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用教材追求实效

上传人:pw****6 文档编号:185346221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6.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活用教材追求实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活用教材追求实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活用教材追求实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资源描述:

《活用教材追求实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活用教材追求实效(11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活用教材 追求实效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师实行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过去教师把教材奉为教学的“圣经”,认为教学必须遵循教材要求,教材上写什么就教什么,从来不敢越雷池半步。而今,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新课程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我们已经理解到,教材仅仅为教学提供了一个依据,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实行合理的加工、开发。不过,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有些老师在实施“用教材教”的理念上出现了偏颇,导致课堂教学的低效甚至无效。如何做到活用教材,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有效?下面就根据本人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体会。

2、一、理解教材编排意图,整体把握,用好教材。(一)理解意图,用好教材。教材是专家们通过深思熟虑、精心编排的。它凝聚着众多教育专家与教师的智慧和心血。它一方面为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发展数学水平和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另一方面又为我们指明了促动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为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的全面实现提供了物质条件。所以,教学时我们应该认真研读教材,理解编者的编写意图,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例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千米的理解,教材通过情境图(道路指示牌),将学生引入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引出“千米”。接着,展示学生比较熟悉的运动场400米跑道上运动的场景,让学生感

3、受1千米,知道1千米1000米。仔细分析我们能够发现:教材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中情境,目的在于唤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直接经验,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不是要求教师组织学生通过“跑1千米”来感受1千米。不过有些老师并没有真正理解教材编排的意图,在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感受1千米,先组织学生到操场上跑1千米。然后交流谈体会,结果事与愿违,学生对于1千米的感受只有一个字累,“跑1千米真累!”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但浪费了有效的教学时间,而且达不到预想的教学目的。其实,对于大的长度单位的感受,可将实际感受与发挥学生的想像力结合起来。比方,我们能够量出100米(或50米),通过走一走感受100米的长度,然后想像一下2

4、个100米有多远?3个100米有多远?10个100米有多远?10个100米是1000米也就是1千米,让学生想像出1千米有多远。这样的教学,把“量”“走”“估”“算”等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准确感受1千米,从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点。(二)整体把握,用好教材。小学数学教材内容的编排最明显的特点是表现螺旋上升的形式,从浅到深,由易到难,各学段有重复但又有不同的教学要求。例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教材编排遵循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元、角、分等常见的计量单位的知识作为学生学习小数加、减法的形象支撑。这局部内容是在学生学过万以内数的加、减法和小数的初步理解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小数

5、计算。学生虽然能够通过整数加、减法的知识的迁移计算小数加、减法。但是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是有差别的,比方小数点的问题,比方整数加、减法里提到“数位”问题。而学生对于小数还仅仅对小数的初步理解,还没有提到数位。学生没有学过小数的数位,怎样让学生理解小数的竖式为什么要这样对齐?为什么要这样算?所以,教材编排借助具体的生活情境和学生已有的购物经验为依托,在竖式上面写上“元”“角”,以便学生看清相同单位的数上下对齐,表示角和角的数对齐相加、减,表示元和元的数对齐相加、减,从而协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相同数位对齐”的算理。而对于抽象概括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安排在四年级下册学生学习小数的意义后再实行教

6、学。所以我们要从整体上把握教材体系,理解教材编排意图,用好教材,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二、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有效开发,活用教材。教材是课堂教学的资源,但决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它仅仅为我们的教学提供基本的素材及线索。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时根据学生的实际,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对教学内容实行科学地、合理地开发,活用教材。比方当教材中有些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不大,学生感到陌生不利于学生学习时,教师能够选用学生身边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新素材使学生便于学习、思考;有时能够根据教材提供的资源创设出适合学生探究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充分体验其蕴含的意义;对教材的知识结构,教师也能够重新整合,调整顺序,增强教材对学生的适合

7、性。(一)以“学”定“教”,活用教材。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要为“学”服务。所以,教师要站在绝大局部学生的角度上,注重学生的学习起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重组教材、开发教材。1、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灵活处理教材。虽然教材的编写综合考虑学生的原有认知水平、认知规律以及年龄特征。但因为不同地区的学生所接受的教育不同,所具备的知识储备与数学活动经验也各有异。所以在教学时,我们要准确把握学生学习的起点,灵活处理教材。如人教版一年级上册5的加法,教材利用一幅情境图展示:有4只鸟,又飞来一只。教材提供了3种不同的计算“4+1=?”的思考方法数数法、接着数、利用数的组成算。教材编

