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液检验(精品)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185248342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3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体液检验(精品)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体液检验(精品)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体液检验(精品)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资源描述:

《体液检验(精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体液检验(精品)(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体液检验尿常规分析:一、直接显微镜检查法【操作】(1) 取待检混匀尿液10ml 于刻度离心管中,1300rmin 离心5min ,弃上清液,保留02ml 残留液备用。(2) 将沉淀物混匀后,取50l 滴人载玻片上,用18mm 18mm 盖玻片覆盖后镜检。先用低倍镜 (10 10) 观察20 个低倍视野 (LP) 的管型数。再用高倍镜 (10 40) 计数10 个高倍视野 (HP) 的细胞数。二、【报告形式】细胞:以10 个视野中的最少数到最多数 (个细胞HP) 报告。管型:以20 个视野的平均数 (个LP) 报告。结晶:以每一高倍视野、等的半定量方式报告。三、尿液沉渣有形成分形态学特点及其临床

2、意义(1) 红细胞:正常值:尿液经离心后约0 3HP。高倍镜下红细胞为淡黄色,呈中央凹陷的盘片状。低渗尿液时细胞形态不一;高渗浓度时细胞皱缩成锯齿形。非肾性血尿中红细胞呈均一性且大多形态正常;而肾性血尿中则现非均一性的变形细胞;两者兼有者称为混合性血尿。尿中红细胞增多称为血尿,可分为镜下血尿和肉眼血尿。泌尿系统各部位的炎症,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肿瘤,结石,结核,创伤,先天畸形及肾移植后排异反应均可导致不同程度的血尿。某些全身性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红斑狼疮等均可发生血尿。前列腺炎、精囊炎、盆腔炎也可引起血尿。(2) 白细胞:正常值:尿液经离心后白细胞男性0 3HP

3、,女性0 5HP ,除肾移植后排异反应及淋巴细胞白血病可见淋巴细胞外,一般均为中性粒细胞。尿液中白细胞比红细胞体积大,有核,但不一定能看清楚,炎症时白细胞发生变性或死亡,或为不规则、结构不清、成堆、含颗粒较多的脓细胞,其意义与白细胞相同。白细胞增多是泌尿系统炎症的重要指标,细胞数量与炎症程度相关,尤其是细菌性感染。如急、慢性尿路感染,前列腺炎,结核,结石,肿瘤并发感染。女性阴道炎、宫颈炎、附件炎时分泌物进入尿中,也可导致尿白细胞增多。(3) 上皮细胞:由泌尿道各段上皮脱落混入尿中,这些部位病变时,尿液中上皮细胞多。鳞状上皮细胞:大而扁平,呈多角形,有小而明显的核。女性尿中可成片出现,无临床意义

4、;如同时伴有大量的白细胞,则可能为泌尿生殖道炎症。移行上皮细胞:随脱落部位不同,有多种形态,如尾状上皮,含一个圆形或椭圆形的核,肾盂、输尿管炎症时可脱落。肾小管上皮细胞:来自肾小管,比中性粒细胞大15 20 倍,含一个较大的圆形核,胞质中有小空泡、颗粒或脂肪小滴,正常人尿液中少见,肾炎或先天性肾炎时可出现。(4) 肿瘤细胞:泌尿系统肿瘤 (主要是膀胱肿瘤) 患者出现血尿的同时尿中会检查到脱落的肿瘤细胞。其形态不同于上皮细胞和白细胞。为了提高肿瘤细胞检出率,可用甲醛作防腐剂,留取24h 尿沉渣浓集后检查。(4)管型:由尿液蛋白在肾小管、集合管沉淀凝固而致,呈圆柱状结构。根据其形状内含物不同又可分

