行为,压低报酬与克扣工薪,恶劣的工作环境等,都是对劳动力所有权的蔑视。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资本论中揭示了在工业化革命的进程中,城市化进程也同步进行,农村劳动力大量进入城镇,类似我们今天称之为的“农民工”的悲惨处境,令人触目惊心。作为政府,理性地认识到这一点,通过经济政策维护农民工的权益,是最为神圣的职责。(四)在对重农主义的

21、扬弃中,马克思对农业产业提出了一系列崭新的观点。马克思从历史发展的纵向与国民经济的横向双重角度强调指出,农业是基础。他以独特的视角告诫世人,农业生产的本质特征在于它的经济生产过程与生物生命更新过程是同步的。这就为我们重新认识农业,摈弃传统的农业夕阳产业论,立论农业是朝阳产业提供了理论根据,也进一步为我们认识“三农”问题,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根据。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对未来社会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对劳动最终转化为自由劳动,描绘了美好灿烂的画卷。认真全面地理解马克思这一理论,对于理解我们新近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对于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五)马克思关于贫

22、困化理论的论述,揭露了资本占统治地位的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资本积累规律必然导致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从而制造劳动者贫困化后果。这为史无前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敲响了警钟,给我们提高反贫困化的认识、贫困预警以及最终消除贫困给予了方法论的理论财富。资本论中关于产业后备军的论述,对于我国就业政策的制订极富指导价值。对于失业或曰待业人员的有针对性培训,对于就业指导,对于失业人员的救济,对于结构性失业的宏观调控,都有非常现实的应用价值。7、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是恩格斯晚年的一部重要著作。它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以有关社会历史现象和人类早期社会发展的翔实史料为依据,考察了原始社

23、会的基本结构和特殊发展规律,阐释了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起源、本质及消亡的历史规律,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乃至马克思主义整个科学体系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力作,深入学习这一著作,对正确认识原始社会的基本状况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等问题,深化对历史唯物主义、整个马克思主义研究,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是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研究原始社会的经典之作。恩格斯在马克思与摩尔根等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对于作为文明产生的重要标志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产生的机制、动力、过程等进行了考察。从交往的角度考察家庭、私有制与国家的起源,可以看到交往与劳动实践一起,促进了文明起源,推动了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发展。

24、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以下简称起源)一书,写于1884年3月至5月,是恩格斯晚年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原始社会的一部全面、系统的重要著作。它对原始社会的家庭关系、氏族制度、私有制和国家起源的科学探讨,120年过去了,恩格斯在起源中有关婚姻家庭的个别结论或许已经过时,但贯穿于其中的历史哲学的视角和所阐发的基本精神,对世界范围内人的解放尤其是妇女解放依然有着不可磨灭的价值。我国正处在家庭变革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时期,如何以历史哲学的视野正确认识和处理我国现阶段婚姻家庭的基础、模式、道德和立法等问题,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

25、是恩格斯关于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进行科学探讨研究的历史唯物主义专著, 其中作者用了将近一半的篇幅来阐述关于氏族和国家起源问题,在大量历史史实以及实际调查的基础上,得出阶级、国家是历史的产物,。􀀁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简称􀀁 􀀂起源􀀁􀀂 ) 一书, 是恩格斯根据美国民族学家摩尔根的􀀁古代社会􀀁 以及马克思生前对􀀁古代社会􀀁 所作摘要和批语所写, 于1884 年在苏黎世出版。􀀁起源И

26、577; 一书共九章, 其书名直观地体现了他所要讲述的主题。􀀁起源􀀁 一书共九章, 其书名直观地体现了他所要讲述的主题。其中第二章专门探讨家庭的起源问题, 恩格斯􀀁 把历史过程当作一个整体来理解􀀁 , 他把婚姻家庭确认为一种基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 而非仅仅是私人领域的事情。两性的结合是人类的再生产方式, 它从最初的族内血缘群婚构成的血族家庭, 发展到族外非血缘群婚构成的普那路亚家庭, 后来又发展到松散的个体婚构成的对偶制家庭, 最后是较固定的个体婚构成的专偶制家庭, 到达了阶级时代。􀀁起源И