8、写的意图是:渗透算法多样化的理念,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有位教师在教学时,为了表达算法多样化的教学理念,花了半节课的时间引导学生交流教材提供的算法。师:4加1等于几?你是怎么算出来的?生:4加1等于5。师追问:你是怎么算的?生:我是用口算的。师:你是怎样口算的?生:4加1等于5。师:为什么4加1等于5?生茫然师引导:4和1组成几?生:4和1组成5。师:因为4和1组成5,所以4加1等于5。师继续引导:4加1等于5还能够怎样算?生:用心算。教师只好指着图中小鸟的只数让学生一一点数得出“5”,然后又引导学生用“接着数的方法”算,直到三种方法都出现,可下课铃声即将敲响。上面的案例我们看到教师为了引出最为原

9、始的“数数法”,居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其目的仅仅为了表达算法多样化。而学生在本节课的学习中知识无增,思维得不到提升,甚至滞后,这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其实,因为学生(特别是生活在城市的学生)在上小学之前都经历过学前教育,他们对于10以内的加、减法已经达到脱口而出的水准。所以在教学中我们不一定要要求学生说出所有的算法,更不能要求学生掌握所有的算法。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我们能够把理解加法的意义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作为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比方我们能够这样教学:出示情境图后(最好动态演示),让学生收集信息(有4只鸟,又飞来1只),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这两条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接着放手让学生列式计算。在交流

10、时,重点引导学生说一说“为什么用加法算?4表示什么?1表示什么?5呢?”,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时候用加法算”,增强对加法概念的理解,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水平。对于“4+1=?是怎么算的?”学生能想出几种方法就几种,重点引导学生利用数的组成实行口算便可,不必花费太多时间纠缠在算法的多样化上。当然没有经历过学前教育的学生又应该另当别论。2、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把身边的教学资源引入课堂。教育心理学家研究说明:当学习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或经验相联系,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兴趣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数学课程“不但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

11、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虽然教材所选用的资源都来自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但因为不同的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不同,所积累的生活经验也不同。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客观地把握教材,从学生实际出发,将教材内容实行优化,使教材内容更适合学生的学习,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例如: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平移和旋转,教材设计了一幅生动有趣的游乐场的情境图,图中的游乐项目有风车、摩天轮、转椅、秋千、滑梯、翘翘板等。其中包含了火车在铁轨上直行是平移现象,大风车、观览车、转椅的转动都是旋转现象,滑滑梯是一种平移现象,荡秋千、跷跷板都属于旋转现象。主题图中游乐项目对于生活在大城市的孩子来说非常

12、的熟悉且喜欢,这样的情境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且其中蕴含的数学概念也易于学生理解掌握。但是对于乡镇特别是农村的孩子来说,这些游乐项目他们也许从未见过,所以也就谈不上熟悉了。所以在教学时我们应该根据具体的情况改变教材,把身边的教学资源引入课堂。如能够组织学生向前、后、左、右迈出一步、两步,体会“平移”的特征;原地立正,向左、右、后转动,体会“旋转”的特征。学生通过自己亲自的参与,准确体会“平移”与“旋转”的特征与区别,建立清晰的表象,形成准确的概念。3、根据学生学习及发展的需求,适当地补充或拓展教学资源。新课程小学数学教材的编排内容精选、例子典型,例题、习题数量有限,甚至有时候跨度大,这就造成

13、学生出现学习上的困难。所以,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适当地补充教学资源,丰富学习材料,使学生学得扎实、有效。比方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生活中的小数中的“名数改写”,例1教学把低级单位的单名数或复名数改写成用小数表示的高级单位的单名数。教材通过“80厘米=( )米”,展示两种改写方法。而把复名数改写成小数的情况,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改写的方法。教材只在68页出现“1米45厘米是多少米”这个例子,后面的练习中很少出现把复名数改成小数的情况。而且解决此类问题需要的知识点多(计算方法、单位进率、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学生不容易掌握。这时,教师要适当补充一些教学资源,以便协助学生掌握复名数改写成小

