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初中物理教学设计15篇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184327137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 页数:73 大小:62.86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2023年初中物理教学设计15篇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2023年初中物理教学设计15篇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2023年初中物理教学设计15篇_第3页
第3页 / 共73页
资源描述:

《2023年初中物理教学设计15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初中物理教学设计15篇(7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2023年初中物理教学设计15篇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1(5175字)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鲁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四节密度社会生活。学生通过学习前三节质量和密度的知识后,对物体的质量这一属性和物质密度这一特性有所了解,并且已经学会了使用天平和量筒来测定物理的质量和体积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和方法积累。而这一节课恰是讲解密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是理论联系实际且应用于生活的实践性课。为此,我采用了从生活走向物理,再利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实验性课型。实验过程中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各自课题,加深合作交流的意识。此外,这节课也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精

2、神具有培养功能。二、学情分析:从初三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经过一个学期的物理学习,已经基本具备了一个科学探究的素养,他们从事物的对立统一中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乐于独立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解释和论证事物或现象间较为复杂的因果关系,在学习密度的知识后也期望继续研究并且去解决一定的生活问题。所以在教学各个环节中注意通过学生感兴趣的事例入手,再通过猜、想、分析、实验、推理等手段来处理问题,层层深入,最后通过学生动脑分析、动手操作来解决遇到的问题,这样不仅启迪学生思维、锻炼学生能力、还会大大加强学生学习物理、运用物理的自信心。从学生掌握知识水平上来看,虽然学习了质量和密度的知识,了解了一些常见的测量工

3、具名称,但在对知识原理的理解程度还不够深刻,有些测量工具仅是通过多媒体见过其形,没有真正的去实践过,有些没有见过的材料也只有合作交流,猜想其作用,所以在这一节课的授课过程中,教师要适应的加以引导教给学生使用工具的方法,利用测量数据分析问题的思路,并对实验操作及结果进行适时分析。三、设计理念做到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提倡学习方式的多元化。教师在这节课打破教材结构,合理重组内容,使整个课堂既充实、严谨,又增强了科学性。教师善于运用各种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活学生的思维,使课堂呈现出情理相济、动静相成和谐美。在教师的组织下,全体学生和教师一道积极的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

4、题的方法,并不时地对学生进行点评。给获取成功的同学以祝贺,给遇到困难的同学以指引,给失去信心的同学以支援。教师深挖本节课所能体现的各个知识点、能力点、德育点。物理教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而这节实验活动课的内容就是依靠实验来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会遇到常规方法所不能解决的“难题”,教师利用这些“难题”来启迪学生思维,帮助其自发学习、自主探究、自行获解,实验中发挥一个引导者和合作者的作用。培养学习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克服困难、战胜自我信心,与此同时,学会与同学共同交流获取知识。四、设计思路:1、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密度知识的应用;能运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计算物体的质量与体积。过程与方

5、法:学会系统地整理知识,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固体的密度,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量一个物理量的科学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过程中体会克服困难,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喜悦;在探究活动中,受到科学态度、科学观念的熏陶,培养他们创新的精神、实践的能力,养成良好的个性,形成正确的世界观。2、重点和难点重点和难点都是利用密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突出与突破的方法是利用组间合作与汇报交流来实现。3、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按照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评价、评估,完成本节内容从现象到理论的过程,得出每一个问题的初步结论,并总结出每个情境中

6、使用的方法。合作学习:学生组内合作与集体合作是这一节课呈现的主要方式,充分利用班级里的每一个学生的特点与智慧,积思广仪、众志成城。合作学习贯穿了教学的始终,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进行影响与渗透。4、学法指导在进行课程探究前,针对学习未知的方法、没有接触到的(自制教具)材料给予适量的方法提示;在进行课题研究时,鼓励实验方法的多样化,对于明显的思路和操作错误及时指导;在课题探究结束后,和学生一起对实验中的知识与方法进行总结归纳。五、实验前的准备教师根据实验可能用的器材进行相应的实验器材准备,并与实验管理员协调好,上课时一同协助提供学生所需器材。对实验室中没有的一些器材提前作好

7、收集和准备,如大塑料可乐瓶、铅球、保鲜膜、油漆、木锯、废旧的课桌、台秤等。由于本节内容较多,所以可以进行适当的调课连着下午第四节的活动课进行两节课较好。六、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同学们,我们这段时间学习了三个重要的物理量:密度、质量、体积,请问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三者的关系呢?生:三者的关系可用一表达式来说明:=m/v对于同种物质,它的密度不受m和V的影响。(教师对学生的表述给予表扬,同时指出他们所述之处的不足,物质的密度受到状态的影响。)师:我们还学习了测量质量和体积的仪器:天平和量筒。请哪位同学来描述一下,器材使用时的步骤和注意事项?生:(描述使用方法,找几位同学补充,使表达更完整。)师:课

