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与动物行为学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183269819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PPT 页数:97 大小:868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生态学与动物行为学_第1页
第1页 / 共97页
生态学与动物行为学_第2页
第2页 / 共97页
生态学与动物行为学_第3页
第3页 / 共97页
资源描述:

《生态学与动物行为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学与动物行为学(9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生态学生态学主要范围主要范围:一、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一、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二、种群生态学:二、种群生态学:三、群落生态学:三、群落生态学:四、生态系统:四、生态系统:五、环境问题:五、环境问题:动物行为学动物行为学一、动物行为的概述:一、动物行为的概述:二、动物行为的分类:二、动物行为的分类:一、一、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一)、环境与生态因子的概念一)、环境与生态因子的概念二)、生物与生态因子关系的基本规律二)、生物与生态因子关系的基本规律三)、主要生态因子及其生态作用三)、主要生态因子及其生态作用环境: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及直是指某一特定

2、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及直接、间接影响该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包括接、间接影响该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包括生物和非生物。环境总是针对某一特定的主体或中心而生物和非生物。环境总是针对某一特定的主体或中心而言的,离开了这个主体或中心也就无所谓环境了。言的,离开了这个主体或中心也就无所谓环境了。像温度等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行为和分像温度等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就称为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就称为生态因子生态因子,除了温,除了温度以外还包括湿度、食物、氧气、二氧化碳和其他相关生物度以外还包括湿度、食物、氧气、二氧化碳

3、和其他相关生物等等。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所不可缺少的环境条件,也称生等等。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所不可缺少的环境条件,也称生物的生存条件。物的生存条件。一)、生态因子的概念一)、生态因子的概念例题:例题:以下关于动物对温度的适应的说法正确的是以下关于动物对温度的适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A A在低温条件下,变温动物的寿命较长,随着温度的增高,在低温条件下,变温动物的寿命较长,随着温度的增高,其平均寿命缩短其平均寿命缩短B B温暖地区,变温动物完成发育的时间比在冷的地区长温暖地区,变温动物完成发育的时间比在冷的地区长C C恒温动物在低温下保持恒定的体温,而变温动物随环境温恒温动物在低温下保持恒定的

4、体温,而变温动物随环境温 度的提高而有相应变化度的提高而有相应变化D D温度是动物分布的限制因子,最重要的是地区平均温度温度是动物分布的限制因子,最重要的是地区平均温度ACAC1 1最小因子法则最小因子法则(law of the minimum)任何特定因子的存在量低于某种生物的最任何特定因子的存在量低于某种生物的最小需要量,因而成为决定该物种生存或分布的小需要量,因而成为决定该物种生存或分布的根本因素。根本因素。二)、生物与生态因子关系的基本规律二)、生物与生态因子关系的基本规律2 2耐受性法则耐受性法则(law of tolerance)各种生态因子对某一种生物都存在生物学的上限各种生态因

5、子对某一种生物都存在生物学的上限和下限,和下限,它们之间的幅度就是该种生物对某一生态因它们之间的幅度就是该种生物对某一生态因子的子的耐受范围耐受范围。耐受性定律可用钟性曲线来表示。耐受性定律可用钟性曲线来表示。最适点最适点最适区最适区适宜区适宜区高死高死亡限亡限低死低死亡限亡限环境梯度环境梯度生生长、长、生生殖殖0 0环境梯度环境梯度生生长、长、生生殖殖广生态幅广生态幅狭生狭生态幅态幅狭生狭生态幅态幅根据生物对环境因子的适应范围的大小根据生物对环境因子的适应范围的大小 对同一生态因子,不同种类的生物耐受范围是不相对同一生态因子,不同种类的生物耐受范围是不相同的。有的可耐受很广的温度范围,称同的

6、。有的可耐受很广的温度范围,称广温性动物广温性动物;有;有的只能耐受很窄的温度范围,称的只能耐受很窄的温度范围,称狭温性生物狭温性生物。注意:注意:1).一般来说,如果一种生物对所有生态因子的一般来说,如果一种生物对所有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耐受范围都是广泛的都是广泛的,那么这种生物在自然界的,那么这种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也一定很广分布也一定很广。2).一种生物的一种生物的耐受范围越广耐受范围越广,对某一特定点的适应能力对某一特定点的适应能力也就越低也就越低;相反狭生态幅的生物,通常对范围狭窄的环相反狭生态幅的生物,通常对范围狭窄的环境条件具有极强的适应能力境条件具有极强的适应能力,但却丧失了在其它

7、条件下,但却丧失了在其它条件下的生存能力。的生存能力。3).自然界中的动植物很少能够生活在对他们来说是最适自然界中的动植物很少能够生活在对他们来说是最适宜的地方宜的地方,而只能生活在它们占有更大竞争优势的地方而只能生活在它们占有更大竞争优势的地方。例如:很多沙漠植物在潮湿的气候条件下能够生长得更例如:很多沙漠植物在潮湿的气候条件下能够生长得更茂盛,但是它们却只分布在沙漠中,因为只有在那里它茂盛,但是它们却只分布在沙漠中,因为只有在那里它们才占有最大的竞争优势。们才占有最大的竞争优势。生物对生态因子耐受限度的调整生物对生态因子耐受限度的调整1.1.驯化:驯化:生物借助于驯化过程可以稍稍调整它们对

8、生物借助于驯化过程可以稍稍调整它们对某个生态因子或某些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如某个生态因子或某些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如果一种生物长期生活在它的最适生存范围偏一果一种生物长期生活在它的最适生存范围偏一侧的环境条件下,久而久之就会导致该种生物侧的环境条件下,久而久之就会导致该种生物耐受曲线的位置移动。耐受曲线的位置移动。驯化在实验室条件下,驯化在实验室条件下,一般只需较短时间;而在自然环境中这个变化一般只需较短时间;而在自然环境中这个变化通常要较长时间。通常要较长时间。驯化可以理解为生物体内决驯化可以理解为生物体内决定代谢速率地酶系统的适应性改变定代谢速率地酶系统的适应性改变。2.2.休眠:休眠:休

