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欣赏》资料

上传人:d****1 文档编号:184234258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6.2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戏曲欣赏》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戏曲欣赏》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戏曲欣赏》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资源描述:

《《戏曲欣赏》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戏曲欣赏》资料(1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戏曲欣赏学习资料一、中国传统音乐中国传统音乐一般指1898年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之前存在于中国音乐生活中的具有一 定流传时间和民族特色的音乐,包括民间音乐、文人音乐、宫廷音乐、宗教音乐。传统音乐是与新音乐、现代音乐相对而言的概念。新音乐指20世纪初学堂乐歌产生以来,学习西方音乐创作技法创作的体现中国人思想 情感的音乐,主要包括专业音乐作品和体现时代精神的革命音乐作品;现代音乐指20世纪 80年代以来学习西方现代创作技法创作的音乐,主要包括活跃在国内外的华人音乐家创作 的现代音乐作品。二、戏曲艺术戏曲是中国传统的音乐戏剧,是集文学、音乐、舞蹈、武术、杂技、表演、舞台美术 等多种艺术手段于一体的综合

2、性舞台艺术。我国的戏曲与希腊的悲、喜剧和印度的梵剧并列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戏曲以音乐为基本表现形式(声乐、器乐伴奏两部分)适应并体现戏剧性的要求,与 戏剧表演密切配合。三、戏曲音乐继承集合了民间歌曲的抒情特征和说唱音乐的叙事特长。(一)构成因素:声乐方面的唱腔和念白,器乐文武场面的伴奏和各种过场音乐,声乐居 于主导地位。1、戏曲唱腔大致分为三种类型:抒情性唱腔、叙事性唱腔、戏剧性唱腔(散板)。2、戏曲乐队分为“文场”和“武场”两组,“文场”指管弦乐部分,“武场”指打击乐部 分(包括唢呐),合称“文武场”,也叫“场面”。(二)剧种与声腔:1、剧种是根据产生、流行地区、民族特色、艺术特色等因素划分

3、的戏曲种类。2、声腔是指具有一定音乐特征的腔调,包括与其相关的表现形式和手法。如昆腔、高腔、 梆子腔、皮黄腔(明清以来流传最广泛的四大声腔)等。一种声腔系统不止一个剧种,一个剧种也可以使用多种声腔系统。(三)戏曲唱腔的结构形式:分为曲牌体和板腔体两类。1、曲牌体又称曲牌联缀体或曲牌联套体。2、板腔体又称板式变化体(包括调性、旋律、节奏、速度等方面的变化)。四、昆曲艺术与昆曲音乐(一)昆曲艺术昆曲原称昆山腔,是元代后期产生的南戏四大声腔之一,明代由戏曲音乐家魏良辅进行 改革,改革后的昆腔委婉细腻、擅长抒情,有“水磨调”之称。清代以来被称为“昆曲”, 现又被称为“昆剧”。明清时期最为盛行,对中国戏

4、曲影响深远,有“中国戏曲之母”的雅 称。它是中国戏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体系的剧种,基础深厚,剧目丰富。2001年5月18 日,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称号。昆腔有南昆、北昆两大流派。南昆流行于江南、浙北一带,北昆流行于北京、河北的保 定、高阳一带。南昆风格柔美秀丽,多用于爱情题材,北昆风格豪放激昂,多用于刻画英雄 人物。(二)昆曲音乐1、四大声腔:(1)明代南曲系统的四大声腔:余姚腔(浙江)、海盐腔(浙江)、弋阳腔(江西)、昆山腔(江苏)。(2)清代前期地方戏曲四大声腔:昆山腔(南方)、弋阳腔(北方)、柳子腔(东部)、梆子腔(西部)。(3)明清以来影响最广

5、泛的四大声腔:昆腔、高腔、梆子腔、皮黄腔。2、主要板式:昆腔有散板、干板(1/4)、一眼板(2/4)、三眼板(4/4)、赠板(8/4)等板式。3、伴奏乐器主要伴奏乐器有笛、箫、笙、唢呐、琵琶、三弦、月琴、打击乐。后加入高胡、二胡等拉弦乐器。4、作家、传奇(1)第一部昆腔传奇是明代梁辰渔的浣纱记。(2)汤显祖的“临川四梦”(又称“玉茗堂四梦”)紫钗记、还魂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3)洪昇的长生殿。(4)孔尚任的桃花扇。(5)李玉的千忠戮(千忠禄)。(三)牡丹亭1、概况牡丹亭创作于1598年,原名还魂记,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临川四 梦”之一,描写南安太守之女杜丽娘和贫寒书生柳梦梅的

