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十五从军征说课稿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184955932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29.9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2023年十五从军征说课稿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2023年十五从军征说课稿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2023年十五从军征说课稿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资源描述:

《2023年十五从军征说课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十五从军征说课稿(2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2023年十五从军征说课稿 2023年十五从军征说课稿1(2542字)一、 说教材内容:十五从军征这首乐府诗,描述的是一位少年从征65年后返回故里的情景。这首诗没有华丽的修辞,只是用极其朴实的语言,塑造了栩栩如生的形象,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二、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诗歌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步骤,能通过资料以及对背景的了解,对诗歌的大意进行自学理解。但同时,学生还存在理解诗歌有时不够深入,缺乏自己的思考过程,特别是在体悟诗歌情境上有着明显的不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的诗歌赏析的意识和习惯的同时,需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更好的建构起诗中情境画面,让学

2、生由诗句产生丰富的联想,体会诗歌的意象美。三、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教学难点: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四、设计思路:以自读为主,在明了诗意的基础上理解诗文的内涵,其中适当渗透有关诗文的课外知识,引导学生对诗的内容及表达的情感作浅易的欣赏,不作繁琐过细的分析。在赏析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共同交流、

3、各抒己见,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意识和主动学习的习惯。学生通过学习这首诗,不仅要构建起老人回乡的情感变化脉络,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抓住对文中重点诗句的想象、感悟、品味、诵读,去丰满学生对战争的认识,准确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五、教学过程:一、)导入1、板书课题。解题。2、介绍乐府诗。二)、初读诗歌,了解诗意:1、这首诗主要写的是一件什么事呢?2检查预习。1)读文,正音。2)理解重点词、难词。3)理解诗句大意。3、小结。三)、深入诵读。联想诗句表达的情境。1、同学们,这是一首叙事诗,诗中的主人翁是谁?哪一句给我们介绍了他一生的经历?体会一下这位在战场上征战了65年的老兵,此时的他心情怎么样?是什么

4、?再读诗句,看他的愿望能否实现?2、是啊,80岁的老兵满怀希望返回家乡,他是多么的希望亲人早已路旁迎接,可他的亲人呢?引出: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假如你是乡人,你会怎样告诉他这个消息呢?你用这种语气读一读。不仅是乡里人,连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都充满了悲伤,让我们怀着悲伤的心情齐读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假如你就是老人,听到乡里人的话,这时候的你会是什么反应,什么心情?3、可是,这样的打击才刚刚开始。80岁的老人拄着拐杖,一步一步,由远及近,走进自家小院,看到的是什么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发挥你的想象。(师 朗诵那四句诗。)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学生自由读,体会这是一种怎样的景象?这就是他

5、现在的家,就是他几十年魂牵梦绕的故园吗?4、在这样的一个家中,80岁的老人是怎么生活的呢?(生齐读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这样的饭菜,吃起来是什么味儿呀?结合刚读的句子来谈。学生想象;失去孩子的老人,失去了丈夫的妻子,失去了父母的孩子.教师口述:仅仅是汉武帝在位时,他五次讨伐匈奴,就导致全国有一半的人死亡,无数个家庭过着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的生活,无数个家庭忍受着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的痛苦让我们用朗读读出他心里的苦吧!5、师:失去亲人,失去家园,无依无靠,面对这一切,这位80岁的老人又能怎么样呢?他只能是:(生接读: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只能是老泪纵横,无声地

6、哭泣呀!他在泣什么?他为什么而泣呢?四)、升华1、这就是80岁老兵回家的经历,让我们用读来表现他的凄苦与悲凉吧。2.古诗重在诵读,下面让我们自由诵读,再次走进老人的内心。3、通过这首诗,你对战争又有哪些新的认识?4.是的,战争是残酷的,老人的悲苦经历只是当时遭受战争苦难的人们的一个缩影,古往今来,不知多少家庭因为战争而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即使在崇尚和平的今天,世界上仍有人在忍受着战争的痛苦,请看图片。(多媒体展示)5、此时你最想说些什么?犖澹、积累(课内外结合,学习古诗)师:除了这首诗,还有很多从不同角度描写战争的诗,比如我们学习过的出塞,凉州词和以后要学的关山月从军行塞下曲等。六)、布置作业

