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F本体感觉性神经肌肉促进技术课件

上传人:风*** 文档编号:185520141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PPT 页数:73 大小:4.25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PNF本体感觉性神经肌肉促进技术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PNF本体感觉性神经肌肉促进技术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PNF本体感觉性神经肌肉促进技术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73页
资源描述:

《PNF本体感觉性神经肌肉促进技术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PNF本体感觉性神经肌肉促进技术课件(7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本体感觉性神经肌肉促进技术定义:n本体感觉性神经肌肉易化技术是指通过本体感觉性神经肌肉易化技术是指通过刺激本体感受器来改善和促进肌肉功能刺激本体感受器来改善和促进肌肉功能的一种方法。螺旋、对角线型的运动模的一种方法。螺旋、对角线型的运动模式是式是PNF技术的基本特征技术的基本特征 理论基础 通过刺激人体通过刺激人体本体感受器本体感受器,来激活,来激活和募集最大数量的运动肌纤维参与和募集最大数量的运动肌纤维参与活动,活动,促进瘫痪肌肉收缩促进瘫痪肌肉收缩,同时通,同时通过调整感觉神经的兴奋性以改变肌过调整感觉神经的兴奋性以改变肌肉的张力,肉的张力,缓解肌痉挛缓解肌痉挛。n1、PNF强调提高能力,

2、重在利用现有强调提高能力,重在利用现有正常的能力来带动、易化较弱的功能部正常的能力来带动、易化较弱的功能部位,提高其能力水平。这一思想也是位,提高其能力水平。这一思想也是PNF技术中利用患者较强的运动模式去技术中利用患者较强的运动模式去加强较弱运动的疗法的基础。加强较弱运动的疗法的基础。n2、正常的运动发育遵循从头到尾、有、正常的运动发育遵循从头到尾、有近端到远端的规律,这种规律也是采用近端到远端的规律,这种规律也是采用PNF技术进行治疗时所依据的原则,即技术进行治疗时所依据的原则,即首先进行头及颈部的运动,其次为躯干,首先进行头及颈部的运动,其次为躯干,最后是四肢的运动。最后是四肢的运动。n

3、3、运动行为的发育具有周期性循环的倾向,、运动行为的发育具有周期性循环的倾向,如坐位姿势的发育一屈、伸肌优势交替发育为如坐位姿势的发育一屈、伸肌优势交替发育为特征特征n4、有目的的活动包含逆向运动。逆向运动有、有目的的活动包含逆向运动。逆向运动有助于重建拮抗肌之间的平衡与相互作用。助于重建拮抗肌之间的平衡与相互作用。n5、运动能力通过学习而获得,运动学习涉及、运动能力通过学习而获得,运动学习涉及从条件反射到复杂的随意运动控制,本体感受从条件反射到复杂的随意运动控制,本体感受性反馈在条件反射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性反馈在条件反射中起到重要的作用。n6、PNF易化技术与有目的的活动相结合,可易化技术与

4、有目的的活动相结合,可促进步行及自理活动等整体模式和精细动作的促进步行及自理活动等整体模式和精细动作的学习。学习。PNF技术的治疗原则技术的治疗原则n充分调动人体运动发育内在潜能;充分调动人体运动发育内在潜能;n遵循运动功能发育顺序;遵循运动功能发育顺序;n利用反射调整各种活动(早期和成熟期);利用反射调整各种活动(早期和成熟期);n人类各种功能性运动都是由屈、伸肌相互作用人类各种功能性运动都是由屈、伸肌相互作用完成的,先由屈曲性动作逐渐发展到伸展性动完成的,先由屈曲性动作逐渐发展到伸展性动作(如由坐爬发展到站立行走);作(如由坐爬发展到站立行走);n完成每个功能活动都有目标性,而目标的完成完

