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六大问题与对策

上传人:pw****6 文档编号:186650472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45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六大问题与对策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六大问题与对策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六大问题与对策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资源描述: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六大问题与对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六大问题与对策(1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六大问题与对策 尊敬的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就由我来讲解有效教学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这本书的第二板块“阅读教学”中的前六个问题。因为自己教学水平有限,且教学经验缺乏,在讲解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缺乏,在这先敬请大家原谅。当然,我会尽全力把我所负责的局部和大家共同探讨,希望通过我的一些感悟与体会,大家都能够有所收获。在我备课的时候,以前仔细阅读了有效教学这本书,发现其中所讲述的道理不是生硬的,深刻的,而是我们老师在教学实践中经常会碰到的问题,也是时常困扰我们的一些现象。通过解读,我收获很多。现在就让我们共同探讨第一个问题。(一)老师的问题:是“桥”还是“墙”?长期

2、以来,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学生回答老师的问题,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我们在课堂上随时能够看见的是老师在持续地问,学生随着教师的问题在回答。在这个问一答间,老师似乎成了“问题先生”,而学生则成了“问题奴隶”。长此以往,我们的学生变得不敢提问题,不会提问题,偶尔有学生提问,也仅仅局限在对字、词理解上,极少有人提出有创造性的或引人深思的问题,学生跳不出老师思维的圈子,禁锢了自己的个性发展。上海静安区教育学院曾对3所小学、2所中学和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的课堂提问情况作过调查,结果显示,小学一至六年级6节语文课平均每节课教师提问32.5次,只有1名一年级学生向老师提出想尝试表演的要求。面对着这种现状我们不

3、禁要思考:老师应该提什么样的问题?老师的提问目的是什么?作用是什么?老师的问题,到底是“桥”还是“墙”?教材中有这样一个案例(黄继光一文教学片断略)。面对这样的教学,面对教师这样的提问,我们不禁反思:这样的问题能够让学生真正理解文本内容吗?能够启发学生思维吗?二个问题的设计,我们能够看出,老师设计的问题留给学生的思考空间并不大,答案是昭然若揭。教师设计问题的根本就是为了完成“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课标中要求“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水平,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升阅读质量”。老师这样的提问是根本完成不了这些任务的。 阅读是学生

4、自我建构意义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的行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水平”,按照这种思路,老师的问题应该是“桥”,是“梯子”,是引导学生学习和思考的线索;好的问题应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启发的作用,启发学生多元化的思考,深入的思考,启发学生在思维的困境中找到路途。在教学陷入困境时,教师的一个提问固然能够起到“恍然大悟”的作用,但在思维空间特别大的地方,设计具体的问题反而束缚住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由此看来,学生的阅读需求和阅读心理才是教师设计问题的主要依据。其实,上述案例中的问题假如是学生提出来的,是多数学生感到困惑的,它的思维价值就提升了。学

5、生在回答老师问题的过程中,实际上是作为一个“信息受体”出现的,搞得不好,教师在前面精心设计的诸多问题就只能成为牵着学生鼻子走的一种手段,学生在这个个个问题面前难免有被审的感受。这样的问与答其实已经失去了教学的本质意义。记得我在教学黄河魂一文时,在教学即将结束的时候,有一名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既然课文大篇幅写的是壶口瀑布,那么课文题目为什么不写成壶口瀑布,而要用黄河魂?这个个问题恰恰点出了文章中所蕴含深刻思想:壶口瀑布代表了中华儿女的一种精神,代表了炎黄子孙的一种魂魄,是黄河精神的表达。这个问题提得好,好在哪儿?好在是学生自己的阅读体验,好在是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好在它恰恰是符合学生阅读心理

6、。所以,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设计问题,不要总是从自身出发,要多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要多给学生提问的机会。正如一位老教师反思的那样:“我年轻的时候,过度地看重自己的教学设计,上课时,竭力使设计成为艺术,不过一些顽皮的孩子,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并不珍视我精心设计的这份艺术,并不配合默契地去共同创造这份艺术。”说到这里,可能有的老师又会产生疑问:既然教师的提问存有着如此多的缺乏,那么在教学中教师是不是应该少提问题或者不提问题,尽量让学生提问呢?假如学生没有问题了,是不是就意味着教学成功呢?其实不然,主张让学生问问题,并不是不让老师问问题,关键是教师应该清醒地理解到自己该问什么样的问题,如何问等等。新

7、课程也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实行学习,把问题看作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看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一、准确理解和利用教师的问题。教师的问题是根据学习任务、学生的实际和自己对课文的钻研的基础上提出的,其主要功能是让学生进入一种疑问情境,激发他们的疑问与思考,好的问题应该是“桥”,是“路”,是“钥匙”。哪怎样来合理使用老师的问题呢?1、依据学生的学习进程,设计问题将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引向深入,最终解决问题。好的问题就是提纲,就是线索。在教学中老师要擅长围绕学生的学习进程设计问题,层层深入,让学生

