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勘探原理——各章要点总结

上传人:孙哥 文档编号:186179024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63.78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地震勘探原理——各章要点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地震勘探原理——各章要点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地震勘探原理——各章要点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资源描述:

《地震勘探原理——各章要点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震勘探原理——各章要点总结(2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一章 地震勘探的理论基础1、各向同性介质:弹性与空间方向无明确关系的介质称各向同性介质,否则是 各向异性介质。2、泊松比b :弹性体受力纵向伸长(缩短)与横向收缩(膨胀)的比值.Ad / db =AL / L3、对于大多数沉积岩石,b =0.25,Vp=1.73VS。4、瑞雷面波(R波)特点:(1)波的能量分布在地表附近的介质中并随深度迅速衰减。( 2) 质点振动方向分上、下、坐、右,合成的振幅轨迹是椭圆(逆时针方向), 长轴垂直地面,长短轴比值是 2/3。(3)当b =0.25 时,VR= 0.92Vs =0。54Vp,速度低、频率低(1030Hz),波形 宽。(4) 有频散(波散)现象,

2、不同频率的成分传播速度(相速度)不同,即群速度不 等于相速度.5、拉夫面波(L波)特点:能量沿地震界面分布,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 振动平面平行界面,即为SH波,由于水平振动,检波器接收不到。6、地震波的特征:运动学特征研究波在地层中传播的空间位置与传播时间的关系。动力学特征-研究波在地层中传播的能量(振幅)变化和波形特征(频谱)。7、惠更斯原理(1690)也叫波前原理,说明波向前传播的规律。在弹性介质中, 任意时刻波前面上的每一点,都可看作是一个新的波源(子波)而产生二次扰动 新波前的位置可认为是该时刻各子波波前的包络 .惠更斯原理只给出了波传播的 空间位置,而不能给出波传播的物理状态。菲

3、涅尔 (1814)对惠更斯原理进行了 补充:波在传播时,任意点处的振动,相当于上一时刻波前面上全部新震源产生的子波在该点处相互干涉的合成波。8、视速度定理地震波的传播是沿射线方向进行的,而观测地震波是沿测线方向进行的,其方向和射线方向不一致.波前沿测线传播的速度不是真速度V,而是视速度V*。V As / AtAs.=sm aV *Ax / AtAxVsin aVcos P式中a射线与地面法线的夹角,称入射角;P -波前与地面法线的夹角,称出射角.图113视速度定理结论:(1)当a =90时,即波沿测线方向传播,V* = V。(2) 当a =0时,即波垂直测线方向传播,波前同时到达地面各点,V。

4、(3) 当地震波的入射角a由0增大至90时,视速度由无限大变至真速度。因此, 在正常情况下,V* V。(4) 在均匀各向同性介质中,V是常数,V*大小和正负主要反映射线入射到地表 的方向。9、研究地震波振幅和相位随频率的变化规律叫做频谱分析,前者为振幅谱 A(f),后者为相位谱申(f)。10、频谱曲线极大值所对应的频率称为主频 f0 。地震信号的大部分能量都集中 在主频附近,若以|A(f)|的值为1,可找出对应于|A(f)|= 0.707的两个频率值f和 f ,并且把纣=f - f叫做频带宽度。2 2 111、介质对地震波能量的吸收作用人AA = o e -orr式中o吸收系数,表示单位距离振

5、幅的衰减率,dB/九。介质的吸收系数与岩性有关,疏松岩石o大,緻密岩石o小。吸收系数与频 率成正比,频率越高,则吸收越大.因此,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高频成分损失较 快,大地相当于一个低通滤波器。12、反射系数:Ap V -p Vr 一 rK = 反 = 2= 1Ap V + p Vr + r入 2 2 1 1 2 1A2 r透射系数:q二-透二一二1 - KA r + r入 2 1第二章 地震波时距曲线1、反射波时距曲线的特点(1) 反射波时距曲线是关于时间轴对称的双曲线,而直达波、面波、声波和折 射波的时距曲线均是直线。(2) 倾斜界面反射波时距曲线的极小点在虚震源的正上方,而且,反射波时距

