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防雷方案

上传人:jin****ng 文档编号:186135794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6.24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小区防雷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小区防雷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小区防雷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资源描述:

《小区防雷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区防雷方案(1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智能小区综合防雷设计方案随着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人民对生活居住环境和通迅设施的需求不断提高,各种各样 先进的电子设备、智能系统被广泛应用于花园小区和各企业单位中。这些高精密算设备富 含大量的CMOS半导体集成模块,耐过电压电流能力极低,无法保证在特定的空间里遭受雷 击时运行。且各系统多包含大量的电子设备和计算机系统,这些电子设备和计算机系统通 常耐电压等级低,抗干扰能力差,最怕受到雷击。且所有设备的运行正常与否直接影响到 该区的居民及企、事业位的安全和工作的正常开展,因此采用较具可靠性避雷措施至关重 要。 本方案的制定,目的是提供出一套完整而易于操作防雷设计和运行解决方案供参考。 总 则通信系

2、统电子设备雷电过电压及电磁干扰防护,是保护通信线路、设备及人身安全的 重要手段,是确保通信线路、设备运行必不可缺少的技术环节。一、雷电防护概述雷电是一种极具破坏力的自然现象,其电压可高达数百万伏,瞬间电流更可高达数十万安培。千百 年来,雷电所造成的破坏可谓不计其数。落雷后在雷击中心 1.5-2Km 半径的范围内都可能产生危险过 电压损害线路上的设备。雷电灾害如同暴雨、飓风一样都属于气象(自然)灾害,它与水、旱、刑事犯 罪、交通事故统称为影响社会安全和经济发展的六大灾害。雷电产生于雷暴,而雷暴往往伴随强对流天气而形成,是由大气环流和当地气象因素决定的。雷暴 是积雨云中云与云之间或云与地之间产生的

3、放电现象,并伴有火花放电,强大电流通过时,又使空气迅 速膨胀产生巨大的响声,即雷电。闪电有枝状、片状、带状、球状,其中枝状最为常见。雷暴的能量是由太阳辐射能转化的大气不稳定能所供给的。每年进入春季,太阳辐射增强,大气中 的不稳定能增加,因雷暴始发于春季,盛夏,太阳辐射强烈,大气不稳定能储存多,雷暴频繁。秋冬以 后,太阳辐射减弱,因而雷暴逐渐减少。但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和大气污染等原因,现在冬季也经常出现 雷击现象。据悉,每个闪电的强度可以高达100万伏,一个中等强度雷暴的功率约有10 万千伏安,相 当于一座小型核电站的输出功率。一般而言,雷电灾害具有突发性、多样性、复杂性、破坏性和选择性等特点。随

4、着现代化高新技术 产业基础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运用,雷电灾害跟踪而至,还呈现出新的特点:受灾面大大扩 展,特别容易侵入与高新技术最密切的领域,损失和危害程度大大增加。近年来,随着大量的数据设备 和精密仪器应用的范围日益广泛,雷电损害造成的事故有逐年上升的趋势。由于通讯计算机网络精密设 备内部结构的高度集中化,使设备耐受过电压、过电流的能力下降,更易遭受雷电破坏。轻者可造成计 算机终端和通信设备的接口损坏,使通信中断,大量信息丢失或无法传输;严重者使网络主机损坏,导 致网络瘫痪,工作无法进行。计算机网络系统易遭受雷击损坏的设备有:MODEM (调制解调器)、 ROUTER (路由器)SWIT

5、CH (交换机)、HUB、网卡、通信卡、UPS、计算机电源及主板。在雷电灾害防御方面,纵观人类防雷历史,已有两个多世纪,从建筑物防雷发展到供电防雷、电气 和电子设备防雷,现在已进入第四个阶段即现代微电子设备防雷。防雷技术和产品,也随着现代高新技 术发展得到显著发展,除传统的避雷针引雷拦截技术外,已拥有消散削减、屏蔽隔离、抑制分流、疏导 均衡等电位、优化接地泄放和雷电控测定位预警等技术,并相应研制出多种高科技的隔离装置、电涌保 护器、高效防腐降阻剂等设备、器件和产品,出现了火箭与激光等人工影响雷电的装置和雷电探测预警 系统设备,这都为有效防御治理雷电灾害奠定了技术和物质基础。工业化和科技的进步使