7、:1、找找从不同角度描写战争的诗读读。2、背诵十五从军征3、预习出塞板书设计:服役久家凄凉 战争的残酷泪沾衣2023年十五从军征说课稿2(2803字)作为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第7单元“战争”的起始课,它以诗歌的形式向我们展示了“战争”的性质以及给人民带来的深刻影响,并让学生认识了由此产生的“兵役制”等残酷的制度,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历史、了解战争。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战争带给劳动人民的痛苦和灾难。全诗既简洁,又凝重,令人感愤,催人泪下。而它后面的出塞则是从另一个角度表达对战乱的痛恨和对良将的思慕之情.同时,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一些有关战争题材的诗歌和_,通过这篇_的

8、学习,将使学生从老百姓的角度深刻感受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进一步加强对战争的深刻认识。学生在经过了5年的语文学习后,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诗歌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步骤,能通过资料以及对背景的了解对诗歌的大意进行自学理解。但同时,学生还存在理解诗歌有时不够深入,缺乏自己的思考过程,特别是在体悟诗歌情境上有着明显的不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着力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赏析诗歌的意识和习惯的同时,需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更好的建构起诗中情境画面,让学生由诗句产生丰富的联想,体会诗歌的意象美。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学情,我在十五从军征的教学设计中,将教学目标设定为:1.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

9、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由于六年级是小学过渡到初中的重要时期,简单字词理解,难字注音,乐府诗的相关资料的了解被我放在学生的预习作业中,而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就成为本课教学的重难点。而目标的达成必须要运用语文的手段和方法。为实现教学目标,我在教学设计中力图做到:加强学段之间、教材之间的前后联系,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整理回顾与战争相关的诗歌、_,为本课的学习做好铺垫。在深入学习诗歌时,鼓励学

10、生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抓住诗中的细节描写,多角度地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建构起诗中生动的情境画面,感知人物形象和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当然,在语文教学中,我力求体现将这篇诗歌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统一起来,并贯穿到我每一处的教学设计中,不当之处,敬请指正。一、回顾导入:让学生回顾曾经学过的有关战争的课文和诗歌,导入本课这首有关战争主题的诗歌,十五从军征。二、解诗题,知诗人:1.让学生在诗题中从“从军征”了解是与战争有关。2.交流乐府诗,了解十五从军征来自劳动人民中间,没有具体的诗人。三、初读诗歌,了解诗意:检查冢,窦,雉,舂,羹,贻的读音,让学生说说预习时了解的词语意思。然后后老师范读,把学生引入

11、诗歌的学习情境之中,并尝试与学生交流诗歌大意。四、深入诵读,展开联想:1.看插图,学习第1句(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从年龄的跨度体会老人始得归的心情,并要求学生个性化朗读。2.深入学习第2、3句(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让女生扮演老人朗读体会老人此时的心情,有迫切见到亲人的感情,也有对家里人的担忧等等并要求学生在说原因的同时用个性化的朗读表达。男生扮演乡里人朗读,体会他告诉老兵家里情境时的心情,抓住本诗重点词语(松柏冢累累)感受本诗悲凉的意境。3.学习4、5句(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让生结合插图运用合理的联想和想象,详细述说现在的荒

12、凉破败,想象曾经的幸福生活,现在的松柏冢累累与曾经家人的其乐融融,结合老人家里今昔的强烈对比,体会其悲凉场景。4.让学生不禁发出这样的感叹,在这样荒凉破败的家中,一个80岁的老人该怎样生活呢?让生齐读6、7句(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谈饭菜的味道(苦)让学生结合刚才学过3、4、5句体会饭菜的苦,不仅是生活上的艰苦,更是失去亲人,无依无靠的心里的痛苦。5.面对这一切,老人只能(让生接读: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让学生想象老人出门东向看,看什么?泣,又在泣什么,为什么而泣?并让学生了解汉武帝在位,五次讨伐匈奴,就导致全国有一半的人因为战争而死亡,有一半的人成了(松柏冢累

