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调查评价

上传人:陆** 文档编号:183148613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154.94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水资源调查评价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水资源调查评价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水资源调查评价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资源描述:

《水资源调查评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资源调查评价(3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三章水资源调查评价第一节水资源分区及评价方法、水资源分区1. 水资源分区目的水资源分区是水资源量计算和供需平衡分析的地域单元。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水环 境的保护和治理受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情况、工农业布局、市镇开展、水资源特点 以及水利工程设施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为了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保护和治 理水环境,既反映各地区的特点,又探索共同的规律,展望同类型地区的开发前景,需 要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进展合理的分区。按分区进展水资源供需分析,提醒其供需矛盾, 提出解决不同类型供需矛盾的相应措施。2. 水资源分区的原那么(1) 照顾流域、水系和供水工程供水系统的完整性。(2) 分区要表达自然地

2、理条件的相似性和水资源开发利用条件的类似性。(3) 尽可能保持行政区的完整性,以利于水资源的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调配 和取水许可制度的实施。(4) 考虑已建、在建水利工程和主要水文站的控制作用,有利于进展分区水资源量 计算和供需平衡分析。(5) 本次划分水资源调查评价按?XX省水资源综合规划划分区手册?和有关规定 执行。3. 水资源分区根据上述目的、原那么和温岭市的实际情况,本次水资源综合规划将温岭市划分为二 个水资源分区,即温黄平原区(I)和玉环区(II )。详见附图水资源分区图。I分区为温黄平原区:位于温岭市北、中、东部区域,该区地势西部高,主要为山 丘;中东部低而平坦,河网密布,土地

3、肥沃,为温黄平原的主要产粮区。X围包括太平、 城东、城西、城北、横峰五个街道,泽国、大溪、松门、箬横、新河、石塘、滨海、 石桥头、温峤约占60%九个镇。土地面积737.0Km2,耕地面积47.44万亩,其中水 田40.19万亩,旱地7.25万亩。有效灌溉面积39.88万亩,占耕地面积的84.1%。该 区是金清水系的主区域,无大型骨干蓄水工程,旱涝灾害较频繁,是防旱防涝的重点。II分区为玉环区:位于温岭市西南部低山丘陵区域,该区地貌属沿海山区和小平原。X围包括城南、坞根、温峤占40%三个镇。土地面积8.82。耕地面积万亩,其中水田6万亩,旱地4.44万亩,有效灌面积。万亩,占耕地面积68.4%。

4、该区内蓄水工程小而分散,抗旱能力低,易发生旱灾二、评价原理和方法1 评价原理某一区域的水平衡计算中,对多年平均值而言,一般只计及降水、蒸发和河川径流, 而不计及地下水。其主要原因在于地下水在地表层中的储量虽然有的年份多,有的年份 少,但多年平均而言是一个常值,因此在多年平均的水量平衡中,就不计算地下水储量 的变化,可用以下水量平衡方程表示。对于某一个而言P二R+E W1ii igi对于多年平均情况,由于Z Wo,那么giP 二 R+ E2式中P、R、E和 W分别代表某一年的降水、径流、蒸发和地下水储量变化,P、iiigiR和E代表降水、径流和蒸发的多年平均值。但是当地下水资源开场被采用后,地下

5、水的消耗不限于通过潜水蒸发、地下水的实 际开采量也是地下水的主要排泄量,因此就不能用上述简单的水量平衡方程计算。地下 水位的下降同时引起潜水蒸发的减少,也引起地下水对河流补给的减少,也会起地表 水体入渗量的增加,因此,进一步将2式分解为:P = R+ R+E+E +U E 3sg s g g式中下标代表地表水、下标代表地下水、U代表地下潜流量。由于在天然情况 下,地下水降水入渗补给量P是河川基流量R,和地下潜流U之和即:rggP = R+E +U4rg g g一个区域内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多年平均降雨量减多年平均陆面蒸发量,即:W = Pt 5s将3式代入得 W= R+ R+E+U6s g g