6、得各种高层建筑和特殊用途建筑如雨后春笋般的拔地而起,这也为雷电防护 提出了大量新的问题。 “静电抵抗”、 “电磁干扰”、 “热岛效应”等等的问题都有待进一步区研究和解决。近 十多年来围绕这些问题人们进行了不懈的努力,提出了许多新的防雷理论,研制出一大批新的防雷器件、 设备和材料,开发出许多全新的雷电防护技术。我国于 1994 年颁布了新的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 50057-1994,该规范参考了大量国际标准,对原有的规范做了大量的修改,无论从指导思想、技术要求还是技术措施上讲都处在国际领先地位,这也标志着我们国家对雷害的重视。二、雷电防护的基本理论1、雷击侵入设备的途径1. 直击雷:所谓直击

7、雷,是指雷电直接击在建筑物、构架、树木、动植物上,因电效应、热效应和机械 力效应等造成建筑物等损坏以及人员伤亡。一般防直击雷是通过外部避雷装置即:接闪器(避雷针、避 雷带、避雷网、避雷线)、引下线、接地装置构成完整的电气通路,将雷电流泄入大地。然而接闪器、 引下线和接地装置的导通只能保护建筑物本身免受直击雷的损毁,但雷电仍然会透过多种形式及途径破 坏电子设备。2. 感应雷:所谓感应雷,是指雷云放电时,在附近导体上产生的静电感应和电磁感应等现象称之为感应 雷击。雷电在雷云之间或雷云对地的放电时,会在附近的电源线路、信号线路、埋地管道、设备间连接 线和铁路钢轨等等导体上产生静电和电磁感应过电压,使

8、串联在线路中间或终端的电子设备遭到损害。 感应雷虽然没有直击雷猛烈,但其发生的几率比直击雷高得多。直击雷只在雷云对地闪击时才会对地面 造成灾害,而感应雷则不论雷云对地闪击或者雷云对雷云之间闪击,都可能发生并造成灾害。此外直击 雷一次只能袭击一个小范围的目标,而一次雷闪击都可以在较大的范围内多个小局部同时产生感应雷过 电压,并且这种感应高压可以通过电力线、电话线等传输到很远,致使雷害范围扩大。装有避雷针的建筑物,可以避免雷击损坏建筑物,但是在雷电从建筑物顶端泻放入大地或者附近发生雷 击的时候,雷电电磁脉冲可以通过避雷针的引下线和接地系统地线产生很强的电场,建筑物内的所有金 属物品均会产生感应电压

9、,这些感应电压的高低随着金属形状、距地线的距离和雷击大小而变(根据 IEC 61312 标准,当雷击击中建筑物时,即使装有避雷针,直击雷电流50%的通过引下线和接地系统入地, 仍然会有大约 50%的雷击能量仍会分配到各线路系统)一旦您的电源输入线、电话线、网络线或其它 电子设备的金属引出、引入线感应到瞬间高压,避雷针就无能为力了。感应雷击破坏的主要对象是电子 电气设备。3、球形雷:球形雷是一种特殊的雷电现象,简称球雷。一般是以橙或红色,或似红色火焰地发光球体, (也有带黄色、绿色、蓝色或紫色的),直径一般约为 10-20 厘米,最大的直径可达一米,存在的时 间大约为百分之几秒至几分钟,一般是3

10、 至5 秒,其下降时有的无声,有的发出嘶嘶声,一旦遇到物体 或电气设备时会产生燃烧或爆炸,其主要是沿建筑物的孔洞或开着的门窗进入室内,有的由烟囱或通气 管道滚进楼房,多数沿带电体消失。4、电磁脉冲:由于雷电电流有极大峰值和陡度,因此在它的通道周围会出现很强的瞬变电磁场,处在 这个瞬变电磁场中的导体就会感应出较大的电动势,而此瞬变电磁场,都会在空间一定的范围内产生电 磁作用,也可以是脉冲电磁波辐射,而这种空间雷电电磁脉冲波(LEMP)是在三维空间范围里对一切 电子设备发生作用。因瞬变时间极短或感应的电压很高,以致产生电火花,其电磁脉冲往往超过2.4 高 斯。现代银行、邮电、证券机房或营业柜台通常

