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186780004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 页数:97 大小:75.93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97页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97页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97页
资源描述: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草船借箭》教学设计(9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一、教材说明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为一方。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课文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同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二、教学目标(第二课时)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三、教学重

2、点引导学生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四、教学方法以读为主,以读促思,以读促悟。五、学习方法自读自悟,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感悟。六、教学设计快速读文,理清_的脉络。这篇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分为以下四部分:第一部分(、):讲曹操借箭的起因。第二部分(、):讲诸葛亮做草船借箭的准备。第三部分():讲草船借箭的经过。第四部分():事情的.结果,箭如期如数交付周瑜,周瑜自叹不如。在理清_脉络的基础上,默读课文,借助周瑜的话,概括出诸葛亮的特点。(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诸葛亮 神机妙算)逐段精读课文,自主探讨,说一说诸葛亮都做了些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教师可做一些适当的引导)如第一部分:诸葛亮为什么敢

3、立“三天交十万支箭”的军令状?第二部分:为什么跟鲁肃借船,而又不让告诉周瑜?第三部分:为什么选择大雾漫天的时候去取箭?为什么把船连起来,排成“一字儿”?为什么让军士擂鼓呐喊?为什么先船头朝西后船头朝东?(学生弄清这么多为什么后,学生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就会有所领悟。)自主阅读,合作探究。(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或者不懂的问题,跟大家讨论。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可相机选择一些综合性较强的问题,师生共同探究。如“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教师在大家交流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把内容梳理清楚。)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知人心(板书:知人心)即对身边每个人的性格

4、特点都了如指掌。周瑜:诸葛亮对周瑜的险恶用心了然于胸。当周瑜提出请他十天造十万支箭时,他已看透了周瑜意欲加害的用心,因为十天无论如何也“造”不出十万支箭。但他不动声色,出人意料地提出只要三天,并按周瑜意愿立下军令状,周瑜大喜过望,以为阴谋得逞,实际上诸葛亮早有妙计在胸;他也清楚周瑜聪明过人,所以借船之事,不让鲁肃告诉周瑜。鲁肃:诸葛亮深知鲁肃忠厚老实,因此特向他借船并且让他保密。曹操:诸葛亮也清楚曹操用兵谨慎小心,看不清虚实,绝不会轻易派兵出动,因而雾夜大张旗鼓佯攻曹营。()有丰富的知识(板书:懂知识)当周瑜提出请他十天造十万支箭时,他敢于立“三天交十万支箭”的军令状,这是他知道第三天的四更时

5、分一定有大雾(有天文方面的知识);他算好了受箭的方法,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受箭;箭取到手后,诸葛亮吩咐军士们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接着叫二十条船驶回南岸。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要追也来不及了。(精通地理)()有胆量(板书:有胆量)面对强大的曹敌,诸葛亮敢带着个军士亲自去取箭。以上这三方面都是草船借箭的原因,在这里我们不能不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产生敬佩之情。画简笔画,即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本课出现了四个主要人物,性格鲜明,语言各具特点。周瑜的阴险狡猾,诸葛亮的从容镇定、胸有成竹,鲁肃的忠厚老实,曹操的谨慎多疑,都体现得很充分。要通过朗读把人物的性格特点表现出来

6、。如第二自然段,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就很能反映两人的个性特点和内心活动。要读出周瑜表面客气,内心暗藏杀机。诸葛亮明知周瑜不怀好意,却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胸有成竹。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由组合,把这一部分内容演一演。复述课文。本课故事性和趣味性很强,可按“思考练习”第一题的要求首先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叙述顺序。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给学生比较充裕的时间练习。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让学生通过合作复述、接龙复述等形式,练习复述课文。课后作业。课外读一读三国演义中跟本课有关的部分。草船借箭教学设计2教学目的: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从人物入手,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复述借

7、箭的经过。教学重点:指导学生读课文,理解文中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并能简要复述借箭的经过。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学习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并能有条理地复述借箭的经过。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板书课题:草船借箭指导学生说出_叙述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点。板书:诸葛亮 神机妙算(二)分组学习第一段组内朗读第一段提问:你是怎么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小组汇报演示对话文字,分角色朗读,突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三)从文字入手,了解课文第二段自读第二段思考:你是怎么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学生回答演示语句他不知道诸葛亮借了船有什么用提问:从哪个词可以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果然是什么意思?可以看出什么?(四)紧扣神机妙算指导学

8、生复述借箭经过。默读课文。思考:你是怎么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学生回答再读借箭经过体会神机妙算。观看演示。学生试着复述借箭经过。指名边看演示边复述借箭经过。(五)指导朗读故事结局。推荐读结局部分。思考:你是怎么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学生回答齐读周瑜自叹不如的语句。(六)小结:诸葛亮能预测第三天的大雾,注意水流和风向的特点,了解鲁肃的为人,这说明他知天文,晓地理,识人心,所以诸葛亮神机妙算。(七)开放性问题引起学生读书兴趣。提问:你们还知道三国演义中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其它故事吗?(八)作业:搜集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故事。草船借箭教学设计3【教学目标】1通过初读,列小标题,感知_主要内容。2通过