14、数的方法,巩固所学知识,提升学生的技能。我们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使用于生活。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为拓展数学资源提供了条件。所以,我们能够根据学生实际,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学会使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培养学生的使用意识。例如教学一年级上册理解钟表后,我布置学生课后设计一张作息时间表“快乐的星期天”。这是一个实践活动,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水平,同时将学生的思想教育落实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原来练习(教材第95页第4题)仅仅是让学生根据情境图连线。这样的练习内容简单、目标单一。于是,我就有意对此内容实行适当地扩展,先要求学生回家与家长一起制定

15、周末各项活动安排的计划表。然后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分组实行交流,再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在交流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将原来安排表中不合理的地方实行改进。这样的设计将内容单一的练习变成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通过这样的活动培养学生从小学会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的好习惯。同时培养学生学会与他人交流、学会准确评价自己和他人,学会使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增强应用意识。(二)变“静”为“动”,活用教材。1、把静态的主题图动态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材所表现的情境图虽然画面优美、内容丰富,但都处于静止状态中,学生需要被动地理解画面的意思。教学时假如我们直接利用“挂图”展示,就不利于激发

16、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引发学生产生问题,不利于促动学生的思考与探究,不利于学生主动的建构知识。假如教师能够把静态的主题图动态化,形象生动地展示学习内容,充分挖掘其所蕴含的意义,就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几的教学,教材为我们表现的是一幅贴近儿童生活的购票图,让学生在数购票人次序的过程中感知自然数的另一个含义序数的含义。但是画面是静态的,学生只能从画面中看到每一个购票者所处的排序,体会“第几”。假如我们能够把这幅图的内容制作成多媒体课件或者组织学生实行现场模拟“购票”,把静态的主题图动态化,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扩大这幅图的使用功能。让学生动态地看到排在第一位的

17、阿姨买票走后,后面购票者的人数和序数已经发生了变化。原来5人买票现在只剩4人,原来排在第二的阿姨现在排在第一,原来排在第三的小朋友现在排在第二这样让学生在形象生动的活动情境中直观感知和区分“几”和“第几”,体会事情的发展与变化,学会用辨证的眼光观察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利用教材中蕴藏的数学思想方法,激活学生的思维。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知识的精髓,是分析、解决数学问题的的基本原则,也是数学素养的重要内涵,它是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质的催化剂。新教材不但在数学广角中特意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很多内容都蕴含着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但作为隐性内容的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中常常会被我们教师无视。其实我们

18、在引导学生探究新知的过程中,假如能够有意识地实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这对于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品质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四年级下册的植树问题就蕴含着“以小见大”“一一对应”“数形结合”等数学数学方法。在教学时,我们能够把例题1中的数据变大改为200,故意给学生的验算制造麻烦,迫使学生必须从小的数据入手(以小见大思想方法),通过画线段图或动手“植树”(学具操作)寻找其中的蕴含的规律(数形结合思想方法),在画线段图或动手“植树”的过程中学生直观地看到:两端都种的时候,从第一棵数开始,一棵树对应一个间隔,最后一棵树后面没有间隔,所以棵数比间隔数多1,也就是“棵数=间隔数+1”,在这过程中一一对应的数学

19、思想方法在潜移默化地渗透着。学生在寻求规律的过程中,体会到“以小见大”“一一对应”“数形结合”数学思想方法的作用,持续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激活学生的思维。在教学时,假如我们先利用小的数据引导学生寻找规律,再利用规律来解决问题,那么学生就体会不到其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思维也得不到发展。(三)化“零”为“整”,活用教材。整合教材注重把握学科之间的知识、技能的迁移和横向联系,增强教材的整体性。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数学广角的植树问题,教材编排了三个例题,表达了“一条线段”和“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而关于一条线段的植树问题有三种情况,例1教学“一条线段的植树问题两端都载的情况”,例2教学“一条线段的植

20、树问题两端不载的情况”,“只载一端”的情况教材没有具体的例题安排。在这个单元的教学中,假如我们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实行教学,那么对于水平比较薄弱的学生来说每一种植树问题的规律能够掌握得比较扎实。但假如能够把教材实行整合,化“零”为“整”,三种情况一起上,表面上看教学内容的量很大,实际上整合后的教学,学生能够从整体上把握一条直线上植树问题的三种情况的规律,更利于学生对植树问题知识的建模。因为这三种情况本身就有着密切的联系:只种一端:棵数=间隔数;两端都种:棵数=间隔数+1;两端不种:棵数=间隔数-1。再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分数加减法,本节课教材的编排是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然后才是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我

