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板块构造理论

上传人:小鹤 文档编号:186723442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9.09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第九章 板块构造理论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第九章 板块构造理论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第九章 板块构造理论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资源描述:

《第九章 板块构造理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九章 板块构造理论(1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九章 板块构造理论地质学作为一门系统的科学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很长时期来,对地壳 运动的分析,对大地构造的解释,一直是传统的固定论的思想占主导、统治 地位(即海陆无根本改变,只是范围大小而已,地壳运动以垂直运动为主)。 活动论观点从本世纪二十年代才开始兴起,直到六十年代才成为系统理论为 大多数接受。因此活动论的观点,活动论的一系列理论被称之“ 新地球观” 。活动论的观点:张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海陆并非绝对固定,陆地 基底位置有过改变。其理论包括: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这些理论可以说是同一思想观点,在几个发展阶段中的基本理论。从大 陆漂移到海扩张再到板块构造,后者对前者有着继承发展

2、的关系,应该说大 陆漂移是新地球观的萌芽阶段,海底扩张是它的发展阶段,板块构造理论则 代表了比较成熟的阶段,目前这一理论被地质学界接受,但并非尽善美,还 需要进一步发展、完善。1.大陆漂移一、大陆漂移学说的提出:最初主要建立在大西洋两岸地形有较好的拼合关系这个基础上,注意 到这种拼接关系的可追逆到很久以前。1620 年 法(培根)提出非洲与南美边界有拼合的可能(未解释)。1858年Ssder(斯奈德)地球及其演化一书中指出欧洲与北美也可以拼合在一起,并且两岸煤系地层连续。1910.美 Talor (泰勒)这些文章注意到了两岸拼合现象,说明大陆曾可能连在一起而后又分 开,但长时期内无人深入研究,

3、没有提出一个系统的理论,直到 1912 年, 德.魏格纳(Alfred Wegener),不仅指出两岸拼合关系,较系统的提出了“大 陆漂移” 学说。1915年,Wegener的第一部论述大陆漂移理论的书海陆的起源问世, 书中具体论述了有关大陆漂移的时间、漂移前后情况,漂移的机制,并列举 了一些证据。尽管漂移机制等后人提出了疑问,但应该说大陆漂移学说已成 为了较系统的理论。因此一般认为 Wegener 是大陆漂移说的创始人。最初魏格纳本人并不是地质学家,而是一名气象学家( 32 岁时提出大陆 漂移,1932 年在北极格陵考察时不幸遇难)。 象这样一个地学界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理论,并没产生于地质学界

4、,如果 考虑到当时的背景,应该说有其一定的必然性,当时传统的固定论思想已经 统治了地学界许多年,在地质学家的思想中通常已是根深蒂固的了。正如西 方有人说过的“ 正因为 wegener 不是地质学家,没有受传统观点的束缚,所 以能提出这样一个带有革命性的地质学说” 。“ 大陆漂移” 问世之后,由于经和传统的固定论(大陆基底固定)是截 然对立的因此,在地质学界引起了轩然大波,有人热情支持,但大多数地质 学家激烈反对。斥之为“ 廖论” ,谷话说异想天开,在他们眼里魏格纳的“ 异 想天开” 是绝对接受不了的。但 wager 本人是坚定热情的科学工作者,对这一理论坚信不移,并在后 来的工作中不断为之搜集

5、证据,直至献身于科学考察。任何新理论的进出都不可能是尽善尽美的,但其中新颖、合理的思维、 思路则启迪着后来的学者,大陆漂移正是这样为海底扩张板块构造理论开辟 出一条新的思路。二、大陆漂移说的基本内容 简单地表述为:现代地球表面为各大洋所分离的各大陆,在中生代以前 曾是一个统一的,巨大的陆块,称联合古陆(泛大陆):北方的劳亚古陆(北美、欧、亚)古地中海分割 南方冈瓦纳古陆(南美、非洲、印度、澳大利亚) 仅在侏罗世纪(1.5 亿年前)开始分裂,并且分裂的陆块各自漂移直 至今天的位置。由于大陆是整体,根本不存在大西洋、印度洋,而古大西洋是一个 统一的大洋,称之为泛大洋。三、漂移的证据 最初使魏格纳萌