9、自读,资料拓展,引读和情景语言实践,知道周瑜要诸葛亮造箭的真正原因,感受周瑜和诸葛亮的人物形象。3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乐趣。【课前准备】课件【教学过程】课前谈话:同学们,平时看过跟三国演义有关的电视或者书吗?那你都知道哪些呢?重点:点一下诸葛亮是刘备的军师,周瑜、鲁肃是吴国孙权的大将。一、导入1,出示背景图: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相互讨伐。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率领八十万大军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共同抵抗曹操。刘备派了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协助作战,草船借箭的故事便发生在这个时候。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三国演义,走进这个精彩的故事。二、初读10,请大家把书翻到96页,大声地读一

10、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完后想一想,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结果又是怎样的。这个故事比较长,有些词语很容易读错,你会读吗?谁当小老师来领读。1生字词:妒忌、都督、草把子、调度、大雾漫天、迟延、擂鼓、丞相、神机妙算领读指导齐读。2快速简洁地解说人物关系。鲁肃周瑜 诸葛亮曹操3请大家再快速地浏览一遍课文,想一想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结果是怎样的。草船借箭的起因是什么?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让他造10万支箭。(板书:造箭)结果呢?诸葛亮按期交箭。(板书:交箭)那经过呢?除了借箭,还写了什么?为借箭做准备。(板书:借箭,准备)4谁能连起来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先自己说一说。指名学生说。今后我

11、们学习课文就可以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连起来来概括主要内容。三、明“造箭目的”5,1周瑜要诸葛亮三天之内造好10万支箭,可他暗中却打算想尽办法阻挠诸葛亮造箭,周瑜是怎样打算的呢?请你快速浏览课文,划出相关的语句。谁来读一读,出示:周瑜说:“是他自己说的,我可没逼他。我得吩咐军匠们,叫他们故意迟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你去探听探听,看他怎么打算,回来报告我。”你来读一读,周瑜是怎样打算的阻挠诸葛亮造箭的?你能用上“不但而且”把这句来说一说吗?先自己试着说一说。学生交流,点评,不会说教师示范。再加上这句话,你能用上“不但而且”把这两句话连起来说一

12、说吗?学生说。周瑜这样想尽办法,百般阻挠,是为了什么呢,这段话里怎么说?“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定的是什么罪,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已经立下了军令状。造不好箭,就得死。整段连起来读一读。2我去查了资料,按照当时的造箭技术,三天时间最多只能造一万支箭,即使周瑜不阻挠,诸葛亮三天也绝对造不好这10万支箭的。3周瑜这么做是因为什么呢?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想除掉他。让他,到时候造不成,引读“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这才是周瑜要诸葛亮造箭的真正目的。四、揭“周瑜面目”5,1这是周瑜私下里对手下鲁肃说的,可是他在诸葛亮面前,说造箭是因为什么呢?请你浏览第2自然段,先用横线

13、划出周瑜当时所说的话。共5处,划对了吗?课件出示:“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十天造得好吗?”“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2周瑜对诸葛亮说,这造箭是因为什么呢?曹军交战。你还从哪些字词也可以看出来这造箭是因为要跟曹军交战呢?军中缺箭、这是公事、军情紧急。3这造箭是因为要与曹军交战吗?是为了到时候造不成,引读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是因为军中缺箭吗?是为了到时候造不成,引读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是因为这是公事吗?是为了,引读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

14、就没话可说了。是因为军情紧急吗?是为了,引读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这所有的一切,其实周瑜都是为了,一起读,引读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读到这里,你觉得周瑜是一个怎样的人?谁来说?阴险,狡诈,公报私仇(板书:四个有代表性的四字短语。)五、品“诸葛亮智慧”20,1可是诸葛亮却答应了造箭,而且还提出三天造好十万支箭,甚至立下了军令状,造不好甘受惩罚。他怎么会这样做呢?请你默读第2自然段,用波浪线划出诸葛亮说的话,再快速地浏览几遍全篇课文,静静地想一想你从诸葛亮的话里读出了什么呢?写上批注。诸葛亮说:“用弓箭最好。”诸葛亮说:“都督委托,当然照办。不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

15、时候用?”诸葛亮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诸葛亮说:“只要三天。”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诸葛亮说:“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好,我们一起来重点来交流,你从诸葛亮的这句话里读出了什么?重点交流:“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机动:你还从这个句子里读出了什么?(让学生充分地说?)“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言外之意就是说:诸葛亮可以用更少的时间造好箭。他在说这话的时候,早已经算好了什么呢?第三天有大雾。带着感受读。还算好了什么呢?曹操是不会轻易出兵的。带着感受读。其实诸葛亮此时

