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自然观

上传人:d**** 文档编号:184882150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2.98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中医学自然观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中医学自然观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中医学自然观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资源描述:

《中医学自然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学自然观(2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7121、关于中医理论方法的特色和优势(1)中医学的自然观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为指导去认识世界,形成了有机的整体自然观。它 认为整个宇宙都是由形和气两种基本物质形态构成,每一具体的物 体,都是形气相互转化的生存之宇。阴阳二气的对立互根,三阴三阳 的离合运动,五类形质元素及其相应状态之间的生克制化,形气两大 类物质的互相转化,是宇宙乃至人体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亦是万物 之间辩证统一关系之所在。这是一种物质因素和事物关系统一的理论。它的深刻意义,尚未被大 多数学者所认识。这也就是李约瑟所提到的为中国文化所独有的“有 机的自然观”(其正在为西方现代自然科学所“被迫采纳”)。在现代西方科学和哲学领域内,物

2、质元素和事物关系被严格区分为两 大范畴,表现为自然科学和哲学的分工。而当代物理学以及系统论的 研究成果表明,将元素和关系划分为两大范畴是不合理的。中医学这 种物质理论和哲学理论的统一,是一种按照客观世界本来面目来认识 它的先进理论的雏形。中医学的阴阳五行形气学说,内涵着时间空间、物质元素、运动规律, 以及质量、能量、信息、形象、相互关系等一系列客观存在的统一。 如素问大元纪大论曾生动地描述了中医学对宇宙自然总联系的 认识:“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总 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 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文中将太虚、宇宙、万物、生

3、命描 述为一个环环相扣、生化不息的有机整体。无涯的宇宙,充满了生化 的大气,万物由此而孳生。太虚总统天地,天气统摄地气,天地又主 宰着形类。恒星、行星无不影响着自然界的阴阳刚柔,从而影响着物 类和生命的进化繁衍。由太虚元气所化的时间、空间以及恒星、行星、 昼夜、四季、万物与生命,构成了一个严格的系统的整体,一个有生 命的“活”的宇宙。这一自然观认为,人与宇宙同源,是物质运动的一 种表现形式。因此,有一个既包括宇宙又包括一切生命现象在内的统 一的但不能人为简化的客观规律。与上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整体、联系、运动)迥然不同,在近代 西方世界,随着十六世纪新的自然科学理论的诞生和机器的发明,自 然

4、界被看成是庞大的“机器”,各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被忽略,不再有 人理会“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这一古希腊的至理名言。十九世纪中叶, 达尔文进化论出现后,自然界不再被看作是一部机器,而是被看成不 断发展的过程。但是人们又认为进化是生命和环境对立的产物,有机 体与自然界之间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中医学则不仅认为宇宙处于 不断的发展之中,并认为生命的进化与宇宙的进化是协调一致的。中医学上述自然观直接继承和发展了周易的学术思想。中医理论 的阴阳五行学说与周易有密切关系。明-张景岳深刻揭示了“医易同源”的关系,显示出中医学术体系“医哲一体”的本质特征。其类经附翼医易义云:“宾尝闻之孙真人曰: 不知易,不足以言

5、太医,每窃疑焉。以谓易之为书,在开物成务,知 来藏往;而易之为道则调元赞化,起死回生,其义似殊,其用似异。 且医有内经,何借用于易?舍近求远,奚必其然?而今也年 逾不惑,茅塞稍开,学到知羞,方克渐悟,乃知天地之道,以阴阳二 气而造万物;人生之理,以阴阳二气而长养百骸。易者具阴阳动静之 妙,医者合阴阳消长之机。虽阴阳已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乎周 易。故曰天人一理者,一此阴阳也;医易同源者,同此变化也。”任应秋亦认为“医通于易”。他借助于恽氏大论作了如下阐释:医通于 易,自来医家都有这样一种说法。但究竟如何相通,很少有明白晓畅 的解释,甚至有的把易经看作是不可思议的神秘典籍,因而把医 学理论也弄得很

6、神秘。恽树珏(即恽铁樵)则认为内经与易经 有共同的基础,故其理论,不仅可以互通,而且有密切的关系;不仅 并不神秘,而且完全可以理解。他说:“内经常言少壮老病已, 生长化收藏,此十字即易之精义。含生之伦,无论动植,莫不 有少壮老病已,生长化收藏。而尤妙者在生则必长,少则必壮,壮则 必老,老则必已。已者自已,生者自生,万汇纷纭,绝无一刻停息。 毕竟孰为之?孰令致此?则时序为之也。夏暖秋必凉,冬寒春必温。 假使无温凉寒暑之变化,则无生老病死之变化。自今日言之,南北极 终年冰雪,动植不生,殆近于无变化者。古人虽不知有南北极,然早 已洞明此理,故内经全书言四时,其著者明如,彼春之暖,为夏 之暑,彼秋之忿

