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鉴赏论文

上传人:jin****ng 文档编号:183399057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65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美术鉴赏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美术鉴赏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美术鉴赏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资源描述:

《美术鉴赏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术鉴赏论文(1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美术鉴赏论文浅谈对中国画的认识首先我想说对于我们建筑学来说,对国画的认识是更有裨益的。各类的中国画首先给 人一种意境美和音乐美,在使人在了解画的同时,也得到审美能力的锻炼在着我就谈一下自己对中国画的认识,我觉得了解中国画首先应该了解中国画的产生, 发展及其内在精神山水画萌芽于晋朝,顾凯之在魏晋胜流画赞中第一句就是“凡画,人最难,次山 水,次狗马”山水画已成为一个主要表现题材,我觉得人对人自己认识太深才觉得每幅画人 的言态表现得不尽人意,山水可夸大其气势表达出其意境即可,狗马只须表达出其形而已从 顾凯之仅有的山水画洛神赋图中可以窥见当时山水画初期形态的端倪,基本上如唐代张 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的所

2、记载的样子,传本洛神赋图中的山水部分,确实如其所言 “群峰之势,若细饰犀拮”,或“水不容泛,人大于山”无论是山水还是树石,都表现为高 度的概括化,比如树的表现,银杏树仅象征性地以三五片银杏叶概括,树枝的“列植之状” 也是“若神臂布指,离现实生活中真实的印行树有很大距离,正如前边所论“凡画,人最难, 次山水,次狗马”。山石仅以“高古游丝”线条勾勒,而没有皴法,但我认为,水法和云法 的表现是极为纯熟的,水云的流态动势相当完美,由此可见,山水画的表现在当时已达到的 艺术水准只是没有后来的布局合理罢了初期的山水画往往是人物活动的背景,配景,即使独立为一个专门画种也是需要一个 发展过程的,山水画初期的这

3、种形态是不足为奇的,虽然我们现在已不能得睹六朝时期的山 水画作品而且见于史料的早期山水画家也不是很多,顾凯之,宗炳,王微等人关于山水画论 的发展为当世山水画的发展和成熟作了理论上的准备历隋唐,五代诸朝,山水画渐盛。他们 可谓山水画的先驱,六朝时期是中国山水画的真正起点,虽说是中国历史上政治最黑暗的时 期,却导致了美学上的最灿烂,我认为这应该归功于当时不忍心目睹石灰的琴棋书画的隐士, 且当时类似于陶哦渊明,谢灵运的隐逸思想普遍流行,此时人们对自然美有了更深的认识更 促进中国山水画的发展,谢灵运山居赋中所记载的始宁山就是典型的例证,他的山水诗 开拓了山水诗写实的审美之路,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4、”也正说明了中国山水画的发 展也益于诗的发展和衍生。山水画在六朝时期兴起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艺术家自身的发展。汗以前的艺术家往 往以工匠身份出现他们都依靠绘画的手艺谋生,绘画是功利的,必须围绕服务对象的要求进 行创作,但也不同程度促进山水画的发展说山水画的内在精神,中国山水画十分强调作者的主观因素,在山水画创作中,作者 对自然界的认识理解,以及作者的情感流露是起着主导作用的,画家应当“以情入画力求“情景交融”,正如在一幅山水画上题一首诗或多一个红戳更能增加山水画的内在精神和蕴 涵,在对客体世界有一个多侧面深层次认识的基础上凭借心灵感受概括勾画出山水形象,者 便是迁想妙得”许多优秀的山水作品所显

5、露出来的气质和高雅的格调,并不仅仅是因为作 者具有深厚的笔墨功力,更重要的是作者具有饱满的创作激情和高深的文学修养。因此山水 画家的学识越高,创作后劲也就越大。唐代山水家的学识越高,创作后劲也就越大,如“外 师造化,中得心源”,“搜尽奇峰打草稿”均提倡到生活中去,到实践中去。欣赏中国山水画我觉得应该首先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内在精神,中国山水画是中华民族 艺术知会的宝贵结晶,是灿烂的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它自身发展的过程中,逐 步地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独立的艺术体系,所以民族性是中国山水画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中国 山水画体现了中国人特有的审美情趣,即简练,恬静,含蓄和韵律等其实山水画从一开始就与其