16、,心里早已知道了周瑜要害他了!早已想好草船借箭了!让我们一起读一读。必引:必然误了“大事”,对于诸葛亮来说,什么是他的心头大事呢?请你读这句话对于周瑜来说,什么又是他的大事呢?请你读这句话读到这里,你又读出了其他不一样的感受吗?诸葛亮造箭是为了顾全大局,周瑜自私自利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只要三天”。于是,当周瑜问他预计几天可以造好,他说:“只要三天”。那是一种怎样的回答啊?你来回答一下。还是一种怎样的回答?你来回答。2那么诸葛亮还会怎么样跟周瑜说这一些话呢?他当时的心理、动作和表情又是怎样的呢?请你选择其中的一处,联系上下文来写一写。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

17、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诸葛亮( )说:“用弓箭最好。”周瑜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诸葛亮想:( ),说:“都督委托,当然照办。不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周瑜说:“十天造得好吗?”诸葛亮又想:( ),就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周瑜问:“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诸葛亮( )说:“只要三天。”周瑜说:“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诸葛亮( )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诸葛亮( )说:“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起

18、,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诸葛亮喝了几杯酒就走了。先写,指名三个学生说,评价。哪应该怎么说才像诸葛亮呢?让我和大家合作着来说,再选三个学生连起来,师生合作说。3其实,诸葛亮早已巧妙地计划好了借箭,早已知道周瑜要陷害他,可是周瑜却还蒙在鼓里,他还在说“是他自己说的,我可没逼他。我得吩咐军匠们,叫他们故意迟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你去探听探听看他怎么打算,回来报告我。”4读到这里,你觉得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板书。5那诸葛亮又是怎样一步步进行草船借箭的呢?我们下节课来学习,下课!板书:草船借箭造箭 心胸狭隘 顾全大局准备 对比借箭

19、 自私自利 神机妙算交箭草船借箭教学设计4教材说明:草船借箭是三国赤壁之战里的著名桥段,借箭由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造十万支箭),机智的诸葛亮一眼识破是一条害人之计,却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后来,有大雾天帮忙,诸葛亮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调了几条草船诱敌,终于借足十万支箭,立下奇功。教学要求:1.了解本课的情节,使学生认识到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他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2.认识学习以记事为主的课文,必须抓住事情发展的线索,理清它的起因、经过及结果,并领会事件的本质意义。3.体会_首尾呼应的写法。教学重点难点:1.让学生读懂课文,在读的基础上,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胆有识,足智

20、多谋。2.能从课文所描写的人物性格中体会_首尾呼应的作用。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草船借箭。请你回忆,“草船借箭”的起因是什么?(周瑜妒忌诸葛亮,用10天造十万枝箭的命令来设计陷害诸葛亮。)2、文中哪句话点出了原因?齐读第一句。3、“草船借箭的结果”怎样呢?齐读最后一句。4、请问,“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情势,决定策略。)板书:神机妙算:5、过渡: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我们继续学习“借箭的经过”。【设计意图:阅读教学首先要渲染气氛创造情境引出主题,因此,在这个环节的设计,我主要让快速进入课文,为接下来的授课做好铺

21、垫。】二、深入探究1、学习要求:自由读第6-9段“借箭的经过”,想想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 找到相关的语句读一读,并试着写下自己的感受。2、小组讨论3、学生汇报: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他算到了什么?又算准了什么?【设计意图:设置悬念,为接下来的授课做好铺垫。】知天文:(1)“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1、他算到了什么?(大雾漫天)板书:大雾漫天2、这是一场怎样的雾?指导朗读3、为什么选择这样的天气?(什么都看不清,敌人不明真相,曹操才不敢轻易出动)4、也许这大雾是碰巧呢?你从哪里知道不是碰巧?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

22、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祕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师问:为什么第一天和第二天都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5、诸葛亮早在三天前就算准了会有一场大雾,所以他是那样 -?或者:所以他前两天才那样不慌不忙,从容不迫-(胸有成竹、从容不迫)指导朗读6、第三天,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是什么心情?(高兴、期待)指导朗读识人心:(3)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回去”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近前”1、自由读读这句话。他算到了什么?(曹操一定不敢派兵)2、诸葛亮算得对吗?果然不出所料,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引读)“江上近前。”3、曹操为什么一定不敢派兵出来?(大雾漫天、看不清虚