7、,为冬之怒。如敷和、升明、备化、审平、静顺各 纪之类。易经则曰: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知万 事万物无不变化。故书名曰易。知万事万物之变化由于四时寒暑, 四时寒暑之变化由于日月运行。欲万物不变,非四时不行不可,欲四 时不行,非日月不运不可。故曰: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乾 坤毁,则易不可见矣。四时为基础,内经与易经,同建筑于 此基础之上者也。”山西赵炎琪如此强调中医学的本质特征,自有其道理:“.特色乃 由本质特征所决定。西医属现代医学,也搞整体系统研究,也讲预防 为主和重视正气。那么,中医和西医最本质的区别是什么呢?愚以为 区别就在于整体恒动这一根本观念上。人的生命是在永恒变化着的

8、自然界里生长壮老已,生命的过程是人体 内外物质的不停顿地交换,非出入则神机不化,升降息则气立孤危(六微旨大论),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 化收藏(这些经文看似简单、浅显,在中医文献中到处被引用,可 谓“俯拾皆是”。也难怪行外的涉猎者见此颇生腻烦。可是要在具有西 方科学技术头脑者思想上牢固树立起这样的观念一一或者换一句话 说,这些基本概念要打进他们那根深蒂固的,实体论”的头脑,又谈何 容易!然而正是以这种极其简单、极其浅显、极为普遍而又极易为人 们所忽略,但却无人可以移易或推翻的观念作为牢固的基础和出发 点,古老的中医学得以建立起自己久经考验的理论大厦。此大厦与大 地同体。除非

9、大地毁、四时不运,春温、暑热、秋燥、冬寒等消失,中医理论大厦才会坍塌笔者插)。健康是这种运动的适度稳态, 疾病是这种稳态的失调,治疗是对失调的调整生命在运动中,病亦在运动中,治还在运动中。这是中医用动的观点辩证地、发展 地看问题的角度。内经人与天地相应,成败倚伏生乎动,变 化相移,以观其妙,以知其要,就是这种观念的具体论述,只不过 未提出这样一个概念而已。况且,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 近取诸身的以类比象法成了历代医家之宗,他们以无数直观的事实 进行类比、概括,从整体上把握生命与疾病的运动,又从运动中考虑 人体内部以及人与自然界的联系,才得以避免那种割断联系的、静态 的认识和分析方法上的

10、缺陷,指出人体内部物质运动的矛盾和发展规 律,揭示整体水平上的超功能部分的特异性,强调高层次对低层次 的支配控制作用,而著书立说,造就了中医学的人体观、疾病观、治 疗观。整体恒动观既强调人体内部的协调完整性和人与自然社会的统一性, 又注重在此基础上的运动变化及其内在矛盾的根源和规律。这种把自 然、社会、心理三方面统一于说明病理、归纳症候、诊断治疗、制方 定法、量药达幽等等的整个过程,这种把自然现象(宜改为“规律” 引加)贯注于生命观、疾病观、治疗观之中的思想和四诊合参、全面 分析、综合判断,局部与整体有机联系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和 理论,较比西欧之医,自有珍贵之处。”引按:和上论相反,某些

11、人把在自然科学的东方回归中,现代西医理 论医学受到系统 论影响所搞的一点点很不成熟的“整体系统研 究”这种研究根本不是近代西医所具备,且远未为现代西医临床 所普遍接受一一看得比中医经过几千年反复锤锻的整体恒动观还要 “先进”,还要“科学”,并进而鼓动中医学向西医学看齐,声称非如此 中医学便不能生存。这真叫人啼笑皆非。和赵氏大论相比,这种论调 显得多么肤浅和荒唐!赵氏总结性指出:“保持和发扬中医特色,归根结底是保持这一核心 观念,只有在整体恒动观念指导下,才能深刻理解和发掘中医的理论, 才能正确继承中医的学术理论,达到历史的最高水平。”(2)中医学的方法论现代西方医学的主要方法是“实证分析法”,

12、即按照结构层次逐级深入 地对人的实体进行还原性分析、解剖,将整体还原为微末的组成部分, 以此来说明整体的功能和变化。中医学恰恰与此相反,主要采用“模 式综合法”,即以自然界的生化模式,类比人体的生命过程,以自然 之常类拟人体之常,以自然之变喻人体之变。通过辩证思维,建立效 法自然的抽象生理、病理模型,作为生命实在的神似物”,如脏象学 说、经络学说、伤寒六经辨证、温病卫气营血辨证等,都是经过思维 再创的抽象模型,而不是对具体实在过程的机械描述。它追求的是本 质特征和变化规律的“神似”,而略于形迹的逼真。模式综合法与实证分析法各有利弊,但不能简单地视为“半斤八两”,或随心所欲地合而为一。就前者而论

13、,它抓住未知物与已知物的相似 性,能够从本质上把未知物的特征简要地描述出来。因而在利用药物、 针灸、气功、摄生等方法的整体综合效应,对生命活体进行整体综合 调控方面,显示出一定的优越性。实证分析法仅仅适合于对无机物和 机械进行研究,或将生物有机体降格为无机物或机械进行研究。我们 看到,即使对于无机物的研究,现代物理学也开始大量使用模式综合 法,如卢瑟夫原子结构模型,就是基于与太阳系类比的抽象思维产物。 自从量子论和相对论诞生后,人们认识到,对微观世界越来越难以进 行实证研究了。理论物理学也被迫越来越多的采用这一方法。因此, 绝不能以中医学的脏象、病机等学说与西医解剖、化验对不上号,而 轻率地否