8、的思维逐渐深入理解文本,从而最终解决问题。在教学李时珍一文时,有位老师围绕“李时珍是一个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这句话,设计了一个问题:从哪里看出李时珍伟大呢?然后学生围绕着教师的这个问题层层深入,抓住文章中的句子、词语去体会李时珍的伟大。不管哪个年段的学生,教师提问的出发点应是通过问题将思维空间抛向学生,让学生来交流、思考、解决。也就是说,教师的问题不应是针对内容本身的,而应是让学生针对内容本身的。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去动脑思考,这样的问题才能起到桥梁的作用。2、将疑难的问题化成小的问题,来协助学生理解。对于多数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教师能够把难点分成一个个学生解决起来比较方便的问题,一步步引导

9、学生去解答。教学三棵银杏树一课时,对于学生提出的“秋天落光了叶子的银杏树上停着一两只鹰,作者为什么说它像一幅古画而不是现代画”这样一个问题,教师就应该擅长将问题化小,分成几个小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1)什么是古画?什么是现代画?(2)课文中的画面让你有什么感受?(3)书中所描绘的画面更接近哪种画?同时引导学生观赏几幅古画和现代画,实行比较欣赏,再精读品味,想象画面,感受文字中所蕴含的幽静、古朴、长远的美,从而这个复杂的问题就得以很好地解决。3、利用反问、追问等形式协助学生进一步思考。对于学生提出的一些具有独创性但又缺乏理性的问题,老师能够采用一些特殊的处理手段协助学生理解,寻找到准确答案。例如

10、反问、追问等。书中有比较详细的案例,这里不再多讲。4、教师的问题还能起到组织课堂教学,让学生推学生的作用。比方“你能告诉大家你为什么提这样的问题呢?你能告诉别人你是怎样读懂每一个自然段的吗?”等等。二、教师应该提什么样的问题,如何问。作为一名老师,在课堂上应该提什么样的问题,怎样问,这是很多老师包括我都很关心的问题。我个人认为,老师应该提一些能激发学生思维的问题,能引起学生对所学内容和学习过程进一步反思的问题。备课时,老师应该先自问:这个问题要不要问?为什么要问?什么样的回答者是这个问题所期望的?每一个问题都要像这样三思而后提。从问题涉及的内容看,我们把问题分成四类,一是判别类问题,二是描绘类

11、问题,三是探索性问题,四是发散类问题。其中第一类问题能够设计成练习的形式,第二类问题能够和内容的理解、复述水平的训练结合起来使用。这两类问题侧重于中低年级。而第三类问题应主要引导学生来提,也是中高年段问题教学的重点。而教师在设计探索性问题时应注重过程与方法的研究,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自身的经验,绝大局部学生的水平。第四类问题属于教师重点提问的问题,应贯穿于整个小学阶段的始终。多数情况下,这类问题不是指向内容本身,而是指向学生思考的实践,即让学生去提问题,多角度思考问题。换句话来说之,我们作为教师更应该注重第四类问题的提出,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而不是针对具体的课文内容实行提问。例如教学坐井观

12、天一文时,当小青蛙看到外面美丽的世界时,教师便能够设一个疑问:小青蛙还会回去吗?引导学生展开思考,从而进一步理解“天”的大。教学江雪一文时,教师能够设问:这么寒冷的冬天,这位老人真的是为钓鱼吗?引导学生展开思考,从而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情感。再例如教学秋天的雨一文时,引导学生体会秋天景色的美丽时,教师便能够设置一个问题:秋天是一个五颜缤纷的世界,读一读文章,看看哪句话写得最美?通过学生的阅读体验,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到秋天色彩的美丽。三、教师的提问要考虑到学生的思维特点。就整个小学阶段看,问题教学一般是由教师问为主逐渐过渡到由学生问为主,是一个由教师提出问题,到教会学生提出问题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

13、过程中,教师尤其要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来实行。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性,具有实行初步抽象根据的可能性。也就是说,儿童此时的思维主要是依赖对事物的内化本质或关系的理解,凭借概念、判断和推理来实行。此时,老师的问题承担的主要功能就是将教学的重点、难点、较为抽象的知识点等化为一个个孩子容易理解的问题,孩子思考了,回答了这些问题,目标也就实现了。例如:平平上二年级了,还没戴上红领巾,心里怎么不着急呢?(选自平平在家里)这个句式较为复杂,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不能提复杂的问题,而是要用孩子们懂得的语言设计问题:平平几年级啦?平平为什么着急啊?戴上红领巾什么意思?对于小学中年级的学生,他们的

