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化学教师教案14篇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183518933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 页数:60 大小:51.87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2023化学教师教案14篇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2023化学教师教案14篇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2023化学教师教案14篇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资源描述:

《2023化学教师教案14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化学教师教案14篇(6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2023化学教师教案14篇 化学教师教案1(1690字) 【教学目标】知识:在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有关的反应物、生成物的计算。能力:掌握解题格式和解题方法,培养学生解题能力。思想教育:从定量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了解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实验中的意义。学会科学地利用能源。 【教学重点】 由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教学方法】 教学演练法【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我们知道,化学方程式可以表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变化和质量关系。那么,在工、农业生产中如何通过质量关系来计算产品或原料的质量,充分利用、节约原料呢?下面我们学习根据

2、化学议程式的计算,即从量的方面来研究物质变化的一种方法。根据提出的总是进行思考,产生求知欲。问题导思,产生学习兴趣。例一:写出碳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 ,试写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 ,每 份质量的碳与 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反应可生成 克二氧化碳。6克碳与足量的氧气反应,可生成 ()克二氧化碳。6克碳与足量的氧气反应,可生成 克二氧化碳。运用已学过的知识,试着完成例一的各个填空。指导学生自己学习或模仿着学习。课堂练习一完成练习一及时巩固根据化学方程式,我们可以通过式量找到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根据各物质之间质量的正比例关系,我人可以由已知质量计算出求知质量,这个过程称为根据化学议程式的

3、计算。领悟让学生在练习中学习新知识,使学生体会成功的愉悦。例子;6克碳在足量的氧气中完全燃烧,可生成多少克二氧化碳?讲述根据化学议程式计算的步骤和格式。(1)设未知量(2)写出题目中涉及到的化学议程式(3)列出有关物质的式量和已经量未知量(4)列比例式,求解(5)答随着教师的讲述,自己动手,边体会边写出计算全过程。设6克碳在氧气中完全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答:6克碳在足量的氧气中完全燃烧可生成22克CO2。培养学生严格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书写完整、规范的良好学习习惯。课堂练习二指导学生做练习二,随时矫正学生在练习中的出现的问题,对于学习稍差的学生要进行个别的帮助。依照例题,严格按计算格式做练

4、习二。掌握解题格式和解题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化学议程式计算时,由于化学议程式是计算的依据,所以化学议程式必须写准确,以保证计算准确。李节课的主要内容可以用下面几句韵语加以记忆。化学议程式要配平,需将纯量代议程;关系式对关系量,计算单位不能忘;关系量间成比例,解、设、比、答需完整。理解记忆。在轻松、愉快中学会知识,会学知识。随堂检测检查学生当堂知识掌握情况。独立完成检测题。及时反馈,了解教学目的完成情况。化学教师教案2(1135字)【教材版本】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课标分析】知道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5、,通过生产、生活中的实例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教材从化学键入手,说明化学健与能量的密切联系,揭示了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本质原因,然后分析了化学反应过程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能量储存与吸、放热的关系,为后面“质量守恒、能量守恒”奠定基础。第二部分,教材通过三个实验说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主要表现为热量的形式,引出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的术语。第三部分,教材为了开阔学生的科学视野,图文并茂的说明了生物体内生命活动过程中的能量变化、能源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使学生在更广阔的背景下认识能源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关系,认识化学技术在其中的重大,甚至关键的作用。通过化学

6、能与热能的学习,学生将对化学在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和开发新能源中的作用与贡献有初步认识;初步树立起科学的能源观;这将增进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兴趣与情感,体会化学学习的价值。【学情分析】学习者是高中一年级学生,通过在初中的学习,他们对化学反应伴随能量变化这一现象已经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概念。在这堂课中他们要初步明确产生这一现象的本质原因什么,就是要求他们要从感性认识升级为较为理性的认识,这就要求他们要有化学键的概念,而在上一章他们刚刚学习过,所以接受本堂课的内容对他们来说就显得比较轻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之间的关系;2、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吸放热反应的概

7、念,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过程与方法: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挥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质疑、思考,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善于与人合作,具有团队精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反思提高的能力;2、有参与化学活动的热情,将化学能与热能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树立正确的能源观;【教学重点】用化学键、物质总能量大小、物质稳定性来解释和判断吸、放热反应。【教学难点】实验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理性思考化学反应能量变化的深层微观本质。化学教师教案3(2914字)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化学式与化合价是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四单

8、元课题4的内容。本节课主要讲述了化学式、化合价和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三部分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元素以及一些物质化学式的写法,这位过渡到本课题起到了铺垫作用。为之后学习第五章化学方程式的内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本节课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二)教学目标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九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化学式的涵义;知道一些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能用化学是表示某些物质的组成,并能利用化合价求化学式;了解相对分子质量的含义,并能利用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来计算物质的组成;能看懂某些标签或说明书上标示的物质成

