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猪育种方案doc

上传人:陆** 文档编号:184165471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125.76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种猪育种方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种猪育种方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种猪育种方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资源描述:

《种猪育种方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种猪育种方案doc(5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种猪育种方案2009 年 8 月第一章、 育种目标第二章、 核心群组建的遗传基础第三章、 种猪育种计划 第四章、 种猪性能测定 第五章、 遗传进展评估 第六章、 育种进度安排 第七章、 环境保护 附件一、养猪管理软件开发方案二、种猪性状测定技术规程三、种猪数据测定记录标准四、种猪遗传测定评估模型五、人工授精技术标准六、种猪质量测定管理章程下载:Feed mix反刍营养百分百饲料软件(奶牛、肉牛、肉羊等饲料计算)http/mail sina com cn/netdisk/dcwnlcad php?id=304f6054c43f1652c93b6c2b2e3c9430f5下载:Genetic Al

2、gorithm饲料软件(计算符合最佳氨基酸比例模型配方)http:/mail-sina-qq:1400072515 种猪育种方案 第一章 种猪育种目标优质猪肉的确定一是凭消费者的口感判断猪肉好吃,好吃的猪肉是口感细嫩 多汁,鲜香味浓。我国的地方猪种具有这种特点,其不足之处是生长慢,耗料多, 成本高,经济效益低。我国新培育的猪种其猪肉具有上述特点。但口感有众口难 调、各有所好的不足之处。二是根据多数学者意见总结,影响猪肉风味的主要因 素是猪肉单位面积内肌纤维的根数与直径、大理石纹状(雪花肉)和肌肉脂肪含量 (好吃的主要条件)。外种猪单位面积中肌纤维根数少、肌纤维粗,大理石纹状少, 其中结缔组织比

3、例大,脂肪比例小,肌内含脂肪量低,长白与大白都在 2%以下, 口感风味当然不佳。我国地方猪种肌内脂肪含量在3.7%5.42%,新培育的猪种 均达到3.6%4.6%,其瘦肉率达到57%以上。以丹麦优质种猪作为育种核心基础群,种猪性能测定和选择方法等方面采用 世界先进育种技术手段,建立1800头GGP基础母猪、9200头GP基础母猪、年 出栏父母代种猪100,000头的育种基地,每年保持5%。一10%。遗传进展。在保持 一定的背膘厚和生长速度前提下,以提高瘦肉组织的生长效率、提高繁殖性能、 改良肉质,提高抗逆性、产品的一致性和降低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为育种目标, 建立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中宝种猪育种体

4、系。根据国内外育种现状和中宝种猪生产实际,确定中宝种猪育种目标是在保持 一定的背膘厚和生长率基础之上重点提高:(1)生长肥育猪的生长速度和饲料利用率(主选日增重);(2)胴体瘦肉量和肌肉品质;(3)母猪的繁殖力和育成率(主选母猪年育成幼猪数)。(4)乳头数、腿的结实度和抗逆性(或健康状况)。育种目标同时结合生物学和经济学方法注重对各个性状进行加权,考虑市场 需求及成本价格的影响,在市场经济的社会环境下取得理想育种效果。通过系统 的育种措施,使培育的猪能在未来预期的生产条件下,获得尽可能高的经济效益。 育种目标主要考虑两个问题:(1)选择目标性状;(2)计算目标性状的边际效益(或经济重要性)。育

5、种目标同时强调:(1)育种的最终目标是定在生产群,而不是核心群,因为大多数肥育 猪是杂种猪,既存在基因型与环境因素的互作,又存在纯种与杂种性能的遗传相 关。(2)目标制定以未来可预见形势为基础。(3)目标的落脚点是经济利益的最大化。突出育种工作的经济性,根 据市场生产趋势不断调整各目标性状的经济权重,从而控制群体遗传素质的变 化。第二章 核心群组建及遗传基础1、丹育种猪育种体系(1)以丹麦种猪为基础,采用与丹麦丹育公司同步的种猪育种策略,建立 中宝丹麦种猪同步育种计划,主要进行猪肉产品质量的遗传改良。(2)为了成功地执行育种计划,丹育联合了 42个农场主的71 个种猪场进 行联合育种。丹育的育

6、种目标是通过改良四个猪种(长白猪、大白猪、杜洛克猪 和汉普夏猪)以期达到整个养猪业(包括:养猪生产和屠宰加工)获得最大的经 济效益。丹育主要通过种猪的生长育肥性能、繁殖性能、体型评定和屠宰性能测定结 果进行选种。每年 71 个核心群测定的种猪头数超过 100,000 头,测定中心测定的候选人工授精公猪有 5,500多头,为丹育遗传改良计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丹 育的 10个人工授精站拥有 1,800 多头特优级种公猪。180 多个种猪扩繁场也在执 行育种计划,为提高遗传改良速度,向商品猪场提供大批量的优秀种猪做出了巨 大贡献。3)丹育核心群丹育 71 个核心群的纯种生产母猪存栏为 9,200头,

7、并且彻底净化了氟烷(应激)基因。纯种母猪的存栏头数分布如下:丹育长白猪丹育大白猪 丹育杜洛克猪 丹育汉普夏猪3,600 头母猪2,600 头母猪2,100 头母猪900 头母猪核心群的种猪纯种公猪纯种母猪杂优公猪作进一步遗传改良的纯种公猪作进一步遗传改良的纯种母猪人工授精站使用的杂优公猪汉杜HD扩繁场的使用祖代公猪扩繁场的使用祖代母猪用于商品群使用的父母代公猪的生产:汉杜公猪(HD)和杜大公猪(YD)用于商品猪生产的父母代公猪,HD, YD2、丹育种猪种质特性丹育的育种目标是通过改良四个猪种(长白猪、大白猪、杜洛克猪和汉普夏猪)以期达到整个养猪业(包括:养猪生产和屠宰加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8、养猪生产者和屠宰厂共同合作制定、修改丹育种猪的选择标准。父 系猪和母系猪的选择标准是不同的,下表为丹育种猪的每个生产性状的选种 标准。母系猪的选择指数包括了总产仔数,父系猪的选择指数包括了屠宰损失率;母系猪的选择指数中体型的选择权重是父系猪的两倍多。为满足不断的 遗传改良导致的遗传参数的变化,以及生产、市场的不断变化,每隔3年或 4年的时间,就要对遗传参数和被选性状的经济权重进行适当调整。选择标准日增重(1.5-30 kg)0.016$/克日增重(30-100 kg)0.020$/克料肉比14$/kg耗料/头猪瘦肉率1.1$/%瘦肉率/头猪产仔数(母系猪)3.4$/产仔数/头猪体母系猪4.3$