14、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概念思维趋向平衡。而高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抽象概念思维开始成为思维的主要形式,经过低年级的训练,学生对句子的理解就深了,学生就能够自己试着理解句子了。所以,在教学时,能够结合他们的思维特点设置适宜他们的问题。窦桂梅老师在教学珍珠鸟一文时,首先抓住了文中的一句话:逐步,它胆子大了。”俗话说“本性难移”,设计了一个问题:鸟从怕人到不怕人,为什么反差这么大?从而引出了“信赖”一词,牵一发而全身,由信赖引申出了小鸟、大鸟、自然与人的信赖,整个教学既富有严密性又不缺失“语文味”。能够说,窦桂梅老师在这里提出这个问题是很重要的,也正是这个问题使得教学有声有色地展开了下去。在书中

15、43页针对前面我们举的黄继光一文的案例实行了修改,老师们不妨看一看。总之,我们教师在教学时,要擅长设计问题,更要擅长培养学生的提问的水平,让问题成为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桥梁,成为学习征程上的指南针。第二个问题:如何问:缘何游离于问题教学之外?根据我们前面所学,在教学中“问题”是很重要的,不但有老师还包括学生。由此我们不禁产生第二个问题: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到底应该怎么问?我们在教学中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质疑水平?毫无疑问,阅读教学中提出问题往往成为教学的起点。那么问题该由谁来提?传统的教学中,问题的提出者往往都是老师,学生总是围绕老师提出的问题打转,长此以往,我们的学生只学会了“答”,而却不会“问”。

16、胡东芳先生的一番话不禁引起我们的深思:为什么不善提问,不敢反问,不勇于挑战权威成为我们学生的共同特征?我们的学校,为什么只教学答,而不教学问?我们的考试内容为什么用“答”代替了“问”?我们的考试评价标准为什么只有“答”的标准而无“问”的标准?我们教育不引发学生“问”的兴趣,反而用“答”来伤害学生“问”的兴趣?“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也就是说,教师和学生的话语权应该是平等的,提出问题的权利也应该是平等的。不顾学生的发展,按自己的设计,提出问题,或一味让学生提出问题,没有调控选择,课堂教学就有可能是低效的。关键的问题是要教“学生问问题”。我比较同意美国一位教

17、育家的说法:“最精湛的教育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在指导学生提问题之前,教师先要认清四个问题:第一,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是非常有价值的教学环节,应该重视起来;第二,所提问题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通过让学生提问题,来培养他们思考问题、提问题的水平;第三,要理解学生为什么提不出问题,是懒惰,是不愿意思考,还是不知道该怎样提问题;第四,提问题的水平是在反复练习中逐渐获得的。如何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首先,教给学生自问策略, 也能就教给“向谁问”的思想。能够通过预习布置给学生“问”的作业,能够向家长问,能够向老师问,能够向同学问,能够向作者问通过这样的活动增强学生“问”的意识,培养

18、学生问的习惯,久而久之,学生也能够主动发问了。其次,教给学生问的方法。这个问,要依据课文内容实行问。这里,我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问的方法。1、可针对课题实行质疑。课题是文章的眼睛,围绕它大胆质疑,往往能够一下子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尤其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课题实行质疑则是培养其问题意识和质疑水平,促使其思维向深刻性发展的有效方法。例如,在教学难忘的八个字一课时,我就要求学生思考:“读了课题后,你想知道什么?”学生就提出这些问题:“我想知道是哪八个字?”“那八个字为什么难忘?”“令谁难忘?”等等,这些问题解决后,本课的重难点也就易于突破了。2、可针对重点词句实行质疑,例如,十里长街送总理

19、一文中的“不约而同”是什么意思?大家为什么会“不约而同”?3、可针对标点实行质疑。例如奇妙的“眼睛”一文中的“眼睛”为什么要加引号呢?4、可针对反义词的使用实行质疑。例如,针对温暖一文可提出;“深秋的夜晚是寒冷的,为什么用温暖做课题呢?”5、可针对修辞手法实行质疑。例如草原一文,老舍先生为什么把几十里外欢迎客人的队伍比作“一条彩虹”?6、可针对课文结构实行质疑。例如,曼谷的小象为什么还要写傍晚的景色呢?7、可针对不明白的现象实行质疑。例如,五彩池一文,为什么池水会出现这么多颜色?8、可针对课文内容实行质疑。例如,奇妙的“眼睛”一文提出:“天文学家的眼睛为什么是望远镜?”“极小的病菌有多小?”“