9、分和含量。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讨论交流,活动探究,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充满化学,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的感情。(三)教学重难点1.了解化学式,知道元素、原子团的化合价。2.用化学是表示某些物质的组成,利用化合价求化学式。3.了解相对分子质量的含义,并会应用解决问题。二、说学情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对元素的概念和物质的微观构成的基础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对数字的基本运算能力有一定的把握,这为化学式的有关知识学习打下了基础。但学生在化学学科中的逻辑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这一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强

10、烈的好奇心,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教学过程中多采用直观方法指导学生学习。三、说教法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讨论教学法。在学生看书,讨论的基础上,采用谈话法与讲解法。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面向全体,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问不同难度的问题,有效的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数学知识,学习基础性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四、说学法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

11、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结合本节课内容,我将本节课的学法确定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五、说教学过程(一)导入由前面学过的一些物质的化学式引入:元素可以用元素符号来表示,那么我们前面学习的氧气、二氧化碳这些由元素组成的各种单质和化合物怎样来表示呢?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猜想”继而紧张的沉思,期待录找理由和证明过程。在实际情况下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前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知识,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二)新授1.化学式的学

12、习学生自主学习课本81页相关内容,对于化学式的定义有一个初步认识。然后以H2O为例,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该化学式的意义,教师进行指导并及时指出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学生讨论结束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并讲解,得出化学式的定义及其意义。讲解结束后,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化学式前面的数字与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意义是否相同?为什么?并组织学生讨论符号H、2H、H2、2H2各具有什么意义?在学生有初步认知的基础上,我进行归纳总结:化学式前面的数字与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意义不同,因为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个数,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含该元素的原子个数。在此基础上,通过多媒体呈现练习题让学生

13、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练习过程中,学生会出现一些错误,针对这些错误我进行指导并归纳总结,从而引出书写化合物的化学式时需要注意的事项。2.化学式的学习学生学习了化学式,为化学价的学习做好了铺垫。实验测知,化合物均有固定的组成,及形成化合物的元素有固定的原子个数比,如不是这个数目之比,就不能形成稳定的化合物。在化学上,就用“化合价”来表示原子之间相互化合的数目。引导学生看课本83页表4-6“一些常见元素和根的化合价”,针对表格提出问题引发学生讨论,问题如下:(1)化合价有几种?是哪几种?(让学生明白元素化合价有下负之分)(2)在化合物中,氧元素通常显多少价?氢元素通常显几价?金属元素通常显什么价?非

14、金属元素通常显什么价?(3)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多少?(4)在单质分子里,元素的化合价为多少?在此基础上,组织两个活动。活动一: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化合价记忆比赛,看谁记得多,记得准,评出“记忆之星”;活动二:让学生编写能帮助记忆的的化合价韵语、歌谣。活动结束后,展示同学们的化合价韵语、歌谣或快板。通过活动,可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及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把握。在学习了一些常见元素和根的化合价之后,应用化合价来推求实际存在的化合物的化学式。通过学生小组讨论练习的方式完成此部分知识的学习。练习如下: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的原则,已知氧元素为-2价,计算二氧化硫(SO2)中硫

15、的化合价和三氧化二砷(As2O3)中砷元素的化合价。练习结束之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名称,一般读作某化某,如:NaCl读作氯化钠。有时还要读出化学式中各种元素的原子个数,如:CO2读作二氧化碳。3.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引导学生复习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了解相对分子质量跟相对原子质量一样,也是相对质量。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引发学生讨论,从而引出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相关内容。由于计算比较简单,启发学生自己学习,并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纠正错误。在有关相对分子质量计算教学完成之后,可让学生传看几种商品(如医药、化学试剂、洗涤剂、食品等)的标签或说明书,教给学生如何查看它们的成分、含量

16、或纯度,并适当讲解化学试剂按纯度分级的情况。化学教师教案4(913字)教学目标应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定目标,从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角度去思考,既要符合课程和教材的要求,更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目标要切实可行,可操作、可检测。教学重点不仅要有知识内容的重点,还要有学生技能发展的重点。教学难点要着重分析学生在知识构建和方法内化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难点。教学方法不求统一的模式,不求统一的方法,但要注重引导自学,注重启发思维,注重激励参与,注重合作学习,注重联系实际,注重鼓励质疑。倡导教学灵活性、多样性和实效性的统一。教学过程这部分是教案设计的重点,必须写得具体。完成时

17、可从教学内容的知识体系或学生接受知识的认知过程来展开,也可综合这两条主线优化设计。要注重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的学习,把以问题作线索来组织教学作为过程设计的重要策略。教学过程不仅要有知识的内容和呈现的程序,还要有具体的教学方法,尤其是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手段。认真选择能够体现“减负”与增效、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能力的方法。要重视组织学生自主式、探究式、互动式的学习活动,以及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评价。活动的安排要明确。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有练习的设计,并安排当堂训练,以便检测目标的达成度。练习后要及时评价,反馈矫正。练习的难度要有层次,对难度大的要给出标识。要以“低起点、多反馈、段段清”的策略,加

