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的来历和习俗

上传人:zou****hua 文档编号:185804537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68.09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元宵节的来历和习俗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元宵节的来历和习俗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元宵节的来历和习俗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资源描述:

《元宵节的来历和习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元宵节的来历和习俗(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元宵节的来历和习俗每年的阴历正月十五是中国人很重视的传统节日,元宵节。元宵节也叫“上 元节”,春灯节,是很多家庭团圆的节日。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 加上吃元宵的习俗,这个节日就和团圆两个字牢牢的联系起来。元宵节是春节之 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不管是南方北方都对这个节日比较重视,举行很多的活动 来庆祝这个节日。大家一定很好奇元宵节的来历和习俗,现在中国吃网小编就告 诉你元宵节是怎么来的,都有哪些习俗。有关元宵节来历的说法多种多样,有 3 种说法流传较广。元宵节来历传说一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相传吕后一系在吕后死后害怕大全旁 落,密谋叛乱,宗室齐王刘囊联合开国老臣周勃一起平定

2、了“诸吕之乱”。平乱 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 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 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元宵节来历传说二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是人们庆祝一年中第一次的月圆之夜。据道教的“三 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 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元宵 燃灯放烟火的习俗就是从这个说法来的。元宵节来历传说三元宵节起源于“火把节”,汉代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 虫害,祈祷获得

3、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 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隋、唐、宋以来, 更是盛极一时。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社会和时代 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火把也逐渐变为了彩灯。自唐朝中期以来,元宵节发展成为了我国全民性的狂欢节,因此元宵节是把 传统节日习俗体现得最为彻底和典型的传统节日。大部分地方元宵节习俗有吃元宵、观花灯、猜灯谜,还有擂鼓、舞龙、舞狮 等活动,但南北各地风俗也有独特之处。吃汤圆吃“汤圆”是元宵节的一项重要习俗。汤圆,又名“汤团”、“元宵”.吃 汤圆的风俗始

4、于宋代,当时的汤圆称“浮圆子”,亦称“汤圆子”、“乳糖圆子”、 “汤丸”、“汤团”,生意人则美其名日:“元宝”.宋元元初时,汤圆已成为元 宵节的应节食品,所以人们又称它为“元宵”.如今,北方叫元宵,南方称汤圆。元宵依馅论,分有馅和无馅两种,有馅元 宵又有咸、甜、荤、素之分;按制作方法分,有手中搓制、元宵机制和竹匾水滚 等诸种;按粉制区别,则有糯米面、高梁米面等。猜灯谜玩灯是元宵节的一个重要项目。灯谜是元宵灯节派生出来的一种文字游戏, 也叫灯虎。将谜面贴在花灯上供人猜射,谜底多着眼于文字意义,并有谜格 24 种,常用的有卷帘、秋千、求凤等格,已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民俗文化。中国最大 的一次灯谜盛会是

5、 1979 年在南京举行的“九城市灯谜会猜”,设有灯谜上万条, 3 天里参加的人次达两万多人。赏花灯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 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 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 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 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即每到正月十五,无论 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 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会富庶。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元宵灯节办得越 来越豪华。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

6、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 685-762) 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 巨型的灯楼,广达 20间,高 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宋代,元宵灯会无论在规模和灯饰的奇幻精美都胜过唐代,而且活动更为民 间化,民族特色更强。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 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 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 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灯在台湾民间具有光明与添丁的涵义,点燃灯火有照亮前程之意,且台语灯 与丁谐音代表生男孩,因

7、此往昔元宵节妇女都会刻意在灯下游走,希望“钻灯脚 生卵葩”(就是钻到灯下游走,好生男孩)。踩高跷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高跷本属我国古代百戏之一种, 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我国最早介绍高跷的是列子说符篇:“宋有兰子者, 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以双枝长倍其身,属其胫,并趋并驰,弄七剑 迭而跃之,五剑常在空中,元君大惊,立赐金帛。”从文中可知,早在公元前五 百多年,高跷就已流行。表演者不但以长木缚于足行走,还能跳跃和舞剑,高跷分高跷、中跷和跑跷 三种,最高者一丈多。据古籍中记载,古代的高跷皆属木制,在刨好的木棒中部 做一支撑点,以便放脚,然后再用绳索缚于腿部。表演者脚踩高跷,可