6、它的道家,佛家,儒家有关,佛家的禅宗对中国山水画的 创作影响也是值得讨论的,它没有连续性和次序性,认定在精神上能够出现自发性的领悟, 这种领悟实际上是对人世解忧的解脫和心理障碍的排除,而这些又恰恰是中国山水画家们孜 孜以求的佛家是对中国文化影响最大的思想体系,孔子最早提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是以 道德价值来评价山水,但是这种对大自然的审美追求,客观上已超出了道德的范畴,其中的 中和之美构成了中国传统山水画感情含蓄,气息平和的总体风格儒佛道的自然观影响于山水画共同点有三个:一是取法自然,用于自然的统一,二是静 态与动态的统一,三是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统一。中国山水画深刻的思想内涵是与中国古

7、典哲学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绘画不能没有哲学思考,没有哲学思考的绘画是没有灵魂的绘 画。作山水画须先胸有丘壑。“意在笔先”是中国画构图的特点,落笔后应意到笔随。我们 不能忽视道家这里的深远影响,传统中国画家长期艺术实践中都自觉和不自觉地受到潜移默 化的熏陶。作画在落笔时就应考虑各种阴阳关系,加以对比此和谐的处理,如方圆,横直, 点线,刚柔,浓淡,冷暖,轻重,虚实等等。山本静,水流则动;石本顽,树活则灵”正所 谓山水之静动,顽与灵,均是大自然中存在的各种阴阳节奏关系,作为山水画家如果不自觉 到自觉地运用这些关系,笔下可如神助其实,从个人观点,我感觉速写,素描,水粉与山水画之间无不有很大的联系,其明

8、暗, 线条的刚柔等等,最重要的一点是它们都遵守透视规律是不同于装饰画的中国画的历史是为了承前启后,我们应齐心协力,使中国画这个传统的画钟更加繁盛。列宾油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赏析众所周知,美术的鉴赏是运用感知、记忆、经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分析、 判断而获得审美享受和美术知识的过程。本学期,我选择了世界美术赏析”这门艺术学科进 行了选修。原因其实很简单,我自小非常喜欢美术方面的东西,对这些看似神秘的艺术形态 十分好奇,很想从这课程当中得到一些艺术的知识与熏陶。通过选修这门课程,我逐步了解 了许多关于绘画的知识。学下来收获很大,我逐渐可以感受到了文艺复兴意大利艺坛三杰之 一的拉斐尔那作

9、品散发出一种令人愉快的笃定,那种归属感;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绘 画家、雕塑家和建筑师,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最高峰的代表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在他的 作品中的寓意;了解了被可视为法兰德斯巴洛克风的具体象征的鲁本斯的作品;当然还有现 在被我认为是世界上最美的油画之一的伦勃朗的泰特斯”等等这些经典的西方美术艺术。通 过不断的美术鉴赏活动,可以提高人的审美趣味、陶冶高尚情操,通过美术鉴赏,提高我的 艺术品味,吸收前人优秀技法,在中国传统美术教育中是一种重要的方法。而且在我看来从 实际情况作为起点,由于经济生活的变化,各种思潮的影响,社会活动空间的扩大,学生产 生了一些需要重视和解决的问题。“高分低能”

10、是一种表现。学生有较多的知识和专业文化, 并不一定代表他具有其他方面的素质和修养。所以要呼吁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 而艺术教育恰恰则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有效手段和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艺术教育不是培养专 业的艺术家,不是单纯地训练吹笛子、弹钢琴、画画、书法和跳舞的技术,它是要通过这种 技能、知识和修养,提高审美境界,从而促进德、智、体、美、劳、生的全面发展,成为心 中具有崇高理想和大目标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代新人。所以要适当的培养自身的艺术 修养。这也是我选择这一课程的原因之一。在为时一学期的课程即将结束时,我经过查阅资 料将结合俄国伟大现实主义画家列宾的作品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按照一般鉴

