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自然辩证法概论》已整理

上传人:gao****ang 文档编号:184743933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5.38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2016年《自然辩证法概论》已整理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16年《自然辩证法概论》已整理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016年《自然辩证法概论》已整理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资源描述:

《2016年《自然辩证法概论》已整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年《自然辩证法概论》已整理(1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1、试述当代马克思主义系统自然观的科学基础、主要内容和特征,并阐述其对你的启示意义。1系统自然观形成的自然科学基础:相对论、量子力学和系统科学等 20 世纪的新 的科学发现是系统自然观形成的科学基础。其中,系统科学对于系统自然观的形成起 到了重要作用;相对论揭示了物体、时空、运动的一体性;量子力学展现了微观世界的复 杂性和系统性;系统科学对复杂世界展现的系统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2基本内容:自然界是一个系统。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将“系统”定义为“处于一定 的相互关系中并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组成部分的总体”。系统具有普遍性,万物皆系统。 系统反映了自然界中事物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协同的整

2、体性。自然界不仅存在着,而且是自主演化着。开放的非线性非平衡系统理论揭示了自 然界演化是一个不可逆过程,存在着“时间之箭”。耗散结构理论认为,自然界演化本 身具有自身的时间尺度,这就是“内部时间”,这标志着自然科学从关注存在转向关注 演化,自然界不仅是存在着,而且演化着。自然界演化的基本方式表现为分叉和突现 演化的方向进化与退化并行。自然演化方向的矛盾。19 世纪中叶,克劳修斯由热力学第二定律导出的“宇宙热 寂说”与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所揭示的演化方向并不一致。这一矛盾长期困扰着 人们。1969 年,比利时科学家普利高津发现,在不违反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前提下,自 然系统可以自发的从无序演化为

3、有序。他指出:一个处于远离热平衡态的开放系统(无 论是力学的、物理的、化学的,还是生物的),通过与外界环境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 能够从原来的混乱无序的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空间或功能上有序的结构。自然界是线性与非线性作用的辩证统一。近代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是从研究线性系 统开始的。但线性模型仅是一大批现实自然系统的良好近似。在这种线性自然观作用 下,我们习惯性的把相互作用视为单向的,把线性系统视为自然界的正常状态,把非 线性系统视为例外,仅是线性系统的外在干扰等。事实上:自然界是非线性的,而线 性是非常少的,仅是在一定条件下的近似。自然界是线性与非线性的辩证统一。自然界是确定性与随机性的统一。

4、近代经典物理学建立以来,决定论、确定论的 观点被视为自然科学的正统。经典物理学的确定论是线性的确定论。系统科学特别是 混沌理论表明,对于那些原来看来完全确定的系统,自身也会内在地产生不可预测的 随机性。3特征:系统性。系统作为自然界的存在方式,凸显了自然界的整体性和普遍联系等特征 复杂性。自然界在本质上是复杂性的、非线性的和随机性的,是复杂性和简单性 生成性和构成性、线性和非线性、确定性和随机性的辩证统一。演化性。强调自然界在本质上是非稳定的、演化的,从历时性的维度来讲,过去 现在和未来不是等价的和同一的,而是非等价的和有差别的,时间是自然界演化的内 在尺度。广义性。在研究天然自然系统存在和演

5、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究了人化自然 和人工自然存在和演化的规律,并由此而形成了广义意义上的系统自然观。4意义: 随着系统科学的发展,系统自然观将改变自己的形式去逐步完善和发展。在马克 思主义自然观发展的当代形态中,系统自然观所处的地位是:为认识人工自然观和生 态自然观提供了理论和方法。 发展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 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认识论和方法论 实现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历史观和价值观的辩证统一2、试述当代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科学基础、主要内容和特征,并阐述其对你的 启示意义。1科学基础生态学生态学直接奠定了生态自然观的科学基础。它以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的相互作用 机制为研究的

6、主题,揭示在不同的时空尺度下不同生命层次演化与适应的具体过程和 协同进化的机制与规律。生态学克服了从个体出发的、孤立的思考方法,认识到一切 有生命的物体都是某个整体中的一部分。相互依存这一永恒主题在生态学中占统治地 位。技术基础生态技术和生物技术等。这些技术对于“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 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等都具有重要作用。生态技术是指既可满足人们的 需要,节约资源和能源,又能保护环境的一切手段和方法。生物技术,是指人们以现 代生命科学为基础,结合其他基础科学的科学原理,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按照 预先的设计改造生物体或加工生物原料,为人类生产出所需产品或达到某种目的。2内容:自