6、发大陆漂移说思想的也是大西洋两岸地形,可以较好地 拼合在一起这一现象。进一步分析发现,两岸的地层、古生物、构造等方面 的分布上,也都有密切联系,对此,魏格纳作了一个很浅显的比喻,他说: “ 如果两片撕碎的报纸,不仅按其参差的毛边可以拼接起来,而且其上的印 刷文字,也可以相互连接,我们就不能不承认这两片报纸是由一大张撕开的”。(一)古生物证据 古生物学家早就发现,现代远隔重洋的一些大陆之间,古生物面貌有着 密切的亲缘关系。应该说,陆生生物只能在本大陆内迁移,但不能远涉重洋。然而现代分割的大陆上,出现了同一种陆生物化石。例如:中龙(CP淡水生活的爬行动物)巴西(南美)南非C-P湖沼地层均有。舌羊齿

7、(一种陆生古植物)C-P常见化石,出现在澳大利、 非洲、南美、印度。植物的孢粉,不可能由风传播如此远。这些化石只能说明大陆之间曾一渡有过陆地联系。大陆漂移说认为当时是联合古陆,前者北方劳亚古陆,后者南方的 冈瓦纳古陆,因此有相同的陆生生物化石是很正常的。反对者提出“ 陆桥” 说,由条岛状陆地连接各大陆,而后沉入海中, 但现代海洋工作证明无陆桥的存在。(二)地层及构造证据从北欧挪威向西南沿伸,通过苏格兰的一条加里东褶皱山系(S未形 成)在太平洋东岸消失后,又在西岸纽芬兰,加拿大出现,如果把大西 洋关闭,褶皱带正好连接在一起。从北美东部、西欧都分布相同的 D 老者红砂岩。 北美和欧洲 CP 煤系地

8、层也有联系。(三)古冰川证据 南美、非洲、印度、澳大利亚,这些现代气候和地理位置完全不同的地区,广泛分布 CP 冰川的痕迹,且从保留的冰川擦痕来看,呈放射状,属 大陆冰川的产物,而非山冰岳川形成。如果用固定论很难解释,尤其北半球仅印度发现冰川痕迹,现在位置并 不靠近极地,怎会有大陆冰川?若按大陆漂移,这些现代分割的大陆同属南方冈瓦纳古陆,位置更靠近 南极,因此,整个大陆发育 CP 大陆冰川。这些冰川痕迹的存在正好作为 联合古陆的存在提供了证据。以上是魏格纳时期提出的一些证据。三十年代开始随着 wegener 本人的 去世,大陆漂移说曾一度消沉,自五十年代以来,由于科技手段的更新,人 们更深层次

9、去找到了一些大陆漂移的证据。使漂移说再度活跃起来。(四)古地磁证据 在地球磁性中,我们讲过热剥磁的概念。 火成岩形成的过程中,当其冷却经过居里点(居里温度时)一些金属 矿物被当时地磁场磁化,磁性保留在岩石中,称热剥磁。岩石中矿物的热剥 磁记录了当时的磁偏角,磁倾角,进而可推算出所处的地理纬度。从一些大陆的古地磁资料来看,古地磁的纬度与现代所处的纬度有很 大的差别。两种可能T古磁极位置变化(同一时期不同陆地应该指示一致的磁极位置)陆块漂移过(唯一的解释)从印度孟买实测的一系列资料,很好地证实了大陆漂移说的存在。现代N19侏罗纪 S40J R 现代 的一系列变化时代J(1.5 亿年)K(1.0)R

10、 初( 5 千万年)R中磁倾角 向上 64向上 60向上 20向下 17从不同大陆测得的地磁资料看,大多与现代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若把 他们推到与当时古地磁要素相适应的位置上,正好拼合出魏格纳设想的联合 古陆,且各大陆开始分离的时间也基本吻合。古地磁资料是当前证实大陆漂移很重要的依据。(五)大西洋两岸的电子计算机拼接wegener 时代由于受到当时科学水平限制,仅粗略地从地图上说明 大西洋两岸地形沿各自海岸线有近似的拼合关系。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出现,1965 年,英国地球物理学家布拉德用计算机以 数学的精确方法,对两岸地形拼接。并且他不以地图上海岸线拼接,而是以 北水深 5000 寻( 915