5、成每个功能活动都有目标性,而目标的完成常由一些方向相反的动作组成(如进食动作、常由一些方向相反的动作组成(如进食动作、坐站动作),均由组合运动群来实现目标,组坐站动作),均由组合运动群来实现目标,组合运动群即是多关节、多轴位的综合活动合运动群即是多关节、多轴位的综合活动 PNF技术的治疗原则技术的治疗原则n正常的运动和姿势都是依靠肌群间的相互平衡与协调正常的运动和姿势都是依靠肌群间的相互平衡与协调收缩完成;收缩完成;n 运动行为的发育表现为运动和姿势总体模式的规律性运动行为的发育表现为运动和姿势总体模式的规律性程序,包含在综合性活动中,总体活动模式的发展包程序,包含在综合性活动中,总体活动模式

6、的发展包括:对称括:对称不对称不对称反转反转单侧单侧对侧对侧斜线反转;斜线反转;n正常运动具有规律性的程序(如由坐到站),但各步正常运动具有规律性的程序(如由坐到站),但各步之间可以相互交叉重叠;之间可以相互交叉重叠;n在本体感觉刺激的同时可增加其它感觉的刺激(如视、在本体感觉刺激的同时可增加其它感觉的刺激(如视、听、触觉刺激);听、触觉刺激);n强调多次、反复的学习和练习,巩固治疗效果;强调多次、反复的学习和练习,巩固治疗效果;n把组合活动模式贯穿在日常生活训练中进行把组合活动模式贯穿在日常生活训练中进行 PNF治疗技术n包括徒手接触、口令、肌牵张、牵包括徒手接触、口令、肌牵张、牵引、加压、

7、抗最大阻力、正常运动引、加压、抗最大阻力、正常运动顺序及强化、视觉刺激等顺序及强化、视觉刺激等徒手接触徒手接触(manualcontacts)(manualcontacts)目的:目的:促进软弱肌肉收缩;促进软弱肌肉收缩;促进稳定和姿势控制促进稳定和姿势控制 具体操作方法:具体操作方法:1.1.治疗师手与患者皮肤接触治疗师手与患者皮肤接触2.2.刺激患者皮肤、肌肉、肌刺激患者皮肤、肌肉、肌腱等本体感受器腱等本体感受器3.3.诱导患者所需方向运动诱导患者所需方向运动4.4.可同时施加基本以及特殊可同时施加基本以及特殊的的PNFPNF治疗手法治疗手法 口令交流(口令交流(commands and

8、communication)commands and communication)治疗师在适当时候发出口令,可刺激患治疗师在适当时候发出口令,可刺激患 者的自主运动,提高动作完成的质量者的自主运动,提高动作完成的质量具体操作方法:具体操作方法:1.1.预备口令:必须清楚明白,动作中的口预备口令:必须清楚明白,动作中的口令要短令要短、准确准确、时间正确时间正确2.2.活动口令:告诉患者开始活动活动口令:告诉患者开始活动3.3.纠正口令:及时纠正口令:及时、准确、达到目的、准确、达到目的肌牵张肌牵张(strenth)(strenth)快速牵拉肌腱快速牵拉肌腱促进软弱肌肉收缩促进软弱肌肉收缩(13(

9、13级级),),启动因肌无力引起活动困难;启动因肌无力引起活动困难;缓慢牵拉肌腱缓慢牵拉肌腱抑制肌肉痉挛伸展紧张软组抑制肌肉痉挛伸展紧张软组织织,从而增加肌肉的活动度;从而增加肌肉的活动度;所参与运动的主要肌肉群被伸展到最长位,所参与运动的主要肌肉群被伸展到最长位,治疗师施加牵拉刺激,可引起被牵拉肌肉治疗师施加牵拉刺激,可引起被牵拉肌肉群及相关的协同肌肉收缩而后群及相关的协同肌肉收缩而后与口令的实施密不可分与口令的实施密不可分牵引与加压牵引与加压(traction and compression)n牵引牵引 对关节进行牵拉为牵引,可增大关节间的间隙,使对关节进行牵拉为牵引,可增大关节间的间隙,