21、认为学生只要掌握了分数的加法,那么分数的减法不需要老师教学生都能学好。因为不管是同分母分数加、减还是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学生学习的关键是要理解好“分数单位相同,直接相加、减”。所以,我们能够灵活地改变教材的编排,整合教学资源,在同一课时里完成同分母分数和异分母分数加法。这样的教学能够协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间的联系,从而提升学生的技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总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只做教材的使用者,对教材实行简单的复制,而应该成为教材的开发者、建设者。在深入钻研教材,吃透教材,深刻领会教材编排意图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致力于学生未来的发展,灵活调整教学资源,用好教材、活用教材。使教材的普遍

22、性同本地区教学实践的特殊性实现有机结合,教师智慧与学生发展的有效融合,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更加有效。怎样活用教材,拓展教材为什么要活“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学不再仅仅忠实地实施课程计划的过程,而是课程知识的建构与开发过程,是师生共同创生课程的过程。因而要求教师在教学时不但要用好教材,还要超出教材,要开发课程资源,要整合课程资源。所谓“用好教材”,就是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把书本上的知识学好。 课本课本,一课之本。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学好课本。假如学生连书本上最基本的概念和公式都没有学会,联系实际又有什么用?不管课程怎样改革,教师都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吃透教材,这是教师永远的基本功。何谓

23、“拓展教材”,就是开发课程资源和整合课程资源的过程。是替换教材的例子。新课程提倡要开发课程资源,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自身体验学习知识。用学生熟悉的例子和情境学习新知识,学生更容易理解,对学习更有兴趣,也更容易记忆。再进一步启发学生想像:马路上会有哪些有规律的事情?学生就会联想到:马路旁路灯的排列是有规律的,树木的排列也是有规律的;十字路口的红绿灯是有规律的,汽车和自行车的行走是有规律的这样逐步拓展,学生从眼前看到的,到脑子里想到的,对概念的理解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新课程所提倡的让学生体验课程。二是拓展教材的主题。教材的主题就会得到深化和拓展,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就会得到强化。三是改变教材的

24、表现方式。开发课程的要素性资源。能够开发条件性课程资源,平面的教材就变成了立体的教材,枯燥单调的书面资料就变成了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资料,学生对教材就会有兴趣,就愿意学习,也更容易理解。四是整合不同学科的内容。增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相互渗透与融合。教师在使用这些教材时要理解编者的意图,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增强学科之间的联系。教师在教学时可有意识地实行多种学科的交叉与整合。在基本学习课文字词、结构和写作特点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展示自己收集到的各种体裁和形式的与雪相关的资料,让学生朗诵诗词、唱歌、绘画等,内容都与雪相关系,丰富多彩,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丰富了课堂的内容,也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等。五是鼓

25、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与传统教材不同,新教材允许学生对问题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为学生的个性发展留出了空间。提供了很多可能引起争议的问题供学生探究,如“秦始皇功过的辩论”,以激发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和独特见解。这些设计引导学生不唯书,不唯上,不迷信权威,对于教师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表现,对于鼓励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与感悟能起到十分重要的引导作用。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质疑海南省东方市新龙中心学校 汤洪辉人们常说“学贵有疑,疑能得教益”正如爱因斯坦所说那样“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可见,“疑”是打开学习之门的钥匙,是增长智慧的阶梯,是创新思维的启蒙。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

26、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敢于质疑。那么,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质疑?以下是本人一些粗浅的点滴体会。一、敢于质疑 让学生敢于质疑是学会质疑的前提,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让学生敢于质疑?(一)、创设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的安全的课堂气氛。”而英国哲学家约翰密尔也曾说过“在压抑的思想环境下,禁锢的课堂气氛不可能产生问题,更不可能撞击出创造性的思维火花。”心理学研究也说明,只有在民主、愉悦、轻松开放的课堂气氛下,学生的学习才会热情高涨,思维活跃,敢于提问。所以可见,创设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

27、学气氛是学生敢于质疑的前提。学生只有在民主、宽松、和谐的环境中,才能充分解放自己的个性,开放自己的思维。学生的个性得到解放、思维开放了,才敢于质疑。要创设这样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首先,要求我们教师在人格上尊重学生,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其次,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敢于打破思维定势、质疑权威,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让学生敢说,多说。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争辩,允许学生质疑时出错、改正、保留意见,如此激励学生研讨交流,说出自己心中的疑惑和奇思妙想。达到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和勇气。(二)、擅长评价、激励质疑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

