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的历史文化及名人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186782245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394.7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湖州的历史文化及名人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湖州的历史文化及名人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湖州的历史文化及名人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资源描述:

《湖州的历史文化及名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州的历史文化及名人(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湖州的历史文化及名人浙江省位于我国的东部沿海的地区,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素有“文物之邦”、“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美誉,更有“文化之邦”、“旅游之乡”的盛名,历史悠久,经济发达,交通便利,文化昌盛,自从东晋南朝以来就后来居上,千百年来遥遥领先历史悠久,积储深厚.,因而浙江省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例如湖笔文化、茶文化、丝绸文化等等,当然还有很多的历史文化名人,例如龚自珍、王充、陆游、孟郊、南唐后主李煜、骆宾王当然,历史上湖州籍的名人也不在少数,例如吴均(今安吉县人)、沈约(今德清人)、南朝开国皇帝陈霸先(今长兴人)、孟郊(今德清县人)而这些文化遗产和文化名人为湖州的历史文化,更为浙江省

2、的历史文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当然,湖州拥有这样的历史文化和它所处的地理位置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下面就有我介绍一下湖州的历史地理吧。湖州是一座拥有 2000 多年历史的江南古城。它因位于太湖南岸而闻名。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美誉。它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与苏州和杭州这两个古代人人向往的人间天堂相距较近,而且临近海洋。它位于太湖南岸,世代受到太湖的哺育,可以说太湖就是湖州人的母亲湖。自古以来,湖州人的生活就很悠闲,每天日出而作日出息,这位湖州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条件。可以说湖州的地理位置和历史都是比较优越的,而且这里的气候宜人、四季分明,比较适合人们生活。这样就适合发展文化了,我想,这就

3、是湖州的历史文化这么悠久的原因之一了。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它既包括了自古以来的文人何其留下的诗词文章、艺术作品等一系列的物质以及精神财富,还包括了这个地区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说到湖州的文化,首先想到的就是湖笔了。湖笔:湖笔:亦称湖颖,是“文房四宝”之一,被誉为“笔中之冠”。中国的毛笔,起源甚而“湖笔”之闻名于世,当在六、七百年以前的元朝。元以前,全国以宣笔为最有名气。元以后,宣笔逐渐为湖笔所取代。据湖州府志记载:“元时冯庆科、陆文宝制笔,其乡习而精之,故湖笔名于世。”“湖州冯笔妙无伦,还有能工沈日新。倘遇玉堂挥翰手,不嫌索

4、价如珍珠。”人们愿以千金重价求买湖笔,足见其声誉卓着。湖笔的故乡在浙江湖州的善琏镇,相传秦大将蒙恬“用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外衣)”发明了毛笔。后蒙恬曾居湖州善琏改良毛笔,采兔羊之毫,“纳颖于管”,制成后人所称之“湖笔”。改制湖笔成功后,便将技艺传给善琏百姓,使之当地几乎家家出笔工,户户会制笔。2000 多年的历史,汉、晋、隋、唐、宋、元时期及当代笔工各领风骚,湖笔已深深融入了这块土地。有学者赋诗曰:湖笔元祖出湖州,曾与梦恬入梦游。腕底含香书今古,毫端蕰秀写春秋。行云流水尤潇洒,阿娜娇柔更风流。千年文明存史册,万里江山笔下留。朝大书画家赵孟頫对湖州的湖笔制作技艺,十分关心和重视,据湖州

5、府志记载:他曾要人替他制笔,即使一支不如意,即令拆裂重制,要求非常严格,这种严格的质量要求,一直流传至今。此可见湖笔的价值了吧,它的“笔中之冠”当之不愧呀。虽然我不是浙江人,而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北方人,但是湖笔之名早就耳熟能闻了。以前不管是在电视节目中,还是电视剧中都曾见过了。除了湖笔,湖州的茶文化也是湖州文化的代表,下面就介绍一下湖州的茶文化。湖州的茶文化简介:湖州的茶文化简介:会昌元年(841)时,湖州顾渚山贡茶已进入全盛时期,据嘉泰吴兴志、湖州府志载:湖州“每岁进奉顾渚紫笋茶,役工三万人,累月方毕。”“会昌中(843845)上贡湖州紫笋茶一万八千四百斤。”顾渚山唐代摩崖石刻群斫射岭老鸦窝山

