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级第2章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与发展3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182803030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PPT 页数:140 大小:721.54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11级第2章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与发展3_第1页
第1页 / 共140页
11级第2章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与发展3_第2页
第2页 / 共140页
11级第2章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与发展3_第3页
第3页 / 共140页
资源描述:

《11级第2章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与发展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1级第2章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与发展3(14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二章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与发展第二章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与发展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社会保障制度产生、发展发展慈善事业与济贫制度慈善事业与济贫制度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第一节概述第一节概述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阶段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阶段影响社会保障发展的因素影响社会保障发展的因素对早期社会保障发展的简要评论对早期社会保障发展的简要评论一、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阶段一、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阶段社会保障产生?社会保障产生?不同社会保障项目产生?不同社会保障项目产生?社会保障体系的形成和发展?社会保障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共同体 n共同体、家庭内相互扶助老人丈夫孩子妻子家庭前工

2、业化社会前工业化社会小家庭小家庭老人经济上扶养的外部化老人经济上扶养的外部化(养老金)(养老金)支援支援=社会化社会化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尤其是社会保险)(尤其是社会保险)老人老人丈夫丈夫孩子孩子妻子妻子企业企业工业化社会工业化社会老人老人丈夫丈夫孩子孩子妻子妻子企业企业老人经济上、生老人经济上、生活上扶养的外部化活上扶养的外部化家庭劳动家庭劳动(家务活)外部化(家务活)外部化抚养孩子外部化抚养孩子外部化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流动化流动化成熟化(高龄化)社会成熟化(高龄化)社会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阶段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阶段社会保障发展阶段的划分标志社会保障发展阶段的划分标志:一定时期内的

3、生产力发展水平或社会经济一定时期内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或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发展水平一定时期内社会成员对社会保障的需求一定时期内社会成员对社会保障的需求政府介入的程度政府介入的程度社会保障实践的出发点与基本目标社会保障实践的出发点与基本目标一定时期内社会保障实践的具体内容一定时期内社会保障实践的具体内容社会保障发展阶段的划分以社会保障在不同时期的具体以社会保障在不同时期的具体实践内容为依据实践内容为依据 -社会救助型发展阶段社会救助型发展阶段-社会保险型发展阶段社会保险型发展阶段-社会福利型发展阶段社会福利型发展阶段以政府介入的程度或制度化以政府介入的程度或制度化为依据为依据-慈善事业时代或前社会保障

4、阶段慈善事业时代或前社会保障阶段-济贫制度的形成与发展阶段济贫制度的形成与发展阶段-现代社会保障阶段(产生发现代社会保障阶段(产生发 展成熟)展成熟)对社会保障的产生与发展进程,在理论界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见解。见解见解1 1:应当以1601年英国英国伊丽莎白时代颁布的济贫法济贫法 为起始标志。见解见解2 2:应当以德国德国1883年制定并实施有关社会保险法律社会保险法律 作为产生标志。实际上,就社会保障发展史而言,社会保障已经实际上,就社会保障发展史而言,社会保障已经产生并存在了数千年。而不同的时代对社会保障有着产生并存在了数千年。而不同的时代对社会保障有着不同的需要,因此,社会保障在不同时代亦

5、有着不同不同的需要,因此,社会保障在不同时代亦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与特征。的表现形式与特征。以政府介入的程度或制度化作为依据,社会保障以政府介入的程度或制度化作为依据,社会保障可划分为三大阶段可划分为三大阶段慈善事业时代慈善事业时代济贫制度时代济贫制度时代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时代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时代早期社会保障早期社会保障1.社会救助制度产生(社会救助制度产生(1600s-1880s)英国在英国在1601年颁布年颁布伊丽莎白济贫法(旧济贫法)保障内容:就业保障和财政补贴,兼有强迫劳动和保障内容:就业保障和财政补贴,兼有强迫劳动和福利救济。福利救济。保障性质:恩赐性和保障性质:恩赐性和惩戒性惩戒性英国

6、在英国在1834年颁布新年颁布新济贫法济贫法 标志着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萌芽标志着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萌芽2.社会保险制度建立社会保险制度建立(19世纪晚期)世纪晚期)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 德国在德国在18831883年制定了世界第一部年制定了世界第一部疾病保险法疾病保险法 1884 1884年,颁布了年,颁布了工伤事故保险法工伤事故保险法 1889 1889年,颁布了年,颁布了老年和残障保险法老年和残障保险法 上述法令的颁布,标志着世界上第一个完整的上述法令的颁布,标志着世界上第一个完整的 社会保险体系的建立社会保险体系的建立 理论与主张:德国新历史学派理论与主张:德国新历史学派

7、 国家除政治职能外,还应有经济和社会管理职能国家除政治职能外,还应有经济和社会管理职能 国家的法律至上,决定着经济的发展进程国家的法律至上,决定着经济的发展进程 德国面临的最危险的社会问题是劳工问题德国面临的最危险的社会问题是劳工问题 国家必须通过立法实行社会政策措施进行经济国家必须通过立法实行社会政策措施进行经济 与社会改革与社会改革 为什么社会保险制度首先产生于德国?为什么社会保险制度首先产生于德国?n第一,通过工业化的进行已经有了一定经济基础;n第二,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与工人运动高涨。工人强烈要求政府实施保护劳工的政策迫使当局考虑社会保障问题。此外,工人自发组织各种互助储备基金会互助储

8、备基金会等。n第三,新历史学派主张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的理论观点从19世纪70年代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德国境内盛行鼓吹劳资合作和实行社会政策的学派,即新历史学派新历史学派。n第四,“铁血宰相”俾斯麦依据当时国家内外政治环境状况,认为需要内部局面、稳定工人人心,以求对外扩张。俾斯麦采取“胡萝卜加大棒胡萝卜加大棒”的做法,希望通过社会保险立法拉拢工人队伍,借此赢得工人阶级对国家政权的支持,阻止工人运动进一步发展。n德国的实例说明了社会保险制度的确立与发展,并非完全取决于经济发展状态。德国新历史学派理论与主张:德国新历史学派理论与主张:19世纪40年代形成旧历史学派到19世纪70年代演变为新历史学派。