10、使关节面分离,激活关节感受器,刺激关节周围的屈肌关节面分离,激活关节感受器,刺激关节周围的屈肌肌肉收缩肌肉收缩n加压加压 对关节进行挤压,使关节间隙变窄,可激活关节周对关节进行挤压,使关节间隙变窄,可激活关节周围伸肌利于关节伸展,促进关节稳定性围伸肌利于关节伸展,促进关节稳定性、负重和抗重、负重和抗重力肌的收缩、直立反应力肌的收缩、直立反应 1.1.快速挤压关节:以引发反射性的反应快速挤压关节:以引发反射性的反应 2.2.慢速挤压关节:根据患者对诱发动作的反应及耐受慢速挤压关节:根据患者对诱发动作的反应及耐受力,缓慢地施加力,缓慢地施加 最大阻力(最大阻力(maximal resistance

11、)maximal resistance)定义:在不影响活动的过程中适当的等定义:在不影响活动的过程中适当的等长或等张长或等张(向心或离心向心或离心)抗阻促进兴奋抗阻促进兴奋扩散,使更多肌肉收缩,促使肌收缩扩散,使更多肌肉收缩,促使肌收缩强度增加,活动范围加大用于强度增加,活动范围加大用于3 3级肌级肌力力具体操作方法:具体操作方法:1.1.治疗师所给予患者的阻力,能治疗师所给予患者的阻力,能 使患者自身产生运动且使关节能使患者自身产生运动且使关节能顺利通过整个运动范围顺利通过整个运动范围 2.2.最大阻力可刺激肌肉产生自主最大阻力可刺激肌肉产生自主运动,增强肌肉力量运动,增强肌肉力量 3.3.

12、矫正拮抗肌之间的不平衡状态矫正拮抗肌之间的不平衡状态 4.4.肌肉在最大阻力之后,可获得肌肉在最大阻力之后,可获得完全的松弛完全的松弛强调正常的时间顺序(强调正常的时间顺序(normal timing)应用强壮肌等长收缩进行应用强壮肌等长收缩进行顺序加强顺序加强前两幅图是应用屈曲内前两幅图是应用屈曲内收外旋模式与强壮的收外旋模式与强壮的肩和腕肌的稳定收缩锻肩和腕肌的稳定收缩锻炼肘屈曲炼肘屈曲后两幅图示应用伸展内后两幅图示应用伸展内收内旋模式与强壮肩收内旋模式与强壮肩肌的稳定收缩锻炼指屈肌的稳定收缩锻炼指屈曲曲强化(强化(reinforcemengt)reinforcemengt)刺激身体的各个

13、部位均引起又目的性的协调运刺激身体的各个部位均引起又目的性的协调运动称之为强化动称之为强化 具体操作方法:具体操作方法:对一肢体用抗阻法进行一定形式的对一肢体用抗阻法进行一定形式的活动时,常可强化其他肢体或颈躯干肌活动时,常可强化其他肢体或颈躯干肌的收缩:的收缩:固定肌强肌,运动的对象固定肌强肌,运动的对象弱肌,操作点调节运动的部位弱肌,操作点调节运动的部位视觉刺激(视觉刺激(optical stimulation)optical stimulation)具体操作反方法:具体操作反方法:在进行头颈躯干上部动作模式时,在进行头颈躯干上部动作模式时,视觉可将正确的运动方向,令患者的眼视觉可将正确的

14、运动方向,令患者的眼球追随运动方向,可以使动作更容易完球追随运动方向,可以使动作更容易完成,也有利于动作的发动与协调成,也有利于动作的发动与协调特殊技术n节律启动n等张组合n拮抗肌逆转n重复牵张n收缩放松n保持放松节律启动n特征:在预期的范围那,通过被动运动先开始活动,逐渐过渡到主动抗阻运动,从而改善启动运动的能力.n目的 帮助运动的启动 改善协调能力和运动的感觉n适应症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 特殊手法特殊手法(9 9种)种)节律性发动节律性发动(rhythmic initiation)(rhythmic initiation)u沿运

