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及现代流变课件

上传人:风*** 文档编号:183161774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PPT 页数:66 大小:1.03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及现代流变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及现代流变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及现代流变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资源描述:

《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及现代流变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及现代流变课件(6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四讲第四讲 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发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发展及现代流变展及现代流变提纲:提纲:一、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发展一、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发展沿革沿革二、儒家代表人物及其思二、儒家代表人物及其思三、儒家文化特点及精神三、儒家文化特点及精神一、一、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发展沿革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发展沿革1、儒、儒的来源的来源“儒儒”的名称,早在的名称,早在商代商代就有,是对一种宗教职业人就有,是对一种宗教职业人员的称呼。这种人员的主要职责是主持祭祀和接待员的称呼。这种人员的主要职责是主持祭祀和接待宾客。与这两项职责相适应,需要掌握那些与迷信宾客。与这两项职责相适应,需要掌握那些与迷信掺杂在一起的古代天文知识

2、和礼仪规则。掺杂在一起的古代天文知识和礼仪规则。在宗教和在宗教和政治合一的时代,儒的宗教职责与政治职责是分不政治合一的时代,儒的宗教职责与政治职责是分不开的。开的。但但春秋时代的儒春秋时代的儒,已经不再是与政治结合的教职人员,已经不再是与政治结合的教职人员,而成为以传授礼仪知识谋生的自由职业者。他们出而成为以传授礼仪知识谋生的自由职业者。他们出仕于朝堂,能够为公卿尽其忠顺,居于家中,可对仕于朝堂,能够为公卿尽其忠顺,居于家中,可对父兄尽其孝悌。遇事尽量按父兄尽其孝悌。遇事尽量按“礼礼”的规定约束自己,的规定约束自己,不饮酒乱其本性。不饮酒乱其本性。2、儒家、儒家 指先秦至秦汉之际形成的以孔子为

3、宗师的学指先秦至秦汉之际形成的以孔子为宗师的学派。派。“儒家者流儒家者流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汉汉书书艺文志艺文志 儒学儒学 是儒家学派思想家和社会上的知识分子对儒是儒家学派思想家和社会上的知识分子对儒家思想进行研究考评的一门学科。家思想进行研究考评的一门学科。应运而生应运而生初步发展初步发展春秋春秋3、儒家思想演变线索、儒家思想演变线索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正统思想正统思想遭到打击遭到打击西汉武帝西汉武帝秦朝秦朝战国战国宋明宋明面临挑战面临挑战隋唐

4、隋唐新发展新发展明清之际明清之际新体系新体系理学理学批判继承,构建起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批判继承,构建起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思想体系新儒新儒学学二、儒家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二、儒家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春秋战国:孔子、孟子、荀子春秋战国:孔子、孟子、荀子 西汉:董仲舒西汉:董仲舒 宋明:周敦颐、张载、程颐、程颢、朱熹、宋明:周敦颐、张载、程颐、程颢、朱熹、陆九渊、王阳明、李贽陆九渊、王阳明、李贽 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近现代:梁漱溟、冯友兰、钱穆、余英时近现代:梁漱溟、冯友兰、钱穆、余英时(一)、先秦儒家(一)、先秦儒家1、儒家学派的创立者、儒家学派的创立者孔子孔子

5、 孔子是当时由旧儒向新儒孔子是当时由旧儒向新儒过渡的典型代表之一。由过渡的典型代表之一。由于他晚年集中精力从事教于他晚年集中精力从事教育,整理并删修殷周以来育,整理并删修殷周以来的古代典籍,并首开私人的古代典籍,并首开私人讲学之风,所以,成为儒讲学之风,所以,成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家学派的创始人。儒学开始于孔子,并由此儒学开始于孔子,并由此形成一个以孔子为核心的形成一个以孔子为核心的学派,后世即称为学派,后世即称为“儒儒家家”。孔子的基本思想孔子的基本思想(一)、(一)、“仁仁”的含义(核心)的含义(核心)人道原则:仁者,二人者,故仁肯定人的尊严,主张人与人人道原则:仁者,二人者,故仁肯定人的

6、尊严,主张人与人之间的尊重与友爱之间的尊重与友爱;理性原则:肯定每个人都有仁义之心,而且人同此心,心同理性原则:肯定每个人都有仁义之心,而且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此理。1、仁是爱人、仁是爱人;2、仁是克己、仁是克己3、仁是爱憎分明、仁是爱憎分明4、仁是勇敢、仁是勇敢5、仁是刚毅坚强、仁是刚毅坚强6、仁是木讷、仁是木讷孔子的基本思想孔子的基本思想(二)、(二)、“礼礼”礼的意义:礼的意义:1 1诸侯国交际的礼节仪式诸侯国交际的礼节仪式;2 2贵族的冠、婚、丧、祭的典礼贵族的冠、婚、丧、祭的典礼;3 3国家的政治制度、道德规范。国家的政治制度、道德规范。周礼的基本内容:周礼的基本内容:1 1 以宗教

7、血缘关系为基础建立起来以宗教血缘关系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宗法制度的宗法制度;2 2 君、臣、父、子的等级制度。君、臣、父、子的等级制度。)仁的内容仁的内容孔子、司马迁与商人孔子、司马迁与商人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从吾所好。述而述而 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先进先进 子贡曰: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不骄,何如?贫而无谄,富而不骄,何如?”子曰: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者也。可也,未若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者也。”学而学而 子贡曰: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有美玉于