9、n国家除政治职能外,还应有经济和社会管理职国家除政治职能外,还应有经济和社会管理职能能n 国家的法律至上,决定着经济的发展进程国家的法律至上,决定着经济的发展进程n 德国面临的最危险的社会问题是劳工问题德国面临的最危险的社会问题是劳工问题 n国家必须通过立法实行社会政策措施进行经济国家必须通过立法实行社会政策措施进行经济与社会改革与社会改革 新历史学派是第一个系统阐述社会保障思第一个系统阐述社会保障思想的经济学流派想的经济学流派n新历史学派又被成为“讲坛社会主义”,代表人物有施穆勒(Gustav Schmller)、布伦坦诺(Lujo Brentano)等人。n主要观点:一是一是认为劳资冲突不

10、是经济利益上的对立,而是感情、教养和思想上存在差距而引起的对立。因此,劳资问题是一个伦理道德问题伦理道德问题,不需要通过社会革命来解决,而只要对工人进行教育,改变其心理和伦理道德的观点,便可以解决。二是二是主张国家至上,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生活,负起“文明和福利”的职责。n新历史学派主张:新历史学派主张:国国家应通过立法,实行包括社会保险、孤寡救济、劳资合作以及工厂监督在内的一系列社会措施,自上而下地实行经济和社会改革。政治领袖俾斯麦的支持:n俾斯麦认为:“只有现在进行统治的国家政权采取措施方能制止社会主义运动的混乱局面,办法是由政府去实现社会主义的要求中看来合理的并和国家及社会制度相一致的东西”

11、,他表示“愿意支持任何目的在于积极地改善工人处境的努力”。“社会弊病的医治,一定不能仅仅依靠对社会民主党进行过火行为的镇压,而且同时要积极促进工人阶级的福利。”第五,商业保险发展为社会保险提供技术支持第五,商业保险发展为社会保险提供技术支持n商业保险最早出现于15世纪的海上保险。n17世纪英国出现了人寿保险,之后意外伤害险、健康保险等。-商业人身保险n17世纪英国天文学家爱德华.哈雷发明生命表n1756年英国教授詹姆斯.多德森提出“自然保险费”法。之后“均衡保险费”法以社会保险制度的出现作为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标志:以社会保险制度的出现作为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标志:-制度化保障,完成了由济

12、贫时代的不确定性、临时性到稳定性、制度化保障,完成了由济贫时代的不确定性、临时性到稳定性、经常性的转变经常性的转变-雇员、雇主共同缴费、国家资助,真正确立了社会责任与风险的雇员、雇主共同缴费、国家资助,真正确立了社会责任与风险的 共同分担机制共同分担机制-受保障者无需以牺牲人格尊严和接受惩戒为受益条件,免去了济受保障者无需以牺牲人格尊严和接受惩戒为受益条件,免去了济 贫制度下的经济状况调查和济贫院的奚落贫制度下的经济状况调查和济贫院的奚落-质的飞跃:即零星的救灾济贫措施发展成为国家固定的社会政策,质的飞跃:即零星的救灾济贫措施发展成为国家固定的社会政策,施舍式的社会救助发展成为公民的一种法定权

13、利施舍式的社会救助发展成为公民的一种法定权利n社会保险制度的基本特征在性质上是权利义务结合型在性质上是权利义务结合型根本目的是解除社会成员的后顾之忧根本目的是解除社会成员的后顾之忧保障水平是基本保障型保障水平是基本保障型保障过程是规范化、强制性保障过程是规范化、强制性 3.社会保障形成社会保障形成制度制度(20世纪世纪30年代)年代)标志:以美国罗斯福标志:以美国罗斯福“新政新政”为代表为代表 19351935年年社会保障法社会保障法的颁布为标志的颁布为标志 美国美国社会保障法社会保障法特点特点 (1 1)由联邦政府举办全国统一性的老年保险;)由联邦政府举办全国统一性的老年保险;(2 2)由联

14、邦政府与州政府共同办理失业保险;)由联邦政府与州政府共同办理失业保险;(3 3)由联邦政府资助和州政府举办老年人、)由联邦政府资助和州政府举办老年人、儿童福利及公共卫生措施。儿童福利及公共卫生措施。4.4.社会保障充分发展(社会保障充分发展(2020世纪中叶)世纪中叶)n标志:以英国福利国家标志:以英国福利国家(Welfare State)建成为起点建成为起点n1942年英国经济学家贝弗里奇提出建立福利国家的年英国经济学家贝弗里奇提出建立福利国家的(“社会保险和协调服务社会保险和协调服务”,Social Insurance And Allied Services)方案主张养老、疾病、失业、残疾

15、、生育、寡妇、死方案主张养老、疾病、失业、残疾、生育、寡妇、死亡等七项社会保障,以缓和社会矛盾。又称亡等七项社会保障,以缓和社会矛盾。又称“贝弗里奇计划贝弗里奇计划”(Beveridge Plan)“贝弗里奇报告贝弗里奇报告”的的主要特点主要特点社会保险制度应以统一的标准发放津贴或救济;社会保险制度应以统一的标准发放津贴或救济;参加保险者不分贫富,按统一标准缴纳保险费;参加保险者不分贫富,按统一标准缴纳保险费;发放的救济或津贴应是以维持正常生活发放的救济或津贴应是以维持正常生活;因无收入而不能参加保险的人,国家应制定公共援助法。因无收入而不能参加保险的人,国家应制定公共援助法。n福利国家的兴起

16、,极大地刺激了工业化国家经济发展。英国首相艾德里(G.R.Attlee)大肆宣扬福利国家“铲除了贫困的真正根源,在我们历史上提供了一种最低生活标准,没有一个人会在这种标准以下生活”n美国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把福利制度描述为“通过福利形式把购买力转移给或贫困者或相关的人,又不会让他们提供劳务作为补偿”社会保障主要模式制度安排角度制度安排角度-福利国家模式福利国家模式 -保险型保障模式保险型保障模式 -自助储蓄型保障模式自助储蓄型保障模式制度差异与模式混合制度差异与模式混合复杂的影响因素和国情的差异复杂的影响因素和国情的差异纯而又纯的单一模式并不存在,纯而又纯的单一模式并不存在,大多是以一种模式