11、应用计算机进行货币存取、信息传递与交换等业务,依 据 GB/T 2887-2000电子计算机场地通用规范标准这些场合对磁脉冲承受限度应小于 800A/m, 故在新机房建设或旧机房改造时应对防雷与磁屏蔽措施必须充分注意。5地电位反击:建筑物的外部防雷系统(如避雷针、避雷网等)遭受直接雷击,在接地电阻的两端就 会产生危险的过电压,由设备的接地线、建筑物或附近的其他建筑物的外部防雷系统或其他自然接闪物 (各种管道、电缆屏蔽管等)引入设备,造成设备的损坏。6:操作瞬间过电压:众所周知,当电流在导体上流动时,会产生磁场,储存能量,电流越大,导线越 长,储能越大,所以当大型负载(特别是电感性负载)电气设备

12、开关时,便会产生瞬时操作过电压。axe或部更再遇:吉在外韶越希歪鹫.如無护樺聚(XlhSfeT上电缰上等*e灌常晅甄2F资胞Him口冃上列超取压阵* 岗希环皓曙应产宝辻电茁O电雀中趣脂电酒鬲轨J 击哎冋风空fiiWtit fi;肓云工何的e4dB辻 &擢左蛭!S否刚些.应書2、雷击防护的基本原理所谓雷击防护:就是通过合理、有效的手段将雷电流的能量尽可能的引入到大地,是疏导,而不是堵雷 或消雷。一个完整的防雷系统包括两个方面:直接雷击的防护和感应雷击的防护。缺少任何一面都是不 完整的、有缺陷的和有潜在危险的。一般我们将其分为外部避雷和内部避雷两部分。由避雷针(或避雷 带、避雷网)、引下线和接地系

13、统构成外部防雷系统,主要是为了保护建筑物免受雷击引起火灾事故及 人身安全事故;而内部防雷系统则是防止雷电和其它形式的过电压侵入设备中造成损坏,这是外部防雷 系统无法保证的,为了实现内部避雷,需对建筑物进出各保护区的电缆、金属管道等安装过电压保护器 进行保护并良好接地。A、多级保护原则:即根据电气、微电子设备的不同功能、受保护的程序和所属保护区域确定防护要点 作分类保护;根据雷电和操作瞬间过电压危害的可能通道,对电源线和数据、通信线路都应做多级层保 护。B、外部无源保护:在0级保护区即外部作无源保护,主要依靠避雷针(网、线、带)和接地装置。保 护原理:当雷云放电接近地面时,它使地面电场发生畸变。

14、在避雷针(线)顶部,形成局部电场强度畸 变,以影响雷电先导放电的发展方向,引导雷电向避雷针(线)放电,再通过接地引下线,接地装置将 雷电流引入大地,从而使被保护物免受雷击。这是人们长期实践证明的有效的防直击雷的方法。建筑物 的所有外露金属构件(管道),都应与防雷网(带,线)良好连接。C、内部防护(1)、电源部分防护:雷电侵害主要是通过线路侵入。对高压部分电力局有专用高压避雷装置,电力 传输线把对地的电力限制到小于6000伏(IEC62.41),而线对线则无法控制。所以,对380v低压 线路应进行过电压保护,按国家规范应分三部分:建议在高压变压器后端到建筑总配电盘前端的电缆内 芯线两端应对地加装