8、下我有几个问题,请大家帮助我来解决,每个实验小组都选择了一个探究课题,采用各种方法进行了探究,然后向同学们进行陈述报告。(二)课题选定和探究方案制定教师依据学情对全班同学进行小组划分,每组大约十二三个人,全班共划分为四个小组,然后采用抽签的形式进行探究课题的选择。然后小组内进行课题的研讨并制定实验方案,老师巡回观察,并适当的进行指导。探究课题:1、铅球是铅做的吗?2、测砖的密度3、测课桌体积有多大4、测量方糖的密度(三)实验探究和汇报各组制定完毕探究方案之后,根据方案进行相应的器材选择,完毕之后,按顺序各小组进行实验方案的汇报并进行相应的实验操作。第一组:铅球是铅做的吗?学生甲:我们从器材桌上

9、选择了一个铅球,上面标的是6斤的铅球,为了得到精确的数据,我们在课下用台秤测量了一下,其质量为2.9kg。学生乙:(板书)m2.9kg。学生甲:在测量铅球的体积时,我们遇到了一个难题,没有合适的量筒,于是我们使用了水槽,把铅球放入水槽中,用烧杯向水槽中注水,直到水没过铅球,用粘贴纸在此处作一标记。学生乙:在学生甲的描述下进行操作。学生甲:将铅球取出,水面下降,然后用量筒向水槽中注水,直至再次达到标记,记下注入的水的体积,即铅球的体积。学生乙:(板书)V水V铅球0.38L学生甲:根据可计算出铅球的密度,密度表中铅11.3g/cm3。学生乙:(板书)球铅学生甲:通过测量和计算,我们澄清了一个事实,

10、铅球的基本成分是铁,而不是铅做的!请同学们对我们的实验提出改进意见。学生丙:有一种更直接的方法:测量铅球的体积,利用墙角、直尺和三角板直接测出铅球的直径d,根据球体的积公式进行计算。学生丁:为测量球的体积,我对实验器材进行了改进。自制量筒,利用直径足够大的透明塑料瓶,去掉顶端较细的部分,在瓶的外壁贴一张纸条,用标准量筒量好100cm3的水,倒入瓶内,在纸条上画出液面的位置,再用量筒倒入400cm3的水,作标记500cm3,将二者之间进行平分,用自制量筒测出铅球的体积。师:大家太棒了!每个同学的想法都非常有创意,让老师受益匪浅,尤其是自制量筒。下面,哪组同学再为大家作一次汇报?第二组:测砖的密度

11、学生甲:我们探究的课题是:测砖的密度。用天平直接测量砖的质量m。学生乙:(板书)m60.5g。学生甲:用量筒测量砖的体积时,我们发现砖放入水中时,砖具有吸水性,这样测出来的砖的体积偏大。我们采用的方法是:在量筒中倒入一定体积的水V水,让砖头吸饱水之后,再放入量筒中,测出体积V,由此计算砖的体积。学生乙:(板书,演算)V水20cm3V60cm3V砖VV水60cm320cm340cm3学生甲:也许我们的办法不是最好的,让大家提出更巧妙的办法。(学生进行一番激烈的讨论,由学生代表发言,对改进的方法进行表述)学生丙:砖吸水后会膨胀,同样体积会变大,为了克服砖的吸水性,我们采取在砖的表面涂层油漆或包一层

12、保鲜膜的方法。学生丁:我在想,我们为什么不测量整块砖的密度呢?这样,我们可以用直尺直接测量砖的长、宽、高。计算出整块砖的体积。第三组:测量方糖的密度学生甲:我们的探究课题是:测量方糖的密度。首先用天平测出几块方糖的质量m,然后除以方糖的个数n,求出一块方糖的质量。(板书)学生甲:在测量体积时,我们想到一些方法来克服糖溶于水的问题,如包上保鲜膜等。后来我想起妈妈在沏糖水时,糖达到一定程度就不再溶解了,于是我们就想到用不再溶解糖的糖水来测方糖的体积,实验中由于一块方糖体积较小,测量时误差较大,所以我们测量出几块方糖体积,再除以方糖的个数,求出一块方糖的体积。学生乙:(进行操作,板书)V糖水20ml

13、V25ml学生丙:我有一个更好的方法来测方糖的体积,糖溶于水,但是糖不溶于油啊,如果我们用油来测体积,就避免了糖溶于水这一问题。师:大家的方法都很好,尤其是用油测方糖的体积,更让我们有新的思路。第四组:测课桌体积有多大学生甲:我们的探究课题是:课桌的体积有多大。我们利用密度是物质的特性这一点,采用测样本的方法,取和课桌一样的木料来测密度。我们先用台秤测一张课桌的质量m1,用天平测小木块的质量m2学生乙:(板书)m115kgm228g学生甲:在量筒中倒入一定体积的水V1,将木块放入量筒中,它在水面上漂浮,用铁丝将木块压入水中,读出体积V2,计算木料的体积V样本。学生乙:(操作并计算)V140cm

14、3V280cm3V样本V2V140cm3学生丙:在测木块体积时,用铁丝将木块压入水中不易操作,我有一个更便于操作的方法:1用细线将一石块系在木块下。2将量筒倒入一定体积的水V1。3将石块先浸没在水中,读量筒中的示数V2。4将石块和木块一起浸没在水中,读出量筒中的示数V3。5木块的体积VV3V2。(四)教师对学生的实验进行评价今天我很受感动,从同学们的身上我深刻体会到团结协作的精神,和不断探索勇于克服困难的态度,同时,大家也教会了我很多新的方法,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有所收获。当然大家在实验操作中可能有些地方不够规范,例如:胶头滴管的使用。我相信经过大家的不断努力,会做得更好。初中物理教学设计