15、动方向被动地、反复地给患者运动感觉地输入沿运动方向被动地、反复地给患者运动感觉地输入u辅助地诱导患者进行该运动方向地运动辅助地诱导患者进行该运动方向地运动u最后主动地由节律地完成相同地动作次数最后主动地由节律地完成相同地动作次数等张组合:等张组合:n主动肌群的向心性、离心性及稳定性收主动肌群的向心性、离心性及稳定性收缩组合而无放松。缩组合而无放松。n治疗师在整个关节活动度内主动抗阻患治疗师在整个关节活动度内主动抗阻患者运动者运动n在关节活动度末端,治疗师让患者停留在关节活动度末端,治疗师让患者停留在这一位置在这一位置n当达到稳定后,治疗师让患者缓慢地向当达到稳定后,治疗师让患者缓慢地向起始位运

16、动起始位运动n保持放松保持放松(hold-relax)(hold-relax)使肢体至运动范围的极限端点使肢体至运动范围的极限端点 要病者做主动肌的等长抗阻收缩要病者做主动肌的等长抗阻收缩6 61010 逐渐放松(不要改变方向)逐渐放松(不要改变方向)3-53-5 再进行主动肌的收缩再进行主动肌的收缩 n收缩放松收缩放松(constract-relax)(constract-relax)先做拮抗肌的等张收缩先做拮抗肌的等张收缩 然后由治疗师进行主动肌的被动运动然后由治疗师进行主动肌的被动运动 反复多次后再做主动肌的等张性收缩反复多次后再做主动肌的等张性收缩获得肌肉放松在无痛范围内可增加获得肌肉

17、放松在无痛范围内可增加ROMROM牵牵 拉僵硬的肌肉和肌腱拉僵硬的肌肉和肌腱 适用于关节周围肌肉痉挛的患者适用于关节周围肌肉痉挛的患者 理论理论:在在CNSCNS传导通路上进行反复刺传导通路上进行反复刺激,可使神经冲动传导变得容激,可使神经冲动传导变得容易。反复牵拉易。反复牵拉 主动肌,主动肌,增加增加其等张收缩的能力,以达到提其等张收缩的能力,以达到提高主动肌肌力高主动肌肌力的目的,是强化的目的,是强化主动肌肌力的一种技术主动肌肌力的一种技术另请注意另请注意:肌力达肌力达5 5级,不可说其肌力功级,不可说其肌力功能正常。因为肌力功能包括外能正常。因为肌力功能包括外形形、耐力耐力、爆发力爆发力

18、、协调收缩协调收缩性性、收缩的技巧以及速度等。收缩的技巧以及速度等。1.1.肌肉被拉长的张力引出牵肌肉被拉长的张力引出牵张反射张反射2.2.拉长的肌肉张力拉长的肌肉张力牵拉刺激牵拉刺激3.3.拉长的肌肉张力拍打拉长的肌肉张力拍打 牵拉反射牵拉反射注意注意1.1.牵拉反射与患者主动用力牵拉反射与患者主动用力相结合相结合2.2.等待引起的肌肉收缩,然等待引起的肌肉收缩,然后施加阻力后施加阻力等张组合n肌群的向心性,离心性及稳定性收缩组合而无放松.治疗时,从患者肌力或协调最好的地方开始.反复收缩(repeated contraction)n等张收缩组合:一组肌肉(主动肌)持续向心、离心、等张收缩组合

19、:一组肌肉(主动肌)持续向心、离心、稳定收缩,其目的是控制和协调主动运动,增加关节稳定收缩,其目的是控制和协调主动运动,增加关节活动范围,增加肌力,以及控制离心性运动中的功能活动范围,增加肌力,以及控制离心性运动中的功能性训练。性训练。方法:患者在关节活动范围中作向心性抗阻力收缩方法:患者在关节活动范围中作向心性抗阻力收缩(由治疗者施加阻力),在运动的终末端患者保持该(由治疗者施加阻力),在运动的终末端患者保持该位置(稳定性收缩),稳定后,治疗者加大阻力,使位置(稳定性收缩),稳定后,治疗者加大阻力,使患者缓慢地回到开始收缩的位置(离心性抗阻力收患者缓慢地回到开始收缩的位置(离心性抗阻力收缩)