17、为主与多种大多是以一种模式为主与多种模式混合在一起模式混合在一起 -国家保险型保障模式国家保险型保障模式5.5.改革时期(改革时期(2020世纪世纪7070年代末至今年代末至今)n以英国保守党政府1979年率先改革社会保障制度为标志n改革背景、原因:经济经济“滞胀滞胀”?“福利病福利病”?人口老龄化人口老龄化?改革时期(改革时期(2020世纪世纪7070年代末至今年代末至今)n改革的背景改革的背景 (1 1)经济增长率低、失业率居高不下)经济增长率低、失业率居高不下 (2 2)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加剧)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加剧 (3 3)家庭结构的裂变、人口老龄化家庭结构的裂变、人口老龄化(4 4)财

18、政支付压力大)财政支付压力大n社会保障水平过高对经济社会的副作用:社会保障水平过高对经济社会的副作用:(1)社会福利扩展过快,巨额开支使国家不堪重负,成为财政)社会福利扩展过快,巨额开支使国家不堪重负,成为财政负担;负担;(2)高福利导致高税收影响了资本投资者积极性和高收入者的)高福利导致高税收影响了资本投资者积极性和高收入者的储蓄意愿;储蓄意愿;(3)高福利费,劳动成本扩大,使产品国际竞争力下降;)高福利费,劳动成本扩大,使产品国际竞争力下降;(4)财政赤字、通货膨胀促使物价上涨,影响国民生活;)财政赤字、通货膨胀促使物价上涨,影响国民生活;(5)高福利保障带来)高福利保障带来“养懒汉养懒汉

19、”现象。现象。n改革目的改革目的(1 1)更适应社会需求更适应社会需求(2 2)更合理的资金收支平衡关系更合理的资金收支平衡关系(3 3)进一步扩大个人选择的余地)进一步扩大个人选择的余地n 改革方法:开源;节流改革方法:开源;节流二、影响社会保障制度发展进程的因素二、影响社会保障制度发展进程的因素影响社会保障发展影响社会保障发展进程的因素进程的因素经济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社会因素道德伦理因素道德伦理因素政治因素政治因素n为什么社会保障度有多样化特点?为什么社会保障度有多样化特点?n不同国家社会保障制度模式不同国家社会保障制度模式的原因?的原因?思考:n生产社会化、市场经济发展与社会保障三、现

20、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规律n1.立法先行立法先行n2.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n3.协调发展协调发展 n4.多样化发展多样化发展 n社会保障模式多元化社会保障模式多元化 社会保障项目和保障水平乃至管理社会保障项目和保障水平乃至管理方式等多元化方式等多元化 社会保障模式:社会保险型、福利国家型、社会保障模式:社会保险型、福利国家型、国家保险型、完全积累型、混合型国家保险型、完全积累型、混合型第二节第二节 不同社会保障模式不同社会保障模式n社会保险型保障模式n福利国家模式n强制储蓄型保障模式n国家保险型保障模式一、社会保险型模式一、社会保险型模式(一)起源 社会保险型模式是最早出现的

21、现代社会保障模式,亦被称为“传统型”社会保障模式,或是自保公助型模式。起源于19世纪80年代的德国,后被世界许多国家引进,包括美国、德国、法国等在内的现代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理论基础:1880s德国的新历史学派和德国“社会政策协会”实行“社会政策”的主张;1930s1940s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理论、凯恩斯主义的“有效需求”理论等关于国家干预主义的主张。制度设计的基本原则 以国家立法为基础,雇主与个人缴费投保为主、义务与权利有机结合。经济基础 工业化和生产社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以及企业和个人都有了一定经济承受力。目标 以劳动者为劳动者为核心,通过提供一系列的基本生活保障,

22、使社会成员在疾病、失业、年老、伤残以及由于婚姻关系、生育或死亡而需要特别援助的情况下得到经济补偿和保障。(二)特点(二)特点1.以劳动者为核心 面向劳动者且主要是工薪劳动者。2.责任分担 强调雇主与劳动者个人分担社会保险缴费责任。国家财政给予适当支持。3.权利与义务有机结合 劳动者享有的待遇水平与其缴纳社会保险费用的多少和个人收入情况相联系。不参加保险或不缴费者不能享受待遇。4.互助共济 5.社会保险基金的筹集以现收现付现收现付为主6.实现市场效率与社会公平的协调实现市场效率与社会公平的协调 现收现付制现收现付制(pay as you gopay as you go):指根据当期的基金支出需要

23、进行基金筹集,本期征收,本期使用,以支定收,是社会保险基金的收入与支出在年度内大体保持平衡的一种财务机制。运行的基本原理:在长期稳定的人口结构条件下,加入到体系中的现役劳动者负担由于年老、伤残、疾病、失业等原因退出生产的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费用,而现役劳动者在发生上述风险损失后的收入保障,则由未来劳动者提供。基金制(pension fundedpension funded):指在对有关的人群健康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指标进行宏观上的长期测算之后,确定一个可以保证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收支平衡的总平均收费率,并进行先期积累的一种筹资方式。(三)评价优点:权利与义务密切联系,强化自我保障意识,一定程度上体现

24、了效率原测;保险基金在成员间统筹使用,符合大数法则原理,体现了保险互助互济的宗旨。不足:采取现收现付方式筹集基金,费率费率受人口年龄结构与人口就业比例影响大,在人口老化、就业比例下降时,费率会过高而难以承受。(四)社会保险型模式的代表(四)社会保险型模式的代表德国德国美国美国日本日本日本日本20世纪2050年代,日本逐步建立起以健康保险、雇员年金保险和国民年金制度为核心的社会保障体系。二战后的一定时期,日本强调工业化和经济发展,当时理论支撑是国家应把财力更多地投向经济生产部门(国民经济倍增计划)。社会保障政策的基本原则是:国家只保障人们的最低生活水平;强调企业发挥内部互助作用。社会保障制度基本