11、米)处的边界进行拼合(相当于大陆坡脚的位置)。我 们讲过大陆坡属于陆壳,深处为洋壳,因此陆块的边缘以坡脚为界是最合适 的,用这个深度边界拼接也是最合理的,拼接结果两岸吻合误差1。如此好的吻合关系,不能说是偶然的,完全证实了两岸陆地曾经联为一 体的设想。同样有人研究南极,澳大利亚、印度等大陆的拼合,也取得了令 人满意的结果。(六)前寒武系岩石区的拼接由于放射性测年工作的展开,大陆的前寒武系基底(七亿年前变质岩)被划分为不同年龄的岩石区域,在布拉德的拼合图上:南美和非洲20亿年前一一6亿年前的岩石区和分界线衔接的很好。东非、马达加斯加、印度、奥洲前寒武麻粒岩带地可相互连接起来 以上证据从不同角度,

12、都说明了中生代以前存在着联合古陆(泛大陆) 北方的劳亚古陆,南方冈纳古陆。因此,大陆漂移成为不容置疑的事实。四、关于大陆漂移的机制 魏格纳虽然以其深燧的洞察力,看出大陆确定是漂移过,并从多方面加 以论证,但由于认识水平的限制,对漂移的方式和机制所作的解释却难以自 圆其说。成了当时反对派攻击的软弱之处。他认为大陆上的硅铝层驮在下覆硅镁层之上漂移。漂移的仅是硅铝层, 在硅铝层裂开处露出硅镁层洋底,其前进的一方掩盖前方洋底。但事实上, 硅铝层和硅镁层都是固态刚体,其间的滑动,大规模滑动,是实现不了的。直到板块理论提出“ 地幔对流说” 岩石圈在软流圈(塑性)的漂移,漂 移的机制才基本上为人们接受。2.

13、海底扩张我们知道现代地球表面海洋面积陆地面积。因此说任何地质理论如 仅考虑到大陆特征而不符合海洋(洋底)的实际情况的话,都不可能具有全 球普遍意义的。但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即使在大陆漂移说提出的时期,由于 受到科学水平和技术手段的限制,对海洋尤其海底的情况知道的还很少,直 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军事和寻找资源的需要,对海洋进行了许多考察 工作,才获得了大量有关海底版地质及地球物理的资料。使人类第一次了解 了海底的基本情况。人们很快发现,根据研究大陆地质而建立起来的传统的 地质学,包括大陆漂移说都不能解释海洋地质及地球物理的特点显然,地质学开始面临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因此,一大批地质及地球物 理学家

14、纷纷开始探索海底调查所提出的新问题。试图用新的理论来解释这些 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导致了海底扩张说的建立海底扩张说的核心思想是洋底在某些部位扩张(生长),另一些部位 府冲(消失)以致整个洋底在不断更新之中海底扩张不仅解释了洋底特征,同时说明了大陆漂移的机制问题 下面我们首先从人类把目光投放到海洋,对海底考察后发现了哪些问题 开始,然后看海底扩张说怎样产生的,如何解释这些问题,最后,理论提出 后,又通过哪些手段获得了什么新证据来证实海底扩张的存在。一、海底地质的特征(一)洋脊及特征 在海底地形中我们讲过,洋底并不完全平坦,而存在延绵于各大洋的海 底山脉洋中脊。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英国“ 挑战者”

15、号调查船在全球考察之后,就得知 北大西洋中部有一条海底山系。但直到 19251927 年期间,通过“ 流星号” 回声测深工作,才确定了整个大西洋贯穿着一条长达 17000 公里的大洋中 脊,1956 年进一步证实了各大洋都有洋中脊的存在。总长80000 公里。(太 平洋为洋隆)1. 洋中脊特征: 延绵的海底山系,横剖面为高 2-4 公里;宽大1000 4000 公里,平缓的等腰三角形,中央为深裂谷。1高地热流异常区:中央裂谷高达3-5,平均1.9士,正常1.47,2地壳薄,莫氏面模糊不清。 3重要地震带,震源浅而频繁。总之,洋脊是地温高,软流圈上隆的地段,同时中央裂谷是张裂隙。2 中央裂两侧的