6、岩上有题字,清晰可见者有“河东张文规癸亥年三月四日”。湖州的有关茶的两首半诗:一、湖州贡焙新茶凤辇寻春半醉归,仙娥进水御帘开。牡丹花笑金钿动,传奏吴兴紫笋来。二、吴兴三绝苹洲须觉池沼俗,苎布直胜罗纨轻。清风楼下草初出,明月峡中茶始生。吴兴三绝不可舍,劝子强为吴会行。茶道、茶文化:湖州是世界茶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茶圣陆羽在湖州写出了世界上第一部茶文化专着 茶经,据考证,三国时期,东吴已成为当时茶业传播的主要地区,但消费还局限于上层社会,唐朝时茶叶的产销中心转移到浙江和江苏,湖州茶业开始特供朝廷,名扬天下,成为世界茶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我国古代贡茶分两种形式:一种是由地方官员选送,称为土贡;另一种是由

7、朝廷指定生产,称贡焙。湖州,就是唐朝廷设立的历史上第一个专门采制宫廷用茶的贡焙院所在地,可见当时湖州茶叶的品质和名气。饮茶之风一起,文人墨客便将茶淋人诗词,“茶道”一词也出现了,它最早发现于唐代着名诗僧、茶僧皎然的茶诗 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中,这比日本使用茶道一词早了八百多年。皎然俗姓谢,名昼,湖州人,是南朝谢灵运的第十世孙。其实,日本茶道源于中国,早已是不争的事实。最早把中国天台山茶籽带到日本、播种在京都比睿山麓的是日本的最澄和尚,时间是公元 805 年。次年,日本空海和尚又从中国带回茶籽,献给嵯峨天皇。在天皇倡导下,中国唐代的饼茶煮饮法在日本弘仁年间得到发扬光大,形成“弘仁茶风”。湖州是中国绿

8、茶的重要产区,茶叶品种很多,但最着名的除了紫笋茶,还数独产于安吉的白茶。白茶归类为绿茶,颜色其实也为略透明的淡绿色,因芽叶上有一层细细的白绒毛而得名。其珍奇之处在于,在数百年里,白茶都处于野生状态,而且寥若晨星。现在的安吉白茶的母本系孤茶一株,长在海拔 800 米的大溪山深山岙中,已历尽 150 年风霜,被称为“白茶王”,是古今中外茶中极品,被誉为“中华一绝”。早在宋代宋徽的大观茶论中就有评价:“点茶之色以纯白为上”,“御赐白茶遂为第一”。所以说湖州的文化底蕴深厚,这是有根据的,湖州的茶竟有这样的这样的历史背景真是一件令人自豪的事呀,虽然我不是湖州人,但作为一名将在湖州学习和生活的大学生,还有

9、可能将开在湖州工作的我,亦是同样感到自豪的。丝绸也是湖州文化的代表,湖州是中国蚕丝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湖州丝绸之府:湖州丝绸之府:湖州是我国最早的蚕桑丝绸产地,据市郊钱山漾良渚文化遗址发掘考证,湖州丝绸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已 4700 多年的历史。湖州丝绸之府形成的过程,据史料记载,是从六朝起始,经唐,宋,元奠基,至明朝形成,前后达1400 年左右。清朝和民国前期为湖州丝绸之府的鼎盛时期。在这个历史的长程中,曾涌起的三次规模巨大的人口,经济,文化,技术的南移,史称南下潮流,对湖州蚕丝业的发展,对湖州丝绸之府的形成有着积极的影响。州丝绸发展较早,早在六朝时期三国吴时,吴之属地永安(今德清武康