11、赏的程序对 其进行简单的艺术鉴赏: 作品: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作者:列宾列宾(1844-1930)是十九世纪后期俄罗斯最伟大的艺术巨匠。这幅作品描绘的是伏尔加 河上纤夫拉纤的情景。这幅作品创作于1873年,花了三年的功夫才完成。现收藏在彼得堡 俄罗斯美术馆内。1、作品画面介绍: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列宾的代表作也是他的成名作。在这幅画的构图上,列宾利用了沙 滩的地形和河湾的转折,使十一个纤夫犹如一组雕像,被塑造在一座黄色的、高起的底座上, 使这幅画具有宏伟深远的张力,画中的背景运用的颜色昏暗迷蒙,空间空旷奇特,给人以惆 怅、孤独、无助之感,切实深入到纤夫的心灵深处,亦是画家心境的真实写照,这对画旨的

12、体现,情感的的烘托起了极大的作用。在画面上画家又对伏尔加河的景色进行了巧妙的布局, 以狭长的横幅展现这群纤夫的行列。伏尔加河畔阳光酷烈,沙滩荒芜、近景只有埋在沙里的 几只破筐作点缀。景色十分凄寂。一队穿着破烂的纤夫在拉着货船,步于是那样地沉重,似 乎可以听到压抑低沉的“伏尔加船夫曲”的回声。因此本画的构图、线条、笔力等绘画技巧都 是相当成功的。被烈日炙烤的焦黄的河岸上,一队蓬首垢面、衣衫褴褛的纤夫拖着沉重的脚步拉着货船,在 酷日下精疲力竭的向前挣扎。他们中有老有少,个个都衣着破烂、面容憔悴。领头的是一位 胡须斑白的老者,眼睛深陷,坚毅的面孔透出饱经风霜的智慧,但愁苦的表情仍然显示了他 对于艰苦

13、生活的无奈。走在最后的纤夫低着头垂着手,麻木地随着队伍向前挪动,似乎已经习惯了这样日日苦役般 的生活。队伍中还有一个较为突出的形象,是处在队伍中部的一位少年,可以看出他才开始 这样的工作不久,皱着眉头还不太习惯,他直起腰想用手松一松肩头紧勒的纤绳,毕竟年轻, 还不甘心忍受这样的苦楚。其余的纤夫都弯着腰低着头,似乎已没有多余的力气再来表现点 什么,在他们身上剩下的,惟有贫苦、艰难与无奈。在这幅反映纤夫苦难生活的画里,与其 说是人与自然在搏斗,不如说是人在与残酷无情的黑暗命运和社会搏斗。画中的纤夫共有11个人,约略分成三组。每一个形象都被列宾仔细推敲过,画过人物写生。 他们的年龄、经历、性格、体力

14、以及他们的精神气质各不相同。画家把这些性格作了高度的 典型化,又都统一在主题之中。现据画家本人的记述,分别来详细介绍这里的每一个人物的 情况:最前一组共四人,领头的名叫冈宁,他的表情温顺,然而性格坚韧,具有一种内在的意志力, 此人约有四五十岁。他那双深陷的眼睛使他的前额更加突出,显出了他的智慧。列宾在他的 头上添画上一块包头的破布,似乎要把他塑成古希腊哲学家的样子。他原是个神父,后来被 教会革职,一度充任过教堂唱诗队的指挥。他身体结实,两手下垂。胸前那一条纤索绷得很 紧,而身上的麻布衫却满是补钉。这是一个俄罗斯农民长者或智者的典型,他忍受着肉体与 精神的痛苦,是这些纤夫形象中的悲剧性主角。在他

15、右边的一个是身材魁梧的憨直的农民汉 子,他赤着脚,头发蓬乱,满脸浓密的胡子,似乎在低低地向冈宁絮叨着什么。这个形象起 着衬托冈宁的前倾的身子的作用。在他后面是一个细长的瘦子,年近40,身子大部分被挡 住了。他头戴麦秆帽,叼着一只土烟斗,头显得尖小一些。他挺直着身子,这样可使纤索松 弛,好像是想省点力气。这个瘦子的左侧,则是一个躬背弯腰的纤夫,他原来是个水手,叫 伊卡尔。他的两手向下握拢,神色严厉,眼神凝注,直对着前方。显然,他的脾气一定很倔 强,是个农村硬汉于。汗水已把他的上衣腐蚀得百孔干疮,结实的肩膀正从破洞处显露出来。 中间一组也是四个人:穿一身粉红色破衫裤的少年名叫拉里卡。看来这个少年是