18、强基础训练。课堂教学中要因人而异,加强个别辅导,重点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学过程后期师生共同进行小结与评价。教学过程还可结合具体内容适时地组织学生反思和质疑,以进一步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布置作业应控制数量,控制难度;作业的内容要突出教学的重点,作业的题型要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能力,务必使重要的知识点、能力点得到充分地落实。化学教师教案5(1220字)目标要求:1、知识与技能:认识实验是化学学习的重要途径,学会细致、准确、客观地观察、描述和记录实验现象。2、过程与方法:能有意识地发现生活中值得探究的问题,并能进行实验,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3、情感与价值观: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

19、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认识学习化学的价值。实验准备:1、澄清石灰水,水2、蜡烛、小刀、火柴、烧杯(干燥、洁净)、集气瓶、玻璃片、水槽。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回顾旧识:请举出你了解的生活中的可以燃烧的物质。思维联想:怎样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实验探究:探究1:观察和描述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探究指导:观察方法:运用味觉以外的感觉器官对蜡烛燃烧前、燃烧时和熄灭后进行详细的、客观的观察、描述和记录。记录方法:课本第九页探究实验报告。探究观察提示:1、点燃前:观察色、味、状态,形状,硬度,溶于水的性质,是否浮在水面,水里或沉入水底。2、点燃时:发生了哪些变化?火焰的层次怎样,亮

20、度怎能样,温度高低怎样?怎样证明它的生成物是什么?3、熄灭时:有何现象?迅速用火柴点刚熄灭的白烟,蜡烛能否重新燃烧?探究参考:1、点燃前:蜡烛为圆柱形,白色固体,半透明,有轻微的气味,质地柔软。用小刀可切割,指甲可划出痕迹,中心由细线拧成的烛芯,把切下的小块蜡烛放入水中,不溶于水且浮在水面上,说明密度比水小。2、点燃时:蜡烛能被点燃,燃烧时较安静,并能持续燃烧,有火焰产生,火焰会随气流闪烁、摇晃,火焰上有黑烟向上冲,火焰分层次,上层火焰黄色且明亮,中层较暗,内层底部淡蓝色,把火柴梗放入烛火中,外层火焰处最先碳化,说明外焰温度最高。加热物体时应用外焰。3、熄灭时:有白烟从烛芯飘出,迅速用火柴点燃

21、白烟,火会顺白烟将蜡烛重新点燃。实验中注意的问题:1、点燃蜡烛时要仔细观察前、中、后的所有现象。2、火柴梗放入火焰中时间为2S左右。3、点燃蜡烛熄灭后的白烟时,最好选粗蜡烛且速度要快。小结:略作业:探究实验报告。化学教师教案6(1264字)题目填写课题名称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学到了什么)掌握、了解、认识。(2)过程与方法:经历(通过)对.的探究过程,初步学会.,提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对化学的兴趣、好奇心、探究欲;意识观念:科学的物质观、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利用化学物质、可持续发展思想;科学态度:善于合作、勤于思

22、考、严谨求实、崇尚科学、勇于创新、积极实践。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化学性质、概念原理(2)教学难点:抽象的、易错的知识点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常用的导入方法有复习导入、实验导入、化学史导入、联系实际导入)实验法导入,教师出示课前准备好的镁条,学生观察实验台上的镁条有没有金属光泽,引导学生拿砂纸对镁条进行打磨,并和打磨前进行对比,得出镁条被氧化的结论。从而引出课题金属的化学性质。(2)新课讲授(知识点条理清晰的呈现)金属与氧气的反应请学生回忆铁、镁与氧气点燃的现象,教师用PPT展示铁、镁与氧气点燃的现象,并演示铝粉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的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与铁、镁和氧气反应的现象进

23、行对比,结合“真金不怕火炼”,得出:不是所有的金属都可以与氧气发生反应,不同金属与氧气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不同。金属与酸的反映提供铝条、铁丝、铜丝、稀盐酸、稀硫酸,请学生分组实验探究。学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并思考一下问题:产生的气体是什么?为什么?所有金属都可以与盐酸、稀硫酸反应吗?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相同吗?置换反应引导学生书写铁、铝与盐酸、稀硫酸反映的化学方程式,发现其中的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特点规律。学生交流讨论得出:由单质和化合物生成另外单质和化合物的反应成为置换反应。(3)巩固练习练习题一练习题二(4)小结作业请学生代表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布置课后作业。教学板书(注意表格、逻辑清晰、作图规