9、眠是动植物抵御暂时不利环境条件的休眠是动植物抵御暂时不利环境条件的一种非常有效的生理机制,环境条件如果超一种非常有效的生理机制,环境条件如果超出了生物的适宜范围出了生物的适宜范围(但不能超出致死限度但不能超出致死限度),虽然生物也能维持生活,但却常常以休眠的虽然生物也能维持生活,但却常常以休眠的状态适应这种环境。状态适应这种环境。动植物一旦进入休眠期,动植物一旦进入休眠期,它们对环境条件的耐受范围就会比正常活动它们对环境条件的耐受范围就会比正常活动是宽得多。是宽得多。3 3限制因子定律限制因子定律(limiting factors)任何一种生态因子,只要接近或超过生物的耐受范任何一种生态因子,

10、只要接近或超过生物的耐受范围,它就阻止其生长、繁殖、分布、生理机能或者生存围,它就阻止其生长、繁殖、分布、生理机能或者生存的因素就是的因素就是限制因子限制因子。例题例题:在下列情况下,测定了不同光照强度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在下列情况下,测定了不同光照强度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响(4 4种实验条件):种实验条件):0.10%CO0.10%CO2 2、30(1)0.10%CO30(1)0.10%CO2 2、20(2)20(2)0.03%CO0.03%CO2 2、30(3)0.03%CO30(3)0.03%CO2 2、20(4)20(4)从以上实验可以得知,对实验从以上实验可以得知,对实验2 2、实、实

11、验验4 4和和P P点起到限制作用的因素分别是点起到限制作用的因素分别是A A光强度、光强度、0.03%CO0.03%CO2 2、温度、温度B B0.10%CO0.10%CO2 2、光强度、温度、光强度、温度C C温度、光强度、温度、光强度、COCO2 2浓度浓度D D温度、温度、0.03%CO0.03%CO2 2、光强度、光强度光强度光强度光光合合速速率率1 12 23 3和和4 4P PD D注意:注意:如果一种生物对某一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很如果一种生物对某一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很广广(窄窄),而且这种因子又非常稳定而且这种因子又非常稳定(不稳定不稳定),那么那么这种因子就不太可能这种因子就

12、不太可能(很容易很容易)成为限制因子。成为限制因子。例如:氧气对陆生动物来说,数量多,含量稳定,例如:氧气对陆生动物来说,数量多,含量稳定,因此一般不会成为限制因子;但是氧气在水体中因此一般不会成为限制因子;但是氧气在水体中的含量是有限的,而且经常发生波动,因此常常的含量是有限的,而且经常发生波动,因此常常成为水生生物的限制因子。成为水生生物的限制因子。4贝格曼定律贝格曼定律(Bergmans rule)恒温动物(内温动物)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体型趋恒温动物(内温动物)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体型趋向于大,在温暖的气候条件下,体型趋向于小。因为个体向于大,在温暖的气候条件下,体型趋向于小。因为个体

13、大的动物,其相对表面积小,单位体重散热量相对较少,大的动物,其相对表面积小,单位体重散热量相对较少,这样有利于保持体温。这样有利于保持体温。5阿伦定律(阿伦定律(Allens rule)恒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等在低恒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等在低温环境中有变小变短的趋势,在温暖地区有变长的趋势。温环境中有变小变短的趋势,在温暖地区有变长的趋势。这也是在寒冷地区减少散热和在温暖地区增加散热的一种这也是在寒冷地区减少散热和在温暖地区增加散热的一种形态适应。形态适应。6乔丹定律乔丹定律(Jordans rule)栖息于冷水水域中的鱼类,比栖息于温暖水域中的同栖息于冷水

14、水域中的鱼类,比栖息于温暖水域中的同种鱼的脊椎骨数目多。解释:低温使鱼类的生长和发育速种鱼的脊椎骨数目多。解释:低温使鱼类的生长和发育速度变慢,因而延长了其性成熟时间,从而产生更大的个体,度变慢,因而延长了其性成熟时间,从而产生更大的个体,其脊椎骨的数目也增多。其脊椎骨的数目也增多。7葛洛格定律(葛洛格定律(Glogers rule)一般来说,在干燥而寒冷的地区,动物的体色较一般来说,在干燥而寒冷的地区,动物的体色较淡;而在潮湿而温暖的地区,其体色较深。解释:温淡;而在潮湿而温暖的地区,其体色较深。解释:温热地区动物毛色较深的原因,可能与色素产生和酶活热地区动物毛色较深的原因,可能与色素产生和

15、酶活动有关,较高的湿度和温度能增强酶的活性,提高代动有关,较高的湿度和温度能增强酶的活性,提高代谢速率,使皮肤中产生较多的黑色素,体色则较深。谢速率,使皮肤中产生较多的黑色素,体色则较深。8阿利氏定律阿利氏定律 动物有一个最适宜的种群密度,种群过密或过疏动物有一个最适宜的种群密度,种群过密或过疏都可能对自身产生不利影响。随着种群密度过大,将都可能对自身产生不利影响。随着种群密度过大,将对整个种群带来不利影响,如它将抑制种群的增长率,对整个种群带来不利影响,如它将抑制种群的增长率,增大死亡率等。增大死亡率等。三)、主要生态因子及其生态作用三)、主要生态因子及其生态作用1 1光光 光质的变化:光质

16、的变化:光质随空间发生变化的一般规律是光质随空间发生变化的一般规律是短波光随短波光随纬度增加而减少,随海拔升高而增加纬度增加而减少,随海拔升高而增加。在时间变。在时间变化上,化上,冬季长波光增多,夏季短波光增多;一天冬季长波光增多,夏季短波光增多;一天内中午短波光较多,早晚长波光较多内中午短波光较多,早晚长波光较多。深水中的红藻深水中的红藻(紫菜紫菜)能够较有效的利用绿光。能够较有效的利用绿光。紫外光的作用抑制了植物茎的伸长,所以很多高紫外光的作用抑制了植物茎的伸长,所以很多高山植物都具有特殊的莲座状叶丛。山植物都具有特殊的莲座状叶丛。(1 1)光对植物的影响)光对植物的影响光合作用强度光合作

17、用强度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呼吸作用光强度光强度CP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两条线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两条线的交叉点交叉点就是就是光补偿点光补偿点。在此处的光照强度是植物开始生长和进行净生产所需要在此处的光照强度是植物开始生长和进行净生产所需要的最小光照强度。阳生植物和阴生植物有差异。的最小光照强度。阳生植物和阴生植物有差异。光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光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对植物群体的总光能利用率产生影响的主对植物群体的总光能利用率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是要因素是光合面积、光合时间和光合能力光合面积、光合时间和光合能力。光合面积光合面积主要指叶面积,通常用主要指叶面积,通常用叶面积指数叶面积指数来表示