6、g将4式代入得W= R+ P7sr因R = R- R,代入7后得水资源总量计算通式sgW = R+ P-R 8r g式中:W为水资源总量,R为河川径流量,P为降水入渗补给量山丘区地下水总r排泄量代替,R为河川基流量平原区为降水入渗补给量形成的河道排泄量,水平g衡框图如图3-1。大气降水P总蒸发E地表水体蒸发VVV.地面降水量坡面流RiiiRRR_i植物截留损失包气带蒸散发地表蒸散发Es土壤入渗地表水体蒸发土壤调蓄壤中流毛管水上升地下水调蓄河川基流Rg下渗水补给地下水Up地表径流Rs地下潜流ug河川径流Rg图3-1区域水平衡计算框图2 评价方法根据多年平均情况的水量平衡方程式R= R+ E中,降

7、水和径流可以通过雨量站、水 文站直接观测获得,而陆面蒸发E只能用多年平均降雨量与多年平均径流量之差间接求 得。由于陆面蒸散发受气候和下垫面因素的共同影响,其空间变化相对降雨、径流而言 更为均匀。因此,在水资源评价时,往往先勾绘多年平均陆面蒸散发量等值线,再将多 年平均降雨量等值线与多年平均陆面蒸散发等值叠加相减,求得同一地点的径流深后, 再勾绘多年平均径流深等值线,再利用泰森多边形法求得各分区河川径流量。地下水资源量是根据总补给量等于总排泄量的水均衡原理求得。在山丘区地下水资 源量通过计算排泄量代替,其排泄量即主要为水文站实测径流中的基流量局部,通过分 割流量过程线的方法推求。而平原地区那么通

8、过计算总补给量的方法求得。其主要补给量 包括水稻田生长期降水、灌溉入渗补给量;水稻田旱作期降水入渗补给量和旱地降水、灌溉入渗补给量。给定区域内的水资源量就是当地降水形成的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量,即地表径流量 与降水入渗补给量山丘区用地下总排泄量代替之和。水质评价包括地表水水质和地下水水质。地表水水质评价是以2002年为基准年进 行现状评价,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水质监测控制站进展水质变化趋势评价,以及水功能区 达标情况评价。地下水质评价的对象为平原区浅层地下水以及进展了地下水资源可开采 量评价的山丘区浅层地下水,评价的内容包括地下水化学分类、地下水水质现状、近期 地下水质变化趋势及地下水污染分析。第二

9、节降水、根本资料温岭境内现有大溪、泽国、金清闸、温岭、松门5个雨量站,大溪雨量站建于I960 年;泽国雨量站建于1956年;金清闸雨量站建于1931年;温岭雨量站建于1933年; 松门雨量站建于1957年;雨量站的资料,都具有较长系列的水文资料。详细资料见表 3-1。表3-1温岭市雨量测站概况表站名类别地丿点设立年份大溪降水量、水位温岭市大溪镇1960泽国降水量、水位温岭市泽国镇1956金清闸降水量、水位、烝发温岭市金清镇1931温岭降水量、水位、蒸发温岭太平街道19)33松门降水量、水位温岭市松门镇195/根据全玉?:7水资源调杳评价?技术细那么,在对水资源量进展计1算之前,先将各站降雨资料

10、进展整理,统一取19562000年。面雨量计算,用泰森多边形法和面积加权的 方法计算19562000年逐年水资源分区平均面降雨量。全市19562000年系列平均降 雨量等值线图详见附图。二、水汽来源与降水成因温岭市地处东亚副热带季风区,水汽来源与输送主要是南太平洋的东南季风和印度 洋孟加拉湾的西南季风暖湿气流。由于地形和所处的地理位置,春夏季节南北冷暖气流 交绥频繁,常有大雨、暴雨发生。春季是冬夏季风转变的季节,太阳辐射逐渐加强,极地大陆性气团开场衰退,太平 洋副热带高压日益旺盛,盛吹东南风,气旋活动频繁,常形成锋面降雨,称为“春雨7 春末夏初,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进入和北方冷空气相对峙,冷暖空气

