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比较阅读

上传人:三*** 文档编号:185989985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9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得道多助比较阅读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得道多助比较阅读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得道多助比较阅读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资源描述:

《得道多助比较阅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得道多助比较阅读(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九年级)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不过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一、实词解释:1、环而攻之 2、池 3兵革 。 ; 。4、委而去之 5、多助之至 6、亲戚畔之 7、天下顺之 8、七里之郭 9、域民 10、故君子有不战 二、以下各组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

2、为哪一项( )( ) ( )( ) (1)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去国怀乡 B、是进亦忧 天降大任于是人也 C、得道者多助 缺乏为外人道也 D、三里之城 环而攻之 (2)A、 得道者多助 策之不易其道 B 、委而去之 去国怀乡 C、 寡助之至 比至陈 D、 地利不如人和 兵革非不坚利也 (3)A、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以天下之所顺 B、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汝心之固 C、三里之城 城非不高也 D、 寡助之至 辍耕之垄上 (4) A、 失道寡助 会天大雨,道不通 B、故君子有不战 温故而知新 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吾与汝毕力平险 D、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斯是陋室三、句子翻译: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 2、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4、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5、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6、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四、原文填空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 ; 文章的主旨句是 2、文中所论述的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因素是 从中可反映 出孟子“民贵君轻 ”政治思想3、写城小易攻的句子: ,写出攻势之大的句子: ,守城一方“委而去之”的原因是: 。4、与“得道者”意思相同的文中另一个词是: 。从全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 ”,得“人和”的最正确局面是“ ” 。五、回答以下问题:1、“以史为鉴,能够知兴衰”,请你

4、分别举出一则能够证明本文论点和主旨的史实。证明论点:项羽引兵渡河,破釜沉舟,士兵团结一心,获得战斗胜利。证明主旨:李世民施行仁政,以德服人,深得民心,开创“贞观之治。”2、“以史为鉴,能够知兴衰”,请你联系历史,谈谈对本文主旨句的理解。纣王残暴无道,只知贪图享乐,不知为国家、百姓着想,让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而周武王任用贤才,为民着想,深得民心,后来武王伐纣,取得了巨大的胜利。这正是施行仁政的君主协助支持他人的就多,而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最终弄得众叛亲离,失掉江山,让人取而代之。3、现代生活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仍然有其普遍的意义,请结合你的生活,谈谈对“道”的理解。答:(1)、以

5、国家外交部来说,“道”指国家间和平共处、互不侵犯;(2)、以国家内部来说,“道”指爱民,为老百姓着想;(3)、以个人来说,“道”指与人为善,仁义道德。4、请写出一句与“人和”相关的名言警句: 家和万事兴。 人心齐,泰山移。众人拾柴火焰高。 团结就是力量。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与课外文言文比较阅读 (一)【甲】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乙】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

6、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注释】 指夏桀、商纣,古代的暴君。 与:同“为”,替的意思。 尔也:而已。 圹(kung):原野。1. 解释以下加点词在句中的具体含义 寡助之至( ) 亲戚畔之( ) 所恶勿施尔也( ) 兽之走圹( )2. 甲文认为“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的结果是怎样的,将这个句子写在下面,并加以翻译。句子:_翻译:_3. 甲文说的“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的情形,在乙文中有形象的描绘。乙文中的这个句子是: _4. 乙文中说到的“桀、纣”,其失天下的原因,用甲文的句子来解释就是: 5. 甲文说“得道者多助”,乙文说“得

7、天下有道”。这两个“道”的意思一样吗?说说你的理解 答:_(二)【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不过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子奇年十六,齐君使治阿。既而君悔之,遣使追。追者反,曰:“子奇必能治阿。”奇君曰:“何以知之?”曰:“共载皆白首也。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