5、成透明管型、颗粒管型、细胞管型和蜡样管型。1 透明管型:呈柱状体,无色、半透明、两端钝圆,也可以内含或外附少量颗粒或细胞。正常人尿液中偶见,全身或肾脏受刺激后可以增加。大量出现见于急、慢性肾小球肾炎和其他肾病。可以和其他管型同时出现在尿液中。2红细胞管型:多见于肾单位内出血,如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炎急性发作。也可见于血型不合引起的输血反应及急性肾小管坏死、肾出血、肾移植排异反应。在红斑狼疮和其他胶原性疾病、肾梗死、肾静脉栓塞形成等情况下,红细胞管型是其特征性表现。3白细胞管型:由变性坏死的白细胞聚集而成,过氧化物酶染色呈阳性。白细胞管型的出现表示肾实质有细菌性感染存在,常见于肾盂肾炎、间质性

6、肾炎等。狼疮性肾炎时也可见到4肾上皮细胞管型:管型内含有肾小管上皮细胞,过氧化物酶染色呈阴性,可与白细胞管型鉴别。常见于急性肾小管坏死、子痫、中毒、肾移植后排异反应等。5颗粒管型:管型内含大小不同颗粒占13 以上,是尿沉渣中最常见又最有意义的病理学改变。颗粒可以来自变性细胞残渣,也可以由蛋白变性形成。根据其颗粒大小又可分为粗颗粒管型和细颗粒管型。可见于肾实质性病变如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肾动脉硬化等。6蜡样管型:不含颗粒,其质地和颜色像蜡一样呈淡黄色或灰色,质地厚,有切痕,由颗粒管型或细胞管型等长期滞留于肾小管中演变而来。蜡样管型的出现提示肾小管有严重病变,预后差。(5)结晶尿液中有无结晶

7、析出取决于该物质在尿液中的溶解度、浓度,尿液的pH 值、温度及胶体状况等因素。尿液中大多结晶属代谢性,来自饮食,一般无重要临床意义。常见有磷酸盐结晶、草酸钙结晶、 尿酸盐结晶、 氨基酸结晶、胆固醇结晶、磺胺类药物结晶等。(6)尿液中的其他有形成分1 寄生虫:尿液中的寄生虫主要是阴道毛滴虫,形态略大于白细胞,呈倒置梨状、有鞭毛,在新鲜尿液中会运动,一般伴有红细胞渗出。滴虫可引起外阴部瘙痒、刺后或遗精者尿中可见,除鉴别作用外,一般无意义。2 细菌:大量细菌和白细胞同时出现提示泌尿系统感染,但尿液中的细菌应通过培养确认是否为致病菌。普通尿沉渣检查不适合细菌鉴别。泌尿系统器官患结核时,结核杆菌可随尿液

8、排出。需做此项检查时可留取24h 尿液,以甲醛防腐,用沉淀浓集或有机溶剂 (汽油) 漂浮的方法,浓集漂浮后作抗酸染色。要注意与尿液中常见的耻垢杆菌相区别。3 霉菌:某些长期应用抗生素治疗或器官移植后应用免疫抑制剂患者,新鲜尿中可检到霉菌的芽孢或菌丝,提示有霉菌生长。本-周氏蛋白【原理】本-周氏蛋白又称凝溶蛋白,是一种免疫球蛋白的轻链或其聚合体。此种蛋白在一定的pH条件下加热至4060时有沉淀发生,温度升高至100时,沉淀消失,再冷却时又可重现沉淀。【试剂】1. 200g/L磺基水杨酸溶液。2. 2mol/L醋酸盐缓冲液(pH4.9):醋酸钠17.5g冰醋酸4ml蒸馏水至100ml。【操作】1.