10、)一带生产的蚕丝就很有名,丝质特别好,与诸暨丝同为御丝,上贡皇室。东晋时,吴兴称善地,最为富庶。西晋末年,八王之乱,永嘉之乱之后,导致中原,江淮地区人口,文化南移,出现了历史上第一次南下潮流。促使包括吴兴郡在内的江南蚕丝产区加快开拓,蚕丝生产有了较好的发展。吴兴等平原地区田边塘旁普遍植桑,肥桑遍野,已是荫陌复垂塘,乌程(今湖州)东南三十里(今双林一带)出现了大面积成丘桑林。还培育出了优良的桑树品种,被北方广为应用,故有桑悉由吴来,北方远道南来求之的记载。梁代吴均连连文蚕茧的诗句,描述了当时吴兴盛产蚕茧的情景。南朝时,已有绢,绵,绿绢,绿绵等丝织品。晋太元六年(381),吴兴太守王献之书羊欣白练

11、裙,练即绢也,宋大明年间(457464);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湖州的丝绸业已相当兴盛。到了唐朝,湖州已成为蚕丝重要产区。湖州的丝织品开始崭露头角。花绸,绵绸,乌眼绫,吴绫,纤缟,重面绢,丝,绵等丝和丝织品均已列为江南东道上贡的贡品。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乱起,中原混乱,河北,河南,关中一带成为鸡犬不宁的战场,江南则相对较为安定,又导致第二次南下潮流,北方先进的技术汇入浙江,与当地蚕织技术相融。大历二年(767),江南道湖州的贡品,除绵,绸外,还有名贵的御服面料乌眼绫以及纤缟等织品。贡品吴绫,花绸等更为宫廷和官府喜爱。其中吴绫练染柔滑,光彩眩人,最为出色。湖州着名的吴绫,也正是在这时名扬天

12、下,获得与蜀锦相提并论的美誉。唐代末年,藩镇割据,北方战乱,绵亘数十年,出现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其时,湖州属吴越国(907978)。五代时,江南多故,独吴兴未尝被兵,避乱者多家焉。自唐至五代,湖州安吉,武康等县山乡所出丝绵,绢,纱为上乘之品,安吉县缫舍庄(今孝丰镇西13 公里)的蚕丝远销金陵(今南京市)这一时期,湖州的蚕桑丝绸业为湖州丝绸之府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除了这些代表湖州文化的事物之外,能传承文化的当然就是人类了,湖州人作为湖州文化的传承之人,他们的责任也是很大的。如果没有他们的努力和对湖州文化继承和发展,这湖州 2000 多年来的文化不就没有了,所以湖州历史上的这些名人可谓是付出了

13、很大的贡献。下面就介绍一下湖州的名人。吴均吴均吴均(469520),南北朝梁代文学家、史学家。字叔庠,吴兴故鄣(今安吉县)人。他出生贫寒,好学,有俊才,通史学。梁初,柳恽任吴兴太守时,召为主簿,常与赋诗,后为建安王记室,又迁国侍郎,入为奉朝请。他为人耿直,写齐春秋时,不顾梁武帝萧衍的忌讳,如实地记录了齐、梁间的历史,梁武帝恶其实录,免其职,焚其稿,而遭迫害。后又奉诏撰写通史,皇自三始,迄于齐代,未成而卒。曾注范晔后汉书,着庙记、十二州记、钱塘先贤传等百余卷,都散佚。散文以写景见长,文体清拔,时人或仿效之,称为“吴均体”。如与朱元思书、与施从事书、与顾章书等,皆工于写景,清新秀逸,艺术成就较高,

14、为六朝骈文之名作。诗亦刚健清新,富有感情,明人辑有吴朝请集。他还写有志怪小说续齐谐记等。吴均的作品“文体清拔有古气”,在当时颇有影响,自其文风清拔,而有“古”气,自称“吴均体”。其诗今存140 余首,多为友人赠答、赠别之作。音韵和谐,风格清丽,属于典型的齐梁风格;但语言明畅,用典贴切,无堆砌之弊。作品欣赏:作品欣赏:咏宝剑我有一宝剑,出自昆吾溪。照人如照水,切玉如切泥。锷边霜凛凛,匣上风凄凄。寄语张公子,何当来见携胡无人行剑头利如芒,恒持照眼光。铁骑追骁虏,金羁讨黠羌。高秋八九月,胡地早风霜。男儿不惜死,破胆与君尝。沈约:沈约:沈约(441513),南北朝时梁代着名文学家、诗律学家。字休文,吴