16、初加入这支 行列,他那还未晒黑的皮肤,紧蹙的眉头告诉观者,这种劳动对他来说是负荷过重了。他正 用于在调节压在自己肩头那根据痛了皮肤的纤索。画家在这个新的受压迫者身上似乎要找到 一种希望,那就是不甘心受剥削,要反抗。令人注目的是,在这个少年颈上还挂着一只十字 架,这是父母给孩子的信物,祈求上帝能保佑他路上平安。列宾为画这个少年纤夫,曾从他 熟悉的孩童形象中挑选了一个作模特儿。少年拉纤这种现象,也如资本家利用童工榨取劳力 一样残酷,这是沙皇俄国的农奴制度的罪恶,也是画家所要抨击的主要目标。紧靠在拉里卡 后面的,是一个受尽风霜之苦的秃顶老汉,他皮肤助黑,脸色阴沉,一边斜倚在纤索上,一 边在打开自己的

17、烟袋,想偷闲抽口烟来缓解一下自己的苦闷。他和前面的少年,在色彩上构 成了强烈对比。两代人,不同的命运,却系在一根绳索上。少年右边是个羸弱有病的纤夫, 他步履艰难,全身虚弱,正在用袖口棕汗。头发露在无檐帽的外边,颧骨耸起,泪囊水肿, 他未来的路程意味着更大的厄运,我们似乎可以听到他那急促的喘息。在拉里卡与老汉之间, 露出了另一个纤夫的脑袋顶,此人的脸庞发黑,鼻孔朝外,嘴唇很厚,看样子是个鞑靼人。 最后一组三人,走在前面的是个退役军人,白色的衬衫外面加了一件坎肩,帽子压得很低; 背后一个皮肤黝黑,巡回展览画派评论家斯塔索夫说他是个流浪的希腊人。最后一个人只见 到了他的低垂的头顶,此人似乎走得更加吃

18、力,他正在往一个小坡上移动。全画以淡绿、淡 紫、暗棕等色调来描绘上半部的空白,使这条伏尔加河流显得更为惨淡了。这是为了加强人 物的悲剧性,烘托干燥炎热的天气(列宾在冈宁和伊卡尔两个人物身上曾作过一些改动,尤 以伊卡尔缠着白布的头改动得最多)。2、作品给读者的感觉?当我第一次面对俄罗斯画家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首先感知的是蓝蓝的天、辽阔的 伏尔加河,十几个姿态各异的纤夫和他们艰难地拉着的船舶。但仔细体验画面中所产生的劳 动者的力量却在视觉上似乎受到一种猛烈的撞击,产生一种说不清的瞬间直觉的审美愉悦。 一般而言,感觉都是带有一定的复杂性和微妙性,感觉的最好的接受方法是体验,语言则往 往难以传达某

19、种感觉。因此,人们即使产生了某种感觉,也往往难以用适当的语言表达出来, 对智力成熟、语言丰富的成年人来说即为如此。但是,感觉不管再微妙,总还存在大的趋向 性,那么,具体联系到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它给人的感觉应该是压抑、悲怆和深沉。画家列宾的这幅著名油画,是他经过十多年的构思、绘制和修改才完成的。这幅油画在反映 列宾的思想感情方面很有代表性。通过仔细观察画面,我看出画家的思想感情渗透在每一笔、 每个人物身上,也渗透在画面的色彩和景物的布局上。所以,只要我们细致观察,从画的整 体上认真地体会,就会体会出画家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即对沙俄反动统治的不满和对劳动 人民的深切同情。画的是人物群像,从画中人物

20、的不同衣着、外貌、动作以及神态,我们可 以深刻领会人物的内心情感。这幅油画是列宾到伏尔加河旅行时,仔细观察了纤夫的生活, 经过反复的思索和修改才完成的。作者在描述这幅油画时,他的观察是从前到后依次进行的, 描述时抓住了人物的衣着、外貌、神态的特点,并展开了适当的想象,把人物的外貌特点和 他们的身份、地位、个性结合起来,使每个人物都有了鲜明的个性。11名纤夫,作者着重 描写了4个,从年龄上说,有老年、中年、青年和少年,从职业上说,有破产的农民,有从 事拉纤的工人,有退伍的士兵,他们代表着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承受着沙俄时代反动统治者 的统治和压迫蒙娜丽莎,这是一个永远探讨不完的问题。自问世至今,将近