28、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语文课程标准评价建议中指出: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十多年的教学经验也让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师即时鼓励、表扬等积极的的评价能促动学生积极思考。小学生因为学识和见闻有一定的局限性,刚开始所提的问题也许很简单,可能是一些层面上的问题,没有什么精彩可言。这时,作为教师不能因为问题的简单或没有价值而去否认学生的想法,教师要有目的、有意识地通过鼓励性的评价语言如“你很会动脑筋”、“你的想法很独特”、“你真擅长思考”;当学生的质疑比较有价值时,我会即时给予评价:“你真是火眼金睛啊!”、“这么隐秘的问题都被你

29、发现了,真了不起!”让学生理解到质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点燃学生思维的智慧火花,激发学生质疑的欲望,让学生在课堂上敢于质疑、爱质疑。所以,只有创设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即时给予激励性的评价,才能让学生在遇到问题时想问,敢问,善问。二、学会质疑新的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明确的写入了基本理念之中。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在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由此可见,问题是创造的基础,一切发明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因而我们语文教师在课堂中不但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乐于质疑,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擅长质疑。教师怎样才能让学生在敢疑的

30、基础上,掌握质疑的方法,擅长质疑,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一)、紧扣课题,引发质疑一篇文章的标题,又称为课题、题目、文题等。而现代汉语辞典解释标题的意思为“标明文章、作品等内容的简短语句。”人们常说“题为文眼”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现行小学语文阅读教材中有很多课文的题目都能蕴含着一些非常有趣或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假如能引导学生从文章的题目入手实行质疑,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样就能更好地协助学生理解课文,达到以疑促读、以疑促悟的目的。如在教学奇异的琥珀一课时,我通过引导学生抓住文题中“奇异”这个文眼,引发学生质疑: “奇异”是什么意思? 从文中哪些地方能够看出琥珀的奇异?然后,以课文为依托,引导学生通过

31、细读课文、讨论、交流汇报和写话等形式实行释疑这样紧紧扣住文眼通过质疑、释疑来学习课文,让学生紧紧把握住了文章的精髓。又如人教版六下跨越百年的美丽这篇课文,学生一看跨越百年的美丽这个课题,马上能够提出:究竟什么是居里夫人“跨越百年的美丽”?这种“美丽”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很快就能走入文本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有感情地品读相关语段,最后体会居里夫人的“美丽”所在,深入理解了“美丽”的内涵标题中的“美丽”不但指居里夫人美丽的容貌,更指居里夫人美丽的心灵和人格,她为人类作出了伟大的贡献,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二)、从文章的重点处,引发质疑文章的重点处是指文章的重点内容或揭示中心的重点句

32、、段等,这些重点处对协助学生理解全文有极大的作用。这些重点处概括性强,蕴含丰富的思想内涵,与全文内容有密切的联系,在文中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在这些重点处质疑,能起到触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如富饶的西沙群岛第一段统领全篇课文,抓住这个句让学生质疑,可引发这样的思考:西沙群岛的风景优美和物产丰富各表现在哪里?作者是怎样实行描写的?学生通过自读课文,议议画画来释疑解难,对课文内容的领悟如水到渠成一般。如教学草船借箭一课的时,学生在学习“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这个句话时,一学生由此提出:诸葛亮敢于用草船借箭,他算对了什么?从“神机妙算”中看出诸葛亮是怎样的一个人?这两个的问

33、题,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我趁热打铁,让让学生联系全文实行讨论交流。使学生在讨论交流撞出智慧的火花。 记得有一位教师在教学惊弓之鸟中更赢说的一段话:“它飞得慢,叫的声音很悲惨。飞得慢,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叫得悲惨,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协助。它一听到弦响,心里很害怕,就拼命往高处飞。它一使劲,伤口又裂开了,就掉了下来。”因为这段话是课文教学的难点和重点。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质疑:哪些是更羸看到的?哪些是更羸听到的?哪些是他想到的?他是怎样想的?学生带着这些问题,细读、讨论、练说、理解,再实行前后比照阅读。学生读懂了课文,也同时理解了更羸擅长观察,擅长分析的特点。