20、海军战士是怎样用潜水艇监视海面上的敌人的?”9、可针对难点处实行质疑。例如,葡萄沟一文提出:“为什么在阴房里能够制成葡萄干?天气炎热的室外能不能制成葡萄干?”学生掌握了以上几种质疑方法,体会到它的作用,逐渐地就敢于质疑,也擅长质疑了。第三,按学生的实际实行提问水平的培养。低年段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主动提问的习惯。陶行知老先生在八个顾问中这样写道:我有八位好朋友,肯把万事指导我,你若想问真姓名,名字不同都姓何。何事,何故,何人,何时,何如,何地,何去,好像弟弟和哥哥,还有一个西洋派,姓名颠倒叫几何,若向八贤常请教,虽是笨人不会错。这里的“何事,何故,何人,何时,何如,何地,何去,几何”不妨

21、教给学生,让学生无论何时何地都与这“八何”打交道,使学生从小就树立问题意识。敢问,能问,然后才是学会问。到了中年段要注重引导学生对所提的问题实行筛选,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擅长提问的水平。高年级则侧重于启发学生选择适宜的方法,策略,自主地分析,解决问题。第四,对学生的问题实行积极的评价,要以来激发、提升和巩固学生的提问。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应依据一定的教学目的,给予即时的、积极的反馈。不管本着何种评价目的,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的问题,对水平高的学生,应该重视问题的质量,相对差的应该鼓励其提问题的进步。其次,评价要具体,解决要即时,若则就会大大降低教学效果。在去年12月末我参加全国创新

22、杯教学艺术比赛时,在四川绵阳听了吴正宪老师上的一节数学课估算。在这节里,吴正宪就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课伊始,她便让学生围绕“估算”提问题。学生们提了很多的问题,有的说为什么估算要逢5进1,有的说估算是谁定的?有的说用什么方法实行估算?估算应该用在什么时候?有什么用处?等等。而吴老师正是围绕学生的问题展开教学,以“估算应该用在什么时候”为切入口展开教学,整节课学生上得是兴趣盎然,老师教得是轻松自如,真正实现了“以学定教”。借鉴这节数学课,我们也不禁应该思考自己的语文课如何才能使学生真正产生兴趣,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在教材第53页有一则全神贯注的教学案例,大家不妨看一看,也许会有

23、所收获。总之,我们要想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那就要将提问的权力还给学生,让学生能够提出他们“不懂”的问题,从而展开教学,而不能再搞“一问堂”了。问题三:朗读:是不是老师发出的简单指令?谈到阅读教学,不可避免地要谈到朗读教学。在新课改的今天,我们所有的老师都已经理解到朗读在教学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朗读的地位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位置。现在我们在语文课堂上经常会听到学生的朗朗读书声,也经常会看到老师让学生读一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者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某一段。但我们是否真正注意到了朗读的作用呢?我们是否能够很好地使用朗读这种教学手段呢?书中有一案例,一位老师在教学恐龙一文时,让学生齐读课文,要

24、求读出“气势”,然后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恐龙的句子。这种读就不禁让我们“叹为观止”了。这两次读既没有合理使用朗读的作用,也没有尊重文本本身的特点。其实,恐龙一文属于常识类说明文,教学重点不是体味、感悟、积累语言,而且培养学生迅速搜集、筛选、整合信息的水平。所以这篇文章的教学朗读倒不如默读或速读来得更加恰当。我们不禁反思:我们语文教学中对朗读的处理是否过于“简单”了呢?朗读在阅读教学中承担着多种功能,如线索功能、手段功能、环节功能、训练功能、评价功能以及多种功能的合一。阅读教学时,哪个教学环节需要朗读,要发挥朗读的哪种功能,试图达到什么目的,学生读完了该如何评价,备课时都需要认真思考,精心设计

25、。而当前的教学主要问题在于过于强调朗读的不可或缺的作用,反而对朗读的安排简单化了,随意化了。其实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注重朗读没有错,但不能一味强调朗读,要知道语文阅读方法中还包括默读、速读、浏览等,要针对文本的文体特点“量体裁衣”,这样才能真正发挥读的功效。此外,我们还应该注意学生的年龄特征。低年级的学生,因为年龄较小,所以他们的阅读方式是从眼口耳脑,必须以口语为中介,把无声的语言变成有声的语言,才能读懂文本的意义。所以低年段的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学生的朗读教学,提倡多读。而到了中高年级,学生的阅读则变成了眼脑口耳,耳主要是反馈和监控,所以这时段的学生阅读就不能像低年级一样一味强调朗读,而应该注重其