16、对称性1基岩风化程度向两侧逐渐加深2沉积物在裂谷带极薄,甚至缺失,向两侧逐渐增厚。洋底沉积物最厚只有500-600米。按.5-2mm/千年=5-20mm/千年计算,只需用1 亿年,说明海底仅存在 1 亿多年。3磁条带的对称洋脊两侧古地磁高度对称性(热剩磁)洋忖忖忖脊古地磁学发展为新地球观提供了许多重要的证据。2海沟岛弧及特征大陆边缘1大陆架、大陆坡、陆隆(大陆基) 海沟是切穿岩石圈的深大断裂 地形上,狭长深沟。伴随地震、火山活动 马里亚纳海沟 -11030 米 海沟附近地震分布有规律贝尼奥夫带。 震源分布,由海至陆、深度增加。呈向陆地倾斜的带状。 岛弧是火山成因的 海沟是不对称的地热流异常区:

17、 海沟处地热流值较低,但向陆一侧强烈的火山活动,热流值很高; 向洋一侧则无热流值增大的表现。 火山(岛弧)与海沟之间有一段距离。3海底平顶山及特征洋底除洋中脊山系外,还有玄武质火山高地海山:岛屿(露出水面) 海底平顶山线状排列大致与洋脊垂直 海底平顶山上有浅水生物礁化石。 ( 现代水下 200-2000 多米深)说明曾位于浅水范围。 同位素年龄,由近洋脊向远离洋脊依次变老;沉入水下的近洋脊向远离洋脊深度加深。大量的洋底考察使人们发现这样一些海底特征是原来地质理论所不能 解释的,于是,1961年,首先由美国地震学家迪茨(Diete)正式提出了海底的 概念,接着1962赫斯(Hess )给予了进一

18、步的阐述。使海底扩张成为较系 统的学说(后来不完善)。二、海底扩张的提出和基本内容(一)1961迪茨Dite首先提出的;1962 赫斯 Hess 不断补充和丰富。(二)基本内容1. 由于地幔温度不均匀导致密度不均匀,引起软流圈甚至整个地幔 热对流而形成环流。2. 地幔环流的上升流处在地表形成洋脊,来自深处的岩浆反复从洋 脊的裂谷处涌出冷凝后形成新洋壳,洋壳驮在软流圈上随环流向两侧 漂移。因此新洋壳在洋脊处不断生长,洋壳向两侧扩张,越老的洋壳 距洋脊越远。3. 地幔环流的下降流处在地表形成海沟,岩石圈在此发生断裂(海 沟)洋壳插入地幔。4. 洋壳插入呈向陆侧倾斜状态,形成贝尼奥夫带,洋壳在地下受

19、热 熔融形成岩浆喷出地表组成岛弧或沿岸山脉。海底扩张说较好地解释了海底地形、地质和地球物理的基本特征。它把 似乎不相干的问题归入了一个简明的总体模式及由此形成的总体规律。海底扩张说最初( 1962)年提出作为一种推测的假说,大多是定性分析, 是对一些现象的定性解释。很快在后来的几年中人们又不断获得了一些洋底 资料,其中最重要是全球深海钻探科考船“格洛玛号”(Glomer)获得的大量 有价值的证据,进一步证实了这个假说。以下讲述新获得的海底资料三、海底新资料(一)古地磁资料1陆地熔岩中热剥磁表明,地球南北磁极多次反转,并可得知每次稳 定磁场的时间,得出地磁年表。2海底不仅有磁条带,且磁宽度与相应

20、的地磁年表时间成正比。这说明: 是在地球磁场不断倒转背景下,海底增生和扩张的结果(马修斯假说)。进一步验证:假定某个海底扩张的速度,由这个速度与磁条带宽度, 可计算得知每次磁条带形成的时间(W=VxT T = W - V)将其与地 磁年表时间对比:终于扩张速度 1-4.9厘米年下,两时间表完全吻合。1与 2吻合不仅 定性且定量证实海底扩张说的存在,说明了较精确的速度。3正反磁化的海泥在垂直方向上逐层交互排列。每层厚度不同,形成时 间长短也与地磁年表一致。三个成因无直接联系的事物在磁性方面具有令人惊奇的统一规律。有人 称之“ 三位一体” 。证实了地磁反转,古地磁年表和海底扩张的要领都是正 确的。