23、实、生性多疑)4、小结:在这种大雾漫天、看不清虚实的情况下,如果是别人也许有派兵的可能,而曹操是绝不会派兵的,因为曹操生性多疑。曹操曾经带剑睡觉,梦中杀人,甚至杀害了医术高明的华佗。正因为对曹操的这一特点了如指掌,所以此时诸葛亮镇定自若,谈笑风生。他笑着说(齐读):“雾这样大就回去。”5、你再看看这句话,联系上下文,觉得诸葛亮在笑谁?笑什么?好好揣摩。小组讨论6、学生汇报:(笑曹操。) 板书:曹操联系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他在笑曹操的生性多疑、轻易中计。这是讽刺的笑、轻蔑的笑、这是嘲笑。指导朗读7、还在笑谁?(笑周瑜。) 板书:周瑜联系周瑜本想害诸葛亮,而现在将计就计,把轻易就把十万枝箭借回来

24、了,周瑜的阴谋落空。这是潇洒的笑、胜利的笑。指导朗读8、还在笑谁?(笑鲁肃) 板书:鲁肃联系鲁肃的吃惊,指出他在笑鲁肃的忠厚老实、不知底细。这是宽厚的笑、幽默的笑。指导朗读9、还在笑谁?(笑自己)联系“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笑出了他的自信,笑出了他的胸有成竹,笑出了他的英雄本色,笑出了他的神机妙算。指导朗读10、小结:这一笑,包含了多少内容呀!他这一笑,早就算准了曹操不敢派兵出来,只会放箭如雨;早就算准了周瑜会败在他的手下。这就是料事如神的诸葛亮,这就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啊!懂地理:(4)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为什么把船连接起来?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

25、5)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为什么一字儿摆开?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当,增大受箭面积。为什么擂鼓、呐喊?虚张声势,为了制造进攻的假象,又让曹军明确射箭方向。(6)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为什么掉转船身?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两面受箭,又可保持平衡,也为了撤退的方便,节省时间。(7)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顺风顺水是巧事吗?说明什么?长江江水正是由西向东流,正是趁着顺风顺水的时刻,二十条船像飞一样放回二十多里,曹操追也来不及了。

26、板书:船顺风顺水【设计意图: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引导学生大胆的表述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在这一环节中,我主要引导学生从一些句子中去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三、小结1、诸葛亮并没有呼风唤雨的本领,但他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诸葛亮早在三天前就已经算准了这场大雾;诸葛亮考虑周密,算准借箭的位置,并且进行了巧妙的安排;诸葛亮料事如神,算准了曹操多疑不敢出兵。板书: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2、过渡:这就是神机妙算啊!怪不得_结尾,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3、想像一下,周瑜说这话时,心情怎样?(佩服、赞叹-)指导朗读。4、千百年来,诸葛亮的形象成了

27、中华民族智慧的化身。草船借箭只是其一,关于他的.故事你还知道有哪些?如:借来的箭怎样还给曹操呢?又如:周瑜真的服气了吗?他和诸葛亮之间还有哪些明争暗斗呢?苦肉计 借东风 火烧赤壁 刘备娶亲 三气周瑜 诸葛亮吊丧5、你还会用什么词语来赞美诸葛亮?(足智多谋、料事如神、智慧超羣-)6、草船借箭,每个环节都关系着借箭的成败,每个细节都彰显着诸葛亮的智慧。后来人们写了一首诗歌,来赞美诸葛亮:草船借箭不寻常,要论成败有_。都督周瑜欲陷害,孔明先生巧应对。妙算天文雾漫天,通晓地理蒙曹操。洞悉人心妙计成,箭如雨下满载归。神机妙算诸葛亮,世世代代美名扬。【设计意图:再次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让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8、留在学生心里。】四、拓展1、三国演义中,还有许多让人难忘的人物和故事-2、同学们,希望你与书为友,课外阅读三国演义,从文学中汲取力量,感受文学经典的魅力。【设计意图:教材只是优秀文化的缩影,我们语文老师的职责不仅仅是教教材,还要把课内的知识延伸到课外。从读好一篇_到读好一本书,从读好一本书到读好一段人生。】板书: 草船借箭知天文:大雾漫天神机妙算 晓地理:顺风顺水识人心:曹操、鲁肃、周瑜点评:在这节课中,在教师和学生的一次次对话中,在教师和学生的一次次细细品读体味中,一个活生生的摇着鹅毛扇谈笑风生的,知天时,懂地利,识人心的大智大勇的诸葛亮跃然纸上,也跃然在学生的心中。草船借箭教学设计5一、教

29、学目标设计1、认知目标: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借助网络等信息手段,初步了解有关三国的知识(人物)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关心中国的历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二、教材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乙方一方,称魏、蜀、吴三国。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课文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背景下发生的。孙权手下的大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陷害他,就设了一个计谋,让诸葛亮在十天之内造好十万支箭,结果,诸葛亮只用了三天就借到了十万支箭。周瑜不得不