15、2(2577字)初中物理教学基本理念,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思想物理传统的教学模式偏重于知识的传授,使学生将精力陷于知识点的学习和解题中,对技能、物理过程和方法则关注的较少或落实不够。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始终体现“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这一观念,坚持这一观念,才能切实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通过让学生观察身边熟悉的现象,探究其内在的本质的物理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是:1、关注每一位学生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

16、尊严的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关注所有的学生,应该尊重、关心、牵挂他们。要容忍学生的错误,积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增强社会责任感。2、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物理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愉悦的情感体验过程。物理教师要善于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让课堂成为学生向往的地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1)融洽的课堂气氛教师要真心对待学生,永远以和平、愉快、友好、信任和鼓励的方式对待学生,与学生建立起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身心处于最佳活动状态,心情舒畅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2)在教学中应尽量增加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情趣让教学内容以一种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出来,如将教

17、学内容故事化、多媒体化。以磁场一节引入新课的教学为例,教师讲:“在我国的古书史记封禅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汉武帝虽然雄才大略,但是晚年却很迷信。有一天,宫外有位自称叫奕大的人求见,说是有宝物要献给皇帝。汉武帝一听,马上召见。只见奕大从怀中取出一对棋子,说这叫斗棋,放在一起争斗不已。汉武帝命人拿来棋盘,奕大把两只棋子靠近摆在一起,果然能够相距不休。一会而,奕大又换了个法子,两只棋又相互吸引不肯分开。这个玩意而可把皇帝给逗乐了他马上下令封奕大为五利将军。同学们,如果你是奕大,你会用什么来做那两只棋子呢?”教学内容如果以多媒体的方式呈现,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使学习的内容富有吸引力,更能激发

18、学生的学习兴趣。3、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与人格养成课堂不仅是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格养成的圣殿。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的挖掘道德教育素材,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引导学生成为一个有高尚道德的人。使学生在获得物理知识同时,也成为人格健全的人。物理教学中的德育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爱国主义教育通过介绍我国古代在物理学方面对世界所做的杰出贡献、我国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我国古代文明灿烂辉煌,很多科学论述都在世界遥遥领先,如墨经关于杠杆的论述、小孔成像的观察研究,春秋中哈雷彗星的记载,足足比西方早六百多年。在现代科学技术中,我国超导的研究与实践,达到国际先进水

19、平;在尖端技术方面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的实验成功,人造卫星的发射与回收,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建成等等,在教学中适当的穿插这些内容,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还能使学生了解祖国灿烂辉煌的文化,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教学中也应让学生认识今天我国在科学技术的某些方面与国际水平的差距,激励他们努力学习,立志振兴中华。(2)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中学物理教学内容中充满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师在教学中应自觉地用辨证主义观点去分析教学内容,阐明物理概念和规律。例如,通过分子运动论的初步知识的教学,向学生揭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通过讲解“摩擦力的利与弊”向学生阐明“一分为

20、二”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3)道德品质教育在物理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刻苦钻研、勇于进取的精神和爱护公物、遵守纪律、团结协作的作风。探究式教学法是一种重要的物理教学方法,在探究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勇于战胜困难和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4、渗透STS教育,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物理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物理知识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社会生活中都有广泛的应用,人类生活的每一个方面都与物理学的进步息息相关。这就要求教学活动必须围绕着学生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来展开,使学生在掌握物理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了解这些知识的实用价值,懂得在社会中如何

21、对待和应用这些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技术意识、社会意识。在教学中的具体做法是:第一、关注现代物理科学技术的新科技、新成果、新动向,如那米技术、超导体、激光、现代航天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等。第二、重视学习内容与家庭、社会生活、生产实践的联系,如将电的知识与安全用电、安装照明电路、修理各种家用电器相联系;将能源的利用与生活中如何节能相联系;将物态变化与电冰箱的工作原理相联系,将浮力与潜水艇的浮沉相联系;将电磁波与现代通信相联系等。第三、关注一些重大社会问题,如环境污染与环境保护、能源危机、噪声污染等。此外,教师在设计习题时,应多考虑一些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中所包含的物理规律的题目,如学习惯性后,解

22、释刹车时人体上半身为什么向前倾的现象。学习杠杆后,解释骑自行车上坡走“S”形路线省力的道理;学习了长度的测量后,会从地图上测出长春到北京铁路线的长度;学习了光的反射,解释汽车驾驶室外面的观后镜是一个凸镜,汽车头灯里的反射镜是一个凹镜;学习了光的折射,能解释海市蜃楼,汽车头灯总要装有横竖条纹的玻璃灯罩;学习了热学,能回答为什么海边及大森林里一年四季气候宜人,为什么当今国家推行退耕还林的政策;学习压强后,解释刀磨得越锋利切东西越快等等。通过多方面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形成将科学技术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意识,激起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养成

23、对大自然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增强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初中物理教学设计3(1399字)【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会同时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它的电流。2、会用滑动变阻器改变部分电路的电压。3、通过实验探究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理解欧姆定理,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2、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进一步熟悉用“变量控制法”来研究物理问题的科学方法。3、尝试用图象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重视学生对物理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和科学性的认识,注意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形成