8、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沽诸?”子曰: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沽者沽之哉!沽之哉!我待沽者也。也。”子罕子罕 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故君子富,好行其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德;小人富,以适其力。人富而仁人富而仁义附焉。富者得势益彰,失势则客无所义附焉。富者得势益彰,失势则客无所之,心而不乐。之,心而不乐。子赣既学于仲尼,子赣既学于仲尼,退而仕于卫,废着鬻财于曹鲁之间,七退而仕于卫,废着鬻财于曹鲁之间,七十子之徒,赐最为饶益。十子之徒,赐最为饶益。子贡结驷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夫使孔

9、子之名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夫使孔子之名扬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此所谓得扬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此所谓得势而益彰者乎?势而益彰者乎?司马迁司马迁史记史记货殖列传货殖列传先秦儒家的分化(儒分为八)先秦儒家的分化(儒分为八)孔子死后,分化出来八个门派(子张之儒、孔子死后,分化出来八个门派(子张之儒、子思之儒、颜氏之儒、孟氏之儒、漆雕之子思之儒、颜氏之儒、孟氏之儒、漆雕之儒、仲良之儒、孙氏之儒、乐正氏之儒),儒、仲良之儒、孙氏之儒、乐正氏之儒),他们的代表人物主张不同的观点,他们相他们的代表人物主张不同的观点,他们相互批评、互相争论。互批评、互相争论。孟子孟子(约前约前372372前前289),

10、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名轲表之一。名轲,邹邹(今山今山东邹城市东邹城市)人。受业于人。受业于子思子思(孔子之孙孔子之孙,名名)之之门人门人,著书有著书有孟子孟子七篇。七篇。被定为孔子的唯一继被定为孔子的唯一继承者,被称为承者,被称为“亚圣亚圣”。2、孟子及其思想、孟子及其思想孟子的基本思想:孟子的基本思想:(一)性善:第一个提出性善论的(一)性善:第一个提出性善论的是孟子是孟子 恻隐之心恻隐之心 羞恶之心羞恶之心 辞让之心辞让之心 是非之心是非之心孟子的基本思想:孟子的基本思想:(二)仁政(二)仁政 他认为,一个人所以不能成为善人,

11、是因为他不去培养和他认为,一个人所以不能成为善人,是因为他不去培养和扩充自己的善端。为此,孟于重视主观精神的修养,提出要扩充自己的善端。为此,孟于重视主观精神的修养,提出要“养浩然之气养浩然之气”,以达到,以达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不能屈”的那种境界的那种境界。在在“仁学仁学”理论方面,孟子补充提出了理论方面,孟子补充提出了“义义”,“仁仁”是是发自内心之爱,发自内心之爱,“义义”是为人之道。如他所说:是为人之道。如他所说:“仁,人心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在孔在孔子子“杀

12、身成仁杀身成仁”的基础上,他又提出了的基础上,他又提出了“舍生取义舍生取义”。这就。这就使儒家所主张的道德观更加完备。使儒家所主张的道德观更加完备。在政治思想方面,孟子进一步发展了孔在政治思想方面,孟子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子的“人本思想人本思想”,提出了,提出了“民为贵,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他在这里的主张,他在这里强调了人民的重要性,突出了人民在国强调了人民的重要性,突出了人民在国家政治结构中的地位。在那个时代,这家政治结构中的地位。在那个时代,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思想。是非常了不起的思想。孟子从孔子孟子从孔子“仁者爱人仁者爱人”的思想出发,的思想出发,提出了提出了“仁

13、政仁政”的观念,即主张国家要的观念,即主张国家要养民,要实行养民,要实行“仁政仁政”,并且就实施,并且就实施“仁政仁政”提出许多具体措施。提出许多具体措施。3、荀子及其思想、荀子及其思想荀子荀子(约前约前313-313-前前238)238)名况名况,时人尊而号时人尊而号为为“卿卿”,故又称荀卿故又称荀卿,汉代避宣帝讳而改称汉代避宣帝讳而改称孙卿孙卿,战国末期赵国战国末期赵国(今山西南部今山西南部)人人,先秦先秦著名思想家。著名思想家。其思想其思想集中反映于集中反映于荀子荀子一书。一书。荀子思想:性恶荀子思想:性恶 荀子和孔孟一样提倡荀子和孔孟一样提倡“礼义礼义”,但其出发,但其出发点却大不相同

14、。孟子强调点却大不相同。孟子强调“性善性善”,荀子,荀子强调强调“性恶性恶”,认为,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伪也”,即,即“善善”是人为的表现,而不是是人为的表现,而不是人的本性。因为人性恶,所以要靠后天的人的本性。因为人性恶,所以要靠后天的力量力量教化来帮助人为善。教化来帮助人为善。荀子还有一个突出的贡献,是提出了荀子还有一个突出的贡献,是提出了“明明于天人之分于天人之分”的唯物主义观点,认为的唯物主义观点,认为“天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即天道,即天道不能干预人事,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各有自不能干预人事,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各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因

15、而社会治乱的根本在人己的发展规律,因而社会治乱的根本在人不在天不在天 先秦诸子关于人性的观点1 1、孔子:性相近,习相远、孔子:性相近,习相远 孔子最早谈到了人性孔子最早谈到了人性“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不过,他没给人性下什么定义,也没有明确回答人性不过,他没给人性下什么定义,也没有明确回答人性是善是恶,只是强调了人性基本平等和可塑。孔子对是善是恶,只是强调了人性基本平等和可塑。孔子对人性这个很复杂的问题,他明智之处就是少谈、不武人性这个很复杂的问题,他明智之处就是少谈、不武断下结论。断下结论。先秦儒家关于人性的观点2 2、孟子的性善论、孟子的性善论 孟子力倡人性善论,人性之

