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案集合6篇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184723680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35.39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文言文教案集合6篇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文言文教案集合6篇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文言文教案集合6篇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资源描述:

《文言文教案集合6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教案集合6篇(31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文言文教案集合6篇 文言文教案 篇1(613字)教学目标:理解文言词语,学习摹状的说明方法;熟读背诵全文。教学重点:侧面描写的运用;数词直接修饰名词的特殊用法。教学难点:侧面描写的作用;古今词义、用法的异同。教学性质:讲读课。简要的步骤如下:(一) 介绍“口技”,导入新课。(二)通读课文,理清_思路。(三)思考问题,分析课文,并注意文言知识点。1.文中哪一句话是全文内容的概括?2.第1段交代了什么,作用何在?3._怎样从正面和侧面表现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的?4._描写了几个场面,各是什么?由同学朗读,体会意境。5.结尾有何特点?6._侧面描写的作用何在?(四)完成课后练习第13题,串讲知识点。(

2、五)归纳.写作特点。(六)练习背诵。(七)布置作业。文言文教案 篇2(1340字)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教师谈话: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融知识性、趣味性与哲理性于一体的文言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2成语导入:专心致志这个成语你熟悉吗?谁能讲讲它的意思。专心致志这个成语源自孟子?告子中的一篇文言文学弈。(板书:学弈)介绍孟子资料: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现山东邹县)人。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

3、孔孟。他肯定人性本来是善的,都具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论点。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3释题:弈指什么?学弈又是什么意思呢?(弈,本来专指下围棋,学弈就是学下围棋。现在的对弈,就是下棋的意思,但不限于下围棋。)4引导学生就课题质疑,及时归纳整理并板书:(1)谁学下棋?(2)怎么学下棋?(3)学得结果怎么样?(4)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5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能给大家讲一讲学弈这个故事?二、初读课文,读通句子1教师范读课文,努力做到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最好能背诵)。

4、从而感染学生,激发其诵读兴趣。2读后学生评价,及时归纳出朗读文言文的要点:一是读的速度要慢,二是停顿要得当。老师也可出示原文和停顿符号,以对学生朗读有所帮助。3学生模仿教师自由练读,读通读顺为止。(教师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反复朗读)4同桌互读课文,互相正误。5教师运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如指名读、赛读、齐读等,直到读熟为止。三、精读课文,理解文意。1学生对照文后注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遇有困难教师及时帮助。2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讨论每句话的意思,也可向教师请教。教师及时就文中比较难理解的词句进行指导:如之在不同句子里的意思不同;与是通假字,同欤,表示疑问或反

5、问,跟吗呢相同;弗若,不如;为是其智弗若与,在这句话里,为应读第四声;然,这样。3学生对照注释,讲解自己对文中语句的理解,教师及时讲解学生理解中的难点。(学弈参考译文:弈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这样,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我说:不是这样的。)文言文教案 篇3(781字)教学目标:1、 明确中考考纲关于课外文言文阅读的考试要求。2、 掌握课外文言文基本内容的人物形象分析的方法。3、 提高学生的答题技巧和能力。教学重点

6、:掌握课外文言文基本内容的人物形象分析的方法,加强方法指导,提高学生的答题技巧和能力。教学设想:1、 教师以理论指导和实例示范相结合。2、 学生以独立思考,互助合作结合。3、 通过加强解题思路和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的答题技巧和能力。教学过程:一、 引入二、 研讨新课内容(一)、考点探究(二)、以例探法1、学生自读文段,要求拿出笔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自己不懂得字词、句子划下来,准备交流。2、点化重点的字词,疏通文意。3、师生交流并归纳答题方法。(三)、实战演练1、学生自读文段,疏通文意。2、学生回答,老师点评引导,师生完善答案。3、:答题时注意细审题,相同考点不同的提法。(四)、强化训练三、课堂四