24、。【教学重点】理解欧姆定律的内容及其表达式、变换式的物理意义。【教学难点】实验探究中,用图像法分析实验数据和对实验结果的评估。【教学准备】电源(干电池)、开关、导线、定值电阻(5、10、15)、滑动变阻器(20、1)、电压表、电流表、学生实验报告单(课前发给学生)。【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教学法、分层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教学法和类比教学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及创设情景1、播放多媒体课件放一段优美的音乐,教师调节声音的强弱。2、教师:请同学们注意观察教师是通过什么方法改变声音的强弱的?学生:老师是通过旋动音量开关改变声音的强弱的。教师:你知道为什么通过旋动音量开关可以改变声音的

25、强弱吗?学生:可能是旋动音量开关改变电流的大小改变了声音的强弱。教师:今天我们通过实验探究电流与哪些因素有关。二、进行新课(一)、实验探究:电流与哪些因素有关猜想与假设教师:请同学们先回忆电流是怎样产生的?电源的作用是什么?学生:电流是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的,电源是提供持续电流的装置,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教师:请同学们再回忆电阻的概念。学生:电阻就是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教师:请同学们对比水流的大小与落差和阻力的关系猜想电流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板书猜想1:“电流大小可能与电压有关,可能是电压越大,电流越大。”猜想2:“电流大小也可能与电阻有关,可能是电阻越小,电流越大。”猜想3:“电

26、流大小可能与电压和电阻都有关,可能是与电压成正比,与电阻成反比。”教师:为了验证猜想是否正确,科学探究的下一个环节是什么?学生: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初中物理教学设计4(743字)一、教学目标:1能够探究磁铁的有关性质。2认识不同形状的磁铁。3知道磁铁的一些基本性质。4知道磁铁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二、教学重点:磁铁的一些特征三、教学重难点学生独立探究,发现磁铁的性质。四、教学准备:各种形状的磁铁、回形针、针、线、水彩笔、卡纸。研究磁铁一、各种形状的磁铁二、磁铁的性质:同极相斥,异极相吸教学反思一开始,我就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乐于参与科学学习活动。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

27、、指导者、参与者。所以在活动过程中,我直接教给学生实验步骤,让他们主动去实验,引导他们自主开展探究活动。这种学习方式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主动作用,调动他们的思维,保持他们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的兴趣。课堂呈现出这样几点问题:1、学生探究的意识不浓烈,在“玩”磁铁的时候很不关注现象,没有从现象有意识的去思考磁铁有可能存在的性质。2、学生探究的方法不多,只有部分科学素养较高的学生会想着用多种方法去探究性质,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应用了一种方法后就不去思考别的方法。有的学生方法应用也不妥当,拿着磁铁在做拼图游戏,一点也没考虑到这种方法是否能探究出磁铁的性质。3、以小组的形式在探究,但小组成员间真正的交流很少。

28、身为科学课程的教师,应该悉心地钻研教材,灵活运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掌握好学生的学习状态、心理动态。争取让每节课成为成功课,不留有遗憾。初中物理教学设计5(3889字)物理规律(包括定律、定理、原理、法则和公式等)是物理现象、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必然趋势及其本质联系的反映,它是中学物理基础知识最重要的内容,是物理知识结构体系的枢纽。物理规律的教学既是物理知识教学的核心内容,也是新课标强调的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怎样才能搞好规律教学呢?本人自参加工作十几年以来一直从事物理教学工作,对物理规律的教学有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和认识,现总结如下:一、了解物理规律的类

29、型物理规律可分为三种类型:.实验规律物理学中的绝大多数规律,都是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归纳总结出来的,我们把它们叫做实验规律。如欧姆定律、焦耳定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定律、阿基米德原理、液体内部压强特点等都属于这一类。.理想规律有些物理规律不能直接用实验来证明,但是具有足够数量的经验事实,如果把这些经验事实进行整理分析,去掉非主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推理到理想的情况下,总结出来的规律,我们把它叫做理想规律。如牛顿第一定律。.理论规律有些物理规律是以已知的事实为根据,通过推理总结出来的,我们把它叫做理论规律。如万有引力定律是牛顿经过科学推理而发现的。二、物理规律教

30、学的基本方法在物理规律的教学工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规律本身,还要对规律的建立过程、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进行深入了解,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如何应用规律来解决具体问题。为此,对不同的物理规律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下面分别对以上三类规律的教学谈一下自己的认识。.实验规律的教学方法在物理学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物理实验既是归纳物理规律、产生物理假说的实验基础,也是验证物理预言和物理假设的主要依据。观察和实验既是形成物理概念和认识物理规律的基础,又是学习物理学的基本方法,而初中物理学科主要是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初步了解物理学的一些基本知识。具体方法大致的以下几种:(1)由日常经验或实验结果进行直接归纳得出

