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普通生态学重点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184183681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10.52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2017普通生态学重点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2017普通生态学重点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2017普通生态学重点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资源描述:

《2017普通生态学重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普通生态学重点(31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2017普通生态学复习要点绪论1、 生态学: 美国生态学家E. Odum(1985):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并著有生态学基础经典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生物学基础学科2、 生态学的研究方法:野外研究(首先产生的、第一性的)、实验研究(分析因果关系的一种有用的补充手段)、模型研究(高度的抽象、理论生态学)。3、现代生态学发展的特点和主要趋势:研究层次向宏观和微观方向发展。现代生态学一方面向区域性、全球性乃至宇宙性方面发展;另一方面是向微观方向发展,与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等结合。研究范围的扩展。一是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和任务扩展到人类社会,渗入到人

2、类的经济活动,成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接的桥梁之一;二是应用生态学得到迅速发展。研究方法手段的更新。野外自计电子仪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生态建模等现代化测试技术、设备和手段得到广泛应用;系统分析方法以及系统生态学的发展,进一步丰富了本学科的方法论。生态学研究的国际性日益增强。第一章生物与环境生态因子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最小因子、限制因子和耐受限度 生态位1.生态因子: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2.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每种植物都需要一定种类和数量的营养物,

3、如果其中有一种营养物完全缺失,植物就会死亡。如果这种营养物数量极微,植物的生长就会受到限制。)3、(谢尔弗德)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者不能生存。注:两个定律的异同(重点):(先答定义)最小因子定律不太完善,而耐受性定律较为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耐受性定律不仅考虑了因子过少,同时也考虑了因子过多的因素;耐受性定律不仅估计了环境因子量的变化,还估计了生物本身的耐受限度;耐受性定律可以允许生态银子之间的相互作用。4.生态幅 / 生态价(选择):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

4、低点和最高点,在最低点和最高点(或者称耐受性的下限和上限)之间的范围。(了解在什么条件下发生变化,代表什么? 生殖、生长、存活,选择即可)5.适应组合(名词解释):生物对非生物环境表现出的一整套的协同适应特性。例如:骆驼对炎热干燥的环境的适应;含露水的植物嫩叶,多汁的植物;6.协同进化(名词解释):生物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以及伴随的两种生物特有的形态、生理和生态的适应性特征,是通过自然选择,适者生存法则而形成的。是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对另一个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个物种的这一性状又是作为前一个物种的反应而进化。7.生态位:有机体在环境中占据的地位和角色。是某一物种的个体与环境(包括非生物和生

5、物的环境)之间特定关系的总和 。(1)基础生态位:生物群落中能够为某一物种所栖息的理论最大空间(2)实际生态位:(3)生境(栖息地):有机体所处的物理环境,包括许多生态位并支持许多物种。8.限制因子:在众多环境因子中,任何接近或超过某生物的耐受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和扩散的因素。9. 适应辐射(名词解释):由一个共同祖先起源,在进化过程中分化成许多类型适应于各种生活方式的现象 。10. 生态因子作用的几个特点(必须掌握 标题并适当展开回答):综合作用:环境中的每个生态因子都不是孤立的单独的存在,总是与其他因子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因此每一个因子的变化,都会不同程度的引起其他因子

6、的变化,导致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例如:温度和湿度可以共同作用于有机体生病周期的任何一个阶段);主导因子作用:对生物起作用的众多因子并非等价的,其中有一个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它的改变会引起其他生态因子发生变化,使生物的生长发育发生变化,称为主导因子(例如:植物春化阶段的低温因子;若以水分为主导因子,植物会分为水生、中生和旱生);阶段性作用:由于生态因子规律性变化导致生物生长发育出现阶段性,在不同的阶段,生物需要不同的生态因子或生态因子的不同强度(例如:低温在植物的春化阶段必不可少,但在其后的生长阶段则有害);不可代替性和补偿性作用,对生物作用的诸多生态因子虽然非等价,但都很重要,一个都不能缺少,不

7、能由另一个因子来代替,在一定条件下某一个因子数量不足,可以依靠相近生态因子的加强得到补偿而获得相似的生态效应(例如:光强度减弱时,植物光合作用下降可以依靠CO2的浓度增加得到补偿)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生态因子对生物的行为、生长、繁殖、和分布的作用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使间接的,有时还要经过几个中间因子(例如:山脉的坡向、坡度和高度通过对光照温度风俗以及土壤质地的影响对生物发生作用)思考题:1、生态因子作用特点有哪些?2、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生态幅(生态价); 生态位第二章能量环境1.发育阀温度:生物的生长发育是在一定的温度范围上才开始的,低于这个温度生物就不能发育,这个温度就称