16、所孟子力倡人性善论,人性之所以是善,是因为人生来就具有天赋以是善,是因为人生来就具有天赋的的“善端善端”,具有先天的道德萌芽,具有先天的道德萌芽,认为人有认为人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仁义礼智四仁义礼智四个善端,这是与生俱来的,是人生个善端,这是与生俱来的,是人生固有的,固有的,“善端善端”代表人的善,人代表人的善,人心有善端,就表现为人性之善,所心有善端,就表现为人性之善,所以人性是善的以人性是善的先秦儒家关于人性的观点3 3、荀子的性恶论、荀子的性恶论 荀子认为,人生来的荀子认为,人生来的本性是恶,人的本性都是本性是恶,人的本性都是

17、好利求欲的,人人都是好利求欲的,人人都是“饥而欲食,寒而欲暖,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人之所生而有也。”由由于人人都有物质欲望追求,于人人都有物质欲望追求,是性中自有,不待学而自是性中自有,不待学而自然的,正是这种物质欲望然的,正是这种物质欲望的追求,决定了人性的恶。的追求,决定了人性的恶。先秦儒家关于人性的观点4 4、告子的、告子的性无善性无善无恶论无恶论 在告子看来在告子看来“性性无善无不善也无善无不善也”,善,善与恶都不是性,而是与恶都不是性,而是后天教育培养性的改后天教育培养性的改变,由于教育和环境变,由于教育和环境的不同而使

18、性或变为的不同而使性或变为善、或变为恶。善、或变为恶。先秦儒家关于人性的观点5 5、世硕的性有善有恶论、世硕的性有善有恶论 世硕认为,人生来具有世硕认为,人生来具有“善善”与与“恶恶”这两种不同这两种不同的自然属性,是先天具有的,与生俱来的。这如的自然属性,是先天具有的,与生俱来的。这如同气有阴阳一样,阳气表现为善,阴气表现为恶,同气有阴阳一样,阳气表现为善,阴气表现为恶,因此人有善有恶。因此人有善有恶。先秦儒家关于人性的观点6 6、老子、庄子的性自然说老子、庄子的性自然说 道家认为人性即人的自然性。道家认为人性即人的自然性。自然性最明显的特点是原生自然性最明显的特点是原生性,性,老子老子“善

19、之与恶,相善之与恶,相去若何去若何”、“见素抱朴见素抱朴”,用原生之用原生之“朴朴”来形容人的来形容人的本性。庄子则是进一步发展本性。庄子则是进一步发展了性了性“朴朴”之说。之说。先秦儒家关于人性的观点7 7、墨子的性自利自爱说墨子的性自利自爱说 墨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墨子认为人的本性是“男男女女”和和“生利生利”,是,是“自利自利”和和“自爱自爱”先秦儒家关于人性的观点8 8、法家诸子的性好利说法家诸子的性好利说 法家多用法家多用“情情”和和“欲欲”来描述人性,其核心是来描述人性,其核心是“利利”。管子管子说说“民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天之从利也,如水之走天下下”,商君书商君书说说“民民之性,度而

20、取长,称而取之性,度而取长,称而取重,权而所利重,权而所利”、“民生民生则计利、死则虑名。则计利、死则虑名。”先秦儒家关于人性的观点儒家十三经典儒家十三经典 儒家本有六经,儒家本有六经,诗经诗经、尚书尚书、仪礼仪礼、乐经乐经、周易周易、春秋春秋。秦始皇。秦始皇“焚书坑儒焚书坑儒”,据说经秦火一,据说经秦火一炬,炬,乐经乐经从此失传。从此失传。东汉在此基础上加上东汉在此基础上加上论语论语、孝经孝经,共七经;,共七经;唐时加上唐时加上周礼周礼、礼记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春秋榖梁传梁传、尔雅尔雅,共十二经;,共十二经;宋时加宋时加孟子孟子,后有宋刻,后有宋刻十三经注疏十三经注疏传世。传世

21、。十三经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诗诗、书书、礼礼、易易、春秋春秋谓之谓之“经经”,左传左传、公羊传公羊传、谷梁传谷梁传属于属于春秋经春秋经之之“传传”,礼记礼记、孝经孝经、论语论语、孟子孟子均为均为“记记”,尔雅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二)、汉代儒学 董仲舒 生平及著作董仲舒(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广川(今河北省枣强县广川)人,享年75岁。汉书记载有123篇,研究春秋公羊学著称,春秋繁露82篇,春秋决狱、举贤良对策等。治学精神:治学精神:“三年不窥园三年不窥园”,学术造诣高深,拜师,学术造诣高深,拜

22、师者甚多。誉为者甚多。誉为“博学君子博学君子”、“汉代孔子汉代孔子”。景。景帝时任博士(文教),武帝时三次问对,其三大帝时任博士(文教),武帝时三次问对,其三大文教政策均被采纳,政治不得志,任江都相和胶文教政策均被采纳,政治不得志,任江都相和胶西王相,前西王相,前121121年托病弃官。年托病弃官。董仲舒的思想 天意主宰一切(天者乃万物之主,天意尊阳抑阴)天人感应“天地之生物者,莫贵于人。人,受命于天也,人有三百六十节,偶天之数也;形体骨肉,偶地之厚也;上有耳目聪明,日月之象也;体有空窍理脉,川谷之象也。心有哀乐喜怒,神气之类也。观人之体,一何高物之甚而类于天也!”人是天的缩影天是至高无上的人