9、 先将尿液用磺基水杨酸法作蛋白定性检查,如呈阴性反应,则可认为尿液标本中本-周氏蛋白阴性。2. 取透明尿液4ml于试管中,再加入醋酸盐缓冲液1ml,混匀后,放置56水浴中15min。如有浑浊或出现沉淀,再将试管放入沸水中,煮沸3min,观察试管中浑浊或沉淀的变化,如浑浊变清、浑浊减弱或沉淀减少,则提示尿液本-周氏蛋白阳性。3. 若煮沸后,浑浊增加或沉淀增多,则表明尿液中还可能有其他蛋白质,此时应将试管从沸水中取出,立即过滤。观察滤液,如滤液开始透明,温度下降后浑浊,再煮沸时又透明,则提示本-周氏蛋白阳性。【正常参考值】 阴性。【附注】1. 尿液应新鲜,否则因白蛋白、球蛋白分解变性而干扰试验。2

10、. 浑浊尿液应离心沉淀后,取上清液作试验。3. 过多的本周氏蛋白,在90以上不易完全溶解,故需与对照管比较,也可将尿液稀释后再检测。4. 煮沸过滤去除尿液白、球蛋白时,动作要迅速,并需保持高温,否则本周氏蛋白也会滤去。5. 甲基苯磺酸法比热沉淀反应法灵敏度高,但有假阳性。【临床意义】。阳性者多见于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肾淀粉样变、恶性淋巴瘤患者也可呈阳性浆膜腔积液常规检查一、一般理学及性状检查1. 颜色:肉眼观察。【分类】(1)红色或咖啡色:常见于浆膜腔出血、恶性肿瘤或穿刺性损伤。(2)绿色:提示有铜绿假单胞菌感染。(3)奶酪色:常见于化脓性感染。(4)乳白色:常见于胸导管或淋巴管阻塞所致

11、的乳糜性积液。漏出液多为黄色或黄绿色;渗出液多为草绿色、棕红色、咖啡色、奶酪色和绿色。2. 透明度:肉眼观察。【临床判断】漏出液多为澄清透明;渗出液多为不透明或浑浊。3. 凝固物:肉眼观察。【临床判断】漏出液不易凝固;渗出液易凝固。4. 比重:比重计法。【临床判断】漏出液1.018。5. pH:试纸法。【临床判断】漏出液7.417.51;渗出液pH低于漏出液pH。(1)渗出液较低,常见于脓性渗出液。(2)pH小于7.39,常见于结核性胸腹水。(3)pH大于7.41,常见于癌性胸腹水,配合细胞学检查。二. 蛋白定性检查-李凡他试验(Ribalta Test)。【原理】渗出液中可含多量的浆液粘蛋白

12、,在酸性条件下可产生白色雾状沉淀。【试剂】冰醋酸。【操作】1. 取100ml量筒,加蒸馏水100ml,滴入冰醋酸0.1ml,充分混匀,静置数分钟。2. 将标本靠近量筒液面逐滴轻轻滴下,在黑色背景下,观察白色雾状沉淀的发生及其下降速度等。3. 结果判断:A 阴性:清晰不显白色雾状。B :渐呈白雾状。C 1:滴加后呈白雾状。2:滴加后呈白薄云状。D 3:滴加后呈白浓云状。E 4:滴加后呈白色胶状或凝块。【附注】1.试验时,如产生白色浑浊不明显,下沉缓慢,并很快消失者为阴性。2.如标本为血性,应在离心后按上述方法进行蛋白定性试验。三. 细胞计数与分类【试剂与器材】细胞计数板。 红细胞稀释液【操作】1

13、. 细胞总数及有核细胞计数:计数方基本与脑脊液检查相同,澄清胸腹水可混匀后直接滴入计数池,计数10个大方格内红细胞、白细胞数,其总和即为每ul的细胞数。再换算成每L的细胞数。2. 浑浊或血性胸腹水则应按红细胞和白细胞计数方法进行。3. 细胞分类 直接分类法:在白细胞计数后,转换为高倍镜,根据细胞核的形态分别计数单个核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和多核细胞,应计数100个细胞,并以百分数表示。若细胞总数少于100个,则直接写出细胞的具体数字。 染色分类法:胸腹水离心沉淀后,取沉渣物2滴,加正常血清1滴,制成薄膜片,待干后进行瑞氏染色,油镜分类。 如见有不能分类的细胞,应另行描述报告。必要时苏