27、577; 第九章􀀁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 着重论述了私有制的起源和阶级的产生, 在。􀀁起源􀀁第三至八章, 专门论述国家的起源, 占了全书大部分篇幅, 通读这部历史唯物论巨著, 我的最大感悟就是: 语言如此之犀利、精准, 道出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从人类最基层的组织􀀁 􀀁 􀀁 家庭的演变过程, 再到氏族的发展历程, 直至孕育出了私有制的萌芽, 最后在氏族的基础上产生了国家,在未来的世界里, 国家也将趋于消亡。一切都是那样的自然, 毫无刻意的修饰, 使得诸如⣵

28、77; 神权说􀀁 、􀀁 理念说􀀁、􀀁 个人意志说􀀁、􀀁 社会契约说􀀁 等国家学说逐渐失去了光彩, 不外乎列宁称这本书为􀀁 现代社会主义的基本著作􀀁 243 。即使这部著作自1884 年出版至今已经过去了120 多年, 但其中所体现出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仍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所要参考的指南和方向, 对于社会主义国家学说的创设和发展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是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之一,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29、,以丰富的史实材料为根据,缜密论证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问题,对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做了科学的阐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和规律。学习和研究起源,对于人们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正确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也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法律起源问题的经典之作。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法律起源问题做了科学的分析阐述,起源 , 是恩格斯研究远古人类社会的名著, 也是我们学习和研究历史的光辉范本。虽然读起来似觉枯燥, 但却是治史者的必读教材。它不仅揭示了原始公有制社会产生发

30、展以及家庭、阶级、国家产生和发展的科学结论, 而且给我们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研究历史的方法论的深刻启示。列宁对读书作了崇高的评价, 认为它“ 是“现代社会主义主要著作之一”, 其中每,句话都是可以相信的, 每一句话都不是凭空说出, 而都是根据大量的历史和政治材料写成的。起源一书方法论的指导意义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 起源以唯物史观作指导, 有分析有鉴别地利用前人提供的史实与研究的成果, 史论结合, 从大量的史实出发, 进行综合分析, 得出科学的结论, 是我们学习和研究历史的楷模起源一书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首先,起源用唯物辩证的关点创造性的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家庭、私有制和国家问题的理

31、论,精辟论述了两种生产的历史作用及其相互关系,深刻的批判了资产阶级和机会主义者的有关错误理论。因此,认真学习起源不仅有助于我们正确的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努力搞四化建设,而且有助于我们深刻地批判各式各样的错误理论。同时,本书对英国沙文主义者所宣杨的的种种反动思想以及关于日耳曼民族历史特殊性思想的批判,对于反对反动的种族主义、支持第三世界的文明进步,具有现实意义。其次,起源运用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研究人类社会历史,论证的了阶级社会出现以前存在一个漫长的原始社会。这样,阶级社会的历史过度性就被揭露出来了。同时,它揭示了原始社会发展的规律、基本阶段和解体原因。从而使原始史真正成为科学。此外

32、,它原则的指出阶级社会的基础、发展动力、奴役形式和统治手段论证了阶级社会为共产主义社会所代替的客观必然性,从而将鼓舞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为实现共产主义而斗争。再次,起源揭示了男女不平等的根源,批判了阶级社会奴役女性的罪恶,指出了妇女解放的正确道路和必要条件,因而是批判关于妇女问题的错误观点、指导妇女解放、发动广大妇女参加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最后起源所体现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对于我们进行科学研究和从事实际工作都具有指导意义。这种太度和方法就是严格的事实求是,始终遵循从事实引出结论,始终贯彻材料和观点的统一、批判与科学的分系的统一、历史和逻辑的统一。8/马克思对巴黎公社革命的理

33、论总结马克思认为,“公社以其审慎温和着称的措施,只能适合于被包围城市的情况。它所采取的一些特殊措施只能表明通过人民自己实现的人民管理制的发展方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382383页)。在给多梅拉?纽文胡斯的一封信中(1881年2月22日),他重申公社不过是“在特殊条件下的一个城市的起义,而且公社中的大多数人根本不是社会主义者,也不可能是社会主义者。”(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422页)。尽管公社不是一次社会主义革命,但马克思仍强调指出它的“伟大社会措施就是它本身的存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382页)。在马克思看来,决不应把公社看作是教条主义的模式或未来革命政府的方案,公社是