24、范)化学教师教案7(5569字)一、分析教材(备教材)备好课的前提是理解教材,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这就是我们教师要备课,要常备课,常备常新的原因。正确理解教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抓住重点(1)初中化学知识点根据中学化学课标,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角度大致划分为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用语、化学计算和化学实验在中考说明中归类非常详细。(2)知识点的作用把握教材内容的核心所在,就是要确定教学的重点。所谓教学重点是指教材中最重要的、最基本的中心内容。核心内容具有后延续性,对后续的学习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但不一定是考点,有可能渗透在考点之中。例如:原子的结构决定离子的形成,离子的

25、形成决定化合价。氧气的化学性质决定分析物质化学性质的方法,决定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时药品的取用原则。2、领悟教材的教学价值挖掘教材内容的教学价值,就是要分析和挖掘这部分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对学生后续学习的影响,对学生认知结构、技能、思维培养等的作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提炼教学内容中的某些方法要素,并在教学设计中予以渗透,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方法的运用,如对化学现象进行分类、提出有关的假设、设计实验和控制实验条件进行探究等。”因此,在化学教学设计中,对教材内容的教学价值分析和挖掘是新课程教学设计的特点所在,也是教学活动设计的重要依据

26、。案例 “第五章燃料”的教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一种元素多种物质本单元中涉及含碳元素的一系列物质,如碳的多种单质、氧化物及碳酸、碳酸钙等,一方面是物质组成与分类、物质多样性的具体体现。另一方面,碳的多种单质,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等内容,反映了同一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单质,相同两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化合物的化学观念,加深了对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物质的多样性的认识。2、初步形成结构决定性质的化学学科思想通过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的性质比较,初步建立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特点决定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是结构特点的反映;物质的性质影响用途,物质的用途反映出物质的一定性质等化学学科思想。3、建立实验室制取气体思

27、路初步学习运用简单的装置和方法制取某些气体,是初中化学学习的基本实验技能。二氧化碳制取的探究,是在氧气制取的基础上的拓展和加深。4、学会“对比”科学方法本单元教材内容的编排思路,蕴含着“对比”这一科学方法的学习。如碳跟氧气的反应,实验条件不同,反应产物也不同。通过对照、比较,可以找出不同物质性质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寻找共性可以建立物质之间的必然联系;而发现特性是为了不同物质之间的区别,从而理解物质的鉴别方法以及不同物质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原理。5、认识知识与社会生活实际以及工农业生产的联系碳元素与人类关系密切,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钙是生活中常见的物质;一氧化碳有损健康,二氧化碳对环境有影响

28、等。这些内容的学习,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对有关的问题做出价值判断。6、建立物质转化观在此之前,学生通过学习氧气O2知识,从化学角度认识某一具体物质的一般思路已有了初步了解。本单元的重点是引领学生从单一物质的学习向含有同一元素的多种物质的学习迈进,帮助学生初步把握物质间的联系,找寻物质间的转化规律初步建立物质的转化观。例如:在粗盐中除去可溶性杂质的方法中作为选择合适的药品的依据。(铁铜混合物除去铁的方法)(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混合物中除去一氧化碳的方法)因此,学生学习_,不仅仅是获得知识与技能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过程与方法的领悟和学科观念的初步形成。二、分析学生(备学生)1、学生已有的知识

29、经验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新旧知识与技能相互作用的过程,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直接影响到对新内容的学习和理解。为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必须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要通过多种方式了借学生对即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什么认识、已有认识对新知识的学习有什么作用、新旧知识的逻辑关系如、;哪些新知识的学习可以联系学生的知识经验、哪些新知识学生自己能够学会等,以便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2、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困难难点是指学生理解和接受比较困难的知识内容或问题不容易解决的某些关节点。难点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它可能成为学生学习的分化点,部分学生因此产生畏难情绪;另一方面它又是学生智力的开发点,是训练学生思维的优质材料。要根据具体内容

30、的特点和学生的知识基础来确定教学难点。一般来说,难点的产生原因是:(1)由于知识本身抽象、复杂难易理解,(2)一些化学反应原理属于微观世界,不能直接感知,难以形成真实的表象;(3)一些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用语等多而复杂,容易混淆不便记忆。三、确定教学目标(对于学生是学习目标)教学活动中,“教为主导,学为主体”。那么,教学目标对老师就是一个“导演”的方向,对于学生是学习过程中要达成的目标。因此,教学目标的陈述应该是非常明确、可操作、可观察和可测量,这样才有利于教师在教学时对目标的把握与测量。确定和表述教学目标需要注意的问题(1)教学目标的确定要体现新课程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既要注意教学目标的全面

31、性和整体性,又要保证教学目标的侧重点。由于每节课确定的教学目标代表着学习结果的不同类型,在注重教学目标全面性和整体性的同时,还应注意保持教学目标间的平衡和侧重。有的内容宜通过“亲历过程”获得方法的启示,就可以突出“过程与方法”目标;有的课程内容蕴含丰富的思想道德因素,就可以着重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这样才能增强教学目标的针对性和有效性。(2)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的学习结果,不应表述教师的教学行为或教师打算做什么。教学目标的表述应力求明确、具体,可以观察和测量,尽可能反映学习结果的类型和层次水平,应尽量避免用含糊的和不切实际的语言表述目标。例如:原子的构成1、以汤姆森发现电子和卢瑟福散射