14、木精-伊红(HE)或巴氏法染色查找肿瘤细胞。【正常参考值】正常人无胸腹水。【临床意义】滤出液中有核细胞数在100 10 6L 以下;渗出液中有核细胞数较多,在500 610 L 以上,但两者并无绝对界限。1滤出液: 滤出液中细胞数较少,以淋巴细胞为主,并有少量间皮细胞。2渗出液: 渗出液中细胞数较多,各种细胞增多意义如下:(1) 红细胞增多:见于恶性肿瘤、结核或穿刺出血。(2) 中性粒细胞增多:常见于化脓性感染和早期浆膜结核。(3) 淋巴细胞增多:提示慢性感染、病毒和结核杆菌感染或结缔组织病所致的渗出液。(4)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变态反应、寄生虫感染、多次穿刺刺激等所致的渗出液。(5) 间

15、皮细胞增多:提示浆膜受损或受刺激。间皮细胞直径约15 30m ,圆形或椭圆形,胞浆丰富,呈淡蓝色,含有少数空泡,核大,位于中心或偏位,核仁有1 3个,为紫色。在渗出液中可因各种原因呈现异形变或退行性变,形态很不规则。(6) 组织细胞:在大量中性粒细胞出现的同时,常伴有组织细胞的出现,它较白细胞大,直径一般不超过16m ,细胞染色较淡,核呈肾形或不规则形,偏位,核致密,胞浆多呈泡沫状。(7) 浆细胞:少量出现没有重要临床意义;若在胸水中见到较多的浆细胞,可能是增生性骨髓瘤。(8) 狼疮细胞:偶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浆膜液中。(9) 如有多量形态不规则、体积大、核大并可见核仁、胞浆染色深、单个或

16、多个成堆细胞出现,应注意观察是否为肿瘤细胞,需作进一步的细胞学检查。四、病原体涂片检验1细菌学检验如怀疑细菌感染,有必要将标本离心,沉渣涂片,作革兰染色或抗酸染色,以 “找到革兰阳性或阴性菌 (或抗酸杆菌)” 报告;真菌引起的可查到菌丝或芽孢。并需进一步作细菌培养、药敏试验等,以明确诊断。脑脊液常规检查一般性状检查1.颜色:肉眼观察。【正常参考值】:无色分类(1)红色:常见于蛛网膜下腔出血或穿刺性损伤,注意蛛网膜下腔出血或穿刺性损伤的区别。脑脊液离心后,若上层液体仍呈黄色,隐血试验阳性,多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反而若上层液体澄清无色,多为穿刺损伤或或因病变所致的新鲜出血。(2)黄色:常见于脑脊髓肿

17、瘤所致脑脊液滞留,黄疸患者。(3)米汤样:常见于各种化脓性细菌引起的脑膜炎。(4)绿色:常见于绿脓杆菌、肺炎链球菌、甲型链球菌引起的的脑膜炎。(5)褐色或黑色:常见于侵犯脑膜的中枢神经系统黑色素肉瘤。2.透明度:肉眼观察。【正常参考值】:透明【临床意义】浑浊主要为细胞增加所致。3.凝固物:肉眼观察。【正常参考值】 无凝固物二、蛋白定性试验:潘氏试验(Pandy Test)【原理】 脑脊液中球蛋白与苯酚结合,形成不溶性蛋白盐而下沉,产生白色浑浊或沉淀。【试剂】:5%苯酚溶液:苯酚25ml+蒸馏水至500ml,振摇完全溶解,棕色瓶保存。【操作】1. 取试剂2-3ml与小试管内,用毛细管滴入脑脊液(