34、一个“高度灵活的政治形式,而一切旧有的政府形式在本质上都是压迫性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卷,第378页)。列宁坚持马克思的这一观点,强调指出,公社以这种方式为“无产阶级专政”作了初步准备;这种专政,正如巴黎公社所表明的是一种能使大多数选民(如工人)对所有机构,包括强制性机构,实行前所未有的控制的国家,是一种最适合于建立社会主义而实现劳动解放的国家。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巴黎公社革命经验的总结,指出只有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人民民主政权,才能彻底消除腐败和官僚主义。虽然巴黎公社没有受到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但它却得到了马克思的声援与赞扬。马、恩获悉巴黎爆发起义,高度赞扬了巴黎无产者的革命创举。公社革命

35、期间,第一国际总委员会共举行次会议,主要讨论公社问题。公社失败后,第一国际及其各国支部强烈抗议反动派镇压公社,谴责梯也尔政府的暴行,发动营救、支援和救济公社流亡者的活动。 巴黎公社革命检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积累了极其宝贵的历史经验,促进了革命理论的发展,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的完善和成熟有非常重要的价值。马、恩正是在总结巴黎公社历史经验的过程中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比如关于国家和革命学说的发展。根据年的经验,马克思曾提出无产阶级革命已面临“集中一切破坏力量”来反对国家政权的任务,即“摧毁”国家机器的任务。但他当时还没有具体提出用什么东西去代替这个必须消灭的

36、国家机器的问题,因为那时在这个问题上还没有足够的经验材料,后来马、恩指出,由于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他们关于国家与革命的学说才有了重大发展,成为成熟的理论形态。、巴黎公社:1871年3月18日,巴黎的工人武装起义,成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巴黎公社。*意义:巴黎工人在1871年3月18日革命后建立的无产阶级政权。世界历史上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巴黎公社革命检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积累了极其宝贵的历史经验,马克思、恩格斯正是在总结巴黎公社历史经验的过程中丰富和发

37、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失败原因:国内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当时的法国,以社会主义制度取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客观历史条件远未成熟。国际、国内阶级力量对比于无产阶级不利。从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推演到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的实践,可以说共产主义理论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虽然经过近一个世纪的风雨,最终十月革命开创的苏维埃政权大厦一朝倾覆,但正如马克思对仅仅坚持了72天的巴黎公社的充分肯定一样,对十月革命的意义,今天看来,在以共产主义为指向的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都将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并给我们留下许多启示和反思。对于马克思主义来说,在这里尤其重要的是,十月革命开创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实践,提供了一个平台,可以籍此从正反两方

38、面去反观理论本身,特别是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以及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指向的确立,面对关于共产主义前景的种种悲观论调和关于资本主义的乐观预言,有必要在理论上厘清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同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之间的契合关系,从而还原理论在逻辑演绎上的可靠性,并立足于实践的成败,阐述理论的现实有效性。马克思说过:“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解决。”i我想,不仅仅是把理论导向神秘主义去的东西能够通过实践和对实践的正确理解得到合理解决,达到对神秘从而神圣的“去魅”;同样,把理论导向歪曲误解或者故意曲解的东西,也能够通过

39、实践和对实践的全面把握得到合理解决,达到对歪曲的“去蔽”。9/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主义思想及其推演路径马克思说:“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77页)马克思把共产主义看作不仅是人与人之间的对抗矛盾的解决,而且也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解决人与人之间矛盾的对抗是解决人与自然对抗的前提,只有建立共产主义生产关系才能为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社会制度保障,才能真正消除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两对矛盾的对抗。共产主义公有制的建立,消除了人们的利益对立,人们有共同一致的根本利益。有了共同一致的根本利益,那么社

40、会就不再存在争夺利益的竞争,竞争的消灭就为社会实现持续发展铲除了最大障碍。共产主义公有制是解决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两对矛盾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所以,它的建立为实现社会持续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在共产主义制度下,社会生产以满足人们对物质文化生活的实际需要为生产目的,生产资料的配置和经济的运行以合理科学的计划调节作为手段,消费方式是建立在按需分配条件下的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消费方式,这些都是解决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对抗矛盾的基本制度保证。共产主义社会成员还具有高度的思想觉悟、道德品德和科学文化素养,他们有共同的理想、共同的利益、共同的追求,能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有机结合起来