26、它阅读方式的训练了。那么朗读到底有什么作用呢?书中第59页阐述得很清楚,一是能稳定儿童阅读时的注意,二是能协助儿童理解阅读材料,三是能够发展儿童想象力,增进对文字的鉴赏力,四是有助于对课文的记忆。日常教学中把朗读当成一个贯穿新课教学的线索,或是训练的环节,事实上,朗读还有其它的教学价值。比方可利用朗读来表达不同的观点、重音、语气、语调、停顿、感情等的不同。有一位教师在教学黄河的主人一文第三自然段“一、二、三、四、五、六,一共六个人的读法。有的学生读得越来越慢,他是表达视觉角度:太远,看不清;有的学生读前三个声音大,后三个声音越来越小,他是在表达自己紧张的心情;有的学生读六个数字越读越快,表达了

27、作者的惊讶与担心。正所谓“有多少个观众就有多少个哈姆雷特”。此外,朗读还能够作为学生实行角色评价的一种方式,即分角色朗读。古人说,读书有三味:读经味如稻梁,读史如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可见不同的文体朗读会带来不同的感受。要认清的是,不是所有的文体都适合朗读,都非常用朗读的形式来实行不可,应该处理好朗读与默读等其它阅读方式的关系。应该说低年级的学生因为记忆黄金时期,就阅读教学来说,适合采用朗读、诵读以背诵等方式。要把“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作为重要目标,在朗读中穿插做动作、表演等。而中高年级的朗读仍然重要,除此之外,默读、诵读、浏览、速读等方式要逐渐加重分量。教学时,应充分考虑文体特

28、点,合理安排好朗读与默读、诵读及浏览的关系。例如教学恐龙,先让学生迅速浏览第二自然段,将出现的四种恐龙的名字,在相对应的插图上标识出来。然后再给学生五分钟的时间,重点默读描写四种恐龙的内容,抓住各自的特点,之后再实行汇报。最后,让学生重点朗读描写四种恐龙的句子,在朗读中体会说明方法的好处,教师能够在需要强调的地方实行指点评价。通过这个案例,我们不难看出,朗读并不是阅读教学唯一的方式,默读、浏览、诵读也都有极大的教学价值。真正的教学艺术在于要清楚:哪些课文、哪些地方需要重点朗读,反复咬嚼?哪些地方只需要一般的朗读?什么时候用其它方式要比朗读效果好?什么时候又是训练朗读的最正确时机?在朗读教学中,

29、我们还应该注意把指导和评价结合起来,以提升学生的朗读水平。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执教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文时,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特别注重指导和评价,从最初的“浪漫”到“情境”,再到“涟漪”,一步步提升学生读文的品质,同时增大对学生朗读的赞赏性评价,学生便越读越好,也真正实现了朗读的作用由文入景,由景入情。再看一则于永正老师精彩的朗读指导:师:(该生读完“抢救伤员”这件事时插话)这件事最感人,感情不容易表达,听于老师读一下。(师范读。) 师:大家注意了没有?”当您回去抢救小孙孙的时候,房子已经炸平了”这句话中间是个逗号,不过老师为什么停了较长时间? 生:房子炸平了,小孙孙炸死了,心里很悲伤,所以 师:

30、志愿军说到这里的时候心里很难过。说 生:说不下去了,所以说到这里停了较长的时间。 师:对了,理解了,感情体会出来了,才能读好。请大家把“抢救志愿军伤员”这件事读一读。(生自由读。)以上两则案例不难看出,指导学生朗读并不是简单下一个指令即可的事情,那是要花心思的事。书中第64页也有二则案例,大家也不妨阅读一下,可能会有更多的收获。第四个问题:“分段”“归纳段意”:能不能因噎废食?提到“分段”“归纳段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这些词语,似乎离我们很遥远了。记得我刚毕业时,那时还提倡分段,归纳段意。不过新课程改革后,这些似乎变成了“雷区”,很多老师都不敢教,也不能教,不然会被人说成“应试教育”。这

31、顶帽子戴下来,不过会影响课堂评价的。于是乎,课上不再讲分段,不再提中心思想,语文课成了开心课:读一读,说一说,画一画,演一演,学生们上得不亦乐乎,老师们也眉开眼笑。但这是不是意味着“分段”“归纳段意”就真正退出了阅读教学的舞台呢?国家课程教材研究所的周光旋分析得很透彻: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度段、归纳段落大意、根据中心思想能够协助我们理解内容,把握文章的要义,应该说不失为一种有用的阅读方法。既然是一种有用的阅读方法,在教学中我们何尝不能用呢?关键是我们以前把这种分段、归纳段落大意等作为了唯一的方法实行教学,使语文阅读教学成为一种僵化的教学模式,限制了其它方式的学习使用,压制了学生在阅读的多元感受,