25、内容:面向一般国民的环境政策、公共卫生政策、儿童补贴;属于社会福利的儿童福利、残疾人福利、生活保护和老人福利;面向一般高龄者的老人保健,以及属于社会保险范畴的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制度。虽效仿西方模式,但有亚洲特色,即重视个人和家庭的保障重视个人和家庭的保障作用作用,强调劳资关系的和谐等,企业福利计划很发达。管理上,奉行行政与业务分开、管钱与管事分开的原则。集散结合管理模式二、二、“福利国家福利国家”型社会保障模式型社会保障模式(一)起源与内涵 这种模式以英国、瑞典为典型代表。1941年,英国政府委托贝弗里奇负责制定战后实行社会保障的计划。这个计划于1942年底以社会保险及有关福利问题的报告为题

26、发表,提出在战胜德国法西斯后,英国将建立一套“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福利制度。“福利国家福利国家”:按照工党1945年竞选宣言中表述,使公民普遍地享受福利,使国家负担起保障公民福利的责任。贝弗里奇报告内容:三类社会保障计划三类社会保障计划:社会保险-满足居民基本需要;社会救济-满足居民特殊情况下的需要;自愿保险-满足那些收入较多的居民较高的需要。六条原则:基本生活资料补贴标准一致原则;保险费标准一致原则;补助必须充分原则;全面和普遍性的原则;管理责任统一的一种;区别对待原则。理论基础:理论基础:福利经济学福利经济学 庇古的理论主张庇古的理论主张-累进税、收入均等化以累进税、收入均等化以增进社会福

27、利增进社会福利凯恩斯有效需求不足理论凯恩斯有效需求不足理论 主张国家出面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有助于缓解社主张国家出面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有助于缓解社会有效需求不足的现象。会有效需求不足的现象。附:福利经济学庇古(庇古(Arthur Cecil Pigou,1877-1959)是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剑桥学派主要代表之一,马歇尔的继承人。财富与福利(1912)、福利经济学(1920)、产业波动(1926)、失业论(1933)、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比较(1938)、就业与均衡(1941)等。附:旧福利经济学庇古认为,福利是指个人获得的某种效用与满足,它们福利是指个人获得的某种效用与满足,它们来自对财物、知识情

28、感、欲望的占有和满足来自对财物、知识情感、欲望的占有和满足。而所有社会成员的这些满足或效用的总和构成社会福利。国民收国民收入总量的增大和国民收入分配的平均程度是检验社会福入总量的增大和国民收入分配的平均程度是检验社会福利的两个标准利的两个标准。庇古以边际效用价值论为基础,认为,同单位货币的增加量,给富人所带来的效用增加量要小于给穷人所带来的效用增加量。如果把收入从相对富裕的人转移到把收入从相对富裕的人转移到相对较贫困人的手中,从整体来说,就一定能相对较贫困人的手中,从整体来说,就一定能够得到更大的满足,会增加一国的经济福利。够得到更大的满足,会增加一国的经济福利。庇古福利经济学与社会保障:庇古

29、福利经济学与社会保障:庇古主张政府干预再分配或第二次分配,以增加社会庇古主张政府干预再分配或第二次分配,以增加社会福利。具体:福利。具体:一是增加必要的货币补贴,改善劳动者的劳动一是增加必要的货币补贴,改善劳动者的劳动条件,使劳动者的患病、残疾、失业和养老能条件,使劳动者的患病、残疾、失业和养老能得到适当的物质帮助和社会服务;得到适当的物质帮助和社会服务;二是向收入高的富人征收累进所得税,向低收二是向收入高的富人征收累进所得税,向低收入劳动者增加失业补助和社会救济,以实现收入劳动者增加失业补助和社会救济,以实现收入的均等化,从而增加普遍的福利效果;入的均等化,从而增加普遍的福利效果;三是普遍养

30、老金制度,或按最低收入,进行普三是普遍养老金制度,或按最低收入,进行普遍补贴的制度,通过有效的收入转移支付实现遍补贴的制度,通过有效的收入转移支付实现社会公平社会公平。(二)基本特征(二)基本特征1.累进税制和高税收。累进税制和高税收。2.以公民权利为核心,以公民权利为核心,普遍覆盖与全民共享普遍覆盖与全民共享。“普遍性普遍性”和和“全民性全民性”是是福利国家型社会保障的基本原则。3.以国家为直接责任主体,以国家为直接责任主体,保障全面4.4.法制健全法制健全5.以充分就业、收入均等化和消灭贫困等为目标以充分就业、收入均等化和消灭贫困等为目标 国家采取各种措施来促使人人有就业机会,通过消灭各种

31、导致失业的因素来实现充分就业的目标。(三)福利国家模式的代表(三)福利国家模式的代表英国福利国家模式起源国英国福利国家模式起源国瑞典福利国家橱窗瑞典福利国家橱窗加拿大加拿大(四)评价(四)评价优点:体现了公平、人本、互助、人道主义的价值理念,体现了优点:体现了公平、人本、互助、人道主义的价值理念,体现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性、普遍性、全面性、法律规范性等原则,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性、普遍性、全面性、法律规范性等原则,对于福利国家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不足:福利待遇过于优厚,社会保障支出增长过快导致社保制度收不抵支;国家包的过多、标准过高,用于生产的财力减少,社会成本增加、产品国际竞

32、争力相对降低;部分人产生过分依赖社会和国家的思想即“养懒汉”、“失业陷阱”;对应付人口老龄化考虑不周。20世纪80年代起,福利国家社会保障制度进行调整和改革,但福利国家模式不会从根本上改变。三、三、“储蓄保险储蓄保险”型(或强制储蓄型)模式型(或强制储蓄型)模式(一)起源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新加坡。以新加坡的中央公积金制及后来的变种智利养老金私营化模式等为代表。强制储蓄型保障模式的内涵:通过国家立法,强制立法,强制所有雇主、雇员依法按工资收入的一定比例向中央公积金局缴纳公积金,由中央公积金局加上每月应付的利息,一并记入每个公积金会员的账户,专户储存。会员所享受的待遇,只在其账户的公积金额以

