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核心和理论结论是

上传人:jun****875 文档编号:18674506 上传时间:2021-01-0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3.9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全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核心和理论结论是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全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核心和理论结论是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全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核心和理论结论是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资源描述:

《全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核心和理论结论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核心和理论结论是(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1. 全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核心和理论结论是:科学社会主义。2.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有一个过程,为马克思思想创立的前提是: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3. 在马克思主义创立的过程中,第一比较系统的阐述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著作是:德意志意识形态4. 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的著作是:资本论。5. 马克思主义有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是:实践性。马克思主义有别于其他哲学的根本之处在于它解决哲学问题的基本方法即实践为基础解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6. 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是:人民性。7. 马克思主义的最终升华的根本原因在于:马克思对所处时代和世界的深入考察和对

2、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8. 作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的工人阶级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斗争即三大工人起义是: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9. 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资本主义社会从自由竞争到垄断阶段的变化是: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1.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2.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3.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之变过程中有量的扩张。10.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度”是指:保持事物质的数量限度。11.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后,开始出现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对立。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唯物史观

3、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两大发现。12. 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便是相对的,这个范围是:物质和意识何为第一性。13. 坚持就是胜利这个观点的哲理在于:量变必然引起质变。14. 列宁对辨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15. 辨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16. 主观辨证法和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本质上是一致的,但表现形式不同。17. 羊吃草和割羊草是因果关系。18. 有人认为,既然人的意识是对客观外部世界的反映,那么人脑中的鬼神意识就是外在世界说鬼,神

4、真实存在的反映,这种观念错误在于:认为意识是对存在的直观反映。题干错误在于认为意识的内容等于现实存在,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的能动性表现在1.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意识具有创造性(不仅能反映事物外部现象,而且能对感性材料积极主动加工,在思维中构建现实中没有的理想世界)3.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4.调控人的行为和思想活动的作用。19.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在于:把物质归结为原子,割裂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最大缺陷就是混淆自然科学物质结构同哲学物质范畴的区别。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物质概念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20.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是一切运动,变化,发展的

5、内容和基础。21. 真象是事物本质直接正面的表现,假象是从反面扭曲,颠倒地表现本质。假象不等于错觉,虚幻的主观映像,也是对于客观对象的反映,有其客观的原型,只不过是歪曲的反映。因此鬼神观念不是人脑对鬼神的虚幻反映(考的是意识的主观映像不是假象概念)。22. 虚幻的观念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不是事物本质的反映。23. “鸡蛋从外面打破是食物,从内部打破是生命”,从哲学上讲,说明:辨证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24. 人是一切社会活动的主体。25.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错: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26.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是通过物质运动的变化表现出来的。27. 事物向前发

6、展的根本原因是:事物内部的矛盾。28. “先试点再推广”的辩证法依据是: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和共性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普遍性是矛盾的共性,特殊性是矛盾的个性;共性是无条件绝对的,个性是有条件相对的;共性通过个性表现出来,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29. 发展的本质是创新;可持续发展观的哲学基础是发展的过程性;事物向前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事物内部的矛盾。30. 矛盾问题的精髓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31. 演绎是一般到个别的过程;归纳是个别到一般的过程。32. 在人类认识的曲折

7、发展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同时存在。33. 实践是人类特有的对象化活动。34. 科学的任务是:透过现象看本质。35. 认识事物的量是认识的深化和精确化;区分质是认识量的前提,考察量是认识质的深化;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36. 辨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扬弃是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统一;包含肯定的否定;新事物对旧事物既保留有克服。37.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联系:首先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相互依存;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38.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包含,渗透;一方面,感性认识中渗透着理性认识,人们在获得感性认识时需要理性认识的参与和指导,所谓“

8、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感受它”。另一方面,理性认识中渗透着感性认识。39.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区别:认识阶段两种不同反映形式;两种不同水平的反映形式;内容和形式上有质的区别(区别是相对的,二者辨证统一)。40. “预测未来的最好方法是把它创造出来。”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说明:实践高于认识。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这是实践高于认识的真正优点。41. 实践的主体有:个体主体,群体主体,人类主体。42.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点:把实践引入认识论;辨证法引入反映论。承认事物是认识的对象,社会实践是认识基础。(区别唯心主义认识论)。43. 创新的基本要求:1.解放思想2.必要前提是增强创新意识。44.

9、 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规律的认识,具有抽象性和间接性。45.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充分体现了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辨证统一。46. 承认任何真理都具有绝对性就是承认:真理的客观性,世界的可知性,认识发展的无限性。47. 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是因为: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检验真理标准是客观的(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48. 真理与谬误的区别:是否如实反映事物及规律,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相统一,谬误是客观与主观相背离;真理与谬误对立是相对的,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真理发展通过与谬误斗争来实现(不是真理不断排除谬误的过程)。49. 哲学上的价值是: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主体的需

10、要;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对各种特殊价值现象的本质概况。50. 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辩证法就是坚持: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51. 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是否在实践中最终取得预期效果。52. 割裂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统一会导致:唯理论和经验论。53. 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必然是自由的根据和限度。54. 人的本质;1.人的本质在于它的社会性,人是社会关系的承担者,这种社会关系决定人的社会地位;2.社会关系是多方面的,其中经济关系是支配作用,人的本质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3.社会关系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中,因此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55. 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

11、级社会中的直接表现,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社会形态更替的质变过程中,及同一社会形态量变过程中。56. 阶级是一个经济实体,历史范畴;划分阶级的基础是生产资料占有关系不同。57. 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的作用:社会形态更替的杠杆;迫使统治阶级做出某些让步的重要手段;社会发展直接动力。58. “人们创造自己的历史”,这一命题是说:人是社会的主体;历史是由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构成;历史规律实现于人的自觉活动中。59. 上层建筑是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及与它相适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60. 社会生活的物质性表现为:社会形态的发展过程是自然历史过程

12、;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着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精神生活过程。61.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62. 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能对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是因为:它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63. 国家是一个历史范畴,是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其本质是阶级统治的工具。64. 历史进步的曲折性和反复性的根本原因是:旧的社会势力和反对阶级顽强而持久地反抗。65. 旧历史观的主要缺陷是:1.至多考察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没有考察人们思想动机背后的动因;2.没有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

13、创造者。66. 物质生产方式是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结合的特殊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集中体现人类社会的物质性。67. 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68. 生产关系是物质生产过程中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是一种客观的物质的社会关系;本质上是生产的社会形式。69. 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70. 上层建筑是先进的还是落后的,主要是看: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71. 英雄史观的产生有其深刻的认识根源,社会历史根源,阶级根源。72. 唯物史观在考察历史创造者时坚持原则:1.立足现实的人及人的本质;2.整体社会历史过程;3.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4.人与历史关系的不同层次。73. “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这句话表明: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错:人是研究社会历史的出发点,应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现实的人才是)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