6、爱情故事,其思想性和艺术性超过 元代杂剧名作西厢记(约创作于12951307年间),据载“牡丹亭一出,家传户 诵,几令西厢减价”。原剧共55出,后为适应昆腔演唱,汤显祖同年进士吕玉绳按昆 腔音律作了改定,遭到汤显祖多次异议。但近代以来流行演出版本多为改本。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海若,又号若士,别署清远道人。临川(今属江 西)人。他的艺术贡献享誉世界,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他强调“凡文以意趣神色为 主”,主张文章要有灵性。2、欣赏版本青春版牡丹亭,由当代旅美著名作家、国民党高级将领白崇禧之子白先勇先生作为 主要组创人员。全剧根据汤显祖“情至”、“情真”、“情深”的创作理念和线

7、索,将55折原本精致删减 为“梦中情”、“人鬼情,、“人间情,三本共27折。由苏州昆剧院“小兰花班”青年演员沈 丰英饰演杜丽娘、俞玖林饰演柳梦梅。五、京剧艺术与京剧音乐(一)京剧艺术1790年,徽班(三庆班)进京为乾隆皇帝祝寿,之后留在北京,吸收京腔、秦腔、西皮等各 种声腔,形成京剧。经过众多艺人和表演艺术家的不断努力,逐渐成为表演体系较为完善、 行当流派异彩纷呈、唱腔音乐精致考究、保留剧目丰富多样、传播盛行大江南北的“国粹”。1、三次合流(1)徽秦合流:乾隆年间,徽班(徽调二黄)吸收京腔和秦腔,是第一次合流。四大徽班:三庆、四喜、春台、合春。(2)徽汉合流:道光年间,湖北汉调艺人兼唱西皮与二

8、黄的“楚调”与徽剧融合,是第二 次合流,西皮与二黄结合,称“皮黄戏”。(3)京剧形成:同治、光绪年间,著名演员对皮黄戏进行改革,吸收昆曲、徽调、汉调、 秦腔、京腔等因素,唱腔细腻华丽,表演上文武兼备,不断形成各行当的流派纷呈、风格 各异。2、行当划分:(1)生:老生、武生、小生、红生、娃娃生;(2)旦:青衣、花旦、刀马旦、武旦、老旦;(3)净:铜锤花脸(正净)、架子花、武净、武二花、油花;(4)丑:文丑、武丑。3、京剧发展史上的几位著名演员:(1)程长庚(安徽)、张二奎(北京)余三胜(湖北)。(2)谭鑫培(老生)、王瑶卿(青衣)。(3)四大名旦: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4)四大须生:

9、马连良、谭富英、奚啸伯、杨宝森 *周信芳(麒麟童)(二)京剧音乐1、主要声腔“皮黄腔”:以“西皮”和“二黄”两种声腔为主的戏曲声腔,兴起于安徽、 湖北一带,清代中叶流传全国。西皮曲调风格刚劲、高亢,旋律起伏大,节奏丰富多样;二黄曲调风格流畅、平和, 旋律、节奏较平稳。2、辅助声腔:吹腔、四平调、高拨子、南梆子等。3、主要板式:原板、慢板、流水板、散板等。4、主要伴奏乐器:京剧文场“三大件”是京胡、京二胡、月琴。(三)白蛇传上海电影制片厂1980年拍摄,创建国以来戏曲电影观众上座率最高记录。该片于1981 年获第五届大众电影百花奖,并被文化部评定为最佳戏曲片奖,即荣获国家的最高政府奖。 编著:田

10、汉(18981968),中国现代戏剧的奠基人,诗人、剧作家,原籍湖南长沙,中 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歌词的作者。导演:傅超武(19211992),著名导演,电影艺术家,山东昌邑人。主演:李炳淑(1942),上海京剧院一级演员,安徽宿县人,被誉为“国戏后起之秀”、“六 十年代涌现出来的杰出梅派青衣”。方小亚(1945),上海京剧院的一级演员,上海戏剧家协会会员。专攻武旦,文武兼 备。一、评剧艺术与评剧音乐(一)评剧艺术评剧是我国北方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之一。形成于清末民初,约有70年的历史。 最初源于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流行于河北农村。后来又吸收东北地区的“蹦 蹦腔”,故早期也称为“