14、定这一独特方法论的科学价值。我们之所以反对对于实证分 析法即解剖分析、仪器检诊等等的顶礼膜拜,道理就在这里。西方现代科学的前沿已经证明,即使是对于无机物的研究,实证分析 法也不是最佳方法。这是因为无机物同样处于,变化”和“联系”的世界 之中。只不过其自身的变化以及联系较之有机物缓慢微小而不易在短 期内为常人或肉眼或精密仪器所察觉罢了。(3)中医学的思维方式目前科学界认为,人类的思维方式可以分成三类,一是抽象(逻辑) 思维,二是形象(直感)思维,三是灵感(顿悟)思维。当代的思维 科学,仅对抽象思维有一定的研究,出现了有一定理论和概念体系的 逻辑学。它是近现代自然科学的主要思维方式。形象思维和灵感

15、思维尚未被认真研究,但它们恰恰是创造性科学的重要思维方式。中医学的思维方式是形象思维,而且倾向于整体形象。中医学史上的 所谓“上工”或“神医”,则是形象与灵感思维的结合。形象思维的方法 在中医学里称为“取类比象”。英国斯巴克斯不久前讲:“这是一种不 同于简单科学归纳的思维,而是复杂的、多途径的、多回路的思维。”欧阳金奇曾论及中医学的理论思维特征。他写道:“.辩证的思维方 法,不是把本来联系在一起的各个环节隔离开来考察,而是在客观运 动各层次上、不同广度和深度上揭示客观形式彼此间的辩证关系。中 医对待临床上的各种复杂现象,也从其彼此间的相互关系研究其内在 联系,研究其转化关系,从而不断地把认识引

16、向深入,揭示各种疾病 的特殊本质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这正是中医长期立于不败(临 床有效)之地的根本原因。”凌立坤提出并坚持的所谓“反逻辑方法”即“模式思维”说,可以从中医 学获得强有力的论据,并可视为是对中医思维方式的很好说明。他写道:新发现的方法仍然可以称为,反逻辑方法”。思维科学中有逻 辑方法与反逻辑方法的出现。思维中出现了模糊,人们反映这一模糊 状况就不单用概念,而且用模型、反映模糊、表现为模式以及模式的 变换。这些都说明它比普通逻辑思维前进了一步,而且比辩证思维有 新的发展。构成模式思维的方法步骤是:1、根据思维对客观对象的 形式的和辩证的反映,加上对未知事物、规律的猜测、假说,通过

17、思 维的加工而构成模式;2、通过模型而对客观形象的模拟得到对象整 体的模糊认识;3、通过思维的弹动接近反映对象真实面目或理 想面貌的反复优选活动(它内涵实际活动的因素)而认识对象。可见, 模型、模拟、模糊、模式,构成模式思维的特点和因素,它是思维指 导实践的必经步骤。“这一模式思维方法,把它同以往的方法相比,就可以知道,以往人 们认识对象采取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人们从静态方面去研究这 些形式出现普通逻辑体系,而从动态方面去研究这些形式就出现辩证 逻辑体系。那么模式思维则认为,思维的起点不仅是概念,而且是模 型;对事物的判定不仅是判断,而且是模拟;对事物求取新知的方法, 不仅是推理,而且是模

18、式。它是用一般概念和辩证概念去构成模型综 合运用各种判断并模拟反映判断包含不了的东西,甚至反映客观上根 本不存在的东西(此句表述似欠妥。“客观上不存在的东西”,岂不是 纯主观的东西?似宜改为:“无形可征的规律性一类的东西”。“规律 性”等虽无形可征但同样是客观存在而非莫须有。引加)。所以, 模拟要比判断的内容丰富、充实。而模式既包括以往推理结论,又有 模拟事物弹动的特性,使人们得到更多更新的知识(俗语云“举一反 三”“见多识广”似乎也是讲这种模式思维引加)”。引按:凌氏的“反逻辑方法”大论正在受到锤锻。从中医特点看来,其 表述是很有道理的。例如中医临床对所谓“柴胡证(少阳证)”的认识, 就是一

19、种较为典型的模式思维。“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即言中 医在诊疗中只要见到被诊病人的主症和经验过的柴胡证的必见症之 一,即可以认定为此证而予小柴胡汤治疗,并不要求前后两病人的症 状及体征乃至体质完全相同(实际上也是不可能完全相同的)。其取 效虽有程度上的差异但绝少出现无效甚至反效的情况。笔者由于对思 维科学领域涉足不深,尽管联系中医临床思维过程产生某种“心有灵 犀一点通”之感,但还不敢贸然下结论说:中医的临床思维特征之一 就是“反逻辑方法”。然而有一点却是肯定的,即与这种“反逻辑方法” 为常规逻辑方法所不容一样,中医的相当成功的独特思维方法同样为 常规逻辑所不容。我们现在至少可以从凌氏大论中