15、电涌保护器,作一级保护;在建筑总配电盘至各楼层分配电箱间的电缆内芯线两端 应对地加装电涌保护器,作二级保护;在所有重要的、精密的设备以及UPS的前端应对地加装电涌保 护器,作为三级保护。目的是用分流(限幅)技术即采用高吸收能量的分流设备(电涌保护器)将雷电 过电压(脉冲)的能量分流泄入大地,达到保护目的,所以,分流、等电位技术中采用防护器的品质、 性能的好坏是直接关系网络防护的关键,因此,选择合格优良的电涌保护器至关重要。(2)、信号部分保护:对于信息系统,应分为粗保护和精细保护。粗保护量级根据所属保护区的级别确定,精细保护要根据电 子设备的敏感度来进行确定。其主要考虑的如:卫星接收系统、电话

16、系统、网络专线系统、监控系统等。建议在所有信息系统进入楼宇的电缆内芯线端,应对地加装电涌保护器,电缆中的空线对应接地,并做 好屏蔽接地,其中应注意系统设备的在线电压、传输速率、按口类型等,以确保系统正常的工作。(3)、接地处理在计算机机房的建设中,一定要求有一个良好的接地系统,因所有防雷系统都需要通过接地系统把雷电 流泄入大地,从而保护设备和人身安全。如果机房接地系统做得不好,不但会引起设备故障,烧坏元器 件,严重的还将危害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另外还有防干扰的屏蔽问题,防静电的问题都需要通过建立 良好的接地系统来解决。一般整个建筑物的接地系统有:建筑物地网(与法拉第网相接)、电源地(要 求地阻

17、小于10欧)、逻辑地(也称信号地)、防雷地等,有的(如IBM)公司要求另设专用独立地, 要求地阻小于 4 欧(根据实际情况可能也会要求小于1 欧)。然而,各地必须独立时,如果相互之间距 离达不到规范要求的话,则容易出现地电位反击事故,因此,各接地系统之间的距离达不到规范的要求 时,应尽可能连接在一起,如实际情况不允许直接连接的,可通过地电位均衡器实现等到电位连接。为 确保系统正常工作,应每年定期用精密地阻仪,检测地阻值。接地装置由接地极及一些附件、辅助材料 组成。接地装置的选材和施工主要决定于土质结构,即土壤的地阻率P不同层土质结构不同,因而地阻率P不同,为增加接地装置使用效率,可使用长效降阻

18、剂。2dJLl.堆下的輝隸牌作 躍第詢第帝和按地至薮攫阖芸雹到钢筋姑接j-i. ijthlj 1遽益锄履顶的列却踱旳辈苗的屏嚴和引不述LPZ LPZ 1到LPZ 2的胖画TtffSikD、有外部防雷措施同时更需要完善内部防雷措施我们知道外部防雷措施中避雷设施的引下线在接闪以后,会有很大的瞬变电流通过,也就是说在周围会 产生很大的瞬变电磁场(LEMP)。因此,安装了外部避雷措施不能代替内部防雷措施。再者,我们都 知道,避雷针的工作原理是引雷,所以在概率上来说,安装了避雷针以后,建筑物的避雷系统遭受雷击 的可能性会增大,也就是说LEMP发生的几率会变大,过电压产生点的距离会缩短(引下线处),所 以

19、安装了外部避雷措施的含有电脑网络等系统的大厦更加需要内部防雷措施。三、设计依据及相关标准IEC 61312雷电电磁脉冲的防护GB 50057-94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2000版)GB 50054-95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 50343-2004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设计规范IEC 61024建筑物防雷GB 50074-2002石油库设计规范IEC 60364-5-543建筑物的电气设施第五部分 电气设备的选择与安装第543节:过电压保护器件DL/T 621-97交流电气装置的过电压保护和绝缘配合DL/T 621-97交流电气装置的接地GB 50174-93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GB 50058-

20、92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设计规范四、保护对象1、电源配电系统2、可视对讲系统3、监控系统4、门禁系统5、机房防雷处理和 (含监控机房)五、各方案设计A、机房电源系统防雷设计根据IEC 61312雷电电磁脉冲的防护、GB 50057-94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 50054-95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 50074-2002石油库设计规范及GB 50058-92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设计规范中防雷及过电压规范有关防雷分区的划分和各级电源系统雷电及 过电压保护要求,针对本配电系统的特点,将其分为三个防雷区分别加以考虑。由于如前 所述单级防雷可能会带来因雷电流过大而导致的泄流后残压过大或者保护能力不

