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艺理论中出现的一个应当重视的新问题(1)

上传人:冷*** 文档编号:18538776 上传时间:2020-12-28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7.06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关于文艺理论中出现的一个应当重视的新问题(1)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关于文艺理论中出现的一个应当重视的新问题(1)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关于文艺理论中出现的一个应当重视的新问题(1)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资源描述:

《关于文艺理论中出现的一个应当重视的新问题(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文艺理论中出现的一个应当重视的新问题(1)(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关于文艺理论中出现的一个应当重视的新问题(1) 笔者在认真地拜读文艺理论与批评1997年第5 期上发表的资民筠同志论神话与科幻文艺认知功能一文后,深切地感到,作者在有关问题的论述中使用的参考资料很丰富、对问题的分析很深刻,并提出了不少新的见解,受到很多思想启发。但同时也看到美中不足之处,就是作者不加分析和鉴别地把近年来心理学领域中普遍流行的用“认知”取代“认识”这种时髦倾向所造成的概念和术语、理论和思想的混乱引进了自己的论文中。笔者因联想到,近年来文艺理论中出现的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这篇论文中,而且还存在于不少其他论著中,在文艺心理学论著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而文艺理论中出现的这个新问题来自所引用

2、的心理学参考资料上,所以笔者在这里不打算对文艺理论观点作较多的分析和评论,而只是要把分析和评论的重点集中到有关的心理学问题上。旨在给文艺理论界,特别是文艺心理学理论界的同志们提供若干有关问题的心理学参考资料,不妥之处,请同志们批评和指正。一首先,要说明的是,在我国心理学传统规范概念和术语系统中,认识这个基本概念和认知这个专门术语的内涵究竟是什么?它们的相互关系如何?众所周知,人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体。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的首要的基本的、经常性和普遍性的活动。认识这个基本概念指的就是: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过程中,人对世界的认识。根据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能动的反映论)的解释;认识是“脑

3、的机能,外部世界的反映”1。说认识是脑的机能,这是从本体论方面讲的, 认识就起源来说是同脑联系着的。它是随着脑这一实现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器官的出现而产生的。脑是认识的体现者。脑的活动或过程是认识存在的根本形式。说认识是外部世界的反映,则是从认识论(能动的反映论)方面讲的。认识就其内容来源来说是同外部世界联系着的。它是外部世界的反映。没有被反映者,就不能有反映,被反映者是不依赖于反映者存在的。认识是客观存在着的外部世界的主观映象。认识是心理学(包括信息加工心理学)与认识论(哲学中的认识论、科学认识论、发生认识论),认识科学(思维科学)等从不同侧面共同研究的统一对象。认识(包括感觉、知觉、表象、

4、记忆、想象、思维、学习、研究、创造等),以及由之派生的一般术语,如:认识过程、认识活动、认识机能(功能)、认识结构等并不是心理学所特有的专门术语,而是心理学与哲学和其他各种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认识科学),以及文学和艺术、社会生活和实践活动等各个方面共同统一使用的一个基本概念(一般术语)。这个基本概念来源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社会生活和实践活动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这是个经过长期实践检验的、历史悠久的、生命之树常青的概念。它是以普遍性为特征的最基本、最常见、最平凡的概念。在我国它是以现代规范语中的认识这个基本的词表达的,与拉丁文cognition,英文cognition,法语cogni

5、tion,德文Erkenntnis, 俄文的意义都是相同的。认识虽然不是心理学专门术语,但是在心理学中则有自己的解释。西方国家(现以美国为例)出版的一些工具书中是把认识规定为一般术语(General Term)或基本概念(Basic Concept)。 其解释最有代表性的是:“认识是包括在求知活动(Knowing)中的一切过程”2,“认识是考察性求知活动(Seeknowing)”3, “认识指的是用来把感觉输入加以转化、简化、存贮、恢复和使用的一切过程”4,如此等等。它们都强调认识是各个心理学派共同使用的一个基本概念或一般术语,是有普遍性的。关于认识这个基本概念的意义,在我国,在解放前基本上是

6、根据西方心理学的理论观点作解释的。在新中国成立后则开始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认识论(能动的反映论)的基本原理作解释的,而把认识理解为“脑的机能,外部世界的反映”,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在我国心理学传统规范概念和术语系统中,认知(拉丁文recognition,英文recognition, 法文recognition, 德文Wiederkenntnis,俄文)是一个用现代汉语的词的形式表达同世界其他各个国家用各种不同语言的词所表达的同一内涵的心理学专门术语。它并非由现代规范汉语中的基本的词表达的5。因而是没有普遍性的、不常见的、意义很狭窄的、专业性很强的心理学专门术语。它被理解为认识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的