11、落子V “蹦蹦”。早期为二人对口演唱。后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吸收 河北梆子的“武场”音乐和滦州影戏、乐亭大鼓以及京剧的唱腔及表演,形成了 “唐山落子”, 后称为“奉天落子”,20世纪30年代后称为“评剧”,即“平腔梆子戏”。在评剧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民间演员、剧作家成兆才创造了许多新腔,并创作、改编了 一百多部剧目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评剧原分为东路和西路两派。东路在今天较为盛行,主要流行于河北和东三省。西路又 叫“北京蹦蹦”,是在东路评剧梆子、老调的影响下形成的。其腔调高亢,板式丰富,别具 一格。目前濒于绝迹。1、行当划分:基本与京剧相同。2、著名演员:白玉霜、小白玉霜(白派);喜彩莲;爱莲君(爱派

12、);新凤霞(新派)、赵丽蓉、张德 福、魏荣兀等。3、经典剧目:(1)传统剧目:花为媒、秦香莲等。(2)新编剧目:刘巧儿、杨三姐告状等。(二)评剧音乐1、唱腔、板式:评剧唱腔是板腔体,有慢板、二六板、垛板和散板等多种板式。2、伴奏乐队:评剧的伴奏乐队是2030人左右的小型民族乐队编制,主要伴奏乐器为板胡。(三)花为媒原著成兆才(18741929),电影版剧本改编吴祖光(19172003),由中国评剧院一 团演出。主要演员有新凤霞(饰演张五可)、李忆兰(饰演李月娥)、赵丽蓉(饰演阮妈)、 张德福(饰演贾俊英)。七、越剧艺术与越剧音乐(一)越剧艺术越剧,形成于浙江嵊县一带的说唱形式“落地唱书”。19

13、06年(清光绪32年)演变为 戏曲形式,称为“小歌班V “的笃班”、“绍兴文戏”等,主要在农村演出。演员主要是半农 半艺的男性,故也称为“男班”。1925年(民国14年)9月17日,在上海新闻报的演 出广告中首称“越剧”。1928年(民国17年),全部由女性演员组成的“女班”在上海迅速走红,至1941年(民 国30年),女子班社数量猛增达36个,男班最终因传人匮乏而被女班所取代。之后,越剧在唱腔、表演、舞台美术等方面都得到了较高程度的提高和发展。1950年4 月12日,上海在解放一年后,成立了华东越剧实验剧团,成为上海第一个国家剧团。1955 年3月24日,正式成立上海越剧院。同时,一批民办剧

14、团也活跃在上海的越剧舞台上,并 取得了可喜的成果。20世纪50、60年代,是越剧发展的黄金时期。为了广泛培养越剧后继人才,1954年秋,华东戏曲研究院开设了演员训练班,之后改 建为上海市戏曲学校,招收越剧男女学员60人。1959年毕业后,分配到上海越剧院组成男 女合演的实验剧团,有计划地从事男女合演探索。1956年,上海市戏曲学校开设越剧音乐 班。文化大革命期间,越剧未免于难。一些著名演员和剧界人士遭到四人帮迫害,越剧被迫 停演。文革后,越剧得到复兴。培养出一大批非常有才华的越剧演员,编演出一大批经典的剧 目,出访世界各国,获得了广泛的国际声誉。1、著名演员:旦角:施银花、姚水娟、筱丹桂、袁雪

15、芬、傅全香、尹桂芳、王文娟等。小生:范瑞娟、徐玉兰等。2、经典剧目: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西厢记、孔雀东南飞、碧玉簪等。(二)越剧音乐1、唱腔:越剧唱腔是板腔体,主要有尺调腔、弦下腔、六字调等。2、伴奏乐队:越剧的伴奏乐队是2030人左右的小型民族乐队编制,主要伴奏乐器为越胡。二、梁山伯与祝英台越剧影片梁山伯与祝英台是新中国的第一部彩色电影,上海电影制片厂1953年底 拍竣。当时风靡一时,在香港创造了票房记录。影片由徐进、桑弧编剧,桑弧、黄沙导演,华东戏曲研究院、越剧实验剧团演出,主 要演员有由袁雪芬(饰演祝英台)、范瑞娟(饰演梁山伯)等。八、黄梅戏艺术与黄梅戏音乐(一)黄梅戏艺术黄梅戏,旧