21、足引起的 设备损坏。因此选用电源系统多级保护,可防范从直击雷到操作浪涌的各级过电压的侵袭。a、电源一级防雷LPZOA-LPZ1区:依据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第六章:防雷击电磁脉冲第三节屏蔽、接地和等电位连接的 要求:第6.3.4条及第四节对电涌保护器和其他的要求:第6.4.7条规定,在LPZOA或LPZ0B 区与LPZ1区交界处,从室外引来的线路上安装SPD当线路有屏蔽时,每个SPD的雷电流按 雷电流的幅值的30%考虑,本建筑物为二类防雷建筑物,首次雷电流幅值为150KA,电源线 路为铠装埋地,TN-S配电模式,因此首次直击雷在低压配电线路上每线的分配电流为:在 建筑物已安装合格的防直击雷措施后,

22、有50%的雷电流通过引下线流入接地装置,因此每线 分配电流为:In =150 KAX30%F4 =11.25KA,按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第六章:第四 节:第6.4.7条要求每线标称放电电流不宜小于15KA。同时,依据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第六章:第四节 第6.4.4条及IEC61312雷电电磁脉冲的防护第三部分:浪涌保护器 的要求,浪涌保护器可以将数万伏的感应雷击过电压限制到4KV以下。具体措施:在(小区电源系统总配电间配电回路380V低压总配电箱)安装1套LDY-40B电源防雷器, 最大通流量80KA(8/20uS),用于配电回路的第一级电源防护。主要防护因强大的雷电流(传导雷)经电源线传导至配

23、电柜后对设备造成的损坏;为防止浪涌保护器遭受雷击 后损坏后,电源对地短路,需要在浪涌保护器前安装80A空气开关作为短路保护装置。b、电源二级防雷LPZ1-LPZ2区:根据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第六章:防雷击电磁脉冲;第四节,第6.4. 1至6.4.12条LPZ1 区对电涌保护器(SPD)的要求及GB 50054-95低压配电设计规范第四章的有关规定, 依据雷电分流理论,需使用8/20 u s波形,通流容量20KA。对于如本案的特殊区域需要做 重点防护的配电电源需使用通流容量40KA的电涌保护器进行加强保护。具体措施:在分配电柜(小区大楼总配电柜)安装1套LDY-20C/4电源防雷器,作为配电回路的

24、 三相第二级电源防护。主要防护因强大的雷电流(传导雷)经 10KV电源线传导至配电 柜后对后端设备造成的损坏,并实现 L - N的等电位连接;为防止浪涌保护器遭受雷 击后损坏后,电源对地短路,需要在浪涌保护器前安装50A空气开关作为短路保护装置。c、电源三级防雷LPZ2-LPZ3区:根据I EC 61312-3雷电电磁脉冲的防护 第三部分:浪涌保护器的要求,在LPZ2-LPZ3区内, 浪涌保护器可将浪涌电压限制到一千多伏,防雷器通流容量为(8/20s):10KA。具体措施:在机房配电箱空气开关后级处安装LDY-10D的单相防雷器,保护单相 AC220V电网的供 电系统,保护机房里的设备或家庭户

25、主单相电源防雷。d、设备的精细保护在机房内的小型精密贵重设备、家庭贵重设备或UPS的电源插头处使用LDY-CZ04插座式精细电源 防雷器。安装图1:图二:rw I A-ItVI-E a I H BU)満兰雲 IsSFMffi t I ftliu 讨血中的应川B、可视对讲系统防雷方案1、可视对讲系统介绍 可视对讲系统由室外主机和室内机(住户端)组成;可以实现同步视频通话,开锁等功能。2、损坏原因及现象 主要原因:是通过较长的信号线路(通信线和视频线)感应到过压和静电所至;在信号线 上产生的过压,对两端低电位产品放电的现象。主要现象:无图像,无法通信,整机无任何功能等。解决对策: 室外机的防护:在室外主机的通信线和视频线上分别安装防雷装置,(如图所示)分别对 主机的视频线,通信线进行保护。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