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力》说课稿(多篇汇编)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185494391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 页数:106 大小:86.68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浮力》说课稿(多篇汇编)_第1页
第1页 / 共106页
《浮力》说课稿(多篇汇编)_第2页
第2页 / 共106页
《浮力》说课稿(多篇汇编)_第3页
第3页 / 共106页
资源描述:

《《浮力》说课稿(多篇汇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浮力》说课稿(多篇汇编)(10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浮力说课稿 浮力说课稿1(2353字)一、说教材、教材内容要点:(1)知道浮力的概念和产生原因;(2)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是在小学自然课和生活经验中已经熟悉浮起的物体受到浮力并结合前几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液体的压强、压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识来展开的。这一节是_的重点和关键,对浮力的研究为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础。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本节是在前几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液体的压强、压力、二力平衡等知识的基础上展开的。这一节是_的重点和关键。本节内容不多,但难度大,梯度高,对学生的抽象思维、理解能力

2、有着较高的要求。课标要求:通过实验,认识浮力。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基于教材地位、特点和作用以及物理课程标准上要的求:知道大气压强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二、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认识浮力(包括浮力的方向、施力物体、浮力的单位)。2、认识浮力产生的原因3.认识影响浮力的大小因素。过程与方法目标:1.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2.经历探究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培养设计和动手实验、分析与归纳、探究物理规律的能力、情感目标: 通过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团队合作精神。针对教学目标我制定出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三、说教学难点:重点:浮力 影响浮力的大小因素

3、难点: 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四、说学情:浮力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比较感兴趣的;但要把浮力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又要综合各方面知识,如:力的测量、重力、二力平衡、压强等,并通过实验,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归纳获得新知识,这对初中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的。作为一名教师,如何将教学活动进行的轻松有效,教法是关键。而学生是教法的支撑点,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教法学法的选择。五、说教法、学法本课的教法主要是“开放情境、引导探究”,而学法主要是让学生“亲身体验,自主猜想、合作探究、分析归纳、得出规律”。六、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乒乓球、烧杯、水、酒精、饮料瓶、氢气球学生分组实验:一

4、小桶水,橡皮泥一块、饮料瓶、弹簧测力计、烧杯和溢水杯各一个,木块、同体积的铝块、铁块和铜块各一,水、盐水两种液体各一杯,细线等供选用。七说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利用课件展示轮船、冰山图片,思考:是什么力量使那么大的轮船和冰山漂浮在水面上的?(二)进行新课:分两个环节进行环节一:认识浮力 本环节从“感受浮力-探究原因-定义浮力”的思路进行。首先做好三个演示实验:1:乒乓球在水中上浮。2:乒乓球在酒精中上浮。3:出示氢气球,松手,氢气球飞上屋顶。接着设问:在水中下沉的石块受不受浮力的作用?怎样来验证你的想法?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得出结论。(让学生体验了在不同液体中-在气体中-上浮的

5、-下沉的各种情况下受浮力的现象,灌输了一种: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思想)接着设问:在液体中的物体一定受浮力吗?(上述实验容易学生认为:在液体、气体中的物体一定受到浮力的,为了解决这个错误认识,增加一个演示实验)4. 演示:乒乓球漏水实验。(学生很惊奇,产生探究“浮力产生的原因到底是什么”的欲望)5.播放视频:包有橡皮膜的立方体在水中的受力状况;然后让学生自学课本上的理论分析过程,从而得出浮力的产生原因6浮力概念的建立浮力是一种力,施力物体是液体(或气体),其大小的单位也是牛顿,方向竖直向上;那么浮力的大小:在什么情况物体受到的浮力大?什么情况物体受到的浮力小?环节二: 探究浮力的大小可能与什

6、么因素有关?本环节采用“体验-猜想-设计实验探究-分析论证-得出结论”的思路进行。1.实验体验:一团橡皮泥、水、玻璃球 步骤:把橡皮泥捏成不同形状,放在水中,观察其浮沉情况。把橡皮泥造成船上面加重物(玻璃球),比一比,看谁能装载更多的重物提出怎么装载更多的重物?(解决问题)。引出浮力的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学生自主猜测可能的因素:物体的密度物(物体的重)、物体的形状、深度h、浸入的液体密度、浸入液体的体积(或说排开的液体体积V排)、排开的液体重等。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控制变量法对各猜想进行实验设计,再把上面不同的检验猜想的实验器材分给不同的小组进行。浮力说课稿2(6495字)尊

7、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浮力。下面我就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进行说课:先来说,【教材分析】1地位与作用:浮力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沉和浮第五课的内容,属于“物质世界”领域“运动与力”范畴“常见的力”部分。浮力是力在水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曾在上学期“运动和力”单元学习过重力、拉力等,认识了力是有方向的、有大小的,并且对重力和拉力进行了测量。学生本单元在前4课的学习中,了解了物体的材料、重量、体积大小对沉浮的影响。本课通过研究物体沉浮的秘密,知道了上浮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同时结论