41、,为社会持续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共产主义是全球化事业,它必然打破国家、民族、政治、文化和价值观等的界限和差异的束缚,建立新型的伙伴式的关系,携手建设人类利益共同体,统筹解决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冲突。只有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够是持续发展的社会。马克思恩格斯把共产主义看作是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社会发展阶段,是资本主义的替代物和瓜熟蒂落的产物,共产主义可以克服和避免资本主义一系列无法克服避免的矛盾和问题。他们对共产主义社会制度的主要特征作了以下设想:生产力高度发达;全部生产资料归社会直接占有,实行全社会公有制;在社会公有制基础上,根据实有资源和整个社会的需要而制定的计划来调节生产;个人消费品在

42、共产主义低级阶段实现行按劳分配,高级阶段实行按需分配(这里的需是保证人的个性得到全面发展一切合理需要);消灭一切阶级差别;国家将逐步自行消亡。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是一个完整严密的逻辑体系,它们是一个整体,不能将它们割裂,随便拿出一条到处套用。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把握共产主义特征的意义。共产主义追求的是以自身行为(劳动)为基础的个人主义,即消灭价值这种货币所计量的社会支配关系的原子,让个人,各尽所所能按需分配自身的劳动时间,从而做到真正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 在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中指出,价值是一种异化被奴役的人类劳动。手稿指出一个核心问题,“如果我自己的活动不属于我,而是一种异己的活动

43、,一种被迫的活动,那么他到底属于谁呢”?对此,马克思一直苦苦思考,试图从异化劳动产生的根源与表现形式等方面着手分析和论证。价值增加越多,对于工人来说,其在劳动中耗费的力量越多,自身行为被支配被奴役就越严重。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追求的是以价值(交换价值)为目的的权力,而不是最大化的物质使用,这就是金钱游戏的实质。劳动者同其劳动活动的异化。马克思认为劳动异化不仅表现在产品上,也表现在劳动者生产产品的过程中。在私有制的条件下,劳动者不能自由支配自己和自己的劳动,劳动从人的内在需要变成了外在的不属于他的本质的东西,脱离了人的本性。手稿说:工人“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

44、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与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身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劳动的异化性质明显表现在,只要肉体的强制或其他强制一停止,我们就会像逃避鼠疫那样逃避劳动。”劳动者的劳动过程不属于他自己,而属于他人,这种异化的结果就是人性的丧失。正如资本主义经济学家所谓的经济,其实际就是对异化劳动的支配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的异化。由于劳动者同其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者同其劳动活动的异化、劳动者同其类本质的异化,其结果必然是现实生活中人与人的关系的异化。 马克思的共产主义,追求的终极目标是一种以自身劳动为基础的个人主义,追求的是个人的个性全面发展。马克思认为,自身劳动(行为)的个人所有权,悠关每

45、个人的自由,没有自身劳动的个人所有权就没有个人自由。(如共产党宣言提到的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基础上,重建以自身劳动为基础的个人所有制。)生产资料私有制是对以自身劳动为基础的个人所有权的第一个否定,而共产主义就是要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情况下,重建以自身劳动为基础的个人所有权,“做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自身劳动时间”,个人按需分配劳动时间成为社会经济有计划有比例的依据,从而时间的节约成为最高的经济规律(时间经济),除去必须参与的一定量社会性劳动外(取决于当时的生产力和统计学概率),个人如何安排劳动时间应该按个人的需要来分配(支配)劳动时间。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共产主义理解 一、共产主义

46、的前期批判 马克思从人类的劳动异化理论出发,马克思认为人不应该只是为了生存而活着,人只有有了意识,来适应世界和改造世界。 人不是抽象的人,而是经过一系列的活动不断发展的人。正是通过实践的观点,马克思对人的本质有了一个全新的阐释,为探讨共产主义提供了思想的前提。上节课提到的四种异化,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有劳动者与自己的产品相异化,劳动者和劳动过程相异化,劳动者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劳动者人与人相异化。由此马克思得出这样的结论,“私有财产是外化劳动即工人对自然界和对自身的外在关系的产物、结果和必然后果。” 二、马克思眼中的共产主义 对于共产主义的论述,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

47、积极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和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范围内生成的。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 “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是为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 (一)共产主义是一种实现目标的实际手