7、然界以生态系统的形式存在。生态系统是生物与环境之间进行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的基本功能单位 , 是在一定 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在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群落与其无机环境之间,通过能量流 动和物质循环而相互作用的一个统一整体。(无机有机物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生态自然观体现了地球生命共同体的特征。生态系统既然是一个由相互依赖的各 部分组成的共同体,其目的是为了生命的存活;人是这个共同体平等一员和公民,人 类和大自然其他构成者在生态上是平等的;人类不仅要尊重生命共同体中的其他伙伴 而且要尊重共同体本身;任何一种行为,只有当他有助于保护生命共同体的和谐稳定 和美丽时,才是正确的;人和自然之间要协调发展

8、,共同进化。3特征:生态自然观具有批判性。它从生态的角度对于迄今人类的理念及其指导下的行为 及后果进行了反思和批判,它强调人类是整个生态自然界系统中的一部分,从而纠正 了传统人类中心主义在认识和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方面所出现的偏激观念和行为,端 正了人类及其人类社会生态系统的生态位。生态自然观具有和谐性。强调人与自然的协同进化,强调人与其它生物的生态位 共性,有助于揭示人与其它生物生态位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发展的事实,从而 论证了人与环境协同发展的正当性。4意义丰富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生态思想。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奠定理论基础。3、马克思主义对科学和技术本质的理解是怎样的?试由此来

9、分析现代社会科学技术 一体化的特征。1科学本质:马克思主义科学观是基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科学的理解和认识, 是对科学的本质特征、发展规律及社会功能的概括总结,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的本 体论和认识论。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科学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 是一般生产力。人类自古以来就在与自然接触的过程中获得了对自然界的认识,并随 着实践的发展将这些经验知识理论化,从而最终形成了科学知识。与此同时,从近代 科学兴起之后,人类就将这些科学知识用来进一步地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使科学知 识获得了实际的价值。马克思指出,科学也是一种劳动,是属于社会和精神领域的劳 动。科学作为一般的劳动,属于“精

10、神生产领域”,而科学作为一种社会劳动,是“一 切科学工作,一切发现,一切发明”。这就是科学的社会实践本质。特征:科学的基本特征(1)理性化的实证知识体系科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实证知识体系。马克思提出科学是“真正实证的科学”, “是真正的知识”。(2)以感性基础的生产知识的活动科学的任务就是发现客观事实,揭示客观事物的规律性。因此,科学是具有探索 性的、创造性的生产知识的社会劳动。科学是属于精神生产领域的活动,是生产知识 的活动。(3)推动历史发展的革命性力量 科学是属于精神生产领域的活动,科学作为理性化的实证知识体系,是一般生产 力。科学也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革命的力量”。(4)作为特

11、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具有双刃剑作用科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作为特殊的社会意识形 式的科学,一旦与资本结合起来,就发挥为资产阶级的统治服务而与劳动相对抗的作 用。2技术方面:本质: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从总体上 考察技术,提出了重要的技术思想,包括对技术的理解、技术与哲学的关系、技术是 生产力、技术与社会生产的关系,技术的历史作用等。马克思、恩格斯立足于实践考 察技术,反对仅仅从外在有用性和工具这些方面来理解技术,认为技术在本质上是人 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生成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 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感

12、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工艺学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人的生活的直接生产过程,从而人的社会生活关系和由此产生的精神观念的直接生产过程。”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机器的利用方式必然是与资本主义制度结合在一起的。资本 家掌握着机器,也就同时掌握着压迫工人的条件。这种结合不仅控制了工人,也控制 了资本家,导致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科技异化现象。特征: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基本特征包括:鲜明的时代特色、立足现实 的实践性、显著的创新性、坚持自力更生的自主性和为民、利民的人本性等。1、鲜明的时代特色,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是