9、/分/头猪型父系猪2.1$/分/头猪pH值0.7$/0.1 pH屠宰损失率-0.7$/kg/头猪对父系猪和母系猪的被选性状不同的遗传改良期望如以下图表所示肉的pH机 R. IW. 6霭 10. (ft-rnnikLllft I: (O-SCKI 1,讥/麦猪育种计划的四个猪种是: 丹育长白、丹育大白、丹育杜洛克和丹育汉 普夏.(1)丹育长白丹育长白在丹育杂交计划中作为母系猪使用,生产父母代母猪一丹育L 丫 /丫 L,丹育长白的繁殖性能和母性非常优秀丹育长白体型长、四肢强壮,以优秀的胭体品质闻名于世.(2)丹育杜洛克丹育杜洛克来源于美国和加拿大,于 1977-1979 年进口.在丹育杂交计划 中

10、用作终端父本.自进口以来,一直对丹育杜洛克进行改良,尤其是瘦肉率、 屠宰率改良显著.现在丹育杜洛克的群体数量位居欧洲第一,作为终端杂交公 猪,丹育杜洛克与父母代母猪一丹育LY/YL的杂交配合力最好,产仔数多、 商品猪生长速度快、饲料转化率高、瘦肉率高;另外商品猪的胭体品质极其优 良,肉色鲜红.(3)丹育大白丹育大白在丹育杂交计划中也作为母系猪使用.丹育大白是一个非常好的 全能品种.丹育大白在丹育杂交计划中主要用于生产父母代母猪一丹育 LY/YL, 同时也可以生产终端父本一丹育丫 D. 丹育大白的生长速度快、饲料转化率高、 月同体品质优秀.丹育大白的繁殖力和母性也非常优秀.(4)丹育汉普夏丹育汉

11、普夏于 1970 年代末从美国和加拿大进口,在丹育杂交计划中用作 终端杂交父本.丹育汉普夏主要用于生产终端杂交公猪 .在丹麦普遍使用的终 端公猪是丹育杜洛克和丹育汉普夏的杂交公猪一丹育日D.商品猪生产者使用 丹育日D与丹育L Y/YL杂交生产商品猪,可获得最佳的杂交优势.丹育汉普 夏的优势是瘦肉率高、肉质好.丹育最好的5个商品猪场的生长育肥性能和屠宰性能商品猪场编号12345每年出栏商品猪18884145821834371904日增重(30 - 100 kg),克10441039102010001000料肉比(耗料/增重)2.412.472.332.332.55屠体重,Kg87.375.878

12、.578.575.9屠宰前活重,Kg1149910310399瘦肉率%58.259.658.961.259.8年度丹育最好的5个商品猪场的母猪的繁殖性能群体12345存栏母猪313142314305265断奶仔猪/母猪/年28.928.728.528.328.0胎次/母猪/年2.442.342.422.42.37活产仔数/胎12.712.713.212.813.5断奶仔猪数/胎11.912.311.811.811.8断奶日龄(天)2632272729断奶重,Kg/仔猪6.26.76.76.67.0日增重(1.5-30 kg),克457496451355439配种分娩率,92.293.093.9

13、90.291.6第三章 中宝种猪育种计划 根据育种目标要求拟订本方案,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工作内容、方法、单位、 人员分工及研究进度作出统一安排,以保证按质按量地全面完成育种的各项任务 指标。3.1、育种内容和任务指标:3.1.1、种猪(长白猪、约克夏、杜洛克)品种选育:3.1.1.1、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第一期选育计划结束时(五年),各品种选育群种猪性能达到以下标准:达100千克体重的日龄:160天达100千克体重时活体背膘厚:15毫米或 胴体瘦肉率:60.1%料 肉 比:2.6:1经产母猪产仔数:12头3.1.1.2、规模:选育核心群总规模1500头,第一期选育计划结束时(五年), 全育种公

14、司范围内形成拥有5000头种猪的超级核心群,具有年提供优质瘦肉型 种猪10万头的能力。品种承担任务猪场选育基础群第一期选育计划结束时(五年)长白猪原种猪场1300500原种猪场2250500原种猪场3250450原种猪场4260350原种猪场5150350约克夏原种猪场1250550原种猪场2150450原种猪场3150450原种猪场4原种猪场5260350杜洛克原种猪场1150350原种猪场2100250原种猪场3120250汉普夏 原种猪场 1501003.1.2、主要育种内容在全育种公司范围内采用开放式超级核心群联合育种方式,以种猪性能测定 技术为基础,提高遗传评估的准确性;以人工授精技

15、术为支撑,将外源优秀基因 导入选育核心群,并在促进场间遗传材料的交换的同时通过共同种公猪的使用, 建立各基础群体间的遗传联系,实现全育种公司种猪超级核心群的形成;通过信 息网络技术实现各种猪场间遗传信息共享,最终达到联合育种的目的。在整个选 育过程中,坚持对核心群个体进行分子生物学检测,以确保无应激抵抗选育群的 形成。同时,还对一些影响重要经济性状的功能基因和标记基因进行研究,为实 现种猪的标记辅助选择提供技术支撑。3.2、选育方法:以数量遗传和群体遗传为理论指导,运用现代联合育种技术,对全育种公司 各种猪场内彼此具有遗传联系的核心群体进行开放式群体继代选育。选育中以品 系核心群作为育种单位,