20、。缩)。拮抗肌逆转n动态反转n稳定性反转n节律性稳定动态反转n主动运动从一个方向转变到其想法的方向,部伴有停顿或放松.在正常生活中我们常见到这种类型的肌肉活动:扔一个球,蹬自行车,步行等.拮抗肌逆向运动(reversal of antagonists)慢逆转慢逆转(slow reversal)(slow reversal)u对抗的两组肌群缓慢地对抗的两组肌群缓慢地交替作等张收缩交替作等张收缩u屈曲和伸展方向连续进屈曲和伸展方向连续进行诱导训练行诱导训练u完成最大关节活动范围完成最大关节活动范围慢逆转慢逆转挺住挺住(slow reversal-hold)(slow reversal-hold)与

21、与SRSR诱导训练方法相似诱导训练方法相似 在所需在所需ROMROM内进行内进行2 233肌肉肌肉地等长收缩地等长收缩 稳定性反转n施加足够的阻力对抗交替等张收缩以防止活动.指令时动态的命令(推我得手,不要让我推你),治疗师只允许很小的运动出现.节律性稳定n交替的登场收缩对抗阻力,不存在有意识的运动.节律性稳定节律性稳定(rhythmic stabilization)(rhythmic stabilization)l可在关节活动范围的任何一可在关节活动范围的任何一点进行点进行l主动肌与拮抗肌相互交替收主动肌与拮抗肌相互交替收缩的一种训练方法缩的一种训练方法l肌肉收缩形式是等长收缩肌肉收缩形式是

22、等长收缩l可在不改变关节活动范围的可在不改变关节活动范围的情况下,增加双侧肌群的肌情况下,增加双侧肌群的肌力,提高关节的稳定力,提高关节的稳定l增加关节及周围的血液循环增加关节及周围的血液循环 运动后获得放松运动后获得放松反复牵拉n起始范围的反复牵拉n全范围的反复牵拉起始范围的反复牵拉n肌肉被拉长的张力引出牵张反射全范围的反复牵拉n从肌肉收缩紧张状态引出牵张反射.理论理论:在在CNSCNS传导通路上进行反复刺传导通路上进行反复刺激,可使神经冲动传导变得容激,可使神经冲动传导变得容易。反复牵拉易。反复牵拉 主动肌,主动肌,增加增加其等张收缩的能力,以达到提其等张收缩的能力,以达到提高主动肌肌力高

23、主动肌肌力的目的,是强化的目的,是强化主动肌肌力的一种技术主动肌肌力的一种技术另请注意另请注意:肌力达肌力达5 5级,不可说其肌力功级,不可说其肌力功能正常。因为肌力功能包括外能正常。因为肌力功能包括外形形、耐力耐力、爆发力爆发力、协调收缩协调收缩性性、收缩的技巧以及速度等。收缩的技巧以及速度等。1.1.肌肉被拉长的张力引出牵肌肉被拉长的张力引出牵张反射张反射2.2.拉长的肌肉张力拉长的肌肉张力牵拉刺激牵拉刺激3.3.拉长的肌肉张力拍打拉长的肌肉张力拍打 牵拉反射牵拉反射注意注意1.1.牵拉反射与患者主动用力牵拉反射与患者主动用力相结合相结合2.2.等待引起的肌肉收缩,然等待引起的肌肉收缩,然

