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患者家属实施临终关怀的必要性和措施

上传人:冷*** 文档编号:18586551 上传时间:2020-12-30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4.93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对患者家属实施临终关怀的必要性和措施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对患者家属实施临终关怀的必要性和措施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对患者家属实施临终关怀的必要性和措施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资源描述:

《对患者家属实施临终关怀的必要性和措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患者家属实施临终关怀的必要性和措施(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对患者家属实施临终关怀的必要性和措施 临终关怀是以提高临终患者的生命质量为宗旨,为临终患者及其家属提供姑息性和支持性照护的医护措施。患者和家属均为临终关怀的护理对象。以往的研究多侧重于患者本身,而家属作为患者的主要照顾者和重要的社会支持来源,扮演着核心角色。他们面临治疗的决策、承担昂贵的医疗费用,影响了原有的生活状态和日常工作,更要经受即将失去亲人的痛苦。对于临终关怀这门新兴学科,我国研究尚不完善,尤其是对家属的关注和护理不足。因此,对患者家属实施临终关怀的必要性以及护理干预措施进行文献回顾,以期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指导和借鉴,现综述如下。 1、临终患者家属的身心反应临终患者常会给家属带来生理、

2、心理、情感、社会和经济等各方面压力,造成角色结构、情感功能、经济功能以及互动模式的改变。表现为焦虑、抑郁、睡眠紊乱、内分泌功能失调、体重下降、疲乏、人际交往障碍等。而家属的负性情绪反过来又会影响患者的心理及其病情和转归,尤其是长期护理的家属会因高度的压力负荷影响照顾患者积极性。Northouse等对食管癌家属的研究显示,其压力负荷依次为情感负荷、日常社交活动受限、生理负荷及经济负荷。张莉莉等对肝癌晚期患者家属的调查中指出,经济方面负荷最重,社会功能次之,然后是心理负荷,最后是生理负荷。2、对家属临终关怀的护理措施2.1信息支持对患者疾病信息的认知程度是家属心理压力的重要应激源。有效的信息支持可

3、以帮助患者家属更好地应对应激源。而家属有着强烈的知识需求,44.6%的人认为,目前医院没有考虑到家属的需求。尤其是高龄的家属缺乏对疾病管理和预防并发症的知识,渴望医疗护理的专业指导,希望能为患者提供更多的支持。40%的家属接受临终教育,医护人员对家属的需求应有所认知,察觉他们的特殊需求,引导和鼓励他们倾诉其真实感受,主动介入,艺术地将专业知识传授给他们,以便于他们学习与掌握。正向的信息支持可以帮助家属做出正确的选择,减轻患者不必要的痛苦,而医护人员是患者和家属选择医疗方案的主要信息来源。如:60%90%的晚期癌症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疼痛,由于担心止痛药成瘾、耐受、担心疾病进展、药物副作用等,使家

4、属在治疗疼痛方面存在各种顾虑,使疼痛不能得到有效控制。护士可定期组织家属进行专题讲课,召开小型座谈会等形式,提供专业护理知识,并将家属照顾患者的经历以及遇到的困难等信息汇集起来,帮助他们解决困难,纠正错误认知,提高其认知水平,进而提高对患者的照顾能力,提高疼痛治疗的遵医行为。对于居家治疗患者,护士应定期到患者家中提供义务关怀服务,反馈家属护理知识掌握程度,提高他们的照顾能力和照顾质量。2.2姑息支持姑息支持是以姑息照护理念和支持照护模式为指导,借鉴美国、英国及我国台湾地区并结合我国地方特点,增设送药上门服务、协助联系社区床位、帮助联系慈善援助及志愿者等服务形式和内容,有助于提高家属的生活质量,

5、减轻其经济负担。张鶄等调查发现,患恶性晚期肿瘤后有48.8%的老年人选择积极治疗,28.8%的老人选择临终关怀机构安宁疗护。医护人员作为专业人士要充分发挥医疗决策的引导力,使家属了解患者病情以及疾病的转归,权衡利弊,帮助家属做出正确的选择。2.3情感支持护理人员应注重家属的心理反应,与患者家属建立合作、信任的交流渠道和沟通平台,放宽探视要求,倾听家属的叙述,鼓励发泄悲痛,并进行针对性心理疏导,以帮助缓解其心理压力,以免引发不良情绪蔓延,避免发生踢猫效应;。建立家属支持中心,鼓励家属之间一起表达悲伤,交流情感,互相支持与鼓励,采用积极应对方式减轻其心理压力,也可利用心理咨询服务组织为家属提供心理