16、以实现全育种公司性超级核心群联合育种。3.3、选育基础群的管理:以现各种猪场已有的猪群作为选育基础群,各群体在选育过程中不封闭,对 选育群以外的优秀个体(包括公猪和母猪)可引入选育群。但在引入外血的过程 中,应该注意所引个体必须是具有优异的性能,且体型外貌与选育群个体一致, 以保持整个选育群体的一致性。在继代选育的过程中应将各世代群体的近交系数 控制在0.02以内,各选育群内全部实现人工授精技术并按选育标准选留后备种 公猪,以保证公猪数量和质量。为保证这一规模的实现,在实施过程中,母猪应 按所需数量增加20%选留。为了更好地实现联合育种,各选育群体间进行种猪的 交换,以密切各群体间的遗传联系。

17、3.3.1、选育基础群个体的选择:基础群的优劣是选育的关键。在组建选育基础群的过程中,要以下列标准对 个体进行选择。3.3.1.1、生产性能:具有完成育种目标的遗传潜能,即应选择性能高或某一性状优异的个体。3.3.1.2、亲缘关系:为避免群体近交系数增长过快,要求公猪个体间、公猪 和母猪间无亲缘关系,母猪个体间尽量避免有亲缘关系,使遗传基础广泛。3.3.1.3、外貌特征:符合品种特征,体型外貌良好、四肢健壮、体长、体高、 后躯发育良好,健康无病。外生殖器发育正常,有效奶头数不少于 6对。3.3.1.4、无遗传疾病:凡有遗传疾病或隐性有害基因携带者,均不能选入基 础群。各场根据基础群数量要求按上

18、述条件选出场内优秀个体,组成联合育种选 育的零世代选育基础群。3.4、选育猪群的繁殖:3.4.1、配种方式:以中宝人工授精中心和人工授精站为基础的两级人工授 精管理机制,在种猪场内全面推广和应用人工授精技术。将每年全育种公司种猪 评比中评出的最优秀公猪统一纳入育种公司人工授精中心饲养,同时中心也可从 国外或省外引入优秀公猪或精液。各场定期从育种公司人工授精中心引入优秀公 猪的精液,要求共同公猪的配种比例至少占到各场当年配种数的10%以上,并鼓 励场间遗传材料的交换,以密切场间遗传联系。通过这种遗传联系使全育种公司 各种猪场内的种猪形成一个规模巨大的超级选育核心群体。以加大选择强度、提 高优秀种

19、公猪的利用率和优良基因的传播速度、降低公猪留种率、加速遗传改良 的进展。同时,也可降低维持大量种公猪的费用,节约成本。3.4.2、配种管理:各选育群应根据实际情况制订精液引入计划和人工授精的 配种计划。如采用本场公猪的精液配种,则应该强调选配方案的制订,努力将各 世代选育群体的近交系数控制在 0.02 以内。同时,为了加快改良进展,应该尽 量缩短世代间隔,力争选育群一年一个世代。群体后备母猪 8 月龄左右开始配种, 配种过程尽可能在一个发情期内完成,以利于随后的性能测定过程的实施和方便 管理。为达到此目的,可采用同期发情技术。在选育群的繁殖过程中,尤其应该 注意强调对系谱记录的管理和运用。3.

20、5、性能测定:性能测定的实施是选育取得成功的保证。选育中以场内测定为主,由各场派专人负责测定后备猪群的产肉性状和繁殖性状,育种中心将统一派专人定期对全育种公司各种猪场后备猪的生产性状进行测定。同时,结合中宝种猪性能测定站 的测定结果,提高选种的准确性和遗传进展。主要测定项目如下:3.5.1 后备猪生长发育测定1、每繁殖一个世代,均需进行测定2、测定头数:后备母猪每窝选测 12 头,后备公猪选测 1 头3、测定期:从出生至 100 千克(80105 千克)体重结束3.5.2 肥育性能测定1、基础群或一世代和选育结束时,各测定一次。选育过程中,各选育群可增加测定次数。2、测定从 70 日龄开始至体

21、重达 100 千克结束3.5.3 胴体和肉质性状测定肥育测定后对后备猪进行胴体和肉质性状测定。以上各项测定的项目和方法,严格按后备猪、肥育猪性能测定技术规程的规定进行。3.6、继代猪的选择3.6.1 选种时间:1、第一次选择:在 70 日龄保育期结束时进行。主要根据仔猪个体发育情况和质量性状选择。每窝选留 1 公 2 母供性能测定。2、第二次选择:在体重达 100千克性能测定结束时进行。根据性能测定资料, 应用综合选择指数选择,在符合质量性状要求的前提下,按指数高低选留继代猪。3.6.2 性状选择:1、质量性状选择:具有该品种特征,外形结构良好,体躯长,后躯丰满,无遗传缺陷、公猪睾丸发育良好,

22、母猪乳头 7 对以上,排列良好。2、数量性状选择:以生长速度、饲料利用率,胴体瘦肉率为主选性状。以 体重达100公斤日龄(平均日增重)和活体膘厚二性状动物模型 BLUP 法(最佳 线性无偏预测法)估算育种值进行选择。3、继代猪选留数:公猪要求5 : 1,母猪要求3 : 1选留。考虑到后备母猪 的配种受胎率,以及妊娠和产仔等各环节可能出现的情况,各世代继代猪选留数, 应按选育群母猪数增加 20%选留,以确保选育群体的规模。3.7、饲养管理规范 在选育全程中,要求各类猪的营养水平,饲养管理措施,力求做到稳定,减 少环境偏差,以便考查各世代的遗传改进量。各类猪的营养水平参考NRC标准和 外种猪饲养实