7、记忆过程中的一个基本环节。关于认知过程的最简明的、最有代表性的解释是:认知又称再认,是“对曾经感知过的事物再度感知的时候,觉得熟悉,知道它是从前感知过的”6。认知这个心理学专门术语及其派生的专门术语,如:认知过程、认知活动、认知机能(功能)等在我国心理领域中于新中国成立前后已经使用过五六十年了,而在这同时在哲学和其他科学(包括文艺学在内)、社会生活和实践活动中一般是不用的。由此可见,根据我国心理学长期以来统一使用的传统规范概念和术语系统中的规定,“认识”与“认知”之间存在的关系是心理学同哲学和其他科学、文学和艺术、社会生活和实践活动等各方面共同统一使用的基本概念与心理学专门术语的关系、整体与部

8、分的关系、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因此既不能把二者混为一谈,更不能用“认知”取代“认识”,而且也是取代不了的。这是我们文艺理论工作者首先应明确地认识到的一个具有重大原则性的理论问题。二其次,要分析和评论的是,在心理学领域中,用“认知”取代“认识”这种时髦倾向形成和发展的基本情况及其理论思想实质,以及究竟为什么不应当生搬硬套地从心理学领域中把用“认知”取代“认识”的模式引用到文艺理论领域中来?在我国心理学领域中,用“认知”取代“认识”这一时髦倾向是从引进西方信息加工心理学(information processing psychology )开始的。这种信息加工心理学又称认识心理学(Cognitive

9、 psychology)。这里所讲的认识心理学这个术语是有些心理学者根据我国心理学传统规范译法译出的7。 而另外还有些心理学者则背离传统规范译法而标新立异地把这个术语改译为认知心理学8。 问题就是由这后一种译法产生的。起决定性作用的是,1986年出版了译著人类认知:思维信息加工理论9。该书作者是美国著名心理学者、 信息加工心理学和人工智能的创始人之一司马贺(Herbert A.Simon)。 译者是荆其诚和张厚粲。这个译本是司马贺1983年在北京大学主办的信息加工心理学讲习班中用过的讲义。在这个讲习班中学习的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心理学者。笔者也参加了这次学习。由于信息加工心理学是现代西方心理学中新

10、的学派之一,所以它的理论很有吸引力,对我国心理学者影响很大。应当指出的是,在这个译本中,译者不仅把根据传统规范译法应译为认识心理学而改译为认知心理学,而且把英文中的Cognition 、 Cognitiveactiveity、Cognitive process 、 CognitiveSystem 、 Cognitivescience等,根据传统译法应译为认识、认识活动、认识过程、 认识系统、认识科学等也都统统地改译为认知、认知活动、认知过程、认识系统、认知科学等了。正是在这个译本中,译者实际上开始给我国心理学制定了用“认知”及其派生的专门术语取代认识这个基本概念及其派生的一般术语的系统译法。之

11、后,这种系统的译法在我国心理学领域中起到了用“认知”取代“认识”的译法和用法的样版作用。正因为如此,所以在这个译本出版后,在我国心理学领域中便出现了愈演愈烈的用“认知”取代“认识”这种时髦倾向。有些心理学者以信息加工心理学的特殊性作为用“认知”取代“认识”的理论根据。但是这种理论观点是根本站不住脚的。因为这种取代现象在世界各国心理学领域中都是不存在的。众所周知,认识是世界各国的各种不同心理学派共同统一使用的一个基本概念。信息加工心理学作为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一个学派也不例外。信息加工心理学与其他心理学派一样,它所研究的认识(认识过程或认识活动)也是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社会生活和实践活动过程中人对

12、世界的认识(认识过程或认识活动)。信息加工心理学与其他心理学派在认识问题研究中的差别,只在于所根据的理论和所使用的方法不同。我国心理学传统规范概念和术语系统是我国前辈心理学者在我国心理学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我国优秀文化传统中所固有心理学思想的基础上,而于引进外国心理学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的历程中规定的。其中最主要的基本概念和术语是从哲学中继承下来的。这些概念和术语是以把外文翻译成中文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因此既有国际的统一性,又有鲜明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特色。在我国传统规范概念和术语系统中认识这个基本概念和认知(再认)这个专门术语是通过长期实践检验和严格审定保存下来的。我国心理学发展的历史事

13、实证明,它们是能够准确地表达各自所反映的对象的本质的。这是我国前辈心理学者留给后代的宝贵的知识财富。然而不能不遗憾地指出,近年来有些坚持用“认知”取代“认识”的心理学者根本不考虑心理学传统规范概念和术语的社会历史继承性和延续性的重要性。他们力图割断历史地推翻我国前辈心理学者在我国心理学发展过程中科学地建立起来的心理学传统规范概念和术语系统,彻底否定其中的认识这个基本概念及其派生的一般术语(认识活动、认识过程等)的正确性。否定它们在心理学中存在的合理地位和价值,而要重新建立所谓认知主义的新的概念和术语系统。为此,他们提出一系列力图把认识这个基本概念及其派生的一般术语从我国心理学领域中彻底排除出去