30、佩服诸葛亮的确智慧非凡。_的教学重点是体会在整个事件中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都表现在哪些方面,以及弄清草船借箭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这篇_不同于一般的讲读课文,因为它有很深厚的历史背景,所含概的知识面特别广,所涉及的人和事也很多,因此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课文内的知识,而应跳出书本,采集各方面的信息来丰富学习内容。三、教学对象分析:根据小学生具有直观形象思维的特点,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学生的学习环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主动探索中学习,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上网浏览的能力和一定的文字处理能力。互联网丰富的信息资源以及超文本结构特别适合于学生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索”的探索式学

31、习,这种学习模式能彻底改变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从而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创造性。让学生在积极动手、动脑、动口中自己阅读、思考、质疑达到获知、探索问题之目的。四、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以探求问题来引导学生在自主中学习,思考质疑,运用多媒体引导创新。原来基于归纳或演绎的讲解式教学转变为基于“情景创设”,“主动探索”,“协作学习”,等多种新型教学方法综合运用的全新形式。有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孕育。操作过程是:辅以视听,创设氛围网络支持,把握人物动画演示,突破难关图文呈现,巩固强

32、化网上冲浪,拓展视野我采用这种多种信息技术整合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可以使课堂上的学生既能主动获取知识,又能主动探索思考;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提高了他们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五、教学媒体设计:整个这节课贯穿着网络的链接和搜索,以“蒙泰瑶光”编著软件和“powerpoint”为交互主线。其中“蒙泰瑶光”作为教师授课的引导工具,本节课中,我分别在导入新课,突破重、难点,课后练习和拓展联系中运用它。“powerpoint”是我用于引导学生上网查阅资料时,提供参考网址时使用。六、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一)导入新课(辅以视听,创设氛围)同学们,今天让我们再一次穿越时光的隧道,去探寻1700多年前那场

33、智慧与胆略的经典之作三国演义之草船借箭。(二)进行新课(网络支持,把握人物)1、在小组内交流学习收获,同时质疑。教师巡视指导。2、各组选派代表运用各种手段交流(语言表达、电脑展示、学生表演、图片讲解等)汇报教师补充说明,帮助学生拓展知识的深度及广度。汇报内容:A、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B、中哪些事例表现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1)上知天文下晓地理。(2)知己知彼。(3)熟通兵法。(动画演示,突破难关)(4)有预见性。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找出最能表现诸葛亮因神机妙算而成竹在胸的一段话读一读。4、师生总结(三)巩固练习(图文呈现,巩固强化)1、电脑配图出示一个小故事死诸葛吓走活仲达,让学生阅读短文

34、回答问题:这个故事中哪些地方能体现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2、据你所知,还有哪些三国故事也体现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四)课堂延伸(网上冲浪,拓展视野)利用互联网了解更多的三国演义的人物和事件,学生边浏览边将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剪切编辑,溶入自己的想法,整理成一篇小_,相互交流。七、练习设计阅读分析:死诸葛吓走活仲达诸葛亮病危期间,先向姜维传给他自己的兵书,又交代了军事安排。他吩咐杨仪,我死后不能发丧,做一个假诸葛亮木像放在车上,一切事务照常进行。杨仪、姜维和费一按照诸葛亮的嘱托,暂时扣压丞相病故的消息,有次序地撤退人马。诸葛亮的遗体装在灵车上的一个龛里,由三百多精心挑选的将士护送,要运回成都。司

35、马懿催动大军追赶蜀兵,以为诸葛亮已死了。但是半途他犹豫了,会不会又中了诸葛亮的诡计!这时夏侯霸带着探子来报,五丈原蜀营已空无一人。司马懿听说后,半信半疑,率兵开向五丈原,果然蜀营空空。他唯恐蜀军撤走,赶紧带领人马向前追杀而去。忽然间蜀军掉头杀了回来,一面大帅旗上写着:汉丞相武乡侯诸葛亮。只见中军“汉丞相武乡侯诸葛亮”大旗飘动,四轮车上坐着一位活生生的诸葛亮!这可吓坏了司马懿,以为又中了诸葛亮的计了。于是勒马往回逃,魏军兵将丢盔弃甲,自相践踏。魏军一直逃跑了五十多里地。两个魏将赶了来,叫司马懿不要惊谎。司马懿停下来急问:“我的脑袋还在吗?”知道蜀兵已远去,他才放心了,与夏侯霸、夏侯惠向魏营走去。

36、司马懿到处探听蜀军的去向,而蜀军早已不见踪影。后来司马懿得知,诸葛亮确实死了,蜀军已全部退回汉中。司马懿遇见的诸葛亮仅仅是木像而已,他这才后悔不迭。司马懿十分感叹:“我不能料到诸葛亮的死啊!”由此,蜀地便流行了一条谚语:“死诸葛亮吓走活仲达”。司马懿再次引兵追赶蜀军,但已晚了。他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确实是一代奇才。司马懿无可奈何,只得带领队伍回营了。此时,蜀营将士放声痛哭,为丞相诸葛亮举哀。回答问题:在这个故事中,又有哪些地方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八、教学过程流程图辅以视听,创设氛围网络支持,把握人物动画演示,突破难关图文呈现,巩固强化网上冲浪,拓展视野草船借箭教学设计6课题草船借箭课型讲读课文