32、而且把原本充满情趣味和有着丰富内涵的阅读变成了索然无味的机械重复。把本应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受到的熏陶感染变成了说教。实际上,只要合理地使用这种阅读方法,是能够协助学生很好地把文章地整体,把握文章的脉落,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对于培养学生整体感知水平、提升学生作文水平也是有一定协助的。归根结底,我们以前的分段、归纳段意是脱离了学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无视了学生自学,追求学习结论,无视学习过程,强化同一性教学,淡化分层教学和个性化教学,属于典型的“先生讲,学生听”教学模式。中国人的学习讲究推陈出新,讲究“温故知新”,也提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所以在现代教学中,我们应该确立这样一种思考:不是

33、每一篇课文都要分段,但是需要分段的就不能怕分段。分段、概括段意是语文教学中锻炼学生分析概括水平的重要形式之一,教学中根据课文特点、学生思维发展特点、训练目标、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发展的需要来具体安排,这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在新课的背景中,我们更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提不等于取消,仅仅反对简单、机械的做法。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应该怎样把握“分段”和“归纳段意”的学习方法呢?首先,能够依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任务要求,灵活变化分段、归纳段意的练习形式。低年段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水平。能够将段意段落划分设计成孩子能够接受的问题或练习形式来实行。教学云房子一课时,能够让围绕“造云房子

34、快乐玩耍云房子消失”这样一个线索来找相依的段落内容,这就是分段、总结段意的训练。中高年级则要相对应提升思维训练的要求,我在教学秋天的雨一文时,便安排让学围绕课文所描写的“色彩”“香味”“冬天的消息”划分相对应的段落展开教学。这也是划分段落的相对应训练。也能够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列提纲,这也属于分段的训练。其次,根据不同文体特点和需要,与其它教学手段相结合实行。能够和朗读教学相结合,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这个段讲了什么。也能够提出一个问题,里面分出几个小问题,相对应就是分几段。或者向学生提供小标题或拟定小标题,学生根据标题找到相对应的段落。于永正老师在教学翠鸟一文时,就注重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归纳每一局部

35、内容讲了些什么,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描写线索,表达了“分析”和“归纳”的训练。具体请阅读74页案例。问题五、扁平化:“形象”解读的瓶颈?所谓“形象”扁平化教学,主要是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师生对作品“形象”的把握过于单一、肤浅的一种倾向或做法。这种倾向或做法在低年级教学中较为突出。有一篇课文北风和小鱼,讲述了北风吹过,万物凋零,河面冰封,只有小鱼说不怕,在河底捉迷藏。老师在教学时提问:你想对小鱼说些什么?绝大局部学生都在表扬小鱼的勇敢,甚至说跟小鱼是一伙的。唯独一名学生发扬见解,劝告小鱼不要太得意了。还有学生希望北风和小鱼做好朋友。这种独创性的见解却被老师给否认或忽略了。也许在老师的心中,不应该这

36、样去否认正面人物,结果造成形象的“扁平化”,即单一大家都说小鱼好。新课程倡导“学生、文本、老师之间的对话”,强调学生自己的体验、感悟,强调合作中多角度、有创意的个性化阅读。就刚刚的案例来说,假如老师能够停一停,问一问学生“你有什么根据不让小鱼得意太早呢?”你怎么会想到让北风和小鱼做好朋友的,他们能不能成为好朋友?相信课堂上定会产生思想碰撞的火花。为什么会造成“形象”的扁平化?我想是不是这样几个原因:一是老师还是太依赖于教参或教案,把其中的答案硬性化,教条化,不能轻易改之;二是课文内容具有思想的倾向性,与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产生了矛盾,造成顾大局而忽略“个别”;三是新旧两种教育观点的冲突,造成老师在

37、追新课程的潮流中又固守着以往的教学思想,无法产生突破;四是教师的权威性致使学生更依赖于教师的观点,而冲淡了学生的“个性”张扬;五是学生语文成绩评价的单一与课堂教学的开放性产生矛盾,使得老师不得不在“考试”这根指挥棒下低头。教师教学思想与行为中的这些矛盾纠葛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势力,将教师的个性化空间、创造性空间挤压得越来越小,同时也使得学生面临的“创造”空间逐渐缩水。这种形象“扁平化”的教学,不是教学简单化的一种具体表达,这种教学最可怕的后果就是,孩子的创造力在其过程中逐渐被扼杀掉。那么如何避免在教学中出现“扁平化”的现象呢?简来说之,就是“求同存异”。正如那句烩炙人口的话所说的那样:一千个观众