13、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科学技术思想的理论精髓,是对当代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概括和总结。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的科学技术思想是 对时代背景实事求是的体现,因此他们的科技思想都不可避免地镌刻了时代的烙印, 紧密地反映了当时时代的需求。2、立足于现实的实践性,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 结晶,是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科学技术思想的理论精髓,是对当代科学 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概括和总结。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的科学技术思想 是对时代背景实事求是的体现,因此他们的科技思想都不可避免地镌刻了时代的烙印, 紧密地反映了当时时代的需求。3、显著的创新性,在

14、指导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方针上,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 和胡锦涛都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但更强调创新。毛泽东在主张发展科学技 术要坚持继承的原则时,更侧重的是强调创新。邓小平科技思想的创新性十分明确, 他一方面强调大胆的吸收引进,一方面强调自主创新。 江泽民同志站在时代的峰巅, 把创新提到了关系国家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4、试述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与模式。1科学动力和模式:动力:科学发展的外部动力和内部动力。科学的发展是社会需求等外部动力和科学实验 条件及理论论争等内部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科学发展的外部动力,表现为科学系统 外部的社会生产对科学研究的推动和提供条件。社会生产需要为科学研究指明课

15、题方 向并要求应用成果,工业发展也为科学研究提供研究对象和研究手段。科学发展的内 部动力,表现在科学实验水平的提高引发了科学内部理论上的争论,以及理论与科学 实验发展之间的不平衡,促进科学理论上的进一步完善。模式:1. 在纵向上,科学发展表现为渐进与飞跃的统一科学发展的渐进形式是同一学科体系的进化形式,主要指在原有科学规范和理论 框架之内,科学理论的推广、局部新规律新原理的发现、原有理论的局部修正和深化 等。科学发展的飞跃形式是科学革命形式,主要指科学基础规律的新发现,科学新的 大综合,原有理论框架的突破,核心理论体系的建立等。从自然科学发展史来看,每 一学科都经历了渐进的累积发展和飞跃的革命

16、阶段,而且是两种形式交替发生。2. 在横向上,科学发展表现为分化与综合的统一分化是指同类事物向不同的方向变化、发展,或统一的事物演变成有差异的不同 部分的事物。综合是指不同种类、不同性质的事物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或体系自然科学研究最初是以自然界整体为对象,探讨自然界的普遍特性和普遍法则, 第一个成熟的学科是普遍(机械)力学,即牛顿力学。以后又逐渐分化出流体力学、 热力学、电磁力学、量子力学等学科。光学最初是以光的微粒说为基本理论,后来又 分化出光的波动说,最后综合为光的波粒二象性理论。后来,光学与电磁学也实现了 综合统一。3. 在总体趋势上,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继承是科学发展中的

17、量变,它使科学知识延续、扩大和加深。科学是个开放系统 它在时间上有继承性,在空间上有累积性。只有继承已经发现的科学事实和已有理论 中正确的成分,科学才能不断完善、发展、继续前进。但同时,只有在继承基础上进 一步创新,才能使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出现新的飞跃,引起科学发展中的质变。创新 是继承的必然趋势和目的。2技术动力和模式:马克思主义的技术发展动力观第一,社会需求与技术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任何技术, 无论其起源还是发展,最早都源于人类的需要。正是为了生存发展的需要,人类起初 模仿自然,进而进行创造,发明了各种技术。第二,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技术目

18、的,就是 在技术实践过程中在观念上预先建立的技术结果的主观形象,是技术实践的内在要求 影响并贯穿于技术实践的全过程。技术手段即实现技术目的的中介因素,包括实现技 术目的的工具和用工具的形式。第三,科学发展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19 世纪中期以后,科学走到了技术的 前面,成为技术发展的理论向导。科学革命导致技术革命,技术发展对科学发展的依 赖程度越来越高,可以说,技术已成为科学的应用。2、模式。.。5、结合当前有关学术腐败的一些现象,谈谈你对科研诚信的认识。科学道德是社会道德在科学技术活动中的表现,主要是指科研活动中科技工作者 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和应具备的道德素质,既表现为科技工作者在从事科

