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章创造教育的发展与理念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185494960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PPT 页数:43 大小:390.02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七章创造教育的发展与理念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七章创造教育的发展与理念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七章创造教育的发展与理念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资源描述:

《七章创造教育的发展与理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章创造教育的发展与理念(4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七章第七章 创造教育的发展与理念创造教育的发展与理念主要议题:儿童创造教育的基本理念儿童创造教育的基本理念创造教育的发展沿革创造教育的发展沿革什么是创造教育什么是创造教育一、什么是创造教育 关于创造教育,一般有四种看法:1.“创造学教育”观有人认为,创造教育就是创造学教育,即将创造学作为一门正式课程加以传授 或者以讲座、报告等形式传播普及创造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这种观点的实质是把创造教育和创造学等同看待。2.“活动”观有人认为,创造教育是指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创造发明活动,这类活动一般安排在课外以以课余小组形式进行,也可结合劳动、科技、自然等副课开展活动。通过此类创造教育,学生有可能获得

2、一些创造发明成果,但与学校的培养目标、教育计划等关系不大。3.“3.“方法方法”观观也有一些研究者提出,创造教育是在学校中培养学生创也有一些研究者提出,创造教育是在学校中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教学原则和教育方法。他们认为,创造教育的造能力的教学原则和教育方法。他们认为,创造教育的主要阵地是课堂,但并没有特定内容,而要靠老师们结主要阵地是课堂,但并没有特定内容,而要靠老师们结合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开发学生的创造力,主要是合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开发学生的创造力,主要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4.“4.“综合教育综合教育”观观多数研究者认为,创造教育是一种广义的综合性教育。多数研究者认为,创

3、造教育是一种广义的综合性教育。许立言提出:许立言提出:“现代创造教育是依据创造学研究,采用现代创造教育是依据创造学研究,采用创造学揭示的有关创造的理论与方法,运用于教育活动创造学揭示的有关创造的理论与方法,运用于教育活动的一种新教育。的一种新教育。”徐方瞿和庄寿强采用了类似的表述,徐方瞿和庄寿强采用了类似的表述,认为凡是有利于受教育者认为凡是有利于受教育者“树立创造志向、培养创造精树立创造志向、培养创造精神、激发创造思维、神、激发创造思维、增长创造才干、开展创造性活动增长创造才干、开展创造性活动”而进行的教育,都可称为创造教育。而进行的教育,都可称为创造教育。在上述观点中,在上述观点中,“综合

4、教育综合教育”观赞同者最多。观赞同者最多。我的界定:我的界定:创造教育是根据创造学的原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创造心理、激活他们的创造潜能的教育活动。创造教育的分类创造教育的分类依据涉及的范围分类:1.狭义的创造教育:指创造学范围内的创造教育,包括创造学知识体系的传授与教学、创造力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创造发明活动的组织开展。2.广义的创造教育:指涉及所有教育领域的创造教育,既包括创造学范围内的创造教育,还要将创造学的原理与方法应用到各门学科教学活动中去,应用到包括学校、社会、家庭在内的一切教育领域和全部教育活动中去。依据教育对象与层次分类:依据教育对象与层次分类:1.学前创造教育2.中小学创

5、造教育(普通创造教育)3.高等创造教育4.成人(职业)创造教育依据教育任务分类:1.普及型创造教育:是指以普及创造学知识为主的创造教育,其主要形式包括报告、讲座、各种创造发明活动,或者通过报纸、电台、电视台等各种传播手段进行宣传。2.基础性创造教育:指以传授创造学知识为主的创造教育,这一类只涉及创造学本身,任务是让受教育者掌握创造学知识体系的基本框架,为其他类型的创造教育和深层次的创造学研究打下基础。3.应用性创造教育:指应用创造学的原理与方法指导教育教学实践、从事教育科学研究为主要内容的创造教育。这一类包括两方面:一是应用创造学的原理与方法在各专业、各课程中开发学生的创造力;二是应用创造学的