8、为发育阀温度,或称生物学零度。2.有效积温能法则(掌握):生物发育的速率随着发育阀温度以上的温度呈线性增加,它表明外温动物与植物的发育不仅需要一定的时间,还需要时间和温度的结合,即需要一定的总热量,称为总积温,或有效积温,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如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植物各个阶段所需的总热量是一个常常数。有效积温法则:K=N(T-C):K:生物完成某阶段的发育所需要的总热量,用日度表示。N:发育历期,即完成某阶段的发育所需要的天数。T:发育期间的环境平均温度。C:该生物的发育阀温度。 应用:用作农业规划,引种,作物布局,预测农时以及以及防

9、病虫害;预测生物发生的时代数;预测生物地理分布的北界;推算生物发生年历;安排作物预报农时。3.生物对光的适应(选择):(1)对光质的选择性适应,可见光、紫外线(杀菌、致癌)、红外线等具有短波杀菌作用;(2 )植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性,表现在阳地植物和阴地植物在胜利以及形态上的差异,以及C3和C4植物光合作用速率的差异;(3)生物随光照长度的日周期和年周期的变化,也表现出适应性的日周期年周期现象。生物对光照周期的适应,生物的光周期现象:植物的开花结果休眠动物的繁殖冬眠迁徙换毛换羽。4.生物对温度的适应(了解):外温动物:依赖外部热源以调节体温内温动物:通过自己体内氧化代谢产热以调节体温休眠:形态上

10、的适应:阿伦规律、贝格曼规律、乔丹规律(1)生物对极端高温的适应(了解):(1)形态上:有些植物有密绒毛和鳞片,能过滤一部分阳光;有的植物叶片反光,等等避免光照过强;动物的皮毛在光照下起隔温的作用。(2)生理适应:植物主要是降低细胞含水量,增加糖或盐的浓度,旺盛的蒸腾作用;动物主要是适当放松恒温性,使体温有较大幅度的波动。(3)行为适应:沙漠动物昼伏夜出。(2)生物对极端低温的适应(掌握三个定律区别):植物(了解): a. 形态:芽及叶片常有油脂类物质保护,芽具有鳞片,器官的表面有蜡粉和密毛,树皮有较发达的木栓组织,植株矮小,常呈匍匐、垫状或莲座状; b. 生理:减少细胞中的水分和增加细胞中的

11、糖类、脂肪和色素来降低植物的冰点,增加抗寒能力。例如:鹿蹄草叶细胞大量贮存五碳糖、粘液,使结冰温度下降到 31 度。 c. 行为:休眠。动物:a.形态: 贝格曼规律: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同种),其身体往往比生活在低纬度地区的同类个体大。因个体大的动物,其单位体重散热量相对较少,有利于保温。如分布在南半球的企鹅,纬度越高,温度越低,企鹅的个体越大。阿伦规律: 恒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 肢、尾巴和外耳等在低温环境下有变小变短的趋势。这也是减少散热的一种形态适应。例如北极狐的外耳明显短于温带的赤狐,赤狐的外耳又明显短于热带的大耳狐。 乔丹规律:生长在低温条件下的鱼类趋向于脊椎增多和身体加大

12、。如高纬度海域的许多鱼类比相应地生活在低纬度海域的同种个体的脊椎骨数要多,个体相应地大。 b. 生理(了解) :减少细胞中的水分和增加细胞中的糖类、脂肪和色素来降低植物的冰点,增加抗寒能力。例如:鹿蹄草叶细胞大量贮存五碳糖、粘液,使结冰温度下降到 31 度。(1)增加体内产热量:增强御寒能力和保持恒定的体温;(2)激活代谢来适应寒冷:温带和寒带小型鸟兽:非颤抖性产热,受交感神经支配和甲状腺激素的调控;(3)小型哺乳动物冷适应性产热的主要热源, 褐色脂肪组织,细胞里有大量线粒体、丰富的血管。c、行为(了解):迁徙:大雁; 集群:皇企鹅; 冬眠:入眠与醒觉。*光的生态作用A.生物得以生存和繁衍的最

13、基本的能量源泉,生物生活所必需的全部能量,都直接或间接地源于太阳光。B.不同光质对生物有不同的作用。光合作用的光谱范围只是可见光区,红外光主要引起热的变化;紫外光主要是促进维生素D的形成和杀菌作用等;可见光对动物生殖、生长、发育、迁徙、体色变化、毛羽更换等也有影响。C.光照强度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有重要影响。很多植物叶子会随光照强度的变化呈现出日变化和年周期变化。动物的活动行为与光照强度有密切关系,在视觉器官的形态上产生了遗传的适应性变化。D.日照长度的变化使大多数生物的生命活动也表现出昼夜节律。各类生物具有特有的光周期现象。日照长度的变化对大多数动物尤其是鸟类的迁徒和生殖具有十分明显的