13、累),让学生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在教学过程中,板书只用了三个字,忧悲泣,来总结老兵回乡的情感历程。五、小结,升华主题:1.用有感情的朗读再次走进80岁老人的回乡遭遇2.多媒体出示南京大屠杀图片,感受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苦难六、课后作业:1.以老人或旁人的视角,让学生利用合理的想象把这首古诗改写为记叙文2.观看日本动画片再见萤火虫,通过战争给日本人民带来的苦难生活让学生正确认识战争七、课后反思:通过本课教学,基本达到了我的教学目标。结合新课标要求,我觉得这两方面做的比较好1.按照“激趣阅读-感知理解-积累运用”这样的流程进行教学,在我感到得心应手的同时学生也易于接受2.学生能够切实

14、地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让学生一边看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把一副副画面立体的展现在学生的脑海之中3.教学中把朗读作为教学本首诗贯穿始终的方法,使学生很自然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其次我的朗读训练设计有梯度:初读,正确、流利;再读,理解词义;又读,明白诗意;反复读,体会情感。最后是运用了多种指导朗读的方法:教师范读重读重点字词边读边想象画面根据内容变化语气、语速、语调最主要的是教师充满激情的渲染很快把学生带入课文所描述的氛围中2023年十五从军征说课稿3(2632字)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华岳小学的赵红艳,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十五从军征。下面我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六方面进

15、行我的说课。一、说教材十五从军征是北师大版小语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战争”的主体起始课文,是一首乐府诗歌,以诗歌形式表现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影响。全诗简洁,凝练,令人悲愤。二、说学情学生在经过了五年的语文学习后,已经有了一定的语文学习基础,自己已经能从资料中对诗歌做以大概的了解。不过,学生的理解不够深入,也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学习诗歌的方法,缺少深入思考的过程。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帮助学生逐渐完成学习方法的整理,并培养学生联系当时情形展开合理想象,更深入地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三、说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学情,我从三维角度定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方面:达到通顺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歌,理解诗歌

16、含义。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多次的朗读,合理的想象深入理解诗歌内容,读懂这个老兵背后悲惨的故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通过学习诗歌,知道是战争,是古代繁重的兵役制度造成了这个老兵悲惨的遭遇,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的情感。朗读是语文学习一个非常重要也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方法。所以,这节课,我把朗读诗歌,通过多次的朗读理解诗歌内容作为重点。在理解诗歌内容同时,利用想象深入读懂老兵的故事,感受人物悲惨的命运作为难点突破口。四、说教法为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时注重学段之间的联系,让学生通过不同层次标准要求的朗读以及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利用多次的联想多角度揣摩人物心理活动。整节课体现的是以学

17、生自学为主导,教师导学为主线的教学思路。五、说学法人常说“授之以鱼,当解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享终身受益。”所以在教学中,基本上都是以学生自学为主,在教师的导学引导下沿着“读诗品诗悟诗”的主线,通过具体的朗读法,勾画法,批注法,讨论法等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六、说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以我国古典诗词引入“乐府诗”,再引入“战争题材”的诗歌,旨在让学生了解描写战争的诗歌是我国诗歌总库中重要的一部分,也是文人墨客笔下常见的题材。后又引入“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诗旨在为学生以后的诗歌学习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二)破题 激情 入读1、齐读题目,说自己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18、旨在让学生学会质疑,自己质的疑问进入到学习状态中去,切身体会“小疑小得,大疑打得”的智慧。2、导学一:自己读文标生字,后根据老师的提示分两次读文,达到读通顺的目的。此时,读诗的第一环节已基本完成。(三)品诗这是本节课最重要的环节。首先用“导学二”指导学生自己说诗歌大意,遇到问题用红色问号标出,再根据已发放的自学提示卡互相说文意。“导学二”中明确指出前八行男生说给女生,后八行女生说给男生,旨在让所有学生都动起来。了解诗歌大意后,让学生用一个词语概括对诗歌的总体感受,再追问哪一句最能体现老兵悲苦的一生?然后想象老兵六十五年中是怎样度过的?想象自己脑中出现一个怎样的战士?此时,一个伤痕累累,苦念家乡