6、原理与方法开展各种测验、实验或试验,开展教育科学研究。二、创造教育的发展沿革二、创造教育的发展沿革(一)美国、日本的创造教育发展(一)美国、日本的创造教育发展现代创造学以美国、日本最典型。以美国为代表的欧美在创造学理论与方法方面重视思维的自由活动,视发明创造为联想、直觉、灵感等的结果,以美国奥斯本的智力和戈登的类比启发法(原型启发法)为典型。日本在创造学理论和方法倾向于思维的实际操作,寄发明创造于材料的收集与处理,如发现法(卡片排列法),以川喜田的KJ法为代表。美国是创造学的发源地。其标志就是被誉为“创造工程之父”的奥斯本于1941年出版的思考的方法一书。因为美国是一个年轻的国家,因此较少保守

7、思想,无论是社会还是公众,也不管是学术界、教育界还是企业界,对创造都持一种接纳和欢迎的态度。1953年,奥斯本出版了创造性想象一书,该书共发行了1.2亿册,还被译成20多种文字,从而进一步引起人们对创造性的关注。20世纪60年代以后,美国组建了十几个“创造学研究中心”,如吉尔福特领导的南加利福尼亚“能力研究设计中心”、奥斯本和帕内斯领导的布法罗纽约州立大学“跨学科创造力研究中心”等。这些研究中心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研究结果表明,人的创造力可以通过训练而得以提高,而且这种训练的效果待训练结束后还会持续产生作用。美国美国美国的教育界致力于在各个不同的层次,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推进创造教育,对人们

8、的创造思维训练及创造力的开发始终表现出了极高的热情。在大学教育中,除了前面提及的1948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率先开设创造性开发课程外,1949年奥斯本又在布法罗大学开办了“创造性思考”夜校。随即,哈佛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等许多著名大学及军事院校,也都相继开设了有关创造学的训练课程。到目前为止,美国几乎所有大学都开设了创造性训练课程。与此同时,美国社会上的创造力训练也得到很大的发展。1954年由奥斯本发起成立了“创造教育基金会”。继1970年成立“创造性领导中心”之后,又在1978年成立了“创造性学习中心”。于是,各大企业、大公司均设立了创造力训练部门,海、空军也在全国设立了数百个培训点,将创造性

9、想象列为军官的必修课。日本日本日本对于创造学的研究起步较晚,直到1955年创造工程由美国传入日本后才开始,但其发展速度却很快,而且收效很大,到20世纪70年代,其在创造学的研究、教育及应用方面,就已经超过了美国。日本国土面积较小,物质资源也相对匮乏,这对他们的经济发展不利。因此,日本政府对开发人的创造力极为重视,把它视为立国之本,把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振兴维系在开发本国国民的智慧与创造力上。1983年,日本首相福田纠夫亲自主持内阁会议,并作出专项决议,其核心就是确认“创造力开发是日本通向21世纪的保证。”日本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汲取别人的成功经验为己所用是其突出特点。但是日本的这种学习决不仅仅

10、满足于单纯的模仿,模仿只是学习的第一步,紧接着就是消化、吸收,进而改进、创新,直到后来居上,这就是特色鲜明的日本模式。这种模式不仅有效地缩短了发展的周期,为日本创造了巨额的财富,同时也为世人所公认。同样,在创造学的研究和发展上也走过了相同的道路。日本在创造学知识的普及与应用方面,当之无愧是世界一流的。他们除了有全国性的“日本发明学会”和“日本创造学会”之外,其突出的做法就是真正相信蕴藏在每个人头脑中的创造潜力是能够开发出来的,在国内掀起了“全民皆创”的开发全民族创造力的热潮。成立了许多民间的创造发明组织,如“日本发明协会”、“日本妇女发明家协会”、“全国发明妇女协会”等。这些组织经常在全国各地