7、、布置作业人物形象分析板书设计文言文教案 篇4(1652字)学习目标:1、 朗读背诵课文。2、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翻译课文。3、 理解作者是如何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后生勤奋学习的。4、 培养想象和情感体验能力。5、 通过情景练习,进入角色扮演的学习方法,学习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创意说明:_重在叙述自己年轻时求学的艰苦经历,意在勉励马生专心学习,刻苦攻读,将来能有所成就。_从容恳切,令人感动,教学中通过设置情境,学习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培养学生想像和情感体验能力,促使学生好学向上。学习步骤:一、新课导入: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夫天将

8、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文学常识介绍:1、 介绍作者,学生自读课文注释和课后资料。2、 介绍_体裁特点_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作为_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者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不同,它始于唐朝,文人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而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的一种方法。二、初读课文,疏通学问1、 师播放朗读磁带,

9、生听读课文,注意字音和停顿。2、 生自由朗读课文。3、 生根据注释和词语试译课文。4、 四人小组直译课文,教学巡视。5、 师生弄清课文大意,师朗诵重要字词注释。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 教师提问:说说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他为什么能够那么做。_从哪些方面写其他学生的优越条件,写这些人的目的何在?_.写作上有什么特点为?2、 小组议论3、 课堂讨论明确: 主要体现在:借书抄录、老师严厉、衣食粗劣、生活简朴、跋涉艰难等。作者认为勤奋和艰苦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这正是学有所成的根本原因。“同舍生火华然者神人”。他们都没有成成学,由此可见,

10、作者在困苦中能够业有所精,德有所成,而处在优越条件下不能有所精,有所能,只能说其用心不专。_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有适当穿插描写,运用对比揭示道理,用切身经历使人感到真诚。四、情境练习1、 教师介绍情境练习的要求。A、 调动学生已有经验,紧密结合课文解读。B、 进行情感体验,深入到人物的内心去。C、 动口、动眼、动手、动脑,进行活动。D、形式:一定要紧密结合课文内容。 都以第一人称进行,可以加入合理的想像。 六组练习中任选其一。 可以说,可以写,可以表演。2、 出示情境话题。A、“我”是宋濂当“我”少时刻苦求学时,“我”认真的说:当“我”老来功成名就时,“我”感慨地说:文言文教案 篇5(493

11、9字)【设计依据与教学目标】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要“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尊重他人的成果,不断提高探究能力,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在“阅读与鉴赏”中也要求“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琵琶行把琵琶女的身世,诗人自己被贬的遭遇,以及琵琶艺人精湛的弹奏技艺很好地柔合在一起,采用情景交融、递相咏叹的艺术手法,塑造出两个感情相互交融的人物形象,成功地抒发了诗人忧郁悲愤的主

12、观感情。教学本课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进入情景,体验人物情感,理解诗歌意蕴,结合语境,感悟诗中描写音乐语句的艺术魅力。本课的教学目标是: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一、启发谈话,激发兴趣师:一位盲人將要离开人世间时,对别人说 “ 我多想看看阳光及世间一切美好的东西啊! ” 人们请来了莫扎特用小提琴拉了首曲子,盲人留下热泪说:“我看见了,我看见了!我看见了阳光、鲜花、小鸟、河流”,盲人带着喜悦满

13、足地离开了人间;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听了柴可夫斯基如歌的行板后,老泪纵横地说:“我触摸到了俄罗斯民族的灵魂”;美妙的音乐能引起不同经历、不同心境的人的共鸣。琵琶行中琵琶女的深沉精妙的演奏就使一代诗人白居易潸然泪下。现在就请同学体会文中琵琶女高超的技艺,欣赏作者化动听琴声为美妙诗句的非凡本领,探究作者泪湿青衫的原因。(引用故事,巧设悬念,利用阅读期待,激发学生学习文言诗文的热情。)二、整体感知,了解内容1 、学生自读课文,完成自读思考题()字词正音 :湓 pn( 江名 ) 贾 g ( 商人 ) 思 s( 名词,思绪 ) 嘈 co( 声音粗重 )舫 f ng( 船 ) 虾蟆 hm 钿 din( 用金

