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系统知识纲要

上传人:jin****ng 文档编号:186934729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95.77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汉服系统知识纲要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汉服系统知识纲要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汉服系统知识纲要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资源描述:

《汉服系统知识纲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服系统知识纲要(21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汉服系统知识纲要 二:体衣二,体衣释名 释衣服云:“凡服,上曰衣;衣,依也,人所依以芘寒暑也。下曰裳 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按裁制方式大致可分为 3 类:上衣下裳制 (衣裳类)上下连裳制 (深衣类)上下通裁制 (通裁类)(一)上衣下裳制:上衣下裳制是华夏民族最早的服制,为了表示尊重传统,后世最高级别的礼服一 直是衣裳制;后世男子的服制由于后来出于行动方便的内在缘由逐渐向一体式发 展,而不需要太多活动的女子,则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古老的衣裳制不知道这 样的思考有没有道理。1.上衣衣裳制的“衣”即上衣,礼服上衣一般是交领大袖,女子服装的上衣多为襦、 衫、袄、半臂,袿衣等。襦:说文曰:襦,短衣也。故

2、此,襦的长度最长也一般在膝盖以上。不过, 很多人有一种误解,有汉服研究者以长短来区别襦、衫、袄等上衣,将襦定义为 “短小的上衣”,是有失严谨的。实际,襦的“短衣”是与“深衣”相对而言的。 深衣长至踝部,襦与之相比,的确是短衣。襦有长短之别。长襦称褂,僮仆的长襦叫裋(Shu),短襦又叫“腰襦”,可能也 叫“小襦”。孔雀东南飞有:“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杜甫别李义 有:“忆昔初见时,小襦绣芳荪。”襦也有单复之分。单层襦近乎衫,复层襦则近袄。襦是庶民的常服,深衣只作为他们的礼服。衫:作为上衣的衫,衣型多样,有作为内衣的短小的衫 ,也有作为外衣的长大的 衫。衫,一般是单层。说文新附:“衫,衣也。”

3、释名:“衫,芟也,芟无袖端也。” 袖端 (即今舞台上古装的“水袖” )。马缟中华古今注:“古妇人衣裳相连。始 皇元年,诏宫人及近侍官人皆服衫子。亦曰半衣,盖取便于侍奉。”不过,后代 的“衫”的名称也开始泛了起来。也指长衫。如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 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青衫已是指官服了。袄:一般是指有衬里的上衣,如:一面一里两层的夹袄、里面之间加絮料的棉袄。 袄的名称最早出现于南北朝时期,隋代的缺胯袄子用作武官制服,并于唐代传入 日本。宋代出现 “旋袄”,衣制有些像今天的短大衣,齐膝、对襟,直领下两条窄花 边,称“领抹” ,前后左右开叉,起舞尤其旋转时,四片裙摆张开旋转,故名 旋袄。裲(

4、liang裆:“裆”(dang),也写作当;又称裲裆、两当。释名:“裲裆, 其一当胸,其一当背也。”主要是妇人的贴身衣物,来自于胡服。仪礼 乡射 礼提到的“韦当”,郑注曰:“直(值)心背之衣曰当。”可见裆类似今天的背心、马甲。但肩部稍宽。袿(guil)衣:刘熙释名:妇人上服曰袿,其下垂者上广下狭如刀圭也。长 衣,大袖,交领,右衽,左右身侧在腰以下有连缀的缘饰。清代学者任大椿深 衣释例曰:“袿乃缕缕下垂如旌旗之有裗,即所谓杂裾也。郭璞注:“衣缕也。 齐人谓之挛。或曰袿,衣之饰。”则袿衣的垂饰为丝质,且如“裗”如“缕”。 司马相如子虚赋:蜚襳垂髾。汉书卷五七司马相如传颜师古注:“襳, 袿衣之长带也