20、获得如下教益和启 示:即在常规的经典的逻辑体系之外还另有一个新的天地;截至目前 为止的逻辑学的成就还远没有终止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以及对于 人类自身思维规律的认识。带着这个观点再来看看李某对于中医运气学说的责难:运气学说“不 具备科学理论的严密的逻辑证明,没有借助逻辑证明来说明其真理 性,揭示自然界气候变迁及其与人之间的必然的逻辑联系。”这里的所谓“逻辑”,显然是传统的、经典的、常规的逻辑。如果仅限 于此,则李某论断确澡无误,中医的运气学说确实没有也不可能为现 有的常规逻辑所证明。但这并不足以否定运气学说是科学理论。因为 李某所论还仅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常规的逻辑是否已经 达到能证明

21、或阐述运气学说科学性的境界?常规逻辑远非万能,更没 有穷尽真理。运气学说乃至整个中医理论的所有学说极富奇特性、独 创性,几乎全为常规逻辑所不容。它们也许只有待诸来日,依据凌立 坤提出的“具有模糊性、偶然性、瞬时性和创新性特征的反逻辑方法 (即形象思维、灵感思维等等)才能加以理解和说明(请特别注意: 是“说明”而非“证明”。请千万别忘了,用以证明或判定医学理论科学 性的唯一标准只能是临床实践)。关于思维的特征尤其是医学思维,姜兆候也有深入思考。他指出:形 象思维作为与抽象思维不同的一种思维方式,总是普遍地被运用着, 两者相辅相成,互相渗透,共同为医学科学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有 时形象思维还是取得

22、杰出成就的诱因。姜氏指出:形象思维是客观存在的基本思维形式。它是指“用形象来 思维”,“用形象来思考”,就是大脑通过大量的个体形象的记忆进行 综合地再现。形象思维也具有思维共有的特征,即有理性功能和能揭示事物的本 质,它不像抽象思维那样通过创造概念,进行判断、推理来认识事物 的本质,而是创造形象来认识事物的本质。这种创造是通过主客观形 象资料的联系对记忆中的各种形象加以比较、概括和综合,通过把分 散的感性材料构成一个典型的总体形象来认识事物本质的。既然形象思维也是认识客观世界本质的一种思维方式,那就不只是艺 术家和和文学家才特有的思维方法。对探索、认识疾病本质的医学家 来说,形象思维也妙用无穷

23、,以至必不可少。姜氏正确指出:医学科学是生命科学中最复杂、易变、多样,而且是 有声有色、形象万千的学科。英国学者贝弗里奇在科学研究的艺术 一书中精辟地指出:很多人发现:把思想具体化,在脑海中构成形象, 能激发想象力。古代医学朦胧的、朴素的、闪烁着智慧火花的见解往 往与当时的哲学思想、宗教意识糅合在一起,混融于某种形象之中。提到“形象”,极易与中医相通。举个常见的例子:一眼看去目黄身黄, 一问尿黄,中医即可迅速确诊为“黄疸”,因为此证已在有经验的中医 头脑中构成了形象。不若西医同道硬要等到化验结果出来才能确诊。 其治疗效果又还远不如中医药理想。此化验在中医看来无异于画蛇添 足、劳民伤财。和形象思

24、维密切相关,宋知行氏深入探讨了中医思维的艺术性特色。宋氏写道:意象是一种概括性的形象,而见诸文字,必须使其具有鲜明生动性和 直观可感性,然后才能使别人获得印象。于是,一连串的艺术手法(如 比喻和夸张之类就是最常见的),不可避免地被引入到中医学里。另 一种情况,如脉象、面诊、指纹、舌诊等,在其动势、图像、形状、 色彩等的表述上,与真实情况都有距离,也可以认为是由于对意象进 行描绘的结果。然而,以语言描述意象,有其短处。那就是语言尚不足以完美表达意 象,因而在文字上势难避免模糊和近似。这样,当以文字所描述的意 象在重新诱发他人的想象时,又要求他人对于意象的复现作出补充和 调整。这时复(发)现的意象

25、与原文的意象未必等同。由此可以说明, 学习中医随师诊治的关键,不只是在于获得语言文字上的传授,更需 要得到在病机、用药上的9意象形成上的一致,而这正是目前我们在培养中医人才上有待加强的方 面。总之,由于中医之疏于形态解剖、药理机转,致使中医在论说生理、 病理和方药作用时,广泛采用对意象的描述。诚然,以艺术方式来表 达人们心目中的意象,是文艺创作的基本规律,但现代科学尽管其主 要认识方法是抽象的、逻辑的,仍不乏意象的表达。诸如原子结构的 日心模型、有机化合物主体的构型等,就是明显的例子。然而像中医 那样运用语言文字描述众多的意象群体,实属惊人。故尔可以认为, 这是中医学认识论中的重要艺术方式之一