34、(三)、在课文内容矛盾处,引发质疑在我们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的阅读课文都是采用“对立统一”这个辩证法来表达思想、突出人物及事物特点。在这些课文中有些内容看起来似乎“自相矛盾”,其实这正是作者落墨的着力之处。假如我们能在课堂教学中发现与把握这些文本中的矛盾处,引导学生在这些矛盾处质疑,对协助学生摸清文本中事情的前因后果作用极大。能激发学生阅读探究欲望,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把课文理解得更深、更透,全面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例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中,有这么一个句子:“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文中“焦急”和“耐心”是一对表示矛盾的反义词,“焦急

35、”反映了老奶奶希望早些见到周总理灵车的心情,而“耐心”表示老奶奶一定要等到灵车的决心。怎样才能让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呢?我让学生细读了这个段文字,并据此引导学生质疑:“焦急”是着急,“耐心”是不着急,老奶奶为什么焦急?为什么又能耐心地等待?“焦急”而又“耐心”不是自相矛盾吗?这两个词同时出现在同一个句子中各说明了什么?在我的引导和启发下,学生通过讨论交流终于明白了作者的写作目的。又如金色的鱼钩一课的结尾句“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在现实中,鱼钩上长满了红锈是不能闪烁出灿烂的金色的光芒的。这是个矛盾的语句。在此矛盾处引发质疑,引导学生联系老班长用这鱼钩救活了三个战

36、士,自己却因饥饿、疲劳而光荣牺牲的事迹领会其内涵,从而使故事主人公老班长的高大形象光彩照人,熠熠生辉。(四)、利用课文留白处,引发质疑“无画处皆成妙境”。重视空白是众多文本的共同特征。何谓“空白”?按商德远编著的小学语文个性课堂教学艺术中中指出“所谓空白是指在教材中,对某些内容故意不写而留有空白,或写得简略以制造空白”。小学教材中的课文留有“空白”,一般有以下几种:a、在人物的心理活动处留下“空白”,b、在故事的结尾处设下悬念,c、在人物对话中安排省略,d、在事件情节之间出现跳跃。这些空白、悬念、省略、跳跃就是等待着读者用想象去“填补”。教师假如能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这些“空白”处实行质疑,

37、召唤学生想象的未定的意蕴空间。使学生对文本的意义达到个性化的理解。 例如苏教版语文第二册课文乌鸦喝水中的这个句子:“乌鸦看见旁边有很多小石子,终于想出办法来了。”教师出用这个句子和“乌鸦看见旁边有很多小石子,想出办法来了”这个句实行比较朗读,并适时引导、启发学生质疑。在教师的引导下,一位小朋友举起小手问:“为什么说乌鸦终于想出办法来了呢?”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小朋友们马上各抒己见,“乌鸦不是马上就想出办法来的,而是想了好长好长时间。”“乌鸦想了很多很多办法,想到一种,觉得不行,又想另一种办法,一直在动脑筋,很认真地想。”老师马上推波助澜:“是呀,多不容易啊!小朋友,假设你就是那只口渴的乌鸦,看

38、着旁边的小石子,会想到哪些办法呢?”这个质疑充分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同时,使学生对文本的意义达到个性化的理解。我们能够在课堂中通过布置练习的方式“留白”,激发学生阅读期待心理,引导他们查找相关资料,培养他们主动获取知识的习惯和水平。而在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时,我巧妙地利用课堂中通过布置练习的方式“留白”实行了留白:洪教头走后会回来报复吗?林冲为何会被逼上梁山?你还想知道哪些梁山108好汉的其他故事呢?通过“留白”来激起学生的强烈求知欲,同时拓展了学生的阅读空间推荐学生阅读水浒传。这样的课后留白,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自主学习、发挥想象力的台。三、乐于质疑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

39、认知心理学研究说明,积极的情感体验能够使学生对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假如教师能在学生的每次质疑中适时的给予激励、表扬,让学生从质疑中感受到的成功,并从质疑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就能够树立起学生质疑的信心。让每位学生都能经常质疑,同时能把质疑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从课外延伸到生活实践中,并逐步养成乐于质疑的好习惯。养成乐疑的习惯。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即时给予激励性的评价,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擅长质疑、乐于质疑。让“质疑之花”在学生心中绽放。彰显个性促发展浅谈小学语文课堂如何激发学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

40、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实行学习。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这些新的理念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必须改变过去 “满堂灌”的形式,取而代之是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兴趣的形式实行教学。语文课堂要焕发生命活力,就要积极调动学习兴趣,为每位学生创造良好的环境,让他们在课堂上充分彰显自己的个性。一、创设生动的情境,让学生在快乐中学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如在教学鸟儿的侦察报告一课时,我先在课