5、;髾,谓燕尾之属,皆衣上假饰也。”( *诸于:“诸于”,也作“诸衧”,是汉史中一种颇引人注意的服装。西汉宣帝时,为太子选美,ST1 JersonName w:st二on ProductID=王政王政/STl霑ersonName君因着“绛缘诸于”而入选。诸于一度因“是男服还是女服”而争论不休,认为曾经有过男女通用。也被认为也属于袿衣一类,只是下垂 的缘饰不太一样。)2. 下衣下衣主要有裙裳和胫衣两类,也包括襜(帷裳)、蔽膝等附属。(一)裳/裙裳在说文为“常”的异体字:“常,下裙也。” 释名又说:“裙,下 裳也。 常、裙二字互训,其实可以认为:裳一般倾向于统称,而裳往往就是裙。 裙,也作“帬”,释

6、名中还说:“裙,群也,联接群幅也。”仪礼丧服 郑注:“凡裳,前三幅后四幅也。”以七幅布围绕下体,古代布帛幅窄,只有二 尺二。七幅计十五尺四寸。古代尺短,即使如此,折合成今尺也有四米多了,所 以折裥在两旁,中央部分则方正平整。裙裳,古时男女皆可服用。诗经 小雅 斯干:“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 之裳,载弄之璋。”又豳风 七月:“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 公子裳。”不过,真正发展了裙裳款式的还是女子:宋代和明代早、中期,裙色初尚浅淡,虽有纹饰,但并不明显。至崇祯初年,裙 子多为素白,即使刺绣纹样,也仅在裙幅下边一、二寸部位缀以一条花边,作为 压脚。裙幅初为六幅,即所谓“裙拖六幅湘江水”;后

7、用八幅,腰间有很多细褶, 行动辄如水纹。到了明末,裙子的装饰日益讲究,裙幅也增至十幅,腰间的褶裥 越来越密,每褶都有一种颜色,微风吹来,色如月华,故称“月华裙”。 腰带 上往往挂上一根以丝带编成的“宫绦”, 在中间串上一块玉佩,借以压裙幅。凤尾裙:有一种名为彩条裙,每条选用一种颜色缎,每条色缎上绣出花鸟纹饰, 带边镶以金线可成为独立的条带,将数条这样的各种彩条拼合在腰带上,就成为 彩条飘舞的裙子,因此取名“凤尾裙”。(二)胫衣“裤”字古代写作绔、袴。袴:说文:“绔,胫衣也。”释名:“袴,跨也。两股(大腿)各跨别也。” 段玉裁说:“绔,今所谓套裤也。”这说明古代的裤子没有裆,只有两个裤筒, 套在

8、腿上,上端有绳带以系在腰间。从文献记载来看,秦汉之际的裤子虽然已从 胫衣发展到可以遮裹大腿的长裤,但裤裆往往不加缝缀。西汉士儒妇女仍穿无裆 的袴。大袴:将士骑马打仗穿全裆的长裤,名为大袴。穷裤/裈:是连裆的,其形制就跟现在的裤子差不多了。汉书 外戚传:“虽 宫人使令皆为穷绔,多其带。”服虔注:“穷绔有前后裆。”颜师古注:“即今 绲裆袴也。”这种裤子通常称为裈(kun)。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乃令ST1乡 ersonName w:st二on ProductID=文文君当垆,相如自著犊鼻裈,涤器于市 中。” 这样看来,犊鼻裈很类似现在的裤衩、短裤。在古代这是贫贱劳作者所 穿。司马相如在市场上大穿其犊

9、鼻裈,也是为了显其贫贱以出老丈人卓王孙的丑。 袴褶:短小上衣、宽腿裤的装束。在膝盖处系上带收一围,下边裤脚自然散开。流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当时多为武士所着,后来发展成为庶民劳作的装束。*一些历代女子襦裙*1. 战国初(中山国)女子襦裙。ps,中山国为匈奴的一支白狄所建,其当时已经相当华夏 化,后来被赵国所灭。下裙上棋盘式的格子文饰似乎显出了一点略微有别于华夏的异域风。2. 汉代女子襦裙。汉代女子着深衣比较普遍,但襦裙仍存在,样式比较规整,腰际高低适 中;另外从文饰可以看出,汉代果然承袭了明显的楚风。3. 隋唐高腰襦裙。腰际已经到达胸线上或下。大概因为唐代流行一种叫诃子的外穿型内衣, 必须在胸际