18、血性标本需离心)1-2滴,衬以黑色背景,立即观测结果。2. 结果判断(1) 阴性:清晰透明,不显雾状。(2) 阳性(+):灰白色云雾状+(3) 阳性(2+):白色浑浊+(4) 阳性(3+):白色浓絮状沉淀+(5) 阳性(4+):白色凝块+正常参考值:阴性三、有形成分检查(一)细胞总数试剂与器材1. 细胞计数板2. 红细胞稀释液(生理盐水)操作1. 澄清脑脊液可混匀后直接滴入计数池,计数10个大方格内红细胞、白细胞数,其总和即为每ul的细胞数。再换算成每L的细胞数。浑浊或血性脑脊液则应按红细胞计数方法(20ul脑脊液+0.38ml盐水)进行。即混匀后充池计数4个大方格内细胞总数50即每ul脑脊液

19、细胞总数。(二)白细胞计数1.非血性标本:小试管内加入1-2滴冰乙酸,转动试管,使内壁沾有冰乙酸后将多余部分倾去,然后滴加混匀的脑脊液3-4滴,数分钟后,混匀充入计数池,按细胞总数操作进行,换算成每L白细胞总数。2.血性标本:按白细胞计数方法进行(20ul脑脊液+0.38ml1%冰乙酸)正常参考值:正常人脑脊液无红细胞,仅有少量白细胞。白细胞:成年0-8106/L;儿童0-15106/L;新生儿0-30106/L(三)细胞分类1.直接分类法:在白细胞计数后,转换为高倍镜,根据细胞核的形态分别计数单个核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多核细胞,应计数100个细胞,并以百分数表示。若细胞总数少于1

20、00个,则直接写出细胞的具体数字。2.染色分类法:脑脊液离心沉淀后,取沉渣物2滴,加正常血清1滴,制成薄片,待干后进行瑞氏染色,油镜分类。3.如见有不能分类的细胞,应另行描述报告,如肿瘤细胞或脑膜白血病等。正常参考值:细胞分类:淋巴细胞 40%-80%(新生儿:5%-35%)单核细胞 15%-45%(新生儿:50%-90%)中性粒细胞 0-6%(新生儿:0-8%)临床意义1. 中性粒细胞增多:主要见于感染性疾病,如细菌性感染明显增多,也可见于非感染性疾病,如出血、脑外伤、多次穿刺、转移性肿瘤、脑膜白血病以及脑血管栓塞等。2. 淋巴细胞增多:见于病毒感染、细菌感染的恢复期、梅毒性脑膜炎、钩端螺旋

21、体脑膜炎、寄生虫感染等;也见于非感染性的多发性硬化,多发性神经炎等。3. 单核细胞增多:见于病毒或细菌感染、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以及异物刺激等。外伤等疾病中、后期。4. 红细胞增多:见于脑出血、脑外伤、穿刺损伤等。粪便常规检查一、粪便标本的采集与处理 1. 标本采集因检查目的的不同而异:一般检查留取新鲜的即可;血吸虫毛蚴孵化留全量新鲜粪便;细菌检查则应收集于灭菌封口的容器内,勿混入消毒剂及其它化学药品;蛲虫检查需要软玻璃纸拭子;阿米巴滋养体应保温,及时检查;脂肪检查,应先食定量的脂肪餐,每天进食脂肪50150g,连续6天2. 严禁污染:不可有尿液、植物、泥土、污水等混入3. 容器:必须有盖,并

22、有明显的标记4. 标本涂片:选择其中脓血粘液等病理成分5. 检查后标本处理:焚烧、5甲酚皂溶液浸泡24h或0.1过氧乙酸浸泡12h后倒入厕所。二、一般形状检查1. 颜色:肉眼观察。【正常参考值】棕黄色,但可因饮食、药物而改变颜色。【颜色种类】(1)灰白色:常见于钡餐后、服硅酸铝、阻塞性黄疸、胆汁减少或缺乏。(2)绿色:常见于食用含叶绿素的蔬菜或含胆绿素时。(3)红色:常见于下消化道出血、食用西红柿、西瓜等。(4)柏油样:常见于上消化道出血等。(5)酱色:常见于阿米巴痢疾、试验大量咖啡、巧克力等。(6)米泔水样:见于霍乱。2.性状:肉眼观察。【正常参考值】有形软便。【性状种类】(1)硬便:常见于