33、内支付。(二)特点(二)特点:1.强调自我负责,缺乏互济性。与其他社会保障模式所追求的目标即互助共济相背。2.建立个人账户,实行完全积累制。该制度具有很强的激励作用。它是劳动者自己一生中收入与负担的纵向平衡。3.积累基金与资本市场有机结合,避免个人账户累积基金遭遇贬值的风险。4.保障内容主要是养老保障 5.政府不直接承担缴费责任,主要是扮演监督角色,且个人账户积累基金的投资运营是监督重点。(三)强制储蓄型模式的代表(三)强制储蓄型模式的代表新加坡新加坡智利智利香港香港从公积金到强积金:完全积累型模式的差异完全积累型模式是相对于现收现付型模式而言的一种养老保险财务机制,它通常以个人账户的面孔出现

34、。新加坡、智利、中国的香港地区先后推行。三个国家和地区强制储蓄型社会保障模式的三个国家和地区强制储蓄型社会保障模式的共同特点共同特点在制度上均是强调个人负责,体现效率了个人账户形式,实行完全积累型财务机制资本市场紧密结合缺乏共济性三者差异:三者差异:筹资:新加坡是雇主与劳动者个人按照等额原则共同分担缴费责任,智利是完全由劳动者自己承担缴费责任,中国香港地区借鉴了新加坡的做法。资金管理:新加坡建立中央公积金管理局并由其负责管理公积金,智利与中国香港则均是由私营机构管理养老金。基金投资:新加坡采取公营方式,由中央公积金局,政府主导统一集中投向房屋建设等公共领域,为改善国民的居住条件做出了贡献;智利

35、与香港地区由私营机构实行分散投资,完全参与资本市场的竞争。特殊待遇给付:新加坡的公积金除用于养老外,还可以用于改善受保者的居住条件和医疗方面,而智利与香港地区均只能用于养老。政府角色定位:新加坡新加坡选择公营方式,确保相应的投资收益率,政府扮演着公积金制度的担保人角色,而智利和香港智利和香港地区,政府扮演的主要是监督者角色。制度建立基础:新加坡新加坡的公积金制度完全是新建的,没有历史负担;智利智利是对原有的公共养老金的革命,需要政府承担转制成本并采取认购债券的方式来消化。香港地区香港地区,建立强积金制度前就有部分企业或组织已经建立了相应的养老金制度,其采取办法是原来缴费水平高于强积金制度的维持

36、原方法,低的采用强积金制度的缴费水平。(四)评价(四)评价优点:该模式激励劳动者自我负责、政府承担有限责任;个人账户基金自我积累为应付老龄化有益;在经济上升期,公积金积累对经济发展有积极影响。不足:缺乏互济性,不利于风险分散,过分强调效率而公平关注不够;有随经济波动和通货膨胀所致的资金贬值风险及保值增值压力。四、国家保险型模式四、国家保险型模式(一)起源和内涵国家保险型模式,是由前苏联创建并在20世纪中期被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仿效的社会保障模式。国家保障型社会保障制度,以公有制为基础,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由政府统一包揽并面向全体国民,因而又被称为政府统包型社会保障制度。国家社会保障模式

37、宗旨是:“最充分地满足无劳动能力者的需要,保护劳动者的健康并维持其工作能力”。国家保险模式特点国家保险模式特点宪法保证宪法保证政府和企业承担责任。保险金的支出由全社会的公共资金无偿提供,国家已经事先对社会保障费用作预留和扣除,个个人不缴纳保险费。人不缴纳保险费。保障对象几乎是全体国民保障对象几乎是全体国民保障目标追求社会公平保障目标追求社会公平工会组织参与保障事业的决策与管理(三)评价(三)评价优点:强调了社会成员互助共济,关注公平。不足:国家包办太多;福利水平超越了经济承受能力;缺乏效率 。五、混合型社会保障模式五、混合型社会保障模式 混合模式:混合模式:福利保障与保险保障乃至储蓄保障并存福

38、利保障与保险保障乃至储蓄保障并存 现收现付与部分积累乃至完全积累并存现收现付与部分积累乃至完全积累并存中国的社会保障模式选择?在摒弃社会主义国家传统的国家保险模式后,中国经过20年来的改革正在逐渐形成中的即是一种混合型社会保障制度,其中既有个别全民性福利,也有社会保险,还引进了个人账户,社会救助亦因需要者众多而与社会保险制度具有几乎同等重要的地位,从而只能是混合型保障模式。第第3节节 西方国家社会保障改革西方国家社会保障改革一、社会保障的国际经验n尊重本国国情n追求长期稳定、协调、和谐发展n健全社会保障法律制度n努力追求社会化n对市场机制日益重视二、西方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背景二、西方社会保障制

39、度改革的背景n1970 s,“高失业、高通货膨胀并存的经济滞胀”现象。n高福利导致高税收和高劳动成本,企业竞争力下降;n经济全球化发展和资本国际流动;世界市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加剧场上的竞争加剧 n家庭结构的裂变,人口老龄化家庭结构的裂变,人口老龄化n新自由主义批评和攻击社会保障制度,主张对其进行改革。改革时期(改革时期(2020世纪世纪7070年代末至今年代末至今)n社会保障水平过高对经济社会的副作用:社会保障水平过高对经济社会的副作用:(1)社会福利扩展过快,巨额开支使国家不堪重负,)社会福利扩展过快,巨额开支使国家不堪重负,成为财政负担;成为财政负担;(2)高福利导致高税收影响了资本投资者积

40、极性和)高福利导致高税收影响了资本投资者积极性和高收入者的储蓄意愿;高收入者的储蓄意愿;(3)高福利费,劳动成本扩大,使产品国际竞争力)高福利费,劳动成本扩大,使产品国际竞争力下降;下降;(4)财政赤字、通货膨胀促使物价上涨,影响国民)财政赤字、通货膨胀促使物价上涨,影响国民生活;生活;(5)高福利保障带来)高福利保障带来“养懒汉养懒汉”现象。现象。社会保障遭遇的问题:社会保障遭遇的问题:(1)消弱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消弱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国家财政负担重)国家财政负担重 (3)管理体制僵化、效率低、成本高)管理体制僵化、效率低、成本高 (4)面临养老金支付危机)面临养老金支付危机 (5