10、系带才能保证内衣的稳固,最后,襦裙的腰际就普遍上升了。4. 唐代半臂 襦裙。半臂是来源于胡服的元素,被巧妙和谐地融入了华夏衣冠5. 宋代妇女襦裙。由于理学思想的影响,宋代的服饰本身就非常素雅、谨慎。人们崇尚淡雅 的颜色,也很少用复杂的文饰所以,这张照片的文饰就有失严谨了。另外,宋代襦裙交 领直领都占有一定比例。受隋唐的影响,从古画上看,宋代襦裙的腰际没有唐代那么高,但 也偏高于正常腰际。6. 明代中腰襦裙。明代襦裙的腰际适中。明初服饰较规整素雅,但到了明代末期,社会生活 一度十分开放;反映在服饰上则艳丽堂皇,甚至颜色上也缤纷多姿,有的甚至谮越了既定的 色彩服制。裙幅不断增多,从“裙拖六幅湘江水

11、”发展到12 幅的,所以,镇压裙幅的腰间 环佩就显得十分重要。明代的服饰,多在细节处取胜,如衣服上的文饰,如腰间的宫绦。7. 带腰裙的明代襦裙明代的襦裙仕女图成了后世作画的经典*衣裳制礼服*1. 天子的十二章纹冕服2. 汉代袍服式朝服3. 魏晋笼冠大袖衫*袴褶*所谓袴褶,就是上服褶而下缚袴,其外不复用裘裳。此种服装属胡地传入,汉末传入,因便于 骑乘而首先在军中流行附:*玄端介绍*from ufe)pic :周制玄端 (百里奚) 所谓衣裳之制,玄端主之。可以临祭,可以燕居,上自天子,下及士夫,影响有过于深衣者。 然则深衣既行,玄端遂废。玉藻上说玄端的“衽”当旁,这个是玄端的旧制;朱子则说, 玄端

12、的衽是交映垂之,为燕尾狀。玄衣,用布十五升,长二尺二寸,因为古布幅二尺二寸, 则每幅皆成正方,故称端。若士,袂宽二尺二而收口一尺二;大夫以上,袂宽三尺三,收口 一尺八。虽然古代图示上往往画为广袖,但汉代画像石多为收口,可想其制。衣无文饰。玄端的裳很有讲究。上士玄裳,中士黄裳,下士杂裳,杂裳前玄后黄。裳当用襞积,用七幅 布,前三幅后四幅。或曰每幅作三襞积,祭服朝服襞积无数。鞸,就是蔽膝,与裳同色。一说,士以爵韦为鞸。爵,赤而微黑,如雀头色。天子之鞸,四 角维持原样。公侯四角出各去五寸,令角变方,上边去掉部分各补以爵韦六寸,其中一寸为 缘边,下边以素(熟绢)补,以五彩(青红黄白黑)丝带为边缘。大夫

13、下边两角如公侯,上 两角作成圆形。士维持原状。玉藻上说,一命缊(赤黄色)韨(就是鞸,蔽膝)幽(黑色) 衡(佩玉的上边一块宽的用来坠下边玉的),再命赤韨幽衡,三命赤韨葱(青绿色)衡。按 他用“韨”当是为玄冕爵弁服的配饰。根据周礼,公侯伯之卿三命;公侯伯之大夫,子男之 卿再命;公侯伯之士,子男之大夫一命。这里一命缊韨倒是同于士玄端,大体可相见大夫玄 端当赤巿,那么其玄端也就是纁裳了。革带,用以佩鞸。二寸宽。大带,天子用素熟绢,宽四寸,腰布及耳、绅皆上下缘半寸边,上为朱色,下绿色。大夫素 熟绢,宽四寸,耳及绅缘边,外玄而内黄色。士用白缯,绅部缘黑缯边。士绅长三尺,有司 长二尺半,约当腰下三分之二。用