11、举办各种发明竞赛活动,并开办各种创造发明学校,什么“星期日发明学校”、“幽默发明俱乐部”等等,真是名目繁多,不一而足。其中还为幼儿创办了“日本创才学园”。其实更大的工程在于企业的内部。不少企业也都成立了相应的创造机构,如日本最大的汽车制造商丰田汽车公司,其总部设立“创造发明委员会”,其下属的各部门都设有“创造发明小组”。这些小组通过开展群众性的“创造发明设想运动”,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创造热情,也为公司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二)中国创造教育的发展(二)中国创造教育的发展中国的创造教育思想古已有之,“五四”前后曾形成创造教育研究的一次“小高潮”。陶行知先生在上世纪30、40年代更是大力倡导和实践创

12、造教育,但因战事连绵而未能产生预期的效果。新中国成立后的30余年,又因全面学习苏联教育理论和各种政治运动的冲击,创造教育趋于沉寂。1毕义星.我国古代的创造教育思想J.山东教育,2001,(7-8).2王伦信.创造教育理论研究回溯以民国时期为例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改革开放三十年创造教育的发展改革开放三十年创造教育的发展1.1.复兴阶段(复兴阶段(1978-19841978-1984年)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它奏响了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的序曲,1979年人才学首先被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来研究,随着人才学研究的深入,如何评价和培养创造型人才问题很快走入人们的视线,成为共同

13、关注的问题。恰好这时创造学也从日本传入了中国,创造教育随之走上了历史舞台。1983年,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全国第一届创造学学术讨论会在广西召开,会议成立了中国创造学研究会筹委会,对创造学的研究和应用普及进行了部署,提出了探讨“具有中国特色的创造学理论体系”的鲜明主张。此后,一些教育理论研究人员和教师也开始了创造教育研究的艰辛跋涉,成为新时期我国创造教育的开路先锋。尽管人数不多,且分散于各地,但他们是我国创造教育的“播火者”和第一代学者,其历史贡献不可抹杀。2.2.拓展阶段(拓展阶段(1985-19981985-1998年)年)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正式颁布,明确了教育体制改革的

14、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应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的新型人才。”这是建国后首次将“勇于创造”纳入党的教育方针,使得全国中小学学科教学中的创造教育、课外活动中的创造教育、专门创造课的创造教育都空前活跃起来。在这一阶段,中国发明协会和中国创造学会相继诞生分别于1985年、1994年成立,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的创造教育的发展。中国发明协会先后成立了中小学创造教育分会和高校创造教育分会,中国创造学会成立了创造教育专业委员会,一大批学者和大、中、

15、小学教师聚集到学会的麾下,第二代学者群迅速形成,并成为目前我国创造教育研究的中坚力量。3.3.攀升阶段(攀升阶段(1999-1999-)这是我国创造教育发展的黄金期。其核心推动力有三:一是1999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鲜明地提出了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造教育在随后的新课改中全面实施,基础教育在奋力走出“应试教育”困局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二是2002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明确了坚持教育创新,必须造就“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三是2007年召开的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自主

16、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随着创新型国家的全面推进,创造教育进入攀升阶段,创造教育研究全面展开,加速了创造教育研究的第三代学者群的成长。(三)中国创造教育的主要成就(三)中国创造教育的主要成就 1.1.创造教育理论不断拓展,发表了一批具代表性的论文论著创造教育理论不断拓展,发表了一批具代表性的论文论著中国创造教育从复兴开始,各级各类创造学和创造教育研究逐步拓展,不断深入,包括不少国家级课题研究。根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布的资料,“八五”至“十一五”期间,有关创造教育研究课题总数为133项,包括国家课题24项,教育部规划课题109项。其中影响