31、结论。如研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我让学生思考生活中自己晒衣服的体会得出;光的反射定律是通过演示实验得到的等。(2)先从实验结果或从对实例的分析中得出定性的结论,再进一步通过实验寻求严格的定量关系,得出定量化的结论。如研究液体内部的压强时,我先通过演示实验:底部和侧壁有橡皮膜的玻璃管,装满水,观察橡皮膜凸出且底部凸出明显,让学生知道液体压强跟深度有关,再进一步实验研究得到它们成正比的定量关系。(3)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或分析推理的基础上进行猜想,然后通过实验来验证、修正自己的猜想,得出结论。如在焦耳定律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两个实验事实:1.灯泡热的发光,而与之相连的导线确察觉不到发热,这

32、说明电流产生的热量与什么有关?2.同样的导线,在并入用电器很多时,就会察觉到导线发热,这又说明了什么?然后利用焦耳定律演示器进行实验验证。.理想规律的教学方法理想规律是在物理事实的基础上,通过合理推理至理想情况而总结出的物理规律。因此在教学中应用“合理推理法”。如在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在不同表面上做小车沿斜面下滑的实验,发现平面越光滑,摩擦阻力越小,小车滑得越远。如果推理到平面光滑、没有摩擦阻力的情况下,小车则将永远运动下去,且速度不变,做匀速直线运动,从而总结出牛顿第一定律。理论规律的教学方法理论规律是由已知的物理规律经过推导,得出的新的物理规律。因此,在理论规律教学中应采用“

33、理论推导法”。如物体的浮沉条件由F浮与G的关系可推出物与液的关系。无论是采用哪种方法,最后都要在探索的基础上,得到物理规律的文字表述和数学表达。三、物理规律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1、排除学习规律的思维障碍新课标注重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学习,学生在平时的生活过程中,已经在原有感情知识的基础上,形成了消极的思维定势,很大程度上干扰了学生对物理规律的理解的掌握,限制了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生活常识的干扰。学生在学习物理规律之前,从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一些问题形成了某些观念。这些观念,有的看似正确但是往往有一定的片面性,有的更是错误的,那些错误的

34、“先入为主”的观念对学生正确理解物理规律起着严重的干扰作用。例如,在运动和力的关系上,看到有马拉车车才向前运动,有人推桌子桌子才会移动的生活现象,学生认为力是物体运动的原因,物体受力才能运动,不受外力的物体是不能运动的;对于物体在液体中受浮力的问题,看到铁块放入水中就下沉,往往认为只有浮在液面上的物体才受到浮力等等。所以,对于物理规律的教学,首先要消除学习过程中有些错的生活。观念的干扰,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设计可直观的实验对错误观念进行排除。第二,数学知识的干扰。例如,初中物理电学中欧姆定律的数学表达式I=U/R,变形为R=U/I,从纯数学的角度考虑,得出导体的电阻与加在它两端电压成

35、正比,与通过它的电流成反比等一类错误的理解,再如力学中密度的数学表达式=m/v,学生也误认为物质的密度与它的质量成正比,与它的体积成反比。类似的错误在于学生用纯数学的观念理解物理的概念、规律和思考处理物理问题,而忽视了它们的本质,造成对物理知识的错误理解。2、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规律的物理意义,防止死记硬背(1)准确呈现物理规律的内容物理规律的语言陈述十分精炼和准确,概括程度非常高在教学中,向学生呈现教学内容时,不但要准确,而且对一些关键字词应加以突出,给予适当的说明,以引导学生足够的注意和正确理解,并与其他类似的或易混淆的概念和规律进行比较,建立类比联系如如牛顿第一定律中“一切物体”是泛指任何物

36、体,“不受力”是条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中的“或”字理解是关键,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可这样理解:一切物体在不受力时,原来静止的仍然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要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2)要从物理意义上去理解物理规律的数学表达式,如上面提到的对密度的数学表达式=m/v的理解;()充分认识物理规律中各个物理量的物理意义,如对液体压强公式P=gh,要特别强调“h”的意义:h是到液面的竖直距离。()明确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如欧姆定律公式I=U/R中I、U、R必须是同一段电路上的,而且要注意同时性;()要引导学生总结物理规律间的相互联系,以便更深入地理解物理规律。如焦耳定律公式

37、与电功公式间的联系与区别;计算液体压强和压力时,要先由公式P=gh计算压强,再由F=PS计算压力,注意液体的压力不一定等于液体的重力。四、运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题的作用就是示范性,通过对例题的分析,总结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与步骤,引导学生应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如学生学完密度这一节后,可以出这样一题“用密度知识鉴别体育课用的铅球是否是纯铅制的”,通过测量铅球的质量和体积,求出铅球的密度,再与纯铅的密度比较后进行判断,得出结论。可以各设计一个典型例题,指导学生运用实际问题,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运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化训练学生运用物理规律解

38、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对于重点的物理规律,不仅要求学生理解,而且要求会灵活运用,因为掌握物理规律的目的就在于能够运用物理规律去解决问题。初中阶段,虽然不要求学生解某些复杂问题,但是,也应当要求学生学会运用物理规律去说明和解释有关的现象、解决一些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巩固和深化对规律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学到分析、处理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发展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逻辑地说理和表达能力以及手脑并用独立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为此可精心挑选习题,让学生通过适量训练,在实践中总结运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与技巧,从而达到提高运用物理规律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注意习题要少而精,不搞题海