14、片做成的花朵形的装饰品 ) 篦 b( 用竹子做成的梳头用具 ) 呕哑 uy( 象声词,乐声嘈杂 ) 嘲哳 zhozh( 象声词,声音细碎 )()小序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梗概,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小序已经较清楚地讲述了琵琶女和故事和自己的感受,为什么还要写成一首诗呢?(写诗合可以更好地抒情达意,给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鸣,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概括诗人在这首长篇叙事诗当中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这首诗说的是元和十年,诗人被贬到九江郡,第二年送客湓浦口,听到琵琶女弹琵琶,勾起了心中没落的情感,闻听琵琶女弹奏琵琶

15、、讲述身世,并为她作了这首琵琶行。这首诗讲述的就是诗人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的故事。 )() 理清诗歌思路这个故事的结局是什么?(琵琶女弹了琵琶曲之后,诗人白居易为她翻作琵琶行。)诗人的情感有什么变化?(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在这首长诗当中,诗人一共塑造了几个形象?(两个。诗人、琵琶女。)诗人是用哪一个诗句将这两个形象连接在一起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2 、课堂讨论,交流自学所得。3 、教师小结。(引导学生自学,让学生借用注释、工具书等,疏通文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文言文学习习惯和整体把握文意的能力。)三、品味鉴赏,体景悟情1 、赏“景”有感情朗读课文,划

16、出叙述景物环境的句子,讨论其在诗歌中的作用。(“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叙述江东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色调暗淡,“瑟瑟”二字点情。景物成了溢满悲凉感情的意象,叠加在一起,构成了清晰如画的意境,又由于声律与情韵的配合,令人顿感受秋凉袭不断,渲染了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的心情。 “ 别时茫茫江浸月 ” 叙述别时的情景。景中含情,茫茫月色中无不弥漫着作者的离愁别绪,仿佛作者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景物有了感应。情景交融,自然地点染出忧伤之别,同时为水上琵琶声的再次出现做好了准备。其它如:“唯见江心秋月白”、“绕船明月江水寒”、“黄芦苦竹绕宅生”等。)2 、品“声”()音乐是沟通诗

17、人与琵琶女情感的桥梁,全诗写音乐写了几个回合?(三个回合:一闻琵琶邀相见,再闻琵琶诉沦落,三闻琵琶湿青衫。)()是什么样的琵琶声竟然如此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呢?一闻琵琶是什么样的声音?(虽未明写,但可以从两人当前的心境中猜想到它的基调:悲凉哀怨。理由有二:琵琶女在“绕船月明江水寒”之际,显然是借弹琵琶来排遣独守空船的寂寞感;“醉不成欢惨将别”的主、客的情绪受到触动,加重了离愁,以至“主人忘归客不发”。)一闻琵琶闻声不见人,二闻琵琶见人再闻声, 浓墨重彩地描写了琵琶女的出场、弹奏情形和乐声变化。(分层导读,达到背诵)a 找出描写琵琶女出场的名句,体会琵琶女的形象特征。(琵琶女出场,举止端庄,神态含羞

18、,似有满腹辛酸心事。 )b 诵读描写弹奏情形的诗句,分析描写内容和表现力。(调弦定音,非同凡响,声中含情;信手续弹,声声含悲,心事无限;弹奏名曲,技艺高超。虽没有具体描写乐声,却为下面具体描写乐声做好了铺垫。)c 鉴赏具体描写乐声的诗句 .诗人是用什么手法来描写乐声的?(借助语言的音韵摹声,兼用比喻、通感加强其形象性。)对照注释,结合作比事物特点,体会比喻所表现的乐声特点;依据乐声特点体会乐曲的发展变化和琵琶女的感情。请同学们用曲线图来表示音乐的发展变化。(旋律变化,心潮起伏。乐声造像:琵琶女身怀绝艺,心怀哀怨。)三闻琵琶,为何诗人“泪湿青衫”?(琵琶女听到诗人倾诉后,既悲自己的漂流沦落,又悲