6、曲线 是以极小点为对称的。(3) 视速度与真速度的关系是卩* = 亠, 反射波前与测线的夹角。sin a(4) 深层反射波的视速度要大于浅层反射波的,即浅层反射波时距曲线较深层反 射波时距曲线弯曲的多。2、煤田地震勘探而言,把地层看成层状介质比较合理。煤田地震勘探中,观测 排列长度一般较短,即可视为在激发点附近进行观测 ,这样便使多层介质问题得 以简化。其基本思路是:可以把某个界面以上的多层介质用一层虚构的均匀介质 来代替,波在这种均匀介质中以某个速度传播,它到达接收点的反射波旅行时间 与实际情况非常接近,于是单个界面条件下的理论便可以推广到多个界面条件下 使用。3、地层的总厚度除以地震波在地

7、层中垂直传播的总时间,并记作V。有了平均 速度,便可以把 n 层介质简化为一层均匀介质,其速度就是平均速度。4、在多层水平层状介质条件下,在激发点附近(炮检距 x 较小时),可用均方根速 度v代替第n个界面以上多层介质的速度值,即把具有不同速度的n层介质视为R具有均方根速度的均匀介质。5、多次反射波是一种干扰波,它与一次反射波互相干涉叠加,破坏了对有效波 的识别和追踪。更为严重的是如果把浅层的多次反射波误认为是深层的一次反射 波,就会模糊深层构造的真实形态,从而导致错误的地质推断。6、长程多次波是与相同深度界面的一次反射波相比其传播路径更长,在地震记 录上作为独立的波出现;短程多次波则是紧接在

8、一次反射波之后到达,常与一次 反射波干涉或作为一次反射的延续波,它改变了一次反射波的波形,在地震记录上 很难识别.7、地震波传播到岩性突变点上,如断层的断棱、地层尖灭点、不整合面的突变 点处,它们就会成为新震源,再次发射球面波,向四周传播,这种现象叫做波的绕 射。由绕射形成的波称为绕射波.8、绕射波的主要特点(1) 绕射波时距曲线是一支对称于过绕射点R时间轴的双曲线。(2) 绕射波时距曲线的极小点位置与激发点位置无关,始终位于绕射点R的正上 方。当激发点沿测线移动时,绕射波的极小点位置不变。(3) 绕射波的t时间是绕射波从激发点到绕射点之间的双程旅行时间.0 R(4) 在0点激发,水平界面R的

9、反射波时距曲线的极小点位于0点正上方,反 射波的接收范围到断棱点R为止。RM不但是反射波的最后一条射线,而且是一 条绕射波射线。故两条时距曲线在M点上相切.(5) 绕射波时距曲线的斜率比反射波时距曲线的斜率大,所以绕射波时距曲线 较反射波时距曲线要弯曲,这本质上是由于绕射波的绕射点R较反射波的虚震源 0*要浅。9、对水平界面上的同一反射点进行多次重复观测,并将多张地震记录中含有该反 射点的地震道抽取出来,形成一个新的地震道集,通常叫共反射点(CDP)道集。 对共反射点道集进行一系列的处理,最后得到水平叠加剖面多次叠加技术也适用 于非水平界面,这时界面上的反射点不是一个而是多个,所得到的地震道集

10、是共 中心点(CMP)道集。10、水平界面的共炮点时距曲线方程式与共反射点时距曲线方程式在形式上一样, 均代表一条对称的双曲线,但二者的物理意义完全不同它们的区别是:共反射点 时距曲线反映的是界面上一个点(共反射点R)的情况,而共炮点时距曲线反映 的是一段界面的情况;共反射点时距曲线的t时间表示炮检距中点9共中心点)0M的垂直反射时间,而共炮点时距曲线的t时间表示激发点O的垂直反射时间;0共反射点时距曲线的正常时差At是各叠加道的反射时间与共中心点M的垂直反 射时间之差,而共炮点时距曲线的正常时差At是各道的反射时间与激发点O的 垂直反射时间之差.11、e p域内各种波的分布直达波和面波均自震