21、五百年,后人不知做过多少品 评和揣测,留下越来越多的迷局。当今,世上有研究蒙娜丽莎的专著数百部,而有近百 名学者将此画作为终身课题。时间的推移不会使疑团得到解决,只会随着研究的深入,将更 多的疑惑留给后人。人们过分地喜爱她。无止境地探讨她那难以觉察的、转瞬即逝然而亘古不变的微笑,那洞 察一切而又包容一切的眼神,那端庄沉稳的姿态,高贵而朴素的装束,以及无懈可击的完美 构图。人们惊叹:列奥纳多,惟有列奥纳多,上帝一样的智慧,才能采集那么多美的元素, 将众多美好合为一个完美。于是,美、智慧、永恒,三位一体,极致的搭配,再无超越的可 能。就这样,蒙娜丽莎带给人们无限美好的遐想,也给人们无限沉重的压力。

22、人们既愿意栖 身她的庇荫,吸取滋润的营养;又渴望走出她的阴影,呼吸自由的空气。多少年了,无数醉 心绘事的人,都为这一重矛盾所困扰。这是一个神话,它与达芬奇无关,完全是后人制造的。神话像雪球,随着时间的推移不 断滚动,无限膨胀,最终连神话的制造者也被吞没。如今,蒙娜丽莎坐在卢浮宫一处显要的 位置,隔着厚厚的防弹玻璃,每天以我们熟知的、神秘而永恒的微笑迎候数以万计的来访者。 这些朝圣般的观众心中装着各式疑问,他们渴望通过这一张温柔娴静的脸庞读出答案,然而 离开时却将更多的问题带走。问题是五花八门,许多与蒙娜丽莎并无关系。有人会问:蒙娜 丽莎究竟是画中人的名字,还是微笑的别称?画中人究竟是银行家乔.

23、贡多的妻子,还是伊 萨贝尔王妃?此画确有真人模特,还是凭想象画成?画中人物没有眉毛,这是当年佛罗伦萨 的审美时尚,还是像某人所说,其人正在怀孕,是妊娠反应?画中人是否刚经历流产的伤痛, 所穿衣裳是丧服?蒙娜丽莎那令人迷惑的表情真的是微笑吗?难道不是面部麻痹症造成? 蒙娜丽莎到底是男是女?其原型是否就是达.芬奇本人?问题越问越离奇,距离画本身越来 越遥远,不仅无助于解读该画,反而将人不断引向迷途。其实,有些问题已经构成了对蒙娜丽莎的亵渎,只是提问者尚未觉察。蒙娜丽莎是男 是女,这还用得着问吗?任何一个对性别有感知的人都不该对此产生疑问,可是有人偏要提 出如此荒唐的问题。有人说蒙娜丽莎给人的感觉是

24、中性的,至少她不会给人产生性的诱惑。 试问,难道惟有性感才能构成女性美吗?如此,一幅肖像画与一幅色情照片又有多大区别? 无疑,蒙娜丽莎是美的,她的美充分体现在人性美上,而不局限于女性特征;或者说,她的 美已经超越了性别阻隔,但这并不等于连性别都分辩不出。对于显而易见的事实还要发出荒 唐的疑问,若不是别有用心也是无聊之极了。面对一幅分明令人愉悦的肖像却偏要说甚么面 部麻痹症,这简直令人愤慨。蒙娜丽莎表情是僵化的吗?瞬间的表情被定格就说成僵化,那 真是荒唐透顶。微笑是难以描述的,专注中不自觉的微笑,友善的微笑,欣慰的微笑,或是 略带嘲讽的微笑,那是每个人不同情绪下的感受,但笑意是毫无疑问的。至于有

25、人感到蒙娜 丽莎的微笑是常人难以企及的,因而断定此画不是以真人为模特,而是完全凭想象画成,这 种论断也纯属多余。人们惊叹达.芬奇卓越的绘画技巧:画中人由面部五官到双手,再到身 体的其他部分,包括衣着穿戴,每一处都那么真实可感,几乎伸手可及,这是凭空想象无法 完成的。倘若没有真实人物作参照,达.芬奇纵然有天大的才气也不可能画得如此生动细腻。 有人要问,画中人的眼神、她的笑意是那么遥远和不辩深意,那是其人所独有的吗?为什么 今人就摹仿不出?其实这样的问题很好解答。每一个了解绘画的人都懂得,肖像画并不等同 于人物原型。一幅好的肖像画首先要体现作者与表现对象间的互动;画家将自己的智慧、情 感、人生理念