8、的得出又为后续学习下沉的物体在水中也受到浮力的影响及其原因,改变液体的浓度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以及初中进一步学习浮力的计算奠定基础。可见本课在教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学好本课内容对学生今后学习具有重要意义。2教材分析:本课一节典型的实验探究课,通过“感受浮力”,使学生认识到当一个物体放入水中时,它就受到了水对它向上的推力,即浮力。通过“研究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引导学生用实验探究浮在水面的物体、上浮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大小的测量方法。又通过“测量泡沫塑料块的浮力”,从浮力和重力的关系,分析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解释物体沉浮的原因。经过一系列的科学探究活动使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概

9、念: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有关,浸入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也就越大。接下来说,【学情分析】对本课要开展的探究活动来说,学生具有一定的能力。在五年级上册“运动和力”单元学习的基础上,对于重力、拉力等“力”有了一定的认识。但他们往往认为,浮在水面上的物体,重力等于0。不知道该如何测量浮力的大小。学生已有的经验不能解释为什么物体在水里会上浮。但是五年级的学生经过两年多的科学学习,他们对于探究过程有初步的了解,喜欢用探究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因而我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和基础进一步指导他们完成进行探究活动,在活动中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思维训练以及探究方法的

10、培养,让他们从事物表面兴趣发展为对科学探究持久的兴趣,让他们体验到探究中思考与发现的乐趣。根据对教材的理解,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教学目标定为:【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知道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2理解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3找到浮力与重力的关系,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重力。过程与方法:1学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浮力是可以测量的,向上的力)2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感态度价值观:1懂得数据在分析解释现象过程中的重要性

11、。2学会用科学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测,解决科学问题。依据教学内容,我制定了本课的重点:【教学重点】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根据教学内容并结合学情分析,我将本课的难点确定为:【教学难点】学会用弹簧测力计科学测量物体在水中的浮力大小,通过测量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与排开水量的关系,得出: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为了更好地完成探究活动,需要进行如下准备:【材料准备】教学具:一个水槽、一个弹簧测力计、三块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一个塑料量杯、一个小滑轮、一个吸盘式粘钩、渔线、记录单、水。需要说明的是,教材中测量泡沫塑料块“小部分浸入水中”、“大部分浸

12、入水中”、“全部浸入水中”时排开的水量、浮力,我发现学生难以把握其浸入水中的体积,因此课前在泡沫塑料块上做好标记,改为“测量同一个泡沫塑料块三分之一浸入水中、三分之二浸入水中、全部浸入水中三种状况时排开的水量、浮力”,提高了实验的目的性和准确性。【教学过程】第一个环节,感受浮力。(认识什么叫浮力,感受浮力,总结浮力的概念)1、感受浮力(1)上课伊始,我提出问题:“学习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谁能说一说什么样的东西容易浮?什么样的东西沉?”(轻、体积大)让学生复习以前的沉浮知识,以此来引出新问题。(2)然后我出示一块泡沫塑料块,问学生“根据以往经验,这个泡沫塑料块,会沉还是会浮?”(预测)“它会浮,

13、为什么?”(很轻)同学说它轻,我接着问“轻,有没有重量?”“它在空气中如果下落会受到什么力?”(重力)“放到水中,除了受到重力,还受到什么力?”(浮力)引出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3)引导学生亲手感受。“用手压一压,感受一下这个力。说说手有什么感觉?”力看不到,必须感受。你能看到浮力吗?有什么办法感受到它的存在?这样设计是为了设计意图:让学生亲自感受浮力,并且描述体验的感觉。使学生认识到物体在水中受到向上的浮力。通过亲自动手,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2、通过几个问题,总结浮力的概念(1)当学生感受了浮力之后,请学生说说“这个力的方向是?这个力与平常的力有什么不同?”(垂直向上)(2)把泡沫塑料块往水

14、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板书课题:浮力】(3)接着让学生把感受的浮力在图中标出来。“此时的泡沫塑料块一共受到几个力的作用?能不能把它们画下来吗?”让学生的隐性思维显现出来,充分暴露他们的思维。师生共同对学生的画图进行评价。(表示力的箭头从物体的重心出发,重心是物体对角线的交叉点)(4)分析浮力与重力的关系。提出问题“浮力与重力有什么不同?”(方向相反)“浮力与重力的方向相反,大小相等。”“泡沫塑料块静止浮在水面上时,重力并没有消失,而是与浮力相互作用,抵消了;此时,浮力重力。”【板书】接着联系生活,“生活中有这样的现象?在体育活动中?”设计意图

15、:对于浮力与重力的关系,我通过亲自感受浮力、用图示的方法画出浮力与重力的关系,让学生经历了一个完整的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由于学生没有学习过力的三要素,因此对于静止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浮力与重力大小相等有一定的认知困难,我通过打比方,把泡沫塑料块的这种状态比喻成拔河中的僵持状态,双方的力量均等。引导学生用具体形象的认识,理解浮力、重力的关系(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进入第二个环节,研究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1、提出问题学生在五年级上学期学习过测量力的方法,结合今天的教学内容,我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看到浮力是一种向上的力,有办法测量吗?”随着问题的提出,把学生自然而然的带入第二个环节。2、讨论测

