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碰撞

上传人:陈** 文档编号:182807593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PPT 页数:44 大小:113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第七章-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碰撞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第七章-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碰撞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第七章-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碰撞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资源描述:

《第七章-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碰撞》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章-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碰撞(4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2023-1-201l中国文化经历过无数次剧烈的整合,每一次整合都赋予自身更强大的生命力。这包括中西文化之间的融通,也包括汉民族文化与各少数民族文化之间的融合。辽夏金元时期的中国文化,奏鸣着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碰撞与融合的交响曲。2023-1-202 l一、辽、夏、金、元:征服与被征服的二律背反2023-1-203l政治更迭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同步消长。在许多时候,用武力取胜的一方往往从失败者的文化里吸取更为强大的养分,否则胜利者将面临惨败的现实。这就是征服与被征服的二律背反。l值得注意的是,在征服与被征服之前,落后的民族已自觉地学习先进民族的文化,以增强国力。在征服成功之后,这种学习成为一种制度化

2、的全新建设。2023-1-204l对宋王朝构成最大威胁的是北方的契丹辽国。l据辽史百官志,辽国“大略采用唐制”。又称“契丹旧俗,事简职专,官制朴实,不以名乱之。太祖神册六年,诏正班爵。至于太宗,兼制中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国制简朴,汉制则沿名之风固存也。辽国官制,分北、南院。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2023-1-205l在官制方面,辽国对唐制所谓三省六部等多有吸纳.l辽国还仿照汉制,设立学校。辽上京设有国子监,太祖命置祭酒、司业、监丞、主薄等官。辽道宗清宁元年(1055年),下诏设学养士,颁五经传疏,置博士、助教各一员。国子

3、监相当于太学。此外,辽国于黄龙府、兴中府设有府学,在西京、上京、东京诸道各立州学,此即郡县学。2023-1-206l辽国还开科举,专为汉人而设,有乡试、府试、省试之设。分两科,一曰诗赋,一曰经义。辽圣宗时,以词赋、法律取士,词赋为正科,法律为杂科。l汉文化经典如五经传疏、史记、汉书等广为颁行,贞观政要、五代史及白居易讽谏集等被译成契丹文字。l唐诗宋词深受契丹人的喜爱。辽史拾遗载,苏轼曾与辽使共饮,辽使遂诵其诗“痛饮从今有几日,西轩月色夜来新”,以助其兴。2023-1-207l女真人灭辽后,建立金国,其文化政策也以汉文化为旨归。l金史太祖本纪载,金太祖在发动灭辽战争之际,特下诏“若克中京,所得礼

4、乐仪仗图书文籍,并先次津发赴阙”,非常重视对文献资料的保护。在灭北宋的战争中,金太宗要求将士搜罗图书文献、精通经术的学者、画师、乐工、医生及各类艺人。2023-1-208l金国采纳汉人的科举制,“金承辽后,凡事欲轶辽世,故进士科目兼采唐宋之法而增损之,其及第出身视前代特重,而法亦密焉”。l金国的国学十分重视经学、诸子学和史学,在文学创作方面则推崇韩愈、欧阳修和苏轼。凡此种种,都使得金国对汉文化的整合达到了较高水平。2023-1-209l党项羌人建立的西夏政权也深受汉文化薰染。l额济纳夏黑水城出土的文献中,就有孝经、论语、孟子的西夏文版本,并附有西夏学者的注释。宋史夏国传称:“夏之境土,方二万余

5、里。其设官之制,多与宋同。”西夏官制分文武两班,设有中书、枢密、三司等,显然受到了汉文化的影响。元昊继位后,励精图治,西夏开始强盛。此人“晓浮图学,通蕃、汉文学”。2023-1-2010l相对而言,蒙古人的汉化历程要缓慢得多。l在蒙古诸王中,青睐汉法的只有忽必烈。在蒙哥汗时期,忽必烈身边即有许衡、郝经等著名理学士大夫。他们多次劝说忽必烈实行汉化政策,指出“考之前代,北方奄有中夏,必行汉法可以长久。故后魏、辽、金能用汉法,历年最多,其他不能实用汉法,皆乱亡相继,史册具载,昭昭可见。国朝仍处远漠,无事论此。必若今日形势,非用汉法不可也。陆行资车,水行资舟,反之则必不能行。幽燕以北服食宜凉,蜀汉以南