23、际由中宝饲料公司拟定。3.7.1 各类猪的饲养:1、仔猪:(1)初生期:做好人工接产,早喂初乳,防止冻死压死,提高仔猪存活率。仔猪生后 2-3 日龄,每头注射补铁制剂,补铁 150-200mg。(2)补饲期:早诱饲和补饲,采用颗粒料自由采食,自由饮水。(3)保育期:仔猪4-5 周龄断奶至70 日龄阶段为保育期。保育期饲喂哺乳仔 猪料,保育期结束前 7-10 天逐步过渡饲喂性能测定猪料,为性能测定做好准备。2、性能测定猪:(1)按拟定的营养水平配合饲粮,整个测定期中使用相同的饲粮,饲粮配方 力求稳定。(2)设置自动料箱,自由采食。如无条件设自动料箱,每日投料两次,投料 量以下一次投料时不剩料为度

24、,避免控制采食量。(3)注意饲料调制和适口性,增加采食量。3、配种准备期的后备公母猪(1)性能测定结束后,选作继代猪的后备公母猪,采用限量饲喂,调整体况 配种。(2)后备母猪日喂料2 千克,后备公猪增加10-20%,每日按时定量分2 次饲 喂。(3)根据猪只体重的生长和体况,调整饲料喂量。(4)每日可适量补喂青饲料。4、繁殖母猪(1)每日按时定量分2次饲喂,并视体况适当增减喂量。(2)体况良好的妊娠母猪,临产前5天左右适当减料,产后3-5天逐步增加 到哺乳期喂量。(3)体况良好的哺乳母猪,断奶前应适当减料。(4)繁殖母猪可补喂青饲料。5、种公猪(1)使用繁殖母猪饲粮(2)非配种期每头每日定量饲

25、喂2千克,配种期饲喂2.5千克。并根据公猪 体况增减喂量。(3)每日按定量分2次饲喂。5.7.2 各类猪的管理1. 猪群保健:(1)免疫: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按程序免疫接种,预防主要传染病的发 生。(2)建立有关防疫卫生制度,并严格执行。(3)清洁与消毒:经常保持圈舍清洁干燥,实行定期消毒制度。(4)经常注意猪群健康情况,及时诊治。2. 哺乳期和保育期仔猪:(1)采取保温措施,保持适宜的小环境温度。(2)经常保持圈舍清洁干燥,尽量减少水洗作业,降低相对湿度。(3)针对各场实际情况,制定措施预防仔猪腹泻。3、性能测定猪(见后备猪性能测定技术规程)4、繁殖母猪(1)配种期母猪:要注意发情观察,按选

26、育计划要求配种,并作好配种记录。 如未怀孕及时补配。(2)妊娠后期母猪:单圈饲养,临产前进行圈舍消毒,并作好接产准备。采 用高床产仔的母猪,产前7天应进入产仔栏。(3)分娩母猪:作好人工接产和初生仔猪编号、称重、记录等工作。5、种公猪(1)配种前应进行精液品质检查,视情况调整营养水平和饲养管理措施 (2)配种期中,应定期检查精液品质,并注意利用强度3.8、资料收集与总结3.8.1记录表格:1、种公猪登记卡4、公猪配种成绩表2、种母猪登记卡5、母猪繁殖哺乳记录3、配种记录 以上记录表格,使用育种公司制定的统一表式。6、生长发育测定记录 8、屠宰和胴体分离记录7、饲料消耗记录 9、肉质测定记录 3

27、.8.2资料记录、保存与整理:1、数据资料应由专人负责收集、保管与整理2、所有数据资料,均需准确地进行记录。记录表一式两分,一分归档保存, 一分现场使用。3、所有数据资料,除用表格记录外,均及时准确地输入电脑贮存,以便整理 资料。4、每一世代选育结束后,分析整理资料,并写出总结报告。数据资料处理时 不可任意挑选或舍弃,以便能客观地反映群体性能水平。3.9 核心群选育技术指标3.9.1核心群性状选择指标核心群种公猪选育指标品种日增重(g/d)0-30kg日增重(g/d)30-100kg瘦肉率()使用寿命其它杜洛克371102259.82.92汉普夏35884361.92.94长白37596962

28、.22.94大白35794361.43.04核心群种母猪选育指标品种日增重(g/d)0-30kg日增重(g/d)30-100kg瘦肉率()使用寿命其它杜洛克36897359.93.02汉普夏35980761.83.08长白37893762.13.09大白35891361.33.123.9.2 种猪测定站公猪性能指标品种日增重(g/d)30-100kg料肉比瘦肉率()使用寿命屠宰损失kg杜洛克9752.3360.02.9225.9汉普夏8542.4662.22.9424.7长白9292.3961.42.9426.3大白9162.3261.73.0425.73.9.3 育种值测定育种值测定采用最佳

29、线性无偏估计法(BLUP)3.9.3.1 个体育种值估计包括本身和所有亲属的相关信息3.9.3.2 个体育种值估计调正固定效应3.9.3.3 个体育种值估计可进行不同世代种猪个体性能精确比较 育种值估计采用下列动物模型Y = S + K + a + I + p +eS: 场年季效应K: 性别效应A: 育种值效应I: 窝效应P: 圈舍效应E: 随机误差效应育种计划核心群母猪 95%应用人工授精技术,通过人工授精和测定站测定 各育种群之间建立有效的遗传联系并使多性状BLUP测定效应得以遗传传递。3.9.4 年遗传进展每头猪每年的遗传边际效益为12元RMB(1.5美圆/年)品种日增重(g/d)日增重

30、(g/d)料肉比瘦肉率()屠宰损失kg使用寿命0-30kg30-100kg杜洛克3.319.0-0.030.16-0.140.03汉普夏0.187.9-0.020.11-0.050.01长白-0.213.6-0.030.060.060.04大白0.912.1-0.030.040.110.07平均1.0413.1-0.030.08-0.010.023.9.5 健康与抗病力控制和消灭猪瘟、伪狂犬、猪水疱病、结核病、旋毛虫病、萎缩性鼻炎、疥 螨、肺炎等疾病。3.9.6 育种群体规模建立1800头GGP基础母猪、9200头GP基础母猪、年出栏父母代种猪100,000 头的育种基地,每年保持5%。一10