16、量方法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提出了多种方法。(1)引导学生从科学性和可行性两个方面,对他们提出的多种方法进行评价、筛选。(2)如果学生没有找到科学、可行的方法,我出示几种实验材料让学生设计出测量向上的浮力的方法。弹簧测力计只能测量向下的力,泡沫塑料块浮在水中,需要把向下的力进行转换,最好能借助一个仪器朝上拉小滑轮。课本中介绍的实验装置由于橡皮泥遇水后吸附力不够强,实验失败率较高。在多次实践后,我对教具进行了改进。准备一只透明的塑料量杯,在底部吸附粘钩,在上面装上小滑轮。利用一根线穿过小滑轮,一端系住泡沫塑料块,一端挂在弹簧测力计的钩上,就可以测量拉力了。(3)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组装一遍实验材料

17、,讲清实验过程中如何测量泡沫塑料块的拉力。提问“应用了什么道理?”(改变力的方向)设计意图:怎样测量上浮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这是本课的难点。学生对测量向下的力有一定的基础,但测量向上的力在理解上有困难。这样挑战性的操作,需要学生动一定的脑筋,也需要教师的扶持与引导。因此我采取在提出问题以后,启发学生在科学性上找出解决问题方法,出示材料(可行性)解决实验设计这个教学难点。接下面来说第三个环节,测量泡沫塑料块的浮力。1、测量同一个泡沫塑料块三分之一浸入水中、三分之二浸入水中、全部浸入水中三种状况时的排开水量、浮力大小(1)“观察泡沫塑料块有什么特点,和记录单上的项目有什么联系?”设计意图:教材中

18、测量泡沫塑料块“小部分浸入水中”、“大部分浸入水中”、“全部浸入水中”时排开的水量、浮力,我发现学生难以把握其浸入水中的体积,因此课前在泡沫塑料块上做好标记,改为“测量同一个泡沫塑料块三分之一浸入水中、三分之二浸入水中、全部浸入水中三种状况时排开的水量、浮力”,提高了实验的目的性和准确性。(2)修改记录表格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记录表泡沫塑料块自重: 牛顿 塑料量杯里的水量: 毫升三分之一浸入水中三分之二浸入水中全部浸入水中拉力大小浮力大小浸入后水面刻度排开的水量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排开的水越多, 越大。设计意图:为了让学生清楚地分析、对比数据,我对教材中的表格进行了改进,使学生能通过数据

19、得出:排开的水量和浮力大小的关系。(3)提问“在测量力的同时,当我们把泡沫塑料块浸入水中,还能观察到什么现象?”(水面上升)接着问“水面上升与浮力有什么关系?”师生讨论需要提前测量:泡沫塑料块未浸入水中,受到的重力。未放入泡沫塑料块时,塑料量杯里的水量刻度。(观察刻度时,视线应与水面持平)明确实验目的:测量力的大小(拉力)。看水面上升了多少(放入泡沫塑料块后,塑料量杯里的水量刻度)(4)教师引导学生对实验中的注意事项进行讨论,并且请学生演示规范的测量方法。a水平记录水位线。b线不要与物体蹭。c测力计钩和环不能相蹭。设计意图:明确实验的注意事项,便于学生能科学有效地完成实验,提高动手做实验的水平

20、。(5)学生根据讨论好的方法分别测量三种状况,并且把测量结果(拉力大小和排开的水量)记录在表格中。教师巡回指导,并帮助出现困难的小组。(6)收集数据,比较排开的水量,解释浮力大小产生的原因。“从上面数据中,你们知道了什么?还发现了什么?”通过分析拉力、浮力和排开的水量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板书:浸入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7)分析数据,讨论浮力的计算方法。接着,组织学生讨论:“弹簧测力计上的拉力,是不是等于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还有?(重力)设计意图:通过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浮力、重力和拉力三者之间的关系。活动二:测量大小不同泡沫塑料块的浮力。1、测量大小不同泡沫

21、塑料块全部浸入水中时的排开水量、浮力大小通过前面的活动,学生已经发现同一个泡沫塑料块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那么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全部把它们浸入水中,它们受到的浮力相同吗?有了先前活动的铺垫,这个问题的推测与实验解释是没有难度的。所以,我先出示三个不同大小的泡沫塑料块,让学生推测它们完全浸入水中受到的浮力哪个大、哪个小?学生通过推测引起兴趣,再让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得到数据经过分析得出结论:大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最大,排开的水量也最大;小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最小,排开的水量也最小;说明不同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与排开的水量有关。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受到水的浮力记录表塑料