11、交锋常形成大面积锋 面雨,并产生气旋波,缓慢东移出海,造成阴雨连绵的天气,俗称“梅雨“,梅雨期是 该市主要雨季。盛夏时,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全省,天气晴热,局部地区多雷阵雨。 此外还受台风雨的影响,秋季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逐渐减弱,而北方冷空气加强南下,由 于受到地形影响,极锋有时呈半静止状态,形成连日不断的阴雨,在九、十月间产生一 些强度不大,历时较长的秋季降水。温岭还受另一个天气系统一一台风的影响。台风是发生于菲律宾以东洋面上的热带 气旋。510月温岭为台风影响期,受台风影响或者登陆时,常伴随大暴雨,如遇冷空 气入侵,那么加大暴雨,易酿成洪涝灾害。冬季盛吹偏北风,在极地大陆性气团控制下, 冷而

12、枯燥,以晴冷为主,冷空气以爆发形式南下,强度大者称寒潮,寒潮冷锋常形成温 岭雨雹天气。三、降水的年际变化根据温岭实测年降水量资料分析说明,降水量年际间存在明显的多雨期和少雨期, 一般在8年左右,各站历年降水量系列存在一定的趋势变化,19561979年与1956 2000年系列比拟,各雨量站降雨量呈增加趋势;经分析各站短系列统计参数和长系列统 计参数的代表性比拟,以19562000年长系列为最好。温岭年平均降水量1609.4mm 19562000年,年最大降水量514.9mm 1990年, 年最小降水量1050.6mm 1979年;比值2.39。年最小降水量松门站1986年仅为 853.4mm。

13、年差比可达3倍以上。温岭市平均年降雨量详见表3 2O四、降水的年内分配温岭降水空间分布,西北部大于东南沿海,山丘区大于平原区。降水的年内分配受 季风进退迟早,台风活动影响,分配很不均匀。70%左右集中在汛期,以八月为最大, 多年平均达221mm,以十月为最小,多年平均为50-9mm。按降水成因划分,属台风 雨主控区。降水在年内呈双峰型,第一个雨峰常出现在56月,主要受春雨和梅雨影响。第二个雨峰出现在89月份,主要由台风雨形成。两个雨峰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 百分率相当,均为26%左右。多年平均最XX续四个月降水量占年降水量一般在50% 左右,一般出现在69月。在台风雨主控区内,如遇台风影响少,或“

14、空梅年份降 雨亦会出现单峰。表3-2温岭市各年平均降雨量表单位:mm年份平均年份平均年份平均19561635.819711147.519861101.019571500.519721816.519871725.819581630.619732100.719881484.119591869.119741673.619892239.519601772.319752045.619902188.519612092.219761711.219911306.919621886.419771553.219921937.019631219.419781438.219931426.219641336.51979

15、1045.419941755.219651409.11980143619951520.919661586.619811683.819961544.019671012.719821689.919971709.119681266.819831630.119981643.219691455.119841438.919991645.019701767.919851500520001844.0多年平均隆雨量1609.4mm对温岭市年平均降雨量进展排频统计计算,结果见表3-3。表3-3温岭市年平均降雨量频率表X=1609.4mm,(=0.20, C/C =2.0VSV频率5%20%b50%75%90%95

16、%设计值217331872.21588.11382.01213.01118.7第三节蒸发能力及干旱指数蒸发能力是指充分供水条件下的陆面蒸发量,可近似用E601型蒸发皿观测的水面 蒸发量代替。据温岭市19652002年的蒸发资料,温岭市蒸发空间分布恰与降水相反, 随地形高度的增加及随向内陆风力的减小而减小,东部沿海平原大,西北部及山丘区小。 蒸发时间分布与季节月份气温上下密切相关,夏季大,冬季小。最大为七月气温最高 多年平均蒸发量达131.5mm,多于降水量130.0mm,最小为二月,多年平均蒸发量为 38.9mm,年际变化也较大,多年平均蒸发量为922.5mm,温岭站最大年1959年蒸发 量达