19、亲人的战士形象出现在学生脑海中。再让学生想象这位老兵回乡时的心情和情形,追问这时自己脑中出现一个怎样的老人形象?此时,一个急切归家又踌躇不前的老兵形象跃然纸上。再用“导学三”老兵回到家乡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分别用横线,波浪线,双横线画出,并作简单批注,来指导学生学习剩下的部分。其中在看到庭院中破败的情形时,又安排想象内容:想象当年老兵离家时家中是个什么样子?这六十五年间家中都发生了什么?此时你的眼前又出现一副怎样的画面?一个怎样的老者?通过合理的想象,学生对六十五年世事的变化,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理解更加深刻。一个“伤心欲绝,悲苦无依”的孤独老者形象又清晰地出现在

20、学生眼前。这时本课难点已突破,学生理解诗歌情感以达到最佳,让学生说面对这一切,他只能“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再追问这是什么样的泪?很容易说出“悲伤的,痛苦的,怨恨的,埋怨的,无奈的”到这里,“品诗”环节已完成。(四)畅所欲言(悟诗)以“老兵的遭遇是他一个人的,一个家庭的吗?是什么造成了老百姓们悲惨的生活?”来引导学生感悟诗歌主题,学生都能说出是战争造成了老百姓悲惨的遭遇。板书的主要部分也就出来了。(五)吟诗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在系统地感悟了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后能用有形的声音表达对诗歌的领悟,对老兵的同情,对战争的憎恨。升华了情感,本节课读诗目标已完成。(六)小结,升华主题这一环节中,

21、让学生谈对战争的认识,学生很容易说出很多对战争的看法,再次想象:诗中老兵生活的时代如果没有战争,他的生活会是什么样的?再次让学生感悟战争的残酷与危害。适时引入现在世界上有些地方依然是战火不断,幻灯片出示战争给儿童造成伤害的图片,给学生视觉和心灵带来强烈的冲击,激起课文情感主旨“世界需要和平,人们反对战争”。(七)作业布置1、改编故事,目的是训练学生完整说话的能力,想象能力。2、搜集现在什么地方还存在战争的资料,是本课的延伸,旨在让学生对现代的国际社会有更深刻的了解。(八)板书设计分为四大板块。“时间,故事”用于提示学生自学;“悲”“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旨在揭示主题;“读诗,品诗,悟诗”旨在展现

22、学习流程;“听读,想象,吟诗”旨在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2023年十五从军征说课稿4(2417字)一、说教材。十五从军征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第六单元“战争”的起始课,它以诗歌的形式向我们展示了“战争”的性质以及给人民带来的深刻影响,并让学生认识了由此产生的“兵役制”等残酷的制度,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历史、了解战争。这是一首汉代乐府民歌,全诗既含蕴简洁,又深沉凝重,令人感愤,催人泪下。二、说学情。学生在经过了5年的语文学习后,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诗歌学习方法和学习步骤,能通过资料以及对背景的了解对诗歌的大意进行自学理解。但同时,学生还存在理解诗歌时不够深入,缺乏自己的思考过程,特别是在体悟诗歌情境

23、上有着明显的不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着力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赏析诗歌的意识和习惯的同时,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更好的建构起诗中情境画面,让学生由诗句产生丰富的联想,体会诗歌的意象美。三、说课标新课标对五六年级古诗教学的要求是:阅读诗歌,大题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四、说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学习情况和课标要求,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1、在读通顺古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诗歌。、通过朗读、品味、比较、联想等多种方式学习文本,深入诗歌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紧

24、扣单元目标,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重点: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难点:从_朴实的语言中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主题。五、说教法为实现教学目标,我在教学设计中力图做到:鼓励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抓住诗中的细节描写,多角度地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建构起诗中生动的情境画面,感知人物形象和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当然,在语文教学中,我力求体现将这篇诗歌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统一起来,并贯穿到我每一处的教学设计中,不当之处,敬请指正。六、说学法人们常说:“授人以鱼,仅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