8、决之,必能治阿矣!”子奇至阿,铸库兵以作耕器,出仓廪以济贫困,阿县大治。魏闻童子治邑,库无兵,仓无粟,乃起兵攻之。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 (选自子奇治县)【注释】阿:地名,即今山东阿县。决之:决断政事。仓:仓库 廪:仓库中的粮食。 1.解释以下句中加点的字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追者反曰( )2.以下句中加点的“以”与“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中的“以”意义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2分) A.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B.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C.夫以老者之智 D.属予作文以记之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_ 共载皆白首也._4.子奇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使“

9、阿县大治”?(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_5.乙文中“ ”一句,形象地印证了甲文中“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的道理(三)【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不过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尖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乙】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10、。”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选自论语)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兵革非不尖利也 兵( )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 ) 足兵 兵( ) 民信之矣 信( )2将以下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译文: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译文:3【甲】 文中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乙】文重点强调的观点是什么? 4你认为【甲】【乙】两文重点强调的内容有什么关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与课外文言文比较阅读参考答案(一)1.(1)至:极点(2)畔:同“叛”,背叛。(3)所恶:所厌恶的东西(事情)。(4)走:跑。2.句子: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翻译

11、: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3.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4.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答“失道者寡助”对一半)5.不一样。甲文所说的“道”,指的是统治者施行的“仁政”;乙文所说的“道”,指的是统治者得天下的方法、途径。(每层意思2分,意思对即可)【译文】孟子说:“桀和纣失去了天下,是因为失去了人民;失去人民,是因为失去了民心。得天下有办法:得到人民,就能得到天下了;得人民有办法,赢得民心,就能得到人民了;得民心有办法:他们想要的,就给他们积聚起来,他们厌恶的,不加给他们,如此罢了。人民向于仁,如同水往下方流、野兽奔向旷野一样。(二)1这里是限制的意思通“返”(返回)2C3协助他的人

12、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同车的人都是老人4把兵库里的兵器锻造成为耕田的农具,打开粮仓来救济贫穷的人民。5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译文】子奇十六岁的时候,齐国的国君派(他)去治理阿县。不久,齐君反悔了,派人追赶。追赶的人回来说:“子奇一定能够治理好阿县的。”齐国国君问:“你怎么知道的?”同车的人都是老人。凭借老人的智慧,由年轻人来决断政事,一定能治理好阿县的!”子奇治理阿县,把兵库里的兵器锻造成为耕田的农具,打开粮仓来救济贫穷的人民,阿县治理得井井有条。魏国的人听说小孩子治理阿县,兵库里没有武器,粮仓里没有积粮,于是就起兵攻打(齐国)阿县,阿县的人父子兄弟相互鼓励,以自己家

13、的兵器打败了魏国军队。 (三)1兵器 疆界(答“限制”也算对) 军备(军队) 信任,信用2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从古到今,人都有一死,(假如)不取信于民,国家就无以立足。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或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民无信不立(或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4【甲】文重点强调的“人和”(“得道”)与【乙】文重点强调的“民信”(“取信于民”),二者有密切的相关性。“民信”(“取信于民”是“人和”(“得道”)的重要条件(或“内容”)之一。【译文】子贡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粮食充足,军备充足,老百姓信任统治者。”子贡说:“假如不得不去掉一项,那么在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

14、:“去掉军备。”子贡说:“假如不得不再去掉一项,那么这两项中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总是要死的,假如老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那么国家就不能存有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与课外文言文比较阅读参考答案(一)1.(1)至:极点(2)畔:同“叛”,背叛。(3)所恶:所厌恶的东西(事情)。(4)走:跑。2.句子: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翻译: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3.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4.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答“失道者寡助”对一半)5.不一样。甲文所说的“道”,指的是统治者施行的“仁政”;乙文所说的“道”,指的是统治者得天下的方法、途径。(每层意思2分,意思

15、对即可)【译文】孟子说:“桀和纣失去了天下,是因为失去了人民;失去人民,是因为失去了民心。得天下有办法:得到人民,就能得到天下了;得人民有办法,赢得民心,就能得到人民了;得民心有办法:他们想要的,就给他们积聚起来,他们厌恶的,不加给他们,如此罢了。人民向于仁,如同水往下方流、野兽奔向旷野一样。(二)1这里是限制的意思通“返”(返回)2C3协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同车的人都是老人4把兵库里的兵器锻造成为耕田的农具,打开粮仓来救济贫穷的人民。5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译文】子奇十六岁的时候,齐国的国君派(他)去治理阿县。不久,齐君反悔了,派人追赶。追赶的人回来说:“