17、1512.3mm,最小年1952年仅697.5mm,年差比达2.2倍。历年蒸发量见表3-4。表3-4温岭市历年蒸发量表单位:mm年份年蒸发量年”分年烝发量1965949.71985885.619661031.7198699519671104.41987940.21970954.41988962.3d1971993.91989857.511972868.11990913.6q19731034.61991954.91974896.81992991.61975837.61993855.71976901.71994948.41977875.81995950.4彳19789321996930.91979

18、885.61997926.71980964.31998850.5J1981967.31999851.6,19828792000883 61983879 32001935 8a19848262002865 2多年平均922.5干旱指数为年蒸发能力与年降水量的比值,是反映气候干湿程度的指标。干旱指数 越大表示气候越干旱,干旱指数越小,表示气候越湿润。东部沿海区由于降水量偏小使 得干旱指数略大,为相对干旱区;西南和西北部山区多年平均降水量较大,干旱指数略 小,为相对湿润区。本地干旱从时空上分,主要有夏旱、秋旱和冬旱,春旱比拟稀少;夏旱、秋旱和冬 旱三者组合情况更少,而夏旱连秋旱出现较为频繁。从旱情发

19、生的年内时间看,在7月 初干旱露头,当7月受副高控制后,加上8、9月份连续出现高温少雨,那么全市出现重 旱,如1967年。进入二一世纪,温岭的社会需水格局也发生了根本变化,除维持传 统的大量农业灌溉耗水外。由于经济迅速开展工业供水猛增,人民生活水平和城市化程 度不断提高,生活用水也迅速俱增,兼之水污染造成可用水的减少,使温岭用水问题显 得日渐突出。通过计算,温岭市多年平均1965-2002干旱指数为0.58,略比全省0.54 高。分析干旱指数偏大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受海洋性气候影响,降雨量较少;二 是沿海风大,蒸发量大。第四节河流泥沙河流泥沙是反映一个地区水、土流失情况的重要指标,也是反映

20、河川径流特性的一 个主要因素。由于暴雨冲刷表土,导致泥沙,随地表径流排入河流,并随水流向下游排 泄。在河流中的泥沙运动形式有两种,一是颗粒较粗的泥沙包括浮石在水流的推动 下沿河底移动,称为“推移质泥沙;另一种是颗粒细的泥沙、悬浮于水中,被水携带 着往下运动,称为“悬移质泥沙。由于推移质泥沙的测验难度和方法上存在的问题。 全省也很少开展这方面的测验工作,无这方面的系统资料。本节所指的泥沙指江河中的 悬移质泥沙,含沙量和输沙量均未包括推移质泥沙。由于温岭市没有实测的泥沙资料, 所以只能从各河段的淤积情况来定性的估计河流的含沙情况。XX省河流中的悬移质含沙量较小。据统计XX市各河流泥沙含量多年均值均

21、低于 0盹傀。河口地区受海域来沙影响,其悬移质含沙量远大于河口以上地区。含沙量的 季节变化与降雨径流季节变化、暴雨强度大小、土壤植被密切相关。汛期含沙量较大, 枯季含沙量较小。年平均悬移质含沙量减小的原因除水库工程建成截留局部泥沙原因外,各地植被条 件的改善有直接关系。全省河流主要控制站不同统计期平均含沙量、输沙量,同样显示 1956 - 1979年间年平均含沙量要大于1956 2000年间平均含沙量,而以19802000 年间平均含沙量为最小。温岭市主要河道情况具体见表3-5。1 / 234表3-5温岭市境内主要河道情况表水系流域面积(Km2)2)河流特性河道名称河道起讫地点长(m)宽(m)

22、平均深(m)金清水系1172.6(境内 504.0)南官河泽国-牧屿 5 3034 03 28 翁岙河山市-南官河1 江洋XX官河-麻车桥 大溪河大溪-11.0045.03.71潘郎 6.5026.83.16潘郎河潘郎-牧屿 桐山溪桐山-横峰5.5029.33.496.0050.02.87田洋 4.0034.53.41岭溪温岭-横湖桥-田洋6.5031.43.40 石粘河田洋-石粘-麻车 运粮河金清港-箬横11.5017.02.19横峰河横峰彳曰 温4.5035.13.45木城河金清港-箬横10.0024.02.60 老湾河平安闸 娄江浦7.0014.72.00 二湾河火叉港 平溪浦11.00