31、%。遗传进展。在保持一定的背膘厚和生长速度 前提下,以提高瘦肉组织的生长效率、提高繁殖性能、改良肉质,提高抗逆性、 产品的一致性和降低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为育种目标,建立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 中宝种猪育种体系。3.9.7 育种方法3.9.7.1 核心群(杜洛克、汉普夏、长白、大白)进行纯系选育提高,通过种猪 性能测定和实施人工授精,依据BLUP育种值有计划地开展选种选配,保持与丹 麦原种猪的同步遗传进展。3.9.7.2 父母代实施杂交计划。杂交计划使用两个母系猪(丹系长白和丹系 大白)以及两个父系(丹系杜洛克和丹系汉普夏)。商品猪 70%使用杜洛克作为 终端杂交公猪,30%使用HD和YD公猪。中宝

32、(YL/LY)母系丹长白汉育Y/YL中宝(HD)父系丹杜洛克汉育HD第四章种猪性能测定4.1、测定性状序号检测类别检测项目标准代号一生长肥育性能1达100kg体重的日龄2. 30100kg日增重二膘厚3. 100kg体重时活体膘厚三活体眼肌面积4.活体眼肌面积四估计瘦肉率5估计瘦肉率五繁殖性能6 总产仔数7.活产仔数8.产仔间隔9. 21日龄窝重10.初产日龄11. 21日龄哺育率六饲料报酬12.饲料报酬七胴体品质13 宰前体重14.胴体重15.屠宰率16.胴体膘厚17.胴体眼肌面积18.腿臀比例19.胴体瘦肉率八肉质20.肌肉pH值21.肉色22.系水力23.滴水损失24.大理石纹25.肌肉

33、脂肪含量4.2、测定规程4.2.1 后备猪及肥育性能测定技术规程4.2.1.1后备猪生长发育测定(一)供测猪的选择与分群1、后备母猪:每窝选留小母猪12头,使留种比例在30%以下2、后备公猪:每窝选留小公猪1头,留种比例为10%。3、公猪和母猪分圈饲养。4、供测猪应在同一分娩季节中选择,时间力求接近。并要求发育正常,健 康无病。(二)测定时间1、每个世代的后备猪,均需进行生长发育测定。2、测定从出生开始,至100千克体重结束。6.2.1.2 肥育性能测定(一)供测猪的选择与分群1、肥育性能测定以未去势母猪为供测猪。2、每个公猪后裔中,选择4头供肥育性能测定。3、每个公猪的4头后裔合圈饲养。4、

34、供测猪应在同一分娩季节中选择,日龄和体重接近,供测猪应发育正常 健康。(二)测定次数1、选育过程中,肥育性能测定不少于2次 第一次:在组建基础群或一世代时进行,测定数不少于16头,屠宰数不少于8 头。第二次:在选育结束年度进行,测定数每个公猪后裔不少于4头,屠宰数每个公 猪后裔不少于2头。2、测定的起止时间:从70日龄开始,体重达100公斤时结束。为了准确掌 握体重,在接近结束时,进行试称重。4.2.2 测定期的技术管理(一)预防注射与驱虫:供试猪在6070日龄内进行(二)饲养管理条件:要求尽量减少环境误差。同类供测猪的圈舍、圈养头数、饲料调配、饲喂方 法等条件,要保持一致。每一猪舍由固定的饲

35、养人员饲喂,如两名以上饲养员, 应以一人为主,其它为辅,力求供测猪只待遇一致。(三)测重1、后备猪在 80105 千克称重,结束场内测定。2、同胞肥育测定猪,在起始时和结束时,应分别称重一次。3、称重必需在早饲前空腹进行,每次称前均应检查和校正衡器的准确度。(四)活体测膘1、测定时间:后备猪和肥育猪活体测膘在 80105 千克结束称重时同时进 行2、测膘部位:在距背中线 5 厘米处测量A 超: (1)胸腰椎结合处左右各一点(2)腰荐椎结合处左右各一点 计算四点平均值,表示活体膘厚。B 超:左边倒数第 3 与第 4 肋间。(五)淘汰及病、死猪的处理1、在测定期中,发生病猪应立即治疗,并作好记载。

36、如需隔离治疗,应将 病猪称重,同时调整该圈饲料给量,病猪耗料单独记载,病愈后是否回原圈,视 情况而定。如回原圈饲养,亦应称量猪只回圈当日的体重,并作好记载。2、供测猪如有淘汰或发生死亡时,必需立即全圈逐头称重,并以此作为一 个阶段结算增重和饲料消耗,以后的增重和饲料消耗按剩余猪只计算。4.3 营养水平与饲喂技术1、性能测定猪的营养水平与饲喂技术,按照四川省外种猪选育实施方案 中第六项饲养管理规范所定营养水平和饲喂技术执行。2、各育种承担单位应根据所定营养水平,选用本地区常用饲料配制饲粮, 饲粮配方要保持相对稳定,以便能够对不同年度测定的资料进行比较。3、饲料配合要做到比例准确,搅拌均匀。4、充

37、分作好饲料供应准备,防止测定过程中被迫中断和变更饲粮配合。5、严禁饲喂发霉变质的饲料。6、供测猪饲料消耗的测定,采用“清箱底”或每次称量的办法,按圈记载消耗量。无论采用哪种方法,以记录准确为原则。4.4、胴体和肉质性状测定(一)屠宰测定1、肥育测定猪,体重达 100 千克时屠宰,测定其胴体性状。 2、每头公猪后裔的屠宰数不少于 2 头。3、屠宰测定内容和方法,按肥育猪屠宰测定技术规范执行。 (二)肉质性状测定 凡屠宰猪只,均进行肌肉常规肉质测定,测定的项目和方法如下:1、肌肉颜色(肉色):(1)采样部位:最后胸椎处背最长肌(2)评定条件:用屠宰后1 小时内的新鲜肉样,在室内正常光照下进行目测