16、子奇一定能够治理好阿县的。”齐国国君问:“你怎么知道的?”同车的人都是老人。凭借老人的智慧,由年轻人来决断政事,一定能治理好阿县的!”子奇治理阿县,把兵库里的兵器锻造成为耕田的农具,打开粮仓来救济贫穷的人民,阿县治理得井井有条。魏国的人听说小孩子治理阿县,兵库里没有武器,粮仓里没有积粮,于是就起兵攻打(齐国)阿县,阿县的人父子兄弟相互鼓励,以自己家的兵器打败了魏国军队。 (三)1兵器 疆界(答“限制”也算对) 军备(军队) 信任,信用2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从古到今,人都有一死,(假如)不取信于民,国家就无以立足。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或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民无信不立(

17、或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4【甲】文重点强调的“人和”(“得道”)与【乙】文重点强调的“民信”(“取信于民”),二者有密切的相关性。“民信”(“取信于民”是“人和”(“得道”)的重要条件(或“内容”)之一。【译文】子贡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粮食充足,军备充足,老百姓信任统治者。”子贡说:“假如不得不去掉一项,那么在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说:“假如不得不再去掉一项,那么这两项中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总是要死的,假如老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那么国家就不能存有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与课外文言文比较阅读参考答案(一)1.(1)至:极点(2)畔:同

18、“叛”,背叛。(3)所恶:所厌恶的东西(事情)。(4)走:跑。2.句子: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翻译: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3.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4.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答“失道者寡助”对一半)5.不一样。甲文所说的“道”,指的是统治者施行的“仁政”;乙文所说的“道”,指的是统治者得天下的方法、途径。(每层意思2分,意思对即可)【译文】孟子说:“桀和纣失去了天下,是因为失去了人民;失去人民,是因为失去了民心。得天下有办法:得到人民,就能得到天下了;得人民有办法,赢得民心,就能得到人民了;得民心有办法:他们想要的,就给他们积聚起来,他们厌恶的,不加给他们,如此罢了。人

19、民向于仁,如同水往下方流、野兽奔向旷野一样。(二)1这里是限制的意思通“返”(返回)2C3协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同车的人都是老人4把兵库里的兵器锻造成为耕田的农具,打开粮仓来救济贫穷的人民。5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译文】子奇十六岁的时候,齐国的国君派(他)去治理阿县。不久,齐君反悔了,派人追赶。追赶的人回来说:“子奇一定能够治理好阿县的。”齐国国君问:“你怎么知道的?”同车的人都是老人。凭借老人的智慧,由年轻人来决断政事,一定能治理好阿县的!”子奇治理阿县,把兵库里的兵器锻造成为耕田的农具,打开粮仓来救济贫穷的人民,阿县治理得井井有条。魏国的人听说小孩子治理

20、阿县,兵库里没有武器,粮仓里没有积粮,于是就起兵攻打(齐国)阿县,阿县的人父子兄弟相互鼓励,以自己家的兵器打败了魏国军队。 (三)1兵器 疆界(答“限制”也算对) 军备(军队) 信任,信用2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从古到今,人都有一死,(假如)不取信于民,国家就无以立足。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或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民无信不立(或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4【甲】文重点强调的“人和”(“得道”)与【乙】文重点强调的“民信”(“取信于民”),二者有密切的相关性。“民信”(“取信于民”是“人和”(“得道”)的重要条件(或“内容”)之一。【译文】子贡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粮食充