16、称“黄梅调”,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领的安庆地区形成,其后 不断吸收青阳腔、徽剧即以当地民歌的精华。黄梅戏用安庆地方语言演唱。曾与越剧、锡剧 并列为华东三大剧种,现被誉为“中国的乡村音乐”。黄梅戏的发展历史,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约清乾隆未期到辛亥革命前后):产生、流传于皖、鄂、赣三省间的采茶调、 江西调、桐城调、凤阳歌受当地戏曲(青阳腔、徽调)演出的影响,与莲湘、高跷、旱船等民 间艺术形成结合,逐渐形成小戏。随后,又从一种叫“罗汉桩”的曲艺形式和青阳腔和徽调 中吸收了演出内容与表现形式,形成故事完整的本戏。从小戏到本戏的过渡形式,称为“串 戏”。第二阶段(辛亥革命到1949年)

17、:演出活动逐渐职业化,并走上了城市舞台。入城后与 京剧合班,在上海受到越剧、扬剧、淮剧和从北方来的评剧(时称“蹦蹦戏”)的影响,在演 出的内容与形式上都起了很大变化。第三阶段(1949至今):严凤英、王少舫等老一辈艺术、马兰、韩再芬等中青年演员对 黄梅戏演唱艺术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近些年来,黄梅戏通过排演电视剧有的形式进行宣传和 普及,受到更广泛群体的喜爱。1、著名演员:严凤英、王少舫、潘璟环叭张云风等。2、经典剧目:天仙配、牛郎织女、槐荫记、女驸马、夫妻观灯、打猪草、柳 树井、蓝桥会、路遇等等。(二)黄梅戏音乐1、唱腔:黄梅戏有花腔和平词两大声腔体系。花腔体系脱胎于民歌小调,属曲牌体,以演小戏

18、 为主,富有生活气息和民歌韵味;平词体系渊源于高腔、弹词、罗汉桩、道情、吹腔、徽 调、京剧等声腔,属板腔体,正本戏中的主要唱腔,常用大段的叙述、抒情,韵味丰富, 流畅舒展。2、伴奏乐队:黄梅戏的伴奏乐队是2030人左右的小型民族乐队编制,主要伴奏乐器为高胡。(三)天仙配黄梅戏电影天仙配上海电影制片厂1953年摄制,由桑弧执笔改编剧本,石挥导演, 安徽省黄梅戏剧团演出,严凤英、王少舫主演。天仙配的上演,在当时的中国掀起了 “黄 梅戏热”,“严凤英热”。九、豫剧艺术与豫剧音乐(一)豫剧艺术豫剧,也称河南梆子、河南高调,主要流行于河南省,后在华北、西北地区广泛流行。 早期演员用本嗓演唱,起腔与收腔时

19、用假声翻高尾音带“讴”,故又称“河南讴”。在豫西 山区演出时,往往根据山势平土为台,当地称为“靠山吼”。解放后定名为豫剧。豫剧在声腔上属梆子腔系,据清李绿园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成书的岐路灯和乾 隆五十三年(1788)杞县志记载,当时本地梆子戏已在开封、杞县一带盛行,并曾与罗 戏、卷戏合班演出,称为“梆罗卷”。1、行当划分:(1)四生:大红脸(又叫红净、戏生)、二红脸(又叫马上红脸)、小生、边生(又叫二补 红脸)。(2)四旦:正旦(青衣)、小旦(花旦、闺门旦)、老旦、帅旦。(3)四花脸:黑头(副净)、大花脸、二花脸、三花脸。2著名演员:常香玉、马金凤、陈素贞、阎立品、崔兰田、小香玉等。3、

20、经典剧目:(1)传统剧目:花木兰、穆桂英挂帅、唐知县审诰命、秦香莲等。(2)现代剧目:朝阳沟、刘胡兰、李双双、人欢马叫等。(二)豫剧音乐1、豫剧音乐流派:主要分为四个。(1)以开封为中心的唱法称“祥符调”;(2)以商邱为中心的唱法称“豫东调”,又称东路调;(3)以洛阳为中心流传的唱法称为“豫西调”,又称西府调、靠山簧;(4)豫东南沙河流域流传的唱法称“沙河调”,又称本地梆。2、唱腔与板式:唱腔结构为板式变化体。唱词多为七字句或十字句。可分为慢板、流水板、二八板、飞 板四大板类。3、伴奏乐器:豫剧的伴奏乐队是2030人左右的小型民族乐队编制,主要伴奏乐器为板胡、梆子。(三)七品芝麻官根据豫剧传统