22、量杯里的水量: 毫升小泡沫塑料块中泡沫塑料块大泡沫塑料块自重拉力大小浮力大小浸入后水面刻度排开的水量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排开的水越多, 越大。设计意图:这个活动与前面的活动是一种有机的整体,体现了思维递进。测量的方法与前面相同,学生根据前面活动所获得的结果,可以推断大小不同的物体完全浸入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不一样。因此可以让学生参照前一个活动的测量方法,独立自主完成测量。2、比较排开的水量,解释浮力大小产生的原因(1)学生将测量记录的数据填入表格,对浮力大小与排开的水量进行比较,找出其中的规律。总结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排开的水量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与浸入水中的体积大小与浮力的关系。(2)引

23、导学生把前后两个测量活动中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排开的水量)有怎样的关系?A、泡沫塑料块排开水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B、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观察数据、分析数据,从数据中得出有用的结论,完善学生的科学概念。最后是第四个环节,联系生活,拓展应用提出问题:“一个人游泳时,仰泳浮在水面上受到的浮力大,还是他潜水时受到的浮力大?”“30万吨的油轮与小货船相比,哪个载重多?哪个浮力大?”设计意图:学生思考相互讨论,深入理解将本课学习内容与生活实践相联系,让学生体会: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24、。浮力说课稿3(4511字)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对浮力这一节内容的研究是在小学自然课和生活经验中已经熟悉浮起的物体受到浮力并结合前几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液体的压强、压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识来展开的。这一节是_的重点和关键,对浮力的研究为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础。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体现在它的实用性,由于浮力知识在工业、农业、国防等各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如船舶工业、农业上的盐水选种,气象上的探空气球、军事上的潜水艇等等。它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好教材,也是初中生走向社会的必备知识,因此把这块内容放在初中,并要求一次性

25、过关,高中教学中不再重复。鉴于以前的教材把浮力安排在初二学习,不适合初二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易造成初二学生的两极分化的事实,现行教材从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大面积提高九年义务教育质量的需要考虑,把浮力的内容放到初三教材中,具体安排为:先通过实验方法得出阿基米德原理,再运用演绎方法分析浮力产生的原因和物体的浮沉条件,最后介绍浮沉条件的应用使所学知识具体化,这种处理方式比较符合初中学生的认识规律。2、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浮力概念贯穿_始末,与人们的生活密切联系,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对物体浮沉和浮力产生的原因的研究,需要综合应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因而对理论分析和推理论证能力要求提高了。而初

26、中生侧重于对直观现象进行具体、形象的思维来获得知识。因此这两个知识点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也是这节课的重点,这是素质教育对现代教学的要求。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2)知道浮力的方向。(3)知道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4)知道浮力的应用。2、过程和方法(1)通过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2)通过收集,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2)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三、学情分析浮力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

27、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四、教学方法作为自然科学的规律课,教材的编写思路一般是提出问题初步规律简单应用无论从方法论的角度还是对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获得信息的分析,都表明这种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因此,本课的教法主要是“开放情境、引导探究”,而学法主要是让学生“亲身体验,在探究中学习”。这节课综合应用目标导学、分组

28、实验、直观演示实验、讲授和讨论并辅以电教多媒体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这已列为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学物理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初中物理教学目的之一,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教学中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参与实验设计,边动手边思考。从实验数据总结出结论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五、教学程序(拟分两课时讲解)教学中要以了解、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具体设计如下:、新课引入:以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学源于思,思源于疑,一上课便以课文第一段文字引入课题,引导学生思考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造成

29、悬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讲授新课:任何物理规律的发现和物理理论的建立都离不开实验。这节课主要采用实验的方法来建立浮力的概念。浮力概念的建立(分三步)第一步:演示实验1:黄色乒乓球在液体中缓慢上浮(乒乓球内注入适量的水,容器可用大量筒)设问并讨论乒乓球上升的原因,并说明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说明:动态观察、创设情景、激发思维)演示实验2:金属块在水中下沉问题一:浸在水中的金属块是否受到浮力的作用?(针对学生思维障碍提出问题,进一步激发思维)问题二:如何判定金属块是否受到向上浮力的作用?学生讨论方案,教师演示托力的测量法,类比得出测浮力方案。第二步:

30、演示实验3:用弹簧秤分别测出金属浸在水中、煤油中的浮力。第三步:归纳得出浮力的初步概念,指明“浸在”的涵义。指明浮力的单位牛。说明:从“浸没”到“浸在”,从水到其它液体,改变实验条件,异中求同比较,提供归纳素材。通过归纳,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初步归纳能力。3、浮力的大小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学生通过“想想做做”,找出获得最大浮力的办法。教材图13。52实验的基本器材,通过手压易拉罐的方法,体验易拉罐所受浮力的大小跟浸入水中的深度的关系。通过这个“想想做做“的内容为探究活动做铺垫。4、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阿基米德原理(分四步)第一步:根据称量法测浮力的演示,猜测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利用尝