32、实验事实为基础,推论原子内部的结构奥秘。2、根据原子核外电子的能量及运动情况分析,推论出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3、根据镁原子与氧原子的结合情况分析,推论出不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结合的原因。4、通过学习和反思活动,进一步认识到实验验证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的价值,通过对原子结构奥秘探究,认识到人类认识微观世界的智慧,体会到科学真理的来之不易,感受到科学家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四、设计教学活动教学目标的确定明确了“为什么”教和学的问题,教学活动设计着重解决“学什么”和“如何学“的问题。教学活动设计是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和条件。从一定意义上说,要搞好学科教学要完成两个转化:一是将各种教学资源(主要是课标和

33、教材内容)整合、转化为合理的学科知识逻辑,即教师要教什么、学生要学什么。二是将学科知识逻辑转化为学生的认识逻辑,即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为此着重讨论以下几个问题。1、教学内容主线的构建教学内容主线的构建主要解决“教什么”、“先教什么”、“后教什么”等问题,这是落实教学目标的基本保证。教学内容主线构建的三种策略策略1:按照学科知识逻辑构建教学内容主线化学教科书中的不少内容是按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构建内容体系的,如身边的化学物质“氧气”的学习,是按照“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实验室制法”这一线索组织起来的,它遵循的是化学知识内在的逻辑结构。在化学教学内容的组织方面,也常常以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为主要线索

34、来组织教学内容,这种方式比较适合初中阶段元素化合物知识和化学概念等教学内容的组织。但,作为老师要根据实际情况要活用教材。例如: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需要用到能与氧气反应的物质,也是就发挥氧气的化学性质,那么我在平日教学中,先带领学生认识氧气的性质,当学生认识了氧气的化学性质,在选择与氧气反应的物质的过程中就有了能力,明确了原因。例如:在第三章学完实验室制取氧气后,学生初步建立了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思维方式,为了巩固也为了应用展示。我接着引领学生学习第五章的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可谓一气呵成,一节课高效率地完成本节的内容,既是对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巩固,也是对二氧化碳的制取的认识。通过学习,学生们不

35、仅发现它们的共同之处,针对异同,此过程中涉及到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自然就掌握了。策略2:以学生体验探究活动构建教学内容主线学生感受和体验探究活动的基本过程为主要线索,也是组织化学教学内容的一种形式。例如在学习“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时,可按照“提出问题(酸和碱之间会发生反应吗),做出假设”收集证据(设计实验证明氢氧化钠和盐酸能否反应)得出结论(酸和碱之间发生了什么反应)拓展应用(酸和碱反应在实际中有什么应用)的这一线索组织教学内容,这有利于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结合新的现象事实,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同时也体验了探究过程。策略3以社会生活实际中的问题为主线组织教学内容以学生熟

36、悉的生活中的化学问题或社会生产实际的问题等为线索组织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化学物质和现象入手学习化学知识,并运用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社会生活中的有关问题,使学生切身体会化学学习的重要价值。例如:二氧化碳的性质,以生活中的可乐雪碧为导入。燃烧和灭火,以学生的经验为导入。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完成新知识的探究。2、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情境创设是实施化学教学的有效策略。化学知识往往比较抽象,需要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如实验、生活现象、图片、史实、谜语、故事等进行教学。教学情境创设的策略策略1:结合学生已有认识创设化学教学情境例如:学习空气之前,让学生谈谈对空气的认识,可以请学生设计简单实验或生活现象说明空

37、气的存在。策略2:联系实际问题创设化学概念教学情境例如:通过介绍或视频资料说明火在生活中的作用,引导学生思考与生火、旺火、灭火有关的生活做法。策略3:利用实验创设化学概念教学情境需要指出的是,化学教学要尽可能借助实验提供生动直观的材料,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本质。在教学设计时,要考虑化学实验可用于某一教学过程的不同教学阶段,以充分发挥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不同作用。如:利用实验创设情景,制造认知冲突,引发新的思考;利用实验呈现宏观现象,增进学生对微观本质的理解;利用实验揭示事物本质,澄清学生的模糊或错误认识等。如: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在学生实验中,不仅实验现象明显,而且设计方案的全面性,都得到充分

38、的验证。如: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这个实验,对于实验结论的分析,误差的分析让学生有了一个理性的分析依据。3、教学问题的设计合理有效的问题可以增强教学的启发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教学问题的设计实施化学概念教学的有效策略。教学活动设计需要进一步注意的问题a调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b创设学生参与学习的机会c重视让学生经历思维过程d注重引导学生将知识结构化e注重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古人云:学贵有疑。老师设计问题的目的不仅仅是问了让学生解答问题,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质疑的思维特点。【总结】教学设计,看重三个关键问题:一是为什么教(教学目标的确定与表述);二是教什么(体现教学重点