19、诗人的被贬遭际,所以乐声更凄悲;诗人由琵琶女的倾诉,想到自己的被贬,既悲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又悲自己的谪居荒僻之地,所以泪湿青衫。两人感情相通,心灵相融。)3 、悟“情”音乐是主人公内心情感的流露,那我们一起去体会琵琶女的琵琶声中的“情”。()勾划出文中能体现“声中之情”的诗句。(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主中无限事;别有幽愁暗恨生。)()如何理解“无限事”、“平生不得志”、“幽愁恨生”?(过渡到琵琶女的身世)()根据课文,学生先朗读,后讨论,理解“声中之情”(琵琶女是一卖艺之女,年轻时因美貌和超群的音乐才华受众人瞩目。然年长色衰,才华无人赏识,下嫁商妇,独守空船,故“

20、平生不得志”、“恨生”是一种“怀才不遇”的“惆怅”,“幽愁”是一种落漠和孤独。)4 、识“知音”()学生讨论:我们通过了解琵琶女的身世,才听出了她的曲中之情,可是诗人却在知她遭遇之前就已听出了她的曲中之情,为什么?(过渡到诗人的处境:白居易是贬官,政治抱负不得施展,与琵琶女有相同的“不得志”。贬谪将辞行“醉不成欢惨将别”心情与琵琶女一样“幽愁”)()交流总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通过学生与文本、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的多向“对话”交流,不仅使学生对文本有了深入的理解,更能培养学生品味文言文意蕴的阅读鉴赏能力。)四、拓展延伸,发展个性雨果说:“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

21、是数学,一把是文学,一把是音符。”贝多芬说:“音乐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出火花。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音乐能够为我们创造和展示一个神奇而美妙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你会涌现出许多美妙的想象,再呈儿时编织过的金色的梦,你会忘却生活中的种种不快,任凭温柔的微风抚弄;你会一改往昔的沉静,只觉得热血在沸腾如果你细心地寻觅,你会惊讶地发现,构成这个世界的“基本物质”竟然如此简单,它只是几个最普通的符号。这些简单而又神奇的符号,就是音乐世界。古今中外,有关音乐的佳话不胜枚举,伯牙操琴遇子期,高山流水韵依依。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本诗中乐天浔阳闻琵琶,相逢何必曾相识。寄语天涯沦落人,莫愁前

22、路无知己。请你用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对音乐的理解来个性化地解读十面埋伏等琵琶名曲,运用课文中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写一篇听后感,在全班交流。(用富有启发性的引言,激励每一个学生个性化地鉴赏音乐,让学生带着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情感体验、生活阅历来感悟音乐,运用课文中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来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起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作用。)【评析】以上教学设计体现了三个方面的特色:1 、放手让学生自由阅读,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本教学设计中,安排了两次阅读活动,一是初读课文,让学生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思考有关问题,并尝试概述课文情节,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二是在引导学生赏析课

23、文,品味鉴赏课文中的环境美、用语言描述的音乐美、人物的情感美时,在教师示范赏析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再次走进文本,深层次地研读课文。这样安排,确保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投入到阅读实践中去,用学生的阅读代替教师的讲解,从而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 、教给学生文言诗文的学习方法,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欣赏能力。在本教学设计中,一是安排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等掌握字词,疏通文意,通过概述课文内容,提高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二是通过师生的平等交流对话,让学生初步领悟如何赏析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并以教师的鉴赏方法指导学生有效地进行阅读和表达。三是在学生自主欣赏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评论,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学

24、生交流评议的过程,既是相互取长补短,共享学习资源的过程,也是促进学生提高文文欣赏能力的过程。3 、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本教学设计中安排学生赏析十面埋伏等琵琶名曲,写听后感,既让学生将课文中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加以迁移运用,举一反三,又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提供了空间。文言文教案 篇6(6083字)一、 设疑自探1、导入书海茫茫,读书要借书,这是常有的事。当你借到一本你所需要的书时,你在激动兴奋之后,便会埋头攻读,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但对自己已有的书,虽然也是需要学习的,却缺乏那种兴奋感和迫切阅读的激情。在这方面大概大家都有所体会,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