26、、精神渴求等等都融铸进了画中人物,这样观众从画面上读到的肯定比真实人 物要丰富的多。我们了解了达.芬奇的生平,认识了他在诸多领域的非凡造诣之后,上述问 题也就迎刃而解。既如此,那么画中人究竟是谁的妻子、叫什么名字就不重要了,她是达芬 奇全部艺术才情的汇聚,也是他理想人格的集中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她不是任何人的妻 子,她是一个超乎常规限定的完美人性。我们可以理解蒙娜丽莎为达.芬奇的精神肖像,但 要说是以他本人为模特就显得太庸俗化了。有人通过电脑技术将达.芬奇的自画像与蒙娜丽 莎作以对照,发现两者的基本结构惊人地相似,于是断定该画是以他本人为模特。其实这是 吹毛求疵。相似不等于吻合,当然完全吻合

27、是不可能的,正如画中人与真实人物也非完全相 同;然而不同的人总有相似之处,并且相似性是主要的,差异却是微小的;更何况每一个画 家描绘他人时总会不自觉地把自己的形象带进画面,因为画家对自己最熟悉;这点想来达.芬 奇也不会例外。说到这些,其余的问题也就无须解释了。如果我们多读一些画,多接触一些 画家,那么不着边际的问题就不会提出来了。驳斥了上述一些问题,不是说围绕蒙娜丽莎的研究都是无意义。作为世界美术史上最 具知名度的一件作品,必然会有无尽的问题为后人探讨。对于蒙娜丽莎人们过分熟悉, 很难再产生新鲜感;然而醉心于此画的人,却是每看必有新得,各中奥妙怕是只可意会了。 蒙娜丽莎不但是卢浮宫的镇馆之宝,

28、简直是法国人的骄傲。当年蒙娜丽莎曾经失窃, 千万人为之痛不欲生,政府则把当日定为国难日”;而当它失而复得时,则举国欢腾,其盛 况不啻于国家重获新生。法国人莫非忘记了,蒙娜丽莎本不该属于他们。在蒙娜丽莎的 故乡意大利,拥有无法估量的艺术宝藏;却不曾拥有蒙娜丽莎,不能不说是巨大遗憾。 这是世界上拥有最多发烧友的一幅画,不要说艺术界,单就政界要员对她的迷恋就令人诧异: 大名鼎鼎的戴高乐总统每当心绪烦躁时,必驱车前往卢浮宫欣赏蒙娜丽莎,出来后便满 面春风,原先的烦恼荡然无存;而蓬皮杜总统则公开承认无法克制对蒙娜丽莎的心驰神 往之情。世纪伟人邱吉尔可谓是曾经沧海了,可他晚年有幸亲抚蒙娜丽莎时,竟无法控

29、制颤抖的手指;铁娘子撒切尔夫人亦对蒙娜丽莎情有独钟,无缘享有真迹,就收藏了4 幅贋品。看到这些事实,我们会产生疑问:一幅不大的肖像画为何竟有如此巨大的魅力或是 震慑力,难道不是有一种神秘的无形力量在驱动么?有些问题是难以回答的,我们先从蒙娜丽莎自身来认识。举世公认的真迹现藏卢浮宫, 那是流传有序的。当年达.芬奇迁居法国,身边就带着这幅画;达.芬奇死后,蒙娜丽莎 即为法国王室所拥有;卢浮宫建成后,此画就被永久收藏。然而,人们不解,现今看到的蒙 娜丽莎与当初描述的不尽相同。莫非已经过他人做手脚了?的确,我们今天看到的画与当 年达.芬奇初画的已经有了不小的差距。据说,当年拿破仑得到蒙娜丽莎,为了将它