38、评定。(3)评定标准:按肉色评分标准图,采用 5 分制评定肉色:1分为灰白色;2 分为微红色、3 分为鲜红色;4 分为深红色;5 分为暗红色。评分时如出现介于两个等级之间的情况,可评 0.5 分。正常肉色为 3-4分,1-2分为PSE肉的表征,5分为DFD肉的表征。2、肌肉大理石纹:是评定肌肉中脂肪含量和分布情况的指标(1)取样部位:最后胸椎至第一腰椎间背最长肌(2)评定条件:将肉样在4C条件下冷藏24小时后切出断面进行目测评定。(3)评分标准:按大理石纹评分标准图采用5分制评定。1分为痕量分布;2 分为微量分布;3 分为少量分布;4 分为适量分布;5 分为过量分布。评分时如 出现介于两个等级

39、之间的情况,可评 0.5 分。3、肌肉 PH 值(1)取样部位:最后胸椎处背最长肌(2)测定时间:宰杀停止呼吸后45分钟内测定的PH值,记作PH1;在0-4C条 件下冷却保存24小时后测定的PH值,记作PH2。(3)测定方法:A、酸度计直接测定:将电极直接插入背最长肌中心部位测定。在测定前酸度 计应严格按仪器使用说明正确调试,测定中注意保持电极清洁。测定后用 PH 值 为 7 的蒸馏水冲洗电极。B、间接测定:取中心部位肉样10克捣碎,加入PH值为7的蒸馏水100毫升, 浸泡30分钟,用PH为57范围的试纸(分度值为0.2)测试浸泡液的PH值。4、肌肉保水力(系水力):是指肌肉受到外力作用时,保

40、持其原有水分的能 力。现场可通过测定贮存损失(与保水力呈强烈负相关)来间接反映保水力。(1)取样部位: 23腰椎处最背长肌(2)测定时间:在宰后2小时内测定(3)贮存损失测定方法:取 23 腰椎处背最长肌,修整呈长 5 厘米,宽 3 厘米,厚2厘米的长方形肉条,在感应量为0.01克的天秤上称贮存前重(W1), 然后用铁丝钩住肉样一端,使肌纤维垂直向下,装入充气的塑料袋中(肉样不与 袋壁接触),扎紧袋口,挂于冰箱中,在24C条件下贮存24小时后取出称贮 存后重(W2)。5、肌内脂肪含量(1)采样部位:35腰椎处背最长肌中心部采样100-200克(2)采样时间:宰后2小时以内。如不能立即分析,应将

41、样品装入塑料袋内, 置于冰箱中冰冻备用。(3)测定方法:索氏抽提法。4.5 测定条件与要求测定站主要针对优秀的青年公猪,猪场测定主要针对青年母猪和公猪。这两 种测定的目的是了解猪的生长、胴体和肉质性能。随着人工授精和计算机技术发 展,动物模型 BLUP 法可以跨场比较育种值。测定站育种计划的真正意义已经被 怀疑,在多数情况下,因为存在基因型与环境因素的互作,测定站数据不能提供 任何清晰的结论。Wei (1992)和皿erks等(1994)提出扩大猪场性能测定的范 围,利用纯种和杂种的资料,借助于现代遗传评估程序,可以剔除非加性遗传效 应,他们认为这个扩大选育计划可以替代测定站的作用。每窝选3头

42、公猪测定,体重25kg开始,同栏饲养,90kg结束。测定日增重、 背膘厚、饲料转化率、瘦肉率和肉质等,测定资料输入电脑,由中央畜牧所处理 计算,定期公布成绩。前 510的优秀公猪送人工授精站扩大种用,其它优 秀的公猪卖给各猪场或养猪户。半数以上的养猪户能操作人工授精。人工授精按 2 次稀释(一次在公猪站,一次在配种前)、2 次输精的程序进行,精液采用常温 保存(20C)。人工授精站种公猪的平均使用年限15个月。4.5.1 饲养管理条件4.5.1.1 受测猪的营养水平和饲料应相对稳定,并注意饲料卫生条件。4.5.1.2受测猪的圈舍、运动场、光照、饮水和卫生等管理条件应基本一致。 测定单位应具有相

43、应的测定设备和用具,并规定专人使用。4.5.1.3 受测猪必须由技术熟练的工人进行饲养,有一定育种知识和饲养经 验的技术人员进行指导。4.5.1.4 在测定中,应按有关规程的要求,建立严格的测定制度和完整的记 录档案。4.5.2、受测猪的选择4.5.2.1 受测猪个体编号清楚,品种特征明显,并附三代以上系变谱记录。4.5.2.2 受测猪必须健康、生长发育正常、无外形损征和遗传疾患。受测前 应由兽医进行检验、免疫注射、驱虫和部分公猪的去势。4.5.2.3 受测猪应来源于主要家系(品系),从每头公猪与配的母猪中随机抽 取三窝,每窝选1公、 1阉公和2母进行生长肥育测定,其中1阉公和1母于体 重 9

44、0KG 时进行屠宰测定。4.5.2.4受测猪应选择60-70日龄和体重20KG的中等个体。测定前应接受负 责测定工作的专职人员检查。4.5.3、测定方法4.5.3.1 生长肥育性能测定4.5.3.1.1受测猪进站(场、舍)后进行观察、检疫和预饲。体重25KG时开 始测定,于90KG时结束。4.5.3.1.2 受测猪应采用单栏个体饲养,亦可采用群养个体饲喂,准确记载 饲料消耗量。4.5.3.1.3 受测猪患病时应及时治疗,如生长发育受阻,及时淘汰,并称重 和结料。若出现死亡,应有尸体剖解记录。4.5.3.1.4 受测猪于体重 25、60 和 90KG 时进行空腹称重,分别计算平均日 增重和饲料利