39、战术五、适时组织测验,检查学生运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适时、定期组织物理测验,是检查物理规律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值得注意的是,在运用物理规律的过程中,要指导学生不断总结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技巧,能做到举一反三。综上,是我对物理规律教学探索的一些体会。教学是一门创造性艺术,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创新,敢于尝试,大胆改革,才能提高物理规律的教学水平。初中物理教学设计6(1314字)一、教学设计理念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这就要求我们不仅仅要“学习物理”,更重要的是要“探究物理”。在“探究”中提出物理问题,在“探究”中经历并体验科学探索的历程,在“探究”中

40、将物理学习跟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在“探究”中将物理学习最终归于生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将科学探究的要素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使学生在探究中敢于质疑、勇于辩论,在充分交流中比较、筛选出最佳的实验方案。而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的指导作用突显出来,从而使师生互动不再停留在形式上,而具有实质意义。这样一堂鲜活的课上完后,学生收获的不只是知识,还收获了研究问题的方法,从而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培养、提高。因此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知道浸在(漂浮、悬浮、下沉)液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对它施加的竖直向上的浮力,知道如何计算浮力的大小,知道阿基米德原理。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认识浮力并知道浮力的方向

41、。2知道阿基米德原理。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2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等于什么”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精神。2学习阿基米德善于观察思考的精神。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及其方向,会测量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2阿基米德原理。教学难点: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的过程。四、实验器材演示实验器材:铁架台、重垂线、鸡蛋、食盐水、乒乓球、大烧杯、红毛线、水桶、水盆,准备一组与学生所用完全相同的实验器材(便于学生上讲台演示实验方案)。学生实验器材:橡皮泥、小石块、小木块、铁钉、乒乓球、烧杯(100ml)、弹簧测力计、溢水杯、小桶、空

42、易拉罐、水槽、细线。五、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课件展示生活中有关浮力的事例:漂浮在水面的轮船、木块、水鸭子、人,浸没在水中的潜水艇等。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事例中的轮船、人等为什么会浮在水面上?小组合作学习,尝试分析这些现象的原因。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认识到:这些现象与浮力有关;不仅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会受到浮力,而且浸在气体中的物体也会受到气体对它的浮力。然后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浮力现象,想了解哪些有关浮力的知识,从而发散学生的思维,引出本节课的课题。2新课教学模块一:感知浮力的存在,建立浮力的概念初中物理教学设计7(827字)知识目标:了解物理知识在实践生活中的应用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观察能力及语言表达

43、能力品德目标:培养学生学习物理兴趣教学重点: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教学难点:学生初步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一、物理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1、浮力的应用:古希腊的教学家阿基米德首先提出比重概念并发现了物体在水中所受浮力的大小的规律,并写了正因如此,才发明了潜水艇和母舰。此外,阿基米德发现杠杆、滑轮等机械的工作原理,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他说一句名言世”给我一个支点,我将能移动地球。2、电磁波:科学家发现了“电”和“磁”的性质和变化规律。于是各种各样的电器才应运而生。电磁波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跑得跟光一样快的物质。3、牛顿从苹果落地现象,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发现了万有引力

44、定律。有了这一发现,人类才开始认识到了宇宙、天体的运动和变化,并制造出各种航天器。二、有趣的物理现象(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描述)1、筷子提沙子实验现象:沙子被提起2、纸托水现象:水不流3、瓶吞鸡蛋实验现象:鸡蛋会掉入瓶中4、试管上升实验现象:水流出小试管上升三、小结本课四、作业:课后完成学习活动卡第三页A、B、C、D、初中物理教学设计8(1323字)一、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升华和凝华2、了解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并能用物理语言进行解释。3、知道升华需要吸热,凝华需要放热。二、教学重点1、了解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并能用物理语言进行解释。2、知道升华需要吸热,凝华需要放热。三、教学难点1、知

45、道升华和凝华的条件,升华需要吸热,凝华需要放热。2、用物理语言进行解释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欣赏雪景、雾凇、霜景,并思考问题。1、雪是怎样形成的?雾是怎样形成的?雾凇是怎样形成的?2、复习物态变化“三角形”,引入新课。3、展示学习目标二、学习新知(一)升华和凝华现象1、根据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提出问题,解释现象。北方严寒的冬天,冰冻的衣服也能晾干,这是为什么?这是固态冰变成气态水蒸气的升华现象。2、寒冷的冬天,在玻璃窗的表面会有冰花。思考:窗花出现在玻璃窗的内侧还是外侧?答案:内侧。并解释:室内水蒸气遇到冷玻璃凝华成固态冰晶。3、请同学们思考并回答:(1)、樟脑丸

46、越来越小是什么物态变化现象?学生答:升华。(2)铁丝网上的霜是什么物态变化现象?学生答:凝华。4、总结:升华是物质有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现象。凝华是物质有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现象。(二)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放热1、观看实验视频:碘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并总结,升华和凝华的条件。升华需要吸热,凝华需要放热。2、分析某晶体的物态变化过程3、从分子角度来看,吸放热使分子热运动的剧烈程度发生变化,分子间距发生变化,从而使物质实现在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变化。(三)解释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1、解释雪、霜、雾凇的物态变化过程2、解释烧黑的灯泡的物态变化过程3、解释飞机播撒干冰降雨中的物态变化过程4、解释舞台上

