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良好现代产业发展营商环境

上传人:刘****2 文档编号:184374945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5.13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营造良好现代产业发展营商环境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营造良好现代产业发展营商环境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营造良好现代产业发展营商环境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资源描述:

《营造良好现代产业发展营商环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营造良好现代产业发展营商环境(1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营造良好现代产业发展营商环境一、 营造良好现代产业发展营商环境加强与国内、省内科技龙头企业合作,积极承接创新资源,并在土地、人力等资源和相关政策上密切配合,提供支持,共同整合区域科技资源,实现现代产业体系集聚发展。鼓励和引导制造业、物流、服务、农业等龙头企业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营模式,积极与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厅、农业农村厅、文化旅游厅、财政厅、商务厅等上级部门的沟通,争取上级部门的政策和资金扶持,提升红河州现代产业在全省产业布局中的地位。深入了解企业发展诉求,及时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困难,着力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坚决清理市场准入隐形壁垒,全面执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实现市场

2、主体均可依法平等进入负面清单以外的领域。加快推进一颗印章管审批,积极推行投资项目审批告知承诺制,探索推动常规性技术审查免审,缩短办理时限。统一监管标准,健全公开透明的监管规则和标准体系,做到监管执法透明规范。创新监管方式,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实施包容审慎监管,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力度。加大对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仲裁调解工作机制,贯彻落实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加强对优惠政策的宣传力度,指导企业用足用好政策,千方百计帮助企业解决在土地、融资、人才、技术、管理、市场、信息、法律等方面遇到的难题,做好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二、 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现代化产业

3、体系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内容。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注重发挥实体经济重要作用、实现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和人力资本协同作用的产业体系,是充分利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物质技术成果的产业体系,也是实现产业融合、绿色低碳、开放共享的产业体系。新征程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顺利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着力提升制造业竞争力。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也是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核心内容,发展先进制造业是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中之重。在新发展阶段,发展先进制造业,要围绕

4、自主可控、安全高效要求,加快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一是促进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智能制造,推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建设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完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在推进制造业绿色化发展方面,要进一步发展绿色制造。培育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二是大力加强对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进一步加大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鼓励企业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加强设备更新和新产品规模化应用。进一步降低制造业成本。三是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服务型制造

5、等新模式,提升产业体系整体竞争力。进一步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谋划发展未来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成长潜力巨大的产业。这类产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既代表着科技创新方向,又代表着产业升级和发展方向,具有较高的市场竞争力和产业带动能力。在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过程中,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利于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提升我国产业体系整体竞争力。应着力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趋势,在类脑智能

6、、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谋划发展一批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未来产业。通过推动对前沿科技的深入探索和交叉融合创新,特别是加快对颠覆性技术的创新突破,促进未来产业快速发展。另外,进一步巩固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优势产业领先地位,在关系安全发展的领域要加快补齐短板,提升战略性资源供应保障能力。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近年来,我国产业融合发展的范围不够广、程度不够深、水平不够高,支撑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还不明显。首先,打造多元融合主体。支持企业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对资源要素、技术研发和市场开发的有效整合,同时注重发挥平台型

7、组织、产业集群的重要作用。积极培育融合平台型企业,引导优势企业和上下游企业、关联企业围绕核心业务和产品共建业务信息平台、交互研发设计平台、供应链管理平台、工业云平台等,形成融合共生的产业生态圈。其次,重点加快现代服务业与重点制造业的融合。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原材料产业融合,从研发设计到生产制造各环节对接下游企业,加快原材料行业从提供原料产品向提供原料和工业服务解决方案转变。推动现代服务业与消费品制造业融合,强化研发设计服务与制造业融合发展,通过研发设计提升制造业产品的绿色化、智能化、品牌化水平。推进物流服务与生产制造的无缝对接,借助现代供应链优化制造流程,实现供需精准匹配,提升制造业运行效率。借助

8、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化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的融合,重点发展规模化定制、服务型制造、网络化形同等新业态、新模式。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面对国际环境的变化和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的发展趋势,要加快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要坚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原则,统筹产业体系发展与产业链安全,着力锻造产业链供应链长板,进一步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要充分发挥我国产业规模、场优势、产业配套优势和部分领域先发优势,加紧打造新兴产业链,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转型,推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推进制造业补链强链,强化资源、技术、装备支撑,加强国际产业安全合作,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多元化。形成具有更强创新力、

9、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应进一步优化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布局,推动产业链供应链跨区域融通协作。进一步培育一批具有生态主导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同时推动中小企业提升专业化优势,培育大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同时,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供应链融合发展,推动国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与相关领域产业链供应链上的龙头企业的对接与协作,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的攻关与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用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一方面,大力推进产业数字化。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全面系统地推动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加工、经