38、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不能阻止也不可能阻止学生的“奇思妙想”,必竟他们作为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有着自己独立的思想与价值观,面对着同一个形象他们也会有着千变万化的阅读体验。所以我们不妨允许他们这种“个性张扬”,倡导他们“奇思妙想”。这是不是就等同于我们放手不管?这是不能够的。作为教学的组织者与引导者,我们也有着我们的责任。要想取得一个平衡,我们不妨要处理好这样几个关系。1、每个形象之间的矛盾关系。低年段所学的童话、寓言、故事主要是在形象关系的发展中展开情节的,所以,要理解形象,把握主题,我们必须把握形象之间的矛盾关系。在这些矛盾关系中,我们应该牢牢抓住主要矛盾。如上个案例中的北风与小草、梧桐、小

39、鸟、小鱼的关系就是主要矛盾,从中表达小鱼的勇敢,体会北风的与寒冷无情与狂妄自大。但这是不是就够了呢?远远不是,我们抓住了主要矛盾,还要擅长理清其要矛盾。假如我们能够对这些其次矛盾加以理解,弄清这些次要矛盾对理解形象,把握作者情感的作用,对完成教学任务和学生的发展的作用,那么我们就不会对课文内容、对学生的回答作简单化处理。2、思维开放与思维控制的关系。低年段的孩子很容易离开文章的思路,想到别的地方去,这很自然,关键是教师如何引导。那么,在低年段阅读教学中,什么该放,什么该约,放到什么水准,又约到什么水准?这些都是需要教师积极思考和应对的问题。当然,对它们的把握水准,主要取决于教师个性教学的自觉水

40、准和理性把握、艺术把握的水准,属于一个模糊境界。3、学生眼中的形象与老师眼中的形象的矛盾关系。心理学说明,低年段的孩子的思维主要靠表象实行,不接受观点,而只能接受形象。在他们的观察和思维中,现实世界就是形象的世界,他们判断形象的依据就是自己的情绪的变化、情感的好恶,这与成人世界的解读是不一样的。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是特殊的成人,应该是“老鹰捉小鸡”中的老母鸡,领着他们还得护着他们,要擅长从故事情境中跳出来,还要时时沉入其中,假如反过来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是非常愚蠢的事情。某教师上下雨一文时,因为文章内容简单,学生易于理解,通过多次朗读后,学生对文章所

41、要传达的意图已了然在心,于是准备结束课文,谁知道,这时,杀出了一个程咬金,一只小手举得高高的,嘴里不停地叫:“嗯,老师”他站起来说:“老师,我觉得这个小宝一点也不聪明。”教室里一片哗然!老师示意他继续说道:“自己淋湿了,很容易生病。我有办法让小宝既不淋湿,又让那位同学有伞。”此时,他一脸的骄傲,说:“其实小宝只要和那位同学一起撑伞回家,到了家门口,再把伞借给那个路远的同学,这样不是自己不会淋湿,又做了好事吗?”试想,假如老师没有让他继续发言,而是否认他们的观点,又怎么会现闪如此“聪明”的学生呢?4、牵着孩子走和被孩子牵着走的矛盾关系。很多老师不敢放手让学生实行形象的解读,怕学生“天马行空”,将

42、课堂引向一个自己无法控制的方向。其实,我们理解到,牵并无过错,不能认为,牵着学生走就是传统,让学生自己走就是改革。关键是牵着学生走,是走向一个准确的思路,还是将学生牵进自己的备课圈子,被孩子牵着走是由孩子的启发顺着孩子的思路寻找新思路,还是教学失去控制。这其实是两种教学思想的斗争,有着本质的区别,其实,这个问题的关系不是谁牵谁的问题,而是为什么牵,往何处牵的问题。5、应试与发展的关系。应试教育是围绕“为了孩子考个高分”而教,而素质教育则是为了孩子的发展而教。作为现代教育来说,我们肯定是要面向每一个孩子的发展而实行教学,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允许他们的奇思妙想,鼓励他们大胆质疑。但就当前我国

43、教育的现状,一张考卷决定成绩的情况还要存有很长的时间,所以,在教学时,我们不妨也备备试卷,使学生在个性张扬的同时也能够“一语中的”。总之阅读教学中关于“形象”的解读,要求我们老师要有更高分析鉴赏水平,更强的包容力,更宽泛的理论知识储量,只有这样,形象的解读才会“丰满”,才会更具“个性魅力”。第六个问题:100顶高帽子:好不好戴?于永正老师在接受访谈时以前说过:老师走进课堂之前,要准备100顶高帽子,上课的时候,随时戴在学生的头上。是的,现在的公开课或者观摩课上,随时都能够听到老师对学生的赞美性的评价,还有的老师“别出心裁”的将一顶顶高帽使劲往学生头上戴,把学生弄得晕晕乎乎的,快乐得好像捡到什么