14、影响。*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A.直接影响一温度影响着生物的生长和生物的发育,并决定着生物的地理分布。 任何一种生物都必须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才能正常生长发育。一般说来,生物生长发育在一定范围内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加快,随着温度的下降而变缓。当环境温度高于或低于生物所能忍受的温度范围时,生物的生长发育就会受阻,甚至造成死亡。地球表面的温度在时间上有四季变化和昼夜变化,温度的这些变化都能给生物带来多方面和深刻的影响。B.间接影响一温度对生物的生态意义还在于温度的变化能引起环境中其他生态因子的改变,如引起湿度、降水、风、氧在水中的溶解度以及食物和其他生物活动和行为的改变等。*水因子的生态作用A.水是生命现

15、象的基础,没有水也就没有生命活动。水是生物体不可缺少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水是生物新陈代谢的直接参与者,也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水有较大的比热,当环境中温度剧烈变动时,它可以发挥缓和、调节体温的作用。B.水对生物生长发育有重要影响。水量对植物的生长也有最高、最适和最低3个基点。只有处于最适范围内,才能维持植物的水分平衡,以保证植物有最优的生长条件; 在水分不足时,可以引起动物的滞育或休眠。C.水对生物的分布的影响。水分状况作为一种主要的环境因素通常是以降水、空气湿度和生物体内外水环境三种方式对生物施加影响,共同影响着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空间分布; 降水是决定地球上水分状况的重要因素,降水量的多少与温度状

16、况成为生物分布的主要限制因子。渗透压调节,不考,要知道*捕食作用的生态意义捕食: 某种生物消耗另一种其他生物活体的全部或部分身体,直接获得营养以维持自己生命的现象。A.捕食者与猎物的关系在调节猎物种群的数量起着重要的作用。被拥食种群数量增长受到制约,避免数量太大,造成环境资源过度消耗,引起系统崩溃。B.捕食者可以作为自然选择的力量对被捕食者的质量起一定的调节作用,被捕食的往往是体弱患病的或遗传特性较差的个体,这样阻止了不利的遗传因素的延续。C.进化过程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两者之间形成二者长期的协同进化。捕食者能将被捕食者的种群数量压到较低水平,从而减轻了被捕食者的中间竞争。竞争的减弱能允许有更多

17、的被捕食者共存,故捕食作用能维持群落的多样性。6.典型温带深水湖的水温垂直变化说明水温的生态作用(了解):上湖层:水温较一致;上湖层以下水温变化剧烈,每加深一米温度最少降一度,称为斜温层或者温梯层。斜温层以下称为下湖层,水温接近4度,是密度最高的水。由于夏季的水温分层现象,阻碍了上湖层和下湖层水间的交流,使湖底沉寂的营养物质难以带到有阳光的上层,导致夏季湖泊的生产力较低。思考题:1、概念:外温动物 内温动物 发育阈温度 适应性 低体温 有效积温法则2、生物对光照会产生哪些适应?3、生物对极端的高温和低温会产生哪些适应?4、以典型的温带深水湖的水温垂直变化,说明水温的生态作用?5、有效积温法则都

18、有哪些应用第三章物质环境(了解)1.水生动物渗透压的调节: 无大题(1)淡水鱼类:体液渗透压和血液浓度比较高,水不断进入体内,面临溶质丧失等问题。淡水鱼类血液渗透压高于水的渗透压,属于高渗性,因此从食物中获取溶质;用鳃主动吸收周围稀浓度溶液的盐离子;肾脏具有发达的肾小球,大量的排出低浓度尿以保持体内水平衡。(2)海洋鱼类:血液渗透压低于海水的渗透压,属于低渗性,导致动物体内水份不断通过鳃外流,海水中盐通过鳃进入体内。因此通过肾小球退化排除极少的低渗尿以减少水分流失;经常吞食海水补充水份;通过鳃将多余的盐排出体外。(3)海洋软骨鱼类:基本上是等渗性的,依靠血液中大量储存尿素和氧化三钾胺(4)广盐

19、性洄游鱼类:来往于海水与淡水之间,依靠肾脏调节水,在淡水中排尿量大,海水中排尿量少,在海水中还大量吞咽海水以补充水;盐的代谢靠鳃来调节,在海水中鳃排除盐,在淡水中鳃吸收盐。其他海洋动物:海洋无脊椎动物是渗透压适应者;海洋肺呼吸动物生有盐腺,排除钠离子氯离子,如海龟、银鸥;鲸鱼排除高含盐量的尿。思考题:鱼类是如何进行渗透压调节的?种群生态学 第四章种群及其基本特征1.集合种群(掌握):生境斑块中的局域种群的集合,这些局域种群在空间上存在隔离,彼此间通过个体扩散而相互联系。种群: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2.生物入侵/生态入侵(掌握):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

20、栖息和繁殖的地区,该生物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并逐渐稳定的扩展。3.生殖价:一个某年龄雌体对未来种群增长所做出的贡献。包括现在的出生率和未来期望的出生率。4.内禀增长率:具有稳定年龄结构的种群,在食物不受限制,同种其他个体的密度维持在最适水平,环境中没有天敌,并在某一特定的温度、湿度、光照、食物等环境条件组配下,种群的最大瞬时增长率。5.种群的空间格局(会判断):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1)分类:可分为三种类型 a b ca随机分布: (较为少见,多出现在资源分布均匀且丰富的情况下)每一个个体在种群的每一个点上出现的机会是相等的,并且某一个体的存在不影响其他个体的分布。(面粉