37、授课时间2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瑜、忌”等9个生字,会写“妒、忌”等11个生字,正确读写“妒忌、推却、都督、迟延、探听、幔子、私自、军令状、自有妙用、神机妙算”等词语。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一说故事的内容。3.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周瑜、诸葛亮等人物的特点。4.通过学习,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教学重点1.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一说故事的内容。2.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人物的特点。3.通过学习,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教学难点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8、感悟文中人物的特点。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认识“瑜、忌”等9个生字,会写“妒、忌”等11个生字,正确读写“妒忌、推却、都督、迟延、探听、幔子、私自、军令状、自有妙用、神机妙算”等词语。2.默读课文,理清层次,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教具准备 课件: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三国演义及作者简介、词语解释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导入( 8 )分钟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1.(1)【出示课件1】教师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请同学们欣赏。(2)播放完毕后出示歌词:【出示课件2】(3)学生阅读歌词,说说对这首歌的了解。(这是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歌。)(4)学

39、生互相交流,说说自己对歌词的理解,教师评议并梳理词意:滚滚长江向东流,不再回头,多少英雄像翻飞的浪花般消逝。争什么是与非、成功与失败,都是短暂不长久。只有青山依然存在,依然地日升日落。江上白发渔翁,早已习于四时的变化。和朋友难得见了面,痛快地畅饮一杯酒,古往今来的纷纷扰扰,都成为世人下酒闲谈的材料。(5)问题交流:歌词里说“浪花淘尽英雄”,你最崇拜三国演义中的哪个英雄?(学生自由发言。)【出示课件3】老师相机呈现三国人物形象。(6)导入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节选自三国演义的一篇课文草船借箭。(板书:草船借箭)学生齐读课题。2. 简介三国演义。【出示课件4】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是一部长

40、篇历史小说,作者是明朝的罗贯中。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长篇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与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齐名。学生阅读,师生交流。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对三国演义中人物的了解。3.简介作者。【出示课件5】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名本,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作者,山西太原人。以三国演义主题歌导入交流,激发学习参与课堂活动的兴趣。简介三国演义,同时了解作者及写作本篇_的背景,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激发了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新课教学( 32 )分钟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1)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

41、几遍。2.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3.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三、再读感知,整体感知(一)理清顺序。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叙述的?是按照什么顺序将故事串接起来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后的收获,教师巡视指导。3.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交流的结果,其他同学做补充。4.全班交流,教师订正。(二)了解起因、经过、结果。1.快速浏览课文,试着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2.小组交流,小组长整理小组同学的意见。3.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小结。【出示课件6】(1)故事的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

42、用十天内造十万只箭的任务来为难、陷害诸葛亮。(2)故事的经过: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了十万只箭。(3)故事的结果:诸葛亮借箭成功,周瑜自叹不如。四、细读课文,了解起因1.教师简介“草船借箭”的时代背景。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称为“魏、蜀、吴”三国。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2.请同学们默读_第一、二自然段,看看从这部分课文能了解到哪些信息。3.学生作批注,自我品读探究。4.学生小组交流自学结果,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抓人物对话交流自己的感受。5.

43、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全班交流:(1)从这部分课文中,你了解到什么?(周瑜要陷害诸葛亮。)(2)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周瑜为什么还要害诸葛亮?【出示课件7】周瑜对诸葛亮心怀妒忌。(学生齐读)。从这句话你了解到周瑜的什么特点?(嫉贤妒能。)(3)周瑜要害诸葛亮,你是从课文中的哪些词句了解到的?(他们的对话。)【出示课件8】当时,周瑜是吴国的是大都督,难道他不知道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好吗?(周瑜是知道的,他明知故问。)周瑜这样问的目的是什么?(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能,意欲加害诸葛亮。这是周瑜设好圈套,明里共商军事,暗里设陷阱害人,明知故问。)(3)周瑜设计想陷害诸葛亮,他是怎样一步一步达到自

44、己的目的的?【出示课件9】“公事”是什么意思?(朝廷之事;公家之事。)“推却”又是什么意思?(借理由推托、拒绝。)为什么不能推却?(诸葛亮回答“用弓箭最好”,这正中周瑜下怀,于是假借“公事”逼迫诸葛亮承担造箭任务。)从这段对话中你觉得周瑜是个怎样的人?(周瑜是个具有险恶用心的人。)同桌一起交流,想象周瑜当时的心理活动。【出示课件9】(请同学根据自己的课文内容的理解,选择描写人物说话时动作和神态的词语填入括号里。)学生交流,教师小结。再读加入描写人物语言和神态词语的语段,总结下列问题:【出示课件10、11】A. 周瑜设计想陷害诸葛亮,诸葛亮是怎么做的?B.诸葛亮明知周瑜要害他,为什么不揭穿他,反