26、。引按:显然,以上正是中医学与众不同之处,神奇之处,玄妙之处, 难学之处。因之中医人才也不可能像西医那样用一个模子浇铸。聂精 保提出:“中医学更像讲求神韵的艺术。”这一新论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宋文提到中医认识论的另一重要艺术方式:典型化。例如:脏腑的各具个性,就是极明显的;对六淫性能的归纳,也是很 突出的。这都是中医理论中的基本认识。更复杂的典型是,在确定“证” 时,一系列的症候与一定的病因、病位、病势、病性相结合,从而形 成一种相对固定的证型,并有相应的治疗方药。伤寒杂病论中的 汤证,后世各家创立的方证等,在临床上对辨证施治有指导意义,因 而流传不衰,应该说是与这些证所具有的典型性有关系。方剂

27、学中的 各种成方,方中各药君臣佐使缜密组合,包含着对病因、病机、证候、 体征的解决,是临床处方作为借鉴的规范,也是一些典型。这些证型、 成方的产生,所经历的认识过程,无可否认,是由于对大量症状和药 物的提取和组合,因而当属于典型化的原则和方法的运用。而中医在 临证时对大多数病症的辨证,都是以某一典型证型作为准绳来进行 的;在处方时也很少单用某一成方,每须根据情况加减化裁(这是由 于患者具体证情不肯俯就人为划定“诊疗规范”的缘故一一引加)。这 类认识和处理方法,与现代医学差距甚大,亦与一般精密科学不同。与此相联系的是,在中医的各家医案中和临床诊治上,都可看到这样 的现象,即辨证是相当灵活的。在某

28、个范围里,症状、体征和脉舌可 以允许有一个质或量上的参差不齐,但都可辨证为同属一个基本证 型,而治用同一基本方剂。有的时候,其证候上的表现甚至可以出现 较大的差异。譬如,伤寒论对桂枝加附子汤的认证是:“太阳病, 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 附子汤主之。”其证当为卫阳虚弱。在证候表现有所不同时,仍有以 此认证的。近代即有这样的医案:一岁半小儿,于伤风汗后,目珠上 瞪,四肢抽掣,虽为邪束而痉,却因误汗伤卫,仍以该方主之而愈(谢 映庐医案)。于此可以看出,症状表现上的变形,不足以妨碍它们属 于同一证型。这就启发我们,中医的相当一部分灵变巧思,就来源于 这种证的辨认。

29、所以,在证的辨认中的形象思维,乃是中医认识论的 艺术的表现。宋氏最后总结道:中医认识中蕴含的艺术性是多维度的、立体化的。 作为实践和经验的医学活动,势必经历了长期的严峻的筛选和淘汰, 凡是那些不符合客观规律的意识,都被无情的剔除出去,缘此之故, 才使现在还保存在中医理论和经验中的那些艺术认识,在一定程度上 还能“切中”客体。这才是中医认识论中的艺术掌握现实的方式”的奥 秘所在。引按:文中“筛选”显然是指筛去那些被临床实践证明无效的部分。这 里只能以临床实践为唯一标准,不能以所谓“精密科学”为标准。若以 号称“精密科学”的现代西方医学为标准,就会连那些卓有实效的部分 也会全部被筛掉。宋氏还专题深

30、入论证了中医学思维的语义型特征。这对于帮助我们深 刻认识和正确评估中医特有的认识方式很有价值。宋文作出:中医学思维在大多数情况下均具语义型特征(自开展人工 智能研究以来,思维科学将思维模式分为符号型与语义型两类)。中 医药学的语言文字的含义,往往具有多维多元性。这种多维的不确定 性,在语意上可以呈现以下的性质:多义性。中医经典及著作,被誉为:“其文简,其意博,其理奥,其 趣深。”尤其是一系列名言警句,一字一音都可以有多重含义。阴阳精气之类自不待说,五行、标本概念也是够复杂的。模糊性。不少文字,不确定性很大。其原因在于解释上的或此或彼、 亦此亦彼,具有模糊而不清晰的特点。“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31、前句 究竟指几个症几个病,就很含糊;后句“心”又可改作“火”。语意上的 模糊,使思路在有所侧重的同时,并不排斥相对立相补充的含义,由 此增加中医思维的灵活性。秘藏性。许多文句,在其表现字词的后面,经过领会,可以理解其深 刻的内在含义。例如,论五色之顺逆:“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 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历代注家和临床观察可体会,色之顺 者多含蓄内在,说明脏气充实;色之逆者为枯槁浮露,反映脏气已败。 对经文来说,后面的意义显然是秘藏于文句之中的,而于经文中未见 诸字词,需要通过领会、理解,然后才能提炼得到。以经典为学术渊 源加以发挥的各种学说,故不乏创见,然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经文内 在含义的