25、要学习的课文黄生借书说就议论了这个问题,看看课文作者提出了什么看法,你和他的认识是否一致?2、解题1)课文标题中的“说”,是古文体中的一种,这种体裁的_往往就社会生活中的某种现象提出作者的看法,观点是“发人之所未发”的,一般以议论为主,也兼有记叙和抒情的成分。在写法上讲究波澜起伏,使人感到变化莫测。篇幅一般不长,要做到言简意赅。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策士们的游说,到唐代便扩大成为一种通用的文体。我们以前学习过的韩愈的马说,柳宗元的捕蛇者说都属这类_。2)黄生名允修,贫而好读书,袁枚很器重他,也很乐意帮助他。除了借书给他之外,还支援他一部分生活用费。赠黄生序中说:“又虞其家之贫,有以累其能也,为羞其

26、晨昏,而以书库托焉,成生志也。”作者对黄生的学业也深有影响,黄生原想致力考证,袁枚不赞成,希望他跟自己走,学诗文。3)古代书籍刻印不易,印数不多,得到书比现在难得多,要想博览就得靠借,但旧时没有公共图书馆,只得向私人藏书者借。由于有书的人不多,得书又不易,加上私有观念重,自然不愿借出。还由于当时书借出后损坏甚至丢失的情况也不少,旧时就流传着“借书一痴”,“还书一痴”的俗语,所以书就更难借了。正因为如此,借来的书就更能激发人们勤奋阅读。3、 简介作者袁枚还有号简斋,他生活在号称封建盛世的清康熙、雍正、乾隆年间,中过进士,做过江宁等地的知县。33岁辞官,定居南京,在小仓山筑园林,因是金陵织造园林旧

27、址,故改其名“随园”,又因此自号“随园老人”,晚年还自号“仓山居士”,过着论文赋诗的悠闲生活。他一生喜爱山水田园,思想比较自由解放,论诗主张抒写性情,创性灵说,反对模仿古诗文的格调。4、教师范读课文,注意下边加点字的读音:强(qing)假 惴(zhu)惴 庋(gu)藏 俟(s) 素 蟫(yn)词句补释:书非借不能读:书不是借来的就不会好好地读。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不是那人自己的物品而勉强从别人那里借到。夫人,那人。指向别人借书的人。夫,音。强假,勉强借来。惴惴焉摩玩之不巳:忐忑不安地将它玩弄不止。惴惴,音,惴惴不安、提心吊胆,忧惧的样子。摩玩,摩挲 ( ) 玩弄,抚弄。必高束焉,庋藏焉:一定捆

28、起来挂在高处,收藏起来。“高”形容词作“束”的状语,“在高处”。庋,音g,置放;收藏。姑俟异日观:姑且等到日后再来看吧。姑,姑且、且。俟,音,等候、等待。异日,日后、将来。故有所览辄省记: ( 因为迫切地要读书,又得不到书 ) 所以 ( 凡是 ) 有看过的就记在心里。有所览,有看到的。辄,就。省记,记在心里。省,音g,明白。俸去书来,落落大满:薪俸花掉了,书籍买来了, ( 屋里 ) 到处都堆放满了。落落,堆集的样子。俸,指官俸,做官的俸禄。素镡灰丝时蒙卷轴:白色的蠹鱼和虫丝常常沾满了书卷。素镡,指书里的蠹虫。灰丝,指虫丝。今黄生贫类予:如今黄生像我 ( 以前 ) 一样贫穷。类,似,像。惟予之公

29、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只是我把自己的书拿出来同别人共用,这和张氏吝惜自己的书 ( 不借给别人 ) 好象不大相同。惟,只是。公,动词,同别人共用。吝书,舍不得 ( 把 ) 书 ( 借给别人 ) 。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既然如此,那么我是实在不幸而遇到张 ( 这样的吝啬鬼 ) 。然而,既然这样,那么。固,本来、诚然、实在。5 . 辨音假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假期省g 故有所览辄省记 g 节省 翻卷 素镡灰丝时蒙卷轴6. 辨义子不闻藏书者乎 你子孙弃者无论焉 儿子、儿辈然天子读者有几 然而非独书为然 这样非独书为然 是若业为吾所有 被为一说 作、写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 接着,这以后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