41、)医疗费用支出急速扩大)医疗费用支出急速扩大 几个西方国家社会保障支出在几个西方国家社会保障支出在GDP中的比例中的比例2002年社会保障支出占年社会保障支出占GDP的比例的比例表表2 西方国家社会保障水平增长速度(西方国家社会保障水平增长速度(19601995)%类类型型国家国家水平水平19601965197019751980198519901995国国家家福福利利型型英国英国水平水平13914415.919.523.524.526.529.85年增长年增长051.53.64.01.02.03.3瑞典瑞典水平水平12817521.226.735.533.533.635.85年增长年增长473

42、.65.68.8-2.01.11.2自自保保公公助助型型德国德国水平水平20519025.627.230.731.532.033.95年增长年增长-0.56.61.63.50.80.51.9法国法国水平水平13415.815.324.123.928.826.532.95年增长年增长2.4-0.58.8-0.24.9-2.36.4美国美国水平水平10310.214.718.626.028.030.033.25年增长年增长0.93.53.97.42.02.03.2日本日本水平水平8011.014.017.723.025.025.525.85年增长年增长3.03.03.75.32.00.50.3资料

43、来源:资料来源:1、OECD in Figures,19701998 2、ALTER,19501980三、社会保障发展的国际教训n国家包办的社会保障事务和福利的高速膨胀,将带来严重的社会保障财政危机n社会保障水平过高会助长国民的惰性,影响国家竞争力(高失业率)(发达国家)n社会保障体系的残缺不全或水平过低也会使有关社会问题进一步恶化 (一些发展中国家)四、国外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四、国外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改革目的改革目的:(1)更适应社会需求更适应社会需求(2)更合理的资金收支平衡关系更合理的资金收支平衡关系(3)进一步扩大个人选择的余地)进一步扩大个人选择的余地改革方法:改革方法:开源;节流开

44、源;节流四、国外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1.福利国家的改革n削减福利支出 n调整福利结构 n扩充社会保障资金来源 n引入私营机制、减轻官方系统的压力,提高社会保障系统的行政效率 2.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关键:由过去的大政府、小社会、高税收和高福利模式向小政府、大社会、低税收和有限福利模式的转变的改革取向。n调整社会保障指导思想n适当调整社会保障目标n调整社会保障的有关内容n重视私营机构的作用3.其他国家改革n(1)苏联、东欧国家社会保障市场化改革n(2)智利养老保险私有化n(3)中国社会保障改革“智利模式智利模式”是否代表了是否代表了新的改革趋势?新的改革趋势?n从从20世纪世纪60年代起,智

45、利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出现了破绽。年代起,智利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出现了破绽。n20世纪世纪70年代末,人口老龄化带来了财源不足,造成了人们对旧制度的信心危年代末,人口老龄化带来了财源不足,造成了人们对旧制度的信心危机。机。n智利从智利从1979年开始推行自由化改革,对积弊已深的社会保障制度进行大刀阔斧年开始推行自由化改革,对积弊已深的社会保障制度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推行的改革,推行“新制新制”。n1980年军政府公布的年军政府公布的养老保险法养老保险法将社会保障新制一锤定音。将社会保障新制一锤定音。n新的智利对养老保险制度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建立了雇员个人缴费、个人账户积新的智利对养老保险制度进行

46、了全面的改革,建立了雇员个人缴费、个人账户积累、多个私人管理公司共同管理基金的退休金制度。累、多个私人管理公司共同管理基金的退休金制度。n这种新制度的核心内容是实行强制性储蓄,建立个人账户,将强制性储蓄的功能这种新制度的核心内容是实行强制性储蓄,建立个人账户,将强制性储蓄的功能私人化,并结合指数化年金市场,将储蓄积累转换为退休者的养老收入。私人化,并结合指数化年金市场,将储蓄积累转换为退休者的养老收入。小案例小案例思考题:思考题:1.1.私有化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常见模式,把它放在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中是否合适?私有化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常见模式,把它放在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中是否合适?2.智利在原有体制上强

47、制性的彻底改革,是如何解决不同年龄段的劳动者问题?智利在原有体制上强制性的彻底改革,是如何解决不同年龄段的劳动者问题?3.智利模式取得了很大成功,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智利模式取得了很大成功,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请思考问题:n1.1.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产生和发展过程中,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产生和发展过程中,设计理念是怎样演变的?目标实现的程度?功设计理念是怎样演变的?目标实现的程度?功能如何体现能如何体现?n2.2.为什么社会保障度有多样化特点?为什么社会保障度有多样化特点?n3.简述不同社会保障模式特点。n4.如何评价社会保障制度实施效果?保障范围如何评价社会

48、保障制度实施效果?保障范围越广越好?保障水平越高越好?保障项目越全越广越好?保障水平越高越好?保障项目越全越好?越好?n5.5.中国的社会保障应该从发达国家社会保障发展历程中吸取的经验和教训有哪些?第第4节节 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n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沿革n中国计划经济时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框架与特色n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n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结构(体系)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前:国家国家单位保障制单位保障制改革开放后:改革开放后:国家国家社会保障制社会保障制按照年代划分按照年代划分(粗分和细分)(粗分和细分

49、)按照城乡划分按照城乡划分按照社会保障项目划分按照社会保障项目划分按照关键事件划分按照关键事件划分一、国家一、国家单位保障制的形成与发单位保障制的形成与发展展国家国家单位保障制的创建(单位保障制的创建(19491956)国家国家单位保障制的调整(单位保障制的调整(19571968)国家国家单位保障制责任中心的转移(单位保障制责任中心的转移(19691985)国家国家单位保障制向国家单位保障制向国家社会保障制迈进(社会保障制迈进(1986年以来)年以来)一、国家-单位保障制的形成与发展 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n 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的30年,新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所走的历程,是从国家责任发展

50、到国家与单位责任并重的进程;改革开放以后,则逐渐走向国家主导与社会各方共担责任的进程。(一)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建立过程 1.1949-1956,社会保障制度初步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初步建立n国家直接承担统一制定国家直接承担统一制定各项社保政策,机关事业单位的社会保障由财政直接供款和单位组织实施,城城镇企业镇企业单位负责缴纳职工的劳动保险费用,农村集农村集体体担负救济“五保户”和优待烈军属等责任。n突出特点:“国家单位国家单位”保障制保障制19511951年颁布年颁布劳动保险条例劳动保险条例中国社会保障历史上不该忘却的大事中国社会保障历史上不该忘却的大事1951年2月政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

51、险条例1951年3月1日正式实施劳动保险的覆盖范围:所有企业职工,(后来演变为全民所有制企业特权)。劳动保险缴费:企业缴纳的职工工资总额的3%。30%上交全国总工会管理即国家统筹,70%为企业基层工会管理并内部使用,即实质上的企业保险劳动保险待遇:伤残、死亡、疾病、养老、生育及供养直系亲属待遇(医疗、死亡、生育)等较为全面,短期待遇企业支付,长期待遇基金支付。劳动保险待遇项目中不含失业。(为什么?)“文革”前,劳动保险事业统一由中华全国总工会管理“文革”后,负责执行劳动保险事务的工会各级组织瘫痪,费用由企业营业外列支。企业直接支付企业直接支付劳动保险基金支付劳动保险基金支付负伤待遇负伤待遇1.