32、揭示和阐述。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领会和理解典籍文句的多层次的含义,一贯被 认为是中医治学的基本方法。存在于字里行间的弓玄外之音”,应该说 都是相对于表层含义的深层密义,需要通过融会贯通始能有所领悟。 对于古籍文句的深入体会,均可因人而异,取决于各人的素养、经验 和悟性。这种既从有字处又从无字处着眼的治学方法,从反面证明了 中医典籍文句所含有的语义型特性。只要还有中医实践,那么随着临 床经验的累积,对典籍文句的歧义还会增多,而这些歧义往往既不能 完全证实,也不能完全否定。这正是语义型思维在验证上无法穷尽的 缘故。由于中医思维的语义型特征,故而历代前贤反复强调学习中医重在多 读善思。罗天益所谓“医

33、之病,病在不思”即是一例。前辈名家往往一 面临床实践,一面研读经籍,以求参透和领悟文句中的多义、模糊和 秘藏之类的深意。大匠诲人以规矩,而不能使之巧,但若达到灵变、 巧思,即臻于化境,善于举一反三,引彼例此,匠心独运了。正因为 如此,熟谙古文和哲学对于学习中医是有积极意义的。谚云:“医术 一担,儒书一头”;“秀才学医,罩中捉鸡”。此皆可以认为是由于培 养了语义型思维从而有利于掌握中医知识。宋氏指出:语义型思维还决定了中医史上对经典、方剂等的无数注释、 诠解、发微、索隐,以致有的含义已经远远超出其本意。这些文句的 一再引申和发挥,已经可以把内经原文编出新书,而中医之道可 谓尽在其中。这种仍旧使用

34、同样的语言符号,而包含着多层次的认识 结构,表明了语义型思维特征在中医药学中的重要地位。论及中医学与悟性思维的关系,宋文写道:语义型思维所包含的多维 性、秘藏性等,以悟性思维作为基础。当中医调动亲身的体验和感受, 融入到理法知识之中去,新旧经验和意识内外的多种信息处于活跃状 态,在心理高能动力作用下,突然融会贯通,使位于心理结构各个部 分的体验、积淀重新组合,产生了渐悟和顿悟。语义型思维中的多维 多元内容,往往需要借助于这类悟性思维而产生。没有语言的思维(包括潜隐意识和经验积淀等)乃是语义型思维的必要基石。在谈到中医学与认识学说的关系时,宋氏写道:中医的语义型思维有 不少需要倚重意象表达和动作

35、表达的地方。观察每个中医学习、运用 中医知识的过程,不难发现,无论是望、闻、切、按,还是中药的嗅 味知道,都离不开中医个体自身的感受一机动体验,而使有关的思 维较依赖于意象表达方式。尤其是切脉这种动作感受,从“指下难明” 到真正掌握;辨证用药这种设想思路,从比较茫然到,图像清晰”,都 必须经历较长时间的动作和意象表达的锻炼。只有经过大量的重复和 累积,才能使与动作、意象直接联系的非语言的思维,储存在脑的不 同层次,然后才能有意识内外的思维信息的活跃,从而使渐悟和顿悟 成为可能。宋氏最后指出:鉴于中医学思维介于文学艺术和科学哲学之间,故非 语言型思维(包括感觉一机动和意象、图形等)在中医学中占有

36、重要 地位,除比较成熟的证型以外的临床和理论中,“词不达意”“难于言 传”等现象将会经常存在。因此无论理论探讨和对疑难病症的诊治都 不能期望有十分清晰的表述。关于认识中的模糊性问题,模糊数学家汪培庄说:不能将,模糊”二字 看成纯粹消极的贬义词。过分的精确反倒模糊,适当的模糊反而精确。 在许多控制过程中,模糊的手段常常可以达到精确的目的。显然,汪 论充满了辩证法。黄延庭指出:“临床医学的种类繁多,变幻莫测,病人又是具有丰富 心理活动的多层次和开放性实体,疾病的很多规律对医生说来还是未 知数。临床医生在认识疾病和处理病人时,很难有绝对把握判定决策 和预见治疗的结局,也不能对疾病的判断和处理完全准确

37、无误,因此 使用模糊语言是不可避免的。”为常规逻辑和以“严格”“确定”标称的精密科学所绝对不相容的某些 “悖论”语言,如“死马当活马医”、“治病治不了命”等等,在中医临床 上用得很普遍。黄氏指出:“与一般不负责任的诡辩不能等同。”刘亚娴具体论及:“模糊性是形象思维的表现形式,具有方法论的意 义。中医临床思维的模糊性是它的一个重要方法。”“模糊性.在一 定程度上显示了中医的长处。”综上所述,现代认识论的新进展,已经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对 中医学独特的思维方法做出了日益深刻的发掘。其成果充分说明了中 医认识方法的合理性、科学性与先进性。这一发掘工作远未终结。从 已经发掘出的情况看,中医思维过程