18、,即来表示,即植物叶面积总和与植株所覆盖的土植物叶面积总和与植株所覆盖的土地面积的比值地面积的比值。光合时间光合时间是指植物全年进行是指植物全年进行光合作用的时间,光合时间越长,植物体内就光合作用的时间,光合时间越长,植物体内就能积累更多的有机物质并增加产量。延长光合能积累更多的有机物质并增加产量。延长光合时间主要是靠延长叶片的寿命和适当延长植物时间主要是靠延长叶片的寿命和适当延长植物的生长期。的生长期。光合能力光合能力是指大气中二氧化碳含是指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正常和其它生态因子处于最适状态时的植物量正常和其它生态因子处于最适状态时的植物最大净光合作用速率。最大净光合作用速率。光照强度光照强度

19、有有机机物物积积累累量量光补偿点光补偿点光饱和点光饱和点a ab b光照强度光照强度有有机机物物积积累累量量阳生植物阳生植物阴生植物阴生植物阳生植物和阴生植物的补偿点和饱和点阳生植物和阴生植物的补偿点和饱和点 一般来说,植物个体对光能的利用率远不如群体一般来说,植物个体对光能的利用率远不如群体高,夏季当阳光最强时,单株植物很难充分利用这些高,夏季当阳光最强时,单株植物很难充分利用这些光能,但在植物群体中对反射、散射和透射光的利用光能,但在植物群体中对反射、散射和透射光的利用要充分的多。要充分的多。光对植物其它生理的影响光对植物其它生理的影响 a a与代谢的关系:与代谢的关系:对光照强度的要求不

20、同植物分(阳对光照强度的要求不同植物分(阳生植物、阴生植物、耐阴植物)。阳生生植物、阴生植物、耐阴植物)。阳生植物的光饱和点比阴生植物要高,当然植物的光饱和点比阴生植物要高,当然通常光补偿点也会高一些通常光补偿点也会高一些b b与生殖的关系(光周期现象):与生殖的关系(光周期现象):根据植物对日照长度的反应可分为根据植物对日照长度的反应可分为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中日照植物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中日照植物和中间型植物。(具体情况请看植物的和中间型植物。(具体情况请看植物的生殖生理)生殖生理)(2 2)光对动物的影响)光对动物的影响 影响动物的影响动物的体色体色、生长发育生长发育、繁殖繁殖、

21、行为行为、视觉视觉。有很多的动物繁殖、行为都。有很多的动物繁殖、行为都由日照长度来决定。由日照长度来决定。原因:原因:光周期变化很有规律、很稳定,光周期变化很有规律、很稳定,以以它为信号一般不会它为信号一般不会“上当上当”。而其它因素。而其它因素如温度等稳定性不强。(一年中的同一天如温度等稳定性不强。(一年中的同一天日照长短都是一致的,但是温度、湿度、日照长短都是一致的,但是温度、湿度、食物等因素可能不一致)食物等因素可能不一致)2 2温度温度最适点、最低点、最高点,在生态学上称为温度的三基点最适点、最低点、最高点,在生态学上称为温度的三基点(1 1)植物和温度)植物和温度 P P505505

22、a.a.植物的春化植物的春化b b昼夜温差与有机物积累:昼夜温差与有机物积累:白天温度高有利于光合作白天温度高有利于光合作用,夜间温度低降低呼吸作用。用,夜间温度低降低呼吸作用。c c季节变温与物候季节变温与物候:生物长期适应于一年中温度的生物长期适应于一年中温度的 寒暑节律性变化,形成于此相适应的生物发育节寒暑节律性变化,形成于此相适应的生物发育节 律称为物候,实质是生物对季节性变温的适应。律称为物候,实质是生物对季节性变温的适应。d.d.极端温度对植物的影响:极端温度对植物的影响:低温对植物的伤害可分低温对植物的伤害可分 为冷害、霜害和冻害三种。为冷害、霜害和冻害三种。冷害是指喜温生物在冷

23、害是指喜温生物在零度以上零度以上的温度条件下受的温度条件下受害或死亡,害或死亡,例如海南岛的热带植物丁子香在气温降例如海南岛的热带植物丁子香在气温降到到6.16.1时叶片便受害,降到时叶片便受害,降到3.43.4时顶梢干枯,受时顶梢干枯,受害严重。冷害是喜温生物向北方引种和扩展分布区害严重。冷害是喜温生物向北方引种和扩展分布区的主要障碍。的主要障碍。冷害冷害 冻害是指冰点以下的低温使生物体内冻害是指冰点以下的低温使生物体内(细胞内或细胞内或细胞间隙细胞间隙)形成冰晶而造成的损害。冰晶的形成会使形成冰晶而造成的损害。冰晶的形成会使原生质膜发生破裂和使蛋白质失活与变性。原生质膜发生破裂和使蛋白质失

24、活与变性。当温度当温度不低于不低于-3-3或或-4-4时,植物受害主要是由于时,植物受害主要是由于细胞膜细胞膜破裂破裂引起的;当温度下降到引起的;当温度下降到-8-8或或-10-10时,植物受时,植物受害则主要是由于害则主要是由于生理干燥和水化层的破坏生理干燥和水化层的破坏引起的。引起的。冻害冻害e.e.高温对植物的影响高温对植物的影响 高温可减弱光合作用,增强呼吸作用,使高温可减弱光合作用,增强呼吸作用,使植物的这两个重要过程失调。例如马铃薯在温植物的这两个重要过程失调。例如马铃薯在温度达到度达到4040时,光合作用等于零,而呼吸作用时,光合作用等于零,而呼吸作用在温度达到在温度达到5050

25、以前一直随温度的上升而增强,以前一直随温度的上升而增强,但这种状况只能维持很短的时间。但这种状况只能维持很短的时间。高温还可破高温还可破坏植物的水分平衡坏植物的水分平衡,加速生长发育,加速生长发育,促使蛋白促使蛋白质凝固和导致有害代谢产物在体内的积累质凝固和导致有害代谢产物在体内的积累。注:注:高温和低温(高温和低温(极端温度极端温度)对植物的致死,使植物)对植物的致死,使植物的地理分布也受到温度的限制。的地理分布也受到温度的限制。植物水平分布的南界植物水平分布的南界和北界和北界,垂直分布的海拔高低。,垂直分布的海拔高低。f.f.植物对极端温度的适应:植物对极端温度的适应:低温适应:低温适应:

26、*形态的适应。芽叶具有油脂类物质,芽具鳞片,植表形态的适应。芽叶具有油脂类物质,芽具鳞片,植表有蜡粉密毛,植株矮小。有蜡粉密毛,植株矮小。*生理的适应。减少细胞内的水,增加糖、脂、色素,生理的适应。减少细胞内的水,增加糖、脂、色素,以降低冰点,增加吸热。以降低冰点,增加吸热。高温适应:高温适应:*加强反光、滤光,形成木栓层(隔热),降低含水量加强反光、滤光,形成木栓层(隔热),降低含水量增加糖、盐(减慢代谢速率、增强原生质抗凝结力)加增加糖、盐(减慢代谢速率、增强原生质抗凝结力)加强蒸腾,反射红外线。强蒸腾,反射红外线。(2 2)动物和温度)动物和温度a a影响动物的繁殖:影响动物的繁殖:b

27、b温度与生物的发育:温度与生物的发育:有效积温法则:有效积温法则:指生物(植物和变温动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必指生物(植物和变温动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如:水稻在须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如:水稻在浙江只能种两季,而在海南岛可以种三季。浙江只能种两季,而在海南岛可以种三季。有效积温法则的应用:有效积温法则的应用:预测生物发生的世代数;预测生物发生的世代数;预测生物地理预测生物地理分布的北界;分布的北界;预测害虫来年发生程度;预测害虫来年发生程度;推算生物的年发生历;推算生物的年发生历;c c温度影响动物的形态:温度影响动物

28、的形态:贝格曼定律、阿伦法则贝格曼定律、阿伦法则。d d影响动物的分布:影响动物的分布:有效积温和极端温度;有效积温和极端温度;e e极限温度对动物造成的影响:极限温度对动物造成的影响:低温使动物致死,主要是由于细低温使动物致死,主要是由于细胞内形成冰晶的损伤所致。高温对动物的有害影响主要是破坏酶的胞内形成冰晶的损伤所致。高温对动物的有害影响主要是破坏酶的活性,使蛋白质凝固变性,造成缺氧、排泄功能失调和神经系统麻活性,使蛋白质凝固变性,造成缺氧、排泄功能失调和神经系统麻痹等。痹等。f f动物对极端温度的适应。动物对极端温度的适应。例题:例题:以下关于动物对温度的适应的说法正确的是以下关于动物对

29、温度的适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在低温条件下,变温动物的寿命较长,随着温度的增高,在低温条件下,变温动物的寿命较长,随着温度的增高,其平均寿命缩短其平均寿命缩短B温暖地区,变温动物完成发育的时间比在冷的地区长温暖地区,变温动物完成发育的时间比在冷的地区长C恒温动物在低温下保持恒定的体温,而变温动物随环境温恒温动物在低温下保持恒定的体温,而变温动物随环境温 度的提高而有相应变化度的提高而有相应变化D温度是动物分布的限制因子,最重要的是地区平均温度温度是动物分布的限制因子,最重要的是地区平均温度AC3 3水水植物与水:植物与水:水生植物(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水生植物(沉水植物、浮水

30、植物、挺水植物)陆生植物(湿生植物、中生植物、旱生植物)陆生植物(湿生植物、中生植物、旱生植物)各种生态类型的植物的形态、解剖学结构特点各种生态类型的植物的形态、解剖学结构特点(具体参照植物形态、解剖学)(具体参照植物形态、解剖学)动物与水:动物与水:a a影响动物的分布;影响动物的分布;b b影响动物的体色;葛洛格定律(影响动物的体色;葛洛格定律(Glogers ruleGlogers rule)c c影响动物的繁殖;影响动物的繁殖;d d影响动物的行为;影响动物的行为;e e影响动物的生长发育影响动物的生长发育 一)水生植物一)水生植物 适应特点是体内有适应特点是体内有发达的通气系统发达的

31、通气系统;叶片常呈带状、叶片常呈带状、丝状或极薄丝状或极薄,有利于增加采光面积和对,有利于增加采光面积和对COCO2 2与无机盐的吸与无机盐的吸收;植物体具有较强的弹性和抗扭曲能力以适应水的流收;植物体具有较强的弹性和抗扭曲能力以适应水的流动;淡水植物具有自动调节渗透压的能力,而海水植物动;淡水植物具有自动调节渗透压的能力,而海水植物则是等渗的。则是等渗的。1 1沉水植物沉水植物 整株植物沉没在水下,为典型的水生植物。整株植物沉没在水下,为典型的水生植物。根退化或消失根退化或消失,表皮细胞表皮细胞可直接吸收水中气体、营养物可直接吸收水中气体、营养物和水分,和水分,叶绿体大而多叶绿体大而多,适应

32、水中的弱光环境,无性繁,适应水中的弱光环境,无性繁殖比有性繁殖发达。如狸藻、金鱼藻和黑藻等。殖比有性繁殖发达。如狸藻、金鱼藻和黑藻等。2 2浮水植物浮水植物 叶片飘浮水面,叶片飘浮水面,气孔通常分布在叶的上面气孔通常分布在叶的上面,维管束和机械组织不发达维管束和机械组织不发达,无性繁殖速度快,生产力高。,无性繁殖速度快,生产力高。不扎根的浮水植物有凤眼莲、浮萍和无根萍等,扎根的不扎根的浮水植物有凤眼莲、浮萍和无根萍等,扎根的有睡莲和眼子菜等。有睡莲和眼子菜等。3 3挺水植物挺水植物 植物体大部分挺出水面,如芦苇、香蒲等。植物体大部分挺出水面,如芦苇、香蒲等。二)陆生植物二)陆生植物 1 1湿生

33、植物湿生植物 抗旱能力小,不能长时间忍受缺水。生长在光抗旱能力小,不能长时间忍受缺水。生长在光照弱、湿度大的森林下层,或生长在日光充足、土壤水分经照弱、湿度大的森林下层,或生长在日光充足、土壤水分经常饱和的环境中。前者如热带雨林中的各种附生植物(蕨类常饱和的环境中。前者如热带雨林中的各种附生植物(蕨类和兰科植物)和秋海棠等;后者如水稻、毛茛、灯心草和半和兰科植物)和秋海棠等;后者如水稻、毛茛、灯心草和半边莲等。边莲等。2 2中生植物中生植物 适于生长在水湿条件适中的环境中,其形态结适于生长在水湿条件适中的环境中,其形态结构及适应性均介于湿生植物和旱生植物之间,是种类最多、构及适应性均介于湿生植