21、中黄粉虫幼虫的分布)b均匀分布:(自然情况下最为罕见)主要是种群内个体间的竞争(繁殖期鸟类的鸟巢)c成群分布或聚集分布:(最常见)种群内个体分布不均匀,行程许多密集的团块状。形成原因:资源分布不均匀、植物种子传播方式以母株为扩散中心、动物的集群行为(浮游动物)。(2)分布格局类型的判定: 常用而简便的检验内分布型的指标是 方差/平均数比率,即S(平方)/m(平均)(3)适应情况:种群内分布型的研究是静态研究,比较适用于植物、定居或不大活动的动物,也适用于测量鼠穴、鸟巢等栖居地的空间分布。6.种群存活曲线(会判断):直观的表达了同生群的存活过程,一般分为3种基本类型:I型:凸型,幼体存活率高,老

22、年个体死亡率高,接近生理寿命之前只有少量个体死亡(大型哺乳类和人);II型:呈对角线型,整个生理存活期有较稳定的死亡率(一些鸟类);III型:凹型,幼体死亡率很高(产卵鱼类鱼,贝类,松树)。注:自然界中大多数野生动物种群介于II,III型之间,大多数植物种群接近III型。7.种群增长模型: (1)与密度无关的种群增长模型(了解):种群不受资源限制。a.种群离散型增长模型(世代不重叠):假设:种群增长无界,不受资源空间等的限制;世代不重叠,增长是不连续的;种群没有迁入和迁出;没有年龄结构。式中:Nt表示t世代种群大小,Nt+l表示t+1世代种群大小,R0为周限增长率(世代净繁殖率)。R0 1,种

23、群上升; R0=1,种群稳定; 0 R0 0种群上升;r0,种群稳定;r遗传漂变强度的10倍,遗传漂变可以忽略,反之亦然。6.遗传瓶颈:如果一个种群在某一个时期由于环境灾难或过捕等原因数量急剧下降,就称其经过了瓶颈。这会伴随着遗传频率的变化和总遗传变异的下降。选择题7建立者效应:由于取样误差,新隔离的移植种群的基因库不久就会和母种群相分歧,而且由于二者所处的地域不同,各有不同的选择压力,使建立者种群与母种群的差异越来越大 选择题8.表型的自然选择类型(选择):稳定选择:当环境条件对处于种群的数量性状正态分布线中间的个体是最适时,选择淘汰两侧极端个体;(出生体重平均为3.3kg的初生儿死亡率最低

24、,偏离该体重的两侧极端重量死亡率最高)定向选择:如果表型与适合度的关系是单向型的,选择对一侧极端个体有利,则选择属定向型;(人工选择)分裂选择:如果种群的数量性状正态分布线两侧的表型具有高适合度,而它们中间的表型适合度低,则选择是分裂的或歧化的。9地理物种形成学说(必须掌握):(1)地理隔离:通常由于地理屏障将两种群隔开,阻碍了种群间个体交换,使种群间基因流受阻。(2)独立进化:两个被此隔离的种群适应于各自的特定环境而分别独立进化。(3)生殖隔离机制的建立:两种群间产生生殖隔离机制,即使两种群内个体有机会再次相遇,彼此间也不再发生基因流,因而形成两个种,物种形成过程完成。(了解:生物种由繁殖隔

25、离机制来保持,繁殖隔离机制值组织中间基因流动,致使生境非常相近的种保持其独特的任何特性)10.物种的形成方式(掌握): 异域性物种形成:与原来种由于地理隔离而进化形成新种,成为异域性物种形成;自然选择可能选择屏障两端不间的基因型,随机的遗传漂变和突变会带来差异;随着时间延续,差异变大到即使两个种群再次相遇,它们也不再能相互杂交,物种形成完成。可分为两类:通过大范围地理分隔使两种群独立进化造成的物种形成;(了解:多发生在分布范围很大,食性不专,采取K-繁殖对策的猫科、犬科等大型食肉兽和鸟类当中,通常要经历很长时间才能形成新物种)发生在处于种分布区极端边缘的小种群中(了解:比如在主种群响应气候变化

26、分布区紧缩的时候,少数个体会从原种群中分离出去)邻域性物种形成: 邻域性物种形成发生在分布区相邻,仅有部分地理隔离的种群。在物种形成过程中它们可以通过一条公共的分界线相遇。占据很大地理区域的物种在其分布区内的不同地点,可能适应不同的环境(如气候)条件,使种群内的次群分化、独立,虽没出现地理屏障,也能成为基因流动的障碍而逐渐分化出新种。(了解:邻域性物种形成多见于活动性少的生物如植物、无翅昆虫等。) 同域性物种形成: 发生在分化种群没有地理隔离的情况下。理论上,在物种形成过程中所有的个体都能相遇。该模型通常需要宿主选择差异、食物选择差异或生境选择差异来阻止新种被基因流淹没。(同域性物种形成是否存