48、段。共产主义不是学说,而是运动,它不是从原则出发,而是从事实出发。”还说道:“要扬弃私有财产的思想,有思想上的共产主义就完全够了。而要扬弃现实的私有财产,则必须有现实的共产主义行动。” (二)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原因就在于资本主义虽然其内部存在着种种不可克服的矛盾,终究摆脱不了必然灭亡的命运,但是经过了上百年的资本积累,资产阶级仍然很强大,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仍占据主导地位。 (三)共产主义不是人的解放和发展的终极状态,而是其实现过程的一个阶段与环节。共产主义是人的本质的真正实现和全面占有,这种占有是全面的、彻底的,它不是片面地从物的占有或拥有来理解人的本质。 三、现代人眼中的共产主义

49、 现代社会中的列宁发展的苏联社会主义,中国的社会主义等,是对共产主义的重要理解。 (一)实现同资产者利益相反的无产者的利益;这个实际上就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只要有富裕阶层,就对他们课以重税,从而把得到的收益反馈到广大的低收入群众就是实现同资产者利益相反的无产者的利益。而以前各国共产党理解的财产共有其实是不符合这个利益的。其结果就是经济倒退,民众生活倒退。这也是大锅饭的必然结果,原先的社会主义国家实力和民众生活大大不如资本主义国家就是明证。我们国家一搞这套大锅饭,吃饭都吃不饱,最终党调整政策,最终选择了正确的道路。 (二)用消灭私有制而代之以财产公有的手段来实现这一点;这一条的正确理解就是

50、,掌握重大资源(财产)来实现前面的无产者的根本利益。这个掌握可以理解为国家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而不能让私人掌握,高度发展社会生产力,最终全面消灭私有制。各国共产党也因为理解错误,而盲目实施了一切公有的政策。我国以前大锅饭,割资本主义尾巴就是深受其害,但邓小平同志及其领导的党中央后面改正过来了。 (三)除了进行暴力的民主的革命以外,不承认有实现这些目的的其他手段。这里的关键是暴力的和民主的。其实这一条本身很简单,直白地说是就是用强大的军队来实现前现两条目的(真正的目的就是第一条实现无产者的利益)。暴力也就是说对资产阶级实行武力斗争,如果有其他国家干涉甚至侵犯本国也需要武力斗争。民主也就是对国家

51、内的国民实行民主,通过税收等手段进行资产再分配。 综上所说,共产主义实际是人类政治发展史的里程碑,是实现人类和平共处最大保障,但是封建社会,奴隶社会不能发展成共产主义,只有资本主义被消灭,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高度解放了生产力,才能实现共产主义。10、马克思恩格斯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的能动性和受动性马克思说: “ 人作为自然存在物, 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 一方面人有自然力、生命力, 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 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 作为欲望存在于身上; 另一方面, 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 和动植物一样, 是受动的, 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 也就是说, 他人欲望

52、的对象是作为不依赖于他的对象而存在于他之外的” 。 在这里, 马克思概括了人与自然关系最基本的两个方面, 即人对自然的能动性和受动性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但是其中特殊的一部分。人通过生产劳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 从而使人对自然有积极的能动性。在自然界, 动物也生产, 但它“ 只是按它的所属的那个种尺度和需要来建造” , 因而它的生产是片面的; “ 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 , 乡因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动物的生产,只受其肉体的需要支配进行, 它“ 只生产自身” , 是一种盲目的、本能的活动; 而人则根据自身的多种需要, 主动地创造生

53、存所需的物质资料, “ 再生产整个自然界, , 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动物只是消极、被动地适应自然环境, 因而它只能在自然界留下它生理活动的印记; 而人则通过能动地改造自然, 使自然按照人的愿望发生变化, 从而在自然界打上自己意志的烙印。人对自然的这种能动性, 大大地改变了自然界的地质地貌, 各种物质形态和人类的生存环境, 从而使自然界成为“ 人化的自然” 。人对自然的能动性是建立在对自然认识的基础上的, 而这种认识又是在改造自然的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恩格斯说: “ 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而发展” 。 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上, 人对自然的认识只能达到一定的程度, 因而人类一方面由于

54、认识了自然界的性质和规律而取得了改造自然的胜利; 但另一方面由于对许多事物的性质和规律还没有认识, 或认识不全面, 因而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又受到了自然界的报复, 从而表明人对自然的能动性又要受到自然界的制约。正如恩格斯所说: “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 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 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 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 出乎意料的影响, 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 。 为此,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给我们描述了这样一幅情景: 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等地居民为了取得耕地, 砍光森林, 竟使这些地方成为荒荒的不毛