24、后施加阻力后施加阻力收缩放松n对制约肌(拮抗肌)等张收缩施加阻力,随后放松并运动到增加的活动范围.保持放松n拮抗肌(短缩肌肉)放松后进行抗阻登场收缩.放松技术(relaxation)n保持放松保持放松(hold-relax)(hold-relax)使肢体至运动范围的极限端点使肢体至运动范围的极限端点 要病者做主动肌的等长抗阻收缩要病者做主动肌的等长抗阻收缩6 61010 逐渐放松(不要改变方向)逐渐放松(不要改变方向)3-53-5 再进行主动肌的收缩再进行主动肌的收缩n收缩放松收缩放松(constract-relax)(constract-relax)先做拮抗肌的等张收缩先做拮抗肌的等张收缩

25、然后由治疗师进行主动肌的被动运动然后由治疗师进行主动肌的被动运动 反复多次后再做主动肌的等张性收缩反复多次后再做主动肌的等张性收缩获得肌肉放松在无痛范围内可增加获得肌肉放松在无痛范围内可增加ROMROM牵牵 拉拉僵硬的肌肉和肌腱僵硬的肌肉和肌腱 适用于关节周围肌肉痉挛的患者适用于关节周围肌肉痉挛的患者重复n一种促进功能活动的运动学习的技术.教患者一个运动或活动的结果对功能性工作(例如体育运动)和自理活动的重要.PNF技术及其目的起始运动n节律性启动n在活动范围开端的反复牵拉学习一个运动n节律性启动n等张组合n在活动范围开端的反复牵拉n全范围的反复牵拉n重复改变运动速率n节律性启动n动态反转n在

26、活动范围开端的反复牵拉n全范围的反复牵拉增强肌力n等张组合n动态反转n稳定性反转n节律性稳定n在活动范围开端的反复牵拉n全范围的反复牵拉增加稳定性n等张组合n稳定性反转n节律性稳定增加协调和控制n等张组合n动态反转n稳定性反转n节律性稳定n在活动范围开端的反复牵拉增强耐力n动态反转n稳定性反转n节律性稳定n在活动范围开端的反复牵拉n全范围的反复牵拉增加关节活动度n动态反转n稳定性反转n节律性稳定n在活动范围开端的反复牵拉n收缩放松n保持放松放松n节律性起始n节律性稳定n保持放松减轻疼痛n节律性稳定n保持放松治疗患者n评估n治疗目标n治疗计划n治疗设计n评价治疗范例n被动关节活动度减少程序n强调

27、顺序n牵引n适当的抗阻技术n收缩放松或保持放松n拮抗肌的稳定反转n节律性稳定组合n收缩放松之后在新的活动度那等张组合n收缩-放松后缓慢反转,以运动到新的活动度开始n节律性稳定或稳定反转继以拮抗肌动态反转PNF评价要点与步骤n1、一般情况 包括检查生命体征、呼吸、吞咽、发音、面部肌群及舌肌的运动情况。n2、运动反应 通过视觉、听觉和触觉、本体感觉刺激,诱发运动反应,判断何种感觉刺激对于易化运动功能最为有效n3、头颈部的控制模式 头颈部的控制是控制上部躯干运动的关键。重点观察以下几点:、肌张力优势(屈肌或伸肌)、对线关系(中线或不对称)、稳定性与活动性(达到平衡状态或一方、两方面均存在障碍)n4、

28、肢体的对角线运动模式 包括:双侧对称性、双侧不对称性、双侧交互性模式。从以下几点评价:、头颈部及躯干姿势对于完成对角线模式的影响 、关节活动范围 、运动质量 、肌肉收缩的时间顺序n5、整体模式 评价这些整体模式旨在判断各肌群在某种模式中功能状况是否在相互协调的工作 n6、功能活动 通过功能评价,了解和确定患者完成局部和整体模式的能力与ADL能力之间存在的差距或差异PNF运动模式n对角线模式对角线模式n整体模式整体模式一、对角线运动模式n资料中应用的理论基础资料中应用的理论基础n对角线模式符合正常功能性运动的特征,肌纤维对角线模式符合正常功能性运动的特征,肌纤维排列和附着部位的解剖特点支持这种运