17、较大的为中央教科所牵头、二十多个省参与的“创新教育研究与实验”,在全国各地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很多经验,得到各方面的广泛关注,课题组编写的创造教育面向21世纪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抉择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在不断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不少有代表性的创造教育研究成果得以发表。根据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知,1979-2008年,有关“创造教育”、“创新教育”或“创造力开发”为主题正式发表的文章达9715篇。据国家图书馆检索统计,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创造学和创造教育著作达1000多册。2.2.创造教育组织不断发展,涌现了一批具示范性的教育基地创造教育组织不断发展,涌现了一批具示范性的教育基地

18、中国发明协会把“普及创造学知识,促进创造力开发和研究活动”写进协会章程,成立了创造教育分会。中国创造学会下设创造教育专业委员会,开展从胎儿至老年人之间不同年龄段人群的创造力开发系统研究,建立了团体会员单位、实验基地、发明创造学校(院)、创造工程院(所)、培训中心(基地)近300个,通过举办不同层次的创造教育研讨活动,有力促进了创造教育的发展。在风起云涌的创造教育大潮中,涌现了一大批具有示范性的基地,如国家科技部、中宣部、教育部和中国科协四部委先后联合命名的两批共200多家“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中国发明协会、中国教育学会、全国少工委联合命名的百余家“宋庆龄少年儿童科技发明

19、示范基地”,中国教育学会劳动与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命名的一批“全国青少年创新教育示范学校”,对创造教育的广泛开展具有很好的示范与辐射功能。3.创造教育形式不断丰富,形成了一批具操作性的活动类型创造教育形式不断丰富,形成了一批具操作性的活动类型30年来,中国创造教育的形式不断发展,其中操作性较强的有以下八种类型:一是开设创造教育专门课程;二是将创造教育渗透于其它学科课程中;三是开展科技专题节日活动,如科技节、创新月、科普周等;四是开展科技夏(冬)令营活动;五是通过兴趣小组、学生社团等组织展开团队研习;六是高校与中小学开展“大手拉小手”科技教育活动;七是通过基地或校外教育机构进行科技创造教育活动;八

20、是以家庭教育和社区活动为载体开展创造教育活动。各种创新大赛则集中展示了形式多样的创造教育成果,如高校的“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新创业计划大赛,中小学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明天小小科学家评选、头脑奥林匹克竞赛、宋庆龄少年儿童科技发明评选活动、因特尔国际工程大奖赛、青少年创意大赛,其中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是面向在校中小学生开展的具有示范性和导向性的科技创新竞赛,一大批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在大赛中脱颖而出。郑佳萌亮相诺贝尔奖颁奖典礼郑佳萌亮相诺贝尔奖颁奖典礼 应瑞典青年科学家联合会邀请,曾两度荣获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的北京女孩郑佳萌出席了2008年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中国青少年科

21、技中心主任王延祜认为,郑佳萌作为中国青少年的代表首次亮相诺贝尔奖颁奖典礼对国内的青少年和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已经产生了“重大的、积极的影响”。4.4.创造教育课程不断开发,产生了一批具典型性的特色学校创造教育课程不断开发,产生了一批具典型性的特色学校 目前,全国已有超过200所大学开设了创造学、创造心理学、创造教育等课程,创造教育正得以迅速、全面地推广和普及。一些省市中小学校依托校本课程开发平台,对创造教育课程资源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开发,编写了专门教材。如北京161中学、安贞里三小等学校的“创造学”课;沈阳市128中学、河北省第二小学、文化路小学等50所中小学的“创造教育”课;成都市48中学等近2

22、0所中小学的“科技发明创造”课;江苏省启东市大江中学的“学会发明”课等。有的学校吸收现代创造教育的一些研究成果开展创造教育,运用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理论及其“教学做合一”的思想,结合现代国内外研究的新成果,设计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如上海闸北区和田路小学、北京宣武区香厂路小学和陶行知先生家乡安徽省的一些学校为代表,其效果也较为明显。有的地区为突出创造教育特色,还创办了专门学校,如浙江新昌中学被命名为“浙江省发明学校”,成都市11中改办成科技创造(发明)学校等,成为了典型的创造教育特色学校。5.5.学科建设取得一定成果学科建设取得一定成果 越来越多的高校硕士、博士培养中设立创造学和创造教育研究方向