45、用效率。4.5.3.1.5受测猪体重90KG时,在最后肋骨距背中线4CM处测定活体膘厚。4.5.4 评定方法4.5.4.1 单项评定4. 5. 4. 1. 1生长肥育性能评定 根据平均日增重、饲料利用效率和活体膘厚进行评分。各项评分比值为 60、20 和 20。项目一级二级三级测定值分数测定值分数测定值分数日增重(g)65054.060046.055038.0饲料利用效率3.218.03.415.03.612.0活体膘厚(cm)1.818.02.215.02.612.0得分90.076.062.0注:日增重每上下浮动10g,加、减1.6分;饲料利用效率每上下浮动0.1,加、减1.5分;活体膘厚

46、每上下浮动0.1cm,加、减0.75分。4.5.4.1.2 产肉性能评定 根据胴体瘦肉率、膘厚和肌肉脂肪含量进行评分。各项评分比值为40、 40和20。项目一级二级三级测定值分数测定值分数测定值分数胴体瘦肉率()603658305624胴体膘厚(cm)2362.2302.424肌内脂肪含量()2.5182161.514得分907662注:胴体瘦肉率每上下浮动1%,加、减3分;膘厚每上下浮动0.1cm,加、减3分;内脂含量每上下浮动0.5%,加、减2分。4.5.4.1.3繁殖性能评定根据送测猪同窝仔猪数、60 日龄育成数和窝重进行评分(见表 3)。各项评分比值为 40、30和 30。项目一级二级

47、三级测定值分数测定值分数测定值分数同窝仔猪头数12361130102460日龄育成头数102792381960日龄窝重(kg)160271402312019得分9076624.5.4.2 综合评定 根据受测猪的生长肥育性能、产肉性能和母本猪的繁殖性能进行种猪综合评 分(见表 4)。各项评分比值为 40、30和 30。最后得出受测猪的总评分。项目一级二级三级测定值分数测定值分数测定值分数生长育肥性能3630.424.8产肉性能2722.818.6繁殖性能2722.818.6得分907662注:表1表4分值均为低限值,种猪特优个体评分可达100以上。第五章 遗传进展与评估本项目的技术路线是以产肉性

48、能的个体育种值评估为核心,采用先进的遗传 评估系统,提高选择的准确性。通过采用人工授精技术,逐步实现场间遗传材料 的交换,建立起场间良好的遗传联系,实现全育种公司种猪遗传评估,开展联合 育种,提高种猪质量(附件五)。5.1 种猪测定站5.1.1 年测定:种公猪 800 头基础繁殖母猪300 头生长猪1500 头5.1.2 年出栏:优质原种猪 5000 头5.1.3 年提供优质人工授精种公猪 500 头,精液 15 万/头份5.1.4 提供基础种猪遗传评估计算机资料5.2 遗传评估准确可靠的个体性能测定是遗传评估的基础,参与全育种公司性遗传评估 的个体性能测定分两种形式:一是以骨干种猪测定中心指

49、定专人负责对所属猪场 进行定期的巡回抽测;二是参与遗传评估的各猪场指定专业技术人员对全场所有 测定猪进行测定。5.2.1、遗传测定与评估性状 根据国内目前猪育种的实际情况,并参照国外先进经验,从简单、实用、容 易操作出发,将遗传评估性状分为以下两类,共计 15 个性状。5.2.2、遗传评估的基本性状参与全国性遗传评估的基本性状仅包含三个: 达100kg体重的日龄; 达 100kg体重的活体背膘厚;总产仔数。5.2.3、遗传评估的辅助性状 考虑到目前江西种猪市场的实际情况,以及未来猪育种的发展趋势,提出以下性状作为种猪测定与遗传评估的辅助性状:在生长发育方面增加二个性状:5.2.4、达50kg体

50、重的日龄,是场内测定和遗传评估的选择性状;饲料转化 率。在繁殖性能方面增加四个性状:5.2.5、产活仔数;21日龄窝重; 产仔间隔; 初产日龄。这些指标可 根据各场实际育种目标有选择地用于场内遗传评估。在胴体性能和肉质方面增加六个性状: 眼肌面积;(11)后腿比例;(12)肌肉pH值;(13)肉色;(滴水损失;(15)大理 石纹。各场可根据条件进行测定,并按各场实际育种目标有选择地用于场内遗传 评估。5.2.6、统一遗传评估方法用于种猪遗传评估方法较多,多性状动物模型BLUP法是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先进科学的评估方法,为此,国内外已开发出相应的计算机软件,如 PEST、 MTEBV、GENESI

51、S、GBS等,可用于场内和地区性的遗传评估。根据江西目前 猪育种的具体情况,首先统一场内测定性状、测定方法及数据库结构,目前建议 使用GBS软件进行遗传评估。5.2.7、实现计算机联网与信息共享根据江西种猪遗传评估的需要,建立统一的育种信息资源数据库,通过计算 机网络,实现信息共享,定期行各场育种数据的分析处理,采用多性状动物模型 BLUP 法估计个体育种值,评定个体的种用价值和各场的生产管理水平,评定结 果将通过计算机网络传送到各场,逐步建立以场内测定为主的遗传评估体系和良 种登记簿,为全国性外种猪联合育种奠定基础。第六章 育种进度安排2009 年:制定统一选育方案、选育方法及操作规程等。制

52、定总体工作计划, 分解任务,明确参与种猪测定与遗传评估的猪场,在有关场展开测定工作。2010 年:促进场间遗传联系的建立,在各场测定的基础上,完成测定数据 库和遗传评估系统的构建以及区域性计算机联网。2011 年:充实完善种猪测定与遗传评估系统,选择条件具备的猪场进入评 估系统,不断扩大遗传评估范围。组建优质猪联合测定与育种的基础群体,建立 区域性场间联系,初步实现全育种公司种猪的测定与遗传评估,为开展联合选育 工作奠定基础。第七章 环境保护畜禽养殖所引起的污染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污染空气。畜禽粪便在厌 氧的环境条件下,可分解释放出氨气、硫化氢、甲基硫醇、三甲基胺等带有酸味、 鱼腥味的刺激