11、源出发,在时间轴上的截距为零,因此它们位于e =0 的p轴上。由于直达波时距曲线是反射波时距曲线的渐进线,即在无限处二者相 切,因而反射波最大斜率的点就是直达波在e -p域的位置。面波的速度小于直达 波的速度,即它的p值大,因而它位于椭圆之外的p轴上。折射波在始点与反射 波相切,因而它必定在椭圆上。第三章 地震数据的采集1、几种典型的干扰波:(1)声波 坑炮激发、干井爆炸、漂药爆炸(能量向上),往往有强声波。这种在空气中传播的波,也能引起检波器的振动,速度340m/s,频率高(100Hz以上),波形是 尖锐脉冲状。(2) 面波主频低(1030Hz)、速度低(几百m/s)、振幅强。(3) 频干扰

12、( 4)浅层折射波( 5 )微震2、观测系统是指检波器排列和爆炸点相对位置的关系,要求是不仅在单张记录上可靠追踪有效波,且要保证在所得资料上连续追踪地震界面。观测系统参数是n =12,v =2,卩=0,是煤田地震勘探常用的观测系统。n -叠加次数;v -炮点 距道数;卩偏移距道数,卩=X/ Ax ;3、观测系统特点(1) 仪器道数N,般为48或96道。(2) 排列长度为检波器安置在地表的长度,l = (N - 1)Ax,道间距Ax。( 3)放炮形式分单边放炮和双边放炮两种。(4) 偏移距x 为震源到第一个接收点的距离,其长度为道间距的整数倍。(5) 最大炮检距 x 为震源到最远接收点的距离。m

13、ax4、正常时差:共反射点道集内各道反射波到达时间与t时间的时差。5、从各道反射波到达时间中减去正常时差,则反射点时距曲线t (x)变成直线 t0(x) ,这个过程称为动校正。6、时距曲线进行动校正,它不能变成直线,信号时间与t0时间总存在一个时差, 称为剩余时差。第四章 地震分辨率1、分辨率是指将两个靠得非常近的异常区分开的能力,地震分辨率分为纵向分辨 率和横向分辨率.2、可检测性是指能够检测到来自地下某一薄层的复合反射波,并不考虑能否区分 薄层的顶、底界面,即不考虑能否将复合反射波分成单个子波。3、煤层纵向分辨率就是刚好分开煤层顶、底界面反射波的极限厚度或双程旅行 时间.4、一个反射波有三

14、个基本参数:时间、波形和噪音。时间参数取决于主峰的 宽度,其宽度越小 ,反射波越趋于一尖脉冲 ,纵向分辨率越高。波形参数取决于 主峰中反射能量所占的百分比,其比值越大,反射波越趋于一尖脉冲 ,纵向分辨 率越高。噪音参数与反射波的绝对振幅有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纵向分辨 率。5、在煤田地震勘探中,煤系地层主要是由砂岩、泥岩、灰岩等构成,岩石界面 的反射系数一般小于 0.2,而煤层顶底板的反射系数很大,一般在 0.5 左右。6、未经偏移的时间剖面上,通常用第一 Fresnel 带来描述横向分辨率。第一 Fresnel 带的大小与地震子波的频率、盖层速度、反射界面的深度有关。频率 越高、速度越低和界

15、面深度越浅,第一 Fresnel 带越小,横向分辨率越高 .第五章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1、平均速度是地震波沿直线传播的速度.在层状介质情况下,只有炮检距为零时 地震波的射线才是直线,故平均速度是准确的;随着炮检距的增大,平均速度就 不适用。2、射线平均速度是地震波在层状介质中传播,沿不同的射线路径有不同的传播 速度.3、平均速度、射线平均速度和均方根速度的关系(1) 利用射线平均速度的概念,能够反映地震波沿不同射线传播这一特点。因此, 可以利用射线平均速度作为衡量其它速度的精度标准。(2) 平均速度和均方根速度都把层状介质看成某种假想的均匀介质。因此,对 于某一介质结构,只有一个平均速度和一个均