38、很难简单地归结为上述哪一种方 法,倒像是“形象思维”“灵感思维”“意象表达”“模糊性”等等所有这些 方法的综合,甚至还包括上述方法尚未涉及到的更为丰富的内容。只 要我们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基本的常识,依据临床 的有效性将中医思维方法作为成功的经验对待,而不是莫名其妙地强 以西医为标准而加以鄙弃,我们的发掘工作就会卓有成效而且永无止 境。中医理论与临床思维的特色,忠实地反映了客观规律。它们是常规逻 辑和一般思维科学鞭长莫及之处。因此,我们决不能像某些抱有顽固 偏见的人那样,把所谓“模糊粗糙的直观性与经验性”作为“中医学思 维方式的缺陷”而加以“革除”和“转换”。(4) 中医学的研

39、究对象表面看来,中西医学的研究对象都是人体及其疾病, 但仔细揣摩,实际上它们聚焦的侧重面却有重大差异。 西医学侧重于孤立地研究作为生物体的人,始终把对 僵尸的解剖分割研究作为自己的基础,亦常常借助于 动物研究以代替对活人的研究。中医学侧重于研究自 然、社会与身心一体化的人这是具体而非泛化、 整体而非可以肢解剖割、活灵而非僵尸的人。中医学 对僵尸几乎不感兴趣。这是与西医学重大的也是最基 本的原则区别之一。中医学也有“借助”,但不是僵尸 或动物,而是借助于“平人”或医生自己:先尝药味药 性,先针先灸自己,或以己之常察病人之变等等。西 医学侧重于研究质,即研究人体内部不同层次的实体 结构及实体过程。

40、中医学侧重于研究象,即生命活动 的整体气象及其与自然的整体联系。中医的脉象、舌 象和脏象学说等等,就反映了这一特点。中医学认为,整体的灵活而多变的生命气象,反映着 整体的活的生命结构及其功能状态,同时亦反映着自 然界的变化。如舌、脉之象,不仅仅反映着五脏、六 腑的功能状态,还反映着自然界气运交变。“脉应四时” 即其例。中医学研究对象的特点,植根于阴阳五行的 “象术”之说。中国古代诸多学术,都是在此范畴内发 展起来的,如天文学、物候学、气象学等等,都集中 研究自然之象。淮南子天文训载:“文者,象也。”(甚则“字”者,亦象也)一一中国古代的光辉成就, 证明象的研究是可以获得客观规律和真理的。我国古

41、代早在周易中即有“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 下者谓之器”的著名论述。自内经以降,中医学一 直重道轻器、重气轻形。虽然灵枢中亦有八尺之 士,解剖而视之”的论述,但中医学在这一方面的成就 与现代西医学实在是无法比拟的。要保持中医的特色 和优势,如果不在与众不同的另一研究领域内开辟道 路,而只是沿着西方科医学的思路和方法来解释和验 证中医学已有的结论,那是绝对不会有出息的。总而言之,中西医学在研究对象上是似同实异。笔者 通过对比,发现并形成如下的意象:中医学:天一人 一地,三位一体,以人为核心。西医学:人一尸(动 物)一人,以尸为基础和出发点,其研究对象的中间(基础)环节显然离开了活人。在西医界理所当然

42、地 产生出如下不成文的观念和标准:那一家医院病尸解 剖最富,其医学水平就最高。西医学不但借助于尸体 或动物,有时还借助于机器;最后将实验室研究所获, 小心翼翼地移行到临床上,移行到人的活体上。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中西医学二者谁更严格地 限定在人类医学范畴内,从其研究对象上一比便知: 二者的实际研究对象竟在阴阳两个世界!(5)中医学的物质工具中医学的物质工具取材于大自然。如保健养生注重饮 食、精神调摄和内气、形体的锻炼;诊断疾病利用人 自身的智慧与感官,称之为“医之神”;药物取用于植 物、动物、矿物。中医学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虽然没 有条件(当然可以创造)借助于仪器设备,却因之充 分发挥了主观

43、能动性和辩证思维的力量,磨砺和锐化 了医生大脑和感官的功能。在中医学领域中,掌握了 辨证论治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医生的智慧,具有见微知 著、出神入化的本领,故能把握人体疾病发生、发展 及其转化的规律。对中医学说来,医生个人的学术理 论与实践造诣比西医显得更加重要;而西医临床医师 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实验(基础)医学的成就,一般 说来其本身很难有独创性和个性。事实表明,现代自然科学的许多重大突破,如相对论、 量子论、统一场论、大爆炸宇宙学说、耗散结构理论 以及协同论、控制论、信息论、突变论、系统论等, 都应主要归功于辩证思维的伟大力量。人类的智能是 迄今为止已知的大自然最完美的物质之花。人类思维 活动

44、的许多特征及辨别模糊图像的能力,现代最高级 的电子仪器尚不能模拟。(6)中医学的价值标准有人认为:“中医诊断缺乏客观化、标准化的指标。” 这实质上是用西医学的价值标准来衡量、要求中医学。 他们没有想一想,千差万别、瞬息万变的人类疾病能 否达到诊断的所谓“客观化、标准化指标”?中医学有自己的价值标准。在中医看来,患者的各种 正常与异常的感觉和整体气象,都是凭借人的灵敏感 觉能够感知的客观存在,故以之作为诊断的客观化依 据。在此基础上,又以抽象的辨证模型作为准绳(参 照物或曰神似物),以辨别归纳“证”的性质与类型。如 八纲辨证、六经辨证、病因辨证、方剂辨证等等,都 是这种思维模型。它们互相区别、互