8、以作舞剑、劈叉、跳凳、过桌子、扭秧歌等动作。北方 的高跷秧歌中,扮演的人物有渔翁、媒婆、傻公子、小二哥、道姑、和尚等。表演者扮相滑稽,能唤起观众的极大兴趣。南方的高跷,扮演的多是戏曲中 的角色,关公、张飞、吕洞宾、何仙姑、张生、红娘、济公、神仙、小丑皆有。 他们边演边唱,生动活泼,逗笑取乐,如履平地。据说踩高跷这种形式,原来是古代人为了采集树上的野果为食,给自己的腿 上绑两根长棍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跷技活动。舞狮子舞狮子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 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 史。据传说,它最早是从西域传入的,狮子是文殊菩

9、萨的坐骑,随着佛教传入中 国,舞狮子的活动也输入中国。狮子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后,和孔雀等一同 带回的贡品。而狮舞的技艺却是引自西凉的“假面戏”,也有人认为狮舞是五世 纪时产生于军队,后来传入民间的。两种说法都各有依据,今天已很难判断其是 非。不过,唐代时狮舞已成为盛行于宫廷、军旅、民间的一项活动。唐段安节乐 府杂寻中说:“戏有五方狮子,高丈余,各衣五色,每一狮子,有十二人,戴 红抹额,衣画衣,执红拂子,谓之狮子郎,舞太平乐曲。”诗人白居易西凉伎 诗中对此有生动的描绘:“西凉伎,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 金镀眼睛银帖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诗中描述的是当时舞狮

10、的情景。在一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狮舞形成了南北两种表演风格。北派狮舞以表演 “武狮”为主,即魏武帝钦定的北魏“瑞狮”.小狮一人舞,大狮由双人舞,一 人站立舞狮头,一人弯腰舞狮身和狮尾。舞狮人全身披包狮被,下穿和狮身相同毛色的绿狮裤和金爪蹄靴,人们无法 辨认舞狮人的形体,它的外形和真狮极为相似。引狮人以古代武士装扮,手握旋转绣球,配以京锣、鼓钹、逗引瑞狮。狮子 在“狮子郎”的引导下,表演腾翻、扑跌、跳跃、登高、朝拜等技巧,并有走梅 花桩、窜桌子、踩滚球等高难度动作。南派狮舞以表演“文狮”为主,表演时讲究表情,有搔痒、抖毛、舔毛等动 作,惟妙惟肖,逗人喜爱,也有难度较大的吐球等技巧。南狮以广东为中

11、心,并 风行于港澳,东南亚侨乡。南狮虽也是双人舞,但舞狮人下穿灯笼裤,上面仅仅 披着一块彩色的狮被而舞。和北狮不同的是“狮子郎”头戴大头佛面具,身穿长 袍,腰束彩带,手握葵扇而逗引狮子,以此舞出各种优美的招式,动作滑稽风趣。南狮流派众多,有清远、英德的“鸡公狮”,广州、佛山的“大头狮”,高鹤、中 山的“鸭嘴狮”,东莞的“麒麟狮”等。南狮除外形不同外,尚有性格不同。白须狮舞法幅度不宽、花色品种不多, 但沉着刚健,威严有力,民间称为“刘备狮”.黑须红面狮,人称“关公狮”, 舞姿勇猛而雄伟,气概非凡。灰白胡须狮,动作粗犷好战,俗称“张飞狮”.狮 子为百兽之尊,形象雄伟俊武,给人以威严、勇猛之感。古人将它当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征,认为它能驱邪镇妖、保佑人畜平安。所以 人们逐渐形成了在元宵节时及其他重大活动里舞狮子的习俗,以祈望生活吉祥如 意,事事平安。文心作文在此祝各位家长及小朋友们元宵节快乐!二O六年二月二十二日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