14、组约纽,称结,长与带齐。鞸、绅、结三者相齐。鞋:一说,屦舄各像其裳之色。士冠礼有玄端,黑屦,青絇(鞋头装饰用以穿鞋带)、繶(饰 鞋丝带,在鞋下端)、纯(边缘,在鞋上口),纯宽一寸。夏葛屦,冬皮屦。士丧礼则曰, 皆缁絇、繶、纯、组,綦(鞋带)结于踵。文献多赤舄方履,不得其详。士玄端制度(吴飞 撰)裁用布,衣玄,裳色上士玄,中士黄,下士杂(前玄后黄)。衣全四幅,其长二尺二寸。(用布二幅,中屈,下垂。前后共为四幅,如今之直领衫,但不裁破。)衽交解两幅,上属于衣,其长二尺五寸。(每幅裁为二幅,一头广;一头窄,当广头之半。以广头向上,布边向外,左掩其右,交映垂之,如燕尾状。又稍裁其内旁大半之下,令渐如鱼

15、腹而末为鸟喙,内向缀于裳之两旁。)圆袂。(用布二副,各中屈之,如衣之长,属于衣之左右,而缝合其下以为袂。其本之广如衣之长,而渐圆杀之以至袂口,则其径一尺二寸。)方领。(两襟相掩,衽在腋下,则两领之会自方。)太常案:经传无文。无缘。(领、缘与衣用同色布,故曰无缘。)太常案:无明文,存疑。裳用布七幅,襞积无数,不杀。(三幅相属在前,两侧各二幅相属,系于后。两侧开衩处,以衽掩之。)太常案:明制,幅三襞积。鞸。(与裳同色,或爵韦为之。下广二尺,上广一尺,长三尺,颈五寸,肩、革带博二寸。直裁之,四角不杀。)太常案:郑注,天子之士直,诸侯之士方。大带。(带用白缯。广四寸,夹缝之。其长围腰,再绕而结于前,再

16、缭之为两耳,乃垂其余为绅,下与鞸齐。以黑缯饰其绅。复以五彩条(黄青红白黑),广三分,约其相结之处,长与绅齐)玄冠。(用委貌冠。上小下大,长七寸,高四寸,前高广,后卑锐,无笄有缨,形如覆杯, 皂色绢为之。)黑屦。(青絇、繶、纯,纯宽一寸。夏葛屦,冬皮屦。)太常案:一说,随裳色。玉。(瓀玟,缊组绶。)笏。(竹制。长二尺六寸。中博三寸,自中而上杀至二寸半,自中而下杀至二寸半。)周制士玄端:(二)上下连裳制:上下连裳的服制也称为“深衣制”。为了恪守上下分开的服装制式,特地分开裁 然后再连成一体。深衣之名,唐孔颖达著五经正义中释义为:“深衣衣裳相 连,被体深邃,故谓之深衣。”深衣起源于先秦,虽然是一件长

17、衣,但华夏先民 在裁剪时是把上衣与下裳分开来裁,然后再缝成一体,以表示对传统法度观念的 尊承。深衣在三千年的衣冠史中一直延续到衣冠断绝。深衣首先是礼服,尤其是女子礼 服。续汉书 舆服志:“太皇太后,皇太后入庙服绀上皂下,蚕青上缥下, 皆深衣制。”深衣承袭了华夏衣冠制式的古意,同时又方便美观,有很强的普适 性,于今亦然。可为常服也可为礼服,作为礼服的正规性仅次于衣裳制礼服;上 自天子,下至庶人,不论男女文武,都可着之。衣冠承载着一定的历史意义、文 化内涵,所以,有汉服先行者提出:复兴汉服当重视深衣,实为良言。礼记的玉藻、深衣二篇对深衣制有很多记载,内容所谓“应规、矩、 绳、权、衡”之类,重点在于