52、1.因公负伤:全部诊疗费,药费,住院费,住因公负伤:全部诊疗费,药费,住院费,住院时的膳费与就医路费,全额发给工资院时的膳费与就医路费,全额发给工资2.2.非因公负伤:诊疗费,手术费,住院费及普非因公负伤:诊疗费,手术费,住院费及普通药费,病伤假期工资通药费,病伤假期工资非因工负伤(医疗期连续非因工负伤(医疗期连续6个月以上个月以上者);救济费者);救济费残废待遇残废待遇1.因工负伤致残:抚恤费或补助费因工负伤致残:抚恤费或补助费2.因病或非因工致残;救济费因病或非因工致残;救济费疾病待遇疾病待遇1.诊疗费,手术费,住院费及普通药费诊疗费,手术费,住院费及普通药费2.病伤假工资病伤假工资1.本

53、人负担贵重药费,住院膳费及就本人负担贵重药费,住院膳费及就医路费确有困难;酌予补助医路费确有困难;酌予补助2.疾病救济费疾病救济费死亡待遇死亡待遇丧葬费(仅限因公死亡)丧葬费(仅限因公死亡)1.抚恤费(因公死亡或因工全残后死抚恤费(因公死亡或因工全残后死亡)亡)2.丧葬补助费和救济费丧葬补助费和救济费养老待遇养老待遇照发工资(已符合退休养老条件但仍被企业留照发工资(已符合退休养老条件但仍被企业留用,用,1958年取消)年取消)1.退职养老补助费退职养老补助费2.在职养老补助费(在职养老补助费(1958年取消)年取消)生育待遇生育待遇1.产假工资产假工资2.检查费和接生费检查费和接生费生育补助费

54、生育补助费供养直系金供养直系金属待遇属待遇1.免费诊疗,并负担一半手术费和普通药费免费诊疗,并负担一半手术费和普通药费2.丧葬费丧葬费1.抚恤费或救济费抚恤费或救济费2.丧葬补助费丧葬补助费3.生育补助费生育补助费资料:资料:19511951年年劳动保劳动保险条例险条例n2.1957-19652.1957-1965进一步完善,进一步完善,“国家单位国家单位”保障制继续延续保障制继续延续 总体上,总体上,“国家单位国家单位”保障制格局延续,(因受大跃进和保障制格局延续,(因受大跃进和三年自然灾害等影响,使制度的完善受到一定影响)内容变三年自然灾害等影响,使制度的完善受到一定影响)内容变化化.n3

55、.1966-19773.1966-1977(文革期间)(文革期间)国家单位保障制国家单位保障制重心向重心向单位单位转转移并持续扩张期;移并持续扩张期;19681968年内务部被撤销,工会组织瘫痪;年内务部被撤销,工会组织瘫痪;19691969年财政部发年财政部发布布关于国营企业财务工作中几项制度的改革意见关于国营企业财务工作中几项制度的改革意见规定国规定国有企业一律停止提取劳动保险金,原在劳动保险金开支的劳有企业一律停止提取劳动保险金,原在劳动保险金开支的劳动保险费该在企业营业外列支,形成待遇标准按照国家政策动保险费该在企业营业外列支,形成待遇标准按照国家政策规定执行,费用由企业实报实销的规定

56、执行,费用由企业实报实销的“企业保险企业保险”模式,劳动模式,劳动保险成为企业内部事务。保险成为企业内部事务。n4.19784.197819851985,国家着力恢复社会保障制度的秩序,局地自发性改革试验,但原有制度仍然延续。原有制度仍然延续。-社会保障制度变革社会保障制度变革前的准备阶段。前的准备阶段。1978 1978年年104104号文新亮点号文新亮点n19781978年年104104号文是中组部和国家劳动总局会同有关部门共同起草的号文是中组部和国家劳动总局会同有关部门共同起草的关于安置老弱病残干部的暂行办法关于安置老弱病残干部的暂行办法和和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

57、办法行办法其亮点有:其亮点有:n分别规定了干部和工人的分别规定了干部和工人的退休与退职退休与退职条件。干部退休的条件是:条件。干部退休的条件是:男年满男年满6060周岁,女年满周岁,女年满5555周岁,参加革命工作满周岁,参加革命工作满1010年;完全丧失工作年;完全丧失工作能力的,年龄各放宽能力的,年龄各放宽1010岁。工人退休的条件:男年满岁。工人退休的条件:男年满6060周岁,女年满周岁,女年满5050周岁,连续工龄年满周岁,连续工龄年满1010年;从事特殊工种或岗位的,年龄各放宽年;从事特殊工种或岗位的,年龄各放宽5 5岁岁n规定了最低退休金标准。无论是干部工人,退休金低于规定了最低退

58、休金标准。无论是干部工人,退休金低于3535元的,元的,均按均按3535元计发元计发n对战斗英雄,劳动模范等有特殊贡献的干部和工人,从优计发退对战斗英雄,劳动模范等有特殊贡献的干部和工人,从优计发退休待遇,浮动标准为退休金的休待遇,浮动标准为退休金的5%5%至至15%.15%.n允许子女顶替,即工人退休后,其允许子女顶替,即工人退休后,其1 1名子女顶替到国营企业工作名子女顶替到国营企业工作(该项政策于(该项政策于19861986年废止)年废止)n改变退职待遇支付方式,把一次性支付改为按月发放给生活费,改变退职待遇支付方式,把一次性支付改为按月发放给生活费,干部和工人的标准都一样,即为本人工资