55、之地; 阿尔卑斯山的意大利人在南坡砍光松树, 把这里的高山畜牧业的基础给毁了; 西班牙种植场主在古巴焚烧森林, 以获得草木灰作为咖啡的肥料, 结果大雨冲掉沃土, 露出赤裸裸的岩石; 如果说上述事例发生在人类不文明时期还可以理解的话, 那么随着社会的进步, 这种悲剧不仅没有停止, 反而越演越烈, 就不得不让人反省和深思。产业革命促进了英国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但却因煤的大量使用而污染了大气, 以致多次发生夺去成千上万人生的“ 烟雾事件” , 并殃及北欧邻国, 其形成的酸雨和毒雪命名众多湖泊污染, 森林、农作物受害。埃及在尼罗河上修筑了阿斯旺水坝, 虽然得到了廉价的电力, 短期内在一定条件下促进了农

56、业的发展, 但却使泥沙和有机物沉积水库, 使尼罗河两岸绿洲失去肥源, 土壤盐渍日趋严重, 并使血吸虫和疟蚊病流行。我国的黄河流域, 作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发祥地, 本来是森林茂密,水草丰盛的森林草原带。由于长期盲目开发, 破坏了森林和原始植物, 引起了严重的水土流失。现在这里处处荒山秃岭, 成为经济落后, 环境恶劣, 人们生活贫困的地区。然而黄河流域的状况并没有使我们猛醒, 已经开始在长江流域萌现, 许多有识之士早在十多年以前就发出了“ 不要把长江变成第二条黄河” 的呼吁。由于长江上游地区长期滥伐森林, 破坏了水土保持, 影响了气候, 在天府之国的四川造成了19 8 1 年的特大水灾, 使五百

57、多万亩耕地被冲毁,一千七百多万亩农作物受灾, 损失粮食三十亿斤。 这一切充分证实了马克思的英明论断:“ 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 只会带来灾难。,面对自然界的报复, 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人在自然界的地位, 在改造自然时, 开始注意对自然的保护, 从而使人和自然的关系成为经济建设中人们关注的热点和必须认真面对的问题。在探讨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上, 恩格斯指出有一种错误的“ 自然主义的历史观” 。它认为经济的发展必然引起生态危机, 从而引起人和自然关系的恶化, 这将把人类引向“ 无绿色的坟墓” , 故宣扬“ 人类末期为期不远” 的谬论。七十年代美国的“ 零增长理论” 就是典型。它认为要避免这

58、一灾难的发生, 就必须停止经济的增长, 故要求人们放弃科学技术, 放弃对大自然的改造, 这样才能保持世界的生态平衡。这一理论提出了阻碍和威胁人类发展的严重问题, 告诫人们在经济发展中要注意人和自然的关系, 这是有意义的。但它把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对立起来, 因而是“ 错误的、片面的, 在他们那里, 只是自然界作用于人, 只是自然条件决定人的历史发展, 它忘记了人也反作用于自然, 改造自然, 为自己创造新的生存条件。” 发展经济要消耗自然, 并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对自然的破坏, 但也只有通过发展经济, 才能为维护, 更新和再生产自然, 为合理利用和开发自然提供经济技术条件, 从而为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提

59、供现实的可能性。人与自然的斗争和合作恩格斯说: “ 自然界中无生命物体的交互作用包含着和谐和冲突; 活的物体的交互作用则既包含着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合作, 也包含着有意识和无意识的斗争。因此, 在自然界中决不允许单单地把片面的斗争 写在旗帜上。, 因此我们在处理同自然的关系时, 既要根据人类自身的需要改造自然, 与自然作斗争; 又要根据自然的发展规律保护自然, 与自然合作。由于人对自然具有积极的能动性, 因此人通过生产劳动作用于自然, 把自然物改造成满足人类各种需要的物质资料, 其结果形成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但由此又消耗了自然, 损害了自然, 甚至污染了自然。由于人对自然又具有受动性

60、, 要受自然的制约, 因而人在改造自然的斗争中又不能违反自然规律, 单纯地破坏自然, 必须根据自然规律用物质技术力量进行自然资源的恢复更新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治理, 其结果是再生产了自然, 再生产了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但由此又要付出代价, 要消耗人类社会的一定技术和经济力量。这两个方面的辩证统一, 就形成了人与自然的斗争和合作。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 由于人是主体, 因此如果没有人与自然的斗争, 人与自然的活动就没有目的, 就失去了意义。但自然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如果没有人与自然的合作, 自然只消耗而没有再生产给予补偿, 那么人类就失去了继续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基础。只有这两个方面的辩证统一, 才