18、“明礼”,而对形制和尺度则说得不清楚。礼记 深衣中的定制:“古者深衣,盖有制度,以应规矩绳权衡”这段话的白话解释为:古时候的深衣,大概都有一定的制度,与圆规、曲尺、墨绳、称垂、衡杆相应合, 短不至于露出体肤,长不至于覆住地面。缝合裳左边的前后衽,在右后衽上加一钩边。腰缝部分的宽度是裳的下边的一半。 衣袖当腋下部分的宽度,可以运转胳肘。袖子的长短,从袖口反折上来正好可达 肘处。束带的部分,下不要压住大腿骨,上不要压住肋骨,要正当腰部无骨的地 方。裳制用十二幅布,以与一年的十二个月相应。衣袖作圆形以与圆规相应。衣领如 同曲尺以与正方相应。衣背的中缝长到脚后跟以与垂直相应。因此袖似圆规,象 征举手行

19、揖让礼的容姿。背缝垂直而领子正方,以象征政教不偏,义理公正。因 此易说:“六二爻象的变动,正直而端方。”下边齐平如称垂和称杆,以象 征志向安定而心地公平。五种法度都施用到深衣上,因此圣人穿它。符合圆规和 曲尺是取它象征公正无私之义,垂直如墨线是取它象征正直之义,齐平如称垂和 称杆是取它象征公平之义,因此先王很看重深衣。深衣可以作文服穿,也可以作 武服穿,可以在担任傧相时穿,也可以在治理军队时穿,法度完善而又俭省,是 仅次于朝服和祭服的好衣服。父母、祖父母都健在,深衣就镶带花纹的边。父母健在就镶青边。如果是孤子, 深衣就镶白边。在袖口、衣襟的策边和裳的下边镶边,镶边宽各一半寸。文献考证也应当与出

20、土实物相佐证。1972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对西汉长 沙王利苍 夫 人墓进行了系统的发掘整理,出土袍1 2件(绵袍1 1件,夹袍1件)均为交领右 衽,外襟有曲裾、直裙两种,除上衣下裳相连,袪广袂胡下(袖宽大下垂至袖口 呈弧线)等与礼记所记相符外,礼记中的定制裳的腰围“三袪”(三 倍于袪围)、缝齐倍要(下摆为腰围的一倍),裳前后各六幅等,与实物形制相 差很远。大约是西汉时深衣的定制还没有完备的原因。关于今后汉服的定制问题,还希望与同仁们多加讨论。深衣制的衣服按衣襟样式分为直裾、曲裾,有随着时节的冷暖变更有单复、薄厚 之分,如襌衣、襜褕、复袍;根据生活方式的适应,样式也有变化,如质孙服、 辫线袄子,以

21、及衍生出的衤曳衤散等;直裾:裾边在身侧。汉代以后,由于内衣的改进,曲裾绕襟已属多余,本着经济 胜过美观的历史发展原则,至东汉以后,直裾逐渐普及,成了深衣的主要模式。曲裾:也称绕襟衣。源于内衣制度的不完善,多重绕襟以显庄重。襌衣、襜褕、复袍等一般为深衣,但严格说,并非服制裁剪的分类,而侧重的是 衣料和厚薄。襌衣:无衬里的单层衣称为禅衣。说文:“禅,衣不重也。”释名 释衣 服:“禅衣,言无里也。”禅衣一般是夏衣,质料为布帛或为薄丝绸。襜褕(chan yu):颜师古注云:“襜褕,直裾禅衣也。”现多认为:襜褕为襌 衣之变种,直裾,较襌衣为宽,多用厚丝绸或毛织物制成,可夹毛皮装饰,春秋 两季多用来御寒保