16、方根速度。但是,地震波在这种介 质结构中,沿不同射线传播其速度是不同的.这说明用同一速度对道集中各道作 动校正是不准确的,其误差随炮检距增大而增大.(3) 平均速度一定小于或等于均方根速度。第六章 地震资料处理1、地震资料处理包括观测系统定义、预处理、能量关系恢复校正、叠前去噪、 反褶积、静校正、速度分析、动校正、DMO校正、叠加、偏移、叠后修饰等主 要步骤.2、观测系统定义也叫建立空间属性是地震资料处理的最基本步骤,特别是对于 三维地震勘探而言。地震资料的野外采集,一般都是按照勘探设计方案实施的, 如观测系统的类型,测线的长度、位置和方位,接收排列的长度 ,炮点、检波点 的间距和坐标位置等。

17、这些参数描述了地震记录的空间位置及记录之间的相对关 系。但是受野外条件的限制,采集过程中经常“变观”(调整或改变观测系统的 参数)。此外,还有一些参数是在地震资料采集时实测获得的,如炮点和检波点的 地表高程、井口时间等。3、预处理是在正式处理前对地震数据进行的预备性处理工作,是后续处理的基 础性工作,通常包括解编、编辑、观测系统质量控制、切除、滤波等.4、野外地震数据的记录格式和地震资料处理系统中使用的记录格式也完全不同,前者一般使用SEG-2、SEG-D等格式,它们都是美国勘探地球物理家协会(SEG) 推荐的野外记录标准格式,在工业界中得到普遍应用。SEGY格式是美国勘探 地球物理家协会推荐

18、使用的不同处理或解释系统间数据交换的标准通用格式,已 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应用。5、道编辑包括不正常炮、不正常道及尖脉冲干扰等非期望波动能量的剔除。6、完成观测系统的定义后,还需要对定义的观测系统进行严格的检查,即所谓 的质量控制。观测系统的质量控制分为三个基本环节,即简单初叠加、观测系统 数据核查和线性动校正。7、在地震记录的头部往往会有各种初至干扰波,如直达波、折射波、折射多次 波等,它们的能量很强,对于浅层反射信号非常不利。这类干扰波一般采用切除 的方法予以消除。切除处理是一种“充零”处理,即将地震道上某时刻以前的所 有数据用零值代替。8、抽道集是把地震记录按某种原则进行排列,以便于进行某些

19、处理。为了便于 计算速度谱和叠加,需要把共中心点的各道记录按炮检距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即抽取共中心点道集;为了做剩余静校正,需要把共炮点或共接收点的各道记录 按炮检距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即抽取共炮点道集和共接收点道集;为了检查地 震记录质量,需要把相同炮检距的记录道按中心点位置顺序排列,即抽取共炮检 距道集。9、滤波是信号分析、图像处理、通信、地震数据处理等领域广泛应用的信号处 理的通用技术.在信号处理中,滤波是一种从数据中清除无用成分、保留有用成分 的处理过程或运算过程。需要清除的成分是噪声,而需要保留的成分是信号。10、地震波能量恢复与校正的目的是消除外界因素对地震波振幅的影响 ,使处理

20、 后的地震波振幅能反映反射系数的大小。11、地震波振幅补偿是指不考虑透射损失、散射作用、激发与接收条件变化,只 补偿波前扩散和介质吸收作用。12、动平衡是显示地震剖面时广泛采用的能量控制技术 ,它使得能量差异很大的 地震信号能在剖面上显示出来。动平衡也称道内均衡 ,其基本做法是计算地震道 在一个时窗内的平均能量,以它的倒数作为权系数(动平衡系数),对该时窗中心 点振幅加权。动平衡处理后,能量弱的深层反射 ,由于其权系数大,加权后能量 变强;能量强的浅层反射,由于其权系数小,加权后能量变弱。于是 ,整个地震 道的振幅得到均衡。13、道间均衡是指对于单炮记录,由于各道的偏移距不同,造成反射信号能量