21、剧目唐知县审诰命集体改编,牛得草执笔,谢添导演。河南豫剧院二团,河南省鹤壁市豫剧团演出。主演:牛得草,吴碧波。北京电影制片厂1979年摄制十、样板戏(一)样板戏及其特点1、样板戏:又称“革命样板戏”,是文革初期由当时主管文艺的、被称为“无产阶级文 艺革命的旗手”的江青重点负责组织创作、排演的京剧、舞剧作品的总称。19671969年底,经常用“革命现代京剧”、“革命现代京剧样板戏”等称谓。自 1970年开始,正式统一为“革命现代京剧”和“革命现代舞剧”的称谓。1967年5月24日人民日报报道了 “八个革命样板戏在京同时上演”,31日人 民日报又发表社论革命文艺的优秀样板,其中将京剧智取威虎山、红

22、灯记、沙 家浜、奇袭白虎团、海港,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 八部作品称为“八个革命样板戏”。这些作品酝酿、创作、修改、定型于江青发表谈京 剧改革后的19641966年间。其后,又陆续创作、演出了钢琴伴唱红灯记,钢琴协奏曲黄河,革命现代京剧 龙江颂、红色娘子军、平原作战、杜鹃山,革命现代舞剧沂蒙颂*草原儿女 和革命交响音乐智取威虎山9部“样板作品”。2、主要特点:1、塑造无产阶级英雄人物,遵循“三突出”的创作原则。2、借鉴话剧的舞美形式,运用写实的布景、道具、服装。3、采用有层次的成套唱腔,妥善处理声与情、流派与人物、韵味与形象三方面的关系。4、运用交响乐队作为京剧的伴奏。(二)

23、红灯记取材于1963年上映的由黄泳江原创,沈默君、罗静编剧,于彦夫导演的表现东北抗日 联军斗争主题的电影自有后来人,上映后不久上海沪剧团将其改编为沪剧,后哈尔滨京剧团又将其改编为京剧革命自有后来人。全剧场次(11场):第一场接应交通员第三场粥棚脱险第五场痛说革命家史第七场群众帮助第九场前赴后继第十一场胜利主要角色与演员:第二场接受任务第四场王连举叛变第六场赴宴斗鸠山第八场刑场斗争第十场伏击歼敌铁路扳道工人李玉和一一钱浩梁(浩亮) 李玉和的母亲李奶奶一一高玉倩 李玉和的女儿李铁梅刘长瑜日寇宪兵队长鸠山一一袁世海京剧、评剧、豫剧、越剧、黄梅戏,被称为“五大剧种”。1, 京剧,也称“皮黄”,由“西皮

24、”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它形成于 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人物:“老生三杰”: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老生新三杰”:谭鑫培、汪秋芬、孙菊仙“四大名旦”:梅兰芳、苟慧生、程砚秋、尚小云代表作品:龙凤呈祥群英会十老安刘四郎探母2, 评剧,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1950年以后,以刘巧儿、 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秦香莲等剧目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出现新凤霞、小白玉霜、魏荣元等著名演员3, 豫剧,又称“河南梆子”。出现过常香玉、陈素珍、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等著名旦角 演员。剧目有穆桂英挂帅、红娘、花打朝、对花枪和

25、现代戏朝阳沟等。4, 越剧,先以男演员为主,后变为以女演员为主。1938年后,使用“越剧”这一名称。1942 年以袁雪芬为首的越剧女演员对其表演与演唱进行了变革,吸收话剧昆曲的表演艺术之长。 出现袁(雪芬)派、尹(桂芳)派、范(瑞娟)派、傅(全香)派、徐(玉兰)派等众多 艺术流派。越剧剧目有祥林嫂、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五女拜寿、西厢记 等。5, 黄梅戏,起源于安徽的戏曲剧种,清代中叶后形成民间小戏,称“黄梅调”,用安庆方 言演唱。20世纪50年代在严凤英等人的改革下,发展成为安徽的地方大戏。著名剧目有天仙配、牛郎织女、女驸马等,严凤英、王少舫、吴琼、马兰是黄梅戏的著名演员.上课看过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天仙配、白蛇传、红灯记、唐知县审诰命、牡丹亭(游园 惊梦)分开写是春一夏一秋一冬-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星期日昨天 今天明天11011 20(30)(40)(50)(60)(70)(80)(90)pag (百)caon(千)man(万)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