23、,主要有四类:第一类是从科学技术哲学研究领域中分出创造学研究方向,如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东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第二类是在管理学科技与教育管理研究领域中分出创造学和创造教育研究方向,如中国矿业大学;第三类是从教育学原理或高等教育学中增列创造教育特色研究方向,如东南大学、西南大学、南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第四类是从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领域中分出认知发展与创造力研究方向,如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议题之三:议题之三:三、儿童创造教育的基本理念三、儿童创造教育的基本理念1.儿童创造教育是不压抑潜能的教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明确指出,现代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人的创造性,而教育既有培养创造精神

24、的力量,也有压抑创造精神的力量。中国教育亦不例外,也具有二重性,办得好就能培养创造性人才;办得不好,也可能压抑创造性人才。基本假设基本假设 几乎所有的儿童,在受到鼓舞的时候,在没有规划和预先意图的情况下,都能创作一支歌、一首诗、一个舞蹈、一幅画、一种游戏或比赛。马斯洛 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陶行知创造教育的三重境界创造教育的三重境界 第一境界 唤醒:主体自觉 第二境界 激发:压力情境中的主体自觉 第三境界 培养:教育训练后的主体发展2.2.儿童创造教育是整体性的教育儿童创造教育是整体性的教育 儿童创造教育就是有目的地培养儿童创造心理素质、激活儿童的创造潜能的教育活动。

25、创造心理是个体在创造过程中所特有的较为稳定的心理品质,主要包括创造意向、创造性思维、创造性人格和创造性行为等心理要素。创造意向是前提,创造性思维是核心,创造性行为是表现,创造性人格是动力。它们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形成一个完整的心理结构。中国学生会考试,这是全世界公认的,国内的教育模式是对会考试的人有利,而不利于动手而不会考试的人。在研究方面,中国学生就显得吃力,创造能力不够,普遍存在动手能力差,胆小怕出错,不善于选择研究课题,怯于提出质疑,崇拜权威等缺陷。杨振宁协同教育协同教育 爱迪生有一个好妈妈。据说,爱迪生是因为爱提“2加2为什么等于4”之类的问题,被老师认为“捣蛋”、“糊涂虫”而被赶出学

26、校的。他妈妈颇有见地,认定爱迪生的失学是教师教育失当,并决定自己担起教育孩子的重担。当她发现孩子的兴趣后,又想方设法为他买来派克科学读本等名著,还为他在家里搞实验提供条件,使学习很差的爱迪生变得异常聪明起来。3.3.儿童创造教育是不放弃第三层次创造的教育儿童创造教育是不放弃第三层次创造的教育 郑金洲将创造分为三种:第一种是相对本人来讲是前所未有、首次出现的事物;第二种是相对所属群体来说是他人未涉足、提出的;第三种是相对全社会来说是独创的、具有社会意义的事物或活动。他把第一种称之为“前创造”,第二种为“准创造”,第三种为“真创造”。并说:“由于教育的性质和类型不同,在不同教育阶段对创新的要求应有

27、所不同,即基础教育中所讲的创新,应更多地属于前两种;高等教育中的创新,应更多地属于第三种。”郑金洲:审视创新教育,中小学管理2000(1)不应该放弃第三层次创造的四点理由不应该放弃第三层次创造的四点理由:(1)儿童的创造力存在着个别差异,有“普通的创 造,也孕育伟大的创造”(阿瑞提语)。(2)重视第三层次的创造,可以为第一、第二层次 的创造提供示范。(3)在第一、第二层次创造一定量的积累基础上,可能会引起第三层次质的飞跃。(4)儿童的创造潜能都是十分巨大的。放弃了第三层次的创造,就丧失了儿童潜能开发的主动权。4.4.儿童创造教育是不拘一格的教育儿童创造教育是不拘一格的教育 创造教育培养创造性人