10、营管理、销售服务等业务的数字化转型。促进互联网平台、行业龙头企业等开放数字化资源和能力,协助推进传统企业和中小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推动传统产业基于自身特点和要求实现全方位、全链条数字化转型。大力提升农业数字化水平,发展智慧农业,提升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物流等各环节的数字化水平。推进智能制造,发展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等新模式。加快推进商贸、物流、金融等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大力发展数字商务,进一步提高服务业服务质量和效益。另一方面,大力推进数字产业化。进一步增强关键数字技术创新能力,提升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基础软硬件、核心电子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和生产装备的供给水平,提升关键产品的

11、自给保障能力。加快推进信息技术软硬件产品产业化、规模化应用,做大做强软件产业。引导支持平台企业加强数据、产品、内容等资源的整合共享。推进区域数字经济协同发展,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三、 现代产业发展总体目标按照红河州十四五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全面推进千百亿级现代产业集群体系建设,推行重点产业链链长制,建立高位统筹、链长负责、专班推进、联动招商、动态管理、合力攻坚的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机制,加快形成创新引领更加凸显、产业结构更加清晰、优势产业更加突出、产业布局更趋合理、分工协作更加高效的现代产业体系。到2025年,红河州产业经济总量进一步扩大、结构进一步优化、发展质量进一步提高,核心竞争

12、力进一步增强,实现万亿级产业规模,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60%左右,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0%,初步建成创新能力强、发展效益好、协作更紧密、环境更友好,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现代产业体系骨架,全面确立在全州经济发展中的支撑地位。到2035年,全面建成创新要素集聚、产业格局协调、绿色发展可持续、开放合作多元化的现代产业集群体系,成为滇中城市现代产业发展重要基地、辐射南亚东南亚的现代产业基地、三张牌示范区。四、 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对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出新要求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强调,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在四个协同中,实体经济

13、被排在第一位,突出了壮大实体经济的鲜明导向。在新发展阶段,以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为导向对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制造立国。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从根本上决定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必须始终高度重视发展壮大实体经济,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促进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等高端要素向实体经济汇聚,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二是结构优化。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应着眼供给侧和结构性,瞄准提高质量、效率和效益的目标,并且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不以实体经济比例较大幅度下降为前提。具体而言,就是要在制造业比重保持基本稳定的前提下,不断培育壮大战略

14、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促进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在整个产业体系中的比重。三是绿色低碳。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绿色发展已经深入人心,日益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不仅要求生产方式绿色化、推进清洁技术的广泛应用,还要求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调整,加强末端治理和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四是数字赋能。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深刻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数字化转型成为产业发展的大势所趋,对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赋能作用将越来越突出。通过推动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促进数字经济

15、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增强数字经济的赋能作用,将会显著降低社会成本,提升社会生产力,提高产品附加值,推动高质量发展。五是安全可控。长期以来,我国产业发展主要依靠发挥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这在推动产业体系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带来了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和产业链供应链不稳、不强、不安全的风险。按照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要求,需要推动制造业发展向研发设计、中高端制造等价值链高端环节延伸,培育一批产业链链主企业,不断增强产业链控制力与主导能力。五、 发展现代产业体系需向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聚焦聚力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应聚焦聚力实体经济,按照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要求,发挥我国制造业规模体量

16、大、配套体系全、发展空间广等优势,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强化基础设施支撑引领作用,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坚定不移推进制造强国建设。推进制造强国建设是我国振兴实体经济、做强制造业必须坚持的重大战略。要瞄准我国与世界主要制造强国的差距,大力提升制造业根植性和竞争力,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和人力资源更好服务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促进高端要素向制造业领域汇聚,不断增强制造业竞争优势,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现制造业由大到强的转变。一是实施降本减负行动,采取更大力度措施,切实降低制造业企业税负、融资、能源电力等成本,培育若干先进制造业集群,促进重点产业在国内优化

17、布局,提升制造业根植性。二是通过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工程,深入实施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和技术改造专项,推动先进技术深度应用、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全面提高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利润率和竞争力,打造若干世界级产业集群,提升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水平。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是推进产业体系优化升级的结构性力量,也是培育壮大新动能的重要着力点。一是加快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入推进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建设创新和公共服务综合体,加快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应用,增强要素保障能力,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技

18、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成长为新兴支柱产业。二是前瞻谋划未来产业。通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健全适应技术迭代的政策体系,打造未来技术应用场景,推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等前沿颠覆性技术突破和产业化发展,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接续产业。三是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鼓励发展智能化解决方案、众包等制造服务融合的新业态新模式,大力发展研发设计、现代物流、供应链管理等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四是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品质。紧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以标准化、品牌化、数字化为引领,加快发展医疗健康、文化旅游、育幼家政等服务业,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