23、便秘等。(2)粘液稀便:常见于肠壁受刺激或炎症时,如肠炎、痢疾和急性血吸虫病。(3)粘液脓性血便:常见于细菌痢疾等。(4)酱色粘液便:常见于阿米巴痢疾。(5)稀汁样便:常见于急性胃肠炎等。(6)米泔水样便并有大量肠粘膜脱落:常见于霍乱、副霍乱等。(7)扁平带状便:常见于直肠或肛门狭窄等。三、显微镜检查:1. 洁净玻片上加等渗盐水12滴,选择粪便的不正常部分,或挑取不同部位的粪便直接涂片。2. 如发现疑似包囊,则应加1滴碘液染色,高倍下鉴别。应注意植物纤维及其细胞与寄生虫、人体细胞相鉴别,并注意有无肌纤维、结缔组织、弹力纤维、淀粉颗粒、脂肪小滴球等,如大量出现,则提示消化不良或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

24、。3. 注意夏科-雷登结晶的辨认:无色或浅黄色,两端细尖而透明具有折光性的菱形结晶,大小不一。常见于肠道溃疡,尤以阿米巴感染的患者粪便中易见,过敏性腹泻及钩虫病患者粪便中亦常见到。4. 正常菌群:便中细菌约占粪便净重的1/3(4000亿/1g干便),以大肠杆菌和肠球菌为主,占80,而过路菌(产气杆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等)不超过10,芽孢菌(如梭状菌)和酵母菌为常住菌,但总量不超过10。5. 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巨噬细胞报告方式:/HP 或 /HP。6. 虫卵、结晶或其它特殊成分报告方式:未找到或找到,并在其后面注明数量,以低倍视野计算。一. 寄生虫检查【方法】光学显微镜涂片检查,根据粪

25、便中寄生虫卵或其虫体的形态特征判断。如蛔虫、蛲虫、绦虫节片等较大虫体,肉眼即可分辩;钩虫虫体常需将粪便冲洗过筛后方可见到。服用驱虫剂后排便时应检查有否虫体或虫头。必要时可作染色检查。【正常参考值】未见虫卵或虫体。三.、粪便隐血试验(胶体金法)【原理】单抗试纸法。采用胶体金为标记物,应用双抗体夹心法,检测粪便中人的血红蛋白,特异性强,不受食物或药物的干扰。【操作】(1) 将样品杯标记后放在样品架上 ,取0.5ml蒸馏水加入样品杯中,用取样棒挑取粪便标本10-50mg(相当于火柴头大小),放入杯内,调成混悬液。(2) 从原包装袋内取出试剂,应在1小时内尽快使用。(3) 已收集到样品杯中的粪便标本应

26、在1小时内尽快检测,效果最佳。(4) 将试纸条箭头所指的一端浸入标本溶液中,标本液面不要超过标记线。(5) 等待紫红色条带的出现,测试结果应在5分钟时读取,10分钟后判断结果无效。【结果判断】 阳性:检测线与对照线同时显红色。 阴性:仅对照线呈红色。 无效:检测线与对照线均不显色。临床意义:1. 白细胞: 见于各型肠炎。急性细菌性痢疾时,白细胞大量出现,细胞肿大,边缘不完整或已破碎,核不清楚,呈分叶状,细胞质中充满细小颗粒,此为脓细胞。2. 红细胞: 上消化道出血时,红细胞多已破坏,可通过隐血试验证实。多见于下消化道炎症(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溃疡性结肠炎)、外伤、肿瘤等。3. 巨噬细胞: 多见于急性细菌性痢疾,也可见于急性出血性肠炎或偶见于溃疡性结肠炎。4. 肠黏膜上皮细胞: 多为柱状上皮细胞。多见于霍乱、副霍乱、坏死性肠炎。假膜性肠炎时可见多量肠黏膜上皮细胞,多与白细胞共同存在。5. 肿瘤细胞: 形态多不典型,不足以为证。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