14、的论点。其中最主要和最有代表性的论点是:其一,在关于认识(认识过程、认识活动)的研究中,心理学与哲学,首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认识这个基本概念的使用上分离,在心理学中要用认知这个专门术语取代它。这个论点是一些坚持用“认知”代“认识”的心理学者针对新中国成立后最初30多年间(50年代到80年代初期后),我国心理学在探索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原则时,而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能动的反映论)共同使用认识这个传统规范基本概念这种情况提出的。关于这个论点,在张积家、杨春晓和孙新兰合写的论“认知”与“认识”的分野10这篇论文中作了系统的阐述。他们否定

15、我国心理学在这个历史时期内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共同使用认识这个传统规范基本概念的正确性,并说明这就是他们为什么主张要用“认知”取代“认识”的最根本原因。他们写道:我国心理学在5080年代初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共同使用认识这个基本概念的。“80年代初以后,随着意识形态的思想解放,西方心理学被大量翻译和引进,同时港台心理学也被广泛介绍。这时,大陆心理学家们开始意识到哲学中的认识与心理学中的认识在意义上的混乱,所以就逐渐用认知取代了心理学中的认识”。在这里,还应补充说明的是,笔者为着全面地理解为什么在我国心理学领域中会出现用“认知”取代“认识”这种时髦倾向呢,曾经到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了解情况,与笔者在

16、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中有不少学术交往的陈永明同志(研究员)很幽默地对我解答说:“这是由于有些人认为,认识这个基本概念的哲学味儿太浓的缘故。”这个解答在笔者的脑海中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此外,还从其他一些心理学者那里听到不少与此相类似的关于心理学与哲学不再共同使用认识这个基本概念的说法。由些可见,心理学与哲学在认识这个基本概念的使用上分离,这是一些坚持用“认知”取代“认识”的心理学者所持的一个首要的基本的和最有代表性的论点。究竟应当如何正确地看待心理学与哲学在认识这个基本概念的使用上分离的问题呢?不少心理学者是这样认识的:说心理学与哲学共同使用认识这个基本概念有意义上的混乱,这是毫无科学根据的。因为心

17、理学之所以与哲学共同使用认识这个基本概念取决于二者的研究对象,即认识(认识世界的认识)的同一性和统一性。心理学与哲学是从不同角度研究认识问题的。认识这个基本概念作为一种语言表达的工具是为所有从各个不同侧面研究认识问题的人们服务的。它能够表达各个不同学派的心理学和哲学对世界的认识提出的论点、作出的解释和规定的意义。正因为如此,从W冯特开始, 心理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在这漫长的岁月中,世界各国的各个不同学派的心理学(包括信息加工心理学)与哲学都始终一贯地共同使用着认识这个基本概念,至今在世界心理学的所有的文献中还没发现过有任何一个心理学派的学者讲过:由于心理学与哲学共同使用认

18、识这个基本概念而发生过意义上的混乱问题,因为这种现象是根本不存在的。认为心理学与哲学共同使用的认识这个基本概念原来是从哲学中继承下来的,便觉得它的“哲学味儿太浓”,所以就要把它从心理学中清除出去。这种说法是很不明智的。因为哲学古希腊文是,拉丁化为philosophia, 按其词的来源来说是爱智慧的意思。爱智慧、尚思辨、求真理的精神是哲学的基本特征。恩格斯讲过:“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性思维”11。须知,不重视智慧,不重视理性思维,即不重视哲学是不利于心理学向科学的最高峰发展的。还应当着重指出的是,有些坚持用“认知”取代“认识”的心理学者力图使心理学与哲学,首先是马克思主

19、义哲学在认识这基本概念的使用上分离,以便研究与哲学不沾边的所谓纯粹的心理学,就更不明智了,因为这是根本不可能的。就整个心理学发展史来说,从以W 冯特为主要代表的构造心理学到现代兴起的各个新的心理学派,始终都存在着与哲学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就以上所讲的司马贺的关于思维信息加工理论的著作来说,其中也还是谈到关于科学哲学的问题。因为这是由于心理学研究的问题与哲学研究的最基本的理论问题物质和意识、存在和思维的问题有着不可分割的本质联系决定的。任何心理学派在关于认识问题的研究中总是要受一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即哲学思想制约的。其差别只在于所接受的哲学与思想不同(好的或坏的)罢了。应当明确地理解,新中国成立后

20、,我国心理学开始走上了一条在理论思想上有划时代意义的崭新的发展道路。其具体表现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指导原则,这在大方向上是正确的,无可非议的。而关键的问题则在于,我国心理学者是不是能够全面和准确地理解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系统的一系列基本原理?是不是能够与具体国情、时代特征和心理学的规律性相结合,而科学地和创造性地使用和发展这些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是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丰富、不断提高理论水平的严密的科学。它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认识思维(认识)和改造思维(认识)的强大的和锐利的武器。试问:心理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认识这个基本概念的使用上分离,不用共同的语言说话,究竟有什么好处呢?共2页: 1论文出处(作者):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