23、格神,有道德情感,并以之赋予人“天以天下予尧舜,尧舜受命于天而王天下”。“君权神授”三纲五常三纲五常 阳为主,阴为辅,君为阳,臣为阴,故应该“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是“天意”的安排;“五伦”关系的道德信条应该是仁、义、礼、智、信,即“五常”,二者成为中国封建社会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德教 “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特点:以儒家思想为中心,以奉天法古为旗号,将儒学神学化。三大文教政策 指导思想:治天下以教化为大务 “夫万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堤防之,不能止也。是故教化立而奸邪皆止者,其堤防完也;教化废而奸邪并出,刑罚不能胜者,其堤防坏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

24、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义),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董仲舒思想1 1、教化之本在人才,人才之本在教育、教化之本在人才,人才之本在教育“夫不素养士而欲求贤,譬犹不琢玉而求文采也。夫不素养士而欲求贤,譬犹不琢玉而求文采也。故故养士养士之大者,莫大乎之大者,莫大乎太学太学;太学太学者,贤士之所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今以一郡一国之众,对亡关也,教化之本原也。今以一郡一国之众,对亡应书者,是王道往往而绝也。臣愿陛下兴太学,应书者,是王道往往而绝也。臣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数考问以尽其材,则英置明师,

25、以养天下之士,数考问以尽其材,则英俊宜可得矣。俊宜可得矣。”意义:意义:建立起了以太学为首的中央官学体制。太学建立起了以太学为首的中央官学体制。太学在后世在后世成为封建官学的龙头样板;成为封建官学的龙头样板;以太学以太学养养士,士,官吏官吏的摇篮。的摇篮。2 2、重选举以取士、重选举以取士养士与选才结合起来,使学校培养人才和社会上各养士与选才结合起来,使学校培养人才和社会上各类人才各尽其材。改革官吏铨选制度,设立类人才各尽其材。改革官吏铨选制度,设立察举察举制制。各诸列侯、郡首岁供二贤人,经观察贤者有各诸列侯、郡首岁供二贤人,经观察贤者有奖,不肖者有罚。奖,不肖者有罚。“使诸列侯、郡守、二千石

26、,各择其吏民之贤者,使诸列侯、郡守、二千石,各择其吏民之贤者,岁贡各二人,以给宿卫,且以观大臣之能;岁贡各二人,以给宿卫,且以观大臣之能;所所贡贤者有赏,所贡不肖者有罚。夫如是,诸侯、贡贤者有赏,所贡不肖者有罚。夫如是,诸侯、吏二千石皆尽心于求贤,天下之士可得而官使也。吏二千石皆尽心于求贤,天下之士可得而官使也。遍得天下之贤人,则三王之盛易为,而尧舜之名遍得天下之贤人,则三王之盛易为,而尧舜之名可及也。毋以日月为功,实试贤能为上,量材而可及也。毋以日月为功,实试贤能为上,量材而授官,录德而定位,则廉耻殊路,贤不肖异处授官,录德而定位,则廉耻殊路,贤不肖异处矣。矣。”3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7、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者 ,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无论是学校养士还是国家选士,都必须有统一的标准。否则,无论是学校养士还是国家选士,都必须有统一的标准。否则,百家殊方,法制数变,

28、君主无所持,百姓无所从,仍然很百家殊方,法制数变,君主无所持,百姓无所从,仍然很难实现思想上的统一和政治上的稳定。难实现思想上的统一和政治上的稳定。意义:意义:不仅使汉代学校养士和察举取士有了统一的标准,而不仅使汉代学校养士和察举取士有了统一的标准,而且在思想上奠定了汉王朝巩固统一大业的理论基础,同时且在思想上奠定了汉王朝巩固统一大业的理论基础,同时彻底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百家争鸣的局面。又为隋唐以后彻底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百家争鸣的局面。又为隋唐以后科举考试以儒学为基本内容、主要标准埋下了伏笔。科举考试以儒学为基本内容、主要标准埋下了伏笔。(三)、宋明理学(三)、宋明理学:儒家文化的新形态儒家文

29、化的新形态1、北宋理学四大家、北宋理学四大家张张 载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具有强烈的经世致用精神。具有强烈的经世致用精神。周敦颐周敦颐中正仁义为人生之大道中正仁义为人生之大道程颐程颐 、程颢、程颢“理理”既是宇宙万物既是宇宙万物的最高原则,也是社会伦理纲常的的最高原则,也是社会伦理纲常的最高原则,它最高原则,它“在天为命,在人为在天为命,在人为性性”,人与宇宙只为一体,知识和,人与宇宙只为一体,知识和真理只在内心,欲明天理,只需识真理只在内心,欲明天理,只需识心见性。心见性。(1 1)濂学代表)濂学代表周敦颐周

30、敦颐生平及其著述生平及其著述 周敦颐(周敦颐(1017-?1073)1017-?1073),字茂叔,字茂叔,世称濂溪先生世称濂溪先生,宋朝道州宋朝道州(今湖南道縣今湖南道縣)人,其家世代以儒术为业。人,其家世代以儒术为业。小時候孤贫小時候孤贫,寄养在母舅郑向家。神宗的時候寄养在母舅郑向家。神宗的時候,当当郴州知州,也是最高的官位,不及半年。后来当郴州知州,也是最高的官位,不及半年。后来当广东转运判官。他为官廉明广东转运判官。他为官廉明,断狱一定要有真凭断狱一定要有真凭实据。但三十多年的仕宦生涯始终未曾显达。晚实据。但三十多年的仕宦生涯始终未曾显达。晚年,因病迁居庐山莲花峰下,潜心学问,苦读经年