30、装 进现成的镜框,裁去了画面左右各三厘米;原先的画上两侧有石柱,现在看不到了,只能看 见一点柱础。按说拿破仑给此画造成了极大破坏,可我们今天却不会这么认为。在今人看来, 蒙娜丽莎的构图是完美无缺的,人物身后的风景拓展了画面空间,又很好地烘托了人物 内心世界,人物形象也极为突出;相反,两侧增加了立柱反倒觉得构图沉闷,视野欠开阔, 人物形象也失去了单纯。拿破仑戎马一生,未曾对艺术有过特殊的关注,却在美术史上留下 了显著的一笔,真是不可思议。看来神圣也不见得是不可动摇的。我们现在看到的蒙娜丽莎是棕褐色调,略带些青绿色相,色彩简洁而沉静,朴素而凝 重。我们以为画向来如此,其实不然。据达.芬奇同时代人对

31、此画的描述,当时的画是色彩 鲜艳,调子明快的,什么时候变成了现在的样子呢?当年法王得到了蒙娜丽莎,为了更 好地保护它,在表面涂了过多的光油;历经数百年光阴,光油变成了暗褐色,像我们目前看 到的色彩;画表面已经开裂,形成了蛛网般的细密纹理。保存状况不佳,那是令人惋惜的; 然而,我们宁愿承认当今的蒙娜丽莎。单纯浑厚的色调与人物沉静内敛的精神气质相得 益彰;深暗的衣饰、迷蒙的背景将人物脸庞及双手衬托得响亮动人;而均匀的裂纹则给人物 增添了神秘气息,让我们欣赏她时带上更多的崇敬与神往。有人想通过现代科技手段除去表 面油垢,恢复原先明丽的色彩;只是担心技术不过关,怕损伤画面。其实,倘若真的修复了, 我们

32、反倒会觉得陌生以至难以接受。临摹名画是一种喜爱的表现,蒙娜丽莎就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临本。且不说今人的临摹, 仅在达.芬奇时代就有好几个版本的蒙娜丽莎,那多半是达.芬奇的学生或助手临的。 有几幅技巧拙劣,放在原作跟前不堪入目,不过其中也不乏佳作。在美国新泽西州也有一幅 蒙娜丽莎,和卢浮宫的原作极为相似,只是构图略大一些,露出左右两侧的石柱(原作 构图本来如此)。画上的蒙娜丽莎秀丽、清纯,更具人间气息。专门研究蒙娜丽莎的学 者雷特认为这幅也是达.芬奇所作,而且是最初作品,该作表现出了人物的青春魅力;而收 藏于卢浮宫那幅大约作于1513年。达.芬奇到了晚年技艺愈加炉火纯青,但多年过去,蒙 娜丽莎已不再

33、年轻,而多了些许成熟与深沉。这种说法颇耐人寻味,但毕竟只是推测,难以 得到证实。多数人对此持否定意见,反对者认为:达.芬奇一生中创作的绘画屈指可数,他 从未重复过自己的作品。不过,这种论断也缺乏说服力,达.芬奇本人就曾经画过两幅同样 的岩间圣母。既如此,那么他留下两幅蒙娜丽莎也非绝对不可能。据称达.芬奇 画蒙娜丽莎前后耗费了四年时间或更久,那他在这其间画过一幅或多幅变体画的可能性 是存在的。真伪鉴定会有专人去考据,而我们将新泽西州的蒙娜丽莎与卢浮宫的原作放 在一起欣赏是别有趣味的。两幅画看去几乎一模一样,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两者风格截然不 同。新泽西的蒙娜丽莎看去更活泼些,娴静温柔中透出靓丽与清

34、新;人物动态是平静自然的, 毫无刻意临摹的那种拘谨与呆板;背景色彩反差较大,不似原作那般含蓄沉稳,却与该画的 气氛极为协调。无疑,这是一幅佳作,但与原作相比就显得单薄了。当我们面对蒙娜丽莎 原作时,不会有惊艳之感;那不是一位绝代佳人,似乎也不大年轻。蒙娜丽莎的手也被称为 世界上最美丽的手。但是,我们会长久端详着画面,不忍转移视线。我们首先会被那绝妙的光影效果所折服, 层层退晕呈现出丰富的空间以及逼真的质感,无界线的形体转折及色彩变化,比同时代人领 先了几个世纪。真正让人惊叹的还不是技巧,那时隐时现的神秘微笑才令人销魂。那笑容太 浅淡了,离得再近也看不真切;然而,只要你看到画,无论距离多远,都能