6、服食宜热,反之则必有变异。以是论之国家,当行汉法无疑也”。2023-1-2011l在官制上,据元史百官志载:“世祖即位,登用老成,大新制作。遂命刘秉忠、许衡,酌古今之宜,定内外之官,其总政务者曰中书省,秉兵柄者曰枢密院,司黜陟者曰御史台。体统既立,其次在内者,则有寺、有监、有卫、有府;在外者,则有行省、有行台、有宣慰司、有廉访司。其牧民者,则曰路、曰府、曰县。”不难看出,元代行政建制多仿照汉文化之政制。2023-1-2012l元帝国时期,儒学的重振突出表现在理学的影响迅速扩张。l元代帝王推崇孔子,“至元三十一年七月皇帝圣谕中外百司官吏人等:孔子之道,垂宪万世,有国家者所当崇奉”。在制度层面,元

7、代科举取士强调明经,四书五经以朱熹的注释为准,由于科举以朱子之学为标准,这样一来,官方钦定的朱学风行海内,从太学到乡学,多以诵讲朱子为主。2023-1-2013l儒家文化的经世传统和“用夏变夷”原则,构成了忽必烈汉化改革的宽广而深刻的文化背景。在这样一种包容性很强的文化感召力的驱动下,广大的中原儒者纷纷加入到少数民族政权的汉化改革中,成为积极的推动者。宋辽夏金元时期的文化大整合,使少数民族的汉化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在此过程中,汉民族也经历了一次新能量的扩充,汉文化的生命力得以提升和完善。被征服者最终征服了征服者。2023-1-2014l二、帝国体制下的中西文化交流2023-1-2015l蒙古帝

8、国横跨欧亚大陆,为中西文化的交流创造了重要条件,揭开了前所未有的异域文化相互激荡的新篇章。l成吉思汗及其子孙的对外征服战争,使中国西北部的边界实际上处于开放状态,从而导致无数的穆斯林无阻碍地进入中国境内,并带来了伊斯兰教文明。2023-1-2016l从元代开始,中国逐渐形成一个回回族。该族信奉伊斯兰教,使用汉族语言文字,保持阿拉伯文化传统。回回族的形成,直接促进了伊斯兰教在中国的广泛传播。随之而来的是,伊斯兰寺遍布全国各地。著名的长安清教寺、广州怀圣寺、泉州清净寺等得以重新修饰,杭州、定州、燕京、昆明等地纷纷建造清真寺。2023-1-2017l不独伊斯兰教在中国得以生根,基督教也于此时大举进入

9、中国。元代的基督教大体上分为两支:一支是曾在唐代流行的景教,另一支则是罗马天主教。l忽必烈决定派使节出使罗马教廷,要求教皇选派教士来中国。1289年,罗马教皇派遣教士约翰孟德高维诺出使东方。他抵达大都后,开始了传教活动。约翰努力学习蒙古语言文字,将新约译成蒙文,并在大都主持修建了两座教堂。由于约翰的杰出工作,在短时期内便有六千多人接受洗礼,成为基督徒。为此,罗马教廷任命他为大都和中国教区的大主教。2023-1-2018马可波罗l在谈论元代中西文化交流的历程时,有一位传奇般的人物不可不提。他就是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2023-1-2019l马可波罗生于威尼斯商人家庭,大约在1271年随父亲和叔叔

10、经两河流域,翻越伊朗高原和帕米尔,来到东方。1275年,马可波罗一行人来到大都,受到忽必烈的礼遇。有意思的是,马可波罗在元廷为官近17年。其间,他的足迹遍及全国,到过今天的新疆、甘肃、内蒙古、山西、陕西、四川、云南、山东、江苏、浙江及北京等地,还到过缅甸。后来,伊儿汗国大汗向元室求婚,马可波罗奉命护送公主出嫁。1292年初离开中国,踏上归国之路。他从海路经苏门答腊、印度等地到达波斯。大约在1295年底抵达威尼斯。1298年,马可波罗在威尼斯与热那亚的战争中被俘。在狱中,马可波罗向同狱的囚犯鲁思梯谦讲述东方传奇。后由鲁氏整理成书,是为马可波罗行纪。2023-1-2020l科学技术的交流也是元代中