30、乎 这样说来,那么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表强调语气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地子孙弃者无论焉 表感叹语气必高束焉 指代书,也可理解为表感叹语气授以书而告之曰 代指黄生吾不得而见之矣 代指书少时之岁月 的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独立性二读课文1 . 读课文,领悟语旨。散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抽查诵读情况,重在指导读出语气。领悟文旨 论述借来的书才能认真读的道理以勉励黄生勤奋读书。2 . 读课文,体会语脉。首段开门见山,结尾简明扼要,前呼后应,点明写_的缘由。中间三段论述“书非借不能读”的道理,结构严密,层次清晰。首先列举藏有书者不读书的例子,再以生动的笔法描绘读自己书

31、和读借来的书的两种不同心理,论述“书非借不能读”的道理。最后以自己亲身的经历和体会,印记“书非借不能读”的道理。三、布置作业:将文中加点词的练习做在练习本上。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就课文内容质疑。体会_中心。2、理解_观点,背诵课文,并能够领会学习_的现实意义。一. 读课文,品味语词。第二段中两个反问句语气和作用,如将它们改为陈述句,效果有何区别 ?“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 ? ”与“天下物皆然”中的“然”词义相同否 ? 是否都应重读。“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一句中去掉“惴惴焉”如何 ? “摩玩”一词表达什么感情 ?“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句中“叹”与“惜”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

32、 为什么而“叹” ? 为什么而“惜” ? 这句话表达作者什么感情 ?“然则予因不幸而遇张乎,生因幸而遇予乎 ? ”中“然则”一词删去有什么不好 ?为了论证中心论点,作者从哪三个方面作了对比,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 . 读课文,感受语情。重在体会作者运用多种句式来加强语气,表达情感的作用以及形象化语言的感染力,与作者情感达到共鸣。因课时有限,背诵可放在课外。因议论文的背诵较记叙文背诵难度更大,教师应作必要的指导。可采用线索记忆法或分层消化法进行记诵。二、 _的结构层次全文可分四部分:第一部分 ( 第1 - 2段 ) 就黄生借书一事,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接着用摆事实、作类比等方法,列举藏书

33、不读书的情形进行论证。首句是统领句,指明以下的话是对黄生说的。第二部分 ( 第3段 ) 写自己年幼时和做官以后的切身体会,再次说明“书非借不能读”,这是用谈体会的方法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第三部分 ( 第4段 ) 拿黄生与自己相对比,向黄生提出希望,勉励黄生珍惜有利条件,勤奋读书。第四部分 ( 第5段 ) 照应开头“授以书而告之”,结束全文,进一步表示对黄生的期望。三、 质疑讨论。理解中心1 找出课文中形象表现借书读书专心、困难的句子,以及有书读时懒散的情况的句子,并说说这样写的作用。A“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故有所览辄省记”写了年轻时候借书困难,用心之专。B“素蝇灰丝时蒙卷轴”与前句对比

34、,写出了不求进取的懒散状态。2 . 课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书非借不能读也”。3 . 根据中心论点,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自己不必存书,只有借书才能“读书也必专”呢 ?作者写作文的另一个重要意图,在于借“书非借不读也”的观点予以发挥,否定那种耽于安逸、不思进取的行为,勉励青年们正视客观困难,创造条件,在逆境中奋发进取。4。“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的意义?作用?过渡句,由书及物,说明“书非借不能读”这一论断有普遍意义。5. 从结构方面分析,作者是怎样论证“书非借不能读也”这个中心论点的 ?_构思严密,论证层层递进。作者的意图是教育青年人专心读书,所以一开篇就阐明道理,就黄生借书一事提出“书非