21、足,军备充足,老百姓信任统治者。”子贡说:“假如不得不去掉一项,那么在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说:“假如不得不再去掉一项,那么这两项中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总是要死的,假如老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那么国家就不能存有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与课外文言文比较阅读参考答案(一)1.(1)至:极点(2)畔:同“叛”,背叛。(3)所恶:所厌恶的东西(事情)。(4)走:跑。2.句子: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翻译: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3.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4.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答“失道者寡助”对一半)5.不一样。甲文所说的“道”

22、,指的是统治者施行的“仁政”;乙文所说的“道”,指的是统治者得天下的方法、途径。(每层意思2分,意思对即可)【译文】孟子说:“桀和纣失去了天下,是因为失去了人民;失去人民,是因为失去了民心。得天下有办法:得到人民,就能得到天下了;得人民有办法,赢得民心,就能得到人民了;得民心有办法:他们想要的,就给他们积聚起来,他们厌恶的,不加给他们,如此罢了。人民向于仁,如同水往下方流、野兽奔向旷野一样。(二)1这里是限制的意思通“返”(返回)2C3协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同车的人都是老人4把兵库里的兵器锻造成为耕田的农具,打开粮仓来救济贫穷的人民。5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

23、译文】子奇十六岁的时候,齐国的国君派(他)去治理阿县。不久,齐君反悔了,派人追赶。追赶的人回来说:“子奇一定能够治理好阿县的。”齐国国君问:“你怎么知道的?”同车的人都是老人。凭借老人的智慧,由年轻人来决断政事,一定能治理好阿县的!”子奇治理阿县,把兵库里的兵器锻造成为耕田的农具,打开粮仓来救济贫穷的人民,阿县治理得井井有条。魏国的人听说小孩子治理阿县,兵库里没有武器,粮仓里没有积粮,于是就起兵攻打(齐国)阿县,阿县的人父子兄弟相互鼓励,以自己家的兵器打败了魏国军队。 (三)1兵器 疆界(答“限制”也算对) 军备(军队) 信任,信用2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从古到今,人都有一死,(

24、假如)不取信于民,国家就无以立足。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或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民无信不立(或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4【甲】文重点强调的“人和”(“得道”)与【乙】文重点强调的“民信”(“取信于民”),二者有密切的相关性。“民信”(“取信于民”是“人和”(“得道”)的重要条件(或“内容”)之一。【译文】子贡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粮食充足,军备充足,老百姓信任统治者。”子贡说:“假如不得不去掉一项,那么在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说:“假如不得不再去掉一项,那么这两项中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总是要死的,假如老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那么国

25、家就不能存有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与课外文言文比较阅读参考答案(一)1.(1)至:极点(2)畔:同“叛”,背叛。(3)所恶:所厌恶的东西(事情)。(4)走:跑。2.句子: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翻译: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3.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4.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答“失道者寡助”对一半)5.不一样。甲文所说的“道”,指的是统治者施行的“仁政”;乙文所说的“道”,指的是统治者得天下的方法、途径。(每层意思2分,意思对即可)【译文】孟子说:“桀和纣失去了天下,是因为失去了人民;失去人民,是因为失去了民心。得天下有办法:得到人民,就能得到天下了;得人民有办法,赢得民

26、心,就能得到人民了;得民心有办法:他们想要的,就给他们积聚起来,他们厌恶的,不加给他们,如此罢了。人民向于仁,如同水往下方流、野兽奔向旷野一样。(二)1这里是限制的意思通“返”(返回)2C3协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同车的人都是老人4把兵库里的兵器锻造成为耕田的农具,打开粮仓来救济贫穷的人民。5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译文】子奇十六岁的时候,齐国的国君派(他)去治理阿县。不久,齐君反悔了,派人追赶。追赶的人回来说:“子奇一定能够治理好阿县的。”齐国国君问:“你怎么知道的?”同车的人都是老人。凭借老人的智慧,由年轻人来决断政事,一定能治理好阿县的!”子奇治理阿县,把