22、暖。比如,张衡四愁诗中:“我所思兮在汉阳,欲往从之 陇阪长,侧身西望涕沾裳。美人赠我貂襜褕,何以报之明月珠。”这为文学家兼 科学家的襜褕比较考究,是貂皮质的。史记 魏其武安侯列传:“元朔三年,武安侯(田恬)坐衣檐褕人宫,不敬, 国除。” 内衣渐趋完善,深衣再用曲裾绕襟就没有必要了,直裾的“襜褕”出 现在民间,最初只用作便服,武安侯田恬为了赶时髦,意然穿著它谒见皇帝,这 种既没有围裳遮蔽,又没有曲裾遮掩的服装在汉武帝眼里,当然是“不敬”之物 了。不过,襜褕一词,说法不一,也有非指深衣的说法。索隐曰:“檐褕谓非正朝服,若妇人服也。”汉书 外戚恩泽表记载此 事,古书旧注一说襜褕为短衣,不过,我根据看

23、到的各种说法认为,恐怕还是衣 裳相连、博大舒适、直裾的深衣,为平日家居所穿。更详细的,可参见笑非先生襜褕一说复袍:则是一种夹服,里面多用白缚,也有的内填棉絮。袍源出于深衣。释名 释衣服云:“袍,丈夫著下至跗者也。袍,苞也,苞内衣也。”袍有里有面,也谓之“复袍”。有时还填以绵絮。故袍多为冬服。魏晋南北朝时期,正是“袍服”之风正炽的时候。袍由内着衣变为外着衣之时, 正好是襜褕的流行时期,由于袍中纳有绵絮,不便采用曲裾,所以在式样上较多倾 向於襜褕,时间一长,襜褕和袍被融合成一体,变成一种服装,不论有没有绵絮,通 称为“袍”,襜褕的命运便告结束。袍服取代襜褕之後,用途变得更广.上自帝王下至百官,礼见

24、朝会都可穿著.(后汉 书 舆服制中多有记载).魏晋之後, 帝王贵臣, 官吏公服都用袍制, 并以袍色辨别等 差.袍服虽然有被用做礼服,但士庶百姓仍可穿著,只是质料较为粗劣.史籍中常出 现“绨袍”“麻袍”“布袍”等名称,就大多指百姓所穿之袍.质孙服 / 辫线袄子:元代的质孙服和辫线袄子也是深衣制,上衣为交领或盘领(质孙服似乎只有交领)右衽。辫线袄的腰部有多道缝线横断,但上下是连在一起的。为了便于他们骑射,把袖子变窄,上衣变紧,下裳变短(一般刚没膝), 并且下裳襞积(打褶子)无数。曳撒:到了明代,并没有排斥质孙服和辫线袄这两种衣服,而是加长,称为“衤曳衤散”。謇斋琐缀录(明尹直)第8卷:“予休致家居

25、,时节喜庆,或接宾客访亲友,则具冠带盛服为礼。其馀燕居,则冠小帽或东坡学士巾,而多服衤曳衤散。”附 1:曲裾深衣曲裾深衣后片衣襟接长,加长后的衣襟形成三角,先绕至背后,再绕至前面,三角衽边的尖有一细带在腰间结住,然后腰部缚以大带。这样的形制即“续衽钩边”。“衽”就是衣襟。“续衽”就是将衣襟接长。“钩边”就是形容衣襟的样 式。曲裾出现,与汉族衣冠最初没有连裆的罩裤有关,下摆有了这样几重保护就安全 得多了,因此,曲裾深衣在未发明袴的先秦至汉代,都是非常流行的。开始男女 均可穿着。男子曲裾的下摆比较宽大,以便于行走;而女子的则稍显紧窄,从出 土的战国、汉代壁画和俑人来看,很多女子曲裾下摆都呈现出“喇