6、支持,提高对悲伤的应对能力,降低其焦虑、恐惧、抑郁等负性情绪。2.4社会支持积极开发、利用和整合社区资源,强化社会支持系统,构建一个包括政府、社会、医院、学校、家庭、个人在内的全方位的社会支持网络,建立更人性化、更全面的支持系统。目前,国内患者的社会支持体系中主要是以家庭为主,其他社会支持占了很小的部分。给予家属足够的支持和帮助,可减轻他们对即将失去亲人带来的恐惧。将同类患者家属组成互助性团体,使他们相互之间获得精神支持和鼓励,并彼此分享照顾患者的经验和精神上的支持,利于家庭护理质量的提高。在国外有患者托管日,使家属每周有一天休息的时间,使其身心得到放松,提高了家属的舒适度。可在网上开辟家属支

7、持中心,其成员包括家属、医护人员、心理学专家、社会工作者等,建立网络团体互助的社会支持模式,以满足不同家属的不同需求。2.5居家服务家庭临终病房形式在我国有较大的发展前景。形式包括上门服务、电话及互联网咨询等。98%的患者或家属临终晚期选择出院回家。社区居家宁养是患者居住在家里,在专家指导的基础上,由社区医护人员、社区志愿者等团队成员为患者及其家属提供整体护理。家属赞同居家宁养;服务方式,但缺乏专业护理知识和技能,家属希望其服务涵盖有医疗、护理、心理疏导、镇痛等多方面内容,并关注其服务的质量、内涵及是否解决实际需求。居家治疗的家庭照顾方式中,配偶及其子孙照顾患者的家庭支持度、生活质量及心理状态

8、均好于旁系亲属以及非亲属照顾者。医护人员应掌握多学科、多领域的知识,提供家属居家照护知识与技巧,以满足不同家庭的不同需求。2.6死亡教育死亡教育是临终关怀的一项重要内容,它 既是 医学教育,同时也是公民的基本教育。开展科学死亡观教育,使人们认识到生、老、病、死是生命的自然现象,是一个人完整生命过程的必然组成部分。中国人对死亡一直采取否认、回避和不接纳的负面态度,且对系统的、科学的有关死亡的知识知之甚少。家属难以接受临终状态;的诊断,坚持治疗,延长生命,不能正确面对死亡。调查显示52.4%的医务人员认为应进行死亡教育。护士应帮助家属认识到死亡是生命自然运转的过程,是人生中的客观规律,临终是人类成

9、长的最后阶段。医护人员可介绍从事临终关怀服务的心得以及如何看待生死,改变传统观念中缺憾构成,使家属获得健康的死亡知识,提高对死亡的认识和承受力,从观念上接受临终关怀服务。家属要对患者疾病的现状、发展和治疗做到心中有数,尽早接受亲人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事实,从对死亡的恐惧与不安中解脱出来,建立相对良好的心理情绪状况,减轻悲痛程度,缩短悲痛过程。2.7居丧干预居丧反应是指失去亲人后使人产生的精神情感的、生理的和行为反应,是人生最具威胁的、恐惧的情感体验。近80%90%的居丧可产生悲伤反应,大多数居丧者的负性情绪短期内可消失,但当这种负性情绪持续过久、过强时就有可能变成病态,同时产生相应的生理反应,如疲

10、乏、无力、憋气等。我国大多数居丧家属向兄弟姐妹、其他亲属、挚友等医疗机构以外的人员寻求社会支持。医护人员是直接接触居丧者的第一人;,61.6%的人认为医护人员有责任向家属提供哀伤照护。在欧美等国家,院方常采用信件、电话、访视、发放悲伤抚慰通讯等形式提供家属心理支持。3、小结面对日益严峻的老龄化及晚期癌症患者增多这一社会现象,临终关怀已逐步成为一种社会需要。癌症患者家属作为患者的主要照护者和重要的社会支持来源,扮演着核心角色,针对这一特殊群体实施相应的关怀护理,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帮助家属更好的应对,做出正确的选择,减轻不必要的痛苦。与家属建立合作、信任的交流渠道,给予必要的情感支持。强化社会支持系统,建立互助的社会支持使患者及家属获得支持与鼓励。开展居家服务及死亡教育,使家属认识到死亡是生命的自然过程,临终是人生的最后阶段,对疾病的现状、发展和治疗做到心中有数,帮助家属面对事实,同时做好最后阶段的居丧干预,化解心中郁结,平稳度过居丧阶段。参考文献:1 岳林,张雷.我国临终关怀的特点及其发展展望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2):117.2 吴清爱.临终关怀护理发展的探讨J.大众科技,2010,126(2):134-135.3 朱月英.癌症患者家属负性心理反应护理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9,22(5):594-595.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