19、学技术活 动时的价值追求和理想人格,也具体反映在指导科技工作者正确处理个人与个人、个 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或规范之中。因此,科学精神是科学 道德的思想内核,科研伦理是科学道德在伦理层面的反映,科研不端与不当行为是科 研活动中背离科学道德的负面表现,科研规范是科学道德在科研活动中的具体要求和 行为指南。科研本身就是一件严肃以及认真的事情。对于研究生而言,学术固然重要,道德 却更不容忽视。学术道德是治学的起码要求,是学者的学术良心,其实施和维系主要 依靠学者的良心及学术共同体内的道德舆论。近年来,学术活动中道德失准、行为失 范的问题时有发生。一些学者违背学术研究目的,或急功近

20、利,粗制滥造;或媚于世 俗,热衷炒作;更有甚者,丧失学术道德,以抄袭剽窃为手段换取一时之名利。这些 行为和现象虽属个别,但若不加以制约,将严重污染学术环境,影响学术声誉,阻碍 学术进步,进而影响整个学术群体的创新和发展科学道德是科学共同体内部和科学工作者个人在从事科学研究和处理科研成果时 的内在自我约束标准。在科学目的上,以追求真理性的认识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体利 益为最高原则。在科学态度上,求真务实、不弄虚作假。不因追求个人名利而违背科 学工作者应有的理性良知和社会道德责任感。6、结合你自己的专业性质,谈谈如何才能成为一名负责任的科技工作者。科技工作者是科技活动的主体,也是科技发展价值选择的主

21、要决定力量。近代以来 的科技发展对人类以及人类的生活环境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科技工作者务必要 形成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坚守科技伦理。作为一名机械专业的学生,在从事科技活动 时,我们应当做到以下: 在确定机械科研选题和进行机械产品设计的过程中,应当对研究本身做出伦理评价, 要对其研究行为负责,如果估计到机械产品会给社会带来不好的影响,那么我们应当 尽快停止研究与设计活动。 在机械设计或实验中,应当坚持科学精神,按照严格的科学方法获得实验结果,不 造假,不剽窃,保证原创性,避免任何形式的虚假。 应该按照机械行业普遍的行为规范,处理科技活动中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应该 坚持真理,勇于改正,对伪科学和

22、反科学的不良社会现象自觉加以抵制批判。 应该 无私地为机械行业的发展与进步贡献出自己的全部聪明才智,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努 力拼搏的精神。7、论述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路径,并结合“十三五”规划提出的创新发展理念谈 谈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意义。(1)通过过不断使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实质是依靠国家的社会管理功能,对国内外创新资源进行有效整 合,不断使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首要和有效路径,其作法是通 过加大创新投入、增加创新产出、加强自主创新等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1)加大创新投入 我国今后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进程中,必须采取更有力措施,加大创新投入,把对科

23、技事业发展特别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投入作为战略性投资,引导和动员企业等社会 资源的投入,从而保持全社会科技投入的持续高速增长。创新投入的目标选择。科技投入从目前的不足2提高到2一 3之间, R&D 投 人应从0.5上升到1一2。必须使把企业的研究开发经费从占销售额的1提高到 3,企业用于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的资金结构应从目前的 1:0.1 调整到5:5,进而 调整到 1:10,即从简单的技术引进为主转向以自主创新为主。明确保证科技研发经费在国家财政投入中的地位。确保国家财政用于科技经费的增 长幅度高于国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速度;财政部将严格执行科学技术进步法, 在年初预算编制和在预算执行过程中

24、的超收分配,都要体现法定增长的要求;大力增 加财政资金对科技支出的投入,争取到2010 年国家财政科技拨款占国家财政支出比例 达到8%,研发投入占到GDP的2%以上。2)增加创新产出 在创新型国家建设过程中,我国必须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加大创新产出,为此要: 促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用于鼓励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使企业完成由生产主体向创新主体的转变,掌握一 批事关国家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和信息产业核心技术,在能源开发、节能技术和清洁 能源技术取得突破,使新药创制和关键医疗器械研制取得重大进展等。促进优势产业发展 要促进优势产业发展,有效增加创新产出要在我国有优势的技术

25、领域集中必要资源, 有重大创新产出;在有比较优势的领域加强技术集成,有重要创新产出,占领国际市 场;在技术创新活跃、投资规模较小的领域不断推出创新产品。继续加强科技成果转化 为了有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今后我国要十分注意出台加强创新孵化器的建设政策, 给予企业从资金到技术推广的全力支持,使具有市场开拓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 中小企业能够实现“创新”、“创业”、“促进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3)加强自主创新通过自主创新掌握创新主导权 自主创新的实质是掌握创新主导权,形成以创新为基础的新的比较优势,增强产业创 新能力,能否通过自主创新掌握创新主导权,这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所在。注重发挥产业界作