34、物和旱生植物之间,是种类最多、分布最广和数量最大的陆生植物。分布最广和数量最大的陆生植物。3 3旱生植物旱生植物 能忍受较长时间干旱,主要分布在干热草原和能忍受较长时间干旱,主要分布在干热草原和荒漠地区。又可分为荒漠地区。又可分为少浆液植物少浆液植物和和多浆液植物多浆液植物两类。两类。前者叶前者叶面积缩小,根系发达,原生质渗透压高,含水量极少面积缩小,根系发达,原生质渗透压高,含水量极少,如刺,如刺叶石竹、骆驼刺和夹竹桃等;叶石竹、骆驼刺和夹竹桃等;后者体内有发达的贮水组织,后者体内有发达的贮水组织,多数种类叶片退化而由绿色茎代行光合作用多数种类叶片退化而由绿色茎代行光合作用,如仙人掌、石,如

35、仙人掌、石蒜、景天和猴狲面包树等。蒜、景天和猴狲面包树等。水生动物的渗透压调节水生动物的渗透压调节 生活在海洋中的动物大致有两种渗透压调节类型。生活在海洋中的动物大致有两种渗透压调节类型。一种类型是动物的血液或体液的渗透浓度与海水的总渗一种类型是动物的血液或体液的渗透浓度与海水的总渗透浓度相等或接近;另一种类型是透浓度相等或接近;另一种类型是动物的血液或体液大动物的血液或体液大大低于海水的渗透浓度。大低于海水的渗透浓度。1.1.硬骨鱼类和甲壳动物体内的盐是通过鳃排泄出去的,硬骨鱼类和甲壳动物体内的盐是通过鳃排泄出去的,而软骨鱼类则是通过直肠腺排出。而软骨鱼类则是通过直肠腺排出。2.2.淡水动物

36、:丢失的溶质从两个方面得到弥补:一方面淡水动物:丢失的溶质从两个方面得到弥补:一方面从食物中获得某些溶质,另一方面动物的从食物中获得某些溶质,另一方面动物的鳃或上皮组织鳃或上皮组织的表面也能主动地的表面也能主动地把钠把钠吸收吸收到动物体内。到动物体内。动物与水:动物与水:注意:注意:温度和降水温度和降水是影响生物在地球表面分布是影响生物在地球表面分布的两个最重要的生态因子,两者共同作用决定着的两个最重要的生态因子,两者共同作用决定着生物群落在地球分布的总格局。生物群落在地球分布的总格局。二、二、种群生态学:种群生态学:一)、种群的概念:一)、种群的概念:二)、种群的基本特征二)、种群的基本特征

37、 三)、种群的数量变动三)、种群的数量变动 种群是指在特定的时间内,由分布在同一区域的许多同种种群是指在特定的时间内,由分布在同一区域的许多同种生物个体自然组成的生物系统。生物个体自然组成的生物系统。例题:例题:下列生物属于种群的是下列生物属于种群的是 ()A A一水田内的全部水稻、稗草一水田内的全部水稻、稗草B B一棉田中的幼蚜,无翅、有翅成熟蚜一棉田中的幼蚜,无翅、有翅成熟蚜C C某池塘中的所有鱼某池塘中的所有鱼D D一根朽木上的全部真菌一根朽木上的全部真菌B B二、二、种群生态学:种群生态学:一)、种群的概念:一)、种群的概念:二)、种群的基本特征二)、种群的基本特征 三)、种群的数量变

38、动三)、种群的数量变动 种群是指在特定的时间内,由分布在同一区域的许多同种种群是指在特定的时间内,由分布在同一区域的许多同种生物个体自然组成的生物系统。生物个体自然组成的生物系统。例题:例题:下列生物属于种群的是下列生物属于种群的是 ()A A一水田内的全部水稻、稗草一水田内的全部水稻、稗草B B一棉田中的幼蚜,无翅、有翅成熟蚜一棉田中的幼蚜,无翅、有翅成熟蚜C C某池塘中的所有鱼某池塘中的所有鱼D D一根朽木上的全部真菌一根朽木上的全部真菌B B1 1种群密度: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反映种群大小的一个参数。种群的大小种群密度是反映种群大小的一个参数。种群的大小(总数)也可通过(总数)也可通过标

39、志重捕法标志重捕法来测定。标志重捕法的来测定。标志重捕法的具体操作是:在调查样地上,捕获一部分个体进行标志,具体操作是:在调查样地上,捕获一部分个体进行标志,经一定期限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取样中标志比例与样地经一定期限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取样中标志比例与样地总数中标志比例相等的假定,来估计样地中被调查动物总数中标志比例相等的假定,来估计样地中被调查动物的总数。的总数。即:即:N/M=n/m (N/M=n/m (其中其中M M为标志数,为标志数,n n为再捕为再捕个体数,个体数,m m为再捕中标记数。为再捕中标记数。)二)种群的基本特征二)种群的基本特征种群密度、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出生率与死亡率、

40、种群密度、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出生率与死亡率、迁入与迁出、性别比例、年龄组成迁入与迁出、性别比例、年龄组成2 2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分为三类:均匀型、随机型、成群型(集群型)。局,分为三类:均匀型、随机型、成群型(集群型)。集群型集群型是最常见的一种分布方式。是最常见的一种分布方式。均匀分布的产生原因,主要是由于种群内个体间的均匀分布的产生原因,主要是由于种群内个体间的竞争。例如森林中植物为竞争阳光(树冠)和土壤中营竞争。例如森林中植物为竞争阳光(树冠)和土壤中营养物(根际)。分泌有毒物

41、质于土壤中以阻止同种植物养物(根际)。分泌有毒物质于土壤中以阻止同种植物籽苗的生长是形成均匀分布的另一原因。籽苗的生长是形成均匀分布的另一原因。注:注:随机型往往被错误地认为是最多见的(受到独立分随机型往往被错误地认为是最多见的(受到独立分配规律的影响,非等位基因之间随机组合),而事实上配规律的影响,非等位基因之间随机组合),而事实上是最少见的,由于是最少见的,由于资源均匀分布、种群之间的个体资源均匀分布、种群之间的个体间无吸引、无排拆的现象间无吸引、无排拆的现象是不太可能出现的。是不太可能出现的。成群分布是最常见的内分布型。成群分布的形成原成群分布是最常见的内分布型。成群分布的形成原因是:因