31、试性实验排除无关因素。从力的三要素角度提出,浮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呢?(运用演绎法:因为浮力是一种力,而力具有三要素)类比:手对物体施加的托力的大小跟施力物体(手)有关,那么,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有关呢?学生猜测可能因素:深度h、物体的密度物、物体的形状、空心与实心、浸入液体的体积V排等。问题一:这些因素是否都会影响物体受到的浮力呢?我们用什么方法去检验它呢?(引导学生提出用控制变量的方法)问题二:请设计一个检验F浮与深度h有否关系的实验,并上台演示。学生实验时,教师应有意识地让学生分析,所设计的实验研究的目的、控制的条件分别是什么。(学生实验探索并演示,可能出现两种意见:)A:将弹簧秤所挂

32、的橡皮泥逐渐浸入水中,发现弹簧秤的示数逐渐减少,证明F浮与h有关,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B:将弹簧秤所挂的橡皮泥逐渐浸入水中,发现弹簧秤的示数逐渐减少,当橡皮泥完全没入水中后,继续增大深度,发现弹簧秤的示数不变,证明F浮与h有时有关,有时无关。师:这两个结论似乎是矛盾的,这说明物体在部分浸没过程中不单单是深度变化,还有更本质的因素有待发现,请同学们进一步观察与比较一下,上述两个过程存在什么差异?再从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谈起:人进入浴缸的水中后,会感到水的浮力,同时,我们也看到水面上升了,水上升的原因是因为人在水中占据了一定的体积,也就是人排开了一部分的水,人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

33、人感受到的浮力越大。引导学生使用溢水杯,使学生观察得出F浮与排出液体的多少有关。第二步:探索F浮与G排液的关系。(放在第二课时讲解)师:F浮与G排液之间是否存在着确定的数量关系呢?学生分组实验,分三次测出浮力与排开的水重铝块全部浸没铝块部分浸没铁块全部浸没比较、得出F浮与物无关(扫除学生的又一个思维障碍)比较、得出F浮=G排液第三步:归纳得出阿基米德原理1、教师演示(并借助于实物投影)在煤油中F浮=G排液说明:这里采用教师演示的目的只是为了节约时间,也可根据学生的实际,采用让学生分组,分别用不同的液体做实验,再归纳出一般结论的方法。2、归纳得出阿基米德原理3、讨论原理的适用范围,简介阿基米德的

34、发现第四步:简单应用讲解课本例题,不要直接引入F浮=gV排公式,而应根据F浮=G排液来计算。强调应用定律求浮力时,必须搞清两点:一是液体的密度;二是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实践性作业第一道题:能否利用1牛的水产生比1牛大的浮力?设计一个实验来探索这个问题。第二道题:设计实验,证明气体中物体也会受到浮力,增强学生探究的能力第三道题:让学生上网查有关潜水艇的知识,目的是让学生充分应用网络资源,学生从网络中获取知识。六、反馈和巩固:这节课教学容量大,所以反馈和巩固主要留待课后完成。如果课堂上有剩余时间,可请同学回顾板书内容,归纳出通过本节课学到的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七、结束语:本课的教学设计,比较适合于

35、大部分学生的实际。如果面对的是一个学生自主探究能力较强的班级,本课还可以采用“自主探究法”组织教学。即由教师提供或由学生任选材料和器材,围绕“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这个主题,让学生自主猜想,提出假说,自行设计进行探究,让学生到实验室甚至到教室外面去参与自己设计的实践性活动,在实践探究中去总结、发现阿基米德原理等,这些,都是值得尝试的教学方式。总之,抓住F浮=G排液这个关键点设计课堂教学,针对学生易出现的思维障碍“对症下药”有意识地运用科学方法来引导学生的思维,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在自主的探索过程中发现新知,尝试创新,发展实践能力是上好这节课的关键所在。浮力说课稿4(206

36、1字)我说课的内容是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第一节认识浮力,下面我从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说这节课。一、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儿童和青少年的过渡期,对自然界的好奇心越来越强,并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但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还不够全面,仍需要借助具体形象的材料来支持。教学中应注意充分发挥实验与实例的作用,借助他们已有的科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培养他们对物理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对浮力的认识结合了前面所学的液体压强、压力,为后面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基础。2、教学目标依据课标

37、,制定了本节的教学目标为:(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认识浮力及浮力的测量方法-称重法;使学生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去认识现象,发现规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及对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3、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浮力概念的建立和称重法测浮力难点: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三、说教法学法:教法:设疑,引导学法:观察、小组讨论、实验探究四、教学过程(一)列举实例,引入课题课件投影:水里游泳情景、海上轮船、热气球等图片利用学生所熟知的现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新课进行1、浮力概念的建立(1)让学生充分感受浮力的存在在盛水的水桶中

38、放一个球,找一名学生按球,谈感受这一环节,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列举生活中、身边的实例让他们充分感受到浮力的存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体现出生活中处处有物理的思想。(2)称重法测浮力?(教师设疑)同学们知道那么多关于浮力的例子,那么像铝块石块这样的物体在水中受不受浮力呢,如何来验证?学生小组讨论并说说自己的验证方案?根据学生说出的方案,让他们亲自动手做一做。(为学生准备的实验仪器有弹簧测力计、石块、杯子、水)在学生说和做的过程中,他们会发现弹簧测力计挂着石块放入水中时示数比在空气中是减小的,那减小的那部分就是浮力,指出这种方法即称重法测浮力,同时引导学生总结出:物体在液体中受浮力,且浮力的大小