31、,因病迁居庐山莲花峰下,潜心学问,苦读经书,钻研书,钻研周易周易,提出诸多有特色见解。他胸,提出诸多有特色见解。他胸怀磊落怀磊落,如光风霁月。是宋朝理学的开祖如光风霁月。是宋朝理学的开祖,程顥程顥,程颐都是他的弟子。程颐都是他的弟子。著述:著述:太极图說太极图說,通书通书(易通易通)(诗文)(诗文)爱莲说爱莲说、拙赋拙赋等。等。太极图说太极图说由图和说两部分构成,由图和说两部分构成,“图图”是以是以易象对易理的图解,易象对易理的图解,“说说”是以文字对易理的解是以文字对易理的解说。说。太极图说太极图说中,周敦颐依据阴阳哲学的原理,中,周敦颐依据阴阳哲学的原理,立足于儒家的文化价值理想,提出了一

32、个与佛教立足于儒家的文化价值理想,提出了一个与佛教相抗衡的相抗衡的宇宙生成论宇宙生成论。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根源于无形无象、寂寞不动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根源于无形无象、寂寞不动的的“无极无极”。它在天地产生前就已存在,且包含。它在天地产生前就已存在,且包含着丰富的内蕴。无极产生出宇宙的原始实体着丰富的内蕴。无极产生出宇宙的原始实体太极太极,并处于不停顿地动静交替的状态,动时生,并处于不停顿地动静交替的状态,动时生阳,静时生阴。实吸收了佛教阳,静时生阴。实吸收了佛教“非有非无非有非无”的观的观点,且其中有诸多观点源于道家。点,且其中有诸多观点源于道家。论论“天道天道”关中学派(2)张载张载生平及著述

33、生平及著述 张载(张载(1020-1077),字子厚,生于士宦家庭,字子厚,生于士宦家庭,因隐居陕西眉县横渠镇,人称横渠先生。因隐居陕西眉县横渠镇,人称横渠先生。“终日终日危坐一室,左右简编,俯而读,仰而思,有得则危坐一室,左右简编,俯而读,仰而思,有得则识之,或中夜起坐,取烛以书。识之,或中夜起坐,取烛以书。”其潜心学问,其潜心学问,著书立说,并广收门徒传授其学。著作颇丰,涉著书立说,并广收门徒传授其学。著作颇丰,涉及哲学、政治、经济、军事、文学、考古等领域,及哲学、政治、经济、军事、文学、考古等领域,惜大多已佚。今存惜大多已佚。今存正蒙正蒙、易说易说、经学经学理窟理窟、语录语录和和文集文集

34、(片断)等(片断)等张载的主张 气本论气本论(用(用“太虚太虚”表明表明“气气”的消散状态,把一切有形的物体的消散状态,把一切有形的物体都看作从太虚中派生的易变形态;都看作从太虚中派生的易变形态;“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为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为万物万物”)“理一分殊理一分殊”,描述宇宙生成模式,即每一事物都是经过描述宇宙生成模式,即每一事物都是经过太极分化二气,二气演化五行,五行聚合万物过程而产生的。从上太极分化二气,二气演化五行,五行聚合万物过程而产生的。从上向下推,事事物物都从一个本原上来;从下往上推事事物物都归源向下推,事事物物都从一个本原上来;从下往上推事事物物都归源于一。于一。

35、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命题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命题人性分为先天的人性分为先天的“天地之性天地之性”和后天的和后天的“气质之性气质之性”,除了闻见和穷理外,还有更重要的穷性,除了闻见和穷理外,还有更重要的穷性通过道德修养以改造气质从而恢复人的天性。通过道德修养以改造气质从而恢复人的天性。学以致用,学以致用,主张把学术思想与现实社会的政治、经济、主张把学术思想与现实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等问题联系起来,力图为现实服务。军事等问题联系起来,力图为现实服务。阴阳五行程朱理学对儒家思想的改造 二程二程(3)程颢()程颢(1032-1085),字伯淳,河南洛阳人,),字伯淳,河南洛阳人,学者称学者称明道先生明道

36、先生。幼诵诗书,强记过人;十岁能。幼诵诗书,强记过人;十岁能为诗赋;为诗赋;(4)程颐()程颐(1033-1107),字正叔,程颢胞弟,),字正叔,程颢胞弟,学者称学者称伊川先生伊川先生。幼有高识,非礼不动;年十四。幼有高识,非礼不动;年十四五,与兄明道同受业于周濂溪,被称为五,与兄明道同受业于周濂溪,被称为“二程二程”。曾一度为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居住洛阳曾一度为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居住洛阳龙门的伊皋书院讲学,世称洛阳学派。弟子众多,龙门的伊皋书院讲学,世称洛阳学派。弟子众多,是北宋影响最大的理学派别。是北宋影响最大的理学派别。著作河南程氏遗书、外书、文集、伊川易传(颐注易)、经

37、说(中仅改正大学为与颢合著)、粹言,以上为二程全书二人特点:在学问的规模上,明道是自然和平,天人一体,以高明之资胜;而伊川则系统周密,内容详尽,以学问之功显。洛学思想 存天理,去人欲天上只有一个理,万物皆是一个天理,形而上为理,形而下为气“天理”为核心的唯心主义更深体系。三纲五常是大理,是至善的天地之性,与之对立的是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六欲(色、聲、香、味、細滑、識等六感)天理与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下顺乎上,阴顺乎阳“下顺乎上,阴顺乎阳,天下之正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为君尽君道,为臣尽臣道,过此则无理。”封建纲常由道德论升为本体论。格物致知,格,悟道思辩