61、能形成人和自然物质能量交换的良性循环, 才能维持和重建人类生态的平衡, 保证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但由于生产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 因而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 人们首先注意的是人与自然的斗争, 生产和技术的进步也首先表现为人对自然索取的手段和能力的进步。在古代, 由于生产力低下, 人口和生产规模不大, 因而人类向自然界的索取被限制在生态衡的范围内, 人类活动的废弃物也能被自然界本身的力量分解和净化, 故人与自然处在相对和谐的状态。但随着近代大工业的发展, 情况就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耗费和人类活动的废弃物与日俱增, 人类干预生态平衡的作用也日益扩大。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不注意人

62、与自然的合作, 片面强调人与自然的斗争, 只顾把物质技术力量用在向自然的索取和掠夺上, 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建立在同自然对立的基础上, 那么就不可避免地要导致自然资源枯竭, 环境恶化, 以致出现威胁人类生存的生态危机。近代工业的发展之所以带来生态平衡的破坏, 根本原因就是由于科学技术, 生产力水平和社会条件的限制, 人们还没有能把人与自然的斗争与合作看着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因而一方面惯于把自然界视为“取之不尽” 的原料库, 盲目地向自然界掠夺“ 有用” 的天然资源; 另一方面又把自然界视为“ 垃圾堆” , 任意把生产和生活废物倾倒在它上面, 结果生产过程就成了单纯的与自然作斗争的过程, 掠夺自然

63、、破坏自然的过程。只有把生产过程看作是既与自然斗争, 又与自然合作的有机统一, 把改造自然与保护自然结合起来, 人类所需的自然资源才能不断扩充, 生存条件才能不断改善,人类才能既不断超越其它自然物而存其为人的存在, 又避免由于自然环境的破坏而走向困境甚至灭亡, 从而在改造自然与保护自然的实践中更深刻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改造自然与改造社会的统一马克思说: “ 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 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过程。,值但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又必须通过一定的社会形式才能实现。人们“ 如果不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共同活动和相互交换其活动, 便不能进行生产。为了进行

64、生产, 人们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 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 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的社会关系的范围内, 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的关系, 才会有生产。崛在这里马克思告诉我们, 人与自然的关系总是在一定社会关系的条件下产生和发展, 受社会关系的影响和制约, 因而要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就必须协调社会关系, 做到改造自然与改造社会的统恩格斯说: “ 每一个社会经济关系, 首先是作为利益表现出来的。川丈利益是从人和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中产生的。没有客观的物质需要, 以及对这种满足需要的追求, 就没有生产本身。但人们需要的满足, 并不直接取决于人和自然的关系, 而是由一定的生产关系, 首先是

65、由所有制关系决定的。如果人们的生产活动不能与自身的物质利益相联系, 生产就会失去动力。但如果在某种生产关系下, 生产者对自身利益的追求同社会利益, 生态利益不相一致, 以至损害社会利益和生态利益, 一那么这种生产形式就是不合理的, 就会失去它存在的基础。例如, 对土地和自然资源的无偿使用而造成土地的损耗和自然资源的枯竭, 不需要由使用者负责, 而收益完全归其所有, 那么这种制度就不能把人们对自身利益的追求规定在有利于土地和自然资源的保护, 更新的发展的限度内, 因而不可避免地导致生态危机, 引起人和自然关系的恶化。为了避免这一切, 就必须对这种制度进行改革。人们常常把现今人类发展中的环境污染、

66、资源缺乏、生态平衡破坏等所谓“全球性问题” , 归之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这种观点离开具体的社会关系, 孤立地从科学技术的角度来考察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 是一种技术决定论的错误。现代社会, 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 严重地干扰了生态系统的平衡, 破坏了人和自然的协调, 这不仅是人们对自然规律认识的盲目性和生产技术发展水平的问题, 还有深刻的社会原因。在资本主义制度下, 社会生产以利润为目的, 资本家为了追逐高额利润, 一方面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但另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造成对自然的巨大破坏, 从而加剧了人和自然的矛盾。正如马克思所说: “ 资本主义农业的任何进步, 都不仅是掠夺劳动者的技巧的进步, 而且是掠夺土地技巧的进步, 在一定时期内提高土地肥力的任何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