28、才,这些人富有个性和开拓性、不墨守成规、思维独创、灵活性强。如果一个儿童总是人云亦云、四平八稳,那他只能成长为一个碌碌无为的“庸人”。对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就必须打破常规、追求卓越,倘若依然以常人的标准来要求他们,势必会导致“削足适履”,那么,创造性人才将很难脱颖而出。高考数学得高考数学得0 0分的大诗人分的大诗人 1930年,臧克家参加国立青岛大学入学考试时,数学得0分,作文也只写了三句杂感:“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成幻光,谁便沉入了无底的苦海。”按说,他铁定无法录取。不过,他碰上了一位不寻常的主考人文学院院长闻一多。闻先生从这三句杂感中发现了这位青年身上潜伏的才气,一锤定音破格录取了

29、他。果不其然,臧克家没有辜负闻一多的期望,很快就发表了一首又一首新诗,并于1933年出版了轰动一时的诗集烙印,后来誉满诗坛。假如钱钟书今天考清华假如钱钟书今天考清华钱钟书当年考清华时,虽然作文得了满分,但数学只得了15分(此事见于杨绛先生的记钱钟书与围城)。可是清华大学在录取中没有“只注重总分,不看重考生的单科成绩”,而是打破惯例,予以破格录取。假如钱钟书今天考清华,那就可能被摒在门外,中国将会因此而少了一位大师。5.5.儿童创造教育是主体张扬的教育儿童创造教育是主体张扬的教育 案例:案例:“老鼠磨磨粉老鼠磨磨粉”的故事的故事 牛顿在小学时功课成 绩一般,但他有一种特殊的爱好,就是喜欢手工制作

30、。他经常把外祖母给他的零用钱,攒下来买斧子、凿子、钳子等木工工具。当时镇上有一座高大的风车,人们利用风力磨面。牛顿看了风车回来后,精心制作了一个小风车,加一点麦粒进去,也能像大风车那样磨出面粉。为了解决风车没有风就不能转动的问题,他用铁丝做了一个圆轮子,在里面关了一只老鼠。老鼠动轮子,风车里的磨子就飞快地转动起来,还能磨出面粉来。在人的心灵深处,都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苏霍姆林

31、斯基苏霍姆林斯基 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公布的对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公布的对2121个国家的个国家的调查结果表明,中国学生的计算能力是世界上最调查结果表明,中国学生的计算能力是世界上最强的,但他们的创造力在所有参加调查的国家中强的,但他们的创造力在所有参加调查的国家中排名倒数第五。在我国中小学生中,认为自己有排名倒数第五。在我国中小学生中,认为自己有好奇心和想像力的只占好奇心和想像力的只占4.7%4.7%,而,而希望培养想像力希望培养想像力和创造力的只有和创造力的只有4.9%4.9%,我们需要的不是计算器,我们需要的不是计算器,而是具有创造性人才。可为什么我们的孩子拒绝而是具有创造性人才。可为什

32、么我们的孩子拒绝创造教育呢?创造教育呢?6.6.儿童创造教育是爱的教育儿童创造教育是爱的教育 巴尔的摩的贫民窟的一群男孩“毫无出头的机会”,25年后一位教授发现除了20名男孩搬离或过世,剩下的180名中有176名成就非凡,担任律师、医生或商人的比比皆是。这位教授在惊讶之余,拜访了当年曾受到评估的年轻人:“你今日会成功的最大原因是什么?”结果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回答:“因为我遇到了一位好老师。”教授找到了这位仍健在的老师,问她到底有何绝招,能让这些在贫民窟长大的孩子个个出人头地?这位老太太眼中闪着慈祥的光芒,微笑着回答道:“其实也没什么,我爱这些孩子。”谢谢大家,欢迎指教!add:add: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teltel:8501587785015877 e-mail e-mail: http:/http:/ (天下儿童天下儿童)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