29、动排列和附着部位的解剖特点支持这种运动n脑整合功能的研究结果表明,随意运动不是单块脑整合功能的研究结果表明,随意运动不是单块肌肉收缩的结果,而是有各种运动模式的构成肌肉收缩的结果,而是有各种运动模式的构成n对角线运动是屈和伸、内旋和外旋以及内收和外对角线运动是屈和伸、内旋和外旋以及内收和外展三对拮抗肌相结合的运动,在正常的运动方向的展三对拮抗肌相结合的运动,在正常的运动方向的发育过程中最后出现,因此,是运动发育的最高级发育过程中最后出现,因此,是运动发育的最高级形式。形式。n一切对角线运动模式均跨越中线,因此,可以促一切对角线运动模式均跨越中线,因此,可以促进身体两侧的协调运动。进身体两侧的协

30、调运动。n对角线模式始终包含着旋转的运动成分对角线模式始终包含着旋转的运动成分。对角线模式的类型对角线模式的类型 n双侧对称性运动模式,指一对上肢或一对下肢同时进行相同的运动,是最早发育因而也是最容易掌握的运动。n双侧非对称性运动,发生在一对上肢或一对下肢同时朝向一侧的运动。n双侧交互运动模式,指双上肢或双下肢同时进行相反方向的运动。n单侧模式,与双侧对称性模式相同 易化对角线模式的方法举例易化对角线模式的方法举例n头与颈部伴有向右旋转的屈曲n躯干上部伴有向右旋转的伸展n上肢伸展内收内旋n下肢屈曲内收外旋二、整体模式n俯卧位肘支撑俯卧位n仰卧位侧卧位n侧卧位侧坐位n仰卧位长坐位n俯卧位膝手位日

31、常活动中常用的组合活动模式日常活动中常用的组合活动模式上肢:肘可以屈和伸上肢:肘可以屈和伸上肢:肘可以屈和伸上肢:肘可以屈和伸 n屈屈:肩关节屈、内收、:肩关节屈、内收、外旋外旋,前臂旋后、腕桡侧屈曲前臂旋后、腕桡侧屈曲和手指屈曲和手指屈曲n例子例子:吃东西吃东西,仰卧位翻身成仰卧位翻身成侧卧位侧卧位n伸伸:肩关节伸、外展、:肩关节伸、外展、内旋、前臂旋前、腕尺侧伸内旋、前臂旋前、腕尺侧伸展和手指伸展展和手指伸展n例子例子:开车门,反手打网球:开车门,反手打网球n口令口令:握拳,向上拉过身体;:握拳,向上拉过身体;n 张开手,向下推,离张开手,向下推,离开身体开身体 屈屈:肩关节屈、外展、外:

32、肩关节屈、外展、外旋、前臂旋后,腕和手指伸旋、前臂旋后,腕和手指伸展展n例子例子:在同一侧梳头:在同一侧梳头n伸伸:肩关节伸,内收,:肩关节伸,内收,内旋,前臂旋前,腕尺侧屈内旋,前臂旋前,腕尺侧屈曲和手指屈曲曲和手指屈曲n例子例子:超过头抛球:超过头抛球n口令口令:手伸开,向上拉,离:手伸开,向上拉,离开身体;开身体;n握拳,向下拉过身握拳,向下拉过身体体下肢:膝关节屈或伸下肢:膝关节屈或伸n屈屈:髋关节屈曲,内收,:髋关节屈曲,内收,外旋,踝内翻,背伸外旋,踝内翻,背伸 例子例子:踢球仰卧位翻身成:踢球仰卧位翻身成俯卧位俯卧位n伸伸:髋关节伸展,外展,:髋关节伸展,外展,内旋,踝外翻,跖屈