41、前精心地制作了各种鸟的图片,在导入新课时,我采用了故事导入法,告诉学生今天老师给他们请来了一群可爱的鸟朋友,然后出示鸟的图片,把它们贴在黑板上,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被激起。在此基础上,揭示课题。这样的教学,学生就会容易入情入境,展开想像,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二、放飞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互动中学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的各抒己见。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实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感悟,懂得了知识是无穷的,再博学的人

42、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这样的课,课堂气氛很活跃,其间,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的思维在无拘无束的讨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如在教学鸟儿的侦察报告一文时,我问学生:“学了这个故事你们明白了什么道理?”绝大局部学生都回答了只有耐心、虚心、认真地学习,才能学到真本领。可有一个学生却回答的不同,他说是凤凰老师教搭窝的方法不好,才使有的鸟没有学会搭窝。他的回答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并列举了一些好的教学方法。最后,我在学生们讨论的基础上作了全面的总结,使他们对课文的寓意有了比较准确的理解。这样做

43、,保护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里得到了充分的张扬。三、展开形式多样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学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反复朗读,像朗读比赛,组织读书会、朗诵会,写读后感等,以发掘每个学生的智慧潜能,发挥学生的一技之长。在朗读过程中,理解内容,积累词句逐步提升阅读水平,又提升了学生的写作水平。如:我在教学鸟儿的侦察报告一课时,让学生在阅读中抓重点,引导学生对各种鸟的语言实行反复诵读,以悟出它们内心的想法和学艺的态度。同时,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自编自演了课本剧,他们那逼真的形象、丰富生动的话语、独特的表演手法,表达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样的教学

44、让学生选择自己阅读感悟的精华,实行具体表述,让他们在各自品评中进一步得到升华。四、尊重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在享受中学热爱学生,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良好的师生关系促动了学生的学习。作为语文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让学困生在语文课堂上获取成功,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如何有效提升弱势群体的学习积极性呢?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分层教学,即经常让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一些很浅显的、在书本上很容易找到答案的问题,做一些简单的基此题和练习作业,然后逐步增大训练难度,提升训练要求,让学习困难生在持续的训练中获取点滴的长进,体验成功的快乐。另外,对于学困生我还经常作出一些激

45、励性的评价。例如:“其实你很聪明,只要多一些努力,你一定会学得很棒。”“这个问题你说得很好,证明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学生,只要努力,你完全能学得好!”“你的看法很独特!”“你的分析很有道理!”诸如此类的评价,不但承认了学生的进步,而且强化了学生的进步,并使学生在心理上也感受到进步。由此喜欢上语文老师,也喜欢上语文课。总之,要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就一定要将它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把学习的权利交还给学生,彰显学生独特个性,才能让他们能在课堂上充分表达自我,从而达到语文新课标之目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琼海市长坡镇中心学校长山园小学 王益利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

46、书,自己领悟。”自主学习强调的是自由、自主创新。“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动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自主学习就是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水平和发展水平打好基础的。把学生作为主动的求知者,在学习中培养他们主动学习,主动探究,主动使用的水平,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课堂是学生发展自我、表达自我的舞台。我们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这个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培养学生的自学水平和创造精神,从鼓励学生自主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入手,把课堂还给学生。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增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获取知

47、识,形成水平,改变过去我们熟悉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及大量演练习题的模式。新大纲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我们也在努力朝这个方面迈进,但同时既怀疑学生的水平,又担心他们学不到知识,学生好象是一只只风筝,我们把他们放上了天,又紧紧拽着绳子,目的是不让他们乱飞。在教学实践中我逐渐体会到只有放开手中的绳,让学生自由飞翔,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呢?下面就怎样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

48、主学习谈谈几点做法。一、明确学习目标,创设自学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学生是学习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有权用自己的方法实行学习。在学习每一篇课文之前,学习目标都能清晰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心中有数,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那么学生就能很主动地进入自主探索学习中,自学目标的自主确立是学生主体重新构建与发展的重要组成局部,不可“一刀切”地用集体自学目标取代学生自己的自学目标,教师要精心组织学生自学的教学情境,使其自主学习的气氛活跃。教学落花生时,我先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怎样学习课文,想学懂什么,并鼓励他们按自己的想法学习。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激发,有的说我想通过多读课文理解为什么把花生叫做“落花生”?有