45、相补充、互相渗 透、纵横交错,形成一个捕捉疾病本质及传变规律的 网络。这个恢恢天网正在以临床的实际疗效为最高标 准,日益趋于密集化并臻于完善。辨证论治是中医临 证诊疗的指导性原则,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辨证 论治的理论与方法是中医学的重大特色之一。(7) 中医学的教育传统中医学采用阴阳五行学说和整体运动的观点来认识生 命及其与宇宙的关系,因而内经要求每一个医生 要“上穷天纪,下及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具 有博大精深的学术造诣。古代名医注重“究天人之际”, “穷古今之变”,培养自己深邃敏锐的哲学思辨和触类 旁通的医学灵感。他们所反映的中医学人才的知识结 构是以“文医史哲四位一体”为特征的。

46、张仲景“博览群 书,广采众方”,孙思邈“弱冠善读庄老及百家之书”, 张景岳深究先秦诸子及宋明理学,通晓天文历法、数 术、吕律,主张学医必先知易他们都是通过消化 大量的百科知识(这些知识几乎全部属于东方文化范 畴,非西方近现代科学知识所能取代),达到了医学科 学的一个又一个历史的高峰。传统的中医教育,存在着区别于现代教育方式的不同 特点。崔月犁老部长深刻揭示了中医的这一特色。他说:“中 医这门科学要求严细,实践性强,辨证论治灵活多变, 尤其是某些专科,一技之长的绝招、不同流派的医疗 经验及手法等,很难从书本学到,更适于口传心授, 手把手地教。据1985年统计,全国解放后培养的中 医学徒约有7万人

47、,相当于中医学院毕业生的总 数。这批中医的特点是基本功比较扎实,实际临 床能力比较强,学习上有个性、有深度、有细节、有 诀窍,既有一定的理论性,又有独到的实践性。不少 好的手法技巧,无不出自名师的点化。”传统中医教育所独具的“个性化”特色,绝非如某些人 所说是什么“中国长期封建社会的小生产方式的产 物”,它是由中医学独具的、与“群体”相对的个体医学 特征所决定的。我们只要联系前面提到的宋知行氏关 于中医学思维方式的艺术性特色和语义型特征等论 述,就不难理解,疾病的个体化一诊疗的个体化一医 学认识和理论的个体化一医学教育的个体化,这是一 个谁也无法斩断的一脉相承的系统链条。中医人才教 育的“师承

48、授受”传统和西医极为规范的“科班教学”体 制判然有别。(8) 中医学的临床特征1、中医疾病观王大鹏谓:“中医疾病观是中医学认识疾病本质、研究 疾病发生的原因、掌握疾病发展规律的理论基础,它 充满辩证法思想。特别是对立统一观点、整体联系观 点、运动变化观点,形成了鲜明特点。这一特色不仅 是中医学的精华,而且对于发展现代中医学也有深刻的启示。”王氏还分列三个专题进行了深入论证:一是平衡失调、 邪犯虚体的发病观;二是内外并重、系统直观的病因 观;三是整体联系、恒动变化的病理观。(原文从略)2、个体医学日本有地滋谓:“现代医学是以脏器病理诊断学为 主体。治疗鉴别诊断学的成就仅限于感染性疾病,因 为是根

49、据菌种确定抗菌素的抗菌谱,所以使用恰当的 抗菌素即可,无效时再查耐药性。感染症之外,现代 医学在治疗鉴别诊断学方面是贫乏的(如果将此归咎 于现代西医学本身,也许是冤枉的。感染症的鉴别诊 断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是因为所感染的菌种有明显 的分界线。而人类的疾病错综复杂,症状繁复重叠相 互间很难找到截然的分界线以供鉴别诊断一一引按)。 但是,现在迫切需要治疗的是感染症以外的疾患,即 免疫遗传疾病、遗传代谢疾病。感染性疾患是群体医 学,不考虑个体差别,只要感染菌种相同,就可以给 同一种抗菌素。但是,现在多数疾病是属于个体医学。 个体医学是汉方医学的本质(特征),其核心是证。”3、以治疗为中心日本泽泻久敬谓:“汉方医学的最大特点是一切研究都 是以治疗作为核心而开展的。汉方医学比起解剖学更 重视生理学,比起生理学更重视病理学,比起病理学 更重视治疗学,比起治疗学更重视治疗技术。为了进 行治疗必须有治疗学,为此还必须有病理学、生理学、 解剖学作为基础,这是西洋医学的思维方法。然而, 汉方医学认为,只有治疗才是医生的使命。从治疗的 观点出发,形成了独特的系统。汉方医学的特色总是 以治疗为中心。因此汉方医学具有独特的治疗方法: 一是使用复合生药的内科治疗,一是针灸。”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