59、的干部和工人的标准都一样,即为本人工资的40%.40%.资料:资料:19781978年年104104号文号文退休和退职退休和退职n退休:退休:职工因年老或病残完全丧失劳动能力而退出工职工因年老或病残完全丧失劳动能力而退出工作岗位,按规定定期领取生活费用,养老休息的法律作岗位,按规定定期领取生活费用,养老休息的法律行为。凡达到一定的年龄和工龄,或具有较长工龄因行为。凡达到一定的年龄和工龄,或具有较长工龄因身体衰弱丧失劳动能力不能继续工作的,或因公残废身体衰弱丧失劳动能力不能继续工作的,或因公残废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都可以退休。退休职工按照规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都可以退休。退休职工按照规定的标准领

60、取退休费,直到本人去世为止。定的标准领取退休费,直到本人去世为止。n退职:退职:退职是指职工因病残基本丧失劳动能力,但在退职是指职工因病残基本丧失劳动能力,但在年龄、工龄或个人缴费年限方面又不具备退休条件的,年龄、工龄或个人缴费年限方面又不具备退休条件的,经医院证明并经劳动鉴定委员会确认、组织批准后退经医院证明并经劳动鉴定委员会确认、组织批准后退出生产或工作岗位,并按国家有关规定给予一定的物出生产或工作岗位,并按国家有关规定给予一定的物质帮助和补偿,进行休养。(质帮助和补偿,进行休养。(退职可领取退职生活费,退职可领取退职生活费,并享有医疗和死亡待遇)并享有医疗和死亡待遇)n1978年重设民政

61、部,主管全国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事务;劳动部门的工作亦开始恢复正常。-重要的组织措施。n19801980年年1010月,国务院发布月,国务院发布关于老干部离职休关于老干部离职休养的暂行规定养的暂行规定(国发(国发19801980253253号),一号),一种待遇特殊的退休制度种待遇特殊的退休制度离休离休制度由此确立。制度由此确立。n19841984年年1010月月2020日,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日,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城镇继农村承,城镇继农村承包责任制改革后,正式步人经济体制改革时期,包责任制改革后,正式步人经济体制改革时期,从根本

62、上触动了传统的国家一单位保障制的从根本上触动了传统的国家一单位保障制的经经济基础,济基础,也动摇着赖以支撑国家一单位保障制也动摇着赖以支撑国家一单位保障制的行政体系和单位组织结构。的行政体系和单位组织结构。(二)国家(二)国家-单位保障制单位保障制-计划经济时代社会保障计划经济时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框架与特色制度的基本框架与特色n国家单位保障制的基本框架国家单位保障制的基本框架 由国家保障、城镇单位保障、农村集体国家保障、城镇单位保障、农村集体(单位)保障三大板块(单位)保障三大板块组成。其中,城镇单位保障因保障全面且水平较高而成为整个社会保障制度的主体,国家保障和农村集体保障成为整个社会保障

63、制度的两翼。国家国家单位保障制框架与特色单位保障制框架与特色国家国家保障板块保障板块农村集体农村集体保障板块保障板块城镇单位城镇单位保障板块保障板块框架框架 国家保障板块、国家保障板块、城镇单位保障板块城镇单位保障板块 农村集体保障板块农村集体保障板块特色特色 国家负责国家负责 单位包办单位包办 板块分割板块分割 封闭运行封闭运行 全面保障全面保障 缺乏效率缺乏效率n注意:“国家国家-单位保障单位保障”是与计是与计 划经济体制的划经济体制的“单位制单位制”相适应相适应对传统的对传统的“国家国家-企业保险企业保险”型制度模式评价:型制度模式评价:n覆盖面狭窄、资金来源单一、忽视效率、不注重个人责

64、任。但是,在当时的社会历史环境下,该制度有其产生的必然性。n国家-企业保险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单位制相适应。n国家国家-企业保险是与就业相结合的保企业保险是与就业相结合的保障制度。障制度。传统社会保障制度如同笑容传统社会保障制度如同笑容可掬的圣诞老人,为每一位可掬的圣诞老人,为每一位受保对象慷慨地奉献着受保对象慷慨地奉献着“免免费的午餐费的午餐”国家与单位之间是父子关系,国家与单位之间是父子关系,广大人民享受着国家的广大人民享受着国家的“父父爱爱”。请思考:n1.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社会保障模式突出特点是?n2.一名18岁青年人,1970年代,在城市和农村所被覆盖的社会保障项目有哪些?n3.如果一位

65、农村人得了某种疾病,其看病花费有制度化的补偿方式吗?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知识青年到农村去 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上山下乡”?-2000多万知青n上山下乡运动指的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在文化大上山下乡运动指的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在文化大革命运动期间,毛主席发出革命运动期间,毛主席发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到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到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1968年年12月,毛泽东下达了月,毛泽东下达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中国政府组织大量城市的指示,中国政府组织大

66、量城市“知识青年知识青年”离开城市,离开城市,在农村定居和劳动的政治运动。在农村定居和劳动的政治运动。n“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n1978年年10月,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决定停止月,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决定停止上山下乡运动并妥善安置知青的回城和就业问题。上山下乡运动并妥善安置知青的回城和就业问题。1979年年后,绝大部分知青陆续返回了城市,也有部分人在农村结后,绝大部分知青陆续返回了城市,也有部分人在农村结婚婚“落户落户”,永远地留在了农村。,永远地留在了农村。n1985年,劳动人事部发文关于解决原下乡知识青年插队年,劳动人事部发文关于解决原下乡知识青年插队期间工龄计算问题的通知将下乡知识青年的工龄从其下期间工龄计算问题的通知将下乡知识青年的工龄从其下乡之日算起,也算是对他们利益的补偿乡之日算起,也算是对他们利益的补偿赤脚医生n赤脚医生,是上世纪6070年代“文化大革命”中期开始出现的名词,指一般未经正式医疗训练、仍持农业户口、一些情况下“半农半医”的农村医疗人员。n到1977年底,全国有85%的生产大队实行了合作医疗,赤脚医生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