53、性气味,会对养殖场周边的大气环境造成严重污染。挥发到大气中 的氨气还可引起酸雨,影响农作物的生长。二是造成水体污染。畜禽粪便的任意 排放极易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使水质恶化。粪便、污水渗入地下还可造成地下 水中的硝酸盐含量过高。三是传播人畜共患病,这些人畜共患病的载体主要是畜 禽粪便及排泄物。四是影响畜禽的自身生长。畜禽生产的环境卫生状况与畜禽的 正常生长发育有很大关系,比如由粪便产生的氨、硫化氢等气体可使猪的生产性 能下降,严重时会造成仔猪中毒死亡,氨还影响猪的繁殖性能。为控制畜禽养殖业产生的废水、废渣和恶臭对环境的污染,促进养殖业的生 产工艺和技术进步,维护生态平衡,保障人体健康,国家环境保

54、护总局先后发布 了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畜禽养殖 业污染防治技术规范,详细规定了畜禽养殖场的选址要求、场区布局与清粪工 艺、畜禽粪便贮存、污水处理、固体粪肥的处理利用、饲料和饲养管理、病死畜 禽尸体处理与处置、污染物监测等污染防治的基本技术要求。 本测定中心对已 出台的法律法规必须坚决执行,对违反有关规定的养殖场要加大查处力度,凡是 影响畜禽生产环境及畜禽生产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的行为,都要通过法律手段加 以制止,真正做到依法治污。对粪便进行干燥除臭处理,处理后用做有机肥料。 采用高温快速干燥或堆积发酵的方法,把畜禽粪便制成粮食作物、果树、花卉、 蔬菜、牧草的专用

55、肥。科学合理地规划设计测定中心养殖场地,保证不对饮用水源产生污染。水源 要充足,场内设施安排合理,应建造与养殖规模相配套的粪便处理设施。做好测定中心周围的绿化工作。场地绿化可净化25%40%的有害气体和吸附 50%左右的粉尘,还可改善圈舍小气候,起到遮阴、降温的作用。附件一 中宝养猪管理软件开发方案第一章:软件开发的目的一、种猪育种:测定出中宝种猪自有的遗传参数,制定出种猪综合选择指数, 制定选种选配方案,这些参数和指数根据实际需要可修正,可调整。培育出中宝 种猪在世界具先进水平,在国内保持第一流。每年有5%。一10%。遗传进展。二、生产管理:有利于生产单位养猪现场管理,通过网络实现远程管理,

56、实 现养猪生产管理全电脑操作,全数据信息化管理,实现最佳管理模式,生产经营 上出最好的经济效益。三、育种成效评估一一每年遗传进展。利用每年大群生产数据,摸索出一种 能正确评估遗传育种方法,遗传进展除用产仔数,瘦肉率,屠宰率,饲养日龄, 增重料肉比这些单项技术指标表达外,要有一个用综合经济效益表达的方式,每 年遗传进展每头商品猪提多少元人民币。四、原始数据一贯制。用于育种,生产管理,育种成效评估原始数据来源相 同,建立出完整的数据库,保证数据采用真实性。第二章:系统的设置。系统有五大部份:包括数据录入与处理系统(数据库 的建立)、育种技术系统、养猪生产管理系统、遗传进展评估系统、种猪营销管 理系

57、统。一、数据录入与处理系统: 要求与育种、生产、管理有关,每天发生的数据录入系统,每天输入的原始 数据是育种、生产、管理处理系统基础数据,在基层单位读数据一经提交不得更 改,若确有错误,系统应设置错误提示,需要更改错误应按程序审批在系统数据 中心更改。在数据分析处理单位有采用数据分析处理权,但不能修改数据错误需 要修改应由基层单位提出。二、育种技术系统:(一)通过测定确立本系统遗传参数指标。这些指标在日后的运用过程中经 过大群大量数据统计分析有不断完善、不断修正更接近于遗传实际的功能。(二)依据遗传参数运用BLUP (最佳线性无偏预测法)估计育种值或计算 出综合选择指数,根据这个育种综合选择指

58、数选种。(三)在选种基础上,根据中宝种猪育种目标制定出种猪选配方案,合理利 用近交系数和杂交优势。(四)在选种选配基础上建立家系或品系,保持合适的家系或品系数量。三、养猪生产管理系统(一)猪场现场管理:在猪场各车间设置电脑宽带网无线网,场长、车间主 任、技术员、饲养员可通过网络查询每天的工作,包括配种、产仔、转栏、打预 防针、预防投药等现场工作,提高生产效率。(二)远程管理1、主管部门:生猪总部对数据处理、分析、计算出生产人员工资、奖金, 制定出生产技术报表。2、育种公司:通过对数据处理,得出遗传统计分析,制定选种、选配方案 和计划,得出遗传进展,通过每年遗传进展分析,评价育种工作和改进育种工

59、作。3、畜牧系统领导:调用、查询相关报表、数据,了解育种、生产情况,提 高决策能力。四、遗传进展评估系统1、建立单项指标年度进展比较系统,这些指标在遗传育种上是重要性状, 例如:产仔数、成活率、瘦肉率、胴体屠宰率、增重料肉比、饲养日龄等。2、用经济效益表达遗传进展,在遗传改良技术指标基础上消除市场因素, 分析出栏一头商品猪因遗传改良每年提高经济效益部分,单位是每头商品猪每年 遗传进展人民币元。五、种猪销售管理系统:建立种猪销售系统目的是管理好种猪销售工作。了 解种猪市场分布,种猪价格运行规律,检验种猪育种工作是否适应市场需要,对 种猪育种工作的市场评价。第三章:联合育种技术方案基本原则一、基本种猪繁育体系规模1800头GGP基础母猪,9200头GP基础母猪,年出栏父母代种猪60000头。在建设好基本种猪繁育体系基础上,今后增加各扩大规模按这个比例向前复 制。三、 种猪选育建立在种猪测定的基础上。1、猪场测定025kg 阶段留种猪在猪场测定,其中送测定站种公猪在21 天断奶时选择, 种母猪在 025kg 选种一次和 2595kg 选种一次, 025kg 阶段主要是根据个 体表现和父母选择指数, 2595kg 则根据个体测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