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宫体诗的审美(大学本科美学论文)

上传人:bei****lei 文档编号:182864388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8.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六朝宫体诗的审美(大学本科美学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六朝宫体诗的审美(大学本科美学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六朝宫体诗的审美(大学本科美学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资源描述:

《六朝宫体诗的审美(大学本科美学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朝宫体诗的审美(大学本科美学论文)(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 美学在我的知识结构中浅议来自批评背后“情欲”的美学内涵六朝宫体诗的审美意趣 摘要:在中国文学史上,南朝梁代的“宫体诗”堪称一个“异类”,其所遇争议之多,所受贬斥之烈,几可谓空前绝后。诸如“淫靡之词”、“亡国之音”、“雅道沦缺”、“隳坠风典”、“政教之疵”、“乱亡之祸”等等,这些自梁、陈和唐初以来就开始加于其上的权威评语,综其大概,都无一不从政治的、伦理的、道德的、社会的现实功利立场,对宫体诗作了否定性判决。不少人带着有色眼镜看待六朝宫体诗。一些有“正义感”的文人对其难以启齿,批判者远远超过了传承者。原因很简单,传统道德观念下的人们很难接受格调低下、轻佻萎靡、色欲横生的宫廷诗作。其实,我个人认

2、为诗歌的一种体式,宫体诗在审美上,还别有一番意趣,本文将用美学观点重新审视宫体诗的美。关键词:宫体诗、传统道德、情欲、美学一、宫体诗的界定和特征“宫体”既指一种描写宫廷生活的诗体,又指在宫廷所形成的一种诗风,始于六朝梁简文帝萧纲。萧纲为太子时,常与文人墨客在东宫相互唱和。其内容多是宫廷生活及男女私情,形式上则追求词藻靡丽,时称“宫体诗”。“宫体”之名,始见于梁书简文帝纪对萧纲的评语:“然伤于轻艳,当时号曰宫体”。宫体诗的主要作者就是萧纲、萧绎以及聚集于他们周围的一些文人如徐干、庾肩吾、徐陵等,陈后主陈叔宝及其侍从文人也可归入此类。历来对宫体诗的批评,多以为其中有不少以写妇女生活及体态为内容,其

3、实宫体诗内容并非限于妇女生活,也有一些抒情咏物之作,即使写妇女生活的作品,格调低下的也只占少数。总的来说,宫体诗的情调流于轻艳,诗风比较柔靡缓弱。至于被称为宫体诗人的萧纲、萧绎等人,也写过不少清丽可读之作,至于庾肩吾、徐陵等,更有一些比较优秀的诗篇。二、宫体诗的抒情性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抒情性是南朝宫体诗的一个重要审美特征,这与魏晋以来重情的文化思潮及齐梁文人对情性说的鼓吹相呼应,同时与南朝乐府民歌言情的特点一脉相承。从情感美学的角度对宫体诗中表现的“情”进行剖析,也是鉴赏宫体诗的重要内容另外,从诗歌发展史上看,宫体诗起的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隋及唐初诗风流于靡弱,多少是受它的影响,后人对其

4、诟病,多是由此发端;另一方面,它在形式上比永明体更趋格律化,从音乐审美角度来看,研究宫体诗颇有价值。梁书徐摛传称徐摛“属文好为新变,不拘旧体”。这种“新变”正是宫体诗的形式特点。据有的学者统计,宫体诗中符合律诗格律的约占百分之四十左右;基本符合的数量尤多。这说明“宫体诗”对后来律诗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至于它用典多、辞藻秾丽的特点,对后世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如唐代的李贺和李商隐的诗,显然曾吸取过“宫体诗”的某些手法。三、宫体诗的审美应当承认,“宫体诗”专写“闺情”,确实闯进了一个为中国正统诗学所忌讳的题材领域。在它这里,大凡女人的情态和性感、男人的性心理和性欲望,甚至于同性恋、恋物癖之类

5、,都或多或少、或隐或现地给予了表现,正如徐陵在玉台新咏序中所说: 至如东邻巧笑,来侍寝于更衣;西子微颦,得横陈于甲帐。陪游馺娑,骋纤腰于结风;长乐鸳鸯,奏新声于度曲。妆鸣蝉之薄鬓,照堕马之垂鬟。反插金钿,横抽宝树。南都石黛,最发双蛾;北地燕脂,偏开两靥。仅从这段文字中即可看出,在“宫体诗”的视野中是没有什么两性文化禁忌的,而对其真正的完成审美,也不需要停留在传统观念的桎梏之中,这样是很难对文学作品有一个客观、正确的评价。以梁简文帝萧纲为例,玉台新咏收了他一百九首诗,大多是写倡女舞伎及其体貌姿容情态妆饰的,还有的则是直写女人卧具睡姿的,如倡妇怨情、美人晨妆、咏晚闺、春闺情、林下妓、听夜妓、春夜看

6、妓、倡楼怨节、和湘东王名士悦倾城、咏内人昼眠、和徐录事见内人作卧具等等,甚至还有一首描写同性恋的诗娈童。仅从这些题目中即不难看出,作为男性诗人的写作,萧纲及其所领导的“宫体诗”,其聚焦的对象就是其所欲者女性(即使写同性恋,按心理学的观点,其实质也仍是异性恋的变种);而且尤应注意的是,宫体诗所聚焦的女性,其类型并不是伦常社会所要求的所谓贤妻良母、淑女贵妇,而是才貌俱佳的美女,色艺双全的丽人。由此便决定了,其“美”乃是一种艳美,其“丽”乃是一种妖丽。不消说,有这种“美”、这种“丽”的女子一般也都是些能歌善舞、姿色妖媚的倡人乐伎,是能满足男人群体的“情人”梦想和隐秘欲念的女性。萧纲在诗中赞美这些女性

7、道:“彷佛帘中出,妖丽特非常”(倡妇怨情);“丽姬与妖嫱,共拂可怜妆”(戏赠丽人);“朱帘向暮下,妖姿不可追”(咏晚闺);“戚里多妖丽,重聘蔑燕余”(咏舞);“谁家妖丽邻中止,轻装薄粉光闾里”(东飞伯劳歌)。可以发现,这里所反复欣赏的正是一种“妖丽”型女性。何谓“妖”?唐玄应一切经音义卷一引三苍曰:“妖,妍也”。玉篇女部曰:“妖,媚也”。显然,这个“妖”就是一种艳丽、妩媚的美,从两性文化的视角看,实际也是对男性群体来说最具性感魅力、尤合情欲梦想的一种美。所以,这种“妖丽”型女性不独为萧纲一人所欣赏,它也几乎是所有“宫体”诗人心目中的美人范式,只是萧纲更典型一些罢了。关于什么是美的问题,中外的许

8、多学者有不同的观点,但是整合所有关于美的论断,可以得出美的定义。美是自然的一种最大的秘密,我们可以看到和感觉到它的所有效果,它在本质上还属于未被发现的真理。这里“美”其实就是强调一种客观对象在人的意识领域中的一种主观效果,表现为积极、可观的一种精神享受,这种效果就是“美”。宫体诗在美学上是相当具有研究价值的。传统道德没有从美学的层面思考问题,更多的从道德的层面加以批判,认为“宫体诗”对女性美的描写、对性心理的表露一定是充满色情和淫秽的。细读这些诗就会发现实则不然。可以说,尽管“宫体诗”在对“妖丽”型女性的梦想中,隐含着男人群体对女性魅力的特有向往和对两性爱欲的潜在期冀,而且他们一点也不耻于表露

9、这种向往和期冀,这实际上是对美的渴求,而不仅仅来自对女性色相的性欲方面的需要和满足。通观他们的作品,却几乎没有一首诗是赤裸裸地暴露“色情”的或者是和色情有关的性爱场面的描绘,更没有一首诗是真正“淫秽”的。它们对男女之情、两性之事的描写总体上是大胆的、真实的,但也是含蓄的、隐喻的,亦即审美化的。这是特别值得注意的一点。就萧纲的诗作来说,作为“宫体诗”的代表,它里面就很少有直接表抒性爱欲望、描写色情场景的具体内容。现在看来,有些个别句子含有某种性暗示、性隐喻、性意象的抒写,诸如:“荡子无消息,朱唇徒自香”(倡妇怨情);“青骊暮当返,预使罗裾香”(艳歌曲);“倡家高树乌欲栖,罗帷翠帐向君低”(乌栖曲

10、)之类即是。不过这种所谓的性描写,其实并没有直接的色情渲染,它大体也是含蓄蕴藉,意在言外的。至于人们多有非议的、被视为宫体“色情”之典型的和徐录事见内人作卧具、咏内人昼眠、美人晨妆等诗作,同样也看不到鲜明直露的色情意味或亵狎色彩。兹不妨举最有争议的一首如下: 密房寒日晚,落照度窗边。红帘遥不隔,轻帷半卷悬。方知纤手制,讵减缝裳妍。龙刀横膝上,画尺堕衣前。熨斗金涂色,簪管白牙缠。衣裁合欢襵,文作鸳鸯连。缝用双针缕,絮是八蚕绵。香和丽邱蜜,麝吐中台烟。已入琉璃帐,兼杂太华毡。具共雕罏暖,非同团扇捐。更恐从军别,空床徒自怜。(和徐录事见内人作卧具)这首诗并没有多少热烈的情感、深远的韵味,也谈不上什么

11、高妙的意境,但似乎也用不着横加指责,绝然否定。用审美的态度欣赏和描绘一下闺闱生活中的各种物件、包括“内人作卧具”之类,又有何不可呢?至于色情一事,在这首诗里是绝对找不到的。不仅找不到,而且从末尾的点题可知,这还是一首反对战争的“思妇诗”,而非被人诟骂的“淫诗”。 四、宫体诗中的“情欲”美学我们对宫体诗的基本判断是,它虽然写了两性之“欲”,却极少包含历史上所传说的那种赤裸裸的色情淫秽之意味。可以说,宫体诗的突出特点就在于将人类对原始情欲和性的需求审美化。它们直击人“情欲”,真实自然地表达着男女之间的性爱心理、情欲意识,同时却又表达得很委婉,很含蓄,很有些情趣意味。正如其中一首诗题目所说的,是属于

12、“名士悦倾城”那一种。不少诗甚至将民歌情趣和文人情调融合得非常精妙而自然,富有言近旨远耐人品赏的诗意境界,大大推动了古典诗歌的审美化进程。以萧纲一首诗为例: 春还春节美,春日春风过。春心日日异,春情处处多。处处春芳动,日日春禽变。春意春已繁,春人春不见。不见怀春人,徒望春光新。春愁春自结,春结谁能申。欲道春园趣,复忆春时人。春人竟何在?空爽上春期。独念春花落,还似昔春时。(春日)这首诗有民歌的明白爽朗之风,但又构思精巧,意趣深妙。它将一个“春”字贯穿到底,无一句不见春,从春天、春日、春风、春景、春光、春意写到“怀春人”,然后再写“怀春人”从享春趣、得春情到结春愁、忆春时的情感历程。全篇不直写男

13、女之情,但又无处不是男女之情,既明朗如话,又意味深长,真个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所以说“宫体诗”虽写的是男女之欲、两性之情,但总体上写得并不淫荡和狎亵,也不怎么直露和低俗,而是很文人化、婉丽化、审美化的,有一些作品在艺术上甚至已达到了较高的境界。不难发现,宫体诗的意义其实即在于触及到了人性之“欲”和诗意之“美”的矛盾。那么,我们该怎样理解这一对矛盾以及宫体诗的特殊抒写方式呢?宫体诗集中地、审美地抒写了男女之“欲”,从而犯了官方政治、正统诗学之大忌,招来其历代不绝的诟骂与谴责。这里的关键问题在于,中国主流文化和诗学是否真的排斥男女之“欲”?宫体诗的主“欲”题旨是源自道德素养的偶然还是文化语境

14、的必然?在对待男女之“欲”的问题上,中国文化、中国诗学的根本精神究竟如何?弄清这些问题,对于正确解读“宫体诗”至关重要。其一,宫体诗主乎情欲并非偶然,实为中国文化题中应有之义。作为中国思想文化的两大主干,原始儒家和道家总体上就从不否定“欲”。儒家“执两用中”的思想模式,反映在道与欲、理与情的关系上,强调的即是“以道制欲”,以理节情。这里的“制”、“节”讲的不是禁绝、否定,而是节制、守中。一方面,儒家并不反对“欲”的满足,不但不反对,而且认为这种满足是实现“仁政”的一种标志。如孟子就说:只有“外无旷夫,内无怨女”才称得上是仁政。“王如好色,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荀子更认为“人生而有欲;声色之好,

15、“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将“欲”视为人性之本。但另一方面,儒家又认为“欲”的满足不应当过分放纵,而应是适度的、有节制的。怎样节制?就是以“理”、“道”为底线。所以孔子提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诗学原则;这一原则的核心就是以理节情。荀子则提出了著名的“以礼养欲”、“以道制欲”的思想。老庄哲学的部分思想中也有关于情欲的表述。这实际就为“欲”的满足提供了学理上的依据。其二,魏晋以来本乎自然、主乎情性的审美文化新潮,为宫体诗的主“欲”题旨提供了直接的理念资源和写作语境。魏晋玄学作为一种新的价值理念体系,无论是讲究以“自然”为本、以“名教”为末(王弼),还是强调“越名教而自然”(嵇康),都显然是以老

16、庄哲学为思想支柱的。其三、六朝民歌浓烈的言情风尚,是宫体诗创作的深厚滋养和强大“激素”。宫体诗的产生除了传统的、时代的文化背景外,还离不开所处江南地域民俗、特别是六朝民歌言情风尚的巨大影响。是时,江南民歌最有代表性的是吴歌和西曲,其主要盛行期在东晋南朝。吴歌、西曲最突出的审美特征就是“言情”,而且其所言表者即为男女之情、两性之爱,其言情的方式则是火热、率直、甚至不乏妖媚、淫放色彩。五、结语将“情欲”“美学”化,是一种真正古典意义的审美写作方式。弗洛伊德说艺术就是通过一种文明社会可以接受的“美”的方式(策略),使被压抑的性欲望获得替代性满足。我们所说的“欲”以“美”观,接近弗氏学说,但并不等同。

17、关键是在宫体诗人那里,“美”不单纯是一种满足“欲”的策略,而更主要是一种调节、润饰、平衡、中和“欲”的古典力量;它将原始、本能、粗野、丑陋的“欲”纳入一种文化系统,一种文人趣味,一种诗意氛围,一种和谐形式,从而获得审美价值。它可能是不太深刻的,不重在社会历史教化的,但不能说是毫无价值和意义的。因为正是在这里,“美”已取代了“理”(尤其是已走向边缘的伦理之“理”)而成为与“欲”相调谐、相统一的基本要素。从此,以理节情的儒家美学范式,开始为以文被情,或以“美”衡“欲”的审美平衡结构所置换。这一点落实到宫体诗上,便呈现为“欲”以“美”观的审美范式,而其后的文艺,特别如宋词、元曲等表达“欲”的方式,也

18、均在很大程度上与这一审美范式相关联。这便是古典美学和艺术对待“欲”、处理“欲”的特定原则和范式,而宫体诗特有的文化价值和审美意义也正蕴涵于斯,体现于斯,如果每一件文学作品都和传统道德挂钩,那么也没有什么意味可言。文学势必失去它应有的活力和魅力,作家也不能够创作出高水平的作品满足我们的审美需求。在我眼中。真正的审美,在于不带有功利心或者道德色彩评论,鉴赏。而非一味的随波逐流、人云亦云。【注释】胡应麟诗薮外编(卷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146骆玉明 吴仕逵宫体诗的当代批评及其政治背景,复旦学报(社科)1999,(3)清焦循孟子正义卷二梁惠王章句下,北京:中华书局1957,83荀子礼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109荀子性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139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