47、“雾”的形成过程中的物态变化过程(四)达标训练1、请指出下列物态变化名称2、请指出下列物态变化和吸放热情况(五)课堂小结(六)基础试题三、课堂测试四、布置作业1、课后作业2、基础训练初中物理教学设计9(3499字)教学目标设计:1、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在生活中存在着浮力。(2)知道物体在水中受到水的浮力。(3)简单测量物体受到水的浮力的大小。2、能力培养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定量观测、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2)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问题。教学重点:知道在生活中存在着浮力。无论上浮的物体,还是下沉的物体都受

48、到水的浮力的作用。教学难点:学生掌握简单的测量物体受到的浮力的大小以及方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准备:实验用具:小石子、水槽、塑料泡沫、石头、乒乓球、钉子、木块、钩码、测力计、笔、盆子教学过程:一、故事引入,激发兴趣。师: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一个文彦博树洞取球故事,好吗?生:好!师:从前有个小孩名叫文彦博,有一次,他跟好朋友在玩皮球,当他们玩得起劲时,皮球掉进了旁边的树洞里。小朋友都望着树洞兴叹:“唉!没有皮球可以玩了!真可惜!”正当大家都手足无措时,文彦博镇定地说:“有办法了!”同学们,你们知道他想了一个什么办法取到树洞里的球呢?生:给树洞灌水。师:为什么给树洞灌水能把球救

49、出来呢?生:因为水能把球浮起来!师:你们真聪明!今天,这节课就来研究一下有关浮力的现象。(出示板书:浮力)二、科学实验,探究新知。(一)活动一:判断物体在水中是浮还是沉。师:浮力是阿基米德首先发现的,文彦博利用球能浮在水面上的原理取到了球,那么请同学们大胆地猜想一下,我们桌面上的泡沫塑料、木块、钩码、乒乓球、钉子、石头。如果把我们准备的6种材料放入水中,哪些能浮在水面上?哪些会沉下去呢?生1:泡沫塑料、木块都会浮起来。生2:乒乓球也会浮起来。生3:钩码、钉子、石头会沉下去。师:大家都说了自己的猜想。现在我们来亲自试一试,究竟我们的猜想与实验结果是否一致呢?请同学们把材料一个一个轻轻放入水中,一

50、边做一边把实验结果填在表格一的“实验结果”那一行里。注意:在格中填的答案可以是“沉”或者是“浮”。(学生分小组进行试验并填写表格)师:谁来告诉老师你的结果是怎样?生1:上浮物体:木块泡沫塑料乒乓球师板书:上浮物体:木块泡沫塑料乒乓球生2:下沉物体:钩码钉子石头师板书:下沉物体:钩码钉子石头(二)研究浮在水面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木块、泡沫塑料、乒乓球能浮在水面上,为什么他们能浮在水面上呢?我们通过一个实验就可以知道了。师:首先把气球放在水上,用手向下按入水中,再稍稍抬一抬手,反复几次,看看手有什么感觉?(师动手压浮在水面上的泡沫塑料)生1:手向下压一压,感觉到手有

51、一种向上托的力,被压到水底的物体又被一种力托到水面上。师:手的感觉和泡沫塑料等被压入水底又浮上来的现象说明了什么?生2:水有浮力。师引导:在水中浮着的物体都受到一种向上的力这就是水的浮力。师问:你们知道浮力的方向怎样吗?生齐答:竖直向上。(课件演示)(三)活动二:简单测量物体受到水的浮力的大小。师:既然在水中浮着的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那么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有没有受到水的浮力呢?现在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一下。(课件:演示实验的操作顺序)师:现在我来教大家怎样使用测力计。力的单位是:牛顿(N)现在老师出示三把测力计,谁能准确读出以下三把测力计的读数?第一把是多少?生1:0.5牛顿。师:第二把是多少?生

52、2:0.4牛顿。师:第三把呢?生3:0.1牛顿。师:现在老师说一说称钩码的实验步骤:(老师一边示范一边讲解)师:首先,在空气中用测力计测量一下钩码的重量,记录测力计的读数,然后把读数填在表格二钩码在空气中的重量。接着将钩码缓慢放入水中,把全部钩码浸入水中,但钩码不要碰到水槽的底部。待指针平稳后,再记录测力计的读数。然后把读数填在表格二钩码在水中的重量。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一做。做完后,请来告诉老师你的实验结果是怎样?(学生分组活动并记录实验数据)师:从这个表格中,你发现了什么?小组讨论一下,哪个读数大?哪个读数小呢?学生小组讨论并齐答:在空气中读数大。师追问:为什么在水中会变轻了?生齐答:因为

53、水中有浮力!师高兴地:那么怎样计算钩码的浮力呢?现在小组讨论一下。谁来说说钩码受到的浮力是多少?第二小组组长展示实验记录表。师问:你知道钩码受到的浮力是多少吗?该组长:物体浸入水中,变“轻”了多少,就是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也就是用空气中测到的数减去水中测得的数。师问全班: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生齐答:同意!师肯定并表扬该组长!师强调:通过表格一和表格二,我们已经知道在水中浮着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也就是说:各种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三、浮力的应用。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了解有关水的浮力现象。水的浮力是自然界中一种很普通的力,与人有很密切的关系,对我们的日常生活、生产