25、益无穷。”现代教育理论强调,教学生学会学习是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因此,我引导学生运用,读读找找议议想想说说读读的方法学习课文,既让学生动眼、动手,又让学生动脑、动口,充分调动他们的多种感官,主动积极地参与阅读实践,培养其良好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七、说教学流程、激情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1、导入:在人类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史里始终有战争相随,无论是那个朝代,都留有战争的刀痕,以战争为题材的诗印在浩若繁星的文学诗词中,成为一朵瑰丽的诗

26、苑奇葩。每一首诗都像一颗颗晶莹、温润的珍珠洒落在诗海的托盘上,让人长吟,使人苦叹。2、课件简介乐府诗、破解题意,咬文嚼字激感情师;读课题你们知道了什么?重点理解了“征”,使学生初步感知他不是自愿从军,而是逼迫,感知兵役制度的残酷。、再读诗歌,感知诗歌大意1、带着自己的感受自己读诗。2、检查生字掌握情况。3、交流掌握的词语,学会分享。4、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不要忘记结合插图。 、品词析句,对话文本悟诗情1、抓住诗歌第一句想想老人六十五年的生活情景。2、请同学们再静静地读诗,划出如下相关的诗句:老兵回到家乡,他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又做了什么?汇报。A、听到什么他听到了什么?B、看到什

27、么他又看到了怎样的场景呢?指一名生与教师一起读,其他同学们闭上眼睛,展开想象。想象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并想象65年前他的家,对比中加深认识。C、做了什么他做了什么?D、小结,过度:面对这一切,老人又能怎么样呢?他只能是:(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师:这滴滴流淌的是怎样的泪啊?(这是无奈的泪、痛苦的泪、悲伤的泪)画面中的老人的眼中,你看到了什么?(绝望、茫然、无助、精神恍惚、表情呆滞)师:汉代连年征战,民不聊生。曹操的蒿里行这样写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老兵的遭遇仅仅是他一个人、仅仅是他一个家庭吗?E、师:是什么原因造成百姓们悲惨的生活呢?无休无止的残酷的战争、黑暗的社会使无数的家庭成了

28、:松柏冢累累(背景音乐响起)F、师:用你们动情地诵读展现老兵的悲苦吧!(老师引读)、总结全课,感悟内涵升华感情1、掩卷沉思,内心感慨颇多啊。你对战争有什么看法?2、师总结。3、作业布置:2023年十五从军征说课稿5(879字)十五从军征这首乐府诗描述的是一位少年从征65年后返回故里的情景。这首诗没有华丽的修辞,只是用极其朴实的语言,塑造了栩栩如生的形象,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学习经验。故此文表面意思的理解完全可以教给学生自主学习,对于一些难以理解的词语,教师可以加以点拨。由于学生学过的诗大多以写景状物为题材,对反映古代战争的这两首诗在理

29、解上有一定的难度。要求学生在课下查找一些有关乐府诗、诗人王昌龄及“飞将军”李广的资料,可以辅助学生理解时代背景。 设计思路:渗透学法以自读为主。在明了诗意的基础上理解诗文的内涵,其中适当渗透有关诗文的课外知识,引导学生对诗的内容及表达的情感作浅易的欣赏,不作繁琐过细的分析。在赏析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共同交流、各抒己见,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意识和主动学习的习惯。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战争带给劳动人民的痛苦和灾难。学生经过5年的语文学习,在课内外都曾接触过有关战争的_,同时,对诗歌也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和步骤,但是,也还存在理解诗歌不够深入,特别是在体悟诗歌情境上有着不足。因此,

30、我们在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及课文插图,根据诗句想象画面,对诗歌进行赏析的意识和习惯,帮助学生建构诗歌中所传递的对战争的全面认识。学生通过学习这首诗,不仅要构建起老人回乡的情感变化脉络,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抓住对文中重点诗句的想象、感悟、品味、诵读,去丰满学生对战争的认识,准确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其中,抓住对文中重点诗句的想象、感悟、品味、诵读,是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而依托诗歌中的语言文字,去丰满学生对战争的认识,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是本课主要实现的人文目标。二者以呈现人物情感变化线为主线,以读、议、悟文中的语言文字为手段,互为促进,实现本节课教学中的二性有机统一。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