39、)三是怎么教(体现教学活动)。这些问题是进行教学的关键问题,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更加关注学生的认识发展,学生认识方式的转变。在教学活动的设计方面,要注重联系实际问题,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以问题和活动驱动学生积极思维和参与学习过程,帮助学生形成从化学的视角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化学教师教案8(1262字)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几种常见的酸;知道酸的腐蚀性;知道几种常见的酸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过程与方法】图片展示、讨论交流等活动,进一步促进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体会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化学对生

40、活生产的影响作用,突破化学价值观。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几种常见的酸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难点】酸的性质理解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过程(一)联系生活,激趣导入【导入提问】教师请大家回忆生活中的现象:吃没有成熟的葡萄、桔子感觉怎么样?【学生】很酸(有酸味)【教师引导】物质有酸味是因为其中含有一种特殊的物质-酸,含有酸的溶液就会显酸性。引出本节课题-酸。(二)观察图片,学习新知【提问】请学生回忆生活中或在化学课中,接触或听说过哪些酸。【交流、讨论】醋,柠檬,可乐,盐酸、碳酸等。【讲解】教师总结在化学学习中,常见的酸有盐酸(HCl)、硫酸(H2SO4)、硝酸(HNO3)、醋酸(C

41、H3COOH)和碳酸(H2CO3)等。【提问】这些常见的酸在生产,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学生】食醋中含醋酸,用来调味;大多数饮料中含有碳酸。【多媒体展示】【教师】左图是汽车常用的电瓶-铅酸蓄电池,铅酸蓄电池中含硫酸,食醋中含有醋酸,右图是化学实验中三种重要的酸:盐酸、硫酸、硝酸。盐酸在生活中常用作金属除锈剂。酸雨中溶有极少量的硫酸和硝酸。【提问】大家思考一下为什么硝酸储存在棕色的试剂瓶里呢?【猜想】可能是硝酸见光会发生一些反应,所以需要避光保存。【教师讲解】硝酸见光易分解,故保存在棕色试剂瓶里。(三)知识升华,联系实际【多媒体展示】【教师】观察图片中的现象,分析酸雨的成分解释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42、【学生猜测】雕塑被酸雨腐蚀,酸雨中含少量的硝酸和硫酸,这些酸可能具有腐蚀性。【教师讲解】酸具有腐蚀性。酸雨中溶的硫酸和硝酸腐蚀了雕塑。(四)课堂小结,课后调研总结:师生共同总结几种常见的酸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作业:课下查阅资料,谈谈酸雨的危害,如何减少酸雨的形成。四、板书设计化学教师教案9(923字)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金属材料等具体事例,认识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2)了解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知道物质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用途,但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如价格、资源、回收等;(3)认识合金,知道生铁和钢等重要的合金,以及合金比纯金属具有

43、更广泛的用途。过程与方法:(1)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2)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进一步培养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2)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逐步形成合理使用物质的观念。(3)树立为社会进步而学习化学的志向。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2)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教学难点:能正确区别物质的变化。教学工具:投影仪、金属制品(如曲别针、铝箔、铜丝、水龙头等)、金属制品的挂图(如飞机、坦克、轮船等)、铁架台(带铁圈)、铁片、酒精灯、绿豆粒大小的焊锡、锡、铅、火柴等教学过程学习情景:

44、展示金属制品(如曲别针、铝箔、铜丝、水龙头等)和金属制品的图片(如飞机、坦克、轮船等)。介绍:以上这些实物或图片中的物质都是由金属材料制成的。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以及它们的合金。设问:看到这些实物或图片,你想到了什么?学生发表感想如:1、想到金属与人类的生活、生产关系密切。2、感到金属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用途。3、想要知道它们是由什么金属制成的。4、想知道制造不同的东西根据什么选用金属。化学教师教案10(2519字)一、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盐类水解的规律,知道盐类水解的实质。2、过程与方法:小组研究探索式,辅以多媒体动画演示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提前做导学案,小组探究,激发

45、学习兴趣,培养求实、探索、创新、合作的优良品质。教学重点:盐类水解的规律和实质教学难点:盐类水解的规律和实质二、教材的分析1、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1)盐类的水解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化学平衡原理的基础上讨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行为,包括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和水的电离平衡两个平衡体系;学生也知道溶液酸碱性的本质原因,在此基础上再来探究盐类在水溶液中的酸碱性规律,这样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2)盐类水解是后续电化学学习的必备基础。从知识结构上讲,盐类水解平衡是继弱酸、弱碱及水的电离平衡体系之后的又一个电解质溶液的平衡体系,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电解质溶液的平衡体系。三、教学方法1、教法(1)感