35、感到微笑的存在。 微笑不仅体现在翘起的嘴角,而是遍及脸上每一部分肌肤,甚至画面的各个角落,以至观者 在欣赏蒙娜丽莎的同时,内心也装满了微笑。面对真迹的感受是别处无法取代的,卢浮宫的 蒙娜丽莎注定会被永久保存。蒙娜丽莎就这样占据着人们的心灵。几个世纪过去了,蒙娜丽莎几乎成了一项法则, 为无数艺术家所遵循。然而在艺术界,有了法则的设立者,就会有颠覆者。20世纪是艺术 走向自由与多元的世纪,许多原本神圣的法则都发生了动摇。且看蒙娜丽莎近一个世纪 的遭遇:先是杜桑用铅笔在她那美丽的脸上画上小胡子和山羊须,并题上L. H. O. O. Q 字母;而后摄影师哈尔斯曼将蒙娜丽莎的脸庞换成了达利那怪异的面容:

36、鼓瞪的双目,翘过 眉毛的胡子,青筋突起的手中塞满钱币;再是南美画家博特罗将蒙娜丽莎画得肥胖无比,脸 部像是充气球几乎占满画面而手却小得几乎看不见。此后衍化风盛行,各式各样的蒙娜丽 莎”纷纷出笼。裁剪了的蒙娜丽莎、肢解了的蒙娜丽莎、污损的蒙娜丽莎甚至烧毁的蒙娜丽 莎都成了独立的艺术创造;还有人将蒙娜丽莎置换成动物头像,让人哭笑不得。随着衍化的 普及,具有经济头脑的企业家看中了蒙娜丽莎的商业价值,于是蒙娜丽莎摇身一变,成 了商品推销员。来自世界各地、形形色色的商品经蒙娜丽莎”之手而身价倍增。蒙娜丽莎或 握鼠标,或持饮料,或叼烟卷,或着泳装,或披婚纱,形象千奇百怪。无论人们赞叹其想象 独特,还是因其

37、歪曲名画而不齿,广告却因此为人注目,商家借此达到了促销的目的。与此 同时,还有不少人喜爱装扮蒙娜丽莎,有的国家还举办蒙娜丽莎模仿大赛”,获奖的女士总 是无比荣幸。正因有了此类活动,某些男士也产生了装扮蒙娜丽莎的念头,有人还真的实践 了,男士扮演的“蒙娜丽莎”让人看了实在是忍俊不禁。关于蒙娜丽莎还有一个传说。公元前817年,古埃及有一个叫哈歌布苏的女祭祀, 非常美丽,可以预测未来。她为了给法老祈福并获得永生,她自愿被做成木乃伊,葬在胡夫 金字塔的石棺中。2003年,考古队开启了她的石棺,可里面什么也没有!他们还发现,墓 室墙上的古老文字,是女祭祀给自己留下的预言:她在300年后会复活,然后会有一

38、个来 自芬奇镇的画家莱昂纳多把她的微笑画下来,难道这正是达芬奇画中的蒙娜丽莎?!这种 说法很离奇,但愿在不久的将来,真相会让我们释怀。这都是近些年的事情。在这个高速运转的、文化快餐统治的世界里,再神圣的经典也摆脱 不了被解构的命运。对此我们很难做出评判,也许我们会为设计家天才的创意而赞赏有加, 或因玩世者亵渎神圣而愤慨不已;然而,这都是确实的存在,我们除了承认别无他途。几百 年来,蒙娜丽莎受到太多的赞誉,超出了它自身的承载力;当人们对它的推崇达到了饱 和,不再有更新的创意时,歪曲、嘲弄和揶揄就应运而生。而正本清源,又有专门研究和品 评蒙娜丽莎的文章或专著不断问世,包括各种推断与猜测;就这样,一幅画成了一门学 科,许多人愿意耗费毕生的精力。未来的科学研究也许会为我们解答许多关于此画的疑问, 然而神秘一旦消失,一切便如同猜破的哑谜般索然乏味。毕竟蒙娜丽莎是一幅画,一 幅美丽的肖像,我们带着虔诚,也带着无需解答的疑问去欣赏她,这就够了。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