27、兵库里的兵器锻造成为耕田的农具,打开粮仓来救济贫穷的人民,阿县治理得井井有条。魏国的人听说小孩子治理阿县,兵库里没有武器,粮仓里没有积粮,于是就起兵攻打(齐国)阿县,阿县的人父子兄弟相互鼓励,以自己家的兵器打败了魏国军队。 (三)1兵器 疆界(答“限制”也算对) 军备(军队) 信任,信用2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从古到今,人都有一死,(假如)不取信于民,国家就无以立足。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或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民无信不立(或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4【甲】文重点强调的“人和”(“得道”)与【乙】文重点强调的“民信”(“取信于民”),二者有密切的相关性。“民信”(“取信于

28、民”是“人和”(“得道”)的重要条件(或“内容”)之一。【译文】子贡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粮食充足,军备充足,老百姓信任统治者。”子贡说:“假如不得不去掉一项,那么在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说:“假如不得不再去掉一项,那么这两项中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总是要死的,假如老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那么国家就不能存有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与课外文言文比较阅读参考答案(一)1.(1)至:极点(2)畔:同“叛”,背叛。(3)所恶:所厌恶的东西(事情)。(4)走:跑。2.句子: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翻译: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3.民之归仁也,

29、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4.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答“失道者寡助”对一半)5.不一样。甲文所说的“道”,指的是统治者施行的“仁政”;乙文所说的“道”,指的是统治者得天下的方法、途径。(每层意思2分,意思对即可)【译文】孟子说:“桀和纣失去了天下,是因为失去了人民;失去人民,是因为失去了民心。得天下有办法:得到人民,就能得到天下了;得人民有办法,赢得民心,就能得到人民了;得民心有办法:他们想要的,就给他们积聚起来,他们厌恶的,不加给他们,如此罢了。人民向于仁,如同水往下方流、野兽奔向旷野一样。(二)1这里是限制的意思通“返”(返回)2C3协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同车的人都是老人4把

30、兵库里的兵器锻造成为耕田的农具,打开粮仓来救济贫穷的人民。5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译文】子奇十六岁的时候,齐国的国君派(他)去治理阿县。不久,齐君反悔了,派人追赶。追赶的人回来说:“子奇一定能够治理好阿县的。”齐国国君问:“你怎么知道的?”同车的人都是老人。凭借老人的智慧,由年轻人来决断政事,一定能治理好阿县的!”子奇治理阿县,把兵库里的兵器锻造成为耕田的农具,打开粮仓来救济贫穷的人民,阿县治理得井井有条。魏国的人听说小孩子治理阿县,兵库里没有武器,粮仓里没有积粮,于是就起兵攻打(齐国)阿县,阿县的人父子兄弟相互鼓励,以自己家的兵器打败了魏国军队。 (三)1兵器 疆界(答“限

31、制”也算对) 军备(军队) 信任,信用2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从古到今,人都有一死,(假如)不取信于民,国家就无以立足。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或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民无信不立(或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4【甲】文重点强调的“人和”(“得道”)与【乙】文重点强调的“民信”(“取信于民”),二者有密切的相关性。“民信”(“取信于民”是“人和”(“得道”)的重要条件(或“内容”)之一。【译文】子贡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粮食充足,军备充足,老百姓信任统治者。”子贡说:“假如不得不去掉一项,那么在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说:“假如不得不再去掉一项,那

32、么这两项中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总是要死的,假如老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那么国家就不能存有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与课外文言文比较阅读参考答案(一)1.(1)至:极点(2)畔:同“叛”,背叛。(3)所恶:所厌恶的东西(事情)。(4)走:跑。2.句子: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翻译: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3.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4.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答“失道者寡助”对一半)5.不一样。甲文所说的“道”,指的是统治者施行的“仁政”;乙文所说的“道”,指的是统治者得天下的方法、途径。(每层意思2分,意思对即可)【译文】孟子说:“桀和纣失去了天下,是因为