26、用国外创新型国家在制定国家创新战略和科技政策时,总是积极吸纳吸收产业界人士 参与大政方针的制定。如美国始建于1990 年的美国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就是这样的一 个机构。日本重视吸收一些资深企业家进入政府最高科技决策机构综合科学技术会 议。今后在我国政府在制定科技战略和科技政策的过程中能充分听取产业界的意见和建 议,特别是在重大创新战略出台以前充分咨询产业界的意见和建议。(2)通过不断完善创新经济基础建设创新型国家 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实质是依靠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保护,不断调整和完善和科学 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因此要通过不断完善创新经济基础建设创新型 国家。其做法通过采取加快创新型人才

27、培养和引进,优化加强创新合作环境,加强知 识产权保护等措施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进程。1)加快创新型人才培养和引进创新型人才是建立创新型国家的基本条件,在加快创新型人才培养和引进方面,今 后我国要把科技人力资源视为战略资源和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因素,要依托国家重 大人才培养计划、重大科研和重大工程项目、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基地、国际学术交 流和合作项目,源源不断地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的具有蓬勃创新精神的科技人才。2)优化创新合作环境在创新活动高度依赖于各创新主体的互动和合作且已经成为全球化活动的今天,优 化创新合作环境建设对于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意义重大。使高校与企业进行多方面的 科研合作。 有效利用全

28、球科技资源,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扩大多种形式的国际 和地区科技交流合作,有效利用全球科技资源。首先注重知识产权创新制度的建设。特别要强调知识产权战略的主体是公众、是知 识产权的创造者和使用者 ,政府的重心在于推出有利于知识产权战略的创新性公共服 务,在全社会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其次促使企业重视知识产权的利用。一方面, 促使企业将知识产权作为竞争获利的重 要手段, 拓宽知识产权流通渠道, 增强市场竞争力; 另一方面, 促使企业设立专门机构, 配备高素质专职人员, 注入巨额研究开发资金, 开发和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同时要积 极参与国际知识产权领域的交流合作。(3)通过国家职能转变建设创新型国

29、家1)充分发挥政府在创新中作用 需要充分发挥国家在创新活动作用。为此要通过对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和技术转让 行为有所规定或限制和制定正确的政策,加强以市场换技术的效果。还要使技术创新 产业创新和制度创新以及社会建制变革等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迅速完成由模仿创新向 率先创新的转变。2)加大创新精神培育 我国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在全社会形成一种推崇创新 尊重创新的氛围。为此首先必须大力发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其次要大力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大力开展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研究,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更好的世界观和方法 论的指导。再次要在全社会广为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

30、学精神,使广大人民 群众更好地接受科学技术的武装,进一步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社 会风尚。3)打造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因此通过打造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能够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其建设内容是:一是要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企业真 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全面提升 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二是要建设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以 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为中心,稳定支持从事基础研究、前沿高技 术研究和社会公益研究的科研机构,集中力量形成若干优势学科领域、研究基地和人 才队伍。三是要建设军民结

31、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四是要建设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促进中央与地方的科技力量有机结合。 五是要建设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大力培育和发展各类科技中介服 务机构,引导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向专业化、规模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2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意义8、如何看待“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的观点?无疑,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类对它的依赖越来越强,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 所有领域都渗透着科技的力量,可以说,没有科技的进步就没有人类的进步。然而, 每个事物都有两面性,再好的药也会有副作用,每一个事物都是矛盾的承载体,科技 也不是尽善尽美的;另一方面,某一科技本身从宏观上来说是造福人

32、类的,但为谁掌 握为谁所用的问题接踵而来,爱因斯坦的能量方程挖掘出巨大的核能,但原子弹却使 长崎至今草木无存,正所谓利剑掌握在好人手里就是宝刀,而被坏人使用就是妖刀。 正如,马克思所言:“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而技术 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矛盾双方的相互作用是社会的发展动力,社会的是依靠社会中的许许多多元素的自 我突破而得到发展,而探索某一元素的突破就是科学的任务与指南针,技术就是这种 思维的载体与实现的途径,即科学是某一种认识论,技术是方法论,二者互为线索, 共同前进;任何存在的事物都是要消亡的,科技是人类加快旧事物消亡的一种手段, 从而使人们尽