42、是:环境资源分布不均匀环境资源分布不均匀,富饶与贫乏相嵌;,富饶与贫乏相嵌;植植物传播种子方式使其以母株为扩散中心物传播种子方式使其以母株为扩散中心;动物的社会动物的社会行为使其结合成群。行为使其结合成群。三)、种群的数量变动三)、种群的数量变动1 1种群数量变动的基本参数种群数量变动的基本参数a a出生率与死亡率;出生率与死亡率;b b迁入与迁出;迁入与迁出;c c存活曲线;存活曲线;d d生命表生命表年龄年龄型型型型型型10001000100100 10 10 1 10.10.1存存活活数数n n(log)(log)存活曲线类型存活曲线类型动态生动态生命表命表静态生静态生命表命表年年龄龄时

43、间时间t t0 0t t1 1t t2 2t t3 32 2种群的增长模型种群的增长模型 种群在无限的环境中,即假定环境中空间、食物等资源是无限种群在无限的环境中,即假定环境中空间、食物等资源是无限的,其增长率不随种群本身的密度而变化,种群呈指数增长格局,的,其增长率不随种群本身的密度而变化,种群呈指数增长格局,其增长曲线为其增长曲线为“J”J”字形。字形。注意:注意:指数增长的情况只有在实指数增长的情况只有在实验室内,验室内,人为控制的环境条人为控制的环境条件下,件下,才有可能发生,自然条才有可能发生,自然条件下一般是不会出现的,由于件下一般是不会出现的,由于自然条件的环境都是有限的。自然条

44、件的环境都是有限的。种群的指数增长种群的指数增长a a种群的指数增长种群的指数增长数数 量量b b种群的阻滞增长(逻辑斯蒂增长)种群的阻滞增长(逻辑斯蒂增长)因为野外种群总是处于有限的环境当中,种群增长因此因为野外种群总是处于有限的环境当中,种群增长因此也是有限的。也是有限的。逻辑斯蒂增长曲线的意义逻辑斯蒂增长曲线的意义:最大持续产量的模型(最大持续产量的模型(K/2K/2);防治有害生物();防治有害生物(K K):):种群的阻滞增长(逻辑斯蒂增长)种群的阻滞增长(逻辑斯蒂增长)K KK/2K/2K K:环境容纳量:环境容纳量逻辑斯蒂增长曲线逻辑斯蒂增长曲线可划分为可划分为5 5个时期:个时

45、期:开始期、加速期、开始期、加速期、转折期、减速期、转折期、减速期、饱和期(稳定期)饱和期(稳定期)3 3种群的数量波动调节种群的数量波动调节a a种群的生态对策:种群的生态对策:P P519519 r-r-对策;对策;k-k-对策;两种生态对策的对策;两种生态对策的特点特点。大部分有害动物属于大部分有害动物属于r-r-对策,大部分珍稀动物属于对策,大部分珍稀动物属于k-k-对策。对策。b b种群数量的调节种群数量的调节 密度制约:密度制约:影响种群个体数量的因素中,其作用随种群密度而变化的,影响种群个体数量的因素中,其作用随种群密度而变化的,包括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即即生

46、物因素生物因素。生物种群的相对稳。生物种群的相对稳定和规则的波动与密度制约因素的作用有关。定和规则的波动与密度制约因素的作用有关。非密度制约:非密度制约:有些因素虽对种群数量起限制作用,但作用强度和种群密度有些因素虽对种群数量起限制作用,但作用强度和种群密度无关,主要是指气候等无关,主要是指气候等非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种群数量的不规则变动往。种群数量的不规则变动往往同非密度制约因素有关。往同非密度制约因素有关。下列哪一条线表示动物种群数量变动中的非密度制约。下列哪一条线表示动物种群数量变动中的非密度制约。()B种群密度种群密度ABCD不不利利效效应应(死亡(死亡个体数)个体数)四)、种间关系四

47、)、种间关系 (联赛教程(联赛教程P520)例题例题:例题:例题:曲线曲线1 1和曲线和曲线2 2(图(图5-45-4)代表物种)代表物种1 1和物种和物种2 2的耐热范围,在的耐热范围,在什么温度情况下物种什么温度情况下物种2 2 能竞争过物种能竞争过物种1 1 ()A A温度在温度在t t1 1t t2 2范围内范围内 B B温度在温度在t t2 2t t3 3范围内范围内C C温度在温度在t t1 1以下以下 D D温度变化幅度很大时温度变化幅度很大时E E温度在温度在t t3 3以上以上t t1 1t t2 2t t3 3t t 2 2 1 1N NB B例题:例题:在一实验室中进行了

48、两类细菌对食物竞争的实验。实验中,测在一实验室中进行了两类细菌对食物竞争的实验。实验中,测定了第定了第类细菌在第一代存活期间混合培养中所占总数的百分比类细菌在第一代存活期间混合培养中所占总数的百分比(Z Zt t),与第),与第类细菌在第二代存活期间混合培养中所占总数的百类细菌在第二代存活期间混合培养中所占总数的百分比(分比(Z Zt+1t+1)之间的对应关系。如右图所示,实线表示观察到的)之间的对应关系。如右图所示,实线表示观察到的Z Zt+1t+1和和Z Zt t的关系,虚线表示的关系,虚线表示Z Zt+1t+1=Z=Zt t时的情况。在较长的时间里,第时的情况。在较长的时间里,第类类细菌

49、和第细菌和第类细菌会发生什么情况?类细菌会发生什么情况?()D DA A 第第类细菌和第类细菌和第类细菌共存类细菌共存B B 第第类细菌和第类细菌和第类细菌共同生长类细菌共同生长C C 第第类细菌把第类细菌把第类细菌排除掉类细菌排除掉D D 第第类细菌把第类细菌把第类细菌排除掉类细菌排除掉0.20.40.60.81.0Zt+1Zt0.20.40.60.81.000思考:思考:这条曲线如果改称凸形的,结果又会怎么样。例题:例题:将甲、乙两种植物混种将甲、乙两种植物混种,若设定若设定 =N,=N,=M,=M,收获的种子再播种收获的种子再播种,连续进行若干代连续进行若干代 后将后将M M对对N N作