45、而接受赶造十万枝箭的任务,还要立下军令状,说三天造好十万枝箭呢?从中可看出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诸葛亮喝了几杯酒就走了。指名读这段话。当周瑜听说诸葛亮三天能造好箭,还立下军令状,他的心里为什么很高兴?(周瑜知道在当时,三天肯定造不出十万枝箭,既已立下军令状,完不成是要杀头的。周瑜以为他的计谋要成功了,所以很高兴。)诸葛亮明知周瑜要害他,为什么还要立下军令状,说三天造好十万枝箭呢?(诸葛亮为顾全联吴抗曹的大局,不计个人得失。)从学习中你了解到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胸有成竹,顾全大局。)全班交流,教师小结。【出示课件12】(4

46、)教师小结:学了这部分课文,我们知道了诸葛亮,顾全大局;而周瑜却妒忌诸葛亮,心胸十分狭窄,阴险狡诈。(5)指导朗读:分角色朗读课文第12自然段,要读出人物不同的性格特点。如读出周瑜表面客气,内心暗藏杀机;读出诸葛亮明知周瑜不怀好意,却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胸有成竹。6.谈话过渡:从课文第12自然段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周瑜想害诸葛亮,他步步紧逼,把诸葛亮圈入了他设置的圈套。而诸葛亮立下军令状,似乎已陷入他的圈套,让周瑜的计划得逞了。(板书: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用十天内造十万只箭的任务来为难、陷害诸葛亮。)那么事情又是怎么发展的呢?下节课继续学习。此环节的设计是教师帮助学生找到梳理_结构的方法,

47、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采用读、思、议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人物形象,理解故事情节。课堂作业新设计一、读拼音,写词语。他d j( )小亮的才干,s z( )逼迫小亮立下一定要完成任务的jn lng zhung( )。但小亮shn j mio sun( ),先他请来了co ( ) 老师。在老师的帮助下,轻松地完成了任务。二、给加粗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妒忌(y j) 幔(mn wn)子 都督(d du) 水寨(zhi zi)丞(chng cng)相 呐喊(ni n) 调(tio dio)度三、比一比,再组词。诸( ) 虚( ) 妙( )都( ) 虑( ) 沙( )著( ) 虎( ) 炒

48、( )四、根据课文填空。1.草船借箭节选自 ,作者是( )。2.草船借箭的起因是( );草船借箭准备是( );草船借箭的过程是( );草船借箭的结果是( )。【答案】一、妒忌 私自 军令状 神机妙算 曹二、妒忌(j) 幔(mn)子 都督(d) 水寨(zhi) 丞(chng)相 呐喊(n) 调(dio)度三、诸位、都督、著作;虚心、考虑、老虎;绝妙、沙场、炒菜;四、1.三国演义 罗贯中2.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用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任务来为难诸葛亮。准备:请鲁肃帮忙准备好船只、草把子、青布幔子、士兵等。 经过: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结果: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神机妙算,自叹不如。草

49、船借箭教学设计7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学会本课的五个生字。掌握“商议、都督、委托、水寨、轻易、支援、甘受惩罚、大雾满天、饮酒取乐、神机妙算”等词语。2、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识、有计谋、有肚量、有胆略,更重要的是有创新精神。(2)能力目标:理清_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3)情感目标:1、感悟祖国灿烂文化的民族底蕴,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创新意识。2、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克服嫉妒心理。3、体会古典故事的民族文化美。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发展过程。教学难点: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情体会诸

50、葛亮的神机妙算和他的创新精神。教学方法:(1)教师教法:谈话法,演示法,导读法。(2)学生学法:自学讨论法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及实物投影第一课时一、揭题导入:1、大家知道我们今天要学哪一课?(板书:草船借箭)2、谁知道“箭”是什么样子?(前面是一个三角形的铁头,中间是一根竹竿,后面有翎羽。)大家再看看这个“剑”和这个“箭”一样吗?谁谈谈对“剑”的了解?(剑后是一个把儿,前面是剑刃子,双面的,是一种短兵器)。战场上什么情况下用“剑”?(短兵相接)“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箭)文中故事所用哪种?知道不?二、检查预习:投影出示:区分:瑜寨字音:都督翎毛擂鼓弓弩手理解:妒忌甘受

51、惩罚委托三、初读课文,感知人物:1、在预习时,同学们肯定都不同程度地读了课文,还想读吗?想听吗?打开书,听老师读文,边听边画出文中写到的主要人物。2、故事听完了,人物勾划出来了吗?能不能简单地谈谈你对文中主要人物的印象?板书:周瑜诸葛亮鲁肃曹操四、再读课文,了解人物:1、想不想再读?自由挑选你最喜欢的人物所处的段落来读,边读边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2、“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三国)都有哪三国?(板书:魏、蜀、吴)分别由谁统治?(魏大权已在曹操手里。当时曹操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孙、刘联合抗曹。刘备派诸葛亮去帮助孙权,以共同抗曹,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才有了“草船借箭”的故事。