21、曾被看做“ 轰动事件”(二)深海钻探资料1968-1978,深海钻资料表明,洋底岩石年龄2亿年,且由洋脊轴 部向两侧由新变老。根据钻探资料分析的洋底年龄与古地磁资料确定的洋底 年龄,完全一致。古老洋盆与年轻洋底的矛盾可以用海底扩张说很好的解释:由于海底扩张使洋底不断更新的结果。人们形像的形容太平洋是“ 换了底的旧脸盆”(三)转换断层的发现上千公里。特征为:冰脊被一系列大规模横向断层切割,长度可达数公里,洋脊分开几万 仅 B-C 有断裂活动(地震)其余无断裂活动 迹象。 B-C 段运动方向(地震及研究)与洋脊铝开 相反。 A、D以外无相对铝动,同步威尔逊定名转换断层(加拿大学者 Wilson19

22、65)转换断层与平移断层的区别: 仅被错开洋脊之间有断裂活动。且运动方向与洋脊错开相反。 错动由换脊扩张导致。 在断裂持续发展时,两盘位移增加,但被错开的洋脊间距离 并不增加。转换断层的成因:如果切割洋中脊的是平移断层,我们可以解释为,先形洋脊而后平移断 层又使其错开。但沿转换断层所发生的错动显然不能使中脊错开位移。因此转换断层很可能是与洋中脊同时形成的。我国构造地质学家(张文 结作了这样的解释:地表是个球面,在地球自转所产生的离极力及惯性力等 动力的驱动下发育近南北向和近东西向的两组断裂,是网格状相交。长期受力的作用,将按锯齿状断裂的活动方式,同时形成洋脊和转换断层。海底扩张比大陆漂移的理论

23、更进了一步把立论点放在了占 71%海洋上。3.板块构造大陆漂移,限于当时的科技水平,立论主要建立在陆地一些地质现象上。 海底扩张则主要依据一些海底地质调查的资料。在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的基础上,人们开始将大陆地质的研究与海洋地 质的研究结合并统一起来。力图找出它们之间本质的联系。这就产生了板块 构造的理论。最早将板块构造的思想介绍到我国的是地质界老前辈尹赞勋 1972 年。一、板块构造的基本内容1. 固体地球在垂向上可划分为物理性质截然不同的两个圈层一一上部 刚性的岩石圈与下部塑性软流圈。2. 岩石圈在侧向上又可划分为大小不一的板块。板块之间以洋脊、海沟、 转换断层及地缝合线为界。板块边界是地震

24、、火山、构造活动集中的地 H44-带。3. 岩石圈板块在地球表面作大规模水平运动。洋脊处扩张增生,海沟处压缩消亡,以保证地表面积不变。4. 板块运动的驱动力来自地球内部的地幔对流。二、板块的划分(一)边界类型1. 洋脊一一一离散型边界,生长性边界。 地幔物质在此涌出,洋壳增生,两侧板块沿边界相背运动(离散运动)。大量的玄武岩喷发及频繁的浅源地震。2. 海沟一一一汇聚(敛合)型边界(消减带、消之带、俯冲带)。 沿此边界相邻板块作相向运动,洋壳府冲潜入陆壳之下消亡。沿此边界有了强烈的地震,岩浆活动(火山、侵入)构造变形、变质作用)。3. 转换断层一一(与洋脊、海沟通共生)平错型边界。相邻两板块作剪

25、切错动,无增生,无消减。沿此边界有地震及构造 变形。4. 地缝合线一一汇聚型边界(碰接边界)。 两大陆壳的碰撞带或焊接线。两板块相碰,洋中壳府冲到地幔中消失,两侧的陆壳相碰,发生强烈挤 压,经长期褶皱、逆掩、破裂、混杂、变质形成的线状分布,复杂地带,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雅鲁藏布江。(二)、全球板块的划分 根据以上的边界樗,全球大致可划分为六大板块(法地球物理学家 1968 年提出 Le.P:chon)1.美洲板块板块边界与海陆地交界无关同2. 太平洋板块3. 欧亚板块全洋板块上可以全部为海洋也可丿 以有海、有陆,但有无全陆地的4.非洲板块洋陆上述六大板块可以称为全球性的级板块,在板块内部又