38、之功夫;知,道德修养;“朱熹:格,至也。物,犹事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致知之道在乎即事观理以格夫物。”道德知识最根本“闻见之知为末,无益于身,君子弗学”勾勒出程朱理学的基本轮廓(5)朱熹生平及著作 朱熹朱熹(1130-1200)南宋理学家。是福建学派(闽学、朱)南宋理学家。是福建学派(闽学、朱学或考亭学派)的代表。小名沈郎,小字季延,字符晦,学或考亭学派)的代表。小名沈郎,小字季延,字符晦,又曰仲晦,号晦巷,晚称晦翁,又称沧洲病叟。又曰仲晦,号晦巷,晚称晦翁,又称沧洲病叟。19岁登进岁登进士第。士第。曾任曾任“知南康军知南康军”。于南康诫民修孝悌忠信之行,敦厚宗。于南康诫民修

39、孝悌忠信之行,敦厚宗族,和睦乡邻,并办赈济,减赋税,筑江堤,办学校,宣族,和睦乡邻,并办赈济,减赋税,筑江堤,办学校,宣传理学思想。后历任提举两浙东路常驻机构平茶盐公事、传理学思想。后历任提举两浙东路常驻机构平茶盐公事、江西提刑、江西提刑、漳州漳州知府、潭州荆湖南路安抚使。知府、潭州荆湖南路安抚使。“经界经界”1167访、访、1194扩扩“岳麓书院岳麓书院”;1178年建年建“白鹿洞书白鹿洞书院院”;1181年建年建“武夷精舍武夷精舍”(四书四书);27所所 庆元四年宁宗下诏命庆元四年宁宗下诏命“伪学之徒改视回听伪学之徒改视回听”,订,订伪学逆伪学逆党籍党籍,致朱门无人往来,许多人不敢以儒者自

40、命。受空,致朱门无人往来,许多人不敢以儒者自命。受空前孤立,仍讲学不辍,至死改前孤立,仍讲学不辍,至死改大学大学诚意章诚意章死后九年始死后九年始解禁,名誉恢复,学说受重视,宋理宗年间成为科举教材。解禁,名誉恢复,学说受重视,宋理宗年间成为科举教材。著作 四书集注四书集注、大学章句大学章句、中庸或中庸或问问、论语精义论语精义、孟子要略孟子要略、太极图说解太极图说解、伊洛渊源录伊洛渊源录、周周易本义易本义、孝经刊误孝经刊误、仪礼经传通仪礼经传通解解、楚辞辩证楚辞辩证等。合称等。合称朱子大朱子大全全,语录被编为,语录被编为朱子语类朱子语类。朱熹思想 宇宙观:宇宙观:综合周敦颐太极学说和二程综合周敦颐

41、太极学说和二程理气理气思想:思想:太极是宇宙的根本和全体,太极本身包含理与气,太极是宇宙的根本和全体,太极本身包含理与气,理在先,气在后。理在先,气在后。“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也。”“理理”是宇宙的本原,万物的主宰,社会道德规是宇宙的本原,万物的主宰,社会道德规范的源泉,一切封建道德的原则、规定及仪节,范的源泉,一切封建道德的原则、规定及仪节,都是理在人间社会的展现。理与道、太极属同一都是理在人间社会的展现。理与道、太极属同一意义范畴意义范畴

42、气,有情、有状、有迹,铸成万物的质料。理为气,有情、有状、有迹,铸成万物的质料。理为第一性,气为第二性。改造张载的气本论。第一性,气为第二性。改造张载的气本论。人性论,人性论,“天命之性天命之性”直接源于太极之直接源于太极之理,是绝对的善,完美无缺,后来人们在理,是绝对的善,完美无缺,后来人们在现实中所受的现实中所受的“气气”有清浊偏正之别,故有清浊偏正之别,故有善与恶。此为阴阳二气交感所致。圣人有善与恶。此为阴阳二气交感所致。圣人凡人。凡人。“性性”继承二程之说,把性(人性)作为继承二程之说,把性(人性)作为天理在人心物体中的显现。天理在人心物体中的显现。道德修养论,道德修养论,“居敬居敬”

43、,无事时不为物欲所诱,有事,无事时不为物欲所诱,有事时不忘道义。穷理。王道政治时不忘道义。穷理。王道政治-霸道政治霸道政治-区别人心与道心,区别人心与道心,革尽人欲,复尽天理。革尽人欲,复尽天理。认识论,认识论,格物致知,通过认识外物去认识人心之理,格物致知,通过认识外物去认识人心之理,从而最终体认太极之理。提倡格草木、舟车等物理,接触从而最终体认太极之理。提倡格草木、舟车等物理,接触一些具体知识,但一旦豁然贯通则自然知识被抛弃。一些具体知识,但一旦豁然贯通则自然知识被抛弃。“格,格,至也,物犹事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致,至也,物犹事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致,推极也

44、知,犹识也。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推极也知,犹识也。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致知即充分运用自我的认识能力,达到认知天理奥秘的最致知即充分运用自我的认识能力,达到认知天理奥秘的最终目的。终目的。历史观,历史观,社会盛衰决于当权者;历史逐渐后退社会盛衰决于当权者;历史逐渐后退 意义:体系完整精致,元明清儒学的代名词,唯心的,但意义:体系完整精致,元明清儒学的代名词,唯心的,但有合理内核和辩证因素。有合理内核和辩证因素。朱熹理学的地位 在经学、史学、文学乃至自然科学的训诂考证、在经学、史学、文学乃至自然科学的训诂考证、注释整理上都有较大成就。朱熹哲学发展了程注释整理上都有较大成就。