46、知情境,导入主题,研究探索,指导学法。(2)教师导学,学生合作讨论,探讨实验设计及评价,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探索、发现。(3)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对比、归纳及类推、练习训练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4)多媒体辅助教学。2、学法(1)学生分组讨论,增强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学会合作。(2)提出问题探索分析解决问题迁移发展的方法展开探索,对比归纳及类推总结,练习训练,获得对比、归纳和类推的学习思维能力。(3)积极思考,善于应用对比、归纳总结及类推思维方法,提升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4)讨论交流,提高人际交流能力。四、教学过程(附课件)1、以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纯碱和小苏打入手幻灯展示图片2、过渡到A级

47、问题的六个问题,让学生分组回答A级问题一:水的电离方程式是,若在水中加入酸或碱,水的电离平衡移动方向是向移动,理由是。A级问题二:溶液呈酸碱性的根本原因是,溶液呈中性是因为,呈酸性是,呈碱性是。A级问题三:写出下列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盐酸与NaOH溶液:,盐酸与氨水:,A级问题四:写出下列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醋酸与NaOH溶液:,醋酸与氨水:。A级问题五:上述反应物中,属于强电解质的是,属于弱电解质的是。A级问题六:若按酸、碱强弱不同,上述反应生成的四种盐可分为四种不同的类型,分别为NaCl,NH4Cl,CH3COONa CH3COONH4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分析盐类水解的实质,引导学生思考

48、,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能力。3、A级问题完成之后进入B级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将不同的题分给不同的小组。让六个小组的学生同时上黑板演示。 B级问题一:盐CH3COONa溶液酸碱性盐类型Na2CO3 NH4Cl Al2(SO4)3 NaCl KNO3设计意图:学生上黑板画图,指出优点和不足,教师能够知道学生差在哪。B级问题二:CH3COONa溶液为什么呈碱性?电离方程式设计意图: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知道知识的内在联系,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B级问题三:NH4Cl溶液为什么呈酸性?c(H+)和c(OH)相对大小盐溶液的酸碱性盐溶液中的粒子有无弱电解质生成

49、相关方程式电离方程式c(H+)和c(OH)相对大小盐溶液的酸碱性盐溶液中的粒子有无弱电解质生成相关方程式B级问题四:NaCl溶液为什么呈中性?B级问题五:1、盐类水解的定义:水溶液中盐电离出的跟水电离出的生成的反应。2、盐类水解的实质:盐电离出的与水电离出的结合成,水的电离。3、盐类水解的条件:盐必须溶于中。盐中必须含有离子或离子B级问题六:盐类水解规律有就水解;无不水解;越越水解;都双水解;谁显谁性;同显中性。例:酸性:乙酸碳酸次氯酸水解程度:乙酸钠碳酸钠次氯酸钠溶液碱性: CH3COONa Na2CO3 NaClO见课件教学反思反思一:课堂还可以更高效提前给学生发了导学案,然后收上来批阅,

50、也就是在讲课之前,对学生已非常了解,能够有针对性的上课。在学生分组答题的过程中,一个小组答一道,存在忽略其他同学的情况,同时也存在一个小组同学只关注自己的问题,而不去探讨其他问题。此外,视学生的掌握情况,可以适当的链接高考题,这是我在本节课做的不足的地方,也是今后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地方。反思二:加强课后练习,能够让学生掌握的更好课后练习,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应该让学生多说,然后让学生总结,隔段时间复习。化学教师教案11(2760字)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离子反应是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内容,本节课着重介绍“酸、碱、盐在水中的电离”。这在中学阶段基础理论知识中,占有极其重

51、要的地位,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物质的分类,这为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后面氧化还原反应内容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本节内容在整个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了解电离,电解质的概念;能用电离方程式表达常见、典型的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并从电离理论的角度认识酸、碱、盐;通过酸、碱、盐的本质探究,感悟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通过实验探究问题,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从更深的层面研究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意义

52、,培养学生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三)教学重难点电解质的判断、电离及电离方程式的书写二、说学情对于高一年级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虽然对化学基础知识有了一定积累,但程度参差不齐,差别较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这一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强烈的好奇心,虽然处于抽象思维阶段,但本节概念比较抽象,应适当增加实验和电脑动画以使微观离子的活动变得直观。三、说教法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课实际内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法为指导发现法、微观演示法。四、说学法根据本节课实际内容,我确定本节课的学法为分组讨论法、实验探究法五、说教学过程(一)导入将学生分组,进行小组探究。探究活动为:

53、让每组学生根据所提供的物质(铜片、石墨、氯化钠固体、氯化钠溶液、无水酒精、蔗糖、蔗糖溶液、蒸馏水、自来水、硫酸溶液)进行思考并动手操作,怎样才能使灯泡亮起来?通过小组内统一分工、互相协作,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探究、学会组内交流评价,参与评价。探究结束之后,各组推荐一位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把本组的做法边用实物投影展示,边进行介绍。动员全班同学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对每小组展示的成果进行综合评价,找出本组的优缺点,确定最佳小组,并说出最佳的理由。通过此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让学生学会交流,学会向他人展示自己的成果。(二)新授引导学生利用上节课所学的分类方法,对导电材料进行分类。然后引