19、和多样化升级。强化基础设施支撑和引领作用。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进经济体系优化升级的必要条件和重要支撑。特别是随着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云计算平台、大数据中心、5G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的紧密程度大幅提升。必须紧紧围绕现代产业体系和实体经济发展需要,加快数字基础设施、交通基础设施、能源基础设施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基础设施和实体产业融合发展,打造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是破解我国产业基础能力不足和部分领域瓶颈制约、提升产业链水平的必由之路,必须打造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

20、、更安全可靠的现代化产业链,更好支撑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一是加快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加大重要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努力补齐短板。二是立足高铁、电力装备、新能源、通信设备等部分领域先发优势,努力锻造产业链供应链长板,形成局部领域领先的优势。三是加快培育产业生态主导企业,提升产业链控制力和主导能力,鼓励企业专业化发展,加快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四是继续深化拓展国际合作,积极推进供给来源多元化,提高产业链的开放性、安全性与可控性,在全球产业链重构中掌握主动权和先发优势,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六、 企业发展呈现新气象,产业生态不断完善中华民族奋斗的基点是自力更生,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是自主创新

21、,所有企业都要朝这个方向努力奋斗企业要发展,产业要升级,经济要高质量发展,都要靠自主创新。这十年,一批创新型高技术企业加快成长,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蓬勃发展,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产业生态不断完善。市场主体数量持续增长。截至2021年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40万户,较2012年增长了235%。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我国民营企业数量从10857万户增长到44575万户,十年翻了两番。骨干龙头企业持续做强做优。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营业收入从2012年的217万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4024万亿元。入围世界500强的内地企业从2012年的86家增加到2021年的133家,中国连续3年成为入围企业最多的

22、国家。中小企业专业化能力显著提升。已培育8997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48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5万多家专精特新企业,约半数小巨人企业主导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为10%至30%。品牌建设取得新成效。2021年底世界品牌实验室发布的世界品牌500强榜单中,我国有44个品牌入选,跃居世界第四位。七、 红河州:强壮工业筋骨挺起发展脊梁工业兴,则经济兴;工业强,则经济强。2021年,全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21%,增速比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分别高25、33个百分点。2021年,我州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145%,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55%,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35

23、3%,烟草制品业增长45%,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307%。一组组数据,是红河州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交出的工业经济发展成绩单。近年来,全州上下以打造绿色能源牌为有力抓手,紧紧围绕州委13568工作思路,紧扣新型工业强州工作要求,大力实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和新兴产业培育行动计划,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企业竞争力,以优势产业为基础、产业园区为平台、重大项目为载体,着力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全面提升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全州工业经济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行稳致远。近年来,聚焦高质量发展,深挖绿色能源牌潜力,持续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目前,全州已建成光伏电

24、站12座,总装机6265万千瓦,装机居全省第一;已建成风电场22座,总装机13618万千瓦,装机居全省第三;已建成水电站221座,总装机28253万千瓦。全州累计建成电力总装机71523万千瓦,成为云南电网西电东送南通道、对越送电的重要支撑点。红旗猎猎引征程,跃马奋进新时代。新起点、新使命、新担当,红河州围绕新型工业强州工作要求,奋力锻造高质量发展钢筋铁骨,把蓝图变成实景图,让绿色能源牌更加熠熠生辉、光彩夺目。八、 深化产业环境改革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要发挥改革的制度创新作用,在市场失灵的关键领域和外部性较强的经济活动中协调好产业政策和竞争政策的关系。一是要继续推进创新体制改革,构建有利于产业高

25、质量发展的创新生态。针对经济循环的主要环节存在的创新能力不足、基础研究薄弱等问题,要破除制约技术创新的制度性、结构性障碍。健全科技创新要素自由流动机制,用市场化手段配置知识、人才、信息等高端要素,减少行业和区域壁垒。着力构建技术共享、扩散和溢出机制,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的产学研深度合作与协同发展。改进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强化科技成果市场化收益回报的激励。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健全维权体系并加大侵权惩罚力度。要对基础研究与共性技术突破给予充分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完善基础研究的激励和风险补偿机制,攻克核心技术问题。二是加快产业政策调整,优化竞争性政策环境。放弃干预和替代市场的选择性政策,构筑弥补市场不足和一视同仁的功能性、竞争性产业政策,推动产业政策从选择性向普惠性转变。调整产业政策手段,从行政化向市场化转变,政策工具选择上从过度依赖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向发挥不同政策工具互补性作用转变。改变直接补贴的传统手段,充分发挥资本杠杆的力量和资本市场在支持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将原本指向特定产业的支持政策转向与技术创新挂钩。通过负面清单管理等方式治理部分行业存在的严重产能过剩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