27、在尚有争议。在理论上,当种群中存在多型以适应两个不同的生境或生态位时就可以发生。如果两种形态对其生境有所选择就能发生繁殖隔离)思考题:1、概念:适应辐射 哈代魏伯格定律2、如何理解生物种的概念。3、如何比较自然选择和遗传漂变的强度?4、什么是地理物种形成学说?物种形成方式有哪几种?第六章生活史对策1.生活史对策(掌握):生物在生存斗争中获得的生存对策。包括:生殖对策、取食对策、迁移对策、体型大小对策。(生活史:生物从其出生到死亡所经历的全部过程。生活史关键组分:身体大小、生长率、繁殖和寿命)哪种生物采取什么样的生活史对策?(能量分配与权衡:如花旗松生长与繁殖的权衡;体型效应:小个体物种由于寿命

28、短世代更新快,可产生更多的遗传异质性后代,增大生态适应幅度,使进化速度更快;生殖对策: 不能动的岩石表面间的狭窄裂缝环境; 种群具有薄壳、个体较小、生殖型小,有高繁殖能量分配并生产少量的大型后代。 能动的大石块表面。 种群具有壳、个体大、生殖型大、繁殖能量分配低并生产许多小型后代。符合r/K二分法。;生境分类;滞育和休眠:昆虫-滞育、缓步类动物-潜生现象、一些鸟类和哺乳动物冬眠、夏眠;迁移:鸟兽鱼;复杂的生活周期扩散与生长间的权衡如蝴蝶和毛虫、生境利用最优化如蚜虫,春木本;早夏草本;衰老)“两面下注”(“bethedging”)理论(了解):根据对生活史不同组分(出生率、幼体死亡率、成体死亡率

29、等)的影响来比较不同生境。1、如果成体死亡率与幼体死亡率相比相对稳定,可预期成体会“保卫其赌注”,在很长一段时期内生产后代(多次生殖)。2、 如果幼体死亡率低于成体,则其分配给繁殖的能量就应该高,后代一次全部产出(单次生殖)。2.r选择和K选择(了解):不同植物种的个体寿命()和生境中有利于该种一个世代生存繁殖的时间长度(H)之比,可表示生境持续稳定性。/ Hr-选择(使种群增长率最大化):快速发育,小型成体,数量多而个体小的后代,高的繁殖能量分配和短的世代周期。选择种类是在不稳定的环境中进化的,因而种群的增长率最大。K-选择(使种群竞争能力最大化):慢速发育,大型成体,数量少但体型大的后代,

30、低繁殖能量分配和长的世代周期。选择种类是在接近环境容纳量的稳定环境中进化的,因而适应竞争。3. r对策和K对策在进化过程中优缺点(了解):R对策者死亡率甚高,但高r值使其种群能迅速恢复,而且高扩散能力还可使其迅速离开恶化生境在其他地方建立新的种群。r对策者的高死亡率、高运动性和连续地面临新局面,更有利于形成新物种。K对策种群竞争性强,数量较稳定,一般稳定在K附近,大量死亡或导致生境退化的可能性较小。但一旦受危害造成种群数量下降,由于其低r值种群恢复会比较困难。4Grime CRS三角形(植物生活史):(选择)图表解释:生境 对策 举例低严峻度,低干扰水平 竞争对策(C) 森林高严峻度,低干扰水

31、平(沙漠)胁迫-耐受对策(S) 仙人掌低严峻度,高干扰水平 杂草对策(R) 各种杂草(高严峻度,高干扰水平 不能生活 活跃的火山以及高移动性的沙丘处),【(具体含义只需要了解即可,帮助理解)竞争对策:有利的环境中,常成为群落中的优势种;不利条件下,可通过营养器官的调节来适应生境的变化。耐逆境对策(胁迫耐受对策):多属于寿命长,生长慢,营养物质循环慢,开花既不繁多又不规则的常绿植物。杂草对策:寿命短,相对生长率高,种子产量高。在资源匮乏时,能压缩营养部分分配,增加生殖部分的分配,保证大量种子的产生。极端对策:指在严重压迫和干扰下,不能发育(产生种子)的对策。】思考题:1 生活史;生活史的关键组分

32、:身体大小、生长率、繁殖和寿命; 2 生活史对策:生物在生存斗争中所获得的对策。3 r选择和K选择理论4“两面下注”理论考虑生境对生物不同生长期死亡率和繁殖力相关变化的影响,来预测最佳生活史对策。5 Grime的“CSR三角形”利用生境干扰程度及其对植物的严峻性来划分生境。6 生物抵御不良环境的生活史对策有休眠、迁移等。有些生物发展了复杂的生活周期以有效利用不同生境或利于生长和扩散。第七章.种内和种间关系(概念好好记)1.种间竞争(掌握):两物种或者更多物种共同利用有限的同种资源时产生的相互竞争作用。(了解:竞争的能力取决于生态习性、生活型、生态幅等)2.高斯假说/竞争排斥原理(掌握):在一个