39、为F浮=G-F对于浮力的方向,可让学生回答。一般学生会说浮力的方向是向上的,这时可采用用手托一托和出示图片让学生知道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3)关于气体对物体有浮力的验证,我是这样设计的:学生小组讨论:杠杆不平衡的原因教师讲解课本中物体在气体中受到浮力的实验。通过以上的实验,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总结出浮力的概念,并指出施力物和受力物,强调浮力的方向和称重法测浮力。这一环节的目的是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知道了什么是浮力及称重法测浮力,并培养了学生的设计实验、动手探究及团结合作的能力。2、浮力产生的原因:(1)(演示实验)把乒乓球放在一个去掉底的、不盖盖子的瓶子中,向瓶中倒水

40、,球会受到浮力而浮起来吗?将瓶子盖上盖子,球会怎么样?为什么?(2) 在进行实验时引导学生猜想,仔细观察,对比两次实验操作的不同之处。(3)对于该实验不需要学生做出准确的解释,只要意识到不盖盖子时球的下表面没有液体即可。这一步的设计目的在于吸引学生注意力让他们注意观察,积极动脑思考又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并为讲解浮力的产生原因打下基础。(4)教师从理论上分析浮力产生的原因并用桥墩的例子加强学生对浮力产生原因的了解。(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四)反馈和巩固:课堂检测五、作业设计(1)完成课后一二题(2)拓展延伸:由本节课我们 知道了浮力产生的原因F浮=F上-F下,你能从

41、中发现浮力大小与什么有关吗?浮力说课稿5(2532字)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水的浮力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以及教学程序四个部分对本节课做如下说明。一:说教材本节课是初中科学八年级上第1章第5节内容,是继水的压强、水的密度之后学生学习的又一个与物理学有关的基本概念。本节课既是对前面压强与密度知识的生化和具体化,同时它又为后面学习力学埋下了伏笔,在教学内容安排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课从实验入手,引导学生学习浮力的概念。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如下教育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浮力(包括浮力的方向、施力物体、浮力的单位)。(2)学会用

42、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2)经历探索浮力大小过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兴趣(2)同时通过介绍科学家的贡献,鼓励学生树立刻苦钻研、大胆探索科学真理的精神。4.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1)由于人们掌握了浮力的知识,从而促进了航海业的发展。针对以上教学目标,我将本节课的重点制定为:通过实验猜想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难点则为:探究浮力与排开液体重力的关系。二:说学情当然,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需要考虑学生的情况,下面我来分析一下学情。在知识储备方面,学生已经了通过预习,明白浮力的基本概念,对常见的船漂浮在水面、皮球

43、浮在水面、水受到向上的力的现象也较为熟悉。在能力方面,通过科学课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但实验、观察、描述、区别、判断总结能力还较为缺乏,另外他们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求知欲强,思维活跃,容易产生焦躁厌学情绪,控制力还较弱,针对以上情况,要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科学、热爱科学,在课堂上应加于适当的教法和学法指导。三:教法学法本课的教法主要是“开放情境、引导探究”,而学法主要是让学生“亲身体验,自主猜想、合作探究、分析归纳、得出规律”。四: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俗话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铁块会沉在水中,而铁船却能浮在水面上,同样由铁制成的潜水艇就能潜入水下航行。有些人游泳会淹死,而死海里,

44、人们却能悠闲地躺在水面上看报。水为什么会有这样截然不同的现象呢?生:有浮力的作用,死海的浮力更大。什么是浮力?浮力的方向怎样?我们通过一个实验来研究一下:水的浮力是水对浸入其内的物体向上托的力。(二)科学探究一、浮力的存在和测量1、液体的浮力。将一只旋紧瓶盖的空矿泉水瓶压入水中时,手有什么感觉?手会感觉到有一个力将手往上推。当放开手后,又会观察到什么现象?由于水的浮力,瓶子将上浮最后浮出水面。结论:在水中会上浮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那么,在水中会下沉的物体是否也受到水的浮力呢?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来研究一下吗?实验:将一个物体挂在弹簧秤下,记下弹簧秤的读数,再用手托一下悬挂在空气中的物体,观察弹簧

45、秤的读数?弹簧秤读数变小。提问:弹簧秤的读数为什么会变小?回答:因为物体受到手对它向上的托力。将弹簧秤下的物体浸没在水下。你又发现了什么?弹簧秤的读数也变小。弹簧秤的读数变小又说明什么?说明水对物体也有一个向上托的力,这个向上托的力就是浮力。结论:在水中会下沉的物体也受到向上的浮力。水的浮力就是水对浸入其内的物体向上托的力。这个实验实际上也提供了一个测量浮力的方法,即将一个物体悬挂在弹簧秤下,当物体静止在空气中时,读出弹簧秤的读数F=G,再将物体浸没在水中,读出弹簧秤的读数F,则浮力的大小就是F浮F-F。(条件:物体在水中会下沉)推广:不仅是水,所有的液体都会对浸入其中的物体产生一个向上的浮力