52、)五、研读课文,分析人物:1、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对以上这几个人物,能不能结合课文具体内容再谈一谈对他们的印象?2、汇报交流周瑜:心胸狭窄妒贤忌能诸葛亮:心胸宽阔顾全大局智谋两全鲁肃:忠厚守信曹操:疑心太重六、读议结合,理清层次:1、在这些人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也就是说,什么事把这些人联系起来了?2、汇报:(比如:周瑜让诸葛亮造箭,诸葛亮答应了;诸葛亮请鲁肃帮忙,鲁肃答应了;诸葛亮用计向曹操借来十万支箭。)3、谁能用一段话把这几个人物联系起来说一说?(周瑜让诸葛亮短时间内造十万支箭,诸葛亮答应了,鲁肃借船给诸葛亮造箭,诸葛亮用计谋向曹操借来了十万多支箭。)4、如果现在分段,能不能分?事情的起因

53、是什么?(妒才造箭)事情的结果呢?(如期交箭)剩下的呢?(经过)如果我们把经过再分两部分,可以吗?(借箭准备、借箭)这才是“草船借箭”的过程,将是下节课要着重解决的问题。七、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一件事情的发生、发展,总有原因和结果。搞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对于我们理解课文、写好_、都是很有好处的。“草船借箭”的前因后果我们搞清楚了。那么在事件中的一些具体情节上也都有自己的前因后果。主要反映在课文的一至五自然段。八、总结:这节课,我们采用读、议的方式,理清了_的层次,分析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从中知道了周瑜是一个妒忌心很强的人。但_的最后,周瑜说了一句: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这又是什么原因?大家

54、一定想搞清楚吧!对于这个问题,将在下节课进一步了解。九、板书设计:草船借箭起因经过结果妒才造箭借箭准备、借箭如期交箭第二课时一、温故而知新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_写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充分展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谁来说一说“草船借箭”的起因是(),相机板书周妒忌诸;“草船借箭”的结果又是()相机板书自叹不如。起因和结果截然不同,是诸葛亮的什么(板书:神机妙算)使周瑜自叹不如的。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9课草船借箭。二、自读自悟,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一边读,一边

55、思考,认为重要的地方可以画下来,感受深的地方可以在旁边写一写。课件出示(神机妙算什么意思,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体现在哪些方面?)2、学生读书感悟。3、小组交流,质疑问难。(教师相机小组间巡回指导点拨,如: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情势,决定策略。)4、全班汇报交流谁来说说从哪些句子可以体会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知天文A、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课件出示,引导朗读)设疑1、从哪些词体会到雾大呢?“这时候”指的是什么时候?(师范读,生练读。体会雾的大。)2、雾大就能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吗?(不能。)同学们联系联系上文,看谁能找到可以联系的句子?(指名答:第

56、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课件出示引导学生反复读此句,要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在读中悟到(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3、课文的前边那句话也说明了这一点呢?(诸葛亮说:“只要三天。”-“我愿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4、“不过,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啰嗦!前两天不是没动静嘛,没动静有什么可写的?完全可以写成这样嘛: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课件出示】这样写既清楚又简练,多好!改不改?为什么?”(组织学生讨论。)教师小结:“这样写突出了诸葛亮早就预测到第三天

57、一定会有大雾,而这一切,周瑜不知,鲁肃不知,更加突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当鲁肃回到东吴后向周瑜汇报借箭的经过时,周瑜长叹一声: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学生练读,指读,评价朗读。教师小结:诸葛亮学知渊博,熟知天文地理,所以算到了第三天四更有大雾,算到了回来时顺风顺水;他又善于分析人物个性,所以算到了周瑜忌贤妒能,算到了鲁肃忠厚、讲义气,算到了曹操生性多疑,不敢出兵,只会射箭,所以说他神机妙算。三、课堂练笔,升华“神机妙算”曹军有80万,诸葛亮他们只有602人。曹军已万箭齐发,大敌当前之时,诸葛亮却一边饮酒取乐,一边欣赏着美妙的琴声和箭声。听,这琴声多么悠闲、这箭声多么畅快,诸葛亮笑得那样轻松自在。此时此刻,你想对诸葛亮说些什么呢?四、角色扮演,回味“神机妙算”。1、诸葛亮并没有呼风唤雨的本领,但他知天时、懂地利、识人心,这不是神机妙算又是什么呢?怪不得在故事的最后,连一向忌妒他的周瑜也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2、分角色朗读:“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啊!”体会人物心情:周瑜(心有不甘,自叹不如),曹操(一拍大腿,后悔莫及),鲁肃(十分敬佩,心悦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