23、18.92.21 三湾河廿四弓河-平溪浦 四湾河卄四弓河-五湾河9.7017.02.2010.0010.01.35-*五湾河廿四弓河-平溪浦11 6526 32 80 廿四弓河蔡洋永安闸娄江浦木城河-八塘河6 5017 51 95平溪浦箬松大河-南盘马闸 6.3021.61.85 严家浦箬松大河-盘马塘6.4720.61.61 箬松大河箬横-松门110024.62.80二塘河平溪浦-淋川5.0012.92.21三塘河平溪浦-严家浦1.7013.01.90塘河平溪浦-五湾河3.0011.01.409.8027.82.88*五塘河平溪浦二塘横河4.0024.22.50 车路横河石桥-箬桥大河 运粮

24、河松门-超英河-解放河5.8021.72.45 超英河 解放河上马8.2320.12.26交陈闸 4.9714.42.50江厦港46.6江厦港梅溪-乐清湾坑潘溪24横山溪33大雷=溪 QQ么3310.45450.05.00 5坑潘溪坑潘八一塘入海8.0035.01* )1横山溪横山玉环入海12.1555.01.9。大雷溪岙环岙里-玉环入海6.3525.01.77从表3-5可以看出,温岭市各河段的平均水深相差较大,它反映出不同河段有不同程度的泥沙淤积情况,周围地区的水土保持工作有待加强,河道疏浚整治工作需进一步落实。1 / 23第五节径流量计算统一采用XX省多年平均径流深等值线图,利用网格法求各

25、计算分区平均径流深。 温岭市多年平均径流深为879.9mm,以陆地总面积925.8何计算,径流量为8.146亿m。丰水年和特殊干旱年份径流量差异较大,年际分配很不均匀。各分区不同保证率的径流 量计算成果见表3-6。表3-6温岭市不同保证率径流量分析成果表分区面积km2工程多年平均值保证率( )2050759095I 区 737:n年径流深mm8715155820.8605.0447.4368.2年径流量亿m6 413:28 5156 0494 4593 2972 714II 区 188.8年径流深mm912.71210866.5636.1468.8388.1年径流量亿m;732;22851.6

26、361.2010.8850.7327.1全市925.8年径流深mm8799167830.1611.4451.7372.3年径流量亿ml 8.146087.6855.664:823.447第六节地表水资源量分析地表水资源量通常是指当地河川径流量,它包括河川基流量为地下水资源量的一 局部。通过蓄满产流模型,温岭市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为8.146亿m3,按2002年全 市人口 117.00万人常住人口,人均地表水资源量为696m3,远低于全省人均水资源 量水平。就温岭市空间分布而言,温黄平原区水资源量较少,玉环区人均水资源量较为 充分,见表3-7。表3-7温岭市地表水资源量空间分布表多年平均分区径流

27、深mm)面积km2水资源量亿m人口万人人均3I 区 871.57376.4132106.50602II 区 912.7188.31.732710.501650全市 879.9925.38.146117.00696地表水资源来源于大气降水,其时空分布特点与降雨时空分布根本一致,即年际变 化大,最大径流量与最小径流量的比值为34倍。年内径流分布主要集中在59月, 其间径流量占全年径流量的60%75%。山区径流量大于平原,西南部大于东部沿海。第七节地下水资源量分析、地下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包括浅层和深层地下水资源量。浅层地下水靠降雨和河川径流补给, 水体循环较快。深层地下水贮量有限,水体循环缓慢。

28、地下水资源量受地质、地貌条件 控制,分布极不均匀。地下水资源量主要包括天然资源量、灌溉回归补给量、侧向补给根据?XX省温岭市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报告? 2001年5月统计,温岭市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13633.13万m3。温岭市不同保证率地下水天然资源量见表3-8,表3-9温岭市现状地下井情况统计表1分区生产井其中:数量套机浅层地下水j配现状年供生电井水能力2深层承压水合产井其中:配攵量套机电井2计现状年供 水能力h1(眼)数量(眼)(万m3)眼)数力量(冃艮)(万 m3)年供水能力(万m3)I区26L82424131281109021315II 区 10;)397164.386543.65