11、西文化交流的有机组成部分。当时,阿拉伯的天文学十分发达。波斯人札马鲁丁精通历法,被元廷召入。他编制了回回历万年历,在北京建了观象台,制造了7种创制于阿拉伯的天文仪。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吸取阿拉伯天文学的精华,他所创制的授时历就参考了回回历。此外,郭守敬设计的天文仪也受到了马拉格天文台仪器的启发。高度发达的阿拉伯数学在元代流行,阿拉伯数字逐渐进入中国人的生活。欧几里得的几何学理论,经由阿拉伯算学著作,对元代数学有重大影响。回回医术久负盛名,元廷专门设立回回药方院、回回药物局,以供大都和上都的皇宫药用之需。阿拉伯的建筑艺术在元代大显身手。阿拉伯人也黑迭儿及其子马合马沙,相继主持元代工程项目的管理,直

12、接领导了大都的建设。北京城的规划,多出自也黑迭儿之手。2023-1-2021l随着蒙古大军的西征,中国的科学技术如四大发明也传至阿拉伯世界和欧洲大陆。在与阿拉伯人的战争中,蒙古军的火药威名远扬。火药传入欧洲后,对以城市为依靠的新兴君主政体取得反对封建贵族的斗争的胜利,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指南针传入欧洲,刺激了航海事业的发展,成为日后地理大发现的必不可少的技术装备。印刷术经波斯和埃及传入欧洲后,威尼斯迅速发展成为欧洲印刷业的中心。印刷术使新兴市民阶级的思想得以广泛传播,西欧的文化体系终于挣脱了教会的束缚而得以拓展。此外,中国的历法、数学、文学、瓷器、茶叶、丝绸、绘画等也大量西传,使中国文化声名远

13、播。2023-1-2022l三、元曲的兴盛2023-1-2023l元曲是元代新兴的一种韵文文学,包括杂剧和散曲。l杂剧是戏曲,散曲是诗歌,属于不同的文学体裁。两者之间也有相同之处:杂剧和散曲都使用当时的北曲,其曲词必须按照曲调谱写,而且都能合乐歌唱。因此,散曲、剧曲又称之为乐府。2023-1-2024l作为与唐诗、宋词鼎立的中国古代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之一,元曲是那些星光灿烂的剧作家们在元代社会生活的基础上,融合唐宋大曲、宋词、金元音乐以及各种民间曲艺发展而成,所用曲牌达400多个。l这里所谓的北曲,是指宋元时期北方戏曲、散曲所用各种曲调的总称,与江浙一带的南曲相对而言。在音乐素材上,北曲广泛吸

14、收了唐宋大曲、宋词、诸宫调等传统音乐艺术的精华,并博采兼收金元时期流行的民间音乐,包括汉族民歌和北方少数民族民歌的曲调。2023-1-2025l一般情况下,人们常将元曲作为元杂剧的同义语。元杂剧大约于金末元初出现于中国北方。它以宋杂剧和金院本为基础,融宋金以来的音乐、说唱、舞蹈等各种艺术形式于一炉。大体上,元杂剧的剧本分为4折,每折包括用同一宫调写成的由若干曲牌组成的套曲,有时另外加上“楔子”。也有分成多本多折演唱的,如西厢记就有5本21折。2023-1-2026l杂剧的脚色分正末、正旦、外末、外旦、净等。元杂剧中的男脚色统称为“末”,相当于传奇及京剧里的“生”,可以细分为正末、副末、冲末、大

15、末、二末、三末、小末、外末等。与“末”相对,“旦”概指杂剧中的女脚色,分为正旦、副旦、贴旦、外旦、老旦、大旦、小旦、花旦、色旦、搽旦等。末、旦之外,另有净、外、杂当。净分为外净、副净、二净等,可扮演男脚,也可扮演女脚。与净一样,外既可扮男脚,也可扮女脚。杂当,则是杂剧中的细小脚色。2023-1-2027l明人朱权太和正音谱将元杂剧分为12大类,分别是:l(一)神仙道化剧,(二)隐居乐道剧,(三)披袍秉笏剧,(四)忠臣烈士剧,(五)孝义廉节剧,(六)叱奸骂谗剧,(七)逐臣孤子剧,(八)脱膊杂剧,(九)风花雪月剧,(十)悲欢离合剧,(十一)烟花粉黛剧,又叫花旦杂剧,(十二)神头鬼面剧。2023-1