45、朱熹哲学发展了程颐等人的思想,颐等人的思想,集理学之大成集理学之大成,建立,建立唯心论唯心论的的唯理论体系。认为唯理论体系。认为“理理”、“气气”不相离,但不相离,但“理在先,气在后理在先,气在后”,“理理”是物质世界的基是物质世界的基础和根源。朱熹晚年受到韩胄排斥,学说被视础和根源。朱熹晚年受到韩胄排斥,学说被视为为“伪学伪学”,遭到禁止。但后来朱熹理学一直,遭到禁止。但后来朱熹理学一直成为成为官方哲学官方哲学,元元代恢复代恢复科举科举后,朱学被定为后,朱学被定为科场程序科场程序;在;在明清明清两代被列为两代被列为儒学正宗儒学正宗,著作著作成为后世注释研究学的章本成为后世注释研究学的章本。在

46、中国在中国儒学儒学史上,史上,朱熹理学的作用和朱熹理学的作用和影响力影响力仅次于仅次于孔子孔子(朱子朱子)。朱朱熹熹理学理学传到了传到了朝鲜朝鲜,再传入,再传入日本日本,在日本一,在日本一度形成朱子学热,影响颇大。度形成朱子学热,影响颇大。朱子语录朱子语录“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理与气本无先后之可言,理与气本无先后之可言,但推上去时,但推上去时,却如理在先,气在后却如理在先,气在后”“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兄弟、夫妇、朋友岂不

47、是天理?”“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一书不读,则阙了一书道理;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一书不读,则阙了一书道理;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则阙了一物道理。陆王心学对程朱理学的发展(6)陆)陆九渊其人其说九渊其人其说(1139-1193),字子静,学者称象山先生,抚州金溪(今),字子静,学者称象山先生,抚州金溪(今江西临川)人。自淳熙元年(江西临川)人。自淳熙元年(1174)起任过县主簿,后)起任过县主簿,后被荐国子监讲授被荐国子监讲授春秋春秋并形成自己的心学体系。与理并形成自己的心学体系。与理学代表朱熹观点严

48、重分歧,曾有多次争论。淳熙十三年,学代表朱熹观点严重分歧,曾有多次争论。淳熙十三年,回故里讲学,次年于贵溪应天山建回故里讲学,次年于贵溪应天山建“精舍精舍”作讲习场所,作讲习场所,集四方学徒于此。一生述而不作,不借助注解经书来阐集四方学徒于此。一生述而不作,不借助注解经书来阐发思想学说。发思想学说。象山先生文集象山先生文集集书信、杂著、讲义、语录诗作等所有著集书信、杂著、讲义、语录诗作等所有著作。作。陆九渊思想 心本论心本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往古来今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人皆有是心,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

49、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六经注我!我注六经?六经注我!我注六经?”反对以己意注反对以己意注经。学习关键在经。学习关键在“修身修身”。心是万物的本源心是万物的本源朱陆之争 朱陆之争(朱陆之争(鹅湖之会鹅湖之会),),11741174年夏年夏 吕祖谦主持、地点之意、目的、内容吕祖谦主持、地点之意、目的、内容 认识论认识论 泛观博览(性即理,事物不是在人的主观意识泛观博览(性即理,事物不是在人的主观意识之中,之中,“理理”是事物存在的根据,是事物存在的根据,“理理”是第是第一性的一性的发明本心发明本心(心即理,事物的理本在人心中,(心即理,事物的理本在人心中,“万物森然于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方寸之间”

50、,心第一性,心第一性,“理理”离不开心)离不开心)无极与太极(朱道家源流)无极与太极(朱道家源流)(7)王守仁的学说 王守仁王守仁其人,(其人,(1472-1528),字伯安,余姚人,),字伯安,余姚人,因筑室绍兴阳明洞,世称因筑室绍兴阳明洞,世称“阳明先生阳明先生”。他受过。他受过严格而系统的封建教育,严格而系统的封建教育,27岁中进士,先后任过岁中进士,先后任过知县、刑部主事、侍卿、都御史、兵部尚书等职,知县、刑部主事、侍卿、都御史、兵部尚书等职,曾参加镇压农民起义,平定宗室贵族宁王叛乱。曾参加镇压农民起义,平定宗室贵族宁王叛乱。后讲学于绍兴稽山学院和龙泉寺中天阁等处,并后讲学于绍兴稽山学

51、院和龙泉寺中天阁等处,并从事著述,其言论文章辑为从事著述,其言论文章辑为王文成公全集王文成公全集。经历四世皇帝,亲历众多危机,企图为明朝寻找经历四世皇帝,亲历众多危机,企图为明朝寻找“起死回生起死回生”之方,故有之方,故有“王学王学”产生。产生。哲理哲理王学的内涵 心外无物,天地万物都是人的主观意识的心外无物,天地万物都是人的主观意识的产物产物游南镇,友人指山中花树问:天下无心外之物,这花树在深山中自游南镇,友人指山中花树问:天下无心外之物,这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和你心有何关系?答: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开自落,和你心有何关系?答: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

52、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心外。心外无理心外无理 有忠君孝父之心,才有忠君孝父之理,君父死了,心中有忠君孝父之心,才有忠君孝父之理,君父死了,心中仍有忠孝之理,可见理在心中,由此则万事万物的理都仍有忠孝之理,可见理在心中,由此则万事万物的理都是这样先验地存在于人的心里。是这样先验地存在于人的心里。致良知致良知良知,即人生下来即有的道德观念。致良知即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良知,即人生下来即有的道德观念。致良知即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排斥感性经验,感性认识会对人们致良知起阻碍作用。排斥感性经验,感性认识会