29、208.03全市 3701339577.38134115945.651523.03二、地下水可开采量地下水可开采量是指在经济合理的开采条件下,不发生因开采而造成地下水位持续 下降,水质恶化,地面沉降等环境地质问题,不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的、有保证的、1 / 23可供开采的地下水量。根据?XX省温岭市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报告?计算,全市多年平均地下水可开采量4004.85万mW 地表水资源量地表3/年;万m3/年;3/年;丿年,不同保证率下的地下水可开采量见表3-10。表3-10温岭市可开采地下水资源量统计表保证率丄区11区全帀(万m3/年)(万m/年)(万m/年)多年平均3239.5376

30、5.294004.85752416.934568.62985.534901897.816446.932344.746第八节水资源总量分析一、水资源总量计算定区域内的水资源总量是指当地降水形成的地表和地下产水量,即地表径流量与 降雨入渗补给量之和。水资源总量等于地表水资源量与地下水资源量之和再减去两者的重复计算量。计算公式如下:W =W +W - W总 地表 地下 重复式中:W 水资源总量万m总万321 / 23W地下地下水资源量万m/年;重复从前平均总水两节计1资源量为3/年。拟匮乏,全1帀多年塞结果可以易lC L 7 冶 C看出温岭的地表水资源和地2下水资源都比扌平均总水资源量为j 8574

31、3 p m力3,具体见表乏 3-11。表3-11温l!令市多年:平均总水资:源量统计表水资 源量入境3地下水地表水合计面积年平万3m万m3重复量万万m3水量万 m3)3)出境水量万 m3)3)I 区 7376413211074679068416II |区 188.8173272559255917327全市 925.881460136339349857433/年,不同保证率下的地下水可开采量见表3-10。表 3-10 温岭市可开采地下水资源量统计表I区II区全市保证率(万 m3/年)(万m/年)(万m/年)多年平均 3239.56765.294004.85752416.934568.62985.

32、534901897.816446.932344.746第八节水资源总量分析一、水资源总量计算一定区域内的水资源总量是指当地降水形成的地表和地下产水量,即地表径流量与 降雨入渗补给量之和。水资源总量等于地表水资源量与地下水资源量之和再减去两者的重复计算量。计算 公式如下:W =W +W W总 地表 地下 重复式中:W 水资源总量万mW地表水资源量地表3/年;万m3/年;万3/ 年;W地下一地下水资源量万m/年;总万W重复重复量万m年3/年。从前两节计算结果可以看出温岭的地表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都比拟匮乏,全市多年平均总水资源量为 85743 万 m3,具体见表 3-11。表 3-11温岭市多年平均

33、总水资源量统计表水资源量r入境出境分区年平 地表水地下水重复量合计水量水量均万 m 3万 m 3万 m 3万 m 3万 m3)3万 m3面积3)I 区 7376413211074679068416II |区 188.8173272559255917327全市 925.881460136339349857432 / 23W地表水资源量地表3/年;万m3/年;万3/ 年;W地下一地下水资源量万m/年;3/年,不同保证率下的地下水可开采量见表3-10。表 3-10 温岭市可开采地下水资源量统计表I区II区全市保证率(万 m3/年)(万m/年)(万m/年)多年平均 3239.56765.294004.