21、的不均衡。道间均衡是使各道之间的同组有效波能量均衡的一种方法。14、最小延迟信号地震子波的能量集中在前面,最大延迟信号地震子波的能量集 中在后面,混合延迟信号地震子波的能量集中在中部。15、地表一致性地面上同一点对上行波和下行波的影响相同,即不考虑不同传播方向的波的 不同滤波作用。同一炮点位置对于共炮点道集,具有相同的炮点影响;同一接收 点位置对于共接收点道集,具有相同的接收影响。换句话说,同一炮的所有道具 有同一振幅因子,同一检波点的所属各道也具有相同的振幅因子.16、区域剩余静校正剩余静校正量呈区域性变化(变化在一个排列以上 ),也称长波长剩余静校 正或低频剩余静校正,这是形象的比喻说法,

22、本质上静校正和波长、频率无关。 区域剩余静校正会引起叠加速度的变化,但不会引起一个共反射点时距曲线中各 道的相对时移,即它仍然是双曲线。17、局部剩余静校正局部剩余静校正量变化范围小(变化在一个排列以内),也称短波长剩余静校 正或高频剩余静校正。局部剩余静校正不会引起叠加速度的变化 ,时距曲线不是 双曲线.18、t 波的能量与叠加速度 v 的关系叫做速度谱。0a19、速度扫描是一项速度精细分析技术.在地下构造比较复杂或是资料信噪比较 低的情况下,通过速度谱技术难以求准叠加速度,可以利用速度扫描方法来提高 速度分析的精度。20 、DMO (Dip Moveout )也称倾角时差校正 ,是一种叠前

23、部分偏移方法。21、反射波旅行时由三部分组成:(1)共中心点处的自激自收时间 ;(2)只与炮检距有关的部分,也即与正常时差有关;(3)与界面倾角有关的部分,与倾角时差有关。22、叠加的主要作用是利用 NMO (动校正)后一次反射波信号的统计相似性 来压制噪声能量,提高信噪比 .第七章 波动方程偏移1、在水平叠加时间剖面上,反射点位置是沿地层下倾方向偏离了其真实位置, 这种现象称为偏移。2、波动方程偏移方法(1)以克希荷夫方程为基础的积分法(2)以频率波数域的解为基础的方法(3)在时间域的有限差分法3、利用水平叠加时间剖面作为原始资料进行偏移处理,称为叠加偏移或叠后 偏移,从原始的野外资料开始进

24、行偏移处理,称为偏移叠加或叠前偏移 .4、按处理过程中是否考虑了速度在横向上的变化或波的折射效应分为时间偏 移和深度偏移。5、进行叠后偏移时,基于两点基本假设 :(1)输入数据是自激自收的零炮检距剖面,即地震数据放在共中心点的正下 方。(2)反射界面上覆地层为常速介质 ,射线为直射线。6、偏移的目标是得到反射层的正确空间位置,但是通常不能准确得到时深转 换所需要的速度值,所以偏移结果一般是时间剖面。7、叠前偏移方法基本上分为三大类:叠前部分偏移 (DMO) 、叠前时间偏移和 叠前深度偏移。第八章 反射资料的构造解释1、地震资料解释包括:(1)构造解释主要运用地震波的运动学特征来解决岩层空间分布

25、问题。野外原始资料一-初步整理一-数字处理一-时间剖面(水平剖面和偏移剖 面)一-对比解释(找出界面反射波)一-成果图(2)岩性解释主要运用地震波的动力学特征来解决岩石性质问题。野外原始资料一-初步整理一-数字处理一-提取岩性参数(密度、速度、 吸收系数、反射系数等)一-岩性剖面(三瞬剖面、波阻抗剖面、速度剖面等)一 f成果图2、煤田地震资料解释的发展方向:(1)解决小构造问题,如 3m 落差的断层;(2)岩性解释,特别是煤层底板的岩性 ;(3)解释工作的完全自动化。3、地震时间剖面也称水平叠加剖面、 t 时间剖面,是构造解释的基础资料。由0于进行了动校正,它记录的是界面的法线反射时间( t