50、图作图,有下列几种可能的结果。请回答有下列几种可能的结果。请回答:乙播种的种子数甲播种的种子数收获时乙种子数收获时甲种子数M MN NM MN Na ab bM MN Nc cM MN Nd d(1)(1)甲与乙的竞争中甲与乙的竞争中,若甲取胜若甲取胜,可用图可用图 表示表示,那么那么M M N N。(2)(2)甲与乙的竞争中甲与乙的竞争中,出现稳定平衡时出现稳定平衡时,可用图可用图 表示表示,其平衡点其平衡点为为 e eA AB BC CD DB BA Ab b三、三、群落生态学:群落生态学:一)、群落中物种的多样性和优势种一)、群落中物种的多样性和优势种三)、群落结构三)、群落结构五)、群

51、落演替五)、群落演替四)、陆地植物群落分布的地带性四)、陆地植物群落分布的地带性二)、生态位二)、生态位群群 落落 ABCD种种 15092750种种 2304525种种 3100520种种 4100520种种 501520种种 60155种种 70100种种 80100例题:例题:生态群落生态群落K K到到N N包含以数字包含以数字1 1到到8 8代表的物种,每个物种的密度代表的物种,每个物种的密度不同,表不同,表5 55 5中给出了这些物种得密度(每平方米的个体数),中给出了这些物种得密度(每平方米的个体数),当受到大规模害虫袭击(危害程度逐步增加)时,这些群落中的当受到大规模害虫袭击(危

52、害程度逐步增加)时,这些群落中的哪一个受到的影响最小?哪一个受到的影响最小?()一)、群落中物种的多样性和优势种一)、群落中物种的多样性和优势种D1 1群落多样性的含义:群落多样性的含义:生物多样性一般有三个水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生物多样性一般有三个水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中包含群落多样性,而群落多样态系统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中包含群落多样性,而群落多样性包含两方面的含义性包含两方面的含义 种的数目或丰富度种的数目或丰富度;种的均匀度种的均匀度2 2优势种和建群种:优势种和建群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

53、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称为称为优势种优势种。它们通常是个体数量多,投影盖度大,生物量高,。它们通常是个体数量多,投影盖度大,生物量高,体积较大,生活能力较强。群落的不同层次有各自的优势种,体积较大,生活能力较强。群落的不同层次有各自的优势种,而其中而其中优势层的优势种常称为建群种优势层的优势种常称为建群种。3 3群落的交错区和边缘效应群落的交错区和边缘效应 群落的交错区又称生态交错区或生态过渡区,是两个或群落的交错区又称生态交错区或生态过渡区,是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的过渡区域。群落的交错区是一个交叉地带或多个群落之间的过渡区域。群落的交错区是一个交叉地带或种群竞争的紧张地带,在这里,

54、群落中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群种群竞争的紧张地带,在这里,群落中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群密度比相邻的群落大,这种现象称为密度比相邻的群落大,这种现象称为边缘效应边缘效应。二)、生态位二)、生态位 1 1、生态位的概念、生态位的概念生态位是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位是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地位和角色。生态位重叠;基础生态位;实际生态位。生态位重叠;基础生态位;实际生态位。D例题:例题:下图是种间竞争排斥图,如果供应点在下图是种间竞争排斥图,如果供应点在区,供应率低于区,供应率低于A A、B B两两物种的零增长线(物种的零增长线(ZNGIZNGI),那么),那么A A、B B两物种

55、的结果是两物种的结果是 ()(B)ZNGI(A)ZNGI供 应供 应点点 y xA A都能生存都能生存 B B共存共存 C C物种物种A A生存,生存,B B排斥排斥D D都不能生存都不能生存2 2生态位分化生态位分化同一地区共存的物种,它们生态位的关系从理论上有三种情况:同一地区共存的物种,它们生态位的关系从理论上有三种情况:生态位完全分离;生态位完全分离;生态位彼此部分重叠;生态位彼此部分重叠;生态位基本上重叠生态位基本上重叠二)、生态位二)、生态位 1 1、生态位的概念、生态位的概念生态位是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位是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地位和角色。生态位重

56、叠;基础生态位;实际生态位。生态位重叠;基础生态位;实际生态位。三)、群落结构三)、群落结构 群落结构是指群落中群落结构是指群落中各种生物在空间上的配置状各种生物在空间上的配置状况况,包括,包括垂直结构垂直结构和和水平结构水平结构。垂直结构:垂直结构:指群落的指群落的分层现象,群落中植物的分层导致动物的分层。群落分层现象,群落中植物的分层导致动物的分层。群落的分层结构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它显著提高了利用环的分层结构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它显著提高了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境资源的能力。水平结构:水平结构:群落内水平的二维空间中群落内水平的二维空间中生态因子常常不均匀,或由于人类和动物活动的影响,生态因子

57、常常不均匀,或由于人类和动物活动的影响,使群落在外形上表现为斑块相间,我们称之为使群落在外形上表现为斑块相间,我们称之为镶嵌性镶嵌性,每一斑块就是一个小群落。每一斑块就是一个小群落。四)、陆地植物群落分布的地带性四)、陆地植物群落分布的地带性1 1经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2 2纬度地带性纬度地带性3 3垂直地带性垂直地带性五)、群落演替五)、群落演替1 1概念概念 不同的群落在同一地方相继出现,即一种群落转变为另一不同的群落在同一地方相继出现,即一种群落转变为另一种群落的过程,叫做群落演替。种群落的过程,叫做群落演替。2 2演替的基本类型演替的基本类型1 1)按照演替发生的时间进程,可以分为:

58、)按照演替发生的时间进程,可以分为:a a世纪演替:世纪演替:延续时间相当长久,一般以地质年代计算;延续时间相当长久,一般以地质年代计算;b b长期演替:长期演替:延续达几十年,有时达几百年;延续达几十年,有时达几百年;c c快速演替快速演替:延续几年或十几年。:延续几年或十几年。2 2)按演替发生的起始条件分,可以分为:)按演替发生的起始条件分,可以分为:a a原生演替:原生演替:开始于原生裸地或原生芜原(完全没有植被开始于原生裸地或原生芜原(完全没有植被 并且也没有任何植物繁殖体存在的裸露地段)并且也没有任何植物繁殖体存在的裸露地段)上的群落演替上的群落演替 b b次生演替:次生演替:开始