54、有很大的帮助。那么水的浮力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哪些应用呢?(出示图片)师:我们回想一下在三年级下学期学到哪篇课文有关浮力的呢?(捞铁牛)宋朝时的出色工程家怀丙利用了水的浮力把一只只陷入海底淤泥的铁牛拉回了岸边。师:(出示小朋友用救生圈游泳的图片)这幅图哪些地方应用了水的浮力?生1:救生圈利用水的浮力承载人的体重浮出水面。师出示木排图:这幅图哪里应用了水的浮力?生2:木排利用水的浮力载人。师:此外,渡河用的浮桥、浮在水上的航标灯,它用来指挥海上的交通。以上这些也都应用了水的浮力。(多媒体出示图片)四、课外拓展:师:同学们,你们曾记得在二年级语文下册有一篇称象的课文,曹操的儿子曹冲利用水的浮力称出大

55、象的重量。这头大象又大又重,又不能用大秤去称,也不能砍了再称。于是他想出一个方法,那就是首先把大象赶上一艘大船上接着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然后把大象赶上岸,再往船上装石头,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最后称一称石头的重量,石头的重量等于大象的重量。五、课堂小结。师:现在我们回想一下,今天这节课学到了什么?生1:知道浸没在水中的物体有上浮、下沉、悬浮生2:学习了浮力的应用生3:怎样计算浮力的大小师:人们对浮力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只要我们注意认真观察,就不难找到利用水的浮力为人类服务的事例。这节课同学们表现非常不错!相信你们一定收获不小!初中物理教学设计10(3768字)初中物

56、理教案全册(优秀)【试讲或讲课高分原则】1.作为老师,信心和责任心是第一位的。记住一点,你担心的别人也担心,所以不需要有压力。相信自己,别人才能相信你。2.打动那些对你有好动感的评委!没有好感的自然也就感染了。用你的眼光告诉所有人,我来了,我能教好学生。3.讲课要有激情,如果抑扬不足,起码声音要大。普通话标准一点。讲话语速不要太快,如果拿捏不好,可以多多演练。这是关键!讲话要掷地有声,不要半推半就,在讲台上要有台风。语文教师要求更高,咬字清晰,语音悦耳,抑扬顿挫。4.一定要着装合体,不要穿着太前卫,毕竟教师这个职位还是要讲究矜持的,但是一定要整洁得体端庄大方,给人感觉气质非凡。5.在见到面试官

57、时要表现的大方,不要太拘禁,也不要太嚣张,给人留下稳重的印象。注意肢体语言,不要僵直地站在讲台上,运用好肢体语言。6.要在试讲前做好充足的准备,把要讲的内容的相关背景等知识了解到位,并把课的内容和这些背景结合起来,让背景知识在吸引人的同时把人引导到课本的内容上来。7.不用花费时间讲得过于仔细,只要在你讲的时候提到就可以了,让听课的评委知道你有这个环节就可以了。8.要注意跟台下评委的眼神配合,眼睛的视线不要一直停留在讲稿上,要使台下的每一个评委都以为你在看他们,注视着他们。要面带微笑,不要太严肃。我们怎样听到声音的一、教学目标(一)知识和技能1.了解人耳感知声音传播的基本过程。2.了解骨传导。3

58、.知道什么是“双耳效应”(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和社会生活,体验人是如何听到声音2.通过动手动脑中的两个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搜集信息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会关心他人,特别是关心残疾人2.通过贝多芬耳聋后继续进行创作等例子来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的意志。二、重点和难点重点:人耳听到声音的道理;骨传声。难点:骨传声。三、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的传播是靠哪种形式?声波进入人耳后,经过哪条途径,最后感觉到声音?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二)新课教学1.人耳的构造声波鼓膜振动听小骨及其他组织听觉神经大脑在整个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如果

59、仅只是传导障碍,但能通过其他途径传给听觉神经,人仍能听到声音。2.骨传声“想想做做”:(1)将振动的音叉放在耳旁,听音叉的声音。(2)用手指堵住耳朵,听音叉的声音。(3)请同学用手指堵住自己的耳朵,将振动的音叉的尾部抵在前额、耳后的骨头和牙齿上,听音叉的声音。分析得出:骨头能传声。失去听觉的人能靠骨传导来听到声音。介绍贝多芬的故事。3.双耳效应由学生自习完成。利用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间、强弱及其他特征不同来确定声音的位置。四、作业布置教材第18-19页“动手动脑学物理”五、课后反思本节课,教师要作充分的准备,多做实验,让学生经历科学全探究过程。噪声的危害和控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噪声的_和危害。?(2)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2.过程与方法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培养热爱、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环境意识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噪声控制的途径难点:噪声的危害以及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三、教学器材:多媒体电脑、闹钟、纸盒四、教法与学法:分组讨论法、阅读法五、教学过程放一段录像,先放出一段优美的旋律,然后放出一段嘈杂的声音。然后引入课题:优美的声音使人心情愉快,而杂乱的声音则令人心烦意乱。那么,令人心烦意乱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它对人有没有危害?怎样才能有效地防止这些声音的产生和或者削弱它呢?(一)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