26、时间) .因此,时间剖面0 相当于自激自收剖面。4、地震时间剖面不同于沿测线铅垂向下的地质深度剖面,它们之间存在以下 重要差别:(1)时间剖面的纵坐标是双程旅行时,而地质剖面的纵坐标是铅垂深度,二 者需经过时深转换才能等价;(2)地质剖面中的界面与时间剖面中的反射波同相轴,在数量上、出现位置 上并不一一对应;(3)反射波包含了地层的构造和岩性信息,它不是与地层界面简单对应的, 而是与界面两侧的地层岩性有关;(4)反射波是由多个地层界面上的子波叠加而成的复合波, 各个子波的振幅、极性和出现时间不同;(5)在构造复杂地区 ,时间剖面上会出现异常波,如断面波、绕射波、回转波 等;(6)地下各界面倾角

27、、走向各不相同时,各界面的法线不在一个射线平面内 所以不能直接把时间剖面用于解释 ;(7)时间剖面把界面的法线反射时间记录在正下方 ,产生偏移问题。5、在时间剖面上波峰或波谷称为相位 ,二者构成的光滑曲线叫同相轴。6、振幅增强、波形相似、时间相近是认识时间剖面上反射波的基本标志。7、时间剖面上识别断层的标志(1)标准波组或波系的突然消失或出现,反射层次的突然减少或增加,这是 区域性断层的特征;(2)标准波组或波系的错断,这是中型断层的特征;(3)反射产状突变 ;(4)记录面貌变坏,剖面上出现空白带;(5)记录上同相轴扭曲、分叉、合并、强相位转移,这是小断层的特征;(6)出现明显的特殊波,如绕射

28、波、断面波等 .8、在地震勘探工作中 ,测线尽量沿倾向方向布置。否则,视倾角和视深度分 别小于真倾角和真深度,地震剖面与地质剖面不重合 .第九章三维地震勘探1、一维:地震道; 二维:地震剖面; 三维:地震数据体。2、三维地震勘探是把沿测线观测的二维地震方法扩展到三维空间.通过面积 测量技术获得与地质体相适应的三维数据体。面积测量技术是把观测系统布 置在一定的面积内,利用炮点和检波点的灵活组合,获得地下均匀分布的数据 点网格。三维地震勘探中,CDP道集内的各叠加道分布在理论共反射点的周 围,称为“共反射面元”.3、三维地震观测系统设计原则(1)在“共反射面元”道集内,地震道的炮检距应当是从小到大

29、均匀分布, 能够保证同时勘探浅、中、深各个目的层。(2)在“共反射面元”道集内,各炮检距连线的方位方向应当是均匀分布在 共中心点的360。的方位上。(3)在全区范围内,地下反射点的覆盖次数尽量相同。这是保证记录振幅和 频率成分均匀的前提。(4)考虑测区内的地面条件。5、垂直剖面分为三种,垂直于构造走向的剖面称为主测线剖面,通常表示为 Inline方向(图中EFGH剖面);与主测线剖面相垂直的为联络测线剖面,通常 表示为Crossline方向(图中MNOP剖面);实现地震资料与地质资料直接对 比而连结部分钻孔的测线称为联井测线,对应的剖面为联井剖面.图三维数据体水平切片是三维地震资料特有的成果,

30、通常表示为 Time Slice. 每一张切 片是地下不同层位的信息在同一时间内的反映,它相当于某一等时面的地质 图,即同一张切片里显示了不同层位的信息。而同一层位的信息又连续清晰地 反映到多张切片上 .第十章 岩性地震勘探技术1、岩性地震勘探的主要手段:(1)高分辨率地震勘探;(2)地震正反演技术;(3)多波勘探;(4)VSP 技术;(5)特殊处理,包括三瞬剖面、碳氢检测等.2、我国煤田岩性地震勘探尚在起步阶段,主要的研究方向是:(1)高分辨率地震勘探技术;(2)多波地震勘探技术;(3)煤层岩性变化规律;(4)煤层厚度变化趋势;(5)煤层底板岩溶和裂隙发育带分布。3、地震模拟技术是指用物理模