35、借不能读”的观点,并逐层加以论证:先分析问题。首先分析藏书者的一般情况,侧重说明有书不能读的原因:再说自己的切身体会,侧重说明唯借书才能读书的道理;在此基础上进行今昔对比,重提自己过去借书之难,以自己的“不幸”反衬黄生之“幸”。行文至此作者顺理成章地提出希望 ( 解决问题 ) ,希望黄生“读书也必专”,“归书也必速”。6 . 从写作方法方面分析,作者是怎样论证“书非借不能读也”这个中心论点的 ?提示之一:课文第二段从几个角度论证“书非借不能读”这个论点 ?从两个角度论证:藏书多者,“读书者有几” ? 无书而借书读者,“非夫人之物而强假要,必虑人副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7“幸”“不幸”“专”

36、怎样理解?幸:指学习条件好;不幸:指学习条件不好;专:指勤奋学习。学习条件不好,也要创造条件,勤奋学习。8“叹”“惜 ”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色彩?感叹;珍惜。表达作者感叹光阴可贵,劝勉青少年应该及时努力的思想感情9 两个角度一正一反地对中心进行论证,这是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并板书,对比论证。文中的对比论证还有几处 ? 这几处的对比意在分析哪几方面的问题 ? 作用是什么 ?归纳: ( 1 ) 天子、富贵家藏书之多与“余”幼时和黄生无书作对比; ( 2 ) 一些人家“祖父”藏书与“子孙”弃书作对比; ( 3 ) 藏书者有书不读与“余”和黄生无书可读作对比; ( 4 ) 藏书者与借书者对书的不同态度的对

37、比; ( 5 ) 藏书者与借书者对书的不同心理作对比。 ( 6 ) “余”幼时与借书者对书的不同态度的对比; ( 7 ) “余”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的对比; ( 8 ) “余”幼时之“不幸”与黄生之“幸”的对比。这些对比集中起来说明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藏书者往往不读书;二是唯借书方能读书。作者正是在这两方面事实的基础上作出“书非借不能读”这一论断的。对比论证的作用是可以使观点更为鲜明,从而增强_的说服力。提示之二:_是议论文,但从表达上看,是否以说教的方式来训导黄生呢 ?讨论、归纳并板书:为了论证中心论点,作者先晓之以理,并从藏书者和借书者对书的不同态度、不同心理角度作对比,做到有理有

38、据。为了进一步强调中心,使_具有感染力,作者又联系自己的具体实践,从正反两面谈了“通籍”前后读书迥然相异的情况,言辞中肯,令人深思。最后作者又发出“生固幸而遇予乎”的感慨,对黄生的爱护和期望之情溢于言表,充分体现了一个长者的态度。这样就能做到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四、归纳写作特色1 . 全文构思严密,紧扣中心。开头开门见山,提出论点:“书非借不能读”,结尾照应开头,点明写_的缘由。中间三段是重点。首先,举历史上的例证,天子、富贵之家和一般藏书家都是以书为装饰品,实际上并不读书。然后,用读自家所有的书和读借自别人家书的两种不同心理作对比,来证明“书非借不能读”。接着,以自己幼年时和当官后的经历

39、和体会加以印证。最后,以自己当年的贫寒境遇和黄生相对照,使黄生能感到借得到书读的幸运,以激励他下苦功读书。2 . _夹叙夹议,议论层层深入,含蓄有力的表达了主旨。第二段,在举了三个事例之后,慨叹“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作者对那些束之高阁、沾满灰尘的丰富图书不能尽其用而表示愤慨,并为家贫好读书的青年鸣不平。第三段,在叙述了自己的经历和体会后又叹息“借者之用心专”,但是由于书难借“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这里进一步表达了对来借书的青年的深切同情。第四段,在谈了黄生与自己当年相类似之后,委婉的说到黄生机遇好,应该用功读书。3 . 运用对比手法。以藏书者“高束焉,庋藏焉”的做法、“姑俟异日观”的心理,向借书者“惴惴焉摩玩之不已”的做法、“今日来,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的心理作对比。以“落落大满,素灰丝时蒙卷轴”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作对比。上述两个对比,都有力证明了“书非借不能读”这一论点。第四段,以“张氏之吝书”同“予之公书”作对比,由此引出黄生之“幸”和作者之“不幸”的对比,蕴含着对黄生的厚望。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