54、导学生从纯净物和混和物、单质与化合物等分类标准对能导电的物质进行分类,从而引出电解质概念。在此过程中,使学生掌握分类的标准,学会分类。之后,让每组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来理解电解质的定义,把自己的理解与其它组员交流,组内形成统一意见,举手发言。我引导学生总结,并对学生的说法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与学生交流。同时为了加深对电解质定义的理解,让学生说出开始呈现的物质哪些是电解质。结合学生回答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对学生开展评价,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电解质概念。(电解质是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如,酸、碱、盐等。)提出梯度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课本相关内容。问题1:氯化钠

55、是电解质,为什么氯化钠固体不导电,而它在水溶液中或者在熔化状态下能导电呢?利用flash课件展示氯化钠固体不导电,在水溶液中或者在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本质。从而引出电离的概念,像NaCl这样溶解于水或受热熔化时,离解成能够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称为电离。同时强调电离的条件有2个:溶于水或受热熔化,酸、碱、盐在溶解于水或受热熔化时都能发生电离。)问题2:如何来表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电离生成了自由移动的离子呢?从而引出电离方程式的书写。学生先自主学习,然后开展组内讨论,提出预设。让学生走上讲台试着书写电离方程式,教师对学生书写中出现的问题给予纠正。学生阅读课本,学习电离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和注意点(写电离方程

56、式,要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和电荷守恒定律)。通过自主学习、不断探究,培养学生热爱化学的积极情感,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分析盐酸、硫酸、硝酸的电离的特点,推导出酸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请学生写出NaOH、KOH、Ba(OH)2的电离方程式。NaOHNa+OH-KOHK+OH-Ba(OH)2=Ba2+2OH-学生通过分析上述电离的特点,总结出碱的概念。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都是OH-的化合物。接着进行探究学习,请学生写出Na2SO4、KNO3、NH4Cl的电离方程式。Na2SO42Na+SO42-KNO3K+NO3-NH4ClNH4+Cl-引导学生分析上述电离的特点,总结出盐的定义,即,电离时能生成金

57、属阳离子(包括NH4+)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三)小结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发言,自主概括本节课内容(电解质、电离的概念,需要掌握电离方程式的书写,知道酸、碱、盐的定义)。通过学生的回答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并调整教学策略。(四)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1-4题2.书写下列物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方程式(1)硫酸钠溶液(2)氯化铁溶液(3)硫酸铝溶液(4)氢氧化钡溶液六、说板书设计一、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1.电解质:水溶液、熔融状态2.电解质的电离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都是H+的化合物叫做酸。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都是OH-的化合物叫做碱。盐:电离时能生成金属阳离子(包括NH4+)和酸根

58、阴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盐。化学教师教案12(2271字)教学内容:1、知道化学的定义。2、初步了解化学发展史和物质的微观构成。3、结合生产、生活实际,感受化学发展和人类生产生活的联系。4、关注与化学有关的问题。5、领悟化学的价值观,树立学习化学的信心。教材分析:本课题是学生学习化学的第一节课,是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重要课题,本课题从生产生活、医药、工业等各个方面简述了化学的重要作用,从而得出了化学的重要定义,再又对化学发展的历史给予了讲解,特别是中国在三个时期中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对每个时期的贡献和特点需要学生有所了解。教学目标:1、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2、

59、通过生产生活,实际感受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密切联系。3、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教学重难点:1、掌握化学研究的方向。2、了解化学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学习化学的重要信心。教学方法:实验演示法讲解法学生讨论法练习提高法学法指导:指导学生树立学习化学的正确方法和学习化学的信心,加强基础知识的记忆,认真养成观察化学实验的习惯。教学过程:一、教学引入:1、上课前一首青花瓷化学版给学生欣赏。2、给学生提问:a、什么是化学?b、你对化学是怎样看待的?3、给学生学习化学的几个要求:每个同学有个笔记本,记录基础知识及考点内容,上课的内容记在书上;上课前把书笔练习册等准备好;上课铃声响后开始读基础考点;不要迟到;化学记忆内容多,作业不超过15分钟,每个同学的作业必须交。3、完成几个兴趣实验:a、魔棒点灯实验。b、变色实验:水中加酚酞,再加稀氢氧化钠,变红色,再加浓度稍大的盐酸。让学生来做。c、镁带燃烧。观察现象。二、化学:(一)、化学的用处:1、化学在生产、生活、医药、航天、新材料的研究方面的作用。2、化学就是要研究物质及其变化,它不仅要咬紧自然界中已经存在的物质,还要更加需要研究和创造自然界不存在的新物质。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