49、的说我想知道作者写作的目的是什么?对于学生做出的决定加以肯定。相反,假如对学生说“这不行”“那不行”是对学生自主权的剥夺。况且教师不能代替学生的思维,把答案灌输给学生,而应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深入讨论,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二、引导学生质疑解疑,培养自主探索精神古人说:“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疑问,才有学习的内驱力。人类的思维活动往往是因为要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而引发的。课堂上要让学生思,必先教有疑。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启发想象,鼓励他们敢想、敢疑、敢问,重视学生质疑水平的培养,进而实行发现的问题教学,激励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如学习落花生第二自然段,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50、为什么要在后园的茅亭里过这个节?听了学生的提问,我就顺势地引导他们解疑:你们读书很认真,在没有问题的地方能提出问题,真是技高一筹。有谁能帮他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兴致来了,纷纷举手回答:花生种在后园的,在后园的茅亭里过收获节能够一边吃花生,一边看花生,品味自己的劳动果实,享受劳动的乐趣。又如学习第三段时,学生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1、那天晚上天色不大好为什么父亲也来了?2、为什么说“难得”?3、为什么实在很难得?4、为什么加个“也”?5、为什么加个“很”?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读书,互相议论,自主探索解决。这种教学即真正达到以学生的问题持续提出为教学的开始,至学生契而不舍地解决

51、问题为成功的归宿,教学就十分有效和积极。三、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过程,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教学时“导学”、“启思”、“质疑”等环节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自主,讲究教学方法。如教学火烧云时,我有步骤、分环节引导学习:1让学生自由地读,并把自己读懂的内容大胆地说出来(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2学习火烧云特点时,让学生自主学习,然后小组合作,交流理解(学生自主学习有选择的空间,并有合作学习的时间)。3在学生学习完火烧云的特点后,设计了一个写自然景象变幻的小练笔,将阅读中学到的知识迁移到“写”中去(知识迁

52、移,读写结合,训练水平)。这样,学生在教学中不是消极地受教,而是主动地探求,既激发了他们自主学习的兴趣,又培养了探究水平。四、激发兴趣,引导自主学习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说明,学习兴趣的水平对学习效果能产生很大影响。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情绪高涨,他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习相关方面的知识,并且广泛地涉猎与之相关的知识,遇到困难时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否则,他仅仅表面地、形式地去掌握所学的知识,遇到困难时往往会丧失信心,不能坚持学习。所谓“强扭的瓜不甜”也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要促动学生主动学习,就必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5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信任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他们,创设自主学习气氛,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热爱是最强大的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实行学习。如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时,我利用投影和音响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我先用音乐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景物之中,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求知欲。然后使用投影创设情境,增强直观性。在教学过程巾,通过投影表达出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美丽的景色,扩宽了学生视野,培养了思维水平,使学生对课文理解深刻,记忆清晰,在复述课文内容时有条有理,形象具体。这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水平、想象水平和自学理解水平,让他们感受到课文所描绘

54、的美景,使幼小心灵进发出热爱大自然、热爱伟大祖国的激情。再如,教学新型玻璃时,我根据教学重点,创设了“蓝猫科技公司”为举行“新型玻璃展销会”而招聘“推销员”的情境。我先播放蓝猫淘气三千问动画片主题曲,学生在“爱想爱问爱动脑”的乐曲声中进入课堂。然后从学生已经熟知的玻璃出发,引出了所要学习的新内容。学生急于想理解新型玻璃,这就激发了他们的阅读兴趣。召开产品展销会和聘请推销员的环节,更使学生激动不已。他们都精心准备,全身心地投入,主体参与性极高。这样就激活了学生的内驱力,使他们为理解新型玻璃,当好推销员,自觉而主动地参与到课文的学习中去,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由被动地学转为主动地学,真正表达了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自主学习是课程改革的一个方向,是将课程改革融人课堂的一把标尺。我们的课堂只有充满乐趣,才会吸引学生,使其积极主动的学习;我们的课堂只有在教师精妙的引探导学下,有启思有质疑并在合作交流中完成知识的内化,才会促动学生自主学习,使其好学乐学善学;我们的课堂假如多一分精彩的活动,学生自主学习也就会多十分活力,而其学习水平也会数倍的提升。免责声明:除正式文件通知外,好研网所有文章及所有评论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好研网及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任何观点,所有文章文责自负,若有任何非法及不当信息,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作出相对应的处理。好研网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