15、兴武康(今德清县)人,历仕宋、齐、梁三代,后助梁武帝登位,为尚书仆射,封建昌县侯,后至尚书令,卒谥隐。他也是齐、梁文坛的领袖,学问渊博,精通音律,与周禺等创四声八病之说,要求以平、上、去、入四声相互调节的方法应用于诗文,避免八病,这为当时韵文的创作开辟了新境界。其诗与王融诸人的诗皆注重声律、对仗,时号“永明体”,是从比较自由的古体诗走向格律严整的近体诗的一个重要过渡阶段。这些诗词藻绮丽,偏于雕饰,对当时的文风很有影响,但内容狭隘平庸,走入了形式主义的歧途。沈约孤贫流离,笃志好学,博通群籍,擅长诗文。在沈约的少年时代,他白天读的书,夜间一定要温习。母亲担心他的身体支持不了这样刻苦的学习,常常减少

16、他的灯油,早早撤去供他取暖的火。青年时期的沈约,已经“博通群籍”,写得一手好文章。沈约从小就是这样的立志不变,勤奋好学,而这也是他成才的原因。作品欣赏作品欣赏泛永康江诗(沈约)初春诗(沈约)长枝萌紫叶,扶道觅阳春,清源泛绿苔。相将共携手。山光浮水至,草色犹自腓,春色犯寒来。林中都未有。临睨信永矣,无事逐梅花,望美暧悠哉。空教信杨柳。罗袖勿空裁。且复归去来,含情寄杯酒。陈霸先:陈霸先:陈高祖黄武帝陈霸先(公元 503 年559 年),字兴国,小字法生,汉族。吴兴郡长城县(今长兴县)人,卓越的军事家、政治家。南北朝时,陈氏家族迎来了家族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陈氏后裔陈霸先移梁之祚,以禅让的方式建立起

17、陈朝。陈霸先出身于乡里小吏,却好读兵书,精于武艺军事,明达果断,博大胸怀,又逢一个错综复杂、瞬息万变的时代,就如鱼得水,以其威武贤德,得民心于天下,开创了陈朝。可以说他和他所建立起来的陈朝虽然短暂却非常重要,而陈霸先本人堪称南朝的“第一英主。”卞孝萱这样认为。陈霸先的家乡在今天的浙江湖州长兴县。根据史料记载,陈氏虽是当地的大户,但是在门第之见很深的南朝,陈家也只能算作寒门而已。但正是这样的寒门内,却出了个未来的英主陈霸先。陈书 中称陈霸先“读兵书,多武艺”,而南史中更是记载他:“涉猎史籍,好读兵书,明纬候、孤虚、遁甲之术,多武艺。”在当时,能够读史籍、兵书,又多武艺的人可称得上是文武全才了。从

18、村官到皇帝”这就是卞孝萱对陈霸先政治道路的评价。最初,陈霸先只是乡间小吏。而后,怀着满腔报国之志的他,来到梁都建康(今南京)做一个看守油库的小吏,在得到梁朝贵族的赏识后,平步青云,并因在广东一带平叛有功而名声鹤起。最终,成就陈霸先帝业的是那场着名的“侯景之乱”。通过平定“侯景之乱”,功高一世的陈霸先渐渐控制了梁朝的政权,并于太平二年(557 年)废梁称帝。以上的这些是湖州文化代表之一了,湖州作为江南的一颗明珠,它拥有悠久的历史,而六朝是它历史文明的开始。它的文化所涵盖的东西太多了,并不是一两句就能说清楚的。这里只是选了一些最具带的来说明湖州的历史文化,历史文化是靠人们来传承的,而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就是这些文化的传承者。我们也要对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进行继承的同时也要将其发扬光大。是湖州的历史源远流长。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