33、内旋,踝外翻,跖屈 口令口令:脚趾向上,向上拉过:脚趾向上,向上拉过身体;身体;n脚趾向下,向下推,离开身脚趾向下,向下推,离开身体体n例子例子:俯卧位翻身成仰卧位:俯卧位翻身成仰卧位n屈屈:髋关节屈曲,外展,:髋关节屈曲,外展,内旋,踝外翻,背伸内旋,踝外翻,背伸 例子例子:功夫踢腿:功夫踢腿n伸伸:髋关节伸展,内收,:髋关节伸展,内收,外旋,踝内翻,跖屈外旋,踝内翻,跖屈 例子例子:行走时的推离期:行走时的推离期 口令口令:脚趾向上,离开身体;:脚趾向上,离开身体;n脚趾向下,向下推,进过身脚趾向下,向下推,进过身体体 临床应用临床应用(例如:翻身)(例如:翻身)1。利用头部运动诱发翻身(

34、头向前下屈)利用头部运动诱发翻身(头向前下屈)2。利用健侧肩胛带的运动诱发翻身(髋利用健侧肩胛带的运动诱发翻身(髋D1伸)伸)3。利用头部及健侧肩胛带的运动诱发翻身(肩利用头部及健侧肩胛带的运动诱发翻身(肩D2屈)屈)4。利用健侧髋关节的运动诱发翻身利用健侧髋关节的运动诱发翻身5。2和和4同时进行(肩同时进行(肩D2屈,髋屈,髋D1伸)伸)6。利用健侧上肢的运动诱发翻身利用健侧上肢的运动诱发翻身7。利用头部和上肢运动诱发翻身利用头部和上肢运动诱发翻身8。利用健侧下肢的运动诱发翻身利用健侧下肢的运动诱发翻身9。利用双侧下肢的运动诱发翻身利用双侧下肢的运动诱发翻身 临床应用临床应用(例如:翻身)(

35、例如:翻身)1、利用头部运动诱发翻身(头向前下屈)利用头部运动诱发翻身(头向前下屈)2、利用健侧肩胛带的运动诱发翻身(髋利用健侧肩胛带的运动诱发翻身(髋D1伸)伸)3、利用头部及健侧肩胛带的运动诱发翻身(肩利用头部及健侧肩胛带的运动诱发翻身(肩D2屈)屈)4、利用健侧髋关节的运动诱发翻身利用健侧髋关节的运动诱发翻身5、2和和4同时进行(肩同时进行(肩D2屈,髋屈,髋D1伸)伸)6、利用健侧上肢的运动诱发翻身利用健侧上肢的运动诱发翻身7、利用头部和上肢运动诱发翻身利用头部和上肢运动诱发翻身8、利用健侧下肢的运动诱发翻身利用健侧下肢的运动诱发翻身9、利用双侧下肢的运动诱发翻身利用双侧下肢的运动诱发

36、翻身操作注意点:n1、注意完成活动的关键部位(关键轴),躯、注意完成活动的关键部位(关键轴),躯干活动,关键轴是头颈,上肢活动关键轴是肩干活动,关键轴是头颈,上肢活动关键轴是肩关节,下肢活动关键轴是髋关节;关节,下肢活动关键轴是髋关节;n2、重视旋转动作的完成,进一步加强对本体、重视旋转动作的完成,进一步加强对本体感觉的刺激;感觉的刺激;n3、活动前诸肌群应处在原始初长度,以利于、活动前诸肌群应处在原始初长度,以利于充分活动和牵拉;充分活动和牵拉;n4、所有的动作均由相反方向的运动组成(伸、所有的动作均由相反方向的运动组成(伸和屈);和屈);n5、螺旋性对角线活动必须通过中线;、螺旋性对角线活动必须通过中线;n6、在动作的开始和结束时加强肌腱的牵、在动作的开始和结束时加强肌腱的牵拉和关节的挤压,也能加强本体感觉的拉和关节的挤压,也能加强本体感觉的刺激;刺激;n7、活动的完成可借助被动、助力、主动、活动的完成可借助被动、助力、主动和抗阻方式进行,以完成最大活动范围;和抗阻方式进行,以完成最大活动范围;n8、指令清楚到位。、指令清楚到位。感谢您的聆听!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