53、对人们致良知起阻碍作用。“不闻不睹是良不闻不睹是良知本体知本体”,“闻日博而心日外,识益广而伪益增闻日博而心日外,识益广而伪益增”,将,将“格物致知格物致知”解释为解释为“致良知致良知”,并主张格物之功,只在,并主张格物之功,只在“心上做心上做”。“格竹格竹”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所谓所谓“知知”主要指道德观念,主要指道德观念,“行行”主要指道德行为,所谓主要指道德行为,所谓“合一合一”不是统一于行,而是统一于知。反对朱熹不是统一于行,而是统一于知。反对朱熹“先知后行先知后行”,认为既然人,认为既然人先天就有一切知识,就不需要一个向外求知的过程,问题是如何使先天就有一切知识,就不需要一个向外求知的过

54、程,问题是如何使“良知良知”显现出来。显现就是行。美色臭气为知,喜欢厌恶为行。显现出来。显现就是行。美色臭气为知,喜欢厌恶为行。批评批评“外心以求理外心以求理”的的“知行二分知行二分”,主张,主张“求理于吾心求理于吾心”的的“知行知行合一合一”。实质主张先知后行,否认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质主张先知后行,否认认识来源于实践。维护天理维护天理-有用道学,致良知有用道学,致良知-迎合社会对新理论的需要迎合社会对新理论的需要(四)、清代朴学(四)、清代朴学 清代朴学,实源于明末清初顾炎武、黄宗清代朴学,实源于明末清初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颜元等几位大儒。这些人感于亡羲、王夫之、颜元等几位大儒。这些人感

55、于亡国切肤之痛,斥责理学空谈心性误国,大力提国切肤之痛,斥责理学空谈心性误国,大力提倡经世致用之学,要经世致用就要有根有据,倡经世致用之学,要经世致用就要有根有据,其结果就是走向考据。儒家学者因思想和社会其结果就是走向考据。儒家学者因思想和社会的变迁又归向经学,像汉儒一样注重训诂和考的变迁又归向经学,像汉儒一样注重训诂和考据,而这种训诂考据之学被称为据,而这种训诂考据之学被称为“质朴之学质朴之学”,简称简称“朴学朴学”,也称,也称“考据学考据学”。朴学以清代。朴学以清代为盛,成就超过古人,尤以乾隆、嘉庆时的朴为盛,成就超过古人,尤以乾隆、嘉庆时的朴学最辉煌,形成所谓学最辉煌,形成所谓“乾嘉学派

56、乾嘉学派”。明清时期的儒者 罗钦顺对陆王心学认识论的批评 明末儒家:博物学(自然科学)的取向 方以智 黄宗羲 梅文鼎等三、儒家文化特点及精神三、儒家文化特点及精神(一)特点:(一)特点:1以祖先崇拜和圣贤崇拜为信仰和制度的核心以祖先崇拜和圣贤崇拜为信仰和制度的核心2天人合一是儒家道德论和宇宙论的基本图式天人合一是儒家道德论和宇宙论的基本图式3宗教与政治、伦理的紧密结合是儒教的重要特宗教与政治、伦理的紧密结合是儒教的重要特征,属征,属“求善求善”为目标的伦理型文化为目标的伦理型文化,“求治求治”为目标的政治型文化;为目标的政治型文化;4立德、立功、立言为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三不朽”事业事业

57、5追求理想人格的哲学目标追求理想人格的哲学目标(二)儒家文化精神:一是担负历史责任、注重整体利益一是担负历史责任、注重整体利益 二是崇尚气节、正道直行二是崇尚气节、正道直行 三是求是务实、自强不息三是求是务实、自强不息 四是讲求道义、关心他人四是讲求道义、关心他人 五是贵和持中,宽忍平和五是贵和持中,宽忍平和 六是豁达乐观,以道制欲。六是豁达乐观,以道制欲。儒家理想人格儒家理想人格圣圣 贤贤能圣必能贤,贤则能通圣能圣必能贤,贤则能通圣统治者统治者庶民庶民士大夫士大夫内圣外王,天下大同内圣外王,天下大同途途径径三纲八目三纲八目三纲:明明德(根本)、亲民(手段)、止于至善(界限)三纲:明明德(根本

58、)、亲民(手段)、止于至善(界限)八目: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目: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求遵循伦理本位、怀抱经世之志、注意道德修养第四讲第四讲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发展及流变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发展及流变思考题:思考题:名词:名词:1、儒家、儒家 2、四书五经、四书五经 3、三纲五常、三纲五常 4、理学、理学 5、心学、心学 6、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黜百家、独尊儒术 7、朴学、朴学 8、鹅湖之会、鹅湖之会简答:简答:1、简述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简述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2、孔子的主要思想。、孔子的主要思想。3、董仲舒的主要思想。、董仲舒的主要思想。4、朱熹学说的地位。、朱熹学说的地位。5、王阳明心学的主要内涵。、王阳明心学的主要内涵。论述:论述:1、试论儒家文化的特点及精神。、试论儒家文化的特点及精神。2、试论朱熹主要思想内涵。、试论朱熹主要思想内涵。参考书目:参考书目:张岱年著:张岱年著:中国文化概论中国文化概论 薛明扬编薛明扬编: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陈耀南著陈耀南著:中国文化对谈录中国文化对谈录 推荐书目:杜维明著推荐书目:杜维明著道道.学学.政政论儒家论儒家知识分子知识分子,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年 冯友兰,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史 钱穆:钱穆:中华文化十二讲中华文化十二讲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