46、。那么,气体也会对浸入其中的物体产生向上的浮力吗?2、气体的浮力。气体对浸入其内的物体是否也有浮力呢?生活中什么现象可以说明气体对物体也有浮力呢?(热气球、烟上升等等,注意风筝、直升机、飞机不是浮力的应用)怎么才能证实气体浮力的存在呢?实验:一个充足了气的球,气孔上插有打气针,打气针的另一端连着气囊,一开始打气针还没有完全插入排球的气孔,排球不会漏气,此时的杠杆是平衡的。当把打气针插入时,你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气从排球跑到气球里面,气球体积变大,杠杆失去平衡,左边(球)上升,右边下沉。杠杆左边的质量不变,但由于排球里的气体压强大,传到了气球里面,这样排开大气的体积增加了,浮力也增加了,所

47、以杠杆失去了平衡。得出:气体也会产生向上的浮力。结论:1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液体(或气体)向上托的力叫做浮力。2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3施力物体:液体(或气体)。4浮力的单位:牛。总之在课堂上,学生是主体,而老师知识一个参与者,引导者,引导学生学会知识,会学知识。以上就是我的全部说课内容,谢谢!浮力说课稿6(2172字)一、教材分析本节浮力的应用是在学习了上节浮力,知道浮力的产生及其大小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物体浮沉的条件,知道物体浮沉条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理解轮船、潜水艇、气球和飞艇是如何改变浮力或重力,来实现浮沉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体会物理就在我身边,初步学会用浮力知

48、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二、学情分析本节课学生已经掌握基础知识较扎实,已经学习了系统的力学基础知识,刚学过浮力产生的原因及阿基米德原理,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知识面广,学习习惯较好,自学能力较强。本节课主要指导学生应用实验归纳总结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随着实验的总结、拓展,真正发挥了学生的正常思维潜能,激发了学生对自然科学的探究,搜集整理浮力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培养了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三、设计思路根据浮力知识的教学分解,本节教学的知识要点:一是物体的浮沉条件;二是浮沉条件的应用。知识本身的难度并不算大,但贯穿在从如何调节浮力与重力的大小关系去理解浮力的应用事例这个分析过程

49、要求较高,是进行本节教学的关键,为此,本节教学的策略设计是:从观察、分析、比较物体的浮沉情况认识物体的浮沉条件(受力条件和密度条件)调节浮力与重力的大小关系理解浮力的应用(轮船、潜水艇、气球和飞艇、选种诸方面的应用)。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知道浮力的应用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了解轮船是怎样浮在水面的;通过收集、交流关于浮力应用的资料,了解浮力应用的社会价值。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五、教学重点:知道轮船、潜水艇、气球、飞艇的工作原理。六、教学难点:理解改变物体所受的重力与浮力的关系,能增大可利用的浮力。七、教

50、学仪器:烧杯、水、橡皮泥、乒乓球、多媒体课件。八、教学流程:(一)新课引入实验:乒乓球在水中下沉、悬浮、上浮、漂浮。分析受力情况。一、物体的浮沉条件A、当物体浸没时:_ F浮G物 物体上浮:_ F浮=G物 物体悬浮B、当物体漂浮时:F浮=G物二、应用:_ 1、轮船的原理_ 排水量_ 2、潜水艇_ 3、气球和飞艇1、课外思考并推导:物体的浮沉可以用物体密度与液体密度之间的大小关系来判定吗?2、思考:物体的浮沉状态完全取决于什么?改变物体的浮沉状态就是要改变什么?_ 物体所受浮力与重力大小之间的关系。二、1、探究:造船比赛_ 1、橡皮泥放入水中,观察回答:它是下沉还是上浮? 。_ 2、怎样使整块橡

51、皮泥漂浮在水面上?_ 你采用办法是 。_ 此时橡皮泥的重力变了吗?是什么力变了?_ 3、总结出轮船的原理:_ 采用“空心”的办法,增大体积,使它排开更多的水,增大浮力,最终使F浮=G船,浮在水面。_练习:1、排水量为1000t的轮船在河水中航行,满载时船及所装货物共重 N,受到河水的浮力是 N,如果河水密度为1.0103kg/m3,船排开的河水的体积是 m3。(取g=10N/kg)二、2、潜水艇潜水艇浸没水中后浮力不变,靠改变自身重力(向水舱充水或排水)来实现沉浮二、3、气球、飞艇是采用什么办法升空的?用充入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的办法使它受到浮力大于重力而升空的一、物体浮沉的条件A、当物体浸没时