26、叭花”的样式。 慢慢地,男子曲裾越来越少毕竟还是穿着麻烦啊,则发展为女子的特定衣装, 也许,男子再穿会被嘲笑也说不定。再后来,女子深衣也逐渐式微。后来漫漫的 历史长河中,大行其道的女服则是襦裙。但今天看来,曲裾深衣有着别样的风韵, 应该说,是汉服中最能体现女子婀娜优雅的装束不论是下摆宽敞的曲裾,还 是楚风浓郁的汉代鱼尾式“三绕膝”。根据当今汉服复兴的初始阶段实践情况, 曲裾深衣极受女性的青睐。汉代男子的曲裾深衣汉代女子窄袖曲裾深衣对比:汉代女子窄袖直裾深衣穿曲裾的现代 MM 摽有梅附 2 几种定制规整的深衣(资料来源于 华夏复兴论坛)朱子深衣:朱子深衣未必合于古制,但却是影响最广远的深衣体制。

27、深衣制度根据的是朱子家礼。改良的朱子深衣日本流传的朱子深衣江永深衣:下齐如权衡以应平江永根据这个认为下裳应用正幅,于是有了这 种设计,遗憾的是,这种正幅裳,没有考古支撑。黄宗羲深衣:下裳在外可见的有八幅,腰部一幅净六寸,则腰围四尺八寸这 是深衣设计里最小,也就是最合身的一种!(三)上下通裁制:由于在频繁的社会活动中行动不便,汉服男子的制式从衣裳发展到深衣,而分开 裁剪再拼接还是觉得麻烦,于是又发展成了上下通裁的长衫。在东汉,已开始有 了上下通裁的长上衣,叫做“长衣”,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在长度方面当时还没 有定制。是大胆开放的隋唐新风开始了汉服第三种制式的风尚。至宋明,上下通裁的袍衫、 褙子等风

28、行一度。袍衫:唐代男子以幞头袍衫为尚。唐代官吏的主要服饰为圆领窄袖袍衫。圆领小 袖大约是受鲜卑风的影响,和深衣不一样,几乎没有异色的缘边,下裾开衩,称 为缺骻。同时,官阶品位之辨从先前的佩绶制度逐渐发展成后来服色的九品中正制:凡三 品以上官员一律用紫色;五品以上绯色;六品、七品为绿色;八品、九品为青色。 以后稍有变更而已。下图为唐袍衫幞头。缺骻看不出来,另外膝下的横阑出现得有点过早。阑衫:阑衫本属于袍衫类,但到膝处有一道接缝,称为横阑。可以说,阑衫在横 阑以上是袍衫。一般认为这道横阑是对衣裳制古意的恪守而刻意加上的;早期阑 衫作为官服出现,领子多用圆领,而后来的阑衫,大致也遵循了这一点,只不过

29、 领边变宽,并且接衽了。在明时,阑衫为职官公服。下图为 宋代公服:展脚幞头、大袖襕衫及玉带。公服所佩的革带,是区别官职 的重要标志之一,它比服装颜色分得更细。直缀(直身):直缀也叫直身,直接源于早些出现的长衣。到了隋唐时期,长衣 有了定制,规定长度到脚踝,同时也规定了必须有宽衣缘,交领,两侧不缺骻(开 叉)。当时直裰的定制,想必有复兴古礼之意找个看起来很像深衣的通裁类 来代替吧?因此,直裰,这种具有规格定制、上下通裁类的“类深衣”便应运而 生了。明代的直身也称作道袍,道袍也式直身的一种;下图为一种名为“海青”的道 袍褙子:褙子是宋明女子的常用服饰,样式相仿,以立领对襟窄袖为主,下长过膝 逐渐成为后世女子的一种常礼服,常常用于家礼等场合。宽袖背子,只在衣襟上 以花边作装饰,并且领子一直通到下摆。窄袖背子,则袖口及领子都有装饰花边 领子花边仅到胸部。窄袖褙子宽袖褙子比甲:比甲,是一种无领无袖的对襟长马甲,一般穿在大袖衫、袄之外,最初在 青年妇女中流行,后渐渐演化成女仆的特色服饰。关于比甲,有说它源于唐代的 半臂,亦有源于元代的说法。水田衣:明代的一种“时装”。类似于百衲衣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