26、划分出次级 的小板块,小板块边界类型仍与大板块相同,仅规模小。以上讲的是现代地球队表面板块划分,这里板块边界仍然是活动着的。 在整个地质历史中,如果都贯穿着板块运动,析以块必定有分、合合分的现 象,对古板块的划分,还有待于进步研究。三、板块的运动及驱动力1. 板块的运动严格地说板块不是平面,是曲面是球面上的部分。板块运动也不是水平运动,它是刚体沉球面运动。根据“ 欧拉定律” 球 面(球面几何定律)说明,任何个刚体沿球体表面的运动都必定是种绕 轴的旋转运动。因此板块运动也必定绕某些旋转轴的运动。旋转轴在球面的投影我们叫旋轴极。显然板块运动在靠近板点处,速度 慢,而远离极尤其在旋转赤道上,速度最大

27、。转换断层很可能是为适应和调 节运动调节运动速度差异而产生的。以大西洋脊为例,基本证实了这个理论。大西洋脊上的转换断层基本垂直于某轴旋转轴。与旋转轴垂直的旋转赤道上,扩张速度最快2cm/年,向两极递减。2. 动驱动力地热对流,早在 1928 英国霍姆斯设想了不能存在地幔对流。由于地幔对流,上升该处为洋脊,下降流处为海沟,其间岩石圈板块, 象驮伏在传送带上,向两侧运动。无直接证实,是板块构造对辩于的问题。三、 板块运动与大洋的起源和发展 在讲大陆漂移的理论时,我们讲过魏格纳能及后来五十年代新资料都 证实了,侏罗纪之前地球表面仅有泛大陆大洋。理在分隔各大陆的大西洋和 印度洋都不存在。而中生代之后,

28、联合古陆分裂,漂移才形成理代的大西洋 和印度洋。大西洋、印度洋中生代之后形成的年青的大洋。太平洋一一古老的洋盆、年青的洋底( 1.7年)当初魏解释,Si-AI层 在 Si-Mg 之上漂移。一方面两钢性体之间的大规模移动本身难以成立,另一 方面也无法解释太平洋矛盾的现象。板块构造理论提出后,人们用板块的离散边界和汇聚边界比较圆满地解 释了新大洋的张开,及古老大洋的收缩。新大洋形成处正是离散边界开始出现的地方,这里洋壳俯冲的少,洋底 生长快,谓之慢,洋底扩大,增生多。古老太平洋,洋脊生长同时,海沟处消亡。消亡量生长量。海盆缩小(太 平洋缩小量正好二大西洋+印度洋张开的量,地表面积不变)。同时,由于

29、生长与消亡的循环,使太平洋保留下年青的洋底。1974 年加拿大学者威尔逊把大洋的开合,大洋盆地的演化归为六个发展 阶段。称威尔逊旋回:阶段实例主导运 动特征形态胚胎期东非裂谷抬升裂谷(断裂、地裂)幼年期2000万年红海亚 丁湾扩张狭海(有平等的海岸及中央凹 陷)成年期印度大西洋扩张洋盆中有活动的洋脊衰退期太平洋收缩有发青的岛屿及海沟终了期地中海收缩无活动的中脊狭小遗痕(地缝 线)喜马拉雅山抬升年青山系前三个阶段,表明了大洋形成和张开,后三个阶段标志了大洋的收缩关闭。扩张中的大洋泛发育大西洋型大陆边缘(大陆架、大陆坡、陆隆)收缩中的大洋至少有一侧是太平洋型大陆边缘(大陆架、大陆坡、弧、海沟)大洋的发展过程中,大西洋型大陆边缘,由于软流图的下降流引及地壳均衡作用,逐渐转化为太平洋型大陆边缘。板块运动存在的问题:1. 驱动力尚无直接证据;2. 切断洋脊的原因;3. 洋底含煤沉积的原因无法解释4. 从目前资料来看,非洲板块的南、东、西都被扩张的洋脊所环绕如何消减?5. 日前板块构造涉及的时间范围不超过中生代,对更早时代的地质现象 如何解释,也就是古板块划分如何是人们关注的问题。有些板块构造学者认为,现代大陆上很多山脉或大构造行迹都是古板块 相撞的结果。大陆是多次板块碰撞焊接而成,但很难严格地划分识别古板块 边界,推测板块运动。识别古板块还无令人信服的理论依据。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