52、:F浮G物 物体上浮:F浮=G物 物体悬浮B、当物体漂浮时:F浮=G物二、应用:1、轮船的原理排水量2、潜水艇3、气球和飞艇作业:P100,1、2、3、6做在书上P100,4、5做在本子上。浮力说课稿7(3446字)一、教材分析本课教学内容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第一章第6节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沉和浮的现象之后,指导学生学习有关水的浮力的知识;从能力培养来看,属于“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的系列。二、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从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上看,他们已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和学习方法,并通过前几年的学习,已具备初步的思维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去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53、从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五年级的学生大多十岁左右,他们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有较强的求知欲。其有注意和主动探究问题的意识有所增强,在学习活动中他们能积极地思索,能努力地探索问题的结果。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们能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实践活动中能充分锻炼和培养自己综合运用科学知识的能力。三、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知识目标:通过本课教学,学生能通过小组合作,设计实验,寻找下沉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的证据。通过数据分析,归纳当物体浸入水中体积大时,受到的浮力也大,浮力小于重力时,物体就下沉。能力目标:通过本课教学,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

54、,主要是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归纳概括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情感目标:通过本课教学,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探索大科学奥妙的兴趣,进一步树立学好科学的信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以及问题探索的意识,启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四、教学重难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寻找下沉的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的证据。本课的教学难点是:能用不同方法寻找证据,分析,评价证据。五、教学思路设计根据“主导和主体”、“学习与实践”之间的关系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节课的教学思路确定如下:1从教的方面来说,主要采取开放式教学法,具体分为两个部分。通过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画面,设置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鼓励学

55、生大胆尝试,人人参与,积极动脑动手,给每个学生都提供锻炼的机会,使学生学有所得。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在观察、猜想、验证、归纳、概括的学习活动中,得出“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这一科学的结论。2从学的方面来说,分为两个部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之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在活动中动脑、动手,运用科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去研究问题,探索新知,得出实验的结论。六、课前准备教具准备:包括实验器材和课件等演示性教具。学具准备:分组实验材料每组一个弹簧秤、一个量杯、三块大小不同的石块或砖块、细线、记录表。教具和学具的使用,以其直观、形象、科学等特性,对学生主动探索新知、灵活

56、掌握所学知识,启迪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以及突破教学重难点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七、教学过程一、初步感受下沉物体受到的的浮力1、谈话: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泡沫放到水里,它会浮在水面上,是因为泡沫受到水的浮力。演示:现在老师这儿有一个马铃薯、一个钩码,把它们放入水中,观察一下,会看到什么现象呢?(马铃薯、钩码沉下去了)。大家说说看,下沉的这个马铃薯和钩码它们会受到了水的浮力了吗?(板书课题:6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2、学生交流自己的猜测。3、过渡:你们都说马铃薯、钩码会受到水的浮力呢,那么如果我把马铃薯和钩码放到水里后手上的感觉和它们在空气中手上的感觉一样吗?(不一样)学生感受一下。交流感受。(

57、马铃薯在空气中重,在水中轻),那么说明马铃薯在水中受到了水的浮力。钩码呢?也感受一下。交流。(能感觉得到差别,但不明显)说明也受到了水的浮力。4、过渡:刚才我们用感受的方法验证了我们的猜想。如果能用数据来证明,那就更有说服力了。老师这儿有一个测力计,你会用它来设计一个实验,验证我们的猜想吗?5、小组讨论。6、生交流。本部分的设计意图是:利用直观的多媒体画面,结合教师的解说,充分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有了学习的兴趣,就会产生学习的良好欲望,并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使学生产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为参与后面的学习活动作了一定的铺垫。二、通过实验,寻找下

58、沉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的证据1、要获取更精确的数据,怎么办?(用测力计)2、交流:演示用测力计,下发实验记录单。3、学生实验,作好记录。完成后交流填写汇总表4、交流获取的数据。观察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小结: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板书)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分组实验,让学生知道,在沉入水中的物体,都受到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水的浮力。三、下沉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的大小1、过渡:现在老师这儿有个东西,(出示)多把其中1格、3格、全部浸入水中,它们受到的浮力大小会一样吗?(边演示边说)学生猜测3、学生实验测量,作好记录。4、填写数据汇总,分析数据4、小结得出结论:下沉的物体受

59、到水的浮力大小不一样,浸入水中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反之,则越小。四、分析数据,建立概念联系1、师:既然下沉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为什么还下沉呢?2、生交流。预设:重力大于浮力(浮力小于重力)追问:从哪里看出来?能找到相应的数据吗?生找上次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浮力怎么算出来?3、学生整理数据,交流,发现。浮力小于重力或重力大于浮力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自己提出设想,自己设计实验,自主探索,自己叙述实验的过程,得出实验的结论。这符合当代开放式的、学生主动去探索的教学思想。在本部分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主动探究、动手动脑、合作学习的教学意图。五、总结1教师总结谈话: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自主操作、自主实验,我们已经知道: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水的浮力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我们要充分运用水的这一特性,使其为我们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