33、快从中获利,享受新事物带来的“福音”。我们知道,科学技术尤其是科学技术革命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每个 新的科技都意味着该领域的前进,意味着人类对自然地认识更深了一层,势必推动生 产力的提高,进而新旧生产关系的更替。正如书中所叙述:第一,科学技术是推动现 代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因素和重要力量。第二,科学技术是现代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 长的第一要素。第三,现代化科学技术的超前性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先导作用。现代 科学技术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其信息量日益膨胀,更新速度加快,不断推动生产力的 发展和更新。在政治方面,科学技术对人类的唯物史观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 进作用,科学技术使人类认识到自然

34、界及其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在 经济生活方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在文化方面, 科学技术带来的“科学精神”自成一派,在科研过程中所形成的素质、思维方式、人 格状态构建了崭新的思想、观念和人格。然而,它是一把双刃剑,在造福人类的同时, 也受到了一定客观条件的限制,如社会制度、利益关系,更受到了人们主观条件如观 念和认识水平的限制。是的,通过科技,人们对自然地认识和改造更加方便了,但历 史和现实的教训一次又一次的告诉我们:科技带来的危害随着科技的发展日益剧增。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它的依赖性也在加强。塑料袋的使用、化学污染、土地匮乏、 能源危机、战争危机

35、等时时刻刻的在惊醒着我们。塑料袋的频繁使用让我们进入到了 白色污染的年代,但我们欲罢不能,这就是科技的魔力;化学产品的随处出现让我们 无处可藏,我们只能坐以待毙?这就是科技的“魅力”;不稳定、难降解的高科技让地 球感冒发烧,我们却欲盖弥彰,这就是科技的咒语;原子弹、核能武器让我们具有了 自己毁灭自己的超能力,我们依然在制造着层出不穷的核事故,这就是科技!除此之外,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人际关系中的伦理道德问题也是频频上演。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应该认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社会是进步的,矛盾 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我们应该理性对待科学技术的积极和消极影响。第一,充分认识 到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取长避短

36、,充分发挥价值;第二,从整体上把握,充分认识科 技的与其他元素的关系;第三,科技能够奉献社会,而社会也会反作用于科技,因此 正确认识科技与社会的关系,使科技与社会共同进步;第四,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 性,从自身做起,也就是从根源处做起,提高自身。总之,谨遵可持续发展战略,勇 当地球卫士!科学技术会造福于人力,推动社会进步,但是,科学技术的应用又并非是全然有益 无害的,他可能导致与人类利益相悖的消极后果乃至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为了合 理的利用和发展科学技术,造成科学技术、社会经济、人类生活的协调发展,不能只 讲科学技术的积极作用,而要看到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要避免对他的无节制应用和 滥用,并且

37、要正视和尽力解决因科学技术带来的社会问题。科学技术的应用即可能带 来正面的效应又会带来消极的影响,乃至是消极的,科学技术具有两面性。所以科学 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科学是一把双刃剑,它既促进了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又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 环境造成冲击和破坏,它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对科学的崇拜呼唤出了无以伦比的生产 力,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方式因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另一方面,科学技术也产生了一 定的破坏作用,其中尤以近现代以来对自然和生态的破坏为烈1.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现代物质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和最主要的 推动力量。如今,高科技及其产业不仅可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而且高科 技领域

38、的每一个突破都会带动一大批新产业的建立,深刻地改变着传统产业的技术面 貌。2. 科学技术进步改变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工业革命、电力革命在历史上极大地提 高了社会生产力,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如今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和新材料为核心 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对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比过去显得更加强烈。科学技术的进 步影响人的生活方式。导致了整个社会人际关系发生着深刻的改变。3. 科技革命与自然环境的冲击和破坏。随着人类开发利用自然界的能力不断增强、 规模不断扩大,人类对自然的需求日益膨胀,对自然的索取更加变本加厉。被人类破 坏的环境又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条件产生不利的影响和严重后果。4.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人类必然的选择。人类是自然的产物,地球环境是人类生存和 发展的唯一场所。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