31、型和数学模型代替地下真实介质,用物理实验 和数学计算模拟地震记录的形成过程,以得到理论地震记录的各种方法、技 术。4、合成地震记录的定义:根据钻孔的速度和密度测井资料把地层分成许多具 有某一反射系数的反射层,再选择一定形状的地震子波,计算地震子波在这 些界面上的反射,并把它们相加合成一道地震记录。5、制作合成地震记录的假设条件是:(1)地下介质是水平层状的 ,无岩性横向变化,各层间密度变化不大,均可 视为常数;(2)地震子波以平面波形式垂直向下入射到界面 ,各层反射波的波形与子波 波形相同,只是振幅和极性不同;(3)所有波的转换、吸收、绕射等能量损失均不考虑 .6、AVO( Amplitude

32、 Versus Offset )技术是利用反射系数随入射角变化的原理, 在叠前道集上分析振幅随炮检距变化的规律,以估求岩石的弹性参数、鉴别 岩性、直接找矿。本质上也是一种地震反演方法。7、垂直地震剖面(Vertical Seismic Profiling),简称VSP,这种方法是在地表 设置震源,在井内安置检波器接收地震波,即在垂直方向观测波场,对所得 资料经过各种处理,得到垂直地震剖面。8、三瞬剖面是指瞬时振幅、瞬时相位、瞬时频率剖面。第十一章折射波法地震勘探1、折射波法地震勘探是观测折射波时间场沿测线的时空分布规律,从而确定折 射界面的深度、构造形态及其性质的一种方法。它有以下主要用途:(

33、1)深部地震探测.探测地壳及上地幔的速度分布。(2)确定存在明显速度差异的隆起构造的形态,如断层、侵入体、盐丘边界、矿 体等。(3)浅层速度调查。确定低、降速带的厚度和速度,为反射和折射测量提供静校 正资料,在煤田地震勘探中尤为重要。(4)工程地质调查。为各种大型工程设施(如地铁、隧道、水坝、桥梁、高层建 筑等)的选址、测定基岩面的深度和形态,提供岩土的弹性参数资料.(5)在环境地质和灾害地质中的应用它和工程地质调查方面的应用没有严格的 界限,包括:查明基岩面的裂隙带,圈定喀斯特溶洞,检测某些工程如水坝、高 速公路的施工质量等。这方面的应用日趋扩大,为折射波法地震勘探增添了活力。2、一个水平界

34、面的折射波时距曲线:A jfi 匚旳 D . E(1)折射波时距曲线延长线与轴交点的纵坐标,因此称交叉时。交叉时反映了折 射界面深度变化情况.(2)折射波的盲区范围内接收不到折射波,该临界距离也称盲区半径。(3)折射波时距曲线与反射波时距曲线相切,该点称为折射波的始点。(4)在盲区以外才可以接收到折射波,但在一定范围内它还不是初至波,直达 波在它以前先被观测到.在均匀介质中,直达波时距曲线也是一条直线,但斜率1/V较大,所以折射波时距曲线与直达波时距曲线是相互交叉的。3、多个水平界面的折射波时距曲线:(1)由于各层的速度V 不同,所以多个水平界面上的折射波时距曲线是一组相互i交叉的直线,形成时

35、距曲线间的相互干涉,随着深度的增加,时距曲线的斜率趋 缓。(2)多个界面的情况下,如果某个界面上产生折射波,一定是该界面下部介质 的波速大于其上部所有覆盖层的波速。如果上覆地层中有一个高速厚层,则其下 面一般不能形成折射波,这种现象称为屏蔽现象。因此实际地层剖面中,折射界 面的数目较反射界面的数目少得多。4、折射波观测系统按炮点与接收点排列的关系,分为纵测线观测系统和非纵测 线观测系统两大类。炮点与接收点在同一条直线上的测线,称为纵测线;炮点与 接收点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测线,称为非纵测线。5、折射波法常用的纵测线观测系统有:相遇观测系统和追逐观测系统。6、单张折射记录中,折射波比较容易识别,识别标志有以下三个:(1)振幅标志:振幅明显增强,并且随炮检距的增大而有规律地衰减.(2)波形标志:波形相对稳定。(3)相位标志:同相轴呈平滑的直线段(单个折射界面 )、折线段(多个折射界 面)或曲线段(弯曲折射界面或连续介质)。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