59、于次生裸地或次生芜原(不存在植被,开始于次生裸地或次生芜原(不存在植被,但在土壤或基质中保留有植物繁殖体的裸地)但在土壤或基质中保留有植物繁殖体的裸地)上的群落演替上的群落演替3 3)按基质的性质划分,可分为:)按基质的性质划分,可分为:a a水生演替:水生演替:演替开始于水生环境中,但一般都发展到陆地群落。演替开始于水生环境中,但一般都发展到陆地群落。如淡水如淡水湖或池塘中水生群落向中生群落的转变过程。湖或池塘中水生群落向中生群落的转变过程。b b旱生演替:旱生演替:演替从干旱缺水的基质上开始。如裸露的岩石表面上生物群落演替从干旱缺水的基质上开始。如裸露的岩石表面上生物群落的形成过程。的形成

60、过程。4 4)按群落代谢特征来划分,可分为:)按群落代谢特征来划分,可分为:a a自养性演替:自养性演替:自养性演替中,光合作用所固定的生物量积累越来越多,例如自养性演替中,光合作用所固定的生物量积累越来越多,例如由裸岩由裸岩地衣地衣苔藓苔藓草本草本灌木灌木乔木的演替过程。乔木的演替过程。b b异养性演替:异养性演替:有机物质是随演替而减少的。如:出现有机污染的水体,由于有机物质是随演替而减少的。如:出现有机污染的水体,由于细菌和真菌分解作用特别强,有机物质是随演替而减少。细菌和真菌分解作用特别强,有机物质是随演替而减少。5 5)按控制演替的主要因素划分,:)按控制演替的主要因素划分,:a a

61、 内因性演替:内因性演替:群落中生物生命活动的结果首先使它的生境得到改造,然群落中生物生命活动的结果首先使它的生境得到改造,然后被改造了的生境又反作用于群落本身,如此相互促进,使演后被改造了的生境又反作用于群落本身,如此相互促进,使演替不断向前发展。替不断向前发展。b b 外因性演替:外因性演替:这种演替是由于外界环境因素的作用所引起的群落变化。这种演替是由于外界环境因素的作用所引起的群落变化。其中包括气候发生演替、地貌发生演替、土壤发生演替、火成其中包括气候发生演替、地貌发生演替、土壤发生演替、火成演替和人为发生演替。演替和人为发生演替。注意:注意:一切源于外因的演替最终都是通过内因生态演替

62、来实现的,所一切源于外因的演替最终都是通过内因生态演替来实现的,所以说,内因生态演替是群落演替的最基本和最普遍的形式。以说,内因生态演替是群落演替的最基本和最普遍的形式。3 3演替顶极演替顶极 1 1)单元顶极论:)单元顶极论:无论是水生演替,还是旱生演替,最后都发展成为一个与无论是水生演替,还是旱生演替,最后都发展成为一个与当地气候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的中性群落当地气候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的中性群落气候顶极群落;气候顶极群落;2 2)多元顶极论:)多元顶极论:在一个气候区内,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不一定都形成一个在一个气候区内,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不一定都形成一个相同的气候顶极群落。除了气候顶极外,还可有

63、土壤顶极、相同的气候顶极群落。除了气候顶极外,还可有土壤顶极、地形顶极、火烧顶极等。地形顶极、火烧顶极等。3 3)顶极)顶极格局假说:格局假说:实际是多元顶极的一个变型,认为随着环境梯度的变化,实际是多元顶极的一个变型,认为随着环境梯度的变化,构成一个顶极群落连续变化的格局构成一个顶极群落连续变化的格局 。四、生态系统四、生态系统二)、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二)、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三)、生态系统的功能三)、生态系统的功能 一)、生态系统的概述一)、生态系统的概述1 1、概念:、概念: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

64、量流动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所形成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所形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生态系统内部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内部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生态系统生态系统非生物成分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生物成分气候因子气候因子(太阳辐射、温度、湿度、风等太阳辐射、温度、湿度、风等)无机物质无机物质有机物质有机物质生产者生产者消费者消费者分解者分解者2 2、组成:、组成:(生物群落生物群落)(非生物的物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质和能量)二)、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二)、生态系统

65、的营养结构 1 1食物链和食物网食物链和食物网 碎屑食物链:碎屑食物链:以死生物或腐屑为起点的食物链。在大多数以死生物或腐屑为起点的食物链。在大多数陆地陆地生态系统和浅水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和浅水生态系统中,生物量的大部分不是中,生物量的大部分不是被取食,因此能流是以通过碎屑食物链为主。被取食,因此能流是以通过碎屑食物链为主。捕食食物链:捕食食物链:又叫活食链,直接以生产者为基础。捕食食物链虽又叫活食链,直接以生产者为基础。捕食食物链虽然是人们最容易看到的,但只在某些水域生态系统中才然是人们最容易看到的,但只在某些水域生态系统中才能成为能流的主要渠道。能成为能流的主要渠道。寄生食物链:寄生食物链:

66、是以寄生方式取食活有机体而构成的食物链是以寄生方式取食活有机体而构成的食物链 2 2营养级和生态金字塔营养级和生态金字塔 营养级:营养级:一个营养级是指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物种一个营养级是指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物种的总和。通常一条食物链上的营养级只有的总和。通常一条食物链上的营养级只有4 45 5级。为什么?级。为什么?生态金字塔:生态金字塔:数量金字塔:数量金字塔:是利用各营养级所包含的各种生物的总数的多少来构成的是利用各营养级所包含的各种生物的总数的多少来构成的生态金字塔生态金字塔 生物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以生物组织的干重表示每一个营养级中生物的总重量以生物组织的干重表示每一个营养级中生物的总重量 能量金字塔:能量金字塔:是利用各营养级所固定的总能量值的多少来构成的生态金是利用各营养级所固定的总能量值的多少来构成的生态金字塔字塔 注意注意:生态金字塔一般都是上窄下宽的,但是也有例外生态金字塔一般都是上窄下宽的,但是也有例外的。比如:前一营养级的个体比后一营养级的个体明显的。比如:前一营养级的个体比后一营养级的个体明显大的多,就又可能构成上宽下窄的倒置金字塔(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