16、-2028l在元曲的创作历程中,产生了为世人瞩目的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l元曲的繁盛,是中国戏曲艺术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元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萃,它融合了古典诗词的文采、民间曲调的斑斓,注重叙事,擅长抒情,有浓厚的市民气息。元曲使中国真正步入戏剧大国的门槛,享誉世界。2023-1-2029l四、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2023-1-2030l宋代科学技术的突出成就,首先表现在指南针、印刷术、火药武器这3项重大发明上。l指南针、活字印刷术、火药武器迅速传入欧洲,深刻影响了欧洲的历史进程。马克思曾对此予以高度评价,认为火药、罗盘、印刷术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3项伟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

17、层炸得粉碎,罗盘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印刷术变成新教的工具和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精神发展的最强大推动力。2023-1-2031l宋代在天文学、数学、地理学、地质学、医药学、建筑学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成果,成为一个科学昌盛、人材辈出的时代。沈括就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宋史沈括列传称赞他“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在天文仪器方面,宋代的漏壶、圭表、浑仪、浑象等都达到历史高峰,沈括于此功不可没。他在梦溪笔谈中对英宗年间陨石的记载,比西方早700余年。2023-1-2032漏壶:也叫漏刻。漏,是指漏壶;刻,是指刻箭。箭,则是标有时间刻度的标尺。漏刻是

18、以壶盛水,利用水均衡滴漏原理,观测壶中刻箭上显示的数据来计算时间。2023-1-2033圭表:l是我国古代度量日影长度的一种天文仪器,由“圭”和“表”两个部件组成。直立于平地上测日影的标杆和石柱,叫做表;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测定表影长度的刻板,叫做圭。2023-1-2034圭表:l很早以前,人们发现房屋、树木等物在太阳光照射下会投出影子,这些影子的变化有一定的规律。于是便在平地上直立一根竿子或石柱来观察影子的变化,这根立竿或立柱就叫做“表”;用一把尺子测量表影的长度和方向,则可知道时辰。后来,发现正午时的表影总是投向正北方向,就把石板制成的尺子平铺在地面上,与立表垂直,尺子的一头连着表基,另一头

19、则伸向正北方向,这把用石板制成的尺子叫“圭”。正午时表影投在石板上,古人就能直接读出表影的长度值。l经过长期观测,古人不仅了解到一天中表影在正午最短,而且得出一年内夏至日的正午,烈日高照,表影最短;冬至日的正午,煦阳斜射,表影则最长。于是,古人就以正午时的表影长度来确定节气和一年的长度。譬如,连续两次测得表影的最长值,这两次最长值相隔的天数,就是一年的时间长度,难怪我国古人早就知道一年等于365天多的数值。2023-1-2035浑仪 l“浑仪”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天文观测仪器。在古代,“浑”字含有圆球的意义。古人认为天是圆的,形状像蛋壳,出现在天上的星星是镶嵌在蛋壳上的弹丸,地球则是蛋黄,人们在这

20、个蛋黄上测量日月星辰的位置。因此,把这种观测天体位置的仪器叫做“浑仪”。l最初,浑仪的结构很简单,只有三个圆环和一根金属轴。最外面的那个圆环固定在正南北方向上,叫做“子午环”;中间固定着的圆环平行于地球赤道面,叫做“赤道环”;最里面的圆环可以绕金属轴旋转,叫做“赤经环”;赤经环与金属轴相交于两点,一点指向北天极,另一点指向南天极。在赤经环面上装着一根望筒,可以绕赤经环中心转动,用望筒对准某颗星星,然后,根据赤道环和赤经环上的刻度来确定该星在天空中的位置。l后来,古人为了便于观测太阳、行星和月球等天体,在浑仪内又添置了几个圆环,也就是说环内再套环,使浑仪成为多种用途的天文观测仪器。2023-1-