33、失去了人民;失去人民,是因为失去了民心。得天下有办法:得到人民,就能得到天下了;得人民有办法,赢得民心,就能得到人民了;得民心有办法:他们想要的,就给他们积聚起来,他们厌恶的,不加给他们,如此罢了。人民向于仁,如同水往下方流、野兽奔向旷野一样。(二)1这里是限制的意思通“返”(返回)2C3协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同车的人都是老人4把兵库里的兵器锻造成为耕田的农具,打开粮仓来救济贫穷的人民。5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译文】子奇十六岁的时候,齐国的国君派(他)去治理阿县。不久,齐君反悔了,派人追赶。追赶的人回来说:“子奇一定能够治理好阿县的。”齐国国君问:“你怎么知

34、道的?”同车的人都是老人。凭借老人的智慧,由年轻人来决断政事,一定能治理好阿县的!”子奇治理阿县,把兵库里的兵器锻造成为耕田的农具,打开粮仓来救济贫穷的人民,阿县治理得井井有条。魏国的人听说小孩子治理阿县,兵库里没有武器,粮仓里没有积粮,于是就起兵攻打(齐国)阿县,阿县的人父子兄弟相互鼓励,以自己家的兵器打败了魏国军队。 (三)1兵器 疆界(答“限制”也算对) 军备(军队) 信任,信用2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从古到今,人都有一死,(假如)不取信于民,国家就无以立足。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或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民无信不立(或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4【甲】文重点强调的“人

35、和”(“得道”)与【乙】文重点强调的“民信”(“取信于民”),二者有密切的相关性。“民信”(“取信于民”是“人和”(“得道”)的重要条件(或“内容”)之一。【译文】子贡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粮食充足,军备充足,老百姓信任统治者。”子贡说:“假如不得不去掉一项,那么在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说:“假如不得不再去掉一项,那么这两项中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总是要死的,假如老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那么国家就不能存有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与课外文言文比较阅读参考答案(一)1.(1)至:极点(2)畔:同“叛”,背叛。(3)所恶:所厌恶的东西(事情)。(

36、4)走:跑。2.句子: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翻译: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3.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4.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答“失道者寡助”对一半)5.不一样。甲文所说的“道”,指的是统治者施行的“仁政”;乙文所说的“道”,指的是统治者得天下的方法、途径。(每层意思2分,意思对即可)【译文】孟子说:“桀和纣失去了天下,是因为失去了人民;失去人民,是因为失去了民心。得天下有办法:得到人民,就能得到天下了;得人民有办法,赢得民心,就能得到人民了;得民心有办法:他们想要的,就给他们积聚起来,他们厌恶的,不加给他们,如此罢了。人民向于仁,如同水往下方流、野兽奔向旷野一样。(二)

37、1这里是限制的意思通“返”(返回)2C3协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同车的人都是老人4把兵库里的兵器锻造成为耕田的农具,打开粮仓来救济贫穷的人民。5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译文】子奇十六岁的时候,齐国的国君派(他)去治理阿县。不久,齐君反悔了,派人追赶。追赶的人回来说:“子奇一定能够治理好阿县的。”齐国国君问:“你怎么知道的?”同车的人都是老人。凭借老人的智慧,由年轻人来决断政事,一定能治理好阿县的!”子奇治理阿县,把兵库里的兵器锻造成为耕田的农具,打开粮仓来救济贫穷的人民,阿县治理得井井有条。魏国的人听说小孩子治理阿县,兵库里没有武器,粮仓里没有积粮,于是就起兵攻

38、打(齐国)阿县,阿县的人父子兄弟相互鼓励,以自己家的兵器打败了魏国军队。 (三)1兵器 疆界(答“限制”也算对) 军备(军队) 信任,信用2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从古到今,人都有一死,(假如)不取信于民,国家就无以立足。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或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民无信不立(或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4【甲】文重点强调的“人和”(“得道”)与【乙】文重点强调的“民信”(“取信于民”),二者有密切的相关性。“民信”(“取信于民”是“人和”(“得道”)的重要条件(或“内容”)之一。【译文】子贡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粮食充足,军备充足,老百姓信任统治者。”子贡说:“假如不得不去掉一项,那么在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说:“假如不得不再去掉一项,那么这两项中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总是要死的,假如老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那么国家就不能存有了。”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