33、稳定的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也即完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3.他感作用(掌握):通常指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这是生存斗争的一种特殊形式,种间、种内关系都有此现象4.竞争释放(掌握):在缺乏竞争时,物种扩张其实际生态位的现象。性状替换(了解): 生态位收缩导致形态性状发生变化的现象。捕食:一种生物摄取其他种生物个体的全部或部分为食,广义的捕食者包括典型的捕食者、草食者和寄生者。种内关系:密度效应(植物)、性别生态学(性比、性选择、婚配制度等)、领域性和社会等级、他感作用种间关系:竞争、捕食、寄生

34、、偏利共生、互利共生5.Lotka-Volterra模型(必须掌握):Lotka-Volterra的中间竞争模型是逻辑斯谛模型的延伸。(1)模型的结构及其生物学意义:假设 Nl 和N2两物种的种群数量;K1、K2两物种种群的环境容纳量;r1和r2两物种种群的种群增长率。根据逻辑斯谛模型,得到:dN1/dt= r1N1(1-N1/K1);dN2/dt= r1N2(1-N2/K2);N/K项理解为“已经利用的空间” (1-N/K) 项理解为“剩余空间”综合两个物种的关系,且N1=N2,N2=N1,得到dN1 /dt= r1N1(1-N1/K1-N2/K1); dN2 /dt= r2N2(1-N2/

35、K2-N1/K2);式中:是物种2的一个个体对物种1的竞争系数;是物种1的一个个体对物种2的竞争系数。(为物种N2对物种N1的竞争系数,它表示每个N2个体所占的空间相当于个N1个体,举例说明:N1 消耗的食物相当于10个N1 则=10,显然,竞争系数可以表示每个N2对于N1所产生的竞争抑制效应。类似。)(2) 竞争的结局: 种1胜,种2被排除;种2胜,种1被排除;两种共存种内竞争和种间竞争:1/K1和1/K2,可以看作为物种1和物种2种内竞争的指标;/K2可以看作是物种1对物种2的种间竞争强度指标;/K1可以看作是物种2对物种1的种间竞争强度指标;结果:取决于K1、K2、K1/、K2/的相对大

36、小 , ,Nl 取胜,N2被排除。(分析:物种1的种内竞争小于物种1对物种2的种间竞争,物种2的种内竞争大于物种2对物种1的种间竞争,从图中看到K2 - 线右边N2已经超过环境容纳量而Nl停止生长,而能继续生长所以取胜) , ,N2 取胜,N1 被排除。(分析类比) , ,两对角线相交,出现平衡点,但这种平衡是不稳定的。(分析:两物种都是种内竞争强度小,种间竞争强度大,都有可能取胜,平衡不稳定) , ,两对角线相交,出现平衡点,且平衡是稳定的。(分析:两物种都是种内竞争强度大,种间竞争强度小,都不能排挤对方,平衡稳定)小结:1种间竞争: 两物种或更多物种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时产生的相互竞争作

37、用。 2竞争排斥原理(高斯假说)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也即完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 3 Lotka-Volterra模型群落生态学 第八章群落组成与结构1.同资源种团(掌握):群落中以同一种方式利用同种资源的物种集团。2.边缘效应:在群落的交错区中,生物种类增多,种群密度增长和生产力较高的现象。3.群落交错区(生态过渡区):在两个或者多个不同的群落交接的过度区域。4.生物多样性(必须掌握):(1)内容:生物中的多样化和变异性以及物种生境的生态复杂性。它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所有种及其组成的群落和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可以分为遗传

38、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了解:其中物种多样性具有两种涵义:一是种的数目或丰富度,二是均匀度。多样性指数是反映丰富度和均匀性的综合指标。)(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直接价值:直接为人类提供食物纤维药物燃料和建材等等的价值; 间接价值:对环境和生命维持系统的调节功能,例如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平衡,水土保持,土壤形成,净化环境等,还有生物多样性的潜在价值:能为后代人提供选择机会的价值,例如抗性基因的选择,也属于间接价值范畴; 伦理或道德价值:属于内在价值系列,即每种生物都有自己的生存权利,但这在伦理价值观上还是有争议的。(3)生物多样性受到的威胁: 物种丧失:(了解) 生态系统或生

39、境遭到破坏(湿地、森林、红树林)近代物种生物多样性丧失加剧的原因: 过度利用过度采伐和乱捕乱猎; 生境丧失和片段化; 环境污染; 外来种的引入导致当地种的灭绝; 农业牧业和林业品种的单一化。5.辛普森多样性指数(会简单的计算):是基于在一个无限大小的群落中,随机抽取两个个体,它们属于同一物种的概率是多少这样的假设而推导出来。(公式不要求)辛普森多样性指数= 随机取样的两个个体属于不同种概率;= 1-随机取样的两个个体属于同种的概率。假设种i的个体数占群落中总个体的比例为Pi,那么,随机取两个种i个体的联合概率就为Pi2,将群落中全部种的概率合起来,即得到辛普森指数。6.香农-威纳指数(会简单的