34、85752416.934568.62985.534901897.816446.932344.746第八节水资源总量分析一、水资源总量计算一定区域内的水资源总量是指当地降水形成的地表和地下产水量,即地表径流量与 降雨入渗补给量之和。水资源总量等于地表水资源量与地下水资源量之和再减去两者的重复计算量。计算 公式如下:W =W +W W总 地表 地下 重复式中:W 水资源总量万m总万W重复重复量万m年3/年。从前两节计算结果可以看出温岭的地表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都比拟匮乏,全市多年平均总水资源量为 85743 万 m3,具体见表 3-11。表 3-11温岭市多年平均总水资源量统计表水资源量r入境出境分

35、区年平 地表水地下水重复量合计水量水量均万 m 3万 m 3万 m 3万 m 3万 m3)3万 m3面积3)I 区 7376413211074679068416II |区 188.8173272559255917327全市 925.881460136339349857432 / 23W地表水资源量地表3/年;万m3/年;万3/ 年;W地下一地下水资源量万m/年;3/年,不同保证率下的地下水可开采量见表3-10。表 3-10 温岭市可开采地下水资源量统计表I区II区全市保证率(万 m3/年)(万m/年)(万m/年)多年平均 3239.56765.294004.85752416.934568.62

36、985.534901897.816446.932344.746第八节水资源总量分析一、水资源总量计算一定区域内的水资源总量是指当地降水形成的地表和地下产水量,即地表径流量与 降雨入渗补给量之和。水资源总量等于地表水资源量与地下水资源量之和再减去两者的重复计算量。计算 公式如下:W =W +W W总 地表 地下 重复式中:W 水资源总量万m总万W重复重复量万m年3/年。从前两节计算结果可以看出温岭的地表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都比拟匮乏,全市多年平均总水资源量为 85743 万 m3,具体见表 3-11。表 3-11温岭市多年平均总水资源量统计表水资源量r入境出境分区年平 地表水地下水重复量合计水量水

37、量均万 m 3万 m 3万 m 3万 m 3万 m3)3万 m3面积3)I 区 7376413211074679068416II |区 188.8173272559255917327全市 925.881460136339349857432 / 23W地表水资源量地表3/年;万m3/年;万3/ 年;W地下一地下水资源量万m/年;3/年,不同保证率下的地下水可开采量见表3-10。表 3-10 温岭市可开采地下水资源量统计表I区II区全市保证率(万 m3/年)(万m/年)(万m/年)多年平均 3239.56765.294004.85752416.934568.62985.534901897.8164

38、46.932344.746第八节水资源总量分析一、水资源总量计算一定区域内的水资源总量是指当地降水形成的地表和地下产水量,即地表径流量与 降雨入渗补给量之和。水资源总量等于地表水资源量与地下水资源量之和再减去两者的重复计算量。计算 公式如下:W =W +W W总 地表 地下 重复式中:W 水资源总量万m总万W重复重复量万m年3/年。从前两节计算结果可以看出温岭的地表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都比拟匮乏,全市多年平均总水资源量为 85743 万 m3,具体见表 3-11。表 3-11温岭市多年平均总水资源量统计表水资源量r入境出境分区年平 地表水地下水重复量合计水量水量均万 m 3万 m 3万 m 3万

39、 m 3万 m3)3万 m3面积3)I 区 7376413211074679068416II |区 188.8173272559255917327全市 925.881460136339349857432 / 23W地表水资源量地表3/年;万m3/年;万3/ 年;W地下一地下水资源量万m/年;3/年,不同保证率下的地下水可开采量见表3-10。表 3-10 温岭市可开采地下水资源量统计表I区II区全市保证率(万 m3/年)(万m/年)(万m/年)多年平均 3239.56765.294004.85752416.934568.62985.534901897.816446.932344.746第八节水资

40、源总量分析一、水资源总量计算一定区域内的水资源总量是指当地降水形成的地表和地下产水量,即地表径流量与 降雨入渗补给量之和。水资源总量等于地表水资源量与地下水资源量之和再减去两者的重复计算量。计算 公式如下:W =W +W W总 地表 地下 重复式中:W 水资源总量万m总万W重复重复量万m年3/年。从前两节计算结果可以看出温岭的地表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都比拟匮乏,全市多年平均总水资源量为 85743 万 m3,具体见表 3-11。表 3-11温岭市多年平均总水资源量统计表水资源量r入境出境分区年平 地表水地下水重复量合计水量水量均万 m 3万 m 3万 m 3万 m 3万 m3)3万 m3面积3)I 区 7376413211074679068416II |区 188.8173272559255917327全市 925.881460136339349857432 / 23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