44、宝贝似的。然后,这顶高帽子真的就那么好戴吗?真的就能够随时戴吗?真的戴上就高枕无忧了吗?且看样一个案例:一次听邱少云一课时,有位学生发表了自己的独特的见解:人的生命是何等的宝贵,邱少云在完全能够保住生命的情况下,却活活被烧死,死得可惜,死得不值,我觉得他这是犯傻。“老师居然大加赞扬:你真不了起,有了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还有的课堂上,每当学生作出解答或发表了看法后,老师总是让学生拍起小手“棒,棒,你真棒!”棒在哪里不知?而学生被“棒”字打多了,也就麻木了,丝毫激不起求知的欲望。其实,什么是“高帽子”?它不是表扬的代名词,更不是老师平时上课表扬他们总是说一句“你真棒”所能涵盖得了的,其实质是在学生身

45、上发生了积极作用的评价,表扬和批评都是评价的重要形式。所以在阅读课上,我们强调高扬表扬的武器,但并非不要批评,关键问题这种批评引起的反应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当然,批评是要讲情境,讲对象,讲方法的,只要评价出于尊重,能让孩子心服口服,那就是适宜的。当然这种评价语言可绝不是简单的“你真棒”就能够的,它把学生的差异性、独特性在一句简单的评价中被轻轻地抹掉了,这对老师来说是轻易的,对学生的忽略却是沉重的。其实,评价不单单能够是老师对学生的评价,还能够展开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评价,或是自我评价。只要抓住学生的闪光点或是进步点,实行适宜的、充满爱心与尊重的评价,那么这顶高帽子戴起来自然就水道渠成了。那怎样才能

46、更好地把高帽子给学生戴上呢?一是针对学生不同方面实行评价。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水准组合存有,使得每个人的智力都各具特色。“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多出一批好学生”。所以,评价时要注重到每个学生独特性的地方,闪光的地方,积极、热情、多角度寻找闪光点实行评价。二是针对教学内容对学生实行不同的评价。有一位老师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对于五个学生的五个问题实行五个不同层次的评价:生:为什么地球可爱,又容易破碎呢?地球这么结实,怎么会碎呢?师:问得好,答案肯定在书上。生:人类毫无休止地破坏地球,它还能活多久?师:这是一个大问题,非常有研究价值,它跟第一个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生:地球的矿产资源到底

47、是怎样形成的?师:一个相当不错的问题,可惜书上没有答案,放到课外研究,好吗?生:为什么说地球是人类的母亲?师:这个问题我们上节课还讨论过,可能这位同学认为研究得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研究。生:那些人凭什么破坏地球?地球是我们大家的。师:凭什么?好一个义正词严的“凭什么!”好一个充满愤慨的“凭什么!”生:我们应该怎样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人类的母亲?师:一个了不起的问题,一个我们最为关心的问题!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其实已经把前面的问题包含进去了。从老师的评价中,我们不难看出老师对于学生的问题都实行了不同层次的肯定与褒奖,评价不重复,却都同样给学生了一种信心,一种肯定,一种赞赏,一种提升,一种

48、学习的劲头。这就是戴高帽的好处。那什么时候戴高帽好呢?1、学生缺乏信心时。于永正老师在教学全神贯注一课时,一名同学读课文,一边读了几遍也没未读准确,孩子急了,无所适从。于老师没有作肯定或是否认的评价,而是亲切鼓励他:“记住,第三遍读错了,还有第四遍、第五遍,不要慌,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读好。”教师热情地鼓励让他有了信心,第七遍,他终于将一段课文读通了。在学生缺失信心的时候,老师适当的评价,会拔开他眼前的迷雾,看见胜利的曙光。2、学生迷茫时。老师应通过评价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比方:谁还有不同的想法吗?还有不同的吗?展示你的不同,展示你的精彩;一双双发现的眼睛,靠得是会思考的大脑等等。3、学生取得成功

49、时。老师可通过评价指出学生成功之处,如“你读得声音真响亮”“你有一双慧眼,能读懂藏在字后的意思。”“你的问题真的很重要”“你的回答让我们茅塞顿开”等等。4、学生答错时。老师要擅长从错误中指出闪光点,比方“真好,她不但读出了她喜欢的这个段,而且讲出了喜欢的原因。仅仅有一个字音没有读准。”“你真勇敢,你敢于暴露自己的弱点;你更会有毅力,读错了再读,一直努力着,相信你一定能读对它!”其实,给学生戴高帽,仅仅一种手段,我们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准确的评价,从而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能够得到提升。这种评价,其出发点是应该充满爱心与尊重的。以上就是我所要讲述的阅读教学中的六大问题,其实仅仅照本宣科,并没有真正讲好,还希望大家见谅。也希望自己的“抛砖”,能引来“美玉”,以让我们共同在小学语文教学的神圣殿堂里共同成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