40、计算):用来描述种的个体出现的紊乱和不确定性。不确定性越高,多样性也就越高。(公式不要求)式中:S物种数目,Pi属于种i的个体在全部个体中的比例。H物种的多样性指数。公式中对数的底可取2,e和10,但单位不同,分别为nit,bit和dit。香农威纳指数包含两个因素:种类数目;种类中个体分配上的均匀性7.对群落性质的两种对立观点(了解): 机体论学派:群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是一个有组织的生物系统,像有机体与种群那样,被称为机体论学派。个体论学派:群落是生态学家为了便于研究,从一个连续变化着的植被连续体中人为确定的一组物种的组合,群落存在依赖于特定的生境与不同物种的组合,但是环境条件在空间与时间上

41、都是不断变化的,因此每一个群落都不具有明显的边界。环境的连续变化使人们无法划分出一个个独立的群落实体。群落只是科学家为了研究方便,而抽象出来的一个概念。8.生物群落最小面积:在种-面积曲线中,曲线开始平伸的一点就是群落最小面积。在该面积里,群落的组成得以充分的表现。9.岛屿与群落结构-MacArthur平衡说(掌握 选择):岛屿上的物种数决定于物种迁入和灭亡的平衡。这是一种动态平衡。*影响群落结构的主要因素A.生物因素: 竞争(引起生态位的分化); 捕食(泛化捕食者的捕食强度与植物多样性的关系是呈单峰曲线,具选择性的捕食者喜食的是群落中的优势种,则捕食可以提高多样性,如捕食者喜食的是竞争上占劣

42、势的种类,则捕食会降低多样性。)。B.干扰: 不同程度的干扰,对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的影响是不同的; 干扰对群落种不同层和不同层片的影响是不同的。C.空间异质性: 空间异质性愈高,群落多样性也愈高。D.岛屿: 广义上的岛屿是指一类群落被其它群落包围而成。岛屿的面积大小、隔离程度均对岛屿生物多样性有影响。(不要求,了解)物种丰富度的简单模型N, 分别为平均的生态位宽度和重叠;R资源范围1、R一定,n小,物种多;2、R一定, 大,物种多;3、R一定,饱和度大,物种多。10.干扰对群落结构的影响-中度干扰说(掌握 选择):中等程度的干扰能维持高多样性。11、Ranukiaer频度定律(必须掌握):如果将

43、频度(群落中某种植物出现的样方数占整个样方数的百分比称为频度)在1%20%, 21%40%, 41%60%, 61%80%, 81%100%的物种分别划归入A,B,C,D,E五个等级,那么这五个频度级将满足关系式:ABCDE。定律说明:在一个种类分布比较均匀的群落中,属于A级频度的种类占大多数,B、C、D级频度的种类较少,E级频度的植物是群落中的优势种和建群种,其数目也较多,占有的比例也较大。(群落的均匀性与A、E两级的大小成正比,E级越高,均匀性越大,如若BCD级比例增高,说明群落中中的分布不均匀,一般情况下暗示着植被分化和掩体的趋势。)小结:1生物群落:在相同时间聚集在同一地段上的各物种种

44、群的集合2群落特征3群落的性质争论:机体论学派和个体论学派4群落成员型:优势种、建群种、亚优势种、伴生种、偶见种和罕见种等5群落种类组成的数量特征:多度、盖度、频度、重要值6生物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7多样性指数:辛普森多样性指数和香农威纳指数8群落的空间结构取决于各物种的生活型及相同生活型的物种所组成的层片群落的结构单元9群落的结构特征:垂直分层、水平结构、时间结构10群落交错区11群落结构总体上是对环境条件的生态适应,但在其形成过程中,生物因素起着重要作用,其中作用最大的是竞争与捕食。12同资源种团13中度干扰假说、MacArthur的平衡说、物种丰富度简单模型第九

45、章.群落的动态1.群落演替(必须掌握):在一定的地段上,群落由一种类型转变为另一类型的有顺序的演变过程。植物群落演替:在植物群落发展变化过程中,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一个阶段接着一个阶段,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自然演变现象。*顶级群落:演替系列的最后阶段的群落,是演替系列中的一个阶段。*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区别: 一般将发生在原生裸地上的演替称为原生演替,发生在次生裸地上的演替称为次生演替。原生裸地:指从来没有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包括原有植被下的土壤)的地段,如冰川的移动等造成的地段。次生裸地:指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植被下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

46、还有曾经生长在此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生物地段,如森林砍伐、火烧等等造成的裸地。演替系列:水生演替系列和旱生演替系列;演替方向:进展演替和逆行演替。主要影响因素(理解 选择): 环境不断变化(外界因子的变化,群落本身对环境的作用而引起的环境的变化); 植物繁殖体的散布,植物本身的迁移和繁殖; 植物之间直接或者间接的作用; 新的植物分类单元(如种、亚种、生态型)不断发生。 人类活动的影响起巨大的作用。2.个体演替观和经典演替观: (1)经典演替观:内容:每一演替阶段的群落明显不同于下一阶段的群落;前一阶段群落中物种的活动促进了下一阶段物种建立。不同意经典演替观的证据:在对一些自然群落演替研究中并未证

47、实这两个基本点。全部演替阶段中的繁殖体(包括种子、籽苗和活根等),在演替开始时都已经存在于该地,而演替过程仅仅是这些初始植物组成的展开。许多演替早期物种抑制后来物种的发展。(2)个体论演替观:内容:初始物种组成决定群落演替后来优势种;当代的演替观强调个体生活史特征、物种对策,以种群为中心和各种干扰对演替的作用。connell和slatyer在1977年总结演替理论中,认为机会种对开始建立群落有重要作用,并提出了三种可能的并且可检验的模型(了解):促进模型:物种替代是由于先来物种的活动改变了环境条件,使它不利于自身生存,而促进了后来物种的繁荣;因此物种替代有顺序性,可预测和具方向性。抑制模型:演

48、替具有很强异源性,任何一个地点的演替都取决于哪些植物先到达那里。植物种的取代不一定是有序的,每一个种都试图排挤和压制任何新来的定居者,使演替带有较强的个体性。演替并不一定总是朝着顶极群落的方向发展,所以演替的详细途径难以预测。演替通常是由个体较小、生长较快、寿命较短的种发展为个体较大、生长较慢、寿命较长的种。显然,这种替代过程是种间的,而不是群落间的,因而演替系列是连续的而不是离散的。忍受模型:介于上述二者之间。早期演替物种先锋种的存在并不重要,任何种都可以开始演替。植物替代伴随着环境资源的递减,较能忍受有限资源的物种将会取代其他种。演替就是靠这些种的侵入和原来定居物种的逐渐减少而进行的,主要

49、取决于初始条件。小结:1原生裸地、次生裸地、定居、演替顶极2水生演替系列和旱生演替系列3演替过程的理论模型:个体论演替观与经典的演替观4演替顶级学说:单元演替顶极理论、多元演替顶极理论、顶极格局假说第十章 生物群落的分类与排序(了解)1.中国的植物群落分类系统: 参照国外学派的分类原则和方法,采用“群落生态”原则,即以群落本身的综合特征作为分类依据,群落的种类组成、外貌和结构、地理分布、动态演替等特征及其生态环境在不同的等级中均作了相应的反映。(掌握)中国植物群落分类系统:植被型(高级单位)、群系(中级单位)和群丛(基本单位)。 每一等级之上和之下又各设一个辅助单位和补充单位。 高级单位的分类

50、依据侧重于外貌、结构和生态地理特征,中级和中级以下的单位则侧重于种类组成。小结:1我国的群落分类系统 2排序的类型:直接梯度分析和间接梯度分析第十一章 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1.食物链: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食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其食物关系排列的链状顺序。2.食物网(理解 选择):食物链彼此交错连结,形成一个网状结构。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力干扰的能力就越强,反之越弱。(食物网食物链不可能无限增长)3.生态平衡(掌握):生态系统通过发育和调节所达到的一种稳定的状况,它包括结构上的稳定、功能上的稳定和能量输入、输出上的稳定。生态平衡是动态平衡;在自然条件下,

51、生态系统总是朝着种类多样化、结构复杂化和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直到使生态系统达到成熟的最稳定的状态为止。4.生态系统(必须掌握 举例说明):(1)定义: 生态系统是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者的所有生物(即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的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2)内容: 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环境四大部分。(3)结构: 空间结构: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结构;组成结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无机环境。(4)功能: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推动着各种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循环。物质包括组成生物体的基础元素:碳、氮、硫、磷,以及以DDT

52、为代表的,能长时间稳定存在的有毒物质。能量流动:指生态系统中能量输入、传递、转化和丧失的过程。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间的密切联系,可以通过能量流动来实现。信息交流:包括物理化学以及行为信息,能保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促进种群的繁衍,调节生物之间的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等作用。【举例:池塘(答案不一定准确,自己适当展开)】内容: 生产者(有根的植物、漂浮植物和浮游植物)、消费者(浮游动物、某些底栖动物和鱼)、分解者(细菌真菌、蟹、软体动物等无脊椎动物)、非生物环境(无机物有机物、气候和其他物理条件)结构: 空间结构:池塘只有垂直结构,没有水平结构;(池塘内各种生物垂直分布,列举出各种生物所处的层次);营养结构:食物链如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食草性鱼类-食肉性鱼类,食物网emm组成结构:池塘即为无机环境,再分别写出生产者,消费者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