21、2036浑仪2023-1-2037浑象 l天体仪,古称“浑象”,是我国古代一种用于演示天象的仪器。我国古人很早就会制造这种仪器,它可以用来直观、形象地了解日、月、星辰的相互位置和运动规律,可以说天体仪是现代天球仪的直接祖先。北京古观象台上安置的天体仪(如图),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天体仪,制于清康熙年间,重3850公斤。2023-1-2038浑象l天体仪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空心铜球,球面上刻有纵横交错的网格,用于量度天体的具体位置;球面上凸出的小圆点代表天上的亮星,它们严格地按照亮星之间的相互位置标刻。整个铜球可以绕一根金属轴转动,转动一周代表一个昼夜,球面与金属轴相交于两点:北天极和南天极。两个极

22、点的指尖,固定在一个南北正立着的大圆环上,大圆环垂直地嵌入水平大圈的两个缺口内,下面四根雕有龙头的立柱支撑着水平大圈,托着整个天体仪。利用浑象,无论是白天还是阴天的夜晚,人们都可以随时了解当时应该出现在天空的星空图案。2023-1-2039l数学方面,北宋数学家贾宪所提出的“开方作法本源图”,比法国数学家巴斯卡的相同成果提早600多年。由贾宪提出,后由南宋秦九韶完成的“秦九韶程序”(增乘开元法),将高次方程的解法推进到新的层次。这一解法,比意大利和美国科学家的相同成果要早500多年。重要的是,秦九韶对孙子算经中“韩信点兵”问题进行研究,提出“联立一次同余式”的解法,将其命名为“大衍求一术”。直

23、到18、19世纪,西方数学家欧拉和高斯才获得与秦九韶相同的定理。19世纪中叶,来华的英国传教士将“大衍求一术”带到西方,引起西方数学界的轰动。德国数学家称秦九韶是“最幸运的天才”,美国科学史家萨顿认为秦九韶是“他那个民族,他那个时代,并且确实也是所有时代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在世界数学界,“大衍求一术”被誉为“中国剩余定理”。2023-1-2040l元代文化的光芒,不仅体现在千古绝唱的元曲上,而且体现在科学技术方面。一方面,元代承续了唐宋时期的科学技术,另一方面,元帝国辽阔的版图使它能够充分吸取西亚和欧洲的技术进步的成果。在农学、水利、纺织、数学、天文历法、医学等方面,元代都有骄人的成就。20

24、23-1-2041l元代科学家郭守敬在水利工程方面卓有贡献。郭守敬是顺德邢台(今属河北)人,曾任都水监,兼提调通惠河漕运事,修治过许多河渠。他参与京杭大运河的疏浚,解决了许多复杂的工程难题,如辟水源、保水量等。在大都西北,郭守敬主持修建了白浮堰,以保障通惠河的水源,并设计闸门和斗门,以维持船只通航。在兴修水利工程时,郭守敬提出以海平面作为基点的测量方法,非常接近现代地理学的“海拔”概念。2023-1-2042l郭守敬不仅是优秀的水利专家,而且是卓越的天文学家。他和王恂、许衡等人共同编制了更为准确的授时历,运用时间长达360年,是中国历史上使用最久的历法。授时历吸收了南宋杨忠辅编制的统天历的相关

25、成果,以365.2425天为1年,比地球绕太阳公转1周的时间仅差26秒,经过3320年才相差1天,达到了现代国际通用的公历(格里哥利历)的精确度。但格里哥利历直到1582年才开始使用,比授时历晚300年。授时历还应用数学方法推算太阳、月亮及五星逐日的情况,也比欧洲早近400年。2023-1-2043l郭守敬测量了前人未曾命名的恒星1000余颗,使纪录的星数达到2500颗,而西欧直到14世纪,所观测的星数只有1022颗。与郭守敬一同编制授时历的王恂,是中山唐县(今属河北)人,也是一位优秀的科学家。此人精通历算之学,在授时历中提出了“招差法”(即三次内插公式)和“弧矢割圆术”(即球面直角三角形解法),为当时世界领先水平。2023-1-2044l在元代,棉纺织业迅速发展起来,棉纺织工具和技术均有很大改进。松江乌泥泾的黄道婆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l元代棉纺织工具的改进,表现在从取籽到织布的各工序之中。l无论从中国经济史还是服装史的角